着力校本课程开设 彰显我校办学特色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5
新教育 综合25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具有本校的特色。
教育部明确提出:有效统筹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确保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落实,推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教学资源。
校本课程是以本校学生为主体对象设计的适合于本校校情、师情、生情的课程。
因此,研发设计校本课程有利于打造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
一、构建校本课程体系顾明远先生曾指出:“学校有什么样的课程设置,就有什么样的办学特色,就有什么样的人才培养。
”因此,学校办学特色的打造,离不开课程建设,校本课程体系应融入学校整体的课程体系中,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实现校本课程的现代化、生本化、本校化,以达到充分彰显学校特色,全面实现学校育人目标。
例如,我校将育人目标定位为“人人精彩”。
具体表现为:一是学业精彩。
让每个学生学业在原来的基础上均有所提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建立学习自信。
二是德行精彩。
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优秀的品质、阳光的心理、仁爱的情怀和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三是个性精彩。
张扬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激发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潜能、锻炼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我校校本课程体系紧紧围绕着“人人精彩”的育人目标中的“个性精彩”进行设置。
分别开设了玩精彩、传精彩、创精彩以及绘精彩四类课程共39门。
1.玩精彩课程。
我校“玩精彩”课程,分别设有陶艺、石头画、宫廷绣、面点面食、球类等课程。
让学生在玩土、玩石、玩针线、玩面点、玩球中玩得快乐,玩出精彩。
2.传精彩课程。
儋州是东坡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自古有“诗乡歌海”的美誉。
为了挖掘和传承家乡传统文化,我校“传精彩”课程分别有儋州调声、竹竿舞、中国剪纸、木艺木雕、毛笔书法等传统文化课程。
在此基础上举办每年一届的传统文化艺术节活动,从而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
3.创精彩课程。
“创精彩”课程基于对提高学生创造创新以及动手能力的考虑,开设了创客、航模、车模课程、科幻画课程、手工制作课程、计算机技术等课程。
开发特色校本课程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摘要:学校特色是学校发展的驱动力量,是学校发展的灵魂。
突出的学校特色决定着学校战略以及相应的制度策略的制定,决定着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校发展的速度,影响着校内各种资源的开发与组合,塑造着学校的品牌价值。
可以说,没有特色的学校就是没有生命力的学校。
学校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追求办“规范+特色”的学校,培养“合格十特长”的学生的办学目标,以务实创新的精神和“以特立校”的办学理念,把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和突破口,积极实践,大胆探索,通过开发特色校本课程,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校的特色形成。
关键词: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正文:众所周知,学校特色是学校发展的驱动力量,是学校发展的灵魂。
实践证明,学校特色建设的关键不在于建立各种特色形式本身,而在于特色建设所产生的影响和效能,在于努力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即真正使学校特色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巨大力量。
无数优秀学校的发展史表明:突出的学校特色决定着学校战略及相应的制度策略的制定,决定着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校发展的速度,影响着校内各种资源的开发与组合,塑造着学校的品牌价值。
可以说,没有特色的学校就是没有生命力的学校。
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追求办“规范+特色”的学校、培养“合格十特长”的学生的办学目标,以务实创新的精神和“以特立校”的办学理念,把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和突破口,积极实践,大胆探索,不断开发特色校本课程,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校的特色形成。
一、开发特色校本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就是要使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健康的发展,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不同需求,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具体体现在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可选择性和丰富性上。
