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学案:第一单元 第6课 边塞战争诗四首 Word版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77.00 KB
- 文档页数:7
6.《边塞战争诗四首》(1课时)【研学目标】1、了解本单元的四位诗人及其相关的文学常识。
2、分析这四首诗的思想内容。
3、了解四首诗不同的艺术风格。
4、掌握边塞诗的一般规律,学会鉴赏边塞诗。
【自主研学案】一、导入:一群气势磅礴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仪仗队,展示着盛唐的国威。
这群边塞诗人,或歌颂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一往无前的昂扬斗志,或诉说战争的艰苦和残酷,都那么英姿飒爽,气势灼人,因为他们是盛唐的诗人,盛唐诗坛的风云人物,喷发的是永远震撼人心的边塞英雄交响曲二、边塞诗的产生:唐初,东突厥、吐谷浑、吐蕃等不断侵扰,屡经太宗君臣捍卫征讨,方得相安。
以后民族之间的交往频繁,战事不断。
一部分仕途失意的文人,更把立功边塞当作求取功名的新出路。
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在边塞生活过,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高适)“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岑参)“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三、边塞诗人介绍: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
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从军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刃山”——王之涣《凉州词》“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李颀《古从军行》四、赏析方法(一)、抓住主要意象特征。
(二)、整体感受,把握主旨。
(三)、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
(四)、掌握不同的表现手法。
* 抓住意象特征时间意象:秋天、黄昏空间意象:楼兰、阴山、天山、瀚海、凉州、长城、玉门关、古道、荒城、大漠、辕门人物意象:单于、吐谷浑、戍卒,将军、征夫、闺中思征夫的少妇事物意象:乐器:羌笛、胡笳、琵琶、号角、鼓战具:干、戈、战车、烽火、旗景物:黄沙、秋月、冬雪、寒雁三、整体感知,结构巧解《从军行(其一)》前两句内容上描写了环境、时序、风物、戍卒,描摹了一幅悲凉而又伤感的画面。
群文阅读之边塞诗教学内容:唐朝边塞诗《塞下曲》八首(王昌龄、李白、李颀、李益、常建、许浑、卢纶、戎昱)教学目标:1.理解八首边塞古诗,结合注释,了解边塞诗意及特点。
2.挖掘诗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培养课外主动阅读的良好习惯。
3.掌握群文阅读的基本方法,提高语文阅读的效率。
教学重点:快速把握阅读对象的特点及诗歌群组的异同。
教学手段(方式):多媒体、群文阅读、小组讨论学习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明确主题每个民族都有其灵魂,而灵魂则都有其标志。
在西方,此标志是屹立千年的雕塑和建筑;在中国,因为历史上的连年战乱,民族灵魂的标志则是永远都无法被摧毁的古典诗文。
其中唐朝最灿烂夺目的则是贯穿始末的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把目光聚集于此,通过8首边塞诗来领略其风采。
这8首边塞诗分别是来自王昌龄、李白、李颀、李益、常建、许浑、卢纶、戎昱等8位诗人的《塞下曲》(分别编号为1—8)。
塞下曲(01)唐•王昌龄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⑴饮(yìn)马:给马喝水。
⑵黯(àn)黯:昏暗模糊的样子。
临洮: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甘肃岷县,以临近洮水得名。
秦筑长城,西起于此,故有“昔日长城战”之语。
⑶蓬蒿:蓬草蒿草之类杂草。
塞下曲(02)唐•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⑴天山:指祁连山。
⑵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⑶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塞下曲(03)唐•李颀黄云雁门郡,日暮风沙里。
千骑黑貂裘,皆称羽林子。
金笳吹朔雪,铁马嘶云水。
帐下饮葡萄,平生寸心是。
⑴羽林子:羽林军。
⑵葡萄:指酒。
⑶寸心:心事、心愿。
塞下曲(04)唐•李益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⑴伏波:汉代伏波将军马援,为抵御北方敌军侵扰,宁肯战死,以马革裹体而还。
边塞战争诗教学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学习边塞诗中的景物描写的方法,理解浪漫主义的风格。
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3、学习边塞诗描绘边塞风光和抒发战场杀敌、保家卫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情景交融的手法。
浪漫主义诗风教学难点:曲笔的运用、联想、夸X及用典等表达技巧。
如何鉴赏边塞诗。
一、导入: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
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
诗人从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等景物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体味每首诗的整体风格,领会作者熔铸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时代风貌。
二、总结边塞诗的特点1、边塞诗的主要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穷兵黩武战争——厌恶将士——艰苦生活、报国豪情、一往无前揭露将领的腐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家乡——思乡念亲当然,很多边塞诗的内容往往不是单一的,有些诗歌是兼有以上思想内容。
2、主旨:①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②赞颂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奉献精神;③状写将士的乡愁、家中亲人(妻子)的离恨;④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⑤描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⑥注意矛盾心情:慷慨从戎与久戎思乡、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痛恨庸将与献身精神等的矛盾。
