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C施工法在消除地基土湿陷性方面的探讨-龙海地基
- 格式:doc
- 大小:72.00 KB
- 文档页数:7
DDC—桩基础联合地基处理技术分析DDC桩是先在地基内砖孔,将强夯重锤放入孔内,边加料边强夯或分层填料后强夯。
这个工艺方法是现在成桩模在成模具上进行施工和设计的方式,原理是先消除地基湿陷性,然后施工成具。
这种新的工艺方式,打破了地基领域内沿袭多年的传统的理念,它用料范围很广泛,而且可以很环保的利用一些绿色资源,它可以采用建筑垃圾碴土,如碎砖、瓦、砂、石、土、工业无毒废料等,还有可以用到它们的混合物等处理地基,与传统的钢筋、水泥用料来对比,节省很多开销和资源,保护了环境。
所以DDC桩很符合当下发展大方向和大趋势。
本文就针对DDC桩的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问题展开讨论,分析其相关的技术问题。
标签DDC桩;联合地基;地基处理;建筑施工目前,随着建筑施工工艺的不断提高,DDC-桩的应用逐步引起人们的注意,所谓DDC桩就是螺旋钻孔桩的简写,是一个成桩工艺。
有资料显示,DDC工艺处理后桩基湿陷性基本消除,同时单桩竖向抗压静力载荷试验结果表明,这种工艺不仅有着防摩擦的功效,而且桩基础的沉降量和承载力都可以得到保证。
同时,DDC桩的施工也是一项隐蔽工程,为了达到工程质量,除了每道工序都应做到自检、专检并经工程师验收认以外,所有工序必须按照全面质量管理办法,严格控制施工过程,而且还要对各个工序都严格的管理监督。
1、DDC-桩的工艺特点和发展现状DDC桩基发展至今,凭借其很多优势,已经在建筑施工中占据着有利的重要为地位。
与其他的技术相比,DDC桩有以下四种特点。
a.DDC桩工艺适用地质情况广泛,其材料也可以来自于如:混凝土、工业无毒废料、素土、建筑碴土、砂、粉煤灰、毛石、土夹石、灰土和砂卵石等材料。
这样不仅仅能提高施工质量,而且在施工过程中,地面震动小,噪音低,速度快,更重要的是,这种工艺可以减少施工费用,节省开销,增加利润;b.DDC成桩工艺在施工中不受季节限制,其直径0.6~3.0m,单桩处理面积1.0~14.0㎡,所以施工地点的限制也少,无论在城区还是危房改造居民区的施工,都可以大派用场。
DDC技术处理湿陷性黄土应用实例(仇道健赵强胡效雄惠寒斌)2008年5月4日《黄河规划设计》2008年第1期编辑:宋金凤[摘要]DDC技术作为一项新型技术,近年来在大量工程实践中得到应用,其技术经济效益显著。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其技术特点、设计计算及质量检测等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DDC技术湿陷性黄土渣土桩复合地基1 DDC技术及其特点DDC技术,即孔内深层强夯法(down-ole dynamic compaction),是一种新型深层地基处理方法。
该法先成孔至预定深度,然后自下而上分层填料强夯或边填料边强夯,形成高承载力的密实桩体和强力挤密的桩间土。
DDC渣土桩复合地基(composite subgrad of slag-oil pile)是指用建筑垃圾、杂土、素土、石料、灰土、无毒工业废料及它们的混合物等为填料,以DDC法形成具有较高承载力的复合地基。
与其它地基处理方法相比,该技术有以下优势:(1)使用范围广泛,可用于各类地基处理:如深厚层湿陷性黄土、液化土、软弱土、腐蚀性土、不均匀地基及回填垃圾地基等各种复杂建筑场地的处理。
(2)用料标准低,就地取材:DDC技术的最大特之一就是对填料要求不严,可就地取材,凡是无机固体材料均可,如土、砂、碎石、建筑垃圾、碎砖块、混凝土块、粉煤灰等工业废料均可加以利用,而且不需要严格加工。
(3)具有高动能、高压强和强挤密效应:夯击能可达2 000~3 000kN·m/m2,为一般强夯压能的5~8倍,根据工程需要可进行调高或降低。
(4)地基承载力提高显著:渣土桩fk=1 000~1 800kPa,复合地基fk=200~800kPa,为原天然地基的3~9倍。
(5)地基处理深度大:一般处理深度20m左右,最深可达30m。
(6)复合地基变形模量大,沉降变形小:变形模量显著提高,承载性状明显,地基变形量大为降低,E0值可达30~40MPa以上。
(7)社会经济效益好:该技术具孔内深层强夯的特征,故震动小,噪音低;消除渣土污染;可大量节约钢材、水泥,降低工程造价,一般可降低造价25%~80%以上。
