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苗族水鼓舞看原生态民族舞蹈文化的发展
- 格式:pdf
- 大小:170.24 KB
- 文档页数:2
湘西苗族鼓舞的价值湘西苗族鼓舞是苗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民族特色。
苗族鼓舞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形式,通过鲜艳的服饰、独特的舞蹈动作和激昂的鼓乐,表达着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对劳动的尊重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湘西苗族鼓舞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乃至对个人的情感表达和精神寄托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湘西苗族鼓舞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苗族鼓舞动作轻盈优美,舞蹈姿态高贵典雅,给人以一种舒缓怡人的感觉,展现了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苗族鼓舞节奏欢快,动感十足,给人以一种欢快愉悦的感觉,蕴含着苗族人民对丰收和幸福生活的期盼。
苗族鼓舞音乐优美动人,以悠扬的旋律和跌宕的节奏展现了苗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整个舞蹈过程充满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给人以一种神秘悠远的感觉,展现了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湘西苗族鼓舞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民间舞蹈艺术中的一朵瑰丽的奇葩,具有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
湘西苗族鼓舞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苗族鼓舞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了苗族人民对自然、对祖先、对生活的深刻感悟,是苗族文化的一面重要的精神旗帜。
苗族鼓舞通过舞蹈姿态、服饰颜色、音乐节奏等方面的表现,展现了苗族人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传递了苗族文化的精髓。
苗族鼓舞承载着苗族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是苗族人民对历史的传承和弘扬,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对文化传统的传承和传播。
通过苗族鼓舞,人们能够了解苗族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感受到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勇气,领略到苗族文化的魅力和内涵,增进对苗族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湘西苗族鼓舞是苗族文化传统的载体和延续,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
湘西苗族鼓舞对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乃至对个人的情感表达和精神寄托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通过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和弘扬,能够增强苗族人民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使苗族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
苗族鼓舞艺术特征及发展一、湘西苗族鼓舞形成的文化历史背景苗鼓是苗家供奉的圣物,是苗族部落的象征。
据说远古时代,苗族从黄河到西南群山大迁徒的路上,无论丢掉什么东西,都会保留着一面鼓……,苗家每逢遇到生死存亡的大事要决策,一定会举行一场盛大的“吃牛合鼓”仪典,一面鼓代表苗族的一个系或部落。
百面鼓齐响,象征着万众一心,同仇敌忾。
湘西苗族人民长期生活在地势险峻、贫瘠的山区,过着自耕而食、自织布衣的生活,文化知识和生产力水平低下。
劳作之余的人们为了提高精神生活,才击鼓作乐,逐渐形成了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苗族鼓舞”艺术。
苗族鼓舞为自娱性群众舞蹈,所以舞蹈动作大多都与生产劳动和巫术祭祀活动息息相关,如收割打谷、耕种插秧、纶麻织锦等。
有些舞蹈动作则是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和习性编创出来的,如黄牛摆尾、大鹏展翅、公鸡啄米等动作。
还有反映战争性动作的,如“雪花盖顶”、“懒姑挑水”、“打四方”等。
这些舞蹈动作都比较完整地保留了生活的原形和动态,既反映了苗族人民热爱自然、生活的喜悦之情又体现了他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鼓舞是苗族人民生产、生活劳动画面的再现,它的形成、发展都与人民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1]随着社会的发展,苗族同胞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鼓舞的作用再也不是驱逐猛兽或是召唤同胞作战,然而苗家人却依旧承继并发扬了它团结民众、凝聚人心的艺术魅力。
苗家爱鼓,村村寨寨,苗鼓随处可见,鼓声处处可闻。
苗家人从学说话时起,就学会了唱苗歌;从学走路时起,就学会了打苗鼓。
苗家“无鼓不节,无鼓不庆”,并且“惜鼓如金、爱鼓如命、敬鼓如神”。
以至世界各地,凡有苗胞集聚的地方,也都依旧保持着打苗鼓的习惯。