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孟繁露
【期刊名称】《环球市场信息导报(理论)》
【年(卷),期】2012(000)010
【摘要】校本课程是在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在明晰了学校自己的办学宗旨、育人目标情况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并充分利用当地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进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针对地区、学校、教师、学生差异性,着眼于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也有利于满足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需要,能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整合,起补充的课程。
【总页数】2页(P62-62,106)
【作者】孟繁露
【作者单位】新疆和静高级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3
【相关文献】
1.立足校本课程开发,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J], 陈满钗
2.依托校本课程开发,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J], 李亚旺
3.依托校本课程开发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J], 何小琴; 岳天海
4.依托校本课程开发,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一) [J], 惠清华
5.依托校本课程开发,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二) [J], 康安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丰富学校课程凸显办学特色作者:张英来源:《新课程·上旬》2017年第09期摘要:学校特色是学校发展的驱动力量,是学校发展的灵魂。
突出的学校特色决定着学校战略以及相应的制度策略的制定,决定着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校发展的速度,影响着校内各种资源的开发与组合,塑造着学校的品牌价值。
可以说,没有特色的学校就是没有生命力的学校。
学校坚持“言行立品玉润成学”的校训,追求“规范+特色”的办学目标,秉承“合格+特长”的育人理念,把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学校课程,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和突破口,积极实践、大胆探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特色形成。
关键词:开发;学校课程;凸显;学校特色众所周知,学校特色是学校发展的内驱力,是学校发展的灵魂。
实践证明,学校特色建设的关键不在于建立各种特色形式本身,而在于特色建设所产生的影响和效能。
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坚持“言行立品玉润成学”的校训,追求“规范+特色”的办学目标,秉承“合格+特长”的育人理念,把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学校课程,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和突破口,积极实践、大胆探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特色形成。
一、构建生命课程,培养学生一生受用的素养叶澜教授曾这样对教育进行定义:“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的质量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事业。
”教育是“以养为道的生命修行”,是顺应并发展生命的教育,因此学校开发的学校课程必然是“生命课程”,必须强调课程应该引领学生注重内在生命涵养,坚持以尊重学生生命为前提,通过师生之间有效的充满生命活力的互动交流活动,充分唤醒生命意识、开发生命潜能,提升自己的素养,让每名学生都自由而充分地、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努力为每一位学生一生幸福奠基。
2015年,学校围绕“玉润”文化执行力“一三五五”育人工程,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自主研发开设了八个系列的“玉润”学校课程,涵盖了学校课程的价值追求、培养目标、学习领域、课程类型、具体科目等多项内容。
德育校本课程___活动校本课程建设我校开展的《小学德育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立足于学校实际,以学校的办学特色为基础,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
我们以传统蒙学经典《弟子规》为媒体素材,将中华传统文化应用于小学生的德行培养,以中华传统美德开启孩子心灵,修正其行为,教会他们正确地对人、对事、对物、对己,加快学校特色建设步伐,最终达到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解决的核心问题通过开发德育活动校本课程,构建校本课程体系,购买能够体现学校德育特色并与之相配套的校本教材,并运用于德育活动校本课程中。
我们为学生诵读研究《弟子规》提供教材读本,填补了我校没有自己的校本课程的空白,增强校本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实效性,促进学生良好德行的养成。