DDC(复合地基)法结合增湿法处理湿陷黄土地基杨世江张健新疆电力公司750工程建设公司(乌鲁木齐830002)新疆送变电工程公司(乌鲁木齐830011)摘要:新疆750kV伊犁变电站站址地基土为深度湿陷性黄土,且含水率较低,为消除土层的湿陷性,提高地基承载力和抗变形能力,经过论证,采用DDC法(灰土挤密桩)进行地基处理,同时鉴于土壤含水率过低,单一采用DDC法挤密效果达不到要求,在实施DDC法前必须经过土壤增湿方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土壤增湿是本方案实施的前提及重点,由于本地址土壤深度较深,在疆内地基处理无历史经验,无借鉴资料,因此在经过论证的前提下,提出了两种方案的实验。
关键词:变电站地基;灰土挤密桩;增湿法;复合地基;处理;湿陷黄土地基1工程地质概况拟建的新疆750kV伊犁变电站为新建工程站址地层较为单一且较稳定,主要为黄土状粉土、卵石、粉土,粉土层作为卵石层的夹层在场区内分布不连续。
站址区上层黄土状粉土具湿陷性,场地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为Ⅱ~Ⅲ,个别地段为I V级。
场地的湿陷下限深度在15~26m之间,大部分地段在23m左右,工程性能较差,厚度大,不能作为建筑物的天然地基持力层,需采取人工地基方案。
本次勘测在厂区内采取两个击实试验土试样,通过试验结得到:其最大干密度ρdm a x分别为1.76g/cm3、1.79g/cm3;最优含水率ωop分别为17.63%、17.59%,现场实际含水率为:3-6%,经设计单位论证,现场土壤含水率达到11~14%适合D D C 法施工,效果方能达到预期目标。
本次勘测在场地内黄土状粉土层的不同深度内共采取7件原状土试样进行渗透性试验,其渗透系数在3.97×10-5cm/s~1.30×10-4c m/s之间。
建设场地地基土属中软土,覆盖层厚度大于50m,确定拟建场地类别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类。
2地基处理的必要性和目的综上所述本工程地质特点,上层黄土状粉土土质较差,具中高压缩性和强湿陷性,湿陷等级为Ⅱ级(中等)~Ⅲ级(严重)自重湿陷。
一、DDC桩介绍DDC桩(孔内深层强夯技术)是北京瑞力通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的专有及专利技术,该技术已在数百项工程中得到应用,均满足设计要求。
DDC 桩是综合了重锤夯实、强力夯实、碎石桩、灰土桩、双灰桩、钻孔灌注桩、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等地基处理技术的基础上,吸收其长处,抛弃其缺陷,集高动能、高压强、强挤密各效应于一体,完成对地基土的处理。
DDC桩是通过对孔内填料自下而上分层进行高动能、超压强、强挤密的孔内深层强夯作业,使孔内的填料沿竖向深层压密固结的同时对桩周土进行横向的强力挤密加固,针对不同的土质,DDC桩使用不用的桩体材料,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法,使桩体获得串珠状、扩大头和托盘状,有利于桩与桩间土的紧密咬合,增大相互之间的摩阻力,地基处理整体刚度均匀,承载力可提高2-9倍。
对于回填土等软弱地基,DDC桩能够使用专用设备对孔内所填的材料进行冲、砸、压、劈的特种作业,使填料沿竖向深层压密的同时对桩间土进行横向强力挤密,桩体随土质松散变化呈串珠状,有利于桩与桩间土的紧密咬合,增大了侧壁摩阻力,有效加固了桩间土。
二、DDC桩的特点:1、适用范围广泛,可用于各类地基处置;在地基处置工程中,孔内深层强夯技能和其他技能比较,能适用于各种杂乱地层的地基加固处置,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如用于大厚度的黄土、杂填土、液化土地基,各类脆弱土、湿陷性土以及具有酸、碱、盐腐蚀的地基,具有硬夹层的不均匀地基、石料及废料回填垃圾地基以及地下人防工事等各种杂乱修建场所的处置。
通过钻孔、强力冲孔等手法成孔,只要能构成桩孔的地基,不管孔内有无地下水均可选用本法加固处置。
总归,选用孔内深层强夯技能,既可消除地基土的湿陷性、液化性,也兼有承载桩的特征以及刚度均匀的复合地基的特征。
不只承载力高,并且紧缩变形小。
2、用料规范低,因地制宜;该技能最大特色之一,即是能因地制宜。
但凡无机固体资料如土、砂、石、碎砖瓦、混凝土块、工业废料及其混合物等均可运用。
