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风俗百图
- 格式:pdf
- 大小:6.50 MB
- 文档页数:50
中国民间传统图案1 图案:狮子、绣球。
解题:狮,哺乳纲猫科动物。
雄狮壮硕雄健,颈有鬣。
我国古代工艺中的狮纹样,是历代民间艺人加工,提炼并加以图案化的结果,较真狮英武而活泼。
绣球是用丝织品仿绣球花制作的圆球。
古代视绣球的为吉祥喜庆之品。
据《汉书·礼乐志》,汉代民间流行「狮舞」,两人合扮一狮,一人持彩球逗之,上下翻腾跳跃,活泼有趣。
「狮子滚绣球」图案,来源于此。
舞狮子为民俗喜庆活动,且寓意祛灾祈福。
由绣球组成的图案又叫「绣球锦」、「绣球纹」等。
2 图案:象驮宝瓶解题:太平,谓时世安宁和平。
《汉书·王莽传上》:「天下太平,五谷成熟。
」温庭筠《长安春晚》诗:「四方无事太平年。
」又指连年丰收。
《汉书·食货志上》:「进业曰登,再登曰平……三登曰太平。
」象,哺乳动物。
体高约三米,鼻长筒形,能蜷曲。
门齿发达。
象寿命极长,可达二百余年,被人看作瑞兽。
象也喻好景象。
宝瓶,传说观世音的净水瓶,亦叫观音瓶,内盛圣水,滴洒能得祥瑞。
「太平有象」也叫「太平景象」、「喜象升平。
」形容河清海晏、民康物阜。
3 图案:三只羊解题:羊、古同祥字,寓吉祥。
三羊喻「三阳」。
三阳,卦爻之初九、九二、九三,阳气盛极而阴衰微也。
开泰,泰卦名;乾上坤下,天地交而万物通。
开泰即启开的意思,预示要交好运。
「三阳开泰」图案,寓意祛尽邪佞,吉祥好运接踵而来4 图案:一个盒子里飞出五只蝙蝠。
或画和合两仙嬉戏蝙蝠解题:和仙、合仙,是指高僧寒山和拾得。
寒山,一称寒山子,唐代僧人,相传他居丰县(今浙江天台)寒岩,喜吟诗饮酒,与天台国清寺僧人拾得为好友。
清雍正十一年,寒山,拾得被封为和圣与合圣,世人称「和合二仙」或「和合二圣」。
「盒」与「合」、「和」同音,喻「和合」。
旧时民间嫁娶,喜挂和合像,取「和谐好合」之意,以图婚姻美满。
5图案:爆竹、民间玩具,鱼或儿童抱鲤鱼解题:用爆竹,民间玩具等寓意年节的到来。
「鱼」与「余」同音,比喻生活富裕,到年节之时,家境殷实。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下)中华民族的古代风俗,时至今日很多已经消失不见了。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古代风俗百图》给我们展示曾经那些美好的传统风俗。
51、▲登乐游原(唐) 乐游原上游人多,重九登高乐如何。
留恋夕阳无限好;寸阴难买莫蹉跎。
52、▲馈春盘(晋) 立春咸作春盘尝,芦菔芹芽伴韭黄。
互赠友僚同此味,果腹勿须待膏粱。
53、▲冬舂(宋) 一年辛苦到腊中,舂米碓杵运成风。
筛簸分藏三日毕,除夕香满饭盎馨。
54、▲馈岁(宋) 不计酒食与野鲜,每逢岁暮送年盘。
馈赠虽少风淳厚,友邻情谊溢山川。
55、▲卖春联(清) 塾中先生不甘贫,书写春联卖斯文。
当众挥毫显身手,自夸笔力胜右军。
56、▲喝豆粥(清) 喜到初八腊月天,门前舍豆俗相沿。
信士弟子熬粥夜,念佛声声结善缘。
57、▲祭灶(宋) 时届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酒糟涂灶醉司命,男儿酌献女儿避。
58、▲吃灶糖(清) 岁暮方思媚灶王,香瓜元宝皆麦糖。
粘口何需多如此,买颗先令小儿尝。
59、▲跳灶王(清) 年关催人诸事忙,乞儿结伴扮灶王,敲竹歌噪门前舞,赏钱好言禀玉皇。
60、▲烧火盆(宋) 春前五日夜初更,排门燃火如昼晴。
儿孙围坐鸡犬忙,迎得来岁好收成。
61、▲照田(宋) 腊月廿五天正寒,长竿燃炬照南田。
侬家今夜火最旺,定知来年多稻蚕。
62、▲驱傩(唐) 驱傩吹笛又击鼓,瘦鬼涂面赤双足。
桃弧射矢茅鞭打,鼠窜引得众欢呼。
63、▲镜听(唐) 夫君远宦盼回程,跪拜灶前点香灯。
怀中抱镜藏门候,闻人初言细品评。
64、▲儿童卖痴呆(宋) 除夕悦民夜禁开,儿童结队提灯来。
沿街穿巷呼贱价,赚取翁媪买痴呆。
65、▲打灰堆(宋) 除夕黎明打粪堆,一任灰尘满院飞。
但求万事如吾愿,定放汝向彭泽归。
66、▲贴门神(明) 当年恶梦惊唐王,秦琼敬德守门旁。
传到草民小茅舍,也请将军佑吉祥。
67、▲压岁钱(清) 钟打五更又一年,儿孙长高开笑颜。