湘西苗族鼓舞发展至今,其种类已经多达数十种,最为常见的主要有花鼓舞、猴儿鼓舞、女子单人鼓舞、男子单人鼓舞以及团圆鼓舞等。
、二、湘西苗族鼓舞的艺术特征(一)湘西苗族鼓舞的表演形式苗族鼓舞种类繁多,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按照其表演的形式可以分为单、双、四人鼓舞等,共有六六三十六套鼓路。
湘西苗族鼓舞的价值湘西苗族鼓舞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深厚的民族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湘西苗族鼓舞中,表现出来的是苗族人民对自然、生活、劳动和情感的深刻理解,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希望。
湘西苗族鼓舞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深刻的内涵,在当地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湘西苗族鼓舞的价值在于其对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苗族鼓舞是苗族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动作、舞蹈和琴歌,集中展示了苗族人民的文化风俗,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鼓舞的表演中,苗族人民传承和发展了古老的民族文化,将其融入到当代的生活之中,使得苗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
通过鼓舞的传承,苗族青年人得以了解和学习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苗族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更有力地推动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湘西苗族鼓舞的价值在于其对社会和谐的促进。
苗族是一个注重团结和和谐的民族,他们乐于劳动,勤劳朴实,善于合作。
在苗族鼓舞的表演中,人们互相配合,相互激励,传递着团结和奋进的力量,使得苗族社会充满了活力和活力。
鼓舞的演出不仅仅是一种表演,更是一种社会活动,团结了苗族族人,增进了人际关系,营造了和谐的社会氛围。
湘西苗族鼓舞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湘西苗族鼓舞的价值在于其对于心灵的抚慰和情感的表达。
苗族人民生活在湘西的山水之间,他们对于自然、生活、劳动和情感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在鼓舞的表演中,苗族人民通过舞蹈和歌曲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抒发内心的情感和情绪,使得参与者和观众在鼓舞的演出中得到心灵的抚慰和情感的宣泄。
鼓舞的演出不仅能够让人们从中感受到美的享受,更能够让人们从中汲取力量,得到心灵的滋养。
湘西苗族鼓舞的价值在于其对于旅游业的推动和经济的发展。
湘西苗族鼓舞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观众,成为当地旅游业的一大亮点。
苗族鼓舞的演出不仅能够为当地的旅游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更能够为当地的农民和艺人提供就业机会,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百家论点浅谈湘西苗族鼓舞的艺术形态特点及当代发展谢丽(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西赣州341400)摘要:湘西苗族鼓舞作为民族文化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至今已有千百年历史。
它不仅反映了苗乡人民质朴的生活,而且舞蹈表演丰富多彩,表演形式和内涵都彰显着丰富而独特的魅力。
社会的不断发展,意识形态的不断演变,如今我国正处于文化转型期,同其他民间艺术一样,湘西苗族鼓舞的表演形式和内容也不断地发展变化。
本文将从文化背景、艺术特征,传承发展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究,为发扬传统民族文化做出贡献。
关键词:湘西;苗鼓;艺术形式;当代发展1引言湘西苗族谷物作为民间活动得典型代表,以鼓乐与鼓舞相结合的独特表演形式为主。
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并为大众所喜爱。
湘西苗族鼓舞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如今,湘西苗族鼓舞处于一种自发的继承状态,虽然有较好的民众基础,但活动的参与情况以及生存环境,活动的开展都已经处于令人担忧的地步。
对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2湘西苗族鼓舞形成的文化历史背景2.1苗族鼓舞的渊源有关于湘西苗族鼓舞的传说在苗族地区有许多,我们可以根据对当地的习俗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调查中看出湘西苗族鼓舞里所反应的文化等现象来考察它的起源。
苗族鼓舞是通过这一民族的祭祀活动而演变过来的。
苗族人民一直都认定世间拥有万物生灵,要一直供奉自己的祖先。
且在面对其他民族进攻时,苗鼓作为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被苗乡人民视为神灵的庇护。
苗族鼓舞的表演也因此保留了下来,流传至今。
2.2早期的苗族鼓舞目前的历史资料显示,苗族是我国最早的农耕民族之一,也正因如此早期的苗族鼓舞带有浓厚的农业气息。
很多动作都是农耕生活的真实写照。
而另一部分则是苗族人民对神灵的敬畏以及对农业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
总的来说,早期的苗族鼓舞是以农耕人民为依据创作并留存下来的。
也是后来我们认识和了解早期农耕文化的佐证。
