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课程理念的创新与教师角色的转换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5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浅谈一、背景及现实意义。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它给人类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转变,随之人们逐渐产生了对科技的崇拜,而对人的情感普遍漠视,致使了人格发展的惨白和道德教化功能的隐退。
由此引发了人的价值信仰危机和道德没落。
与此同时,经济全世界化和信息社会化成为新世纪时期精神的“主旋律”。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材之间的竞争,培育什么样的人材已是关系到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
作为塑造学生灵魂,培育学生踊跃健康人格,启蒙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语文教学在新世纪挑战眼前应该做些什么,这是摆在每一名语文老师眼前的一个大问题。
纵观语文教学现状来讲,由于各种原因,咱们的教学还处于一种相对封锁的状态,“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很大程度只停留在口头上。
在许多学校,讲义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
教学进程中过度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强调语文的知识体系,考试模式单一、呆板,轻忽了学习主体的需求和特点,轻忽了人文精神的培育。
很多地方在阅读教学中一味偏重技术分析,放弃了语文作品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致使语文课程本来具有的文化功能流失。
咱们培育出来的学生缺乏主动性,缺乏创造性,缺乏情感品质。
这与时期所呼唤“关注生命,关注人格,关注尊严”的主题是背道而驰的。
面对各种不良现状,咱们必需对语文教学进行改革。
二、改革创新初中语文课堂提几点意见。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的主题是:引领新思想和新理念,探讨新教法和新学法,打造新课堂和新特色,追求新成效和新境界!1.引领新思想和新理念。
所谓“新思想”,就是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教育思想,如全面贯彻方针,全面提高质量的思想,面向全部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思想,等等。
所谓“新理念”,就是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与传统教学不同的理念,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理念。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通用3篇)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1近两年来,全国各地课堂教学改革风起云涌,许多先进经验纷纷亮相,成为了新课程教学的亮丽风景。
在改革中,我采取了扬长避短、学为我用、创新理念、稳步推进的课堂改革策略,有如下心得体会:一、教学理念的更新1、学生是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把学生放在了被动学习的地位,教师不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一味的采取压制、强迫的手段,常常适得其反。
近一年的改革,改变了我错误的认识,学生被放在了课堂的主体地位上,教学时能够首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自主学习值得提倡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别,但完全依靠教师的课堂教学教会学生不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能力的培养。
所以,在教学中根据学情、知识的难度适当教会学生预习、学习、复习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指出,21世纪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
3、小组合作的优势传统的课堂是少数尖子生的课堂,学困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小组合作,有利于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有利于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体验到学习与成功的快感,从而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因此,在教学中建立小组并发挥小组的作用不可忽视。
4、教学目标是课堂的指向标课程标准要求落实三维目标,课堂教学要落实三维目标,都需要教师在教学前早将目标定位下来。
一节课的任务完成与否,也需要对照目标。
目标的展示,还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学习的方向更明确。
5、新课程教学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永无止境,而教师教学不能仅传授知识,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思考、创新,在学习生活中养成动脑、动手、探究的习惯。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在教学中总结了“三自”学习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自”即自主预习、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预习课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内容的初步感知;阅读课侧重于思维的训练、表达能力的培养;复习课则侧重于知识的落实。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角色转变【摘要】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角色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有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
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师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创新思维的培养者;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师生关系民主合作,平等对话的实施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学反思的实践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关键词】教师角色转变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有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要打破与新教材不适应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
避免穿新鞋走老路。
新课程实施后,教师角色必须转变。
1 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创造思维的培育者新课程实施必然与一些旧的教学方法发生激烈地碰撞和磨擦,教师很难一下子就能挣脱掉旧的教学方法的枷锁,依旧会满足于知识的“零售”或“批发”。
不愿引领学生到知识的大海去“撒网”和“捕捞”,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首先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作为指导者,主要是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去探究问题。
教师的任务是组织、引导,创造机会和空间让学生去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要坚决摒除教师只管滔滔不绝的满堂灌,不管学生学的现象。
作为创造思维的培育者,课堂上我们要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善于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教师不能急于将自己的观点输入给学生,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对教师的观点以及教材提出诘问和异义。
教师要潜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活跃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思维资源,激发学生超越知识之上的智慧、灵感、激情,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学到更多更深的知识。