浅谈DDC地基处理技术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行业也在不断的前行。
随着楼层的不断升高,对地基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孔内深层强夯法应运而生。
这一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可以使桩周特定范围的泥土受到剧烈挤压、塑造,从而使得土的抗剪抗压强度大大提升,十分经济有效。
本文着重介绍此方法在地基建设中的应用。
关键词:孔内深层强夯技术;DDC技术原理;应用;分析;施工方法黄土的湿陷性是我国建筑行业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难题。
因为黄土本身颗粒结构间隙较大,遇水后土颗粒间的粘聚力大大降低,甚至消失,这是造成土体下陷的主要因素。
而地基处理技术的根本目的就是改变土的特性,减小水对土的影响,消除湿陷现象。
常见的地基处理方法有换填法、强夯法、土或灰土挤密法、孔内深层强夯法、预浸水法等,本文着重介绍孔内深层强夯法。
一、DDC(Down Hole Deep Compaction)技术1.1DDC技术原理DDC又称孔内深层强夯法,主要原理是通过对孔内的填充材料强夯,使得孔内填充料侧向挤出,在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土地受到了挤压塑造,提高了土体的抗压抗剪强度,有效的消除了黄土湿陷性的缺陷,同时极大的提高了建造地基的承载力。
通过分析对比可知,DDC桩与其他技术相比有其独到之处,DDC桩通过孔道将强夯引到地基深处,再用特殊型号的重锤对孔内填充的材料自下而上分层进行夯击作业,这样使得孔内的填充材料竖向向深层压缩固结。
不同的土质,采用不同的工艺,使桩体获得串珠状、扩大头和托盘状,有利于桩与桩间土的紧密咬合,增大相互之间的摩阻力。
经DDC处理后,承载力可提高2至9倍;变形模量大,沉降变形小,不受地下水影响,较传统的地基处理方法,效果更加理想。
采用DDC工法加固的桩体,由于采用高能量的超压强夯击和动态冲、砸、挤压的强力压实和挤密作用,使桩体十分密实,在受到高压强动能夯击能后的桩体内力缓慢释放,对桩周土施加侧向挤压力。
而桩周土受到的侧向强力挤密应力也向桩体慢慢释放,对桩体产生很大的侧向约束“抱紧”作用,使其具有半刚半柔性的特点。
组合复合地基(DDC+CFG)处理高层建筑下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应用摘要:本文通过工程实例,介绍组合复合地基处理方法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为今后的工程提供可靠的工程经验,有助于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技术提高。
关键词:组合复合地基;湿陷性;地基承载力。
引言: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高层建筑愈来愈多,高度不断地提高,如何处理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建设高层建筑,一直是工程技术人员研究的课题。
三门峡市某高层建筑地基处理设计中,根据地层情况,联合采用CFG桩和挖孔夯扩挤密桩组合复合地基方案,充分利用价格低廉的挖孔夯扩挤密桩的夯扩挤密作用消除黄土层的湿陷性,通过钻孔压灌CFG桩提高地基承载力和控制沉降。
既满足了设计要求,又大大节约了工程造价。
一、工程概况某高层建筑位于三门峡黄河西路北侧,为地上32层,地下一层。
采用灰土挤密桩和CFG桩组合复合地基,基础采用筏板基础。
拟建场地地貌单元属于黄河III级阶地,地层分布主要呈河流阶地“二元”结构,上覆为第四纪冲洪积作用所形成的黄土状粉土、黄土状粉质粘土及砂层,下伏为细沙及卵石层。
建筑物持力层为(4)黄土状粉土,地基承载力标准值为135kPa。
压缩模量最小7.4MPa,属中压缩性土。
根据土工试验结果,地基土湿陷系数在0.015~0.081之间,湿陷程度主要为中等,局部强烈,湿陷性土层最大深度为26.5m左右,(10)层上部具湿陷性,湿陷性相对较强,属于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地基湿陷等级为Ⅱ级(中等)~Ⅲ级(严重)。
