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教材,加强训练语言表达与习作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充分利用教材,加强写作训练摘要:“新课标”强调用英语交际、用英语表达思想,同时,中考写作分值增加、难度提高,这凸显了写作能力的重要性,也意味着在日常的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写作教学应该得到加强。
但在实际教学中,课时紧,容量大,进度快,面对这一系列的困难,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从词、句入手进行写作训练,充分利用课文教学内容进行写作训练,创设情境进行写作训练,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利用教材创设情境写作教学写作训练目前,在所使用的教材《牛津初中英语》中,每个单元都专门为写作训练设置了main task部分,这一部分中心任务要求明确,步骤清楚,语境真实,有效地指导了学生如何进行写作训练,从而发展学生的各种语言技能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同时,中考的书面表达部分也把分值增加到十五分,这些都突出了写作能力的重要性。
书面表达旨在训练学生对所学语言知识的实践运用,特别是测试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语言知识的活用能力,这是一项综合能力的测试,要求学生在平时就重视写作训练。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充分利用所用教材、利用课文教学加强写作训练,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呢?教师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逐步的训练。
一、充分利用课文教学内容进行写作训练在教材《牛津初中英语》中,每个单元都有一篇作为重点的阅读课文,这样的阅读课文题材广泛,内容涉及面广,难易程度适中,适合学生做改写、缩写、写中心思想及摹仿写作等练习。
这些练习既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巩固已学的课本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有助于学生用英语思维。
1.复述课文。
在课文教学过程中开展复述活动,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
从表面上看,复述课文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但“说”和“写”是互相促进的,口头作文做得好了,笔头作文也就迎刃而解了。
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紧紧围绕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训练,培养他们用英语思维和口头表达的交际能力,为今后的笔头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巧用教材,让学生能说会写【摘要】教材在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说写能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巧用教材,让学生能说会写的方法,以及丰富多样的教材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还将介绍如何根据教材进行说写训练,以及教材在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中的作用。
结尾部分将强调巧用教材的重要性,并探讨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利用教材,以及未来教材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通过本文的探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利用教材提升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进而提高综合语言能力。
【关键词】教材,学生,说写能力,方法,学习兴趣,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口头表达,写作能力,重要性,教师引导,未来发展。
1. 引言1.1 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基础,它包含了系统、全面、有机地安排和纲领性的知识结构,可以帮助教师有序地进行教学活动。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通过教材的引导,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和积累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教材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和思考的框架,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材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各种相关的文本材料、习题和案例,这些资源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教材也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和核心,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教师和学生都需要重视并善于利用教材,才能让学生能够说会写。
1.2 教材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说写能力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和资源。
而教材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说写能力,则是一个更具体而深入的问题。
教材作为学习的材料和指导书,提供了大量的语言素材和例句,帮助学生扩充词汇量和语法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材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模仿和实践的机会。
通过模仿教材中的对话、文章或作文,学生可以学习到正确的语言用法和表达方式,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巧用教材,让学生能说会写中文作为最古老,最优美的语言之一,它的学习在世界各地的学校都开设了中文课程。
然而,中文的学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许多非中文母语的学生在学习中文的时候,会遇到许多困难。
如何让学生能够说和写好中文是每个老师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如何巧妙地使用教材,让学生能够说和写好中文。
一、将教材与实际情境结合许多学生虽然背诵了很多中文词汇和语法,但是他们往往不知道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尽量将教材与实际情境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情境当中去。
例如,当老师正在教授食物的名称时,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教育学生如何点餐、去超市购物等实际情境中进行交流,让学生更容易地掌握单词和语法。
二、强调口语练习大多数学生学习中文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能够和中文母语人士进行口语交流。