二、校本课程建设的有效措施一)确立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原则我们确立了适应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原则,以保证校本课程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二)运用经典《弟子规》教材实施了“弟子规”德育活动校本课程1.在研究时空的延伸中进行德育活动校本课程的拓展实践。
我们在认真开展德育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的同时,以德育活动实践来充实学生的课外闲暇时间,让学生自主合作参与其中,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德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样,学生的研究时空得到了延伸,校本课程也得到了拓展和延伸。
2.开展了德育活动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综合实践课”相融合的实践探索我们将每周一课时的校本课时间作为“弟子规”德育活动校本课程的实施时间,主要由班主任教师和辅导员承担。
各学科教师结合自己学科的特点,根据校本课程实施的需要,将德育活动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课”的课时相融合,以保证德育活动校本课程的实施。
同时,我们将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融入“综合实践课”的研究中,开展实践活动。
这样,德育活动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综合实践课”的融合,增强了校本课程的实效性。
3.诵读中熏陶、感悟。
我们充分利用每周的校本课时间实施德育活动课程,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研究诵读《弟子规》直至熟读成诵。
以校本课程开发为载体,大力推进学校特色建设作者:杨帆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35期【摘要】校本课程是由学校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
我校从立足校情,着力开发本土特色校本课程;规范管理,强力推进特色化课程实施;校本课程成效初绽,有力彰显办学特色三个方面对我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做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学校特色、成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新课程改革已赋予学校课程自主权。
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在上级行政和业务部门指导下,以学校特色为基础,学校自主决定,一线教师及有关人员广泛参与,共享开发成果的一种应用性课程研究。
校本课程的实施即展示了学校的教育个性,又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内涵,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搭建了舞台,真正实现让课程文化引领学校特色发展。
一、立足校情着力开发本土特色校本课程学校以独特的视角,结合校情,根据需求,充分利用和挖掘校内外的有效资源,捕捉身边的课程资源,确定学校课程开发的方向和思路。
努力彰显学校特色,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呈现多元特色。
1.根据学校地理位置的优势,开发校本课程。
郑州市二七区航海路小学位于中船重工集团第七一三研究所家属院内,学校创建于1963年,原名七一三研究所子弟小学,2008年移交地方。
校内三分之一学生为七一三研究所子弟,其父辈或祖辈为研究所职工,专门从事海军军备、舰船等方面的研究,所内有数十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国家舰船专家、舰载导弹专家、舰载火炮专家等。
优越的地理位置、高端的航海专业人才、浓郁的航海文化氛围,为我们打造“我爱航海模型”校本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根据社会的需求,开发校本课程。
当前,公民的道德水平在逐渐滑坡,如:有的年轻人道德沦丧,不知廉耻,为了出名,不惜牺牲身体,出卖尊严;还有小悦悦事件中,18名路人的冷漠,见死不救。
大连第八十中学:“生命教育”办学特色彰显近日,从大连市第八十中学传来一个好消息,该校的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在辽宁省校本课程评课中荣获一等奖。
近年来,八十中学致力打造生命教育”办学特色,让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
学校通过生命教育,让学生们认识生命,活在理性的世界里;敬畏生命,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激活生命,活在个性的世界里;发展生命,活在成长的过程里;实现生命,活在幸福的体验里。
学校以“教育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师生的终身幸福奠基”为宗旨,树立“理念为先、课程实施为主、学科渗透为辅”的思想,依据课程开发理念,遵循“知我、知人、知物、知天”四个纬度,根据《校本课程标准》开发了一套生命教育教材。
从唤醒生命意识、关注生存环境、提高生命质量、训练生存技能等方面渗透生命教育的内涵,各单元之间逻辑严密,遵循认知规律,由生命到个体,由抽象到具体,由自我推至他人和社会,由内而外,由知到行,循序渐进,深受学生欢迎。
