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术教学中美的作用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2
美育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美育在教学中的作用美术教学可以净化情感、陶冶情操联盟、塑造灵魂;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绚丽多彩的精神世界;可以激发学生追求美的动力,为学生的终身奠定基础。
一、感受美鲁道夫·阿恩海姆指出:“是增加感知力量强有力的手段。
如果没有感知力,任何一个研究领域的创造思维都不可能。
”美的认识在本质上是一种感性与理性统一的活动。
在小学美术课中,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感觉、知觉和表象的认识,并借助自己的理智和情感体验审美感受。
学生在直接感受事物的外在美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多角度调动自己的生活和审美感受,从而深刻地理解和领会事物所包含的内在形体、结构和变化等意蕴,最终获得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审美享受。
如:在上《滑稽小丑》这一节课时,笔者利用多媒体展示一段小丑的木偶戏,小丑三角形的眼睛、圆圆的红鼻子、歪带礼帽。
小丑故作深沉地向同学们问好:“小朋友,初次见面请多包涵!你知道我为什么能这样酷吗?把耳朵送过来我告诉你……”学生们入神地望着小丑的表演,有的笑出声来,有的拍起手来,还有的甚至学着小丑的样子,表演起来。
小丑声情并茂的表演,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小丑的内在美(可爱、滑稽),同时学生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
又如:在手工制作风筝之前,我带领学生到室外,亲自给学生展示,并和学生一起放飞一些精美的风筝,激发学生的情趣。
学生们看到了风中轻盈地摆动着长尾翱翔于蓝天的金鱼、展翅飞舞在百花丛中的蝴蝶、徐徐飘向茫茫田野的蜻蜓……此时他们便产生了想亲自放飞风筝的强烈兴趣和愿望。
显然,直觉感受是认识和欣赏美的基础,是上好美术课极为重要的前提条件。
二、挖掘美美术课上,教师走下“神坛”和孩子们一起感受美,是审美、赏美、品味美的前提。
赫伯里德认为美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所具有的一切潜质都得到全面而协调发展。
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激发创新意识,发展思维能力,促进个性全面发展。
如欣赏《巴黎圣母院》时,教师可引导和启发学生对作品的背景、构图布局、明暗色彩和线条笔法等形象因素进行认真观察和具体分析,使学生了解艺术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和创作意图,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挖掘艺术美,和作者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简述美术的功能
1. 表达和传递情感:美术作品可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思想和观点。
通过色彩、线条、形状和构图等元素的运用,艺术家能够传达各种情感,如喜悦、悲伤、愤怒、宁静等。
观众可以通过欣赏作品,感受到艺术家想要表达的情感,并与之产生共鸣。
2. 记录和反映历史文化:美术作品可以记录历史事件、社会现象和文化传统。
通过绘画、雕塑、摄影等形式,艺术家能够捕捉时代的特征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为后人提供了解过去的窗口。
美术作品也可以反映不同文化的特色和价值观,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3. 审美和享受:美术作品可以给人们带来审美的享受和愉悦。
美丽的画面、和谐的构图和精湛的技巧能够吸引观众的目光,引发他们对美的感知和欣赏。
欣赏美术作品可以带来身心的放松和愉悦,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4. 启发和创造力:美术作品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人们可以获得灵感和启发,从而在自己的创作中发挥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美术也可以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表现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社会和文化交流:美术作品可以成为社会和文化交流的媒介。
艺术展览、博物馆和艺术活动吸引着人们聚集在一起,分享艺术体验和观点。
美术作品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增进国际间的友谊和合作。
总之,美术具有表达情感、传递信息、记录历史、审美享受、启发创造力以及促进社会和文化交流等多种功能。
它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对社会、文化和个人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浅析小学美术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小学美术学科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重要的教育意义。
在学生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过程中,让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很大的发挥,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美术教学能够完美地传达感情,使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学生可以从美术作品中以及美术的学习过程中得到巨大的愉悦感,在提高学生情趣的同时使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
一、美术教育能够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素养,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因此素质教育的落实离不开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在培养二十一世纪的高素质人才中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美术教育不仅是自身的教学,更能通过艺术美、自然美和创造美的综合教育,将美术教育渗透到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当中,能够做到“以美辅德,以美辅智,以美健体”的良好效果。
从而通过美术教育能够培养出理想的、高尚的、完美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新世纪的人才。
小学美术课《纸风铃》的学习,先让学生通过观察风铃的实物、照片和录像,选择自己喜欢的风铃。
引导学生找出风铃的共同特点,然后给学生出示教师做的纸风铃让学生找出纸风铃与刚才看到的风铃的异同点。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和探索,一起来制作纸风铃。