因此,强调口语练习是有必要的。
在中文课上,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多说中文,进行口语训练。
老师也可以通过模拟实际情境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练习口语表达能力。
例如,当老师教授旅游景点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 role-play,模拟旅游者和当地人的对话。
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学习新单词和语法,还可以练习说中文的能力。
三、阅读和写作练习阅读和写作练习是提高中文表达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阅读和写作,学生可以增加词汇量和语法知识,并且锻炼自己的写作和思维能力。
例如,老师可以布置文章阅读任务,让学生读取一篇文章,并在完成阅读后回答一些问题或写一篇文章。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可以巩固他们的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四、增加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趣味性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重要方式之一。
老师可以通过趣味游戏、有趣的故事、漫画等方式来让学生更加享受中文学习的乐趣。
例如,老师可以设计一个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并用中文进行对话。
这样,学生既可以学习到新的词汇和语法,也可以享受到中文学习的乐趣。
充分利用教材,加强低段写话训练小学低段写话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启蒙阶段,是中小学作文教学的重要基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段写话教学的要求之一: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如何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可以把课文作为学习语文的例子,强化语言实践,以多种形式进行写话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一、模仿创新“模仿”就是学模仿样,与“创新”似乎距离很远,其实它是“创新”的起点。
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写话模仿练习,可以一句话或一小段,提高写话的训练效果。
例如,在教《假如》一诗后,让学生模仿写一写: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______________。
又如《黄山奇石》,第2~5自然段都是佳段,可让学生读后自选喜欢的一个自然段模仿,再任选第6自然段略写的三种奇石中的一种写一段想说的话。
二、问题拓展教材往往在课后安排了一些拓展性的问题,如学习伙伴说的话,会给学生留下一个想象与思考的空间,这为教师引导学生说话、写话训练提供了好机会,因为这样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说话、写话能力。
例如,《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可以根据课后问题“我还知道别的辨认方向的方法”写一段话。
先让学生说出平时看课外阅读知道的辨认方向的方法,然后再让学生写下来。
又如,《植物妈妈有办法》可以根据课后问题“我还知道别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引导学生写一段话:“________妈妈有办法,她_______。
只要_______,孩子们________。
”三、画中写话“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古诗的一大特点。
在低年级的古诗教学中,可以提倡“画中写话”的训练。
这也就是说,我们教师可根据古诗中的图画进行说话写话训练,从而进一步拓展学习。
比如,学生在学完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后,可以要求学生看诗中的插图来演一演,再编个故事,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合理想象,把文中的小孩与蝴蝶嬉戏的经过写得活灵活现,充满了童真和童趣。
低年级说话写话教学中的“巧用教材”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虽以识字写字为主,但写作能力的培养也不容忽视。
说话与写话是低年级写作的基础阶段,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地取材”,利用教材中大量的材料,激发学生说与写的兴趣,有效地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促进智力发展,培养说与写的良好习惯,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会说、有话乐说,最终在中、高年级的写作中都能达到“心中有积累,脑中有思想,提笔有激情,下笔如有神”这样一个理想的效果,为今后的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怎样巧用我们的教材资源提高低年级学生的写话水平呢?一巧用教材插图运用课文插图,是我们在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
它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帮助学生丰富词汇,提高口语的规范性,促进口头语言的进一步发展。
运用课文的插图,也有助于学生对词语的掌握和运用。
如我在教学人教版第一册识字1《在家里》,在学生掌握需要认识的八个词语后,出示本课的插图,让学生用新学到的词语“沙发、茶几、报纸、书架、台灯、挂钟、电视、电话”,根据观察的顺序,进行说话的训练,孩子们兴趣高涨,说出了较完整的句子:(1)爸爸坐在沙发上看报纸。
(2)妈妈坐在沙发上看电视。
(3)茶几上有水果和一杯茶。
(4)左边的桌子上有一部电话和一盏台灯。
(5)右边的书架上有很多书。
(6)墙壁上挂着一个挂钟。
接着,我又出示了课后练习的五幅图画,根据作业的要求出示说话的格式:“我在”,让学生一一说出句子,趁热打铁,扩展训练:除了课文中提到的,你还会在家做什么?这样的说话训练,孩子们喜欢,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课文中那一幅幅精美的插图,教师不仅要在上课时发挥其作用,更要充分利用强烈的色彩图案。
生动有趣的富于想象力的画面,不仅使学生享受美,更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因此在教学完课文之后,老师不妨有意识地将精美的插图请学生说一说,写一写。
如在教学第一册20课《小熊住山洞》,在教学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课文插图,根据课文内容,同时辅以图片资料、幻灯录像等手段,然后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画面上没有的,还可以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
巧用教材,让学生能说会写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是学生学习的依托。
如何巧用教材,让学生能够说会写,是每个教师在教学中都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巧用教材,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一、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水平等因素,选择适合的教材。
