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地逻辑读书笔记
- 格式:doc
- 大小:30.61 KB
- 文档页数:8
金融类书籍的读书笔记篇一:金融读书笔记《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读后感起初看到这本书,当时在想《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是不是言过其词,有些危言耸听?但当仔细阅读本书之后觉得,其实不然。
古人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其实大到国家经济,小到与自身息息相关的每一件事,都应当存在一种危机意识。
本书主要从五个方面分析了中国经济目前的现状。
第一部分全面分析了中国经济现在面临的重重危险。
中国经济已经全面陷入衰退,通胀高企不下,制造业成本迅速上涨,产业升级遥不可及。
第二部分谈的是如今的国企改革已经陷入停滞。
因为我们给国企制造了懒惰的温床--它享受着巨额补贴,它无偿占有公共资源,它靠政策倾斜垄断市场。
结果就是,国企拒绝改革,民企无路可走。
第三部分谈的是金融系统问题丛生。
因为我们的银行已成了最暴利的行业,我们的民间信贷被全面狙击,我们的股市创造性地引入国际板。
结果就是,中小企业贷款无门,老百姓储蓄被稀释,无数股民被套牢。
第四部分谈的是我们的民营企业节节败退。
因为我们企业的税负重、租金高,我们陷入知识产权危机。
结果就是,实体店全面消亡,洋品牌占领市场。
第五部分谈的是中国经济改革路在何方。
笔者给出答案:中国经济改革应重塑三大目标--共同富裕、藏富于民、真正做到以民为本。
为此,笔者呼吁:重新明确国企的定位、有效监管国企,构建科学的预算体制、实行国企分红、民企减税的税负体系。
的确,中国经济到现在确实走到了危险的边缘,亟需改革,换发新机制。
就想到我们现如今的经济体制的缺陷,我们也需要做的更多本书内容深刻,只读一遍很难领悟,所以读后感写的也比较浅薄和简单,在以后的时间会再读几遍,希望能有更准确的领悟。
这是本学期的读书笔记,望姜老师过目。
金融122 钟萌 23号篇二:金融的读书笔记付初 222021121 财务管理—2班金融学读书报告:阅读书目:书籍简介:作者马丁·沃尔夫,英国《金融时报》副总编辑和首席经济评论员,英语诺丁汉汉大学经济学教授。
金融书籍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关于金融的书籍,让我对金融这个看似高深莫测的领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这本书涵盖了金融的多个方面,从基础的金融概念到复杂的金融市场运作,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书中首先介绍了金融的基本概念,包括货币、利率、信用等。
让我明白了货币不仅仅是我们日常使用的现金,它更是一种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在经济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利率则是资金的价格,它的高低会影响到借贷行为和投资决策。
信用则是金融活动的基石,没有信用,很多金融交易都无法达成。
在金融市场这一部分,我了解到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等的运作机制。
股票市场是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也是投资者分享企业成长收益的场所。
但同时,股票市场的波动也是巨大的,受到宏观经济、行业发展、企业业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债券市场相对来说风险较低,是一种较为稳健的投资方式。
外汇市场则更加复杂,汇率的变动受到国际贸易、政治局势、货币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金融工具也是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例如期货、期权、互换等衍生金融工具。
这些工具在风险管理和投资策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具有较高的风险。
如果运用不当,可能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损失。
书中还提到了金融机构,如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
银行是金融体系的核心,承担着储蓄、贷款、结算等重要职能。
证券公司则为企业上市和投资者交易股票提供服务。
保险公司通过收取保费,为人们提供风险保障。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金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无论是个人的储蓄、投资,还是企业的融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
而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对于整个经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也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我也认识到金融领域存在着诸多风险。
市场的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信用风险等都可能给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带来损失。
因此,在进行金融活动时,我们必须具备风险意识,做好风险管理。
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要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制定合理的投资计划。
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在阅读了《金融的逻辑》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金融的本质和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作者开篇就指出,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
这一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日常生活中许多看似平常的金融现象。
比如,我们向银行贷款买房,就是将未来的收入提前到现在使用,实现了时间上的价值交换。
而跨国企业在不同国家发行债券或股票融资,则是在空间上实现了资金的调配。
书中还提到,金融市场的发展能够促进社会分工和经济增长。
在一个完善的金融体系中,资金能够更高效地流向那些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企业和个人,从而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以互联网行业为例,正是由于风险投资等金融手段的支持,许多初创企业得以迅速发展壮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结构。
金融不仅对于企业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合理的金融规划,个人可以更好地应对风险、实现财富增值和保障未来的生活。
例如,购买保险可以在意外发生时提供经济保障,投资股票和基金可以让个人资产随着经济增长而增值。
然而,现实中很多人对金融知识缺乏了解,导致在个人理财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
作者认为,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的发展。
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往往更倾向于储蓄而不是投资,对于借贷也持有较为保守的态度。
这种观念在一定时期内保障了家庭的稳定,但在现代经济环境下,却可能限制了个人和家庭财富的增长。