分食枣糕与橘荔,更喜遍赐压岁钱。
68、▲罗杆(清) 昔日乌鸦救汗王,索罗杆顶供斗粮。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二)作者:青青柳岸五十一、晋饮菊花酒九月采菊酿酒香,来年开坛又重阳。
畅饮何必陶隐士,难得佳节入醉乡。
农历九月九日,二九相重,称为『重九』。
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所以又称『重阳』。
汉代已有重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的风俗。
饮菊花酒的时代,一般认为是从晋代陶渊明赏菊饮酒而来的。
南朝檀道鸾《续晋阳秋》载:某年重阳,陶渊明在家中东篱下弹琴赏菊时,忽然想要饮酒;恰好有一白衣使者挑担前来送酒,于是立即畅饮,并写下名诗《九日闲居》。
晋代干宝《搜神记》中还记载酿造菊花酒的方法。
五十二、唐登乐游原乐游原上游人多,重九登高乐如何。
留恋夕阳无限好;寸阴难买莫蹉跎。
据《续齐谐记》载,东汉桓景跟费长房学道术。
一日,费告知桓:九月九日有大灾,可速回家,让全家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即能免灾。
从此形成一种风俗。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茱萸是茴香科植物,据说戴其茎、花有避疫的功效。
李白《宣州九日寄崔侍御》诗:『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
』杜牧有《九日齐山登高》诗。
五十三、宋冬舂一年辛苦到腊中,舂米碓杵运成风。
筛簸分藏三日毕,除夕香满饭盎馨。
江南至腊八日,家家舂米。
因腊月米较坚实,舂时可少损耗。
南宋范成大有《冬舂行》诗云:『腊中储蓄百事利,第一先舂年计米。
群呼步碓满门庭,运杵成风雷动地。
筛匀箕健无粞糠,百斛只费三日忙。
齐头圆洁箭子长,隔篱耀日雪生光。
土仓瓦龛分盖藏,不蠹不腐常生香……』五十四、宋馈岁不计酒食与野鲜,每逢岁暮送年盘。
馈赠虽少风淳厚,友邻情谊溢山川。
北宋时,年底人们互赠礼物,称为『馈岁』。
苏轼有《馈岁》诗。
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载:一入腊月后,路上便可见挑担者送酒肉。
称为『送年盘』。
不计送多少,主要在表示祝贺。
五十五、清卖春联塾中先生不甘贫,书写春联卖斯文。
当众挥毫显身手,自夸笔力胜右军。
据《宋史·蜀世家》载: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的春联。
100种失传的中华民俗绘画旧时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有千种模样、万般风情。
物换星移,时过境迁,许多民俗活动不复存在或趋于消亡。
这100幅民俗图向我们展示了先人们丰富的生活样态,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中华文明最生动活泼的一面。
1、剃头图其人挑担游于街市之间,手执“唤头”,串走胡同,每到大街,将担放地,等来往之人刮脸、打辫子、剃头,方便之至。
2、卖茶汤图其人肩挑水桶、火壶,遇食者,开水冲面成糊,上撒红糖,其味甚甜,当作点心而已。
3、卖鸭蛋图其人由“胜芳”买来若干,在京腌咸,卖于人食之,其味甚美。
(注:胜芳镇,在北京通往天津的路上)。
4、卖芝麻秸图其人身挑筐、架,内盛芝麻秸、松木枝,在沿街吆呼卖于住户,年底祭神焚化也。
5、修脚图每日间手持竹板,名曰“对君作”,长期游街,竹板一响,便知修脚的来。
如遇修脚之人,二人对坐,将脚搁在膝盖上,用小小刀割取脚上鸡眼,让其行路平稳。
庙场必有。
6、看西湖景图天下之景,无胜于西湖,所以取此为名。
然造此物者种种不一,有大有小,有用锣鼓唱歌者,有指画中景致而说者。
遇庙集者,即多分挣也。
7、卖零绸子图其人在各处买来各色零绸,至集庙之中,就地铺包袱上摆各色材料,每块可做何使用,其价若干,随口便讲,令人好买。
8、医道图京中医士有太医、御医之号,乃是在太医院应差者,如有人请看,马钱二吊四百文、四吊八百文不等。