年龄小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图文并茂,内容生动有趣的故事书或童话故事,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语言的兴趣。
年龄较大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与他们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教材,如与校园生活相关的故事、与学科知识相关的阅读材料等。
要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选择适合的教材。
对于语言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易懂的教材,增强他们的信心,激发他们学习语言的兴趣。
对于语言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内容较为复杂,语言较为丰富的教材,拓展他们的语言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
要让学生能够说会写,首先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听录音、跟读等方式,让学生熟悉语音、语调和语音语调,在口语表达上要求他们多多说,多做口语训练,培养他们自信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让学生熟悉词汇、语法和句型,在写作上要求他们多多写,多做写作训练,培养他们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三、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应用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应用。
要让学生能够说会写,不仅需要在课堂上积极引导他们进行口语练习和写作训练,还需要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语言实践和应用。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流活动,让他们有机会用英语进行交流,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写作比赛活动,让他们有机会用英语进行写作,全面展示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思想水平。
巧用教材,培养中年级学生习作能力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便是倡导语言文字的运用。
事实上,语文本身就是一种工具,一种富于人文性的工具。
那么,在中年级,孩子正式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起步阶段,我们该如何做呢?笔者以为,一定要从使用教材入手,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挖掘教材,分析现状开学初,我总是先做两件事情,一是深入钻研教材,探寻教材中可以仿写的地方,寻找教材中读写训练点,并一一开列“清单”。
与此同时,我还在前期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让孩子自由交谈:这些内容的训练自己能否适应?是不是充满了信心?问卷调查使孩子们十分感兴趣,他们也主动地走进教材,还没教学,他们已经将课文试着读熟。
这为我下一步的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阶梯练习,形式活泼1.对学生进行词汇仿写训练。
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使我知道,学生言语智慧的形成一个直接的物质载体便是词汇。
有的学生有思想,有创意,但却没有丰富的词汇作支撑,往往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理应让学生养成积累词汇的好习惯。
该如何积累呢?一方面,我跟学生一起探讨词汇的规律,比如有的词汇有固定的形式,如“abb”“aabb”“abac”;有的词汇则是同音字,有的是同义字相加。
这些有规律的词汇,表达力往往是很强的。
另一方面,我还让学生根据需要描绘的景色或事情,寻找词汇,比赛谁的词汇最具有表现力。
这样的活动,往往使学生十分感兴趣,他们主动请求家长帮忙,或者直接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
这样,对于一件事情的描写,我们往往能够积累出上百个词汇,有时甚至会达到几百个。
当然,积累词语最好的办法,还是多读书,我让学生每个人都准备一个摘录笔记,遇到好词或者自己不熟悉的词语就记下来,并主动查词典了解他们的意思。
过一段时间,我便会开展词汇大比拼。
在比拼的过程中,学生们积累的词汇异常丰富。
当然,在比拼时,我会让他们一并说说自己所积累的词汇的意思,如果能够现场造一个句子更好。
教学jiɑo xue王荣生教授在其主编的《写作教学教什么》一书中提到:“‘写作即交流’是中小学写作教学的本质。
”不仅如此,真实世界里的写作,更是具体语境下的表达交流。
由此可见,“交流”是写作教学的关键词。
反观传统的教材习作教学,重表达轻交流,只专注于“文章创作”,常忽略“交际语境”。
教师重视习作知识的传授,强调习作技巧的训练,却让学生对空说话,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写、为谁而写、写了有什么用。
这样,学生学得消极而被动,很难真正有表达的欲望,导致绝大多数学生陷入“不愿写”“没得写”“不会写”三大困境。
对此,荣维东教授提出的“交际语境写作”,无疑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剂良药。
所谓交际语境写作是指为达成特定的交际目的,针对某个话题,面向明确或潜在的读者进行的书面交流。
其主要特点是将习作置于真实或拟真的情境中,强调习作的读者意识、目的意识等。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巧借交际语境,助力教材习作,引领学生摆脱困境呢?一、巧借交际语境,解决“不愿写”的问题荣维东教授曾提出:“写作任务情境是写作活动启动、推进、完成的最根本动力。
”纵观以往的小学三至六年级的教材,大多只是布置了习作的任务,提出笼统的要求,往往缺乏交际语境,即使有的题目看似有交际语境,其实与儿童当下的生活仍有一定的距离。
因此,我们可以借助交际语境,对教材习作进行二度开发,将话题改造为贴近儿童生活、服务于交际需要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习作欲望,有效解决学生“不愿写”的问题。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习作3提出这样的习作任务:“根据某种需要,想象当时的情境,写一份发言稿。
”教材中列举了在改选班干部、“六一”联欢会上、得了社区围棋比赛的冠军等需要写发言稿的场合。
乍一看,这一习作似乎关注了“交际语境”,实际上对发言人的角色定位较高,仅仅适合班级中表现比较出色的学生,而大部分学生则极少有这样的角色体验,自然对习作任务不感兴趣,又怎能有习作的欲望与热情呢?我们可以把以上习作话题切换到儿童的生活场景中,挖掘和利用儿童在生活和学习中可以转化为习作学习契机的问题和任务,让习作任务与儿童的生活无缝对接。
巧借教材,加强训练语言表达与习作福建省漳浦县绥安中心学校 杨招娣新课标明确指出,我们平时的写作教学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们有思可寻、易于动笔。
课堂上如果教师能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降低写话的难度,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学生语言表达与习作能力的训练,并将这种训练渗透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那么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乃至写作能力也就会相应地得到锻炼与提升。