2.3苗族鼓舞的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苗族鼓舞的作用也不单单用作节日的庆祝或是传递信息了,今日的苗鼓舞除了娱乐以外还具有竞技性。
湘西苗族鼓舞的价值湘西苗族鼓舞是一种特有的少数民族舞蹈形式,源自湘西苗族的生活、劳动和宗教仪式,始于苗族民间,流传于苗族聚居的地方,在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
湘西苗族鼓舞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湖南地域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
湘西苗族鼓舞的价值在于其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湘西苗族鼓舞不仅仅是一种舞蹈形式,更是苗族民众生活的一部分。
在苗族聚居的地方,湘西苗族鼓舞贯穿了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成为了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苗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参与鼓舞活动,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了乡土情怀和民族认同感。
湘西苗族鼓舞也成为当地社会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推动了多元文化的发展。
湘西苗族鼓舞的价值在于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推动。
随着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创意产业得到了发展。
湘西苗族鼓舞不仅在舞蹈形式上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更在服饰、音乐、舞台等方面有着独到的设计和表现,这为当地的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创作灵感。
当地的手工艺品、服饰、音乐等产品也因湘西苗族鼓舞这一文化形式的推动而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推广。
湘西苗族鼓舞所带动的文化创意产业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更为苗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支持。
湘西苗族鼓舞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
它不仅是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更是对当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和推动,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支持,更是跨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的重要载体。
湘西苗族鼓舞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独特魅力和艺术表现,更在于它对当地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和推动,以及文化传承和交流的促进。
希望湘西苗族鼓舞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为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湘西苗族鼓舞的价值湘西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鼓舞是他们重要的文化表达方式之一。
湘西苗族鼓舞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它不仅是一种舞蹈形式,更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具有深远的价值。
湘西苗族鼓舞是苗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群体,他们以鼓舞为媒介来传承自己的文化传统。
在苗族的鼓舞中,人们可以感受到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能够了解到苗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苗族鼓舞以其独特的节奏和动作,向世人展示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
湘西苗族鼓舞不仅仅是一种歌舞表演形式,更是苗族文化传统的载体和体现,具有非常重要的保护和传承价值。
湘西苗族鼓舞是苗族人民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苗族的日常生活中,鼓舞是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之一。
苗族人民通常会在节庆、婚礼、丧礼等重大场合上表演鼓舞,用歌舞的形式来庆贺和祈祷。
在日常的劳作中,苗族人民也会以鼓舞的方式来进行合作,这既是一种劳作方式,也是一种生活的乐趣。
湘西苗族鼓舞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表达形式,更是苗族人民生活中的一种习俗和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生活价值。
湘西苗族鼓舞是苗族人民的精神寄托。
在苗族人民的心中,鼓舞是一种可以激发他们斗志和勇气的活动。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苗族人民经历了许多的磨难和困苦,他们通过鼓舞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用歌舞的形式来激发自己的战斗意志。