如来到门首看病者,给钱数百,作为“门脉”。
9、摆西瓜摊图每逢夏季,此瓜盛行之际,街市设有桌案,用刀将瓜切开,红瓤黑子名曰“枪次瓜”,白瓤白子名曰“三白瓜”,其味甚甜,去暑止渴,零买食之,方便之极也。
10、点蒿子灯图七月十五日,以蒿子一棵,上以纸条,内裹包许多香头以火点之似星星。
又用荷叶一个,中心插蜡,名曰荷叶灯。
俱系耍(小)儿玩物。
11、过卖图其人又名勤行、跑堂之说也。
每逢居、楼、园、馆、酒市等有人遇内饮酒吃饭,此人烫酒端菜,百般殷勤,所为多来照顾,名曰过卖也。
12、卖蝈蝈图中国冬夏俱有蜗蝈。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图文:网络制作:老猪(点击翻页)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风俗的多样性,是人们在习惯上,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
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
本片收集了百幅反映中国古代风俗的图片,敬请观赏。
宋燃爆竹霹雳声中旧岁除,为惊疫魃燃青竹。
一自火药发明后,难止新年放鞭俗宋教坊自乐良辰美景奈何天,泪眼装欢又一年。
堪喜岁首无官役,相聚青楼奏管明拜年送名片拜年不必进府门,送上名片抵见人。
各处贺岁皆如此,赠予纸店大笔唐饰梅花妆初七人日又立春,梅花点额颜色新。
此身若在含章殿,疑是寿阳宫里人晋馈春盘立春咸作春盘尝,芦菔芹芽伴韭黄。
互赠友僚同此味,果腹勿须待膏宋宫中赐银幡新春拜过至初三,大内银幡赐百官。
朝回两袖天香满,帽饰招得笑语明鞭春牛年年春打六九头,烟火爆竹放未休。
五彩旌旗喧锣鼓,围看府尹鞭春唐放灯火树银花不夜天,游人元宵多留连。
灯山星桥笙歌满,金吾放禁任狂宋蚕卜捉弄米粉状蚕丝,内藏吉语待尔食喜得佳兆虽自设,依然欢乐不可支明走百病上城头姐妹元宵结伴游,金吾不禁登城头。
走出深闺祛百病,胜到岳阳万丈楼清猜灯谜弹壁灯贴三面题,摩肩搭背来猜谜。
本似前朝射覆事,文思机敏方解清请紫姑神元宵之夜请紫姑,保佑吉祥赐安福。
终归女儿同情意,焉辨荒唐事有元结羊肠元宵初过犹自忙,家家女儿结羊肠。
含情暗思心中语:何时得似双鸳鸯清走百病摸门钉元宵雪衬一灯红,走百病后摸门钉。
但愿来年生贵子,不枉今番寒夜行送穷年年晦日送穷神,柳车草船载出门。
沥酒再拜早离去;老穷方走新穷临春社千寻古栎笑声中,此日春风属社公。
割肉卜瓦馀风在,更喜畅饮治耳聋斗草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归。
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迎富古人采莲携鼓游,今朝杂花插满头。
相随郊外游一日,迎富即是忘忧愁周(郑国)踏青溱洧河畔钟鼓交,踏青游人乐陶陶。
图说中国古代民风、民俗(明)明·拜年送名片拜年不必进府门,送上名片抵见人。
各处贺岁皆如此,赠予纸店大笔金。
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称为『飞帖』。
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即承放飞帖之用。
《清波杂志》载:『元祐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
』到明代仍然如此。
文徵明《拜年》诗云:『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清代《燕台月令》也形容北京『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
』现代的贺年片、贺年卡,可以说是其遗风。
明·放湖灯轻舟荡漾玉波澄,中元盂兰放湖灯,梵呗伴得笙管韵,古寺东山月又升。
中元节有放湖灯之习俗。
此俗在宋已有之,但当时是『差内侍往龙山放江灯万盏。
』《扬州画舫录》:『放荷花灯,中夜开船,张灯如元夕,谓之盂兰盆会。
盖江南中元节,每多妇女买舟作盂兰放焰口,燃灯水面,以赌胜负。
』《燕京岁时记》:『至中元日,例有盂兰盆会,扮演秧歌、狮子诸杂技。