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抓住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及语言表达方式,找准学生语言表达与习作的训练点,巧妙挖掘语言表达训练的“泉眼”,触发表达热情,使之言之有物,从而让学生在语文课文的学习中,不断学习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在不断实践中积累表达素材,提升语言赏析和习作能力。
下面,笔者就如何开发与利用文本中的习作资源,挖掘写作素材,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谈谈一些实践与思考。
一、借助文本,挖掘整合习作素材教材中有一些课文由于离学生的年代久远,因而在阅读教学之前,教师常常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学生经常会收集课文的有关背景资料,这些资料就是我们训练学生习作的极好素材。
教学时,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文本所描述的时代背景中去“做”功课,并从中积累写作素材,结合课文文本进行习作小训练,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的阅读学习,而且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写”也成为学生一种学习的享受。
例如《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描述的是朝鲜人民支持帮助志愿军战士的一些事迹,而对于这场战争的结果以及在这场战争中志愿军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却没有提及。
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课外搜集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资料,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对这些资料进行筛选、整合、汇编,完成课文完整背景的补写。
如:1950年,美帝国主义对朝鲜发动侵略战争。
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军。
1953年7月27日,美国在难以挽回败局的情况下,在板门店同中朝签订了停战协定。
在这场历时三年的战争中,尽管志愿军缺水、缺氧、缺粮、缺弹,但他们仍顽强抗击侵略者,并涌现出了无数英雄人物,如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毛岸英等,约有三十六万六千的中国将士血洒疆场。
巧用教材,有效进行写话训练在作文课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有的学生双手托腮,紧皱眉头不愿写;有的大脑空空,无从下手不想写;有的置之不理,毫不在意不爱写;有的觉得平平淡淡,干干巴巴不好写……万丈高楼平地起,想写好作文,必须从低年级写话抓起。
低年级作文起步教学搞得是否成功,基础打得是否扎实,对学生今后的作文水平影响极大。
那怎样让学生“乐意写”呢?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文,课文语言规范,图画精美,蕴藏着丰富的说写资源,如果我们能充分挖掘这些说写资源,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训练,定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巧用插图,想象写话低年级教材插图精美,注重创设课文内容所展示的情境,富有儿童情趣,因此深受学生喜欢。
如果能合理的利用画面,让学生观察想象,从而表达出来,也就达到了乐意说的目的,为以后的写奠下基础。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语文园地四中的口语交际《续讲故事》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看看图上有谁?生:有松鼠和小兔。
师:发生什么事了?生:小兔正在路上散步,松鼠急急忙忙的向它走来。
师:你观察得可真仔细。
师:松鼠为什么急急忙忙地向小兔走来呢?生:可能是小兔家着火了,它来报信。
生:也有可能是森林要举行比赛,它想叫小兔一起去报名呢。
生:也有可能是小兔家谁生病了,它跑来报信呢。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得很好,现在拿起你们的笔,把这个故事写下来,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相信你们的故事一定很精彩。
同学们非常积极,不时还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故事,气氛非常地浓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可写。
会观察是写话的首要条件,因此我通过对话,引导学生看图,让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地观察,如“图上有谁,发生了什么事?”在指导学生观察的同时,启发学生思考,展开想象,如“松鼠为什么急急忙忙地向小兔走来呢?”由于选取的图画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挺喜欢讲述画面的内容,通过教师的引导能逐一有序地表达出来,这样就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让学生乐意说,为以后的看图写话奠定基础。
巧用教材,让学生能说会写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是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关键。
而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依托,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巧用教材,让学生能说会写,不仅是语文教师关注的焦点,也是学生和家长所期待的结果。
本文将探讨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巧用教材,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师需要深入理解教材。
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来源,更是教师教学的依据。
教师首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理解,明确每一篇课文的背景、内容、重点和难点,把握思想脉络、知识点分布和形式特点。
只有对教材有了深入的理解,教师才能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师需要善于巧用教材,引导学生进行多方位的语文学习。
教材中既有文章的阅读,又有课文的朗读、默写以及古诗词的吟诵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巧妙地设计各种环节,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任务中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在阅读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章的理解、文中情感的体验、语言的品味等,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在朗读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语调、语音、语速等方面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默写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听说默写等方式考查学生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在诗词吟诵环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意境,锻炼学生的感悟能力。