生命如虹教育如歌——解读大连市第八十中学丛滨校长办学思想教育要唤醒学生生命的意识,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
教育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师生的终身幸福奠基。
——丛滨渤海之滨,梭鱼湾畔,矗立着一所知名学府——大连市第八十中学。
学校创建于1978年,位于甘井子区中部,环境幽雅。
1996年,搬进崭新的教学楼。
2003年,成立八十中学分校和小学部。
2012年,增设八十中学附小新华部。
如今,八十中已发展成为一校三址的九年一贯制学校。
现有学生3300余人,教职工207人。
其中,省特级教师1人,省级骨干教师4人,省市优秀教师6人,市级品牌教师2人,市区骨干教师29人等。
大爱无疆,教育留痕。
学校荣获全国初中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校、中国当代特色学校、全国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全国生命教育示范校、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国家“健康促进学校”金牌,辽宁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省文明单位、省教育科研百强校,大连市先进集体、市文明单位、市德育先进学校、市模范学校、市实验教学优秀学校等殊荣。
摘要:办好学校的关键在于校长,新课程的实施是否成功,校长起着关键的作用。
本文就“新课程理念下的治校策略”做了相关阐述:主要包括:①掌握教育改革的趋势,引领学校同步提升;②推行民主管理方式,凝聚教育团队共识;③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提升办学质量;④建立专业发展机制,建构学习型校园文化;⑤确立学校发展远景,打造学校办学特色。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民主管理专业发展校园文化办学特色校长是一种荣誉、责任、服务、挑战的职务。
教育界有句名言“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在某种意义上说,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
因此,新课程的实施是否成功,校长起着关键的作用。
那么新课程理念下,校长应该探究怎样的治校策略呢?1 掌握教育改革的趋势,引领学校同步提升当今时代,在“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的国际教育大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越来越高,“四个学会”、“创新教育”等众多概念早就唱响了世纪之交的主旋律。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也正如火如荼地开展。
因此,如何洞察教育改革的脉动,厘清学校教育的方向,是一校之长责无旁贷的职责。
综观世界教育改革,都是以课程改革为主体,以教学的改革为手段,藉以达成教育改革的目的。
2 推行民主管理方式,凝聚教育团队共识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是通过教师来实现的,教师是学校的主人,具有被管理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角色。
在现代学校管理中,更应凸显其管理者的身份和主人翁的角色。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校管理者,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才能全面调动教师参与学校管理体制的积极性。
这实际是“一种民主管理的观念”,教师与管理者的合作,是对学校管理最大的支持,而只有校长树立了这样一种教师观,才能真正把管理的主动权交给教师,教师也才会把全部智慧和力量奉献给学校。
3 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提升办学质量新课程呼唤“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
它是引导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走向“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的必由之路。
教师要成为具有自学改进意识与自我提高能力的专业人员,必须在不断的反思与创新,交流与合作,切磋与共享中成为实践的研究者。
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144界校本课程开发和设置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刘宇忠 宋玉芳(齐齐哈尔市实验中学,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校本课程开发与设置,以选修课为核心、以课堂教学实践为主要形式努力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和全面发展。
它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拓展,而且还注重实验设计的开发与研究;不仅注重理论探讨,而且致力于校本教材的编写与开发。
在我校的课程实践中,教师在开发选修课教材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究尝试,在专家的指导下分领域分阶段编写出了一系列符合高中学生特点的校本课程教材和优秀教学设计,积累了丰富的选修课教学素材。
同时,提高了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校本课程开发与设置意义1.主动适应新课程,落实国家对“校本课程”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