鼓舞中的歌词和舞步,往往都蕴含着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期许,这种精神寄托在苗族人民心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湘西苗族鼓舞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表达方式,更是苗族人民精神世界的抒发和交流,具有重要的精神价值和心理价值。
湘西苗族鼓舞在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的一个代表,苗族鼓舞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它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通过苗族鼓舞的传播和交流,可以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苗族文化,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贵州苗族体育舞蹈“水鼓舞”的文化内涵与发展对策研究作者:徐宏来源:《体育时空》2017年第03期中图分类号:G852.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3-000-02摘要“水鼓舞”是贵州省剑河县苗族同胞传统祭祀节日活动中独特的舞蹈,这种具有苗族民间鼓舞形式,将体育与文艺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一种民俗文化中的体育资源,具有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基本特征和价值,应大力推进“水鼓舞”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苗族水鼓舞发展“水鼓舞”是贵州省剑河革东镇大稿午村苗族同胞传统祭祀节日活动中独特的舞蹈,现流行于剑河、台江、镇远、施秉等县。
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被列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是全国最为独特的一种少数民族民间体育舞蹈。
本文通过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等方法,对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舞蹈“水鼓舞”的文化内涵和未来发展对策进行研究,进而探讨“水鼓舞”的发展对策,以丰富贵州省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理论,又对民族民间体育的实践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水鼓舞”的历史渊源与发展“水鼓舞”是贵州省剑河县革东镇大稿午村独有的舞蹈,根据口碑资料并结合文献研究,水鼓舞节至少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它誉为民族原始舞蹈的“活化石”。
据说一年久旱不雨,某夜村中告翌仲老祖公在今天起鼓的地方挖井,不幸被倒塌的泥土掩埋,他托梦给子女说:“这个地方很好,就让我在此长眠。
”子女们便带上香纸前去“坟”上祭奠,随后便普降甘露,日后相沿成俗。
还有一个传说是:某年大旱,河水断流,只有村寨边今天起鼓的地方有一水潭不干,小孩们便到那里拊水嬉戏,但见潭中两龙相斗,顿降大雨,方解燃眉之急,此后即变成节日,每年举行仪式祭祀。
据苗族创世史诗《苗族史诗》记述和专家考证,在苗族传统哲学中,水是世界的本源。
苗族先民原居地在临近江河湖海的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存在深厚的水崇拜。
近年来,每次大稿午水鼓舞活动期间,村行政组织或有名望的老人都要号召,各家各户都会积极主动贡献出香纸、酒、肉等公共的祭品在河边共同祭祀,而且家家户户都要派人参与,节日期间,周边群众也会云集参加踩鼓等活动,有时少则万人,多则两三万人,有效地促进了各村寨之间的交流与团结。
浅谈苗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史价值苗族民间舞蹈是苗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载着苗族人民的情感、信仰和生活方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历史价值。
从古至今,苗族民间舞蹈一直是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舞蹈,人们可以感受到苗族文化的魅力和深厚内涵。
首先,苗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历史价值体现在其丰富的历史渊源和传统内涵上。
苗族民间舞蹈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承载了苗族人民对自然、生活和神灵的崇拜和敬畏之情。
在苗族的传统节日、婚礼、丧葬等重要场合,都会有相应的舞蹈表演,这些舞蹈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苗族文化的象征和传承。
通过舞蹈,人们可以感受到苗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
其次,苗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历史价值还体现在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特色上。
苗族民间舞蹈以其独特的舞姿、舞曲和服饰而闻名,每一种舞蹈都有其特定的动作和表情,融合了苗族人民的情感和生活体验。
例如,苗族的《芦笙舞》、《银子花舞》、《跳花灯》等舞蹈都以其优美的舞姿和动人的音乐而著称,这些舞蹈不仅展现了苗族人民的艺术才华,更传递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通过舞蹈,人们可以感受到苗族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了解苗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