晚间,沿河燃灯,谓之放河灯。
』清蒋有尨《西湖竹枝词·放湖灯》诗。
湖灯,即在小板上用彩纸做成荷花状,中点蜡烛,又称『水旱灯』。
传说水上放灯是为亡魂引路;与上元在陆上张灯有别。
明·鞭春牛年年春打六九头,烟火爆竹放未休。
五彩旌旗喧锣鼓,围看府尹鞭春牛。
清嘉录》载:『先立春一日,郡守率僚属迎春娄门外柳仙堂,鸣驺清路,盛设羽仪,前列社夥,殿以春牛。
观者如市。
』明周希曜《宝安春色篇》:『掀天爆声彻夜闹,沸地歌喉板敲檀。
春牛高拥巡陌上,瑞麟婆娑影盘桓。
』袁宏道有《迎春歌》,证明迎春仪式已经演化为一种盛大的歌舞活动。
明代鞭春牛,还有麒麟搭配,清代年画,更画出大象和春牛作伴,取意『万象更新』。
明·斗百草百花争艳满庭芳,莺歌燕舞女儿乡。
不喜饮酒猜拳乐,闲将斗草过时光。
明翟佑《四时宜忌》:『《荆楚记》曰:三月三日,四民踏百草。
时有斗百草之戏,亦祖此耳。
』高启《斗草》诗:『摘拾遍丛丛,铺茵曲槛东。
众家谁得?胜独有并红。
中国古代人生百态图(精美组图)1、打梳头油2、窝脖儿解放前,在北京的马路上,常见有人窝着脖子,背着东西健步疾走。
这是为人搬家或代人送嫁妆的。
这种行业叫“扛肩”的,也叫“窝脖儿”。
过去,北京中上人家嫁女,多将嫁妆交与喜轿铺,由喜轿铺用红漆桌摆好,由人抬着(几抬、几十抬不等)穿街越巷,以示阔气。
可穷人家嫁女,顶多有一大一小木箱,及脸盆、油灯等物,所以,只雇个“窝脖儿的”便一“窝”了事。
“窝脖儿匠”常由喜轿铺代找。
因此,这行人就归在喜轿铺的组织内。
收入的二成交柜上入帐。
“窝脖儿的”代人搬家,又须交车脚业包运人二成。
因为,那时搬家多由车脚业包运。
另外,还有些“窝脖儿的”专归皇室懋勤殿绳子库管。
这些人是专为慈禧太后扛运贵重陈设的。
如夏天西太后到万寿山去避暑,“窝脖儿的”就得把她的心爱之物“窝”到那里去。
每次窝运的官价是一两二钱银子,可实发不过八钱银子。
3、小什不闲乞丐故意在鼻子上涂上白粉的「小什不闲」乞丐,打著小钹,伶牙俐齿地挨门乞讨。
4、卖大碗茶5、卖风车6、锔碗过去百姓人家,打破了碗舍不得扔掉,而是找个补锅锔碗的(补锅匠往往兼锔碗),修起来继续使用。
锔,是指用一种弯曲的钉(称钯钉、钯锔或锔子),将有裂缝的器物接补起来。
修碗的方法是打钯锔。
手艺人将打破的碗片拼拢起来,用线扎缚固定,计算一下该打几个钯锔,做好记号,然后用金刚钻在瓷碗外壁接缝两侧分别钻出小孔,接着取铜质或铁质的枣核形钯锔(如钉书针大小)用小槌细心钉入小孔。
最后在打了钯锔的地方涂上一种特制的白色灰膏,再用布擦拭,抹去多余的灰膏,一只碗就修好了。
打过钯锔的碗完全可以放心使用。
当然其他瓷器如瓷坛、瓷杯等也可以同样修复。
瓷器的硬度很大,必须要用金刚钻才钻得了孔,因此民间有“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的说法。
还有,百姓居家过日子都图个平安吉祥,万一小孩不慎打破了碗,家人不会责怪,而是连称“好局,好局”。
“锔”与“局”谐音,“好锔”,原意是可以锔,而好局就变成“局气好”的意思了,意为好运即将来临。
中国古代民俗图120幅(1-40)1、跑旱船2、织席:3、卖槟榔:叫卖槟榔糕的,槟榔为生津液助消化的中药。
槟榔糕的制法是在熬糖时放入切成薄片的槟榔,然后制作成小块出售。
售卖者背着盛有槟榔糕的木制匣子,并带着一个布口袋。
买时可收现钱,也可用妇女梳落的长发换取,其布袋即装头发用的。
售者的吆喝为“乱头发换槟榔糕!”4、吹糖人儿:5、卖琉璃喇叭:琉璃喇叭是庙会或春节期间在厂甸卖的玩具。
琉璃即玻璃。
喇叭有两种:一种是小孩玩的,约一尺多长;另一种是成人玩的,长约三尺。
同时出售的还有一种用极薄的玻璃烧制,状似葫芦的玩具,名曰“响葫芦”,北京又管它叫“倒掖气”、“扑扑噔儿”。
所谓“倒掖气”是必须用呼吸的方法吹出声音;“扑扑噔儿”则是象声,因它全靠前面的玻璃来回震动,发出“扑噔、扑噔”的响声。
6、拾粪:也就是掏厕所的,身背木桶手拿木把铁勺,晚上时还会拿一三面用纸一面玻璃的诸葛灯。
7、卖玻璃镜:溶化后的碎玻璃作成薄片用纸镶好,上面画上图案出售。
8、串铃卖药:卖药小贩或行医看病的先生使用的响器。
北京人叫其为“虎撑子”或“镯子”因像妇女所带手镯。
此铃是以带有圆孔的熟铁片翻卷打成的圆环,比镯子略小,环内装几位铁制小圆珠,外面留有一条缝。