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及内容,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之后《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很快做出批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以课程决策权的下放为本质特征的校本课程在全国得以迅速发展。
2.主动开发、利用本地课程资源,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长期以来,我国推行的是由教育教学行政部门编制、实施和评价的国家课程,这导致了学校教育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校实际脱节,限制了学生的生活空间和思维活动空间。
而校本课程能因校而异,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它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逐步完善的过程。
我校地处黑龙江省西北部地区,是整个地区的龙头学校,有着较优秀的学生资源和教师队伍,具备开设校本课程的条件,可以充分凸现我校的最佳优势,彰显办学特色。
因此,着眼于“为人民服务”、为学校发展服务,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学校特色的形成为目标,根据国内外校本课程研究的现状以及我校的具体情况,我们把“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设置”作为一段时期的教学研究的重点,试图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校本课程教材的开发、校本课程教学模式、校本课程对学生和教师发展的影响、对学校建设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开发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选择、整合、丰富课程文化,以推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设置,从而推动新背景、新视角下学校多元化课程体系的建设。
依托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摘要: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
其中“开发”是指从课程目标的拟订、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标准的编制、课程材料的选择和组织到课程的实施与改进等一系列的课程行为。
而“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指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它在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等方方面面必将深深地打上了特色的烙印,我国部分学者和实际教育工作者认为:校本课程开发与特色教育理论“不谋而合”。
学校要真正地办出自己的特色,就不得不在课程开发上下功夫。
关键词:校本课程;文化体系;学校发展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就是在构建学校自身的特色,目前校本课程的开发越来越趋于本土化,这便是最本质的突破。
我校在办学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力求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一、落实新课程改革,彰显学校办学特色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以上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赋予了学校课程开发的权力主体地位,开发校本教材的主要目的就是以人为本,充分发掘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不同于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更加具有地方特色和符合地方环境和教育要求的特色课程,以满足学生需要和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
二、立足学校实际,探寻发展之路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一直遵守自上而下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只强调共性和统一性,忽视了地方性和个性。
众所周知,我国地域如此辽阔,人口如此众多,各地在经济和地域上的差异又如此之大,只有一统的国家课程开发或“准一统”的地方课程开发,远远不能满足地方上的不同需要。
英国课程专家约翰·埃格尔斯顿指出:“我们曾把主要的努力集中在国家课程计划上,但十年之后我们终于慢慢认识到: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学校中的变革,那么就必须通过学校来发动变革。
抓好校本课程开发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塔尾小学柯志南学校特色是学校办学的总结、积淀与升华,是学校办学的优势、特长体现,是学校在未来办学中的继续追求和优化发展。
学校办学特色进一步优化发展,学校便有可能发展成为特色学校。
学校背景如课程、师资、生源、教学设施、经费投入和家庭、社会对学校特要求等,都是学校在打造办学特色时所应思考的。
我校按照“不断规范、力致精细、推进深化、努力创新、创造和谐”的管理目标要求下,我校力致精细化管理,落实学校各项工作。
把精细化管理落实到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确定并修改了学校发展规划,提出了各项工作有计划、有检查、有落实,奖惩分明的工作方式。
