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第一课
- 格式:ppt
- 大小:1.74 MB
- 文档页数:11
物理七年级第一课
摘要:
一、引言
二、物理学的定义和作用
三、物理学家及其成就
四、物理实验的重要性
五、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六、学习物理的方法和态度
七、总结
正文:
一、引言
在充满好奇心的年纪,我们开始接触一门研究自然现象的学科——物理学。这门学科旨在揭示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学习物理,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知识体系,还能培养我们探索未知、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物理学的定义和作用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的科学。它涉及的范围广泛,包括声、光、热、电、磁等各个方面。物理学为人类科技进步提供了理论基础,例如牛顿的力学定律为工业革命提供了理论支持,电磁学的发展促成了电气时代的到来。
三、物理学家及其成就
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物理学家,如牛顿、伽利略、爱因斯坦等。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科学知识体系,也为人类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例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解释了地球上的物体运动规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时间、空间的相对性。
四、物理实验的重要性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物理定律和原理都是通过实验观测得出的。例如,库仑定律是通过扭秤实验得出的,法拉第通过实验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实验是检验物理学理论正确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发现新知识的重要途径。
五、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物理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它为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提供了科学解释。例如,了解电流、电压、电阻等物理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使用电器;掌握力学原理,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利用各种机械设备。学习物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提高生活质量。
物理八年级第一课笔记
本课主要内容是关于运动的学习,包括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运动的
描述。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特
点和规律。
1. 运动的概念
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过程。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各种
物体都可以进行运动,如汽车、自行车、飞机等。运动可以分为直线
运动和曲线运动,根据运动轨迹的形状进行划分。
2. 运动的描述
为了准确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我们需要引入位置、位移、速度
和加速度等概念。
2.1 位置和位移
位置是物体所处的地点,通常使用坐标系或者标记点进行表示。
而位移则是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最终位置之间的变化量,是一个矢量量,具有大小和方向。
速度是描述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可以用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来表示。平均速度可以通过总位移除以总时间得到,而瞬时速度则是
在某一时刻的瞬时位移除以极短的时间间隔得到。
2.3 加速度
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可以用速度与时间
的比值来表示。当物体速度的变化率不为零时,就存在加速度。根据
速度的变化情况,加速度分为正加速度和负加速度两种情况。
3. 运动图象
为了更直观地描述运动过程,我们可以通过运动图象来表示。常
见的运动图象有位置-时间图象、速度-时间图象和加速度-时间图象。3.1 位置-时间图象
位置-时间图象是将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绘制在坐标系上的
图形。根据位置-时间图象的形状,我们可以推测物体的运动情况,如
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等。
3.2 速度-时间图象
速度-时间图象是将物体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绘制在坐标系上的
图形。根据速度-时间图象的斜率和形状,我们可以判断物体的加速度
初中物理第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实验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
1. 物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实验方法在物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理解物理学的实验性和概括性。
2. 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教学准备:
1. 教室环境布置,准备实验器材。
2. 编写实验演示剧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教师以生动的语言引起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提出问题:“你们听说过物理学吗?你们认为物理学是研究什么的?”
2.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认识物理”。
二、教学内容的讲解(15分钟)
1. 教师简要介绍物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实验方法。
2. 学生听讲并做好笔记。
三、实验演示(15分钟)
1. 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体验物理现象。
2. 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四、课堂讨论(10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思考,提出问题:“你们认为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是什么?”