为了适应现代金融社会,我们需要转变观念,学会合理利用金融工具。
在探讨金融与国家发展的关系时,书中指出,一个强大的金融体系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强大的金融市场能够吸引全球资本,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同时,金融创新也能够提升国家在国际金融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美国之所以能够在全球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与其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密不可分。
此外,书中还分析了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应对策略。
金融危机往往是由于金融市场的过度投机、监管缺失等因素导致的。
金融学读书笔记金融学,这门看似高深莫测的学科,实则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通过阅读相关的金融学书籍,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向财富世界的大门,对金钱的流动、投资的策略以及金融市场的运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众多的金融学概念中,货币的时间价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简单来说,今天的一块钱和明天的一块钱价值是不一样的。
这是因为如果我们今天拥有一块钱,我们可以将其投资或者储蓄,从而在未来获得更多的钱。
例如,将这一块钱存入银行,假设年利率为 3%,一年后就会变成 103 元。
这就体现了货币具有增值的能力,时间越久,增值的效果可能越明显。
风险与收益的关系也是金融学中的一个核心要点。
一般来说,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而低风险则通常对应着低收益。
就像投资股票,其价格波动较大,存在较大的风险,但如果选对了股票,可能会获得丰厚的回报;相比之下,银行存款风险较低,但收益也相对较少。
这就要求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要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来权衡选择。
在金融市场中,利率的作用举足轻重。
它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借贷决策,还对整个经济的运行有着深远的影响。
当利率上升时,借款成本增加,人们会减少借款,从而抑制消费和投资;而当利率下降时,借款成本降低,会刺激消费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了解了这些基本概念后,我开始关注投资组合的构建。
投资组合的目的是通过分散投资来降低风险。
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是一个通俗易懂的道理。
通过投资不同类型的资产,如股票、债券、基金、房地产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单一资产价格波动对整个投资组合的影响。
而且,不同资产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表现也不尽相同,合理的投资组合能够提高资产的整体稳定性和收益性。
金融衍生工具是金融领域中的一个复杂但又极具吸引力的部分。
期权、期货、互换等工具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资策略和风险管理手段。
然而,这些工具的操作需要较高的专业知识和风险意识,一旦使用不当,可能会带来巨大的损失。
金融书籍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关于金融的书,真给我带来了不少新的启发和思考。
这本书开篇就用了一个特别通俗易懂的例子,讲了金融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比如说,你去菜市场买菜,兜里有 100 块钱,这 100 块钱就是你的资金。
你怎么花这 100 块钱,买多少青菜、多少肉,这就是一种简单的资金配置。
而卖菜的摊主,他们每天计算成本、利润,这其实也是一种微观的金融活动。
书中还讲到了股票。
作者用了一个特别形象的比喻,说买股票就像是你投资了一家公司,成为了这家公司的小股东。
比如说你买了某家食品公司的股票,那这家公司生意好,赚了大钱,给股东分红,你就能跟着沾光;要是公司经营不善,股价下跌,那你的投资也就缩水了。
这就好像你和一群人合伙开了个店,生意好不好直接关系到你的钱包鼓不鼓。
还有债券这部分,作者说债券就像是你借钱给别人,别人给你打个借条,承诺到时候连本带利还给你。
只不过这个借条可以在市场上买卖,价格会根据借钱人的信用和市场利率的变化而波动。
我就想到了,假如我有一笔闲钱,借给一个特别靠谱的朋友,他给我承诺了利息和还款时间,这其实就是一种最简单的债券关系。
说到基金,书里说基金就像是一群人把钱凑在一起,交给一个专业的基金经理去投资。
这让我想起了小区里的大爷大妈们,他们不懂怎么投资股票,就把钱交给银行的理财经理,让人家帮忙打理,这其实就是一种基金的雏形。
基金经理就像是大家选出来的“管家”,得想方设法让大家的钱生钱。
保险这一块也特别有意思。
作者说保险就像是给生活加了一道防护栏。
比如说你买了车险,万一哪天不小心撞了车,保险公司就能帮你出一部分甚至全部的修理费用。
这就好像你在走钢丝的时候,下面有一张安全网,让你心里踏实不少。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金融知识其实并没有那么高深莫测。
它就像我们生活中的柴米油盐,无处不在。
比如说,我们每个月发了工资,怎么分配生活费、储蓄和投资,这就是一种简单的金融规划。
再比如,我们想买房子,要考虑贷款的利率、还款期限,这也是金融在起作用。
金融的哲学读书笔记
在金融的世界里,人们总是追求着财富的增长和价值的实现。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金融并不仅仅是数字和公式,而是一种哲学。
通过阅读《金融的哲学》这本书,我对金融的本质和价值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书中,作者以独特的视角阐述了金融的哲学内涵。
他指出,金融的哲学在于把握机会、规避风险、实现价值。
这与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哲学观念相通,如“趋利避害”、“实现价值”等。
在金融市场中,投资者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善于发现机会、抓住机会,同时要具备风险意识,避免盲目追求高收益而忽视风险。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金融创新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金融创新是推动金融发展的关键力量。
通过创新,我们可以创造出更多的金融工具和服务,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也可以降低风险、提高收益。
这让我意识到,创新是金融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必要途径。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金融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金融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活动,它还涉及到人类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文化传统等方面。
在金融市场中,我们需要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维护市场的公平和正义。
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社会做出贡献。