全体教职工各负其责,分工明确,人人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配合默契。
在管理中提出从小处入手,把“小事做细,细事做精”的工作要求充分调动学校的所以的教师积极性,参于学校的特色开发。
学校本着“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发展的校本研究的课程设计”为主,将学校办学思想定位于将“特色体育办学纳入学校课程管理”,实施国家课程设置加综合能力训练校本课程设置的课程开发理念,特别是将排球课纳入到学校体育校本课程中,融入到全校健身计划中,“全员参与、教学结合、活动主导、德育贯穿、全面健身”的校园体育教学工作氛围。
环境布置体现浓厚的排球文化氛围;围绕排球开设德育类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必修课程和活动类课程;传承弘扬“以球促德,以球增智,以球健体,以球审美”传统,着力抓好学校排球特色,凸现排球文化,形成鲜明风格,提升办学品味。
学校成立排球校本开发小组,编写了校本教材,定期开设排球理论知识讲座,学校以赛促练,提高学生竞技水平,培养学生团结拼搏精神,极大地促进了校本课程蓬勃发展。
在特色创建中,坚持做到“五个一”,即“每人一球,每班一队,每课一讲,每周一练,每学期一赛”。
班级组织学生做好排球操,出好排球小报,开展主题活动,观看排球比赛录像,排球文化氛围浓,激发学生对排球运动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与集体主义精神。
以校为本,彰显特色,丰富教学,适应需求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基本目标,其人才观、质量观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综合动手能力,在面向市场办学的激烈竞争中,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如何,是职业学校办学竞争力的体现和最终标准,因此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我校的长期办学宗旨。
为了时时践行这一宗旨,我们的办学始终坚持贴近市场,以市场的需求为专业发展指针,培养的学生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社会的认可。
下面就我校在校本教材开发工作中进行总结。
一、认识深刻、观念更新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首先是课程改革,结合学生就业岗位群的需求,本着中职生“知识要广而够用,技能要熟而精”的原则,加大开设专业动手课程的力度,削减精深的专业理论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动手能力。
课程改革必须要有是符合中职学校学生实际的好教材为支撑,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感到所使用的教材内容偏多、理论偏深,实践性内容相对不足,具有实际利用价值的专业教材少的可怜,这使我们在教学上遇到了很多困难,因此摆在我们面前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必须开发具有实际利用价值的校本教材。
校本即以学校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改革现行落后的、与实际脱节的、纯理论研究的教材教法,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有竞争力的、能适应行业、企业工作需要的大批专业技术工人;校本开发以此为前提,对原有教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处理,体现三个“贴近”的原则: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学校的课改实践和贴近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形成以实用性为主线,理论教学围绕实际应用展开,按照学以致用的原则,突出学生操作技能的教学特色。
二、组织保障,机构健全,激励措施有力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建设,是一项既复杂又重要的工作,它不仅要符合方针思想、纲要要求,要满足社会需求、师生的愿望;还要具有地域特点,体现时代风貌,更重要的是有针对性、实用性、新颖性,因此学校非常重视此工作,在重视中强化了管理,做到了四抓:——抓机构的建立。
让校本课程成为学校特⾊发展的原动⼒2019-10-12校本课程为学校带来了特⾊发展的原动⼒。
多年来,学校坚持“为每⼀位学⽣提供合适的教育,为每⼀位教师创设发展的空间”的办学理念,⼤胆创新、科学管理,因地制宜开发了校本课程,⾛出了⼀条研究探索、实践反思、提升创新、发展共赢之路,逐渐形成学校的课程特⾊,并总结提炼出了“结飘满园红,花开万⾥⾹”的学校精神,以特⾊校本课程启迪⽂化建设,以⽂化建设带动学校特⾊发展。
⼀、以⽣为本,校本课程顶层设计学校前⾝是⼀所村办⼩学,始建于1951年,可以说,她既是⼀所有着“半百”悠久历史的⽼校,也是⼀所新兴的城市⼩学。
单纯从校本课程讲,学校经历的是⼀个从粗放到精品,从精品到多元的过程。
2001年,学校的校本课程是“中国传统⽂化”,2006年,学校开始传统⽂化精品课程“中国结·龙蒂花编制”的开发实施。
这样的定位基于以下⼏⽅⾯的考虑:既符合校情,⼜具创新意义;授课教师只要下⼯夫钻研便会教学;学⽣⽆需先天条件,经过努⼒⼈⼈都能学会;经济实⽤,学⽣感兴趣,家长也⽀持。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学⽣需求的发展,单⼀的校本课程不⾜以满⾜学⽣的多元化需求。
⾸先,这种动⼿编织型的课程,更受⼥⽣欢迎;其次,单⼀的课程内容,在⼤量师资和硬件优势闲置的同时,也⼀定程度上忽视了学⽣在课程开发中的主观能动性;最后,时代的进步带来更⼤的信息量,校外更加丰富的⽣活体验使单⼀的校本课程相形见绌。
以⽣为本,强调课程多样化,促进学⽣个性发展,注重课程体系建设,成为学校发展的历史性任务。
为此,学校成⽴了校本课程开发团队,多种渠道调查了解学⽣需求,结合学校育⼈⽬标,开始进⾏校本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