2. 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五、总结和布置作业(5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2.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实验结果和课堂讨论,撰写一篇关于物理学认识的小论文。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导入、讲解、实验演示、课堂讨论和总结等环节,让学生初步了解了物理学的
定义、研究对象和实验方法。在实验演示环节,学生亲自观察和体验了物理现象,增强了
直观感受和兴趣。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锻炼了思维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物理学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物理七年级第一课
物理七年级第一课的内容通常是介绍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物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介绍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能量和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以及物理学所研究的对象和现象。
2. 物理量和物理单位:介绍物理学中常用的物理量(例如长度、质量、时间、速度等)和相应的国际单位制。
3. 测量和误差:介绍物理实验中的测量方法和误差的概念,以及如何进行误差分析。
4. 数据的整理和处理:介绍如何整理和处理物理实验中获得的数据,包括制作数据表格、绘制图表和分析数据。
5. 物理学模型:介绍物理学中常用的模型,如简化模型、数值模型和图解模型,并讲解它们在物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6. 实验设计和实证法:介绍物理实验的设计和实施步骤,以及进行实证法来验证物理理论和模型的有效性。
7. 物理学的发展历程:简要介绍物理学的发展历史,包括古代的自然哲学、近代科学的起源和物理学的分支学科。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将初步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发展历史,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九年级物理第一课知识点
在九年级学习物理的第一课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将会为我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本文中,我们将
会深入探讨这些知识点的概念和应用。
一、力的概念和测量
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
形状。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力的大小用牛顿(N)来表示。
为了测量力的大小,我们需要用到弹簧秤或测力计等工具。弹
簧秤的原理是通过弹簧的伸缩来测量力的大小。而测力计则是利
用剪切力原理来测量力的大小。
二、质量和重力
质量是物体所固有的属性,它代表了物体的惯性,即物体抵抗
改变其运动状态的能力。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它与物体的质量有关。重力的大
小可以通过重力加速度来计算,通常记作g,其数值约为9.8 m/s²。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和距离有关。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两个物体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三、平衡与力的合成
当一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其所受的合力为零。平衡有两种状态,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
在静态平衡中,物体不发生运动,合力为零。这意味着物体所受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等,并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在动态平衡中,物体虽然发生运动,但是速度保持不变。这意味着物体所受的合力仍然为零,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不在同一直线上。
当多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时,我们需要计算它们的合力。如果力的作用方向相同,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力的矢量和。如果力的作用方向相反,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力的矢量差。
四、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指出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
初中物理入门第一课
初中物理入门第一课:物理的概念与作用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物质的性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学科。它是自然科学中最基础的学科之一,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学习物理学,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和解释我们周围发生的现象,并能够应用物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本文将介绍物理学的概念和作用,帮助初学者入门。
首先,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学科。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要素,物理学研究物质的性质、结构和组成。通过分析物质的组成和变化,我们可以了解到它们的特点和行为规律。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物质的组成结构,了解到各种物质的性质有何不同,为后续的学习提供基础。
其次,物理学研究物质的运动。物质的运动是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运动可以是宏观的,比如地球的自转和公交车的运动;也可以是微观的,比如光的传播和原子的振动。物理学通过研究物质的运动
规律,揭示运动背后的原理和规律。运动的规律是普适的,我们可以
通过学习物理学的知识,解释并预测自然界中发生的各种运动现象。
再次,物理学研究物质的相互作用。在自然界中,物质之间存在
着相互的作用与影响。物理学通过研究物质的相互作用规律,揭示出
了万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方式。比如,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所有
物体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了解这些相互作用是我们理解自然现象的
关键。通过学习物理学,我们可以了解如何利用相互作用实现人们的