二、地基设计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和建筑物设计要求,本工程应处理基础底面以下的全部湿陷性黄土层,同时桩体根据上部结构荷载计算结果要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应小于550KPa。
如果采用灰土挤密桩,虽然能够全部消除湿陷,但其复合地基承载力只能达到200KPa左右,难以满足上部结构的要求。
设计中采用了灰土挤密桩与CFG桩组合复合地基处理的方法加以解决,利用挤密桩对场地土进行挤密处理以消除湿陷性,利用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高的特点承担上部结构荷载,减小变形。
新材料·新装饰2021年3月第3卷第6期湿陷性黄土的特点是土质较均匀、结构疏松、孔隙发育、呈垂直节理,湿陷性黄土如果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土结构会被迅速破坏,产生较大的附加下沉[1-2]。
因此,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工程中应进行地基处理,以消除基底土的湿陷性,增强地基土的承载力。
DDC 桩法是一种深层地基处理方法,原理是先成孔至设计标高,再自下而上分层填料强夯扩孔,形成高承载力的密实桩体和强力挤密的桩间土[3]。
采用DDC 桩法处理地基的深度可达30m ,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可达600kPa 。
本文以陕西铜川地区一垃圾焚烧发电厂房为例,分析DDC 桩法在大厚度自重性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应用。
1项目概况已建垃圾焚烧发电厂房分为3个区,汽机房及门厅部分为A 区,平面尺寸84m ×21.5m ,中间设有变形缝,其中汽机房高20.3m ,门厅部分高35.5m ,该区为钢筋混凝土框排架结构。
垃圾池及卸料大厅为B 区,平面尺寸55m ×45.5m ,檐口标高40.9m ,该区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锅炉及烟气处理间为C 区,平面尺寸80.5m ×45.5m ,檐口高度52.6m ,该区为单层钢结构厂房,屋面网架结构,各区域间设置有沉降缝,在结构上完全脱开。
已建场地原土层情况如下。
①1素填土:主要由黄土、古土壤等混杂而成,疏密不均,属中等压缩性土,具自重湿陷性,厚度约为0.50m ,fak =110kPa ,天然含水量平均值15.4%。
②1黄土:稍湿,坚硬,属中等压缩性土,具自重湿陷性,厚度0.40~7.40m ,fak =165kPa ,天然含水量平均值17.1%。
②2古土壤:稍湿,坚硬,疏松多孔,属中等压缩性土,具自重湿陷性,厚度0.60~2.20m ,fak =170kPa ,天然含水量平均值18.1%。
③1黄土:稍湿,坚硬,疏松多孔,属中等压缩性土,具自重湿陷性,厚度1.10~7.90m ,fak =170kPa ,天然含水量平均值17.3%。
1、DDC桩介绍DDC桩技术是北京瑞力通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的专有及专利技术,DDC桩是经过对孔内填料自下而上分层进行高动能、超压强、强挤密的孔内深层强夯工作,使孔内的填料沿竖向深层压密固结的一起对桩周土进行横向的强力挤密加固,关于不同的土质,DDC桩运用不必的桩体资料,采用不同的施工办法,使桩体取得串珠状、扩大头和托盘状,有利于桩与桩间土的紧密咬合,增大相互之间的摩阻力,地基处理整体刚度均匀,承载力可提高2-9倍。
关于回填土等脆弱地基,DDC桩可以运用专用设备对孔内所填的资料进行冲、砸、压、劈的特种工作,使填料沿竖向深层压密的一起对桩间土进行横向强力挤密,桩体随土质松懈改变呈串珠状,有利于桩与桩间土的紧密咬合,增大了侧壁摩阻力,有用加固了桩间土。
2、作用机理DDC桩是在综合了重锤夯实、强力夯实、钻孔灌注桩、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灰土桩、碎石桩、双灰桩等地基处理技能的基础上,吸收其长处,扔掉其缺点,集高动能、高压强、强挤密各效应于一体,完成对脆弱土层的处理。
DDC桩是经过机具成孔(钻孔或冲孔),然后经过孔道在地基处理的深层部位进行填料,用具有高动能的特制重力夯锤进行冲、砸、揉捏的高压强、强挤密的夯击工作,然后到达加固地基的意图,使地基承载性状明显改进。
这是通常地基处理技能都不具有的,具有明显特征的修建地基处理办法。