通过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任务中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教师需要善于巧用教材,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的语文活动。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往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而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自己的语文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文改编、情景演绎、课文朗诵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的语文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巧用教材,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摘要:教师平时除了抓住课文中的重难点进行教学,要善于依托教材,让学生借鉴模仿,从中感受作者的写作情感,明白文章的中心思想之外。
要懂得挖掘教材中的写作技巧,特别是经典教材、名家名篇的写法,它们是学生得以借鉴的好素材。
只有真情流露,学生才能有感而发。
课外活动的开拓,让学生能够延伸想象,是考验一个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的体现。
关键词:文本模仿真情拓展阅读与写作,历来是学生最为头疼之事,是最考验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能力。
然而现实教学中,很多学生一提到写作,先是产生了逃避的心理,或是半天挤不出一个字,或是言不达意。
语文课程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特别是小学阶段,作为语文教师,应致力在平时的教学中,开发利用手中的文本教材,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更好地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通过作文水平的提高,阅读能力的提升,来让学生爱上语文这个学科。
一、依托教材,学生借鉴模仿。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特点指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练笔训练。
教材中的课文是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等方面,经过深思熟虑编排而成的。
教师平时除了抓住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感受作者的写作情感,明白文章的中心思想之外,还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写作技巧,特别是经典教材、名家名篇的写法,是学生得以借鉴的好素材。
如教学《少年闰土》这篇文章时,开头的的经典片段讲述了少年闰土在月夜下看瓜刺猹的画面,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借鉴仿写。
文中通过讲述少年闰土看瓜刺猹、海边拾贝、雪地捕鸟等多件事,其中鲁迅先生抓住了看瓜刺猹这一具体的画面把闰土的见多识广、活泼可爱写得淋漓尽致,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抓住生活中难忘事件中的场面在脑中回想,结合环境描写来进行练笔。
接着深一步引导在学生在写多件事时,应像鲁迅先生一样有详有略地进行安排,把最精彩的一幕放在开头,正因为有迹可循,学生们一下子学会了三种写作方法。
在教学《丁香结》这篇文章时,文章的结尾处以疑问句引人深思,拓展读者的想象。
巧借教材,提高写作能力作者:曹海燕来源:《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4年第09期教学中,语文老师能以语文教材为依托,灵活、巧妙地指导学生进行文本欣赏和写作,是写作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那么,如何通过语文教材学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一、巧借教材,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写作情感是指在写作中被作者意识到、体验到的感觉,它包涵生活情感、艺术情感、理性情感,是多层次的,各个层次之间相互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写作就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与排遣。
因此,在作文训练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营造浓烈的情感氛围,学生才会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来。
那么如何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引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呢?一是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美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理想。
二是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丰富情感积累。
三是培养学生用最准确的语言表达最真切情感的能力。
叶圣陶有句名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材,都是些文质兼美的名篇,文中流淌着对祖国、对大自然、对同志亲友的真挚情意;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典雅、或崇高悲壮的美感。
通过学习这些美文,让学生沉浸在课文浓厚的情感意境中,与作者、文本产生共鸣,当联系自身时,他们就会有倾吐的欲望。
此时正是读写结合的最好时机。
如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在文中,我们感受了外祖母独特的人格魅力,也体会了孩子对外祖母的热爱、依恋之情。
至真至纯的情感是本文的灵魂,感染读者的杀手锏。
学习后让学生体会久违的感动,让真、善、美在心底流淌着,滋润着。
利用这个时机,指导学生模仿此文的写作方法,以“感动”为题写一篇作文,那么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就能信手拈来了。
二、活用教材,找出隐藏的写作素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写文章三分在技巧,七分在选材,选材空洞,作文就失去光彩,体现不出语文味来。
而语文教材是一个琳琅满目美的世界,如果能活用教材,丰富积累,就可摆脱写作找不到素材的困境。
巧用教材,让学生能说会写学生学习语言,最终的目标是能够流利地说和写,而教材是他们学习的重要工具之一。
如何巧用教材,让学生能够说会写,成为了教师们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如何利用教材来提高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
教师在选择教材时应该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