我们研究出台了《校本课程规划⽅案》,从课程的实施内容、实施管理及评价制度等⽅⾯进⾏全⾯、系统、连续的规划。
整个体系⽬前包括四⼤门类,14门课程,分为限定性课程与选修性课程。
在课程设置上突出以⽣为本,各班每周都有固定课时,开展限定性课程。
加强校本课程建设彰显办学特色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成为学校办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依据这一理念,我校确立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自由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家长都能收获希望,将学校办成充满人文活力的书香校园和师生共同的温馨家园”作为学校的办学目标,形成了“和谐、共生、发展”的校园文化特色。
为了进一步彰显学校的文化特色,构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我们深入挖掘学校发展中的优势,分析学生成长的需要,确立了以满足学生整体发展需要和针对不同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校本课程体系。
其中,面向全体学生的校本课程是——“书香校园”和体育学科校本课程——“独轮车”;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是心理健康校本课程——“烛光工程”。
在这些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我们全面关注学生身心均衡发展的需要、坚持课内外相结合的原则,为每一位学生全面的、有个性的、可持续的发展奠基。
一、以“书香”浸润心灵,启迪智慧。
2012年,在一次问卷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家长十分关注孩子课外阅读的情况,希望学校在这方面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孩子多读一些有益的课外书。
为了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要,我们开设了“书香校园”校本课程。
(一)编写《小学生读书指导》校本教材,把课程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要有整体的设计,按照计划实施。
为此,我们确立了两条实施途径:一是通过课堂教学,指导学生系统学习阅读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二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营造书香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为落实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开设了《小学生读书指导》校本课程,同时组织干部教师着手编写教材。
首先,制定了《小学生读书指导》课程标准,确定校本课程的目标、内容,形式等。
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的修改,最后编写完成了《小学生读书指导》上、下两册教材。
这门课程在二、四年级分别开设,每周0.5课时纳入课表,有兼职教师任教,有主管干部监督、指导。
在人员、时间、教学内容上都有明确的要求,保证了课程实施的质量。
着力校本课程开设彰显我校办学特色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活动能力,更加科学、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高起点地全面提升高中教育素质和质量。
作为省重点中学,自我校2008年步入新课程实验以来,一直重视新课改;尤其是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在校本课程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现就校本课程工作谈之一二。
一、高度重视强化组织领导
我校一直注重校本课程的研发,在新一轮课改之前,就开设了《国旗下的讲话》为主的校本课程,并组织各学科教研组编撰了《学科校本教材》,但,终因认识不够,经验不足,大部分只是课本知识的拓展和深化、效果欠佳。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2008年秋季在我省开始实施,我校以此为契机,以《普通新课程方案》为指导,依据《普通新课程标准》,认真学习、领会新课改精神,着力为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创建一个崭新的平台。
为了更好地开展校本课程的研发,我校成立了校本课程领导小组,由校长为组长,分管教研的副校长为副组长。
下设办公室,教科处主任为办公室主任,其它处室负责人为副主任,教科处副主任、学科教研组长及钱立秋等名师为成员的课程领导小组。
课程领导小组组织制定了《浮梁一中校本课程开设方案》,要求教研处每学年伊始制定好《浮梁一中校本课程计划》及年终撰写好《浮梁一中校本课程年度总结》,通过总结,查找问题,彰显优点,健全相关方案和制度,使校本课程研发和开设不断完善。
二、提高认识深入研究积极探索
虽新一轮课改已在学校实施,老师能接受课改,但对校本课程的开设有三个误区,其一是校本课程微不足道,其二是校本课程会增加课时量,从而加重学生学习的负担,其三是开设校本课程会牵制获影响学生对高考科目的学习时间。