总之,《金融的哲学》这本书让我对金融的本质和价值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它教会了我如何把握机会、规避风险、实现价值,同时也让我意识到金融创新的重要性和金融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通过阅读这
本书,我对金融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也为我未来的投资和生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金融学读书笔记在众多学科中,金融学就像一个神秘而又充满魅力的“宝库”。
最近读了一些金融学相关的书籍,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仿佛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其中有一本书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它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一点点地揭开了金融学那层神秘的面纱。
书里没有那种让人望而生畏的复杂公式和理论,而是用了很多通俗易懂的例子和故事,让我这个金融小白也能轻松理解那些看似高深的概念。
比如说,讲到货币的时间价值时,它不是直接扔出一堆公式,而是讲了一个特别有趣的例子。
假设你现在有 1000 块钱,你可以选择马上花掉买一件喜欢的衣服,享受当下的快乐;或者你把这 1000 块存进银行,假设年利率是 5%,一年后你就能拿到 1050 块。
这多出来的 50 块就是货币在时间作用下产生的价值。
而且如果时间更长,比如存五年、十年,那增长的可就不是一点点了。
这个例子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原来钱是会“生钱”的,而且时间越久,效果越明显。
还有关于风险和收益的关系,书里用了投资股票的例子。
想象一下,你打算买一只股票,大家都说这只股票未来可能会大涨,能赚很多钱。
但同时,也有可能会跌得很惨,让你亏不少。
这时候就得权衡了,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
就像走钢丝一样,走得好能快速到达对岸,收获满满的掌声和财富;但一个不小心,可能就会掉下去摔得很惨。
在讲到金融市场的运作时,书中提到了证券交易所。
那场面,就像一个巨大的“菜市场”,只不过卖的不是蔬菜瓜果,而是各种各样的股票、债券。
人们在这个市场里买进卖出,有的人为了赚一笔快钱,眼睛紧盯着屏幕上的数字变化;有的人则是长期投资者,看准了一家有潜力的公司,坚定地持有股票,等待着公司发展壮大带来丰厚的回报。
读到金融衍生品这部分的时候,我更是被深深吸引了。
就拿期货合约来说,它就像是给未来的商品价格上了一份“保险”。
比如一个农民担心几个月后小麦价格会下跌,影响自己的收入,他就可以提前和别人签订一份期货合约,约定在未来以一个固定的价格卖出小麦。
《金融的原理》读书笔记——成由勤俭败由奢陈光甫先生在1931年与行员聚餐谈话时对当时行员购豪车、招摇过市的行为进行了批评,强调员工购车力求坚固适用,何求外观华美,强调当时国势危殆、外侮欺凌、商业凋敝、银根紧迫,大家更应共体时艰,战战兢兢,以临深履薄之心,应困苦艰虞之局,不可耽于安乐,处处奢靡。
陈先生说这段话与其说是领导在批评下属,倒更像一个长者教育晚辈,虽有责备但更多的是期许,的确在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九一八事变刚刚过去一个多月、东三省沦陷、国破家亡而远离战事的上海依旧歌舞升平,夜夜笙歌。
银行职员在那个时代拿着不菲的收入、处于中产阶级,购豪车,生活奢靡,与其身份相匹配,似乎也无可厚非,但陈先生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他担心各位员工初入银行服务,所居就是高档洋房、出入都有豪车接送,连厕所亦清洁无秽、种种舒适,怕大家过惯了好日子,不能战斗不能吃苦。
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助长了贪图享乐的歪风邪气。
倘若他日调入内地分行或者金融困顿将如何度日。
也正如贵州大学校长郑强强调的那样,现在一些大学生还没有进入大学就在讨论、攀比宿舍有没有空调、电视。
如果连上大学都是那么安逸,吃不了一点点苦,那将来进入社会怎么办,怎么去打拼、创业。
上海商业银行能由成立之初的7个人发展到今天的百年辉煌,陈先生自始至终强调的这种勤俭、吃苦、务实精神不可或缺。
陈先生强调员工要牢记银行服务的宗旨,保持低调的作风,讲求撙节、俭德,处处小心谨慎万不可提倡奢华。
我们应该牢记银行的定位就是为社会服务,是辅助社会而不是剥削社会。
“一天儿子问爸爸,我们把钱存在银行,他们靠什么赚钱,爸爸回答儿子说,你拿一块肉过来,看你手里现在是不是沾满了油。
”这是一个笑话但也是许多客户的真实想法,如果一个银行大部分员工都是豪车,豪宅,那么客户会如何定义这些职员,如何定义这家银行,客户肯定在想自己的资金是否安全,如果银行把自己打造的富丽堂皇,里面的员工都浑身名牌,动辄年薪上百万,那和一些卷款跑路的民间借贷公司和吸血鬼又有什么区别呢?顾客不是傻子,仔细一想就知道他们是在拿自己的血汗钱在挥霍、在显摆。
认识金融读书笔记(原创5篇)认识金融读书笔记篇1在《认识金融》这本书中,作者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阐述了金融的基本概念、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政策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金融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本书的优点在于,作者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介绍了金融领域的各个方面。
作者还通过一些案例和故事,使读者更好地理解金融知识。
此外,书中还提供了许多实用的金融小贴士,帮助读者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金融问题。
然而,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书中对于一些专业术语的解释不够详细,对于一些初学者来说可能有些困难。
其次,书中对于金融行业的介绍相对较少,对于想要深入了解金融行业的人来说可能不够全面。
最后,书中对于金融风险的介绍相对较少,对于想要了解金融风险的人来说可能不够充分。
总体而言,《认识金融》是一本不错的入门书籍,适合初学者阅读。
我从中了解到了金融的基本知识,并且获得了许多实用的金融小贴士。
在阅读过程中,我需要注意书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金融行业的内容可能需要进一步深入学习。
对于想要了解金融风险的人来说,建议在阅读本书后进一步学习相关内容。
认识金融读书笔记篇2认识金融读书笔记一、背景介绍金融在现代经济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金融业的发展不仅影响着企业的运营和个人的生活,也反映了国家经济的繁荣程度。
对于投资者来说,了解金融知识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他们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
因此,对于个人和企业在寻求财富增值时,对金融的理解和掌握是必不可少的。
二、深入分析金融学是研究资金流动的一门学科,涵盖了货币、信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多种金融活动。
货币是金融的核心,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中央银行的职责。
信用是金融的基础,它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融资的机会。
银行则是金融的核心机构,负责货币的发行和流通,提供各种金融服务。
证券市场则是企业筹集资金的重要渠道,投资者可以通过购买股票和债券获得收益。
保险则是为个人和企业提供风险保障,保障其在意外事件发生时的财产安全。
金融读书笔记摘抄大全1. 金融发展的逻辑:金融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金融创新和与之相关的风险始终是共存的。