需求,比如航天器的发射和电磁设备的工作原理等。
物理学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学科本身,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科
技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物理学为我们提供了解释自然界现
象的工具。通过物理学的知识,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
高一物理第一课的知识点
物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界中物质和能量相互转化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强、观察性十分重要的科学学科。在高中阶段,学习物理可以培养我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提升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第一课的知识点尤为关键。下面,我将向大家介绍高一物理第一课的知识点。
高一物理第一课主要涉及“物理学是什么”、“运动学的内容和研究对象”和“物理学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物理学是什么”。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能量和其相互转化规律的科学。它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分析,揭示了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规律和现象。物理学除了研究自然界的基本真理外,还为工程技术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
接下来,我们进入运动学的内容和研究对象。运动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规律以及该运动与时间的关系。在运动学中,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的是质点和物体的区别。质点是没有大小和形状的,仅有质量的点,而物体是有一定大小和形状的具体物质。其次,我们需要掌握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概念。位置是描述物体相
对于参考点的位置信息,位移是从初始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速度是位移对时间的比值,加速度是速度对时间的比值。这些概
念在后续的物理学习中非常重要,并经常与其他物理量相互关联。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物理学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物理学不仅
解释了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还为工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以汽车制造为例,经过物理学的许多研究和应用,车辆的动
力系统、悬挂系统以及防抱死制动系统等得到了显著改进,提高
初三物理第一课
物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界中物质运动和能量转化的学科,是自然科学中的一支重
要学科。初中物理作为学生接触物理学的第一门学科,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本文将介绍初三物理第一课的内容,包括力的概念、力的计算和测量、力的合成和分解。
在初三物理的第一课中,我们将学习到力的概念。力是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它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或运动。我们常常用力来推动物体、拉动物体、阻止物体运动或改变物体的形状。力的作用使物体发生运动或停止运动,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有关。
力的计算和测量是物理学中的基本内容。在初三物理的第一课中,我们将学习
如何计算力的大小。力的大小可以用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来计算。力的计算公式为:力 = 质量 ×加速度。在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我们还将学习如何使用
弹簧测力计来测量物体的力的大小。弹簧测力计是一种常用的测力工具,它可以通过弹簧的伸缩程度来测量力的大小。
力的合成和分解也是初三物理第一课的重要内容。力的合成是指当两个或多个
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时,它们的合力是多个力的矢量和。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通过矢量相加来计算。力的分解是指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力的过程。力的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力的作用和运用。力的分解可以使用三角函数的知识来进行计算。
初三物理第一课的内容涵盖了力的概念、力的计算和测量、力的合成和分解。
通过学习力的相关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力的概念是物理学的基础,它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通过力的计算和测量,我们可以量化力的大小。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初三物理的第一课是我们学习物理学的第一步,它为我们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高一物理第一课知识点讲解
高一物理第一课主要讲解的是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为后续的物
理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下将对第一课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
行详细讲解。
一、物理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结构、性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物理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宇宙中的物质、能量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物理量、单位与量纲
物理学中,我们研究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规律,这些变化可以通
过物理量进行描述。物理量包括基本物理量和导出物理量两种。
1. 基本物理量:表示物质和能量的特征,例如质量、时间、电
流等。
2. 导出物理量:由基本物理量经过运算得到的物理量,例如速度、加速度等。
每个物理量都需要有相应的单位来度量。国际单位制是物理学
中通用的单位制,常见的单位有米、秒、千克等。
三、物态变化与相变
物质可以处于不同的物态,如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由一种
物态变为另一种物态时,称为相变。