最后教师让学生将自己制作的纸风铃串起来挂在自己喜欢的地方。
并引导学生将自己在制作过程中产生的垃圾清理干净,爱护我们的学习环境。
在制作的过程中教师要一一指导,使学生在制作的时候少出错误,少走弯路。
这样既完成了单纯的美术学科的教育任务,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美化生活的意思,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观和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这样的美术教学能够很好地体现素质教育,既促进了学生的认识教育和鉴赏教育,也促进了学生的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二、美术教学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是人的全面发展。
美术教育课中包含了情感教育、脑力教育、体力教育和理性教育等因素,不仅在促进美育教育的理想上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理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美术教学中的美育的作用美育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
许多大科学家都谈到,科学研究中新的发现不是靠逻辑推论,而是靠一种直觉和想象力。
法国科学家彭加勒说:“逻辑是证明的工具,直觉是发现的工具。
”我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种直觉和想象力的培养,不能只靠智育,还要靠美育。
因为智育一般都是在理智的、逻辑的框架内进行的,而美育则培养想象力和直观洞察力。
一、加强美育,促进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我们知道,整个中学阶段,学生思维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总是利用生动的直观教具,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形成表象,然后再从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过渡,而美育所凭借的感性材料本身就是知识的重要来源,美育以美的形象育人,符合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
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实施美育,不仅不会妨碍教学,相反能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
美术教学中美的形式,绝不限于造型美、图形美等,在多数情况下,更应该加强教师的教学艺术,要求教师用生动地语言,形象的讲解,巧妙的启发,优美的板书,去创设一个美好的教学情境。
只有在这种美的美术教学情境中,才能使学生的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欣赏能力、和感情的陶冶同时活跃起来,否则就会使学生感到烦躁。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美术教学中实施美育对于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多么的重要。
二、加强美育,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主要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习惯等等。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问题,绝不单纯依靠智力因素,还应该把眼光放到具有极大潜能的非智力因素上.而审美教育,则为我我们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首先,美育能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
正确学习目的树立不能依靠空洞的说教,而审美教育则能启迪孩子的心灵,从而引起精神上的升华。
如果我们能经常结合生活中美的事物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就能形成学生最佳的学习动机。
小学美术教学中美的作用之我见美术教育是一种普及性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它应该使学生终身受益,学生单纯学一些绘画技巧是十分片面的。
因此,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要渗透审美教育,从小培养学生感悟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小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美术教学要对学生进行美育,要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在教学的各个方面。
那么,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将审美教育落到实处呢?一、教师先导,树立审美教育观美育是审美教育的简称,也可以被称为美学教育。
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学校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培养,而审美教育则要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兴趣和能力。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有些教师主观地把美育与美术教育割裂开来,把美术课当做纯粹的技术传授课,把技能技巧的训练作为美术教学的唯一目的,忽略了学生对美的感受,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因素。
美术是一门艺术,其重要特征就是具有审美性与情感性。
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既能给我们带来审美的享受,又能给我们带来情感上的熏陶和心灵上的净化。
绘画是情感的表现形式,苏珊·朗格曾说过:”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
”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中既要重视其审美性,也要重视其情感性,如果忽略了这两个特性,就可能导致教学过程的机械、单调,更有可能导致学生对美的发现、感悟和创造能力的丧失,这将是美术教育的悲哀,而一味追求技巧的训练,也是与美术教育的本意背道而驰的。
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和学生学习的引领者,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确立正确的美育观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需的。
二、擦亮眼睛,从生活中发现美美在生活中。