此外,苗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历史价值还体现在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上。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苗族民间舞蹈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它不仅是苗族人民情感交流和社交互动的重要方式,更是推动苗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苗族民间舞蹈,不仅是为了弘扬苗族文化,更是为了寻找内心的平静和情感的宣泄。
通过舞蹈,人们可以感受到苗族文化的力量和魅力,了解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从而激发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美好的向往。
总之,苗族民间舞蹈具有丰富的文化历史价值,它不仅是苗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展现苗族文化魅力和独特性的重要窗口。
通过舞蹈,人们可以感受到苗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从而增进对苗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族群舞蹈的文化记忆与功能转移的文化分析摘要:苗族“鼓舞”是黔东南部分苗族村寨举行祭祖、祈求、驱逐等仪式时的一种形式载体,由于它具有观赏性和娱乐性,民族文化旅游的经济活动中,“鼓舞”也开始变成一种文化资本和商业演出。
这种功能的转换从内部改变了“鼓舞”的文化性质。
在提倡文化发展和文化保护这两种现实的情况下,关注和理解民族文化事象的文化变迁是有意义的和必要的。
关键词:苗族;“鼓舞”;文化功能;文化变迁;“除魅”中图分类号:J722.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8)06-0102-04苗族是以能歌善舞而著称于世。
舞蹈在苗族人的生活世界中占有特殊的文化地位。
在许多庆典性、通神性和祈告性的仪式活动中,仪式者身体性的进入场域和情绪性的渲染以及氛围性的营造,便是通过舞蹈而实现的。
作为一种强势的文化表达,舞蹈的形式和它给人带来的身体意义上的解放和愉悦,使得舞蹈本身可以在特定的条件下脱离场域的仪式文化语境,而成为自足自律的一种单纯娱乐功能而被人们沿袭和传承下来。
这种情况尤其是今天大搞民族文化旅游和文化产业的语境下,这种内在的变迁就更加明显了。
本文拟通过苗族鼓舞的个案例子来探讨这种有意味的文化变迁。
同时也想通过这个讨论来认知现代性对民间文化的影响与消解,当然它也可能对民间传统文化提供了某种生长契机。
苗族“鼓舞”是一种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其特征是舞者伴随着击鼓的节奏而舞动身体,或者舞者身体的律动与击鼓的动作高度融合而成为一种舞姿。
舞者所击之鼓为木制,以牛革蒙于两端,置于架上敲击。
从时间上来推溯“鼓舞”,可以上推到蚩尤时代,距今大约也有四五千年的时间。
其时“鼓舞”在功能上可能同战争多有联系。
由于相关资料的缺乏,这里不去讨论。
从部落战争需要而产生的“鼓舞”到族群社区内部习得的“鼓舞”的演变情况也不太清楚。
但是,历史上有关苗人击鼓歌舞的文献记载,可见之于唐代的《朝野剑载》。
该书卷十四云:“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埋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路歌,亲戚饮宴成一月余日。
苗族鼓舞艺术特征及发展一、湘西苗族鼓舞形成的文化历史背景苗鼓是苗家供奉的圣物,是苗族部落的象征。
据说远古时代,苗族从黄河到西南群山大迁徒的路上,无论丢掉什么东西,都会保留着一面鼓……,苗家每逢遇到生死存亡的大事要决策,一定会举行一场盛大的“吃牛合鼓”仪典,一面鼓代表苗族的一个系或部落。
百面鼓齐响,象征着万众一心,同仇敌忾。
湘西苗族人民长期生活在地势险峻、贫瘠的山区,过着自耕而食、自织布衣的生活,文化知识和生产力水平低下。
劳作之余的人们为了提高精神生活,才击鼓作乐,逐渐形成了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苗族鼓舞”艺术。
苗族鼓舞为自娱性群众舞蹈,所以舞蹈动作大多都与生产劳动和巫术祭祀活动息息相关,如收割打谷、耕种插秧、纶麻织锦等。
有些舞蹈动作则是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和习性编创出来的,如黄牛摆尾、大鹏展翅、公鸡啄米等动作。
还有反映战争性动作的,如“雪花盖顶”、“懒姑挑水”、“打四方”等。
这些舞蹈动作都比较完整地保留了生活的原形和动态,既反映了苗族人民热爱自然、生活的喜悦之情又体现了他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鼓舞是苗族人民生产、生活劳动画面的再现,它的形成、发展都与人民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1]随着社会的发展,苗族同胞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鼓舞的作用再也不是驱逐猛兽或是召唤同胞作战,然而苗家人却依旧承继并发扬了它团结民众、凝聚人心的艺术魅力。
苗家爱鼓,村村寨寨,苗鼓随处可见,鼓声处处可闻。
苗家人从学说话时起,就学会了唱苗歌;从学走路时起,就学会了打苗鼓。
苗家“无鼓不节,无鼓不庆”,并且“惜鼓如金、爱鼓如命、敬鼓如神”。
以至世界各地,凡有苗胞集聚的地方,也都依旧保持着打苗鼓的习惯。
湘西苗族鼓舞发展至今,其种类已经多达数十种,最为常见的主要有花鼓舞、猴儿鼓舞、女子单人鼓舞、男子单人鼓舞以及团圆鼓舞等。
、二、湘西苗族鼓舞的艺术特征(一)湘西苗族鼓舞的表演形式苗族鼓舞种类繁多,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按照其表演的形式可以分为单、双、四人鼓舞等,共有六六三十六套鼓路。
163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 19间的交流成为了和谐发展的前提,在与苗族进行交流时,必须要了解苗族的文化底蕴,通过对苗族鼓舞文化的学习去了解苗族的文化特色,从而能够促进各个民族的文化交流,进而对动整个社会的对外交流与发展。