3.表现手法:(1)直抒胸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2)对比——“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3)烘托——“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某某桥。
第6课边塞战争诗四首对应学生用书P20王昌龄(约698-757),唐代诗人。
字少伯,太原(今属山西)人,一说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天宝元年(742)迁江宁(今江苏南京)丞,后贬龙标(今湖南洪江西)尉,故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
其边塞、闺怨诗轰动一时,有“七绝圣手”“诗家夫子”之称。
《从军行》组诗共七首,是诗人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
字达夫,沧州渤海(今河北沧县)人。
二十岁曾到长安,求仕不遇。
于是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在梁宋一带过了十几年“混迹渔樵”的贫困流浪生活。
曾任封丘尉,安禄山之乱时,他被拜为左拾遗,转监察御史,官至淮南、剑南西川节度使,最后任散骑常侍,死于长安。
高适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实性较强。
边塞诗成就最高。
和岑参齐名,并称“高岑”。
代表作有《燕歌行》《蓟中作》等。
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
江陵(今属湖北)人。
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
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任。
天宝进士,随高仙芝到安西、武威,后又往于北庭、轮台间,回朝后任右补阙居,转起舍人,至嘉州刺史。
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
有《岑嘉州集》。
李益(748-约827),唐代诗人。
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李益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他擅长绝句,尤工七绝。
明代胡应麟《诗薮》:“七言绝,开元之下,但当以李益为第一。
”李益诗名在当时就极高,诗作多被画工入画或度为乐曲,流播一时。
有《李益集》《全唐诗》编诗二卷。
《从军行》王昌龄的《从军行》沿用乐府旧题来表现唐代的边塞生活,是由七首七言绝句联缀而成的组诗,每首诗分别选取征戍生活的某一场景,来表现征戍者内心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写的是边塞戍边将士和他们妻子的相思与无奈。
《蓟中作》本诗又名《送兵还作》,是诗人于天宝十载(751)以封丘尉身份送兵到北部边境回程途中在蓟中(指蓟城,故址在今河北卢沟桥北)所写。
第6课边塞战争诗四首P20王昌龄(约698-757),唐代诗人。
字少伯,太原(今属山西)人,一说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人。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天宝元年(742)迁江宁(今江苏南京)丞,后贬龙标(今湖南洪江西)尉,故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
其边塞、闺怨诗轰动一时,有“七绝圣手”“诗家夫子”之称。
《从军行》组诗共七首,是诗人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
字达夫,沧州渤海(今河北沧县)人。
二十岁曾到长安,求仕不遇。
于是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在梁宋一带过了十几年“混迹渔樵”的贫困流浪生活。
曾任封丘尉,安禄山之乱时,他被拜为左拾遗,转监察御史,官至淮南、剑南西川节度使,最后任散骑常侍,死于长安。
高适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实性较强。
边塞诗成就最高。
和岑参齐名,并称“高岑”。
代表作有《燕歌行》《蓟中作》等。
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
江陵(今属湖北)人。
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
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任。
天宝进士,随高仙芝到安西、武威,后又往于北庭、轮台间,回朝后任右补阙居,转起舍人,至嘉州刺史。
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
有《岑嘉州集》。
李益(748-约827),唐代诗人。
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李益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他擅长绝句,尤工七绝。
明代胡应麟《诗薮》:“七言绝,开元之下,但当以李益为第一。
”李益诗名在当时就极高,诗作多被画工入画或度为乐曲,流播一时。
有《李益集》《全唐诗》编诗二卷。
《从军行》王昌龄的《从军行》沿用乐府旧题来表现唐代的边塞生活,是由七首七言绝句联缀而成的组诗,每首诗分别选取征戍生活的某一场景,来表现征戍者内心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写的是边塞戍边将士和他们妻子的相思与无奈。
《蓟中作》本诗又名《送兵还作》,是诗人于天宝十载(751)以封丘尉身份送兵到北部边境回程途中在蓟中(指蓟城,故址在今河北卢沟桥北)所写。
,学生用书[P34])一、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蓟中作高适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1.诗篇的一开始,诗人便粗线条地勾画出一个急赴边塞的英雄形象。
诗人是怎样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抓住诗歌描写的景物和人物的动作分析。
景物描写是侧面烘托,行为动作是直接勾画。
答案:诗一开篇,就以“沙漠”“塞垣”这些特有的塞外景物,勾勒出一幅浩瀚伟岸的典型图画。
接着以“策马”“长驱”和“登”这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挥鞭驰骋、飞越大漠、慷慨激昂、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
2.诗的最后两联的含意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在诗歌的最后两联中含有典故,理解典故的含意是解答的关键。