生活是一部精彩的美术教材,教师要善于利用好这部教科书,引导学生从中发现美的存在,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明月清风、旭日晚霞、花香鸟语、枯藤老树......大自然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展示给了我们,这些绚丽多彩的景象和事物,以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都蕴含了丰富的美,它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理论研究新课程NEW CURRICULUM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担负着对中小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作用,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通过美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集中的审美教育,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和想象力,丰富审美情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欲望和热情,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和情操。
一、美育的根本目的和中学审美教育的任务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
”(《教育大辞典》艺术条目)著名艺术教育家丰子恺也曾说过:“我教艺术科,主张不求直接效果,而注重间接效果;不求学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
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世,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
此为艺术最大效用。
”(《丰子恺论艺术》)由此,我们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提升生活和生命的质量。
二、美术作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在中小学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1.在美术审美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我们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趣味等都与其发生紧密的联系中小学生虽然对美有一定的认识能力,但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基础依旧单薄。
他们对周围的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会用文笔和语言去表达,但在用画笔表达时却出现画面混乱、色彩凌乱等情况,少有得意之作。
因为没有较好的审美基础和艺术修养,对优秀的作品不能清楚地表述和评价,更谈不上自我创作。
因此,中小学美术审美教育,是在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基础上,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和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能训练,完成一定的创造任务,以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
2.人的兴趣爱好是逐渐培养形成的,审美也一样美无处不在,在校园、宿舍、工厂、大街、小巷、公园、田野无处没有它的身影。
创造美好——美术教案在美育中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越来越注重美育教育,而美术教育作为其中一种形式,其在美育中的作用也逐渐得到了重视。
在实际教学中,美术教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美术教案在美育中所起的作用。
一、美术教案对学生的审美情感的培养美术教案的编写,需要有一定的审美和艺术知识储备。
美术老师在编写教案的同时,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安排与教学方法的使用,更要注意学生的审美情感的培养。
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和体验美,从而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和感情态度。
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感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其审美的敏锐度和鉴赏能力,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从而提高学生成为具有艺术品位的人的潜力和可能性。
二、美术教案对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美术教案不仅要关注学习和鉴赏,也需要注重创造,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空间,充分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进行教学的同时,充分教育和引导学生,让学生逐渐掌握艺术表达的方式和手段,鼓励他们自由地表达和想象,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方案的能力。
三、美术教案对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提升美术是文化的载体和表达方式。
美术教案的编写和教学既需要注重美学知识和技能,也需要关注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
教案通过深入浅出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消息、事件的背景和历史,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敏感性和欣赏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美术教案对学思想道德的提高美术教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视觉感受和审美能力,还要注重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培养。
在教学中,美术老师不仅要传达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思考,既要提供美的饕餮大餐,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美德情怀和优秀品质。
通过不断的引导和教育,美术教案也能够在学生中推进美的道德观念的培养,让学生在课程中了解更多美好的东西,并在学习过程中提升他们的道德素质。
美术教案在美育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涉及到学生审美情感、创造力、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等方面。
浅谈美育的实施对美术教学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美的事物,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够看到、感受到的,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处在对审美意识处于懵懂期,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就变得尤为重要。