金融创新通过改变投融资成本、风险和投融资期限,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可能性边界,促进了经济增长。
但同时,金融创新也带来了新的风险,这些风险在经济下滑时可能会被放大,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在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必须注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2. 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金融和实体经济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实体经济需要金融提供资金支持和服务,而金融也需要实体经济的发展来支撑和推动。
因此,金融和实体经济应该相互配合、共同发展。
3. 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是普遍存在的。
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市场参与者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决策,导致市场的非理性波动和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因此,需要建立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4. 金融创新的利与弊: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金融创新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市场效率、降低成本等;另一方面,金融创新也可能带来新的风险和问题,如过度杠杆化、资产泡沫等。
因此,在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必须注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5. 金融监管的必要性:金融市场存在着内在的不稳定性和风险聚集性,因此需要金融监管来规范市场行为、防范和化解风险。
金融监管机构应该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约束,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和危机处理机制,以确保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6. 金融的伦理和社会责任:金融作为一门高度技术性和专业性的行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必须承担起相应的伦理和社会责任。
金融机构应该以诚信为本、合法经营、公平竞争、服务社会为原则,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同时,政府和社会也应该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督和评价,推动金融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7. 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发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和互动越来越紧密。
因此,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协调,推动全球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金融学读书笔记金融学,作为一门研究资金融通、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学科,对于理解经济运行和个人财富管理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相关金融学著作的过程中,我收获颇丰,以下是我整理的一些读书笔记。
首先,金融的核心概念之一是货币。
货币不仅仅是我们日常交易中使用的现金,还包括各种形式的存款和电子货币等。
货币的供应量和流通速度会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当货币供应量增加,且流通速度加快时,往往会刺激经济增长,但也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反之,如果货币供应量不足或流通速度减缓,可能导致经济衰退。
利率也是金融学中的关键要素。
它是借贷资金的成本,直接影响着投资和消费决策。
较低的利率会鼓励企业和个人增加借贷,进行投资和消费,从而推动经济活动。
而较高的利率则会抑制借贷和支出,有助于控制通货膨胀。
金融市场是资金融通的场所,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等。
股票市场为企业提供了融资渠道,同时也为投资者提供了分享企业成长收益的机会。
然而,股票市场波动较大,风险较高。
债券市场则相对较为稳定,是企业和政府筹集长期资金的重要途径。
外汇市场则涉及不同国家货币的兑换,汇率的波动会影响国际贸易和投资。
金融机构在金融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商业银行是最常见的金融机构之一,它们吸收存款,并向企业和个人发放贷款。
投资银行则主要从事证券发行、承销和并购等业务。
保险公司通过收取保费,为人们提供风险保障。
在个人理财方面,金融学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指导。
资产配置是关键,即将资金分配在不同的资产类别,如股票、债券、房地产等,以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平衡。
同时,要考虑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目标和投资期限。
风险管理也是个人理财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例如,通过购买保险来应对可能出现的意外风险,通过分散投资来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
在企业金融方面,企业的融资决策、投资决策和股利政策都对企业的发展和价值有着重要影响。
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财务状况和市场环境,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如发行股票、债券或从银行贷款。
《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序言1.效用决定价值,而不是劳动成本决定价值,价值由未来的收益的决定,而不是由过去的成本决定。
2.在古代,“养儿防老”,是将子女当做经济工具,而人性价值、个人权利和个人自由被牺牲太多。
金融市场正在把中国家庭从利益交换中解放出来,让家庭的功能重点定义在情感交流、精神世界上。
儒家主张的靠血缘网络内部来互通有无,来实现人机金融交易,最终不能激励每个人奋发向上,培养的是等待免费午餐,搭便车的精神。
外部金融市场更能逼着每个人去“自食其力”,也为个人空间,个人自由的最大化提供基础。
3.负债的好处,一个负载累累的政府,是一个权力难以扩张的政府,当它负债后,它必须面对债券市场和纳税者,它有求于百姓,这最终能推动民主与规则的发展。
(美国独立战争后发行的三只债券;国库慢慢的清政府走向灭亡)第一部分第一章1.1978年以前的中国有财富没资本,改革开放后,市场化改革让中国的钱多了,但是资本化改革则是过去几十年中国“钱”越来越多的更重要原因。
(股市,债券,房地产,土地,资源与未来劳动收入的资本化,比如2006年的住房按揭贷余额是2.2万亿,则表明这是许多家庭未来收入流的折现值。
)2.中国资本化空间还很大,必须加快推进土地和国有企业的进一步民营化,为资本化开路。
第二章为什么中国人的钱多了许多人并不感到富有?1.靠亲情实现的隐性交易逐渐由市场所取代,“养儿防老,”亲戚间礼尚往来,生老病死时的相互帮助都是保险、养老、信贷的具体实现形式。
2.靠友情实现的交易越来越由市场取代。