2 由课程的执教者转变为设计者和开发者教师不要当高高在上的执教者,要借助教材进行“设计”与“开发”,千万不能让学生象待哺的小鸟等着老师给他们喂食,教师要让学生自己找“食”吃。
这就要求教师借助教材设计一些有新颖性又有层次性的问题,多设计一些为什么和怎么样之类的问题,少问简单的是什么之类的问题。
学习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学习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1实行新课程改革至今,语文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语文教学阵地上的一名老,我的认识有了两个深刻的转变。
一是转变教的方式;二是转变学的方式。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我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上做了一些探索和改革。
具体如下:一、抛砖引玉促思考我把事先设计的问题带到我自己的课堂中,交给学生,让他们去思考一下,看看他们有什么好的想法,新的观点,把他们的想法和观点都记录下来,写成自己的教学资源。
学生也可能会有观点的碰撞,这样也为我的教学带来了很好的材料,让学生进行自由的辩论,让学生进行写作,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发言,这样的话我们的语文课程可能会变的更丰富多采。
学生也不会觉得语文课就是书本上那些知道,课外的东西也能很好地很自然地加入到课堂中,这样的话也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写作能力,以及与他们交流的能力。
比如对一篇课文的理解,如果由你教师根据参考书的答案讲出,那学生只能得到一种理解,甚至根本不理解。
若能由同学之间讨论,师生共同交流,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那么学生的理解不但是多方面的,而且也深刻得多。
学生在交流中就有很多看法,虽然有的是感性的认识,但都是很有道理的。
大家在讨论中相互学习,互相启示对方。
二、引来活水润心灵语文实质是人学。
陶冶心灵,教化众生是终极目标。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社会性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我们要把学生的大脑看成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想方设法去点燃这把火把,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充分地活动起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真正体现了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让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
我每节课安排一个学生进行3—5分钟的热点话题推荐,老师再根据推荐学生的具体表现和推荐内容进行适当的点评。
教育界/ EDUCATION CIRCLE2019年第14期(总第338期)▲课程教学【摘要】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对他们的语文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刻理解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将阅读知识机械性地灌输在学生头脑中,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也较少,也没有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因此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也没有明显帮助。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转变以往课堂教学角色,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创新性的对教师进行定位和角色的转换,对提高小学阅读教学效率有很大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师;角色转换;定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与转换探讨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三合镇金鸡小学 刘晓梅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通过阅读能够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可以说是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锻炼。
通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逻辑思维,并培养他们思维拓展的能力。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刻理解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并在教学中应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以往的传统课堂上,阅读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学生总是以被动接受的状态存在于教学课堂中,这对于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的开发都产生严重阻碍。
因此在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也要积极进行改革,充分地将阅读教学地重要作用发挥出来。
本文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和转换进行具体的阐述,希望对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有所帮助。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与转换1.由知识的灌输者向阅读的引导者转换在以往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是课堂的主体,以机械性的方式将知识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教师过分注重学生对阅读内容知识点的快速理解,而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
学生在课堂中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这对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的锻炼都没有好处。
浅谈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知识观、学生观以及评价观的变革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任务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启智、陶情、冶性、锤志”。
面对新课程,准确认识与全面把握教师新角色已成当务之急.那么,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应该实现哪些转变,本文作以简论。
一、新课程环境下教师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作为传统传授者角色的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他们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授受者.教师拥有绝对控制课堂教学的权利,学生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
整个教学过程中信息交流方式是单向传递,即教师讲,学生听。
且人们普遍认为:教师讲得越多、越细就越好;学生越“听话”、越安静、越能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就越好;记忆得越多越准确就越好。
这种教学模式只注重教师怎样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忽视了对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与过程的评价。
由此造成的便是教师的“满堂灌"和学生的被动授受,学生成了储存知识的“容器”。
在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学习者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师的强制填鸭式的教学是不能产生其期望结果的.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曾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在此意义上讲,学习是学习者的自主心理行为,教育只能影响学习并为学习服务。
教师的职能也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