因为,这这种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是要通过后天不断的学习、培养、训练才能逐步形成,需要在课堂上学习来逐步增强的。
所以,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在符合他们年龄特征的情况下,如何在课堂中来引导学生用心灵感受、用眼睛来发现美、走进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帮助其在生活中能够感受美、传达美感,经过学习能够让学生动手去创造美,提高其审美认知能力,是在美术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思考的必要问题。
审美能力的形成与中小学的美术课堂教育有着分不开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小学阶段,它处于萌芽期,审美教育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在于可以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让美育贯穿到各个学科中,相辅相成。
一、让学生走进美艺术是相通地,即:音乐、美术、影视作品、话剧等。
艺术像一把钥匙,一把打开心灵的钥匙。
不同的艺术形式都是具有一定的契合度,比如说音乐、舞蹈、歌剧,甚至影视剧等他们的舞台效果、人员着装等都有助于人的审美能力的培养。
因此,要加强对艺术作品的欣赏。
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在生活中我们要时刻观察,在观察生活的点滴中逐渐提高审美能力,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来实施,比如:通过参观、欣赏绘画作品、组织学生到户外写生、临摹大师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中去渗透,从点滴中渗透美育。
二、让学生感受美审美是一种用心灵去感受的活动。
审美是一种用情感去表达的体验,美与不美是人内心的声音,绝不可以有从众心理。
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要用一颗诚实的心,用真诚的态度,自信的眼光去看待周围,如果一个人丧失了自我欣赏美的能力,进而影响价值观、人生观的建树。
在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欣赏中,我把作品中的景色与真实照片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发现画家笔下的风景与真实生活中的不同之处在于,作品中更能表达出画家热爱生活的真实情感,以及画画中加入了画家的感情色彩,正是因为艺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
浅谈美术教育的美育功能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的深入,人们的观念也是日益更新,美术已不再被认为是单纯进行绘画技巧的训练,也不以造就专业画家为唯一目的,而是通过美术教育,实现美育的功能,既培养学生的审美知觉,健康情感,丰富精神世界,拓展知识范围,从而开发智力潜能,为将来自我的进一步进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前多元美术文化的提出极大的丰富了美术教育的内涵,美术教育从教材选编到制造性应用都为我们搭起了多彩的舞台。
教学时我们应当把实现美术教育的美育功能,当作推进素养教育的突破口,深化大纲精神,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的美术素养,促进个性的形成。
所以,美术教育要兼顾中职学生的各个方面的进展。
正如常锐伦所说:“美术学科教育正是通过充满感情的艺术形象,从感性上打动学生,使其感之以美,动之以美,然后晓之以理,达到陶冶情操,使之心灵美好,行为高尚,身心得到协调健康进展。
”1.尊重个性,进展个性由于遗传、环境、感知经历及心理特征等因素的差异性,决定了每个人在绘画方面的表现有共性,也更有个性。
对此,有关专家曾将人们分为三类――“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
这只是类别的大致的划分,具体对每个学生而言,我认为并没有绝对的界限。
学生因独特而美丽,对于学生表现出的个性差异,教师要善于发现,学会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1.1对视觉型学习者:由于他们大多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上了,因而有些人会对其它活动不太感兴趣,特别是动手能力的培养是这个学习类型的人一定要注意的一个方面。
这类学习者可通过下列方式加强学习能力:①用图片来学习;②涂鸦,画符号,突出色彩;③把艺术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
1.2对听觉型学习者: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这样既开阔了自己的思路,又使自己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
听觉型学习者可通过下列方式加强学习能力;①通过参与或者听音乐会来进行学习;②通过音乐来构想画面;③在电脑上谱曲。
1.3对动觉型学习者:这类学生在学习时宜采纳分散法进行学习。
浅谈美育在美术教学中的实施
美育在美术教学中的实施,是指通过艺术教育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艺术修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美育在美术教学中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
美育在美术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艺术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艺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可以观摩名家作品,学习欣赏、辨析和评价艺术作品的能力。
通过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艺术作品,引导他们去观察、思考和欣赏,让他们从中受到艺术的熏陶和启发,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美育在美术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艺术活动是一个极具创造力的过程,通过美术教学,学生可以通过绘画、雕塑、手工等形式进行创造性的表达和创作。
在艺术教学中,学生可以尝试不同的创作方式和手法,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美育在美术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美术教学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活动,不仅涉及到艺术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涉及到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艺术教学,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情感表达和情商,增强自己的沟通和合作能力,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美术教学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责任感,通过完成艺术作品和参加艺术活动,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动手能力。