3.现代人更加追求独立,自由,不仅是人格上,还有经济上。
因此金融产品的普及恰好可以最大化自己经济上的独立。
传统社会里靠家庭、家族以及朋友网络隐性实现的保险品种,现在凭借金融产品,使得社会的“钱”多了。
在逐步市场化后,人们在家族朋友网内的这些投入会越来越少,亲情和友情更多的会以情感交流为主,而不是经济利益交易为核心。
(现代社会的送礼行为和市场化的关系?)4.地级市和县城的人们对未来最没有安全感,因为他们早已经离开了自己的血缘家族网,所以他们不可以靠家族、亲戚实现经济互助和安全保障,同时这些地级市有没有发达的现代金融,两边都不靠的情况下,这些中小城市的人反而对未来生活最没有安全感。
有关金融书籍的读后感_有关金融书籍读书笔记五篇从广义上说,政府、个人、组织等市场主体通过募集、配置和使用资金而产生的所有资本流动都可称之为金融。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有关金融的读后感,供大家参阅金融案例读后感(一)今年是河南银行业合规执行年,合规是银行的生命线,也是金融做作业人员职业生命的保护神,其教训是深刻的,可以说是用自由甚至生命为代价来换取的。
近日看了一篇文章推荐给大家。
近日,工作之余阅读中国银行警示教育案例——《代价》一书,不禁对每个案例中的涉案者既痛恨、愤慨,又痛心、叹惋。
这30个鲜活的案例,无不让听者动容,闻者足戒。
透过这一桩桩犯罪事实的背后,我们不禁又看到了高悬在眼前的那盏令人刺目的红色警示信号。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当这一句千古名言又一次被我们用来进行反思和自省的时候,作为一名建行人,我们似乎没有理由不思考得更多更远些,自省得更深刻更透彻些,因为,沉痛的“代价”已经让建行,让员工,甚至让每一名涉案员工的亲情和家庭难以承重。
毋庸置疑,银行作为市场经济的核心,已然成为我国经济案件的高发部位。
面对市场经济中强烈的诱-惑和严峻的考验,一些银行员工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金融职业道德严重缺失,有的未能经受住不法分子的拉拢、腐蚀和收买,成为里应外合骗娶盗用银行资金的可耻“帮凶”;有的则在处理公与私的问题上不能自持而走上犯罪的不归路……从“聪明反被聪明误,自毁前程悔莫及”的王健到“拿生命作赌注,自跳火坑”的刘伟峰,从沦为“金钱奴隶”的桂凯到商海覆舟、自种“恶果”的薛伟,从甘当“银鼠”作祟,终惹滔天大祸的邵进民之流到“走错一步入深渊”的李伟,如是等等,不一而足。
正是他们用反面的案,转载请保留此标记。
例一次次诠释了“手莫伸,伸手必被捉”这一颠扑不破的醒世警语。
与此同时,在一些案件形成的背后,有一类人似乎既“冤”又值得“同情”,那就是由于工作责任心不强,仅仅因为一时的疏忽便酿成大案的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员工。
金融读书笔记总结(精选10篇)金融读书笔记总结篇1自__年3月以来,我很荣幸来到泰信科技,担任财务部技术支持中心的预备主任。
转眼三个月试用期过去了。
在领导的言传身教、关心和培养下,在同事的支持、帮助和密切配合下,不断加强事业部业务学习,不断改进工作,圆满完成了自己承担的各项任务。
我个人的专业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对于以后的工作学习都有一定的进步。
第一,对公司的了解从刚到泰信开始,对财务部的业务不熟悉,经过三个月的学习和领导同事的指导,对公司的管理架构和业务部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岗位的工作内容也有了大致的了解。
公司的业务范围主要分为金融、司法、情报三大领域。
下属分公司主要有湖北分公司、江西分公司、湖南分公司、河南分公司、广西分公司、云南分公司、新疆分公司。
我们财务部的技术支持中心主要是协助和支持分公司的技术。
第二,工作方面入职不久,恰好农业银行湖南省分行中标前端联网项目。
湖南分公司去年才成立,技术力量比较薄弱。
我过去被派去做技术支持,主要负责ABC前端组网前期的计划和预算。
湖南我们主要负责常德和湘西的前端改造。
经过一个月的工作,我成功完成了常德79家网点和湘西28家网点的设计方案和预算,共计900多万元。
金融技术支持中心除了对下属分支机构的技术支持外,还需要支持中心的业务拓展项目。
4月初,财务部与浙江尚洁合作,在整个金融行业推广智能分析系统,我负责湖北农业银行的试点安装和试运行。
经过几天的测试和与尚洁技术人员的沟通,最终完成了农行ATM智能分析系统、柜员窗口人脸叠加系统和视频质量诊断系统的试点安装和调试。
第三,学习和生活在工作过程中,深深感受到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的紧迫性。
一是要向书本学习,每天不断挤出一定的时间充实自己,端正态度,改进方法,广泛吸收各种“营养”,积极准备二级建造师考试。
二是向身边的同志学习。
在工作中,我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虚心求教。
我主动向领导和同事征求意见,学习他们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三是从实践中学习,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在实践中检验学到的知识,找出不足,提高自己,防止和克服味道小、知识少的倾向。
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关于金融的书,叫《金融的逻辑》,这可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书里提到的很多观点都颠覆了我之前对金融的一些简单认知。
比如说,以前我总觉得金融就是一堆复杂的数字和图表,是那些穿着西装革履、在高楼大厦里忙碌的人玩的高深游戏。
但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金融其实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却常常被我们忽略。
就拿买房这件事儿来说吧。
咱们普通人买房,大部分都得贷款。
这贷款就是一种典型的金融行为。
以前我只知道每个月要按时还房贷,不然银行就要来催款,麻烦得很。
但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了更深层次的逻辑。
当我们向银行贷款买房时,表面上看是我们欠了银行一大笔钱,压力山大。
但从另一个角度想,这也是我们提前享受未来财富的一种方式。
比如说,我现在买了一套房子,总价 100 万,自己只有 30 万,找银行借了 70 万。
如果我不贷款,可能要等到攒够 100 万才能买房,那得等到猴年马月啊!而且这期间房价还可能涨得更高,我就更买不起了。
但通过贷款,我提前住进了心仪的房子,享受了房子带来的舒适和安全感。
同时,银行也不傻,他们愿意把钱借给我们,也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未来的收益。
他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通过努力工作赚钱,逐步还清贷款,并且还能支付利息。
这对银行来说,是一种稳健的投资。
再说股票吧。
以前我总觉得炒股就是赌博,全凭运气。
但这本书告诉我,股票其实是企业融资的一种重要手段。
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从广大投资者那里筹集资金,用于扩大生产、研发新技术等等。
而我们投资者买股票,就是在分享企业成长带来的收益。
比如说,有一家很有潜力的科技公司,准备研发一款新的产品,但需要大量资金。
于是他们决定上市发行股票。
我看好这家公司的前景,买了他们的股票。
如果公司发展得好,新产品大卖,公司盈利增加,股价也会上涨。
我就能通过卖出股票赚钱。
当然啦,如果公司经营不善,股价下跌,我就可能会亏钱。
但这就是投资的风险和魅力所在。
有关金融书籍的读后感_有关金融书籍读书笔记五篇金融案例读后感(一)近几年,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发生违法违规案件,尤其是一些大案、要案,金额巨大,情节恶劣,给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誉和社会形象带来了不利影响,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操作风险的识别与控制能力不能适应业务发展的问题突出,为了切实加强对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管理,坚决遏制案件多发势头,保证改革和发展的顺利进行,银监会决定开展以加强制度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查防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专项治理工作,经过第一阶段的学习,现将本人的心得体会浅淡如下:一、案件发生的主要原因纵观金融案件的发生,尽管形式各异,但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项内控制度未履行好、落实好造成的。
