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与学”微课展播》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1
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和前景探讨徐恒贞发布时间:2021-11-08T07:18:42.390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12期作者:徐恒贞[导读]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各类具有创新性、先进性的教学手段受到了各位教师的关注,在课堂上,老师们不断对这一资源加以利用,意在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初中教学课程当中的作用,以此来为各位初中生提供一份良好的学习体验,使其在相同的时间内学习到最为丰富的知识,并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将其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之上。
基于这一教学发展背景,本文在分析初中学段学科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和前景进行探讨。
徐恒贞山东省招远市西苑学校山东招远 265400摘要: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各类具有创新性、先进性的教学手段受到了各位教师的关注,在课堂上,老师们不断对这一资源加以利用,意在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初中教学课程当中的作用,以此来为各位初中生提供一份良好的学习体验,使其在相同的时间内学习到最为丰富的知识,并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将其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之上。
基于这一教学发展背景,本文在分析初中学段学科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和前景进行探讨。
关键词:微课;初中地理;教学方法在当前的教学背景下,微课这一资源受到了各位初中教师的青睐,为了能够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和总体质量,教师也在不断对微课资源进行利用,意在将其长处发挥到最大的程度,在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得到相应的发展与延伸。
这一尝试促使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出现了极大程度的翻转,为学生高效学习地理知识带来了一定的帮助。
因此,在这一形式下,各位教师需要进一步研究微课资源的具体内涵,促使其在初中地理教学当中得到有效的利用。
一、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首先,微课是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新型教学手段,其具有较高的吸引性与丰富性,在课堂上,教师利用微课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能够充分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手段,这一方法更加具有高效率的特点,在相同的时间内,同学们投入其中的精力也会比传统模式下的方式多,因此,这也是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之一。
《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教学基本信息授课内容《世界的地形》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授课内容新授课授课时间45分钟课标解读课标要求通过阅读地形图,图像观看,影视资料观察,地形模型或是地考察等,区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形态特征;在世界地形图上指出陆地主要地形和海底主要地形的分布,观察地形分布大势。
课标解读行为条件为“阅读世界地形图”通过地理工具,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区别”“指出”行为动词要求到达知识的了解程度。
内容拆分:利用地形图等地理资料区分陆地和海底地形形态特征;另一方面能够指出陆地和海底主要地形的分布。
教材分析教材体系本节内容位于初中人教版(2024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陆地和海洋》第二节内容。
教材结构教材内容成并列结构。
将世界的地形分为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也对应的上一节课学的海陆分布。
是上一节内容的深化。
陆地地形主要包括陆地主要地形类型的分布以及各大洲主要的地形特征;在海底地形中主要讲述地形类型的分布。
学情分析地理兴趣初一年级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大洲和大洋作为地球的主要地理单元,能够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到一些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相关的事物。
地理知识初一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地理知识相对较少,对地理学科的认识较为初步。
在此之前学过基本地形但还未成系统,对于一些概念的理解可能还不够准确和深入。
地理能力初一年级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正在发展过程中,能够描述一些简单的地形特征,但对于复杂的地形现象和地理问题,难以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达和解释。
教学目标1.利用世界地形图,了解主要地形和海底主要地形的分布并观察地形分布的趋势。
增强对世界不同区域地形的认知。
2.利用世界地形图,识别不同大洲、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和分布特征,初步建立空间认知。
3.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地区的地形特点、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培养学生对特定区域的深入认知能力。
4.展示人类活动对地形的改造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与地形的关系,树立合理利用地形资源、实现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理科普视频的制作与展示一、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了现代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理科普视频作为一种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制作与展示地理科普视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视频制作和展示两个方面,探讨如何制作高质量的地理科普视频,并有效地将其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中。
二、视频制作1.确定主题在制作地理科普视频之前,需要确定视频的主题和内容。
主题应该与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认知水平。
例如,可以选择一些与地球科学、环境保护、人口问题等相关的主题。
2.搜集素材在确定主题后,需要搜集相关的素材,包括图片、视频、音频、文字等。
可以通过网络、图书馆、博物馆等途径获取素材。
同时,可以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或者组织学生实地考察,获取第一手资料。
3.制作视频将搜集到的素材进行整理、编辑,制作成地理科普视频。
可以使用专业的视频编辑软件,如Adobe Premiere、Final Cut Pro等。
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视频的清晰度、剪辑节奏、配乐等方面,以确保视频的质量。
4.视频优化完成初稿后,需要对视频进行优化,包括调整画面、文字、配音等,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视觉习惯。
同时,要确保视频内容的连贯性和逻辑性,避免出现知识漏洞和表述不清的情况。
三、视频展示1.课堂展示将制作好的地理科普视频在地理课堂上进行展示,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同时进行讲解和答疑。
在展示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互动,引导他们思考和讨论,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网络平台展示除了课堂展示外,可以将地理科普视频上传至学校或地区的网络平台,供学生课后观看和学习。
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观看范围,还可以通过留言和评价等方式,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进一步完善视频内容。
3.组织讨论活动为了更好地发挥地理科普视频的作用,可以组织一些讨论活动,如小组讨论、辩论赛等,让学生针对视频中的主题和内容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微课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有效运用的案例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地理学科作为一门集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特性于一身的综合型学科,具有知识性强、趣味性强、综合性明显的特点。
因此,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做到寓教于乐,就显得十分重要。
近年来,以基础课程改革为教育教学标准,高中地理教学各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更加注重素质教育,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实践能力。
教育部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高中地理教学要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遵循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融合的特点及原则,创设有利环境和情境,全面培养并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然而,本文作者结合在教学和听课的过程,总结出高中地理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不足:(1)对学生的自主能力培养和激发不够。