教材应该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这样学生才能更容易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口语教学中,可选择一些生活化的对话、情景表演等教材,帮助学生练习日常用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在写作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真实的材料,如实用文、广告、新闻报道等,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文体和写作风格,从而提高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教材设计一些互动式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口语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来练习口语表达能力。
在写作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创意写作、团体合作写作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教材提供一些实用的学习策略和技巧,帮助学生提高口语和写作能力。
在口语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口语表达技巧,如逻辑表达、情感表达、语调语音等,帮助他们提高口语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度。
在写作教学中,可以教授学生一些写作技巧,如构思写作、组织结构、语言表达等,帮助他们提高书面表达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巧用教材,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
教师应该注重选择真实和实用的教材,设计互动式的学习活动,提供实用的学习策略和技巧,以及提供丰富的例句和范文,从而帮助学生能够说会写,真正做到语言学习有所得,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2000字】。
巧用教材,让学生能说会写教材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知识和信息,是学生学习的基础。
很多时候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仅限于课堂上的诵读和简单背诵,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创造性的运用。
如何巧用教材,让学生能说会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思考和努力解决的问题。
要巧用教材,让学生能说会写,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教材。
教材选择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他们的认知和理解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可以选择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富有想象力的绘本和动画片等作为教学材料,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中学和大学生来说,可以选择一些与时代背景、社会热点相关的教材和资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巧用教材,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传统的诵读和背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记住知识点和语言材料,但是这种方式往往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让学生在参与互动中学会表达和交流,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巧用教材还需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
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都有所不同,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和内容。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计个性化的学习任务和项目,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巧用教材还需要关注课外拓展和实践应用。
教材只是学习的起点,学生需要通过课外的拓展和实践应用,将所学知识和语言材料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
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些情境化的学习任务和实践项目,让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知识和语言材料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巧用教材,让学生能说会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材选择、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以及课外拓展和实践应用等方面的综合考虑。
巧借教材,加强训练语言表达与习作
作者:杨招娣
来源:《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刊》2018年第01期
新课标明确指出,我们平时的写作教学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们有思可寻、易于动笔。
课堂上如果教师能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降低写话的难度,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学生语言表达与习作能力的训练,并将这种训练渗透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那么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乃至写作能力也就会相应地得到锻炼与提升。
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抓住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及语言表达方式,找准学生语言表达与习作的训练点,巧妙挖掘语言表达训练的“泉眼”,触发表达热情,使之言之有物,从而让学生在语文课文的学习中,不断学习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在不断实践中积累表达素材,提升语言赏析和习作能力。
下面,笔者就如何开发与利用文本中的习作资源,挖掘写作素材,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谈谈一些实践与思考。
一、借助文本,挖掘整合习作素材
教材中有一些课文由于离学生的年代久远,因而在阅读教学之前,教师常常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学生经常会收集课文的有关背景资料,这些资料就是我们训练学生习作的极好素材。
教学时,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文本所描述的时代背景中去“做”功课,并从中积累写作素材,结合课文文本进行习作小训练,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的阅读学习,而且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写”也成为学生一种学习的享受。