3、DDC桩特点:1、适用范围广,工程实例数百项,处理过各类疑难地基;2、具有高动能、超压强、强挤密的效果;3、承载力高、变形模量大、压缩变形小;4、处理深度深;5、地基处理后整体刚度均匀;6、造价低可就地取材;7、工期速度快,全机械化施工,受季节影响小,生产效率高;8、施工公害小(振动、噪音、空气污染等)。
4、对于深厚淤泥质地基的加固处理廊坊管道局职工医院综合楼工程及三区住宅楼工程、北京北展德宝小区危旧房改造工程、江苏盐城居民住宅楼以及咸阳铁路住宅楼等工程的地基分别为较深沉的淤泥土地基、旧河道或海漫滩等杂乱地基,软硬不均,承载力极低。
DDC技术在湿陷性黄土路基中的应用摘要:DDC技术是孔内深层强夯桩法的简称,是在强夯技术基础上发展的地基加固技术,其对地基的加固机理是:成孔及成桩过程中对原土的动力挤密作用;对软土的动力固结作用;冲扩桩充填置换作用;生石灰的水化和胶凝作用。
该技术处理地基处理效果显著,可消除深厚黄土地基的湿陷性,大幅度提高地基承载力,降低地基压缩性。
关键词: 1.项目概述本施工段路基线路主要以填方通过。
地基采用预应力管桩+水泥土柱锤冲扩桩(预应力管桩位于水泥土柱锤冲扩桩中间)进行加固。
本段无不良地质现象,特殊岩土如下:湿陷性黄土:地层上部为冲积、冲湖积黏质黄土及砂质黄土,湿陷土层厚7-13m,湿陷等级为Ⅱ-Ⅲ级自重。
2.DDC技术和工艺流程特点2.1工艺流程2.1.1 施工准备1)核查地质资料,结合设计参数,选择合适的施工机械和施工方法;2)施工前清除地表耕植土,平整场地,清除障碍物,查明处理场地范围内地下构造物、管线和电线的位置及标高,并及时进行迁改,对没有迁改而施工中又可能对其造成影响的管线,须注意加强施工防护;3)测量放线,定出控制轴线、打桩场地边线并标识;4)施工前进行成桩工艺试验,确定施工工艺和参数,采集试桩场地土样,当存在分层土时应采集各层土土样,至少应采集最软弱层土样,进行室内配比试验,测定水泥土试块不同龄期、不同水泥掺入量、不同外加剂的抗压强度,寻求满足设计要求的最佳配比,水泥土水泥掺入量及外加剂品种、掺量,要求水泥土柱锤冲扩桩的28天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小于2.5MPa。
试桩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且不得少于2根;5)土料中有机质含量不得超过5%,不得含有冻土或膨胀土,使用时应过10~20mm筛,混合料最佳含水量允许偏差不能超过±2%,土料与水泥拌和均匀,水泥用量不少于试验确定的量。
2.1.2 施工顺序平整场地→布置桩位→施工水泥土柱锤冲扩桩→清土和截桩至设计桩顶高程→施工垫层。
即先采用短桩(柱锤冲扩桩)消除地基上部黄土的湿陷性,再采用长桩(CFG桩)进行地基加固。
采用DDC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
郑永晖
【期刊名称】《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5(000)0S1
【摘要】介绍了采用建筑垃圾为填料的DDC桩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处理的方法,表明该技术在提高地基承载力方面有很明显的效果。
【总页数】3页(P)
【作者】郑永晖
【作者单位】中铁十五局集团二公司;陕西西安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444
【相关文献】
1.SDDC桩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J], 司建波;朱荣;许魁;张彦飞
2.DDC灰土桩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J], 汪振斌
3.DDC桩处理变电站厚层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研究 [J], 刘丽萍;王胜利
4.DDC桩处理中厚层湿陷性黄土地基技术研究 [J], 王晓睫
5.DDC桩在地铁车站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J], 宋方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孔内深层强夯(DDC)施工方法及应用【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孔内深层强夯(DDC)技术作用机理及其与其他地基处理方法的比较,并介绍了孔内深层强夯(DDC)设计、施工及其检测方法、及从中得到的结论。