(四)旅游开发价值目前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各个地区与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风景特色,我国的湘西苗族是苗族人民的主要生活区域,那里包含了苗族人民的各种风土人情以及文化特色,拥有独特文化的苗族成为了游客们旅游首选的地点之一。
苗族鼓舞文化不仅满足了苗族人民的生活发展,更提高的苗族当地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四、苗族鼓舞文化的发展分析(一)苗族鼓舞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苗族鼓舞文化是从传统苗族人民劳动生活当中发展的文化产物,聚集了苗族人民劳动的结晶,成为了苗族人民劳动的代表,所以苗族鼓舞文化具有文化发展的客观性。
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必然会沿着一定的文化发展规律,按照苗族的特色进行一定的演变,苗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具备少数民族的团结性,在文化表现形式上也是具有一定的集体表现形式,因此,苗族鼓舞文化就随着苗族的发展,严重苗族特色发展下去,从原有的祭祀、节庆等表现形式,发展成为表演艺术,使苗族鼓舞文化成为了一种保护文化遗产,符合民族艺术的发展客观规律。
(二)苗族鼓舞文化带动社会经济发展苗族鼓舞文化在苗族的发展中占领重要的文化经济地位,对于苗族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民族表现出了自己的特色产业,苗族拥有这特色的鼓舞文化,也成为了当地有名的文化产业。
苗族鼓舞文化影响着苗族的旅游业发展,使苗族鼓舞文化在保留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具有了一定的商业价值,苗族鼓舞文化不仅能够表现出当地的风土人情,也能够吸引大量的游客到达苗族当地,从而带动推动苗族地区的各行各业的发展,进而带动苗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三)以“人”为主,传承文化每一项传统的文化都需要有人来真正的继承和传诵,人是文化传承的主体,在文化传承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湘西苗族原始宗教舞蹈文化价值研究湘西苗族地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苗族原始宗教舞蹈则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这些独特的文化符号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独特的形式表现和精美的艺术表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苗族原始宗教舞蹈,是苗族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最具表现力的艺术形式之一。
它具有高度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展现了苗族祖先崇祀自然、追求和谐共处、传承文化的精神。
在苗族生活中,宗教舞蹈是一种重要的祭祀和社交活动,不仅能够凝聚族群情感,维护社会秩序,而且能够激发人们的美感和艺术感受,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社会意义。
苗族原始宗教舞蹈既有充满力量的舞蹈动作,又有丰富多彩的音乐和歌唱。
它是苗族文化和苗族心灵的精华,通过舞蹈传达苗族人民对生命、自然、社会以及宗教信仰的认识,展现了苗族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
这些舞蹈在形式上或许相似,但每一支舞蹈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例如,苗族的“鬼子打牙祭”舞蹈,是为纪念族中的英雄所制作,既是一种重要的祭祀活动,也充满了民族的激情和勇气;而“锁龙舞”则是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表现,表达了苗族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苗族原始宗教舞蹈也受到了一些现代文化因素的影响,例如现代音乐、时尚服装等,但这并没有改变其本质和根基,反而增加了一些现代的元素,让它更加生动活泼、具有现代感。
这也更好地将苗族文化与现代社会的需求联系在了一起。
总之,苗族原始宗教舞蹈作为苗族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成分,是苗族文化、民族意识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
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展现了苗族祖先的智慧和信仰,也堪称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瑰宝之一。
我们应该持续关注和保护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推动其传承和发展。
湘西苗族原始宗教舞蹈文化价值研究湘西苗族是中国著名的少数民族之一,其特有的文化和宗教习俗一直备受关注。
苗族原始宗教舞蹈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对研究湘西苗族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湘西苗族原始宗教舞蹈文化价值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一、湘西苗族原始宗教舞蹈的历史渊源湘西苗族原始宗教舞蹈源远流长,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至数千年前。