通过近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发现这些案件除暴露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管理松懈,有章不循,处罚不力等问题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忽视了员工道德风险的控制。
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员工整体素质不高,教育乏力。
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线长,绝大多数员工身处最基层,长期以来,规范化、制度化的思想教育开展不够,安全教育少。
一些信用社对安全管理、案件防工作不重视,给员工造成错觉,从而放松警惕,认为只要自己不出事就行了,别人,谁出事谁负责。
案件防范不到位导致安全工作挂在嘴上,疏于案件防范。
同时由于社会风气、黄、赌、毒的影响,对自控力弱、政治素质差、道德败坏、作风卑劣、无视党纪国法、私欲膨胀的人来讲,诱惑力是引发了作案的主要因素。
二是防患意识不强,管理乏力。
近几年来,大部分信用社注重了业务开展,忽视了案件防范,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得不到彻底改观,尤其在基层信用社,任务至上,片面追求几项主要业务指标的考核,不重视内部管理、安全教育和责任意识,有的甚至欺上瞒下,学习教育走过场。
俗话说“十案九违规”,不按规章制度办事,为案件产生埋下祸根。
一方面,无视规章制度,有规章不执行,颁布的法令、制定的规章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逻辑学的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关于逻辑学的书,这可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以前总觉得逻辑这东西,好像离咱日常生活挺远的,不就是那些个高深莫测的推理和论证嘛。
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逻辑简直无处不在,就藏在咱们日常的点点滴滴里。
书里一开始就讲了概念这个东西。
以前我从来没想过,咱们平时随口说的那些词儿,其实都有它特定的概念。
比如说“水果”,这看起来多简单的一个词儿啊,不就是苹果、香蕉、橙子那些能吃的甜甜的东西嘛。
但仔细一想,不对呀,到底啥样的才能叫水果呢?是只要能吃、有水分的就算,还是得符合别的啥条件?这一想,就发现这里面有门道了。
然后说到判断,这就更有意思啦。
咱们每天都在做各种判断,“今天天气不错”“这顿饭好吃”“那个人看起来不太友好”。
可这些判断到底是怎么来的呢?是凭感觉,还是有啥依据?书里就讲了判断的形式和规则,让我明白了,原来一个正确的判断不是随便说说的,得有合理的依据和结构。
推理部分那才叫精彩呢!就像破案一样,从一个个线索里推出真相。
比如说,看到地上有水,窗户开着,就能推理出可能是下雨飘进来的水。
这看似简单,其实背后有一套严谨的逻辑。
以前我可能就觉得,这不是很明显嘛,但是现在知道了,这明显的背后是有逻辑支撑的。
给大家讲个我自己的事儿吧,就前几天,我和朋友约好了去商场逛街。
我们约的是下午两点在商场门口见。
我这人吧,一向守时,一点五十我就到了。
结果左等右等,都两点二十了,朋友还没来。
我这心里就开始琢磨了,这是咋回事儿呢?是路上堵车了?还是临时有啥急事给耽搁了?按照我对朋友的了解,她一般不是那种会无缘无故迟到的人啊。
我就开始各种推理,要是堵车,这附近的路平常这个点也不至于堵得这么厉害;要是有急事,她应该会给我发个消息说一声。
我越想越觉得不对劲,正准备给她打电话的时候,她气喘吁吁地跑来了。
一见到我,她就连声道歉,说出门的时候发现忘带手机了,又回去拿,这才耽误了时间。
我一听,心里的疑惑顿时就解开了。
这虽然是件小事,但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脑子里那一系列的思考和推理,不就是在运用逻辑嘛。
金融书籍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名为《金融的逻辑》的书,让我对金融这个看似复杂又神秘的领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全新的认识。
在书中,作者开篇就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
这一观点让我意识到,金融并非只是那些高深莫测的数字和图表,而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比如,我们为了未来的养老而储蓄,或者通过贷款提前购买房屋,这些都是金融在发挥作用,帮助我们在不同的时间点调配资源。
书中还详细阐述了金融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作者指出,金融能够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
在一个健康的金融市场中,资金会自然地流向那些效率更高、更有潜力的企业和项目,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
例如,一些创新型的科技企业在初创阶段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果没有金融市场的支持,它们可能很难发展壮大。
而金融市场通过股票发行、风险投资等方式,为这些企业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使得它们能够将创新的想法转化为实际的产品和服务,不仅为企业自身创造了价值,也为社会带来了进步。
金融还能够帮助我们分散风险。
以前,我一直认为风险是需要尽可能避免的,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在很多情况下,风险是无法完全消除的,而金融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将风险进行分散和转移。
比如保险,通过支付一定的保费,我们可以将可能面临的重大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从而在意外发生时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减轻自身的负担。
再比如投资组合,通过将资金分散投资于不同的资产类别,如股票、债券、房地产等,可以降低单一资产价格波动对整体投资的影响。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书中关于金融与人性的讨论也印象深刻。
金融市场的繁荣与衰退,往往与人的贪婪和恐惧心理密切相关。
当市场行情向好时,人们容易被贪婪驱使,过度投资,忽视潜在的风险;而当市场陷入低迷时,恐惧又会占据上风,导致人们纷纷抛售资产,造成市场的进一步下跌。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在参与金融活动时,保持理性和冷静是多么重要。
我们不能被情绪左右,而应该基于对市场的客观分析和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做出决策。
金融思维◆经济金融化:不可逆转的趋势社会经济关系的金融化金融化的趋势还体现为社会经济关系的日益金融化。
随着经济金融化程度的加深,社会上的各种经济关系越来越多地以金融关系体现出来,即社会上的经济关系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股东与公司之间的股权股利关系。
在保险业中,投保人与承保公司之间的关系其实也是债权债务关系,因为投保人交给保险公司一笔保费,保险公司就产生了或有负债。
现代经济的特点就是资本越来越重要,现代经济越来越成为资本密集型经济。