美术课在美育中的作用美术课在美育中的作用美术课在美育中的作用美育一般通过艺术审美的方式达到教育目的。
美术课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直观性,包括对自然美的直观,社会美的直观,艺术美的直观。
而美术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欣赏、绘画、工艺三大类课业非常直接地体现着这种直观性。
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主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艺术技巧来拨动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奋发,与之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
例如欣赏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可感受到作者通过构思,构图和色彩,表现了中华民族永远起来了的信心和气魄。
欣赏白石老人的国画《却教蜂蝶为花忙》,透过蜜蜂在艳丽的凤仙花旁飞舞采蜜的忙碌情景喻意颂扬了勤奋劳动的精神。
作者从普通的生活景致中表达出高雅的审美情趣,学生通过对作品的品味、鉴赏激起了对普通劳动者的敬慕。
美术绘画课的教学除了学习线条、形体、空间、明暗、色彩和构图等艺术、语言”之外,还要学习临摹,写生和创作等艺术的表现手法。
例如静物写生课,不管是一瓶沐浴着阳光、摆在窗前的鲜花,还是随意堆在桌上的肥硕水果;不管是一组闪耀着光泽的玻璃器皿,还是刚买回来的新鲜蔬菜,那生意盎然的色彩、情趣横生的形态,都能人学生以情的感染和美的享受。
人物头像绘画课,不仅使学生明白头型的“八格”、五官的比例尺“三停五眼”,还要懂得“形神兼备”的意义。
人像的美,并不是“浓眉大眼”或“樱桃小嘴”等概念,关键是创造生活中有个性特征的感人形象。
例如周思聪先生的肖像画《老矿工》,极为生动地刻画了一位从旧社会生活过来的老矿工的形象。
在老矿工布满班痕的脸上,可以看到这位煤矿工人的艰苦劳动的一生,然而他又是那样善良,淳朴和敦厚。
浅谈美术在学校美育中的重要性美术是学校美育的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感受能力的一门重要学科。
随着美术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在平时的美术课堂教学中也进行了探究性学习的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美术教师在教学中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当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航员、促进者、辅助者,以平等合作的心态参与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去,协同合作、师生互动、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这样就更有利于学生进行美术综合实践的学习活动,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一、更新美术教学理念,创设探究学习空间落实素质教育,先要转变教学观念,这一点我认为非常的重要。
要想在美术教学当中认真地落实新课改、新课标的要求,首先得一点就是要求我们教师更新美术教学观念,以一种全新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工作当中。
美术学习是一种人文化的学习,也是一种人文行为,并不是单纯的技巧技法的训练,他注重培养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这是美术学科的要求,更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基于这样的特性和要求,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们首先就是要更新我们的教学观念,和教育理念,改变从前的理论讲授为主的被动的教学方法,可是强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自主互动学习,强调情感体验,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多学科知识的渗透和影响。
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从而学会如何做人。
这是我们在素质教育大环境下,需要美术教师做好的思想方面的转变,这一点我觉得尤为重要。
在具体的教学之中,比方说在讲授《走进抽象艺术》一课当中,我在努力思考,怎么能够把音乐、美术等学科有机的集合到一起,调动起学生的各方面的感受,最终我播放了三种音乐,摇滚、布鲁斯、爵士,让学生先用听觉去感受他们的不同,学生很快就反映出了强烈的感受,那么三种音乐在对应三幅画面,听觉和视觉找到了契合,学生很快就感受出了“怪异”的画面为什么是这样。
浅谈美育在美术教学中的实施美育在美术教学中的实施是指通过美术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文化素养的一种教育方式。
美育在美术教学中的实施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美术教学中实施美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指个体对美的感知、欣赏和判断的能力,是美术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
美术教学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评价艺术作品,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美术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在学生创作作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辨别美丑、善恶,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和判断力。
在美术教学中实施美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是指个体在创造过程中发掘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美术教学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创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在创作的过程中,学生会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通过克服这些问题,他们会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出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美术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美术教学中实施美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是指个体通过学习和体验获得的关于文化、历史、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和理解。