在苗族的宗教信仰中,舞蹈被视为与神灵沟通的媒介,是宗教仪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苗族原始宗教舞蹈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涵,成为苗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承载了苗族人民对宇宙和生命的理解和崇敬。
二、湘西苗族原始宗教舞蹈的表现形式湘西苗族原始宗教舞蹈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祭祀舞、婚庆舞、节庆舞等。
这些舞蹈不仅在动作上具有独特的特色,更体现出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神灵的崇敬。
在舞蹈的表现形式中,苗族人民通过舞蹈传达着他们对丰收、喜庆和情感的向往,展现了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
四、湘西苗族原始宗教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在当代社会,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湘西苗族原始宗教舞蹈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一文化遗产,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对苗族舞蹈的研究和挖掘,积极开展相关的舞蹈活动和比赛,推动苗族舞蹈的创新和发展,提高苗族舞蹈的传播力和吸引力。
五、结语湘西苗族原始宗教舞蹈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开展相关的保护和传播工作,推动湘西苗族原始宗教舞蹈的健康发展,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让湘西苗族原始宗教舞蹈焕发出新的光彩,为我国的文化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2020-03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民族文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中湘西苗族鼓舞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陈正(长沙市芙蓉区育英西垅小学,湖南长沙410000)摘要:湘西鼓舞作为一种民族民间的艺术形式,它的起源与苗族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生活息息相关。
2006年,苗族鼓舞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苗族传统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的重要载体。
本文从分析湘西苗族鼓舞的艺术价值出发,探讨以多种途径传承和发展湘西苗族鼓舞的生存空间。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湘西苗族鼓舞;传承与发展中图分类号:TP399-C1;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9-0146-01一、湘西苗族鼓舞的起源苗族鼓舞历史悠久,溯源可至先秦时代。
湘西苗族地理位置偏静,历史文化落后,苗人多居住于荒山峡谷之中,鲜少外出,闲暇时,以鼓舞为乐,裨益身心健康,实乃生活中一大乐趣。
苗鼓作为苗族部落的象征,每每遇到需决策生死存亡的大事时,必将举行“吃牛合鼓”的典礼仪式,一面鼓代表苗族的一个部落,百面鼓响,则象征万众一心。
因苗族鼓乐常伴随着舞蹈,在湘西苗族自治州鼓乐亦被称为鼓舞,它的独特个性体现在以叙事性的表演方式再现湘西苗族人民的生活和劳动场景。
二、湘西苗族鼓舞的社会功能苗族鼓舞诞生于苗族人民的生活之中,鼓舞中的许多动作都来源于模拟社会生活中的生产与劳作场景,有的则以叙事性的方式表现了苗人对生活、爱情等事物的态度。
就其社会功能来说,主要有:(1)辅助战争功能。
根据历史的记载,在远古时期,苗族在与炎黄部落征战时一方面以鼓振奋人心,激发士兵的气势,另一方面在苗族部落受挫时利用鼓声唤万众一心,迅速恢复战斗力。
(2)传递信息功能。
苗族地形复杂,山寨之间相隔甚远,在交通信息不发达的时代,苗鼓音量大,传播距离远,无疑是崇山峻岭中最便捷的信鸽使者。
(3)娱乐功能。
逢年过节,苗族人民都会以打鼓舞来欢庆节日。
正月里打“年鼓”,立秋、丰收时节以“跳鼓”相庆。
黔东南苗族水鼓舞的现状与发展研究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文化的发展逐渐有了趋同。
传统文化在新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空间中,该如何应对现代文化的挑战而保持自己的活力?这是传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需现实面对的一个问题。
苗族水鼓舞不仅是当地人们的历史文化记忆,更是他们当下的现实生活,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和现代文化的冲击下,黔东南苗族水鼓舞该如何选择自己的发展之路?这又值得我们去探究思考。
一、黔东南苗族水鼓舞简述苗族水鼓舞是苗族人民于干旱之年向天求雨的一种传统舞蹈,现主要流传于黔东南剑河县革东镇大稿午村,其主要目的是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村寨平安。
水鼓舞依存于当地的民俗,是大稿午村水鼓节中的主要活动之一。
在水鼓节中,水鼓舞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起鼓仪式,在六月份的第一个卯日之后的第一个丑日举行,舞者以男性为主,身穿破衣旧裤、倒披蓑衣,在水泥中围鼓狂欢而舞,是“水、鼓、舞”三者相结合的一种形式;第二部分是踩水鼓舞,在第二个丑日举行,男女老少皆可参加,大家身穿盛装,在踩鼓场围鼓而舞,当地人又称“踩水鼓舞”。