这一是因为现代经济越来越依赖于科技驱动,而科技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二是因为现代经济越来越高度自动化,这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资本密集型的现代经济越来越依靠金融业为其提供资金。
金融化也导致越来越多的社会财富通过金融系统创造出来,金融系统也因此得以吸引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给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为什么全世界的富人们越来越富全球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最主要原因不是富人的工资比穷人高多少,而是富人拥有更多的金融资产,越富有的人,金融资产越多,收益越高。
金融活动的结果体现为财产性收入,富人越来越富就是因为他们通过金融活动获得了大量的财产性收入。
◆培养金融思维要实现财务自由,一定要有工资之外的收入,就是要有财产性收入。
之前说过,财产性收入是与工资性收入相对而言的,财产性收入就是利用财产而产生的收入,包括银行存款利息、持有股票得到的红利、股价上涨产生的资本增值、房租收入、著作权与专利权收入,等等。
但很多人的财产性收入很少,甚至根本没有财产性收入。
绝大部分财产性收入集中在那些已经实现财务自由的少数人或者极少数人手中。
◆金融就是资金的融通金融活动的运行需要一整套系统,整个系统的运行也是金融活动。
企业需要资金的时候,是向银行贷款,还是到股市去向公众发行股票呢?银行、股市都是从事金融活动所需要的场所,即金融市场。
银行与证券公司都是专门从事资金融通这一活动的机构,即金融机构。
底层逻辑第五章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叫,第五章的内容让我感触颇深。
这一章主要探讨的是一些关于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深层次问题。
作者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和深入浅出的分析,让我对很多事情有了全新的认识。
其中一个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观点是关于“长期主义”。
作者说,真正的长期主义不是简单地坚持做一件事很久,而是能够清晰地看到未来的方向,并且在当下做出符合未来利益的选择。
这让我想起了我身边的一位朋友小李。
小李是个特别喜欢画画的人。
从我们认识开始,他就整天拿着画笔在纸上涂涂画画。
那时候,大家都觉得他就是一时兴起,过不了多久就会放弃。
可谁知道,这一画就是好几年。
刚开始的时候,小李的画真的不怎么样。
比例不对,色彩也很奇怪,反正就是看着很别扭。
但是他不在乎别人怎么说,每天下班后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画呀画。
我记得有一次去他家玩,看到他房间里堆满了画纸,有的画了一半,有的被揉成一团扔在角落里。
我问他:“你这么拼命,图啥呀?”他笑着说:“我就喜欢,我知道我现在画得不好,但我相信总有一天我能画出让自己满意的作品。
”那时候,我们身边的人都忙着升职加薪,到处应酬,而小李却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了画画上。
慢慢地,他的画开始有了一些进步,线条更流畅了,色彩也更协调了。
可即便这样,他还是没有得到太多的认可,也没有通过画画赚到什么钱。
有一段时间,小李的工作特别忙,经常加班到很晚。
我们都以为他这下子该放弃画画了,毕竟工作那么累,哪还有精力搞这个。
但没想到,他每天就算只睡几个小时,也要抽出一点时间来画上几笔。
我真的特别不理解,问他:“你这么累,干嘛不休息休息,画画又不能当饭吃。
”他认真地看着我说:“你不懂,这是我的梦想,我不能放弃。
而且我知道,只要我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会有回报的。
”就这样,过了好几年,小李的画终于得到了一些专业人士的认可。
他开始在一些小型的画展上展出自己的作品,也有一些人愿意花钱买他的画了。
虽然钱不多,但对他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鼓励。
《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工程管理学院曹一然101279002其实看到这本书的序言,就发现这是一本序言写的很好的一本书。
在序言中几乎就涵盖这本书中最为核心的一些理念。
看懂了序言就相当与看懂了大半本书的内容了。
我罗列出其中的主要内容。
首先,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价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间进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金融学就只研究这些为什么会出现、如何发生、怎么发展的,等等。
而在其中,货币的出现就解决了价值跨时间的储存,跨空间的移置的问题。
不仅仅是普通的经济交易涉及到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现代社会中的许多金融交易也是如此,比如股票,就是不同时间,和不同盈亏状况(空间)下的价值交换。
其次则是价值的问题,中国社会传统的价值观念看重物质价值,认为人劳动所生产出的现实的物质产品,才具有价值,如此来说,证券之类的金融产品本身就不具有价值。
而实际上,任何东西或证券不存在什么“固有价值”,只存在相对价值。
也就是,只有相对人的效用而言,才有价值的存在的意义。
东西或证券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否能让个人的效用提高,包括消费效用、财富效用、主观幸福满足感。
这让我豁然开朗,原来很多华而不实的东西,那些花了很多时间金钱而生产出的没有多大实际用处的东西,不是在创造价值,而是在摧毁价值,就像计划经济时期生产出的许多东西。
所以,效用决定价值,而不是劳动成本决定价值,这对于理解金融的逻辑极为重要。
再者,作者更多的是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理解各个时期金融的发展和对社会的影响,一级产生这些影响的原因。
首先,在任何时期,金融交易都是存在,只不过是通过人格化的隐性的方式进行或是通过市场的显性的方式进行,所以说,认为在古代是没有金融交易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在农业社会时期,甚至于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的极度低下,单个个体在这个世上生存是又很大风险的,因为个人对于整个环境的影响能力还是极其低的,所以,就会产生人以族群的方式生存,这样一来,就可以提高整个族群的生存能力。
在族群内部,人们有困难的时候,比如今天没有打到猎物,没有食物吃的时候,就需要别人的帮助,这是自然的。
但别人的帮助不是无偿的,你应该在下次别人遇到同样情况的时候给予回馈,这就形成了一个金融交易。
或者说,在农业社会时期,这交易范围缩小到家庭、家族这些血缘体系内。
家族中不分你我,有的只是长辈和晚辈,养子就是为了防老,子女就是人格化了的保险品、信贷品和养老投资品;亲戚间的“礼尚往来”就是跨时间的价值交换,在这种金融交易安排下,交易寸头是以“人情”记下的,而不是以显性的金融合约。
同时,在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是血缘之外、或者说是与血缘网络并行的互助结盟组织,其结盟的基础不是血缘,而是对上帝、耶稣的共同信仰。
教会和家族累死,一方面起到经济上的互助、互保,也就是跨时间跨空间的金融交易,另一方面也是促进成员间的情感和非物质交流,给成员提供安身立命的信仰基础。
在这其中,交易的基础是信用。
彼此信任是交易是否成功的关键之关键,信用和交易安全是核心基础。
在不同时期信用的表现方式也不一样,法制不健全的社会是以人格化的血缘关系为信用基础,而在法制健全的现代社会则是以显性的金融合约为形式。
换言之,金融交易和一般商品交易有本质差别,商品交易往往是现货、现金的交易,所以交易双方素不相识也问题不大;但是金融交易一般不是现货加以,而是价值跨期支付,所以没有互信、没有保证金融契约执行的制度基础,就没有金融交易的发展。