例如《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描述的是朝鲜人民支持帮助志愿军战士的一些事迹,而对于这场战争的结果以及在这场战争中志愿军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却没有提及。
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课外搜集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资料,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对这些资料进行筛选、整合、汇编,完成课文完整背景的补写。
如:1950年,美帝国主义对朝鲜发动侵略战争。
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军。
1953年7月27日,美国在难以挽回败局的情况下,在板门店同中朝签订了停战协定。
在这场历时三年的战争中,尽管志愿军缺水、缺氧、缺粮、缺弹,但他们仍顽强抗击侵略者,并涌现出了无数英雄人物,如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毛岸英等,约有三十六万六千的中国将士血洒疆场。
可以这样说,抗美援朝的胜利,是用中国人民子弟兵的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换来的!朝鲜停战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又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这期间,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唇齿相依、患难与共,结下了深厚的情意。
1958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离朝鲜,返回祖国。
朝鲜人民纷纷来到车站相送……这样在语言实践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对抗美援朝战争有了更广泛、更深入的了解,而且更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写作时的归纳、整合资料的能力。
二、挖掘内涵,拓展训练口头表达
抓住课文的关键词语,一方面通过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品味语言,挖掘内涵,把握文章的意蕴,另一方面则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这些词语所聚集的形象内涵和情感内涵,让学生在
实际中加以运用训练,并在此基础上拓展训练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与情感抒发,这也是架设沟通阅读教学与习作能力培养的桥梁的一种极其有效的途径。
例如在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抓住“饱经风霜”这一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揣摩、品味后,引导学生开展想象表达训练——“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那位在寒风中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可能是一张怎样的脸?谁能来具体描述一下呢?”最后让学生当场练笔,其中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我想,这位拉车的只有三十岁左右,可是却让我们感觉到有五十多岁。
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上,明显盖上一层灰,那黑瘦黑瘦的脸,满是一道道的皱纹,好像一个霜打的茄子,显得蜡黄枯瘦。
那深深凹下去的眼睛里布满了血丝。
”由此可见,如果能让学生在比较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熟悉课文的写作背景之后,巧妙地引导他们根据当时的情境挖掘“饱经风霜”这个词语的内涵,学生的感悟不是抽象的理解,而是具体的形象体会、感受,是深入丰富的情感再现,还有效地进行了合理有效的思维训练,提高了学生理解与写话的能力。
再如在《李时珍》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赏析、运用“山高路远、严寒酷暑”这两个词语,在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弄清语意后,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拓展想象:“大家想一想,李时珍在上山采药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于是,“李时珍采药过程中,可能遇到险峻的高山、狭窄的小道、难耐的炎热、刺骨的寒风、凶恶的野兽”等等的表达不绝于耳。
像这样,让词语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巧妙联系起来,心中就有了一个个鲜活的采药画面,课文中词语的理解就不再显得枯燥无味,而是形象、丰富的画面。
由此可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尽可能提供场景,让学生深入挖掘词语内涵,这不仅仅是作者的体验,同时也是读者自我的不同体会与感受,这样,学生不仅能慢慢学会深切领悟词语的含义,而且还能真切地体会到课文的别样情感,并以此训练学生口头表达和情感抒发,从而使词语更有活性,其再生功能就更强。
三、拓展文境,促进读写能力协调发展
在教材中有不少课文具有供学生学习想象的语言空间,在教学时,教师如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握语言空间,拓展语言情境,想象语言情节,可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
例如我们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后,就可以围绕教学目标,巧妙把握教材延伸点,进行情境拓宽、内容延伸、情感升华的练笔——“同学们,战斗结束后,邱少云的战友们怀着无比悲痛但却无比崇敬的心情,用挖战壕的铁锤和钢钎在391高地上刻下了一句碑文。
如果让你们写,又会怎样写这句碑文呢?”当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撰写的碑文时,我发现那一句句真挚的话语,完全是学生情感的真实写照。
有的同学写道:“伟大的战士──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有的同学写道:“邱少云,您是我心中一颗闪亮的明星。
您生得伟大,死得光荣,您光辉的一生将记录在共和国的英雄史册里,您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还有的这样写道:“敬爱的邱少云,您安息吧!敌人已经投降了,我们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不难看出,教学中教师创设了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启迪,从而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自然而然地写出心目中的英雄形象和自己的一些情感宣言。
这样既让学生受到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同时又提升了学生的习作能力,促进了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
总之,课堂处处是作文,只要我们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依托教材,充分利用好课堂主阵地,促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与写作,既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起着独特作用,更对学生言语生命的成长发挥着持续的、潜移默化的熏染陶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