苗族水鼓舞根植于当地人们的生活习俗,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并于2006年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二、黔东南苗族水鼓舞的现状大稿午村原隶属台江县,因国家“十五规划”重点水电工程——三板溪电站建设,于2003年经省政府同意划归剑河县管辖,剑河县城在革东复建,大稿午村也因此历经了由“乡中村”到“城中村”的时空跨越,成了一个城市中的乡村苗寨。
随着剑河县城在革东镇的重建,大稿午村村民的田地大多被政府征用。
人们也由此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其农耕稻作的生活方式自然不复存在。
而依赖于人以及人们生活之中的文化艺术虽然不可能突然消失,但也不可能保持原初的样式及状态,必定会发生改变。
时过境迁,如今的水鼓舞已呈现出一片新的景象。
苗族鼓舞调查报告苗族鼓舞调查报告一、引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其中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
苗族是一个独特而富有传统文化的民族,他们的音乐艺术尤为引人注目。
本报告旨在调查苗族鼓舞艺术形式,探索其历史渊源、表演形式以及对苗族文化的意义。
二、苗族鼓舞的历史渊源苗族鼓舞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舞蹈形式。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苗族鼓舞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在苗族传统文化中,鼓舞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它不仅是苗族人民祈求丰收和祈福的一种方式,更是表达他们对自然界和祖先的崇敬之情的一种方式。
苗族人民相信,通过鼓舞,他们可以与祖先的灵魂沟通,并得到祝福和保佑。
三、苗族鼓舞的表演形式苗族鼓舞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舞蹈、音乐、歌唱等。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鼓的运用。
苗族人民用各种不同大小的鼓来演奏,鼓声激昂有力,给人以无穷的力量和激情。
在苗族鼓舞表演中,舞者们身着传统的苗族服饰,手持鼓棒,随着鼓声的节奏起舞。
他们的舞姿优美而独特,犹如翩翩起舞的仙鹤。
舞者们的动作婀娜多姿,有时像飞翔的燕子,有时像奔跑的骏马,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感受。
四、苗族鼓舞的意义苗族鼓舞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承载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界的崇敬之情。
通过鼓舞,苗族人民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苗族鼓舞也是苗族人民传承和弘扬自己文化的一种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苗族鼓舞已经成为苗族人民重要的社交活动和娱乐方式。
每年的苗族鼓舞节上,来自各地的苗族人民齐聚一堂,共同庆祝和表演鼓舞,展示自己的才艺和文化。
五、苗族鼓舞的现状和发展尽管苗族鼓舞在苗族人民中仍然得到广泛的关注和支持,但是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传统文化的冲击,苗族鼓舞也面临着一些困境。
首先,年轻一代对苗族鼓舞的兴趣逐渐减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年轻人更多地接触到了现代音乐和舞蹈形式,对传统的苗族鼓舞产生了一定的疏远感。
浅谈苗族鼓舞的艺术特色及文化传承摘要苗族鼓舞是苗族人民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在苗族地区,它不仅是传承古典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健身运动的重要的方法。
苗族鼓舞在文化内容上,描述了民族历史、宗教信仰、区域战争、民俗生活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是研究苗族文化的重要方法。
本文在对苗族鼓舞的历史起源、艺术特色和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了解苗族鼓舞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沿革,并以鼓舞为着手点,对苗族艺术形式进行渗透性的分析,在讨论鼓舞变迁的同时,深层次地挖掘艺术传承的价值。
关键词:苗族鼓舞;艺术特色;文化传承引言苗族鼓舞的历史极为悠久,尤其是其中的鼓舞,被赞誉为“千年跳一舞,一舞跳千年”,在对其历史文化背景的研究中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1]。
在当前的社会文化发展环境中,这种特色性、民俗性的舞蹈内容,可以通过现代的媒体空间放大。
不仅可为当地的民族风情带来更好的发展机遇,也使得其文化内容更好地传承下去,并在进行艺术与体育转化的过程中,逐渐淡化自身宗教的内容,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发展空间。
苗族鼓舞带有深刻的文化底蕴,并在实用性上展现出了明显的优势,在锻炼苗族人民体魄的同时,起到陶冶情操、娱乐心境的作用,在激情澎湃的舞姿中,让人们的身心都得到放松。
一、苗族鼓舞的概述(一)苗族鼓舞的起源鼓,在古代被推崇为寓意吉祥的圣物,人们借以表达祭祀祖先,庆祝丰收的情感,突显了苗族人民团结的精神力量,鼓舞产生历史久远,远古时代的蚩尤经历失败,苗族人民就来到了江西等地,后来又经过不断的迁徙,来到了长江中下游及武陵山区。
在当时的苗族先民正处于狩猎时代,他们主要以狩猎为生,群居在一起,每次收获猎物,都会大家一起分食兽肉,经过不断的摸索实践,他们学会了将动物的皮毛利用起来,将晒好的皮毛的穿在身上,这样遮挡了身体成了衣服,苗语叫"备尤鲁系"。
后来他们发现把晒干的牛皮甩到树桩上,会发出咚咚的响声,受到启发研制出了鼓,以此来发号施令,群捕野兽,传说这就是制做苗鼓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