答案:诗的最后两联采用一问一答和两个典故,语含讽刺,表面写诸将,实际上写玄宗偏听偏信,暗示了尽管自己有着孙武和吴起一样的谋略,但皇帝不重视也只能独自闭门叹息,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郁闷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3~4题。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岑参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傍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蒸沙烁石然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6边塞战争诗四首课时训练6边塞战争诗四首一、夯基训练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1)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 。
(王昌龄《参军行(其一)》) (2)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 。
(高适《蓟中作》) (3) , 。
岸傍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岑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4)岑参在《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一诗顶用热情洋溢的语言盛赞崔侍御高风亮节,连热海的炎威也随之消减的句子是: , 。
答案:(1)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2)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3)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4)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2.下列关于边塞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陈子昂、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
B.在诗的风格上,奔放宏伟,慷慨激昂,以气象雄浑见长。
C.在诗的文体形式上,以七言歌行为主,也有若干七言绝句,因为七言诗句法多转变,足以显现慷慨雄浑之气。
D.在诗的题材内容上,以边塞景色与战争场面为主。
答案:A解析:从陈子昂的诗歌风格来看,其不能够算作边塞诗人。
二、延伸阅读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导学号)参军行(其五)王昌龄大漠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②。
前军夜战洮河③北,已报生擒吐谷浑④。
注①大漠:大沙漠。
②辕门:军营的大门。
古代作战,多用战车,扎营时常以战车首尾相接,围成栅栏,出入处车辕竖立相向做门,故称为辕门。
③洮河:发源于甘肃省临潭县西倾山,经临洮县入黄河。
④吐谷浑:古代少数民族部族名,居于洮水西南一带。
这里泛指敌军首领。
(1)这首诗是如何描画边疆将士浴血疆场,首战告捷并生擒敌首的战斗场面的?如此写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诗歌没有直接描画将士战斗的场面和精神气概,而是通过侧面表现。
“红旗半卷出辕门”,为了减少风的壮大阻力,加速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
这句于“大漠风尘”当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行军的情景,恍如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军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
第6课边塞战争诗四首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生平及本课所选四首边塞战争诗的思想内容。
2.把握边塞战争诗的特色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边塞战争诗的写景艺术特色及作者的抒情特点。
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诗意解读这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实景,后两句写虚景,由实生虚,虚实交错,相映生辉,似边塞风情速写,富有生活情趣,给人雄浑壮美之感,写景状物颇具匠心。
诗的前两句“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为写实:胡天北地,冰消雪融,战士牧马归来,明月洒下清辉,戍楼里吹起羌笛……给人一种阔大的感觉,字里行间透着几分宁静,营造出一种边塞诗中不可多见的平和、宁谧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一个乐观开朗的感情基调。
诗的后两句“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写羌笛奏出的《梅花落》的曲调随风传开,一夜之间声满关山,既点出风传笛曲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又给人一种意境高远开阔之感。
尤其精妙绝伦的是诗人将《梅花落》曲拆用,写声成像。
用“梅花何处落”构成一种虚景,与一、二句中“雪净”、“月明”的实景搭配和谐,错落有致,构成一种美妙阔远的意境,极尽丹青之妙。
“梅花”本是《梅花落》曲调。
胡地有雪无梅,战士听此曲想到故乡的梅花,进而想到故乡落梅的花片,于是一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纵观全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虽有思乡之情,但能感而不伤,处处洋溢着生活气息和浓郁的边塞情调,堪称唐人边塞诗中的精品。
名句识记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考点演示如何理解“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一句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作者简介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太原(今属山西)人,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再迁江宁丞。
晚年贬龙标尉,也称王江宁、王龙标。
因世乱还乡,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边塞战争诗四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边塞诗和边塞诗的开展,了解边塞诗的代表诗人;过程与方法:识记边塞诗的内容和常见艺术风格;会用自己的话描绘诗歌画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边塞诗人的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边塞诗的内容情感和常见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会用自己的话描绘景物所呈现出来的画面;教学方法:朗读,讲解,引导,讨论。