【关键词】DDC;设计;施工;应用一、引言建筑物为新城区集中供热工程,锅炉房配套设施烟囱、护坡。
拟建配套设施施工场地呈长方形字形体布置,平面尺寸分别为99m×4.0m两个、15.588×5.0、12.4根据新城区集中供热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工程构(建)7×14.40构筑物处理面积约有1050m2;整个场地需处理的区域地基采用复合地基。
二、地基处理方案的确定在确定地基处理方案时,就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考虑各种地基处理方法的适应性、经济性,确定既安全可靠、又经济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法。
1.强夯法强夯法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土、湿陷性黄土、杂填土和素填土等地基。
一般情况下,对于饱和淤泥质粘土或淤泥质粘土,由于其含水量高,粘粒含量多,粗颗粒含量少,渗透性差,直接受用强夯效果差,甚至强夯后地基承载力会降低。
对于本工程因其含水量高,土质松散,软硬不均,孔隙比大,且土层厚底差别较大,承载力很低,不能满足要求。
直接采用强夯法难以提高地基承载力,而且也不能消除地期的不均匀性。
显然,本工程不能采用强夯法处理地基。
2.换填法换填法适用于淤泥、淤泥质土、湿陷性黄土、杂填土和素填土的地基处理及暗沟、暗塘的浅层处理。
对于本工程如果采用换填法处理地基,工程造价较高。
因此,本工程也不宜采用换填法处理地基。
综合比较后,本工程决定采用孔内深层强夯处理地基。
三、孔内深层强夯(DDC)技术作用机理孔内深层强夯(DDC)技术是通过机具成孔(钻孔或冲孔),然后通过孔道在地基处理的深层部位进行填料,用具有高动能的特制重力夯锤进行冲、砸、挤压高压强、强挤的夯击作业,从而达到加固地基、消纳垃圾及渣土的目的,使地基承载性状显著改善。
DDC施工法在消除地基土湿陷性方面的探讨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填土场地和湿陷性场地兴建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越来越多。
对于填土场地和湿陷性场地的土质特性,其主要表现在均匀性差、湿陷性突出、承载力不稳定、变形不易控制等特点。
根据国家和地方地基和基础处理技术规程和规范,在类似场地主要是通过人工处理措施以达到消除基底土湿陷性、提高承载力、减小变形的目的,其代表的地基处理施工方法主要是挤密桩法。
对于挤密桩法,按照《地基和基础处理规范》和《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以及目前在西北地区被广泛使用的施工技术,其施工工艺主要分为以下两大类:1、取土成孔类:采用重锤(锤重≥18KN)分层填料夯扩,即DDC法。
取土方式多采用螺旋钻或机械洛阳铲成孔,成孔直径一般为400mm。
2、沉管挤土成孔类:夯实多采用1)小锤(锤重≤2KN)分层夯实;2)重锤(锤重≥18KN)夯扩。
,DDC法是孔内深层强夯法(down-hole dynamic compaction)的简称,它是一种深层地基处理方法,该方法先成孔至预定深度,然后自下而上分层填料强夯或边填料边强夯,形成高承载力的密实桩体和强力挤密的桩间土。
按照《孔内强夯法技术规程》,其成孔“宜选用钻孔、掏孔方法”。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上述规范和规程,结合部分地基处理工程实例,解剖分析目前采用DDC工法在施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和意见,供广大设计和施工方借鉴。
实例1工程和地质概况某高层应用DDC法处理地基的一个实例。
该高层建筑为一座12层剪力墙结构住宅楼。
地下室为1层,基础采用筏板式基础。
地质情况方面,该建筑场地地貌单元属渭河北岸二级阶地,场地土自上而下为黄土1、黄土2、古土壤、粉质粘土等。
场地为自重湿陷黄土场地,湿陷等级为Ⅲ级,湿陷深度至基底下15米。
场地不考虑液化。
该建筑要求场地土的承载力为240Kpa。
设计要求及施工方案采用DDC法施工方案。