郎中以食指、中指、无名指伸入铁铃的中间的大孔内,用大指轻轻一托,手臂弯到比肩稍高再摇动,小圆珠发出一连串的铃声,随走随摇。
卖药者身背药箱,肩搭褡裢,右手举一幌子,左手摇铃。
听到铃声或看到幌子,就知道卖药行医的来了9、耍耗子:10、拉冰床:北京冬天的冰,给人增添了不少乐趣,同时也给人增加了一种便利,这便是冰嬉与冰床。
冰嬉是古代冰上运动。
冰嬉是满族人的习俗。
清代皇王们对于冰嬉十分重视,每年还要举行大典,亲临检阅。
在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乾隆时期内廷供奉所画的《冰嬉图》。
民间的冰床是以木材制成床形,长五尺余,宽约三尺,可同时乘坐三四人。
在木床与冰面的结合处以铁条镶嵌,以减少床的摩擦。
冰床的主人在前牵绳以拉拖床体,借冰之力使拖床在冰上滑行,故又名拖床。
过年了!这《中国古代风俗百图》,不发对不起大家!化俗为美在这片土地上,我们民族生活了几千年。
在几千年的时间里,流传下来了很多民俗,透过这些民俗,我们可以窥见先民的生活状态,可以了解民族文化。
连环画泰斗王弘力的《中国古代风俗百图》是画家集大成代表作之一,这100幅配上诗词的民俗图,简直美极了!0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元日》02内宴初开锦绣攒,教坊齐奏万年欢。
——和凝《宫词百首》03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文征明《拜年》04若缀寿阳公主额,六宫争肯学梅妆。
——唐·牛峤《红蔷薇》05中秋共把斗香烧,姐妹邻家举手邀。
联袂同游明月巷,踏歌还度彩云桥。
——清周宗泰《姑苏竹枝词》06朝回两袖天香满,头上银幡笑阿咸。
——苏轼《和子由除夜元日省宿致斋三首》07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
——唐·元稹《生春》08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
——李商隐在《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09今年上元家里住,村落无灯惟有雨。
隔溪丛祠稍箫鼓,不知还有游人否?儿女炊玉作蚕丝,中置吉语默有祈,小儿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蚕事好。
——杨万里《上元夜里俗粉米为蚕丝,书吉语置其中以占一岁之祸福,谓之蚕卜,因戏作长句》10为游百病走周遭,约束簪裙总取牢。
偏有凤鞋端瘦极,不扶也上女墙高。
——六对山人《锦城竹枝词》11燕子衔笺,春灯说谜,夜短嫌天窄。
——郑板桥《念奴娇·宏光》12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李商隐《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13元宵初过犹自忙,家家女儿结羊肠。
含情暗思心中语:何时得似双鸳鸯。
——元代诗词14女伴金箍燕尾肥,手提长袖走桥迟。
前门钉子争来摸,今年宜男定是谁。
——清·李孚青《都门竹枝词》15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
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唐·姚合《晦日送穷三首》16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金弘道——檀园风俗图帖二十五幅金弘道,字士能,沿用了明朝学者画家李流芳“檀园”的雅号,又号西湖、丹丘、高眠居士、醉画士。
他的画表现了民众劳动时多种多样的生活景象或男女间的爱情,由于技法高超,官职也达到了当时在郑朝受恩宠的东班职位。
当时的著名艺术批评家姜世晃(1713-1791)对金弘道的评价很高:“金弘道的面相开朗,精神清澈,其品位高尚并超越世俗而不同凡响。
其性情喜欢玄琴(类似中国古筝的韩国古代乐器)和笛子的清雅的音色,在花开月明的夜晚雅兴而致时会奏上几曲。
其技艺也毫不逊色于古人,而且因风采奕奕,在晋或宋代中的品学高尚的高人中才可以找到与其类似的人。