现代股票、债券、基金市场等,是伴随着现代法治制度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没有支持陌生人间交易的各种法律体系的发展,就不会有今天的各种外部化的金融证券市场;反之,金融交易在陌生人之间的深化进程,也带来了更多、更深层次的法治要求,促进了法治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在这个意义上,人际间的金融交易的范围不同,对社会的文化价值体系、对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要求会不同。
这就是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农业社会都立足于血缘的文化和社会秩序,儒家文化也不例外。
这在接下来的具体叙述中会谈到。
这是从社会的角度理解金融,从金融的角度理解社会。
最后则是金融发展和国家建设间的关系。
在这其中,西方崛起论从金融的角度解释是行不通的,而关于西方在十七十八世界的崛起历史,从金融的角度则有不一样的解读,这个等会也会谈到。
简单来说,西方(欧洲)的崛起不是因为大量得金银掠夺,也叫原始资本的积累,而是因为战争对钱的需求而促使以国债借贷的融资模式不断发展创新,带动政治制度的变革,而形成以法治制度为支持的金融融资市场,促进一个国家经济政治军事各方面的强大。
可以说,金融是使一个国家在政治制度上、权力制度上、经济制度上、文化环境上不断蜕变而强大的主要推动力。
以上则是序的主要内容,也是这本书的思想基础,也是我对本书思想的一些理解吧。
第一部分,资本化的逻辑首先,为什么中国的钱变多了?首先要解释下什么是钱。
这里的钱不仅仅是指货币,而是指财富。
国家的四大财富的核心资本源,指,第一,是土地等自然资源,第二,是企业财产和未来收入流,第三,是社会个个人和家庭的未来收入流,第四是政府的未来收入。
“钱多了”是指这些东西(资本)变多了。
中国二十几年来的市场化改革改善了中国的社会产业结构,使中国的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带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带动金融市场的发展,使得中国社会的货币化程度上升。
举例说,股票市场的发展使上市的企业从股票市场上吸取了大量的资本,使企业未来收入资本化,增加了市场上的货币的流动性。
其中房地产市场的金融发展是一个不得不提的原因。
从1998年,土地开始以两种方式资本化,其一,各地政府每年将部分土地出售,供房地产开发或工业建设,这是土地的直接货币化。
虽然这些土地的所有权没有改变,都是国家的,但其使用权作为可交易的契约具有单独的资本价值。
其二是房地产的商品化使房产可以拿来作抵押借贷,通过住房按揭贷款,将房产所占用的土地、房子本身的资产以及业主自己的未来收入作金融资本化,包含众多个人的未来收入流的资本化。
所以从本质上来看,1998年的房地产改革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点:为中国的土地、资源以及百姓未来的劳动收入的资本化打开了大门。
对比下美国,为什么美国“更有钱”。
因为美国是世界上金融化程度最高的一个国家。
高度的金融化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金融资本供给,有了这么多流通的金融资本,科技创新、对外投资、个人创业所需要的资本也不成问题。
美国更有钱是因为其把资产“钱化”和“资本化”的能力十分强大。
而且,美国有着让任何资产、任何未来收入流都能提前变现的证券化、资本化体系,这是美国经济和其他国家最大的不同。
第二,为什么中国人有钱了却不感到富有?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时期。
之前说过,过去中国的金融交易主要靠隐形的血缘体系进行,而现在靠亲情的隐形交易正逐渐被显性的金融市场所代替。
随着文化价值观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以来金融市场,而不只是仅仅依赖家族家庭达到保障未来生活的目的。
这也促使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
但是金融市场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许多金融产品也没有完全发展到位,所以中国人会对未来感到不安。
在城市化的不断发展的时期,大中城市的人们主要靠保险等金融产品来保障未来生活;在小城市和农村,人们主要还是靠血缘为基础的家庭、家庭养子防老;而在金融市场还不发达的中小城市,人们两边都挨不着,从而产生不安。
第三,关于西方的兴起,是靠掠夺的银子吗?这个很有意思。
以往大家都会有个普遍的认识,就是西方式靠掠夺金银财富(所谓原始资本的积累)而崛起的。
但这个带来一个问题,十六世纪从美洲大量掠夺回金银的西班牙到了十七十八世纪却逐渐衰落,而当时比较孱弱的英国却在十七十八世纪一跃而成为当时的世界霸主。
首先来看,当时西班牙掠夺回银子干了什么呢?由王室主持的殖民掠夺为西班牙带来了巨额的金银财富,供皇室挥霍。
同时,大西洋贸易的权利始终由王室和权贵阶层所垄断,其他社会阶层的人没有机会参与海外发财,限制了不同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性。
无论如何,这些金银使西班牙从十六世纪中期到1640年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于1580年征服葡萄牙。
但好景不长,1640年葡萄牙独立,西班牙开始衰败,一直到最后一个独裁者——弗朗哥将军在1975年去世之后,才结束长达三个多世纪的专制和连续不断的战争。
西班牙是最后一个走出专制的西欧国家。
换句话说,掠夺来金银出了挥霍之外,只能使人和社会懒惰,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与当时中国的情况有些类似。
再来看当时的英国是怎么发展的。
1215年通过了《自用大宪章》的英国则不同,它是由民间自发参加大西洋贸易,而不是靠王室出资。
十六世纪,英国人看到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成功也蠢蠢欲动。
但在当时,民间冒险者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所需要的资本哪里来?既然从民间融资,那如何吸引大量民间投资者呢。
于是股份制和有限责任制就成了最好的解决方法,金融制度开始大力发展。
比如后几个世纪著名的“东印度公司”就在这时成立。
这种“以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从民间融资,然后由民间经营外贸”的模式不仅保证商人有其独立的经营海洋贸易的空间,也为英国后来的工业革命做好了公司形式上的保证。
再者,这也间接导致或是影响了政治结构,使得人民的权利逐渐增大,加强了民间和王室的利益冲突,激发两者间的矛盾,促使光荣革命,和君主共和制的建立。
总的来说,国家的繁荣靠的是制度,而不是掠夺,这就是西班牙和英国的区别。
第四,英国盛世靠的是海外贸易,美国靠的是科技创新,前者需要的是以债务、银行和保险为代表的进入支持,而后者需要的以股票为代表的风险资本。
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金融呢?先来看英国和美国金融特点的差异。
英国和美国的各种金融市场的运行都是靠的投资,准确的说是人们的“投机”性的投资,投机是人之常情,也好似各种技术创新的原动力,正因为科技创新是在“创新”,所以就有风险。
去做有高风险的事情就要有投机精神。
“投机”不仅是美国资本主义的精神,而且是所有资本主义的精神,也是财富创造的必要动力。
不同的地方在于:美国资本主义的核心精神不仅包括投机,还有它活跃的股票文化。
那英国为什么没有像美国一样发展出如此的股票市场呢。
实际上,英国本是有机会实现美国式的股市资本主义的。
在英国股票交易从1555年就开始了,十七世纪末股票交易在伦敦越来越火,到1720年“南海股票泡沫”到达顶峰。
股票对与当时的资本主义市场来说还是新鲜的金融产品,所以各个方面的监管和配套法律还不到位。
股市泡沫的出现,使英国人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加快配套法律体系的建设和监管力度的加大,二是,限制股票的发展,稳定市场。
很不幸,或许是那次股票泡沫使英国人害怕了,他们选择了后者。
那次股票泡沫使英国通过决议要求严格限制股份有限公司上市的法案,从根本上扼杀了英国股市的进一步发展。
沉闷了130余年,到1850后才逐渐复苏,相当于把以股权文化为中心的创新经济留给了后来的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