教学过程:一、有朋自远方来: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最能表达国运兴衰,诗人从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等景物中反映出国家的精神风貌。
边塞诗的开展〔学生导读介绍〕:盛唐,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如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
〔王昌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中晚唐,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宋代,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
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如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王之涣、王翰、李颀、崔颢等,其中高适和岑参最为著名,因此盛唐边塞诗派又称为“高岑诗派〞。
二、温故而知新诵读诗歌名句,体会情感,利用思维导图整理边塞诗情感类型边塞诗所描写的内容大体可分为四大类:〔1〕描写边塞战争。
誓死御侮,立志报国的诗,如陆游的?书愤?;同仇敌忾,奋勇杀敌的诗,如高适的?燕歌行?;揭露边敌烧杀劫掠,给百姓带来劫难的诗,如杜甫的?悲陈陶?、杜牧的?河湟?、于谦的?入塞?;揭露非正义战争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严重负担和灾祸的诗,如杜甫的?兵车行?。
〔2〕描写军旅生活。
写紧张严肃,艰苦奋进的行军生活,如岑参的?走马川行?;鞭挞封建政治黑暗,对将帅赏罚不明的指责,如王维的?老将行?;记述将士生活悬殊,苦乐不均的诗,如高适的?燕歌行?;写将士长期戌边,望乡思归及闺妇念征人的诗,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王昌龄?参军行?〔其一〕。
第6课边塞战争诗四首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生平及本课所选四首边塞战争诗的思想内容。
2.把握边塞战争诗的特色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边塞战争诗的写景艺术特色及作者的抒情特点。
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诗意解读这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实景,后两句写虚景,由实生虚,虚实交错,相映生辉,似边塞风情速写,富有生活情趣,给人雄浑壮美之感,写景状物颇具匠心。
诗的前两句“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为写实:胡天北地,冰消雪融,战士牧马归来,明月洒下清辉,戍楼里吹起羌笛……给人一种阔大的感觉,字里行间透着几分宁静,营造出一种边塞诗中不可多见的平和、宁谧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一个乐观开朗的感情基调。
诗的后两句“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写羌笛奏出的《梅花落》的曲调随风传开,一夜之间声满关山,既点出风传笛曲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又给人一种意境高远开阔之感。
尤其精妙绝伦的是诗人将《梅花落》曲拆用,写声成像。
用“梅花何处落”构成一种虚景,与一、二句中“雪净”、“月明”的实景搭配和谐,错落有致,构成一种美妙阔远的意境,极尽丹青之妙。
“梅花”本是《梅花落》曲调。
胡地有雪无梅,战士听此曲想到故乡的梅花,进而想到故乡落梅的花片,于是一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纵观全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虽有思乡之情,但能感而不伤,处处洋溢着生活气息和浓郁的边塞情调,堪称唐人边塞诗中的精品。
名句识记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考点演示如何理解“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一句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作者简介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太原(今属山西)人,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再迁江宁丞。
晚年贬龙标尉,也称王江宁、王龙标。
因世乱还乡,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他擅长七绝,世称“七绝圣手”。
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大部分都是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爱国的精神和思念家乡的心情,也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之作。
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高适(700—765),字达夫,沧州渤海(今河北沧县)人。
二十岁曾到长安,求仕不遇。
于是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也没有找到出路。
后来,在梁宋一代过了十几年“混迹渔樵”的贫困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他得到重视,官至淮南、剑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
他的诗歌是现实主义多于浪漫主义。
风格雄厚浑朴,笔势豪健。
他的优秀作品大多数都作于北上蓟门、浪游梁宋时期。
在蓟门时期,他对边塞士卒的生活有了实际的观察,他在浪游梁宋到做封丘尉的时期,作品内容相当丰富,其中有些作品深入地反映了农民的疾苦。
高适的边塞诗和岑参的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体相近。
有《高常侍集》。
岑参(约715—770),江陵(今属湖北)人。
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
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任。
天宝进士,随高仙芝到安西、武威,后又往于北庭、轮台间,回朝后任右补阙居,转起舍人,至嘉州刺史。
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岑参的诗歌,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富有浪漫主义气息: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显出奇情异彩的艺术魅力。