”金弘道的风俗画代表作品是他在34岁(1778)时创作的8幅屏风和40岁前所画的25贴《檀园风俗图帖》(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所藏)。
《檀园风俗图帖》高28cm、宽24cm,包括私塾、田耕、射箭、摔跤、行商、舞童、上瓦、铁匠铺、路上过雁、占卦、渡船、酒铺、争地游戏、洗衣场、井边、切烟丝、编坐垫、水稻脱谷、赏画、织布、钉铁蹄、捕鱼、登山、午餐以及赶集路等生活情景。
从作品的名称就可以看出这是以平民日常生活为内容的。
除了个别幅页,大都略去了背景,主要描绘人物的姿态和动作,通过画家敏锐的视角充分表现画中的社会氛围。
这些省略了背景,在朴素的风格上加了淡彩的画,与其说是正规的风俗画,不如说是一种风俗画的简朴形态。
像这样能捕捉变化中的社会生活有趣场面,并以释学的角度表现出来,在金弘道的风俗画中,比起滑稽或纯朴更能表现出高品位的、细腻的美感。
只要他在生活百态中捕捉到绘画的对象,滑稽和欢乐感就能在他的内心深处和笔尖涌现出来。
这可以说是因为檀园对平民社会的生活状态实在是看得多,了解得深刻,并热爱非常。
织造23.9 cmX28 cm画面可以分为坐在织机前纺织和给棉线刷糨糊,这样上下两部分.虽然两部分没有什么逻辑上的联系,但是作者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绘画,使人们产生两者是同时进行的感觉。
古代风俗百图,赶紧收藏!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在几千年的漫长时间里,祖祖辈辈流传下来了很多民俗,如今几乎很难见到了,下面100幅民俗图,是先人鲜活的生活写照,有些已经逝去,有些即将逝去,让我们跨越千年历史,与古人邂逅在历史长河里,回味一下古人的那些风俗!01、▲燃爆竹(宋)02、▲教坊自乐(宋)03、▲拜年送名片(明)04、▲饰梅花妆(唐)05、▲走月亮(清)06、▲宫中赐银幡(宋)07、▲鞭春牛(明)08、▲放灯(唐)09、▲蚕卜(宋)10、▲走百病上城头(明)11、▲猜灯谜(清)12、▲请紫姑神(清)13、▲结羊肠(元)14、▲走百病摸门钉(清)15、▲送穷(唐)16、▲春社(宋)17、▲斗草(宋)18、▲蓬携鼓游(宋)19、▲踏青(周)20、▲流觞赋诗(晋)21、▲踏青(北朝)22、▲内宴冷餐(唐)23、▲担酒上坟(宋)24、▲斗百草(明)25、▲祭扫(唐)26、▲走马射箭(唐)27、▲荡秋千(五代)28、▲卖柳条(清)29、▲浴佛节(唐)30、▲挂五彩线(宋)31、▲染红指甲(宋)32、▲射柳(辽)33、▲饮菖蒲酒(明)34、▲挂钟馗(清)35、▲晒书翻经(金)36、▲蛛丝乞巧(唐)37、▲穿针比巧(宋)38、▲供摩侯罗(宋)39、▲丢巧针(清)40、▲拜魁星(清)41、▲盂兰盆道场(元)42、▲放湖灯(明)43、▲荷叶灯(清)44、▲鸡冠花供祖(清)45、▲屠狗狩猎(辽)46、▲拜新月(唐)47、▲秋社(宋)48、▲钱塘弄潮(宋)49、▲供兔儿爷(清)50、▲饮菊花酒(晋)51、▲登乐游原(唐)52、▲馈春盘(晋)53、▲冬舂(宋)54、▲馈岁(宋)55、▲卖春联(清)56、▲喝豆粥(清)57、▲祭灶(宋)58、▲吃灶糖(清)59、▲跳灶王(清)60、▲烧火盆(宋)61、▲照田(宋)62、▲驱傩(唐)63、▲镜听(唐)64、▲儿童卖痴呆(宋)65、▲打灰堆(宋)66、▲贴门神(明)67、▲压岁钱(清)68、▲罗杆(清)69、▲新妇不跪(唐)70、▲展示嫁妆(清)71、▲抓周啐(宋)72、▲折柳(唐)73、▲步障(唐)74、▲驿站送信(元)75、▲茶贩(宋)76、▲货郎担(金)77、▲磨镜(明)78、▲拉车卖酒(清)79、▲骑驴打球(唐)80、▲相扑(唐)81、▲蹴鞠(宋)82、▲捶丸(宋)83、▲妇女踢球(明)84、▲放纸鸢(明)85、▲打陀罗(清)86、▲六博(汉)87、▲双陆(唐)88、▲弄剑与踏杯舞(汉)89、▲西域歌舞(唐)90、▲瓦子内说书(宋)91、▲傀儡戏(宋)92、▲酒楼唱曲(金)93、▲高跷(清)94、▲子弟书(清)95、▲太平鼓(清)96、▲盲人走街卖艺(清)97、▲刺青(唐)98、▲斗鸡(晋)99、▲猴戏(明)100、▲斗蟋蟀(清)真的是大开眼界,。