学校课程领导小组针对问题,邀请了课程专家来校讲座,并责任到人,课程领导小组下到各教研组与教师谈新课程,体会校本课程,使广大教师转变理念,充分认识到:(一)校本课程是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为满足学生意愿,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而开设的课程,在学校课程中是不可缺少的,是新课程实验中一定要开的课程,是一所学校办学特点的重要标志,校本课程不是可有可无;(二)学生减负,还是加负,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及因此而实施的操作,课业负担加重主要是相关的人为因素造成的,说到底就是社会、家长及教育部门制定的评价体制使得学校好坏的最终标准取决于高考上线人数、分数的高低及其被国家一流大学录取人数等造成的,校本课程作为一种学校课程,若学校新一轮课改精神在课时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重新分配课时,是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三)校本课程主要在于拓展师生视野,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兴趣和潜能,是发展学生个性特征最为有效的途径,极为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必然与高考的精神一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校本课程的开设首先需要教材,行之有效的校本教材需要了解学生和熟知学生个性特征、情趣特征,且有较高水平和素质的教师来完成。
为此,学校努力创设条件,为教师参与课改培训铺平道路,自2008年秋季以来,我校科任教师几乎全部参
加了省级新课改培训;每星期各备课组组织一次集体备课,针对课改工作进行探究。
2008年实行新课改之初,学校就聘请了浮梁史志局局长、县志专家冯云龙及市作协委员、县作家方良为广大教师作了关于《可爱浮梁》系列讲座,学校还安排了我校省特级教师、市级教研员、市地理教学专家钱立秋老师为全校教师作了有关校本课程系列讲座,同时成立了以钱立秋为组长的校本教材审定小组,这使得我校校本课程开发显得科学而有序。
学生经过高一年级课改课程学习后,已基本上转变了学习方式,掌握了一定的学科知识,为发展学生的潜能已夯实了基础。
我们认为高二是学校开设校本课程的最佳时期,高一、高三年级主要是开设《国旗下的讲话》校本课程。
进入高二学年,学校教科处向全校教师公布校本教材,要求相关教师根据实情和意愿提出申请,教科处、教务处协同审定高二年级开设的校本课程,报请学校校本课程领导小组通过;再由教科处制出校本课程表(含课程与教师、学分)向高二学生公布,学生按照自己学情及志趣、爱好提出申请(原则上学生只能作单项选择);随之教科处对学生的申请进行分类统计、编班,并与教务处共制出定课表,在总务处大力支持下,安排好上课地点和时间;在此基础上教科处组织学生选出不同校本课程班级班委及小组长,制作校本课程班级出勤表,出勤情况与学生选修(II)学分挂钩,最后学期结束通过考查并结合平时表现,教科处和相关教师为学生认定选修(II)(校本课程)学分,并存档。
学校还开设了周末讲堂,每个星期五下午最后第七节课聘请县内外名师进行专业性的指导,不断完善我校的校本课程开设。
“三、彰显特色成绩显著
近年来,我校共开发、审定了十多本校本教材,如,《可爱的浮梁》、冯云龙编写的《浮梁历史与文化》,方良编写的《七彩浮梁》、《村聚》,方良执行主编,彭和生、方晓娟、江会文、程丽萍、刘长河等老师参与编辑的《放歌浮梁》系列,并获省级三等奖,《放歌浮梁》很好地展示了浮梁的历史及社会、文化、地理、资源、经济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为振兴浮梁而努力的热情,在2011年下半年省重点中学复评迎检中受到了省评估专家的十分青睐;还有钱立秋主编的《景德镇地理》,刘长河主编的《浮梁古县衙日晷设计与制作》,数、理、化学科教师编写的《学科竞赛》系列都受到了学生及家长的欢;汪新梁老师编写的《浮中音乐校本》,其撰编的《蓬勃的浮梁》歌曲被中国戏剧出版社编辑出版。
这些都为我校开设选修(II),即校本课程的开设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校本课程的开设,发扬了民主,为学生构建了和谐、平等的学习平台,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兴趣,激发了思维,发展了学生的潜能,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全面发展和终生幸福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为我校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了促进作用。
《江西农村高中物理探索活动的研究》等国家级课题成果及二十余篇与新课改相关优秀论文获市级以上奖或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在教师业务竞技中,仅2011——2012学年我校就有十三位教师获得了市级以上奖,其中在2011年10月全市化学优质课选拔赛中,宁晖老师充分发挥了多媒体与化学实验的整合作用,以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板书,美丽奇妙的化学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使得学生积极进行探寻和思考,收到了很好的
效果,博得了评委的一致认可,其成绩是力挫其他选手,首屈一指,被遴选为代表全市竞技省高中化学优质课决赛的唯一选手,她执教的‘无机非金属——硅’省优质课决赛课题位居全省第六名。
学生得到长足的发展,成绩喜人,仅2010 —2011一学年,我校学生参加市级以上各类竞赛,近200人获奖,其中方凯同学获得2010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省级赛区一等奖,并保送至中国科大,是浮梁教育史上的首创,方凯同学极大地张扬了个性,也为学校赢得了荣誉;当年高考,我校在总体生源质量下降的情况下,二本上线人数达450多人,一线上线人数达150多人,实现了理工、文史、体艺全面开花,事实证明校本课程与学校教育成绩并非‘冰炭不容’而是促进了我校的课改,全面提升了我校的素质教育质量。
新课改工作任重道远,以上只是我校在课改中的一些尝试,我们将更加努力,以课改精神为指导,不断借签兄弟学校的宝贵经验,持续课改,为浮梁培育出更高素质的人才。
浮梁一中教科处
2012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