传统课堂的45分钟,教师授课时间占比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整节课下来,黑板上满满全是板书,教学过程没有体现“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2)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枯燥,死板,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和认知程度较低。
由于地理学科具有知识点多,综合性强的特点,如果授课老师在讲解过程中不注意因材施教,深入浅出和贴近生活,教学质量会大大折扣。
(3)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效果较差。
目前许多学校都配置了各种多媒体教学工具。
这些设备本来可以大大方便教师授课,然而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许多老师上课时使用的课件制作都较为粗糙,疏于讲解,而且对功能强大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往往仅将其当做一个幻灯机使用,导致教学效果较差。
(4)教师对优秀的网络资源的应用能力较差,现在网上有各种地理教学网站和QQ群等,里面都有大量优秀的地理教学资源,然而教师对这些资源的利用能力却较为有限,有待进一步提高。
正是基于以上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常见问题,我国教育工作者先后引入了微课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地理教学的趣味性和教学效果。
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
地理精品课地理知识微型课地理精品课:地理知识微型课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科学,涉及到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地球表面的特征等众多内容。
在这篇地理知识微型课中,我们将重点介绍地理的几个重要概念和实用知识,帮助大家加深对地理的理解和认识。
一、自然地理1. 地球的结构和特征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由不同层次的结构组成。
从内到外,有地核、地幔和地壳。
同时,地球还有大气层、水圈和生物圈等外部特征。
这些结构和特征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球上多样的自然景观。
2. 气候与天气气候是指地球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等要素。
天气则指当天的气象情况,如晴天、阴天、雨天等。
了解气候和天气变化对我们认识全球气候变化和做出合理的气象预报至关重要。
3. 土地利用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地表空间的利用方式,包括农业、工业、居民区等。
而城市规划则着眼于城市的发展和管理,包括交通规划、住宅布局、绿化设计等。
了解土地利用和城市规划可以帮助我们优化资源配置,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人文地理1. 人口与人口迁移人口是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基础,了解人口数量、分布和结构对于制定人口政策和规划至关重要。
而人口迁移则指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现象,它影响着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
2. 地理景观与文化地理景观是指地球上的各种自然或人文现象,如山脉、河流、建筑物等。
不同的地理景观背后往往有着独特的文化意义和人文价值。
通过研究地理景观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三、实用地理知识1. 地图阅读与导航地图是地理学最重要的工具之一,通过阅读地图,我们可以了解到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和空间关系。
同时,掌握基本的导航技巧也能帮助我们在旅行和探索中更加方便和安全。
2. 灾害与防灾地球上存在着各种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洪水等。
了解不同灾害的成因和应对措施对于提高灾害防范能力和减少灾害损失至关重要。
同时,我们也要重视人为因素导致的灾害,如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
教案: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其意义。
2. 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3. 能够运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其意义。
2.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的判断。
2. 地球自转和公转周期的记忆。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地球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指示,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请学生翻到课本第68页,阅读“地球的运动”部分。
2. 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回答以下问题:a.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是什么?b.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是什么?c.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是多少?d. 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其意义。
2. 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3. 通过实例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请学生完成PPT上的练习题。
2. 学生互相讨论,解答练习题。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地球仪的演示和课本的阅读,使学生了解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在课堂讲解环节,通过实例解释了地球自转和公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在课堂练习环节,学生通过互相讨论,解答练习题,巩固了所学知识。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判断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以及记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的运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地理微课教学设计7篇教学设计是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的计划,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地理微课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地理微课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认识地球”是七年级地理的第一章,也即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科的起首章,而本节又是其中的起首章。
由此本课设想通过多媒体和充分利用章首页、设计动手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地球与赤道的平均半径以及赤道的周长2.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讨论地球形状的活动和相关事例,用简单的方法证明地球的形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受到科学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地球的大小教学难点地球形状的认识教学案例[欢迎画面]自制欢迎画面:世界地图和一个小姑娘探究头像及欢迎词:欢迎进入地理知识殿堂!上课:欢迎大家进入我们的地理知识殿堂!作为一个地球人,你合格吗?(老师亲切地说,配合屏幕文字动画进行)[合格地球人的考察]:1. 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2. 小时候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3. 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4. 你能用数据说明描述地球的大小吗?这些问题可以指定学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讨论回答,回答的过程就是谈话的过程,是师生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从生活升华到科学的过程。
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地理学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问题1:太阳石圆的,引申得出太阳是球形的结论;月亮看起来不同时间形状不同,实际上也是球体,至于为什么不一样,有的同学说的出,有的同学说不出来也没关系,以后我们是要讨论的;星星是点状的,其实也是球形,只是离我们太远,就缩小成点了。
观看了《初中地理“教与学”微课展播》这门课,其中河流这一节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接下来我谈谈我的观后感。
微课展播中的这一节课,整体性很强。
设计者在教学中分设了四站:第一站:走近黄河。
设计者选用大量典型的图片从黄河源头开始一直到不同河段的典型景观、以及黄河下游一些历史文化景观,让学生直观的认识黄河,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站:感悟黄河。
这一站,设计者将黄河源头、注入的海洋、流经的平原、上、中、下游的分界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对黄河有初步的认识。
第三站:了解黄河。
黄河的水患灾害引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第四站:治理黄河。
分为两部分图说黄河展示黄河不同河段的生态环境问题;献计献策环节介绍了治理黄河的措施。
整节课设计环节紧凑,引人入胜,整体性很强。
简洁明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多采纳。
美中不足,这节课在凌汛形成的示意图展示中,黄河中下游的分界应将孟津改成桃花峪就更为完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