他的诗,形式丰富多彩。
但最擅长七言歌行,有时两句一转,有时三句、四句一转,不转处奔腾跳跃,处处形象丰满。
他的诗当时流传极广,不仅雅俗共赏,还为各族人民所喜爱。
殷璠、杜甫在他生前就称赞过他的诗。
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更说他的诗“笔力追李杜”。
有《岑嘉州集》。
李益(748—约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曾北游河朔,为幽州刘济从事,居边塞十余年。
太和初官至礼部尚书。
他的边塞诗多写于建中、贞元时期。
因为他的诗以七绝见长,后人往往把他和王昌龄相提并论。
他的边塞诗,主要抒发战士们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
但这些诗里已经没有盛唐边塞诗的那种乐观豪放的情调。
他的绝句艺术成就很高,形象的完整丰富、韵味的含蓄深长、音韵的和谐婉转、语言的精练自然,都接近王昌龄。
其诗音律和美,为当时乐工所传唱。
有《李益集》。
二、写作背景《从军行(其一)》组诗共七首,是诗人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
本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蓟中作》天宝十载(751),高适送兵到北部边境后回程中经过蓟中,看到边境状况感慨而作。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岑参在热海(今伊塞克湖)时,崔侍御到边地监察,岑为其送行,看到西北边塞奇异景色,结合少数民族神话而创作。
《塞下曲》李益的边塞诗,主要是抒发壮士们久戍思归的怨望情绪,情调偏于感伤,但也有一些慷慨激昂之作,这首《塞下曲》便是其中一首。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无那..金闺万里愁。
无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空中白雪遥旋.灭。
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蒸沙烁石然.虏云。
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每愁胡虏翻.。
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长驱登塞垣..。
塞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填空。
(1)《从军行(其一)》中点睛之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中描写炎热天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蓟中作》中表现自己空有谋略,得不到重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气连赤坂通单于。
(5)王昌龄,唐代著名诗人,明人王世贞认为他的七绝可与________争胜,所以后来有人称他为“____________”。
(6)岑参,江陵人。
他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边塞雪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结构图示《从军行(其一)》⎩⎪⎨⎪⎧前两句:环境、时序、风物、戍卒后两句:怀乡思亲 《蓟中作》⎩⎪⎨⎪⎧前四句:边塞荒漠,萧条景象五至六句:担忧叛乱,忧心边患后四句: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前八句:热海奇异风光中间四句:思考、描绘后四句:临别赠言(赞美)《塞下曲》⎩⎪⎨⎪⎧⎭⎪⎬⎪⎫前两句:保家卫国后两句:杀敌要彻底典故 二、要点赏析1.阅读《从军行(其一)》,回答下列问题:(1)“更”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句是从哪个角度着笔抒情的?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蓟中作》,回答下列问题:(1)诗人描绘了怎样一幅塞外图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现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阅读《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回答下列问题:(1)“送君一醉天山郭,……热海炎气为之薄”几句的内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写热海之“热”有什么独到之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阅读《塞下曲》,回答下列问题:(1)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疑难探究5.阅读下面这首诗,指出其与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一)》在艺术手法与表达的思想感情上的异同点。
古从军行(节选)[唐]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别说出李益《塞下曲》中运用的四个典故,并说明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精析诗海拾贝此句含有思乡情调,在写法上虚实结合。
“梅花”本是《梅花落》曲调,战士听此曲容易想到故乡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此为实写。
听到《梅花落》,仿佛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一夜之间洒满关山,作者将“梅花落”拆为“梅花何处落”,以设问形式,此为虚写。
实虚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境界。
自主梳理1.(1)无奈(2)很快(3)同“燃”(4)反复,叛乱(5)边塞的城墙2.(1)无那金闺万里愁(2)蒸沙烁石然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3)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4)势吞月窟侵太白(5)李白七绝圣手(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互动探究区1.(1)“更”字具有过渡(递进)作用。
前两句触景生情,渲染边地烽火、塞上荒凉、诗人黄昏独坐的凄楚孤寂气氛。
此句写“关山月”的凄凉笛声又触发了诗人更为浓重的愁情,愁情层层递进,为下文抒发征人思乡之情做铺垫。
(2)运用想象(或虚写),从对面着笔,写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情、深深思念,从而更进一层地反衬了征夫的思亲念远之情,并使征人和思妇的感情交融在一起,增强了全诗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