图说中国古老传统习俗精彩画面中国的传统习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而我们从这些流传至今的风俗礼仪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历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踏青】始于周(郑国).溱洧河畔钟鼓交,踏青游人乐陶陶.红男绿女佩香草,两情相悦赠芍药.《诗经·郑风》有一首民歌《溱洧》,其中说:一对青年男女,要到溱洧二河边上去看集会,他们相互逗笑,并赠送芍药.高亨《诗经今注》说:『郑国风俗,每逢春季的一个节日(旧说是夏历三月初三的上巳节),这首诗正是叙写这个集会.』实际上,郑国的上巳节是我们已知的最早的情人节。
【六博】始于汉.六白六黑十二棋,双方相争博一局.只缘获筹心欢悦,废寝忘食仍嗜迷。
六博在汉代流行.出土汉俑即有二人对坐六博者.鲍宏《博经》:『用十二棋,六棋白,六棋黑,所掷头,谓之琼.』每人六棋,局分十二道,中间横一空间为水,放鱼两枚.博时先掷采,后行棋.棋到水处则食鱼,食一鱼得二筹.更多具体玩法,已失传。
【弄剑与踏杯舞】始于汉.壮夫弄剑不弄丸,上下青光慑人寒.长袖应随笙鼓乐,跳踏圆杯舞君前.四川出土汉画像砖中百戏部分有『跳丸』或称『弄丸』者,一男子赤上身,双手上举,空中有五个圆球,加其手中一球当为六球.汉代壁画百戏中亦有一人在弄六丸,梳髻着衣,似为妇女.沂南汉墓石刻百戏中一赤上身男子,所弄为四把短剑.:我国的杂技在两千多年前便有了相当高超的水平。
【流觞赋诗】始于晋.修禊文会聚溪头,羽觞载酒曲水流.酣饮赋诗联佳句,留得美名在士俦.《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证明周代已有到水边洗涤污浊,消灾去病之俗.所谓修禊,即指临水洗濯以除不祥.到晋代,变为临水流杯的文人聚会.《荆楚岁时记》:『』东晋时,王羲之曾于上巳在会稽山阴兰亭举行修禊之会,并作有《兰亭叙》。
【重阳饮菊花酒】始于晋。
⽼北京民间风俗百图——下象棋图此中国着象棋之图也。
此棋⿊、红各⼗六⼦,分车、马、相(或作“象”)、⼠(或作“仕”)、炮各⼀对,⼀帅,⼀将,共三⼗⼆⼦,乃是闲解闷对车玩艺⽽已。
百科名⽚象棋,⼜称中国象棋(英⽂现译作Xiangqi)。
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属于⼆⼈对抗性游戏的⼀种,暗棋阁也是其中⼀种传统玩法,由于⽤具简单,趣味性强,成为流⾏极为⼴泛的棋艺活动。
中国象棋是我国正式开展的78个体育运动项⽬之⼀,为促进该项⽬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推⼴,现将“中国象棋”项⽬名称更改为“象棋”。
此外,⾼材质的象棋也具有收藏价值,如:⾼档⽊材、⽟⽯等为材料的象棋。
更有⽂⼈墨客为象棋谱写了诗篇,使象棋更具有⼀种⽂化⾊彩。
概述 象棋,亦作“象碁”,英⽂名为Xiangqi。
1.先秦六簙戏⽤象⽛做的棋⼦。
⿊⽩各六枚。
《楚辞·招魂》:“菎蔽象棊,有六簙些。
”王逸注:“⾔宴乐既毕,乃设六簙,以菎蔽作箸,象⽛为棊,丽⽽且好也。
” 洪兴祖补注引鲍宏《博经》:“⽤碁⼗⼆枚,六⽩,六⿊。
” 2.古代弈之⼀种,亦⽈象戏。
相传战国时已有之。
汉刘向《说宛·善说》:“燕则鬭象棋⽽舞郑⼥。
”其后北周武帝制《象经》,集百僚讲说。
据传《象经》有⽇⽉星⾠之象,以寓兵机。
《隋书·经籍志》兵家著录《象经》⼀卷,题周武帝撰,书亦不传。
宋司马光作有《古局象棋图》,与今象棋不同。
3.现今通⾏的象棋,相传为唐代⽜僧孺所制。
刻圆⽊或⽛、⾻为棋⼦三⼗⼆枚,红⿊各半。
两⼈对弈,红⽅以帅统仕、相及俥、傌、炮各⼆,兵五;⿊⽅以将统⼠、象及车、马、炮各⼆,卒五。
弈时双⽅轮流⾏棋,以将⼀⽅之将帅捉死为胜。
象棋的棋⼦设置受到古代两军作战形式的影响,周朝时军队的基本编制“伍”是由5名步兵组成的,作战兵器也由⼸、⽎、⽭、⼽、戟5种为⼀组配合使⽤。
这就是棋阵双⽅各有5个⼩卒的缘由。
简史 根据出古⽂物与⽂献,恰图兰卡在波斯库思⽼⼀世时发展成沙特兰兹,经丝路传⼊中国成北周象戏、在唐代成为宝应象棋,最后中国⼈在宋代改造成现在的中国象棋。
中国古代⼗⼤祥瑞图⼀、狮⼦滚绣球 狮,哺 . 纲猫科动物。