1. 固态:物质的分子间距较小,分子之间有规则的排列。固态
的特点是形状不易变化,体积不易改变。
2. 液态:物质的分子间距相对较大,呈现流动性。液态的特点
是形状易变化,体积不易改变。
3. 气态:物质的分子间距最大,分子之间没有明显的排列规律。气态的特点是形状易变化,体积易改变。
四、物质的内能与热量
物质内部存在着微观粒子的运动,它们的运动形式和方式决定
了物质的性质。物质内部的总能量称为内能,内能的改变引起物
质温度的变化。
热量是一种能量,是由于物质的温度差而传递的能量。热量的传递方式有导热、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
五、热平衡与温度计
当物体与外界没有能量交换时,物体的内能不发生改变,此时物体处于热平衡状态。温度是反映物体热平衡状态的物理量,用来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
湖南高一物理第一课知识点
高中物理的学习对于每一位高中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一门学科,尤其是在湖南高一物理的第一课。本文将介绍湖南高一物理
第一课的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学科。
第一,物理基本概念和物理量。物理是研究物质运动和能量变
化规律的科学,而物理基本概念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在湖南高一
物理第一课中,我们将学习到一些常见的物理基本概念,如时间、空间、质量、速度等。同时,物理量也是我们在学习物理中经常
接触到的概念,如长度、质量、时间等。
第二,运动和匀速直线运动。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的改变,
而在湖南高一物理第一课中,我们将开始学习运动的概念和运动
的描述。特别是匀速直线运动,即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相等的
运动。我们将学习到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公式,如位移公式、
速度公式等。
第三,加速直线运动。加速直线运动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
变化相等的运动。在湖南高一物理第一课中,我们将学习到加速
直线运动的特点和公式,如加速度公式、位移公式等。同时,我
们还将学习到自由落体运动,即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第四,受力和力的分解。受力是物体发生变化的原因,而在湖南高一物理第一课中,我们将学习到一些常见的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同时,力的分解也是物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即将一个力拆分成两个或多个作用力。通过学习受力和力的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物体运动的原理和规律。
第五,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即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而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力和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即力等于物体质量乘以加速度。在湖南高一物理第一课中,我们将深入学习这两个定律,并通过例题和实验来加深理解。
九年级上物理知识点第一课
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界中各种物质及其相互
作用和运动规律。九年级上物理的第一课主要涉及到了物理学的
基本概念和一些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方法。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
多个小节来探索这一课所涉及的知识点。
1. 引言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最基础的学科之一。它研究物质存在的形式、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九年级上物理的第一课中,我们将开始学习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一些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方法。
2.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
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运动、能量和原子结构的科学。它通
过实验和理论分析来研究物质世界的规律。物理学涉及的范畴广泛,包括力学、热学、光学、电学、声学等。
3. 物理量的定义和测量
物理量是用来描述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的概念。常见的物理量
有长度、质量、时间、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测量是物理实
验的基础,通过测量物理量的数值,我们可以获得关于物质世界
的信息。
4. 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方法
在物理实验中,我们需要通过一些测量方法来测量基本物理量
的数值。例如,使用尺子可以测量长度,使用天平可以测量质量,使用秒表可以测量时间等。在测量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一些误
差来源,如仪器误差和操作误差,并且需要进行有效的数据处理。
5. 单位和量纲
为了标准化物理量的测量结果,我们需要使用单位和量纲。国
际单位制是目前国际通用的单位制,其中包含了七个基本单位:米、千克、秒、安培、开尔文、摩尔和坎德拉。通过使用单位和
量纲,我们可以方便地进行物理量的运算和比较。
6. 物理量的换算
在实际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我们常常需要进行物理量的换算。
高一物理必修第一课知识点
高一物理必修第一课主要介绍了一维运动和二维运动的知识点。本文将详细讲解这些知识点,包括一维运动的基本概念、一维运
动的描述和图像表示、一维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等内容,以及二
维运动的向量运算、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等内容。
一、一维运动
1. 一维运动的基本概念
一维运动是指物体在一条直线上的运动,它的运动方向只有一个。一维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 位移:物体从起点到终点的位置变化,用Δx表示。
- 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变化率,用v表示。
- 加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率,用a表示。加速度
可以是正值、负值或零值,分别表示加速运动、减速运动和匀速
运动。
2. 一维运动的描述和图像表示
一维运动的描述可以使用位置-时间图像(即位移-时间图像)
和速度-时间图像来表示。
- 位置-时间图像: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位置。物体运动的
轨迹可以用一条曲线来表示,曲线的斜率表示物体的速度。