美术教学可以通过学习不同的艺术风格、艺术家的作品,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的历史渊源,培养学生对于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通过学习艺术,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了解不同文化对艺术的表达方式的特点和意义。
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
美育在美术教学中的实施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实施美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应注重实施美育,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美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
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审美素质。
美术课在美育中的作用美术课在美育中的作用美育一般通过艺术审美的方式达到教育目的。
美术课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直观性,包括对自然美的直观,社会美的直观,艺术美的直观。
而美术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欣赏、绘画、工艺三大类课业非常直接地体现着这种直观性。
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主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艺术技巧来拨动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奋发,与之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
例如欣赏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可感受到作者通过构思,构图和色彩,表现了中华民族永远起来了的信心和气魄。
欣赏白石老人的国画《却教蜂蝶为花忙》,透过蜜蜂在艳丽的凤仙花旁飞舞采蜜的忙碌情景喻意颂扬了勤奋劳动的精神。
作者从普通的生活景致中表达出高雅的审美情趣,学生通过对作品的品味、鉴赏激起了对普通劳动者的敬慕。
美术绘画课的教学除了学习线条、形体、空间、明暗、色彩和构图等艺术、语言”之外,还要学习临摹,写生和创作等艺术的表现手法。
例如静物写生课,不管是一瓶沐浴着阳光、摆在窗前的鲜花,还是随意堆在桌上的肥硕水果;不管是一组闪耀着光泽的玻璃器皿,还是刚买回来的新鲜蔬菜,那生意盎然的色彩、情趣横生的形态,都能人学生以情的感染和美的享受。
人物头像绘画课,不仅使学生明白头型的“八格”、五官的比例尺“三停五眼”,还要懂得“形神兼备”的意义。
人像的美,并不是“浓眉大眼”或“樱桃小嘴”等概念,关键是创造生活中有个性特征的感人形象。
例如周思聪先生的肖像画《老矿工》,极为生动地刻画了一位从旧社会生活过来的老矿工的形象。
在老矿工布满班痕的脸上,可以看到这位煤矿工人的艰苦劳动的一生,然而他又是那样善良,淳朴和敦厚。
美术作品并不是以“像不像”“美不美”“好看不好看”为评价标准。
教师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对形象的感受、想象与思考,认识肖像画的艺术美,在思想上受到熏陶,在美的感受中受到教育。
工艺课是一种带有设计意识的艺术实践活动。
在美术课上学过色彩知识和造型规律,学生掌握这些形、色的审美常识,有助于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观点,对于学生盲目追求流行时装、奇怪发式的现象,有正确引导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他们思想品德的提高。
浅谈美术教学中美的作用
主要方法之一,目的是让学生把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利用对生活中的物品的绘画,进一步加强对生有些学生坐不住,定不下心来安静地学习,念一会儿书就坐不住。
通过美术课的学习训练,使他们改变了。
上美术的色彩构成、平面构成设计课时,学生们看到了书中的精美的范图恨不得自己马上也能画出来,但如果不能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画是不可能的,稍不注意颜色就会涂错。
因此他们画这些画时都特别认真,有时连课间也不休息,要等老师催着出去休息一会儿才肯停下来。
时间长了慢慢地他们就能够静下心来学习,做事情都能够认真完成。
有利于学生改变自己的毛躁的坏习惯。
虽然美术课不是万能的,但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茁壮地、全面地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适应社会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美术教学所发挥的隐性教育可以在良好的班级管理和优良的班级建设中,学生在一种不知不觉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教育者的教育,使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总之,仔细认真的绘画练习,是培养学生仔细、踏实的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目的是让学生把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利用对生活中的物品的绘画,进一步加强对生活的理解,体会就在我们身边,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体验到了自己美术作品取得成功的喜悦。
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也让学生体验到美术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美术。
增强了学生不断科学探究和创新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好美术的自信心。
美术的学习也是学好文化课的重要基础。
一定要从激发学生兴趣、掌握方法抓起,正确引导,科学总结,才能收到实效,达到通过美术教学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田浩.谈实现中小学美术课教学科学化的途径[j].教学与管理,2010(30):157
2 田浩.谈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j].教育探索,2011(8):71
3 林崇德.音体美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4 顾平.美术教育学导论[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
5 孙乃树、程明太.新编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 程明太.美术教育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