雄狮壮硕雄健,颈有鬣。
我国古代⼯艺中的狮纹样,是历代民间艺⼈加⼯,提炼并加以图案化的结果,较真狮英武⽽活泼。
绣球是⽤丝织品仿绣球花制作的圆球。
古代视绣球的为吉祥喜庆之品。
据《汉书·礼乐志》,汉代民间流⾏“狮舞”,两⼈合扮⼀狮,⼀⼈持彩球逗之,上下翻腾跳跃,活泼有趣。
“狮⼦滚绣球”图案,来源于此。
舞狮⼦为民俗喜庆活动,且寓意祛灾祈福。
由绣球组成的图案⼜叫“绣球锦”、“绣球纹”等。
⼆、象驮宝瓶 太平,谓时世安宁和平。
《汉书·王莽传上》:“天下太平,五⾕成熟。
”温庭筠《长安春晚》诗:“四⽅⽆事太平年。
”⼜指连年丰收。
《汉书·⾷货志上》:“进业⽈登,再登⽈平……三登⽈太平。
”象,哺 . 动物。
体⾼约三⽶,⿐长筒形,能蜷曲。
门齿发达。
象寿命极长,可达⼆百余年,被⼈看作瑞兽。
象也喻好景象。
宝瓶,传说观世⾳的净⽔瓶,亦叫观⾳瓶,内盛圣⽔,滴洒能得祥瑞。
“太平有象”也叫“太平景象”、“喜象升平”。
形容河清海晏、民康物⾩。
三、三⽺⿍⽴ ⽺、古同祥字,寓吉祥。
三⽺喻“三阳”。
三阳,卦⽘之初九、九⼆、九三,阳⽓盛极⽽阴衰微也。
开泰,泰卦名;乾上坤下,天地交⽽万物通。
开泰即启开的意思,预⽰要交好运。
“三阳开泰”图案,寓意祛尽邪佞,吉祥好运接踵⽽来四、爆⽵、民间玩具,鱼或⼉童抱鲤鱼 ⽤爆⽵,民间玩具等寓意年节的到来。
“鱼”与“余”同⾳,⽐喻⽣活富裕,到年节之时,家境殷实。
这表达了古代⼈们追求年年幸福富裕⽣活的良好愿望。
在中国,⽆论城乡,把这愿望形之于图画的习惯,⾄今未颓。
过新年的时候,家家挂⼀张⼉童抱鲤鱼的年画,既表达欢庆之情,⼜图来年吉利五、⼀个盒⼦⾥飞出五只蝙蝠。
或画和合两仙嬉戏蝙蝠 和仙、合仙,是指⾼僧寒⼭和拾得。
寒⼭,⼀称寒⼭⼦,唐代僧⼈,相传他居丰县(今浙江天台)寒岩,喜吟诗饮酒,与天台国清寺僧⼈拾得为好友。
清雍正⼗⼀年,寒⼭,拾得被封为和圣与合圣,世⼈称“和合⼆仙”或“和合⼆圣”。
清代京城送报人《北京民间风俗百图·送报图》清·佚名绘,图中文字为:“此中国送报之图也。
其人多系山东人,在京开设报房,所有外省折奏及谕旨皆由内阁而发其报房刷印,送至各官宅、铺户之家,每日一换,按月给钱,名曰‘送报的’。
”过去,每到中秋节前后,北京的大街小巷总有卖兔儿爷的。
明人纪坤的《花王阁剩稿》云:“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
”至清代,兔儿爷逐渐由中秋节祭月用品变为儿童玩具。
记录清代北京岁时风俗的《燕京岁时记》就说:“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
”兔儿爷用黄泥捏成,兔面人身,面贴金,身绘彩,有穿衣打伞的,有披甲插旗的,有骑虎的,有默坐的,大的三尺,小的尺余。
清代,兔儿爷多是小孩的玩具,取乐而已,可有一年(约是光绪十九年),无一例外,四九城里卖兔儿爷的摊子都被人砸了。
砸摊子的就是当年走街串巷送报纸的。
原来,这年的中秋节,不知是谁的创意,把兔儿爷做成了送报人的形象,虽还是兔面,但身上背着报囊,上面写着“京报”。
有人就把这事报告给了行会组织(相当于送报行业协会),大家认为受了耻辱。
为什么有如此反应呢?是因当时民间有个说法,若两男性相交,被动的一方被称作兔子。
于是,大家思来想去,不能忍受,相约砸摊,如果惹了官司,大家凑钱应诉。
所以该场风波,虽打了官司,最后也不了了之。
不过从此没人再敢给兔儿爷背上报囊了。
清代,北京送报人是一个很大的群体,有自己的行会组织,维持业内秩序,如送报的地界划分、统一报价、送报人之间的各种争端等,从砸摊一事可以看到,他们也很团结、心齐。
当时的报纸还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报纸,没有什么新闻,多是从内阁流出的奏折上谕或从邸报上摘编的奏折汇编,第一页叫宫门抄,就是每日早朝所办的事情,内容零碎得很,叫“京报”。
京报装订成册,约七八寸长三寸宽,用黄纸封面,因而也叫“黄皮报”。
从事这一行当的多是山东人,各报房都有自己的专用名字,如聚兴、聚恒、聚升、集文、同文、合成、信义、公兴等,地点集中,在今天北京西城区的铁鸟胡同、大百顺胡同和东城区的报房胡同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