- 速度-时间图像: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物体的速度
变化可以用一条曲线来表示,曲线的斜率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3. 一维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
一维运动中的速度和加速度可以通过位移和时间的关系来计算。
- 速度的计算:平均速度可以用位移除以时间来计算,即
v=Δx/Δt。瞬时速度是指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可以通过求导数
来计算。
- 加速度的计算:平均加速度可以用速度除以时间来计算,即
a=Δv/Δt。瞬时加速度是指物体在某一时刻的加速度,可以通过求
导数来计算。
二、二维运动
1. 向量运算
二维运动中,物体的位移和速度可以由向量来表示。向量具有大小和方向。
七年级物理第一课
七年级物理的第一课通常涉及到基本的物理概念和测量。以下是一个可能的七年级物理第一课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
2. 学习基本的物理量及其测量。
3. 熟悉国际制单位及其换算。
教学准备:
1. 教学板书
2. 测量工具(尺子、量杯等)
3. 物理量卡片
4. 学生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10分钟)
1. 引入话题:引导学生思考物理学是关于什么的学科,以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哪些物理现象。
2. 讨论:通过讨论学生的观点,引导学生逐渐了解物理学的研究范围。
第二步:介绍物理量和测量(15分钟)
1. 物理量的定义:解释物理量是用来描述物体特征的性质,如长度、时间、质量等。
2. 基本物理量:引入基本物理量的概念,如长度、时间、质量。
3. 测量:介绍测量的概念,学生了解如何使用测量工具进行长度、时间、质量的测量。
第三步:国际制单位和换算(20分钟)
1. 国际制单位:介绍国际制单位,包括米、秒、千克等,并解释其定义。
2. 换算:演示如何进行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例如米和厘米、千克和克等。
3. 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实验和测量,应用所学的单位进行实际测量,并进行换算。
第四步:总结与讨论(10分钟)
1. 总结:回顾当天所学的物理概念,包括物理量、测量和国际制单位。
2. 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体会,是否理解了物理量的概念以及如何进行测量和单位换算。
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堂练习题。
2. 搜集物理量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3. 准备下节课的实验材料。
这个教案设计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使学生初步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物理量及其测量,并培养学生测量和单位换算的能力。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致同学们-科学之旅》教案
一教材分析
《科学之旅》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的第一课。教材安排了许多的实验,展示给学生一个丰富多彩、五彩缤纷、充满奇异的物理世界,这样做的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初步了解物理学的研究范围;知道实验、观察是研究物理的重要方法;独立思考、联系实际是学好物理的有效手段。
二设计意图
《科学之旅》主要由“有趣有用的物理”、“怎样学习物理”两部分构成。有趣到什么程度呢?教师必须给予展示出物理有趣的一面,教材选了四个实验。老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增加其它实验,也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做一些简单的物理实验。通过操作、体验、感受、获得感性认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领学生走进物理的世界。便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
1 物理学研究的是什么。
2 物理不仅是有趣的,更是有用的。
3 怎样学习物理。
三学情分析评论
1.本节课是学生的第一堂物理课,学生对物理还没有初步的认识。有一部分学生有小学科学课的基础,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有一定的了解,大师还没有把这些现象与物理知识联系在一起更没有用物理知识去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物理现象。所以结合学生已有的一些认识,设计相关的一些学生动手实验或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分析和讨论。
2.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知道物理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以及探讨学习物理的方法。并没有具体的物理教学内容,所以可以充分利用实验、现象、录像等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用解释现象,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探索物理。告诉学生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并对我们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实用)九年级物理开学第一课
一、熔化和凝固
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熔化吸热(周围环境降温)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凝固放热(周围环境升温)
二、晶体和非晶体
1、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常见的晶体有: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萘、各种金属
非晶体有: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2、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晶体熔化的温度叫熔点,不同的晶体熔点不同
晶体溶液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做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
3、晶体熔化和凝固特点及条件
①晶体熔化过程特点:固液共存,持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晶体熔化条件:到达熔点;继续吸热
②晶体凝固过程特点:固液共存,持续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晶体凝固条件:到达凝固点;继续放热
注意: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不是来升高温度的,
而是用来完成熔化的。相反凝固也是一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