设计要求采用螺旋钻成孔,成孔直径0.4米,夯实后的桩径不小于0.55米。
桩体填料为2:8灰土,采用满堂布桩,桩长为15.5m,桩间距为900mm等边三角形布置。
要求处理后的桩间土挤密系数不小于0.93,桩体土的压实系数不小于0.97.要求处理后地基土的湿陷性必须消除,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240kpa。
施工采用长臂螺旋钻成孔,钻具直径为400mm,钻进深度为16.0m。
灰土采用机械拌合,小推土机装运;每次的填料量控制在0.1m3之内,填料高度不大于1.0m;夯实采用重锤(锤重≥18KN),落距不小于7m,分层夯击数不少于7击。
检测结果(湿陷性未消除,特别是桩间三角形形心的湿陷性与原始土基本一致,未受到挤密)1、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结果:2、桩间土湿陷性评价:1)P1在探井采取的13件桩间土样中,有10件土样的湿陷性未消除,湿陷系数介于0.028~0.035,湿陷性未消除土样占总试样的76.9%;2)P2在探井采取的18件桩间土样中,有14件土样的湿陷性未消除,湿陷系数介于0.025~0.031,湿陷性未消除土样占总试样的77.8%;3)P3在探井采取的14件桩间土样,有9件土样的湿陷性未消除,湿陷系数介于0.025~0.030,湿陷性未消除土样占总试样的64.3%.3、桩间土挤密系数评价结果:根据上述结果,探井的桩间土平均挤密系数未能达到设计要求的0.93的挤密系数。
4、桩身土的压实系数:通过对3个探井所采取的150件桩身2:8灰土试样进行室内土工试验,桩身灰土试样其平均压实系数范围值介于0.98~0.99之间,平均值为0.98,满足设计要求的不小于0.97的压实系数。
5、检测结果分析:在所有的45份湿陷性检测土样中,对于湿陷性消除的与否的规律基本是:对于靠近桩体的土样,湿陷性消除效果较好;随着采集土样深度的加大,其靠近桩体土样的湿陷性消除效果更好。
对于相邻三根桩的桩间的三角形形心的土样,其物理参数几乎和原始土一致,其物理参数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变化。
未满足设计要求。
实例2工程概况西安某供水工程,根据《地质勘察报告》情况,该工程所在场地属于渭河盆地东南的黄土塬地貌,场地微地貌单元属于白鹿塬西北隅三级台塬,场地土自上而下为耕土、黄土与古黄土交替层形成。
场地黄土湿陷深度一般达16.0m,个别地段介于18.6~24.6m。
场地黄土绝大部分为Ⅱ级(中等)自重湿陷性黄土,Ⅲ级和Ⅳ级呈零星分布。
在勘察深度35.0m内未见地下水,可不考虑地下水对本工程的影响。
试验方案由于湿陷深度深,上部载荷大且各构筑物均为供水设施,消除湿陷并提高承载力是地基处理的主要目的。
由于场地较为特殊,所以在试桩中采用了三种方案,要求灰土挤密桩成孔直径400mm,成桩直径不小于550mm,正三角形满堂布桩:1)编号P1~P4,桩长18.0m,其中P1、P2桩间距1000mm,P3、P4桩间距900mm。
长臂螺旋钻取土成孔,成孔后回填2:8灰土并重锤(1.8T)夯扩成桩;2)编号P5~P6,桩长14.0m,其中P5桩间距900mm,P6桩间距1000mm.柴油锤沉管夯扩成孔,成孔后回填2:8灰土并重锤(1.8T)夯扩成桩;。
试桩检测结果1、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结果:2、桩间土湿陷性评价:1)P1、P2(桩间距1000mm,长臂螺旋钻取土成孔),在探井采取的36件桩间土样中,有20件土样的湿陷性未消除,湿陷系数介于0.018~0.033,湿陷性未消除土样占总试样的38.9%;2)P3、P4(桩间距900mm,长臂螺旋钻取土成孔),在探井采取的36件桩间土样中,有16件土样的湿陷性未消除,湿陷系数介于0.018~0.031,湿陷性未消除土样占总试样的36.1%;3)P5(桩间距900mm,柴油爆发锤沉管夯扩成孔),在探井采取的14件桩间土样所有湿陷系数均小于0.015;4)P6(桩间距1000mm,柴油爆发锤沉管夯扩成孔),在探井采取的14件桩间土样,湿陷系数均小于0.015。
3、桩间土挤密系数评价结果:根据上述结果,除P5、P6外,其余探井的桩间土平均挤密系数未能达到设计要求的0.93的挤密系数。
4、桩身土的压实系数:通过对6个探井所采取的300件桩身2:8灰土试样进行室内土工试验,桩身灰土试样其平均压实系数范围值介于0.97~0.98之间,平均值为0.98,满足设计要求的0.97的压实系数。
通过上述的实例分析,可见采用DDC工法和柴油爆发锤沉管成孔后、再进行重锤二次夯扩挤密这一种施工方法,本文暂简称其为“沉管二次夯扩挤密桩法”,在同样的桩间距和处理深度时,其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桩身土的压实系数是相同的,其差别就在于桩间土的挤密系数和湿陷性消除程度差异较大,不能满足设计要求。
“DDC工法”与“沉管二次夯扩挤密桩”施工法对于消除湿陷性方面的差异成因分析“沉管二次夯扩挤密桩法”与DDC桩法的核心差异在于成孔方式的差异。
根据上述工程实例,不论采用何种施工方法,在确定合理的桩间距和处理深度也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便于分析二者的施工效果的差异及其造成该成因的根本原因,本文仅对在相同的桩间距和处理深度等其他参数这一前提下,仅对成孔方式不同而产生的施工效果的差异进行剖析。
受力分析1、DDC工法,采用长臂螺旋钻取土成孔,其成孔时仅对所实施的桩孔土体进行破坏和提取,极限状态下可以不考虑其机具对于桩周土的扰动和挤密效果,一般来讲,其钻孔的提取土的体积,与其成孔的容积是相等的。
该方法可称为“一次挤密”法。
2、沉管二次夯扩挤密桩法,是通过柴油锤作为动力,经过其施加在钢管上的冲击力,对实施土体首先是造成竖向的破坏,在经过不断送入钢管进入土体,再对土体进行水平径向破坏,在土体中形成一定直径的土孔,进而达到成孔的目的。
一般来讲,其所成孔的土孔容积,即为该土孔周边的土体孔隙减小容积之和。
该方法可称为“二次挤密”法。
3、采用一定重量(1.8T)的夯锤夯实桩身土体,由于受到目前施工机具的限制,一般的夯锤底部的锤尖距离施工面的高差约在3.0米左右,该重锤靠自由落体在土孔中分层夯实回填的土料(一般一次回填量不大于0.1m),在一定的孔深和夯击数(一般为不少于8击)情况下,夯锤对桩身土体的夯击能量随着回填的高度升高而逐步降低,即在底部夯击能量为最大,在桩顶部为最小。
该变化应该呈二次曲线,因此,桩身土和密实度和夯实时对桩周土的夯扩效果也呈二次曲线变化。
填料量分析1、采用长臂螺旋钻取土成孔400mm,钻孔提取土的单位长度的体积约为0.12m3,经过重锤夯实后,其平均的桩体直径按550mm计算,单位长度的桩体填料量约为0.23m3。
如果不考虑原来取出土体本身的孔隙减少量,那么,单位长度桩体增加填料量约为0.11m3。
2、采用“沉管二次挤密桩法”成孔400mm,该成孔即将原来的土体夯扩至桩孔四周,挤土成孔后单位长度的体积约为0.12m3,经过重锤夯实后,其平均的桩体直径按500mm计算,单位长度的桩体填料量约为0.20m3。
如果不考虑原来取出土体本身的孔隙减少量,那么,单位长度桩体增加填料量即为单位长度的桩身土体量,约为0.20m3。
湿陷性场地湿陷性机理分析一般的,湿陷性主要表现在湿陷性黄土场地和填方场地,造成湿陷性的机理一般是:一是土体颗粒之间的基本组合构架和骨架性状造成的;二是,土体中的可溶性成分含量超过一定水平后形成的;三是,土体形成的成因和形成年代的远近,造成本身的固结程度差异较大形成的。
影响黄土湿陷性的产生因素很多,可分为黄土的空隙性、黄土的密度、形成年代、形成过程、粘粒含量、所受压力、含水性和压缩性等。
黄土的骨架以胶结形成薄膜状为主,这种胶结强度低,容易破坏,因而湿陷性强。
而黄土中的粘粒含量高时黄土骨架结构多以镶嵌式为主,这种胶结强度高不易破坏,因而湿陷性越弱。
回填土场地的湿陷性,与此有同样的机理。
所以,在消除地基土的湿陷性施工方法中,强夯法和挤密法的原理就是预先破坏黄土的不稳定结构,使其产生预先沉降,从而预防黄土地基的突发沉降。
或者采用其他方法加强黄土的骨架结构强度,从而降低或者防止湿陷变形。
DDC工法与“沉管二次夯扩挤密桩法”在处理湿陷性方面差异分析1、对于作用土体结构的破坏作用差异较大:DDC采用钻孔、掏孔等取土方式的“一次挤密”法较“二次挤密桩法”,其在成孔过程中机具对于作用土体颗粒结构和网架结构的水平径向破坏作用较差。
2、对于作用土体及其桩周一定范围内土体的挤密效果差异较大:DDC采用钻孔、掏孔等取土方式,然后再进行重锤夯实,其对于桩周土的挤密作用较“二次挤密桩法”在成孔过程以及填料分层夯实过程中对桩周土体两次强力作用而产生的水平径向挤密作用较差。
3、由于上述两方面的主要原因,造成DDC法比较“二次挤密桩法”在单位长度的桩体中,填料量差异较为明显,使得对于土体的挤密效果和空隙减小差异明显,进而对于消除湿陷性差异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