因此,教师应转变传统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也强调:“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已成为未来生存的必要条件.而在当今信息网络时代,学生很容易从各种开放的数据资源中获得信息和知识.因此,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现成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以及学会如何根据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摘要:新课标实施全新的教学理念,新型的教学方式和崭新的评价标准。
作为新课改形势下的教师,必须彻底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转换自己的角色,以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成为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所需要的教师。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师角色转换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活动者、思考者、探究者,要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因此,作为新课改主力军的教师,如何进行角色转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一、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学行为的参与主体之间相互往来、相互影响、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首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个性发展的促进者,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这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
其次,现代教育不主张使每个学生都做到全面发展,但是应该鼓励学生发现和发扬自己的长处,不主张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和评价学生的优劣,鼓励学生向自己能够成功的方向努力。
因此,对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教师不但不嘲笑,还应反思自己的责任。
另外,新的教育理念更加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素质或能力,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和经验时,不应让学生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结论或那些所谓标准答案,要鼓励学生亲自进行探索和研究。
新的教育观还认为,教育应当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来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运用启发式、发现式学习法,使学生真正从学习中获得乐趣。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师要在教学的观念、内容、方法上都要进行革新,以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研究新的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教师不断研究新的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发展。
语文课堂教学心得体会3篇真正的语文课堂,将语文的人文性同语文的工具性结合起来,以学生的开展为本,造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人文素养,让学生在课堂内外自觉、自由、自为,从而为学生的人生奠基。
下面是学习啦带来的语文课堂教学心得,盼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语文课堂教学心得随着社会的开展,科技的进步,对学校的要求就更高了,所谓“质量求生存,质量求开展”。
而学校质量提高的关键是如何构建有效课堂。
以往我们总感到:语文教学花得时间较多,但却收效较低,远比不上数学成果,那么老师应如何发挥能动作用,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踊跃,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呢,下面就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备好课备好课是上好每一节课的重要环节之一。
老师必需要做好充分的、切合实际的打算工作。
课前要谨慎研读学科课程标准,领悟语文课标的要旨,探究教材。
弄清所授课的重点、难点。
探究学生,了解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考虑清晰如何讲,用什么样的语言讲,用什么教法教,学生才会简单明白,如何启发引导,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设计什么样的练习加以稳固提高,探究可能出现的课堂问题等。
备课时,老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化身,站在学生角色地位上,用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法去洞察学生的学习心理,理解他们的情感、愿望,设计最正确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爱好、情感去阅读课文。
老师还应广泛阅读书籍,积累相关资料,刚好了解所教学科的开展新动向。
对教材内容作必要的拓展延长。
才能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重视课前有效预习预习是课堂教学的打算。
做好课前预习,既是顺当地进展课堂教学的打算,又造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实力。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发觉真正能得到思索的只是一小局部学生,许多学生是还没来得及有自己的想法,就被别人的答案替代了。
久而久之,他们就形成了一种惰性,上课只是坐着等结果,从不思索。
为什么会这样呢?缘由是他们课前没有预习。
因此,我们必需重视和抓好课前预习。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角色的转换南京市秦淮中学晏拓内容摘要:新课程理念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改变教育观念,转换教师的角色。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促进者;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工作者。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教师的角色学生学习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社会责任感的社会工作者。
新课程理念要求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新课程赋予了教师工作新的内涵和要求,这要求教师改变教育观念和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转换教师的角色。
一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促进者。
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要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变“给学生施压”为“给学生动力”,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整个学生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改变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与客体,权威与服从,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益友,课堂教学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师生互动活动。
第二,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教师在教学活动的重心上,应改变仅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特别是要着重进行学法指导,真正做到“授人以渔”。
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
强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是因为:首先,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不可能,也没有这个必要,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地位被动摇了。
二年级语文老师工作总结经过新课标的实施,我们感受到了这是全新的课程理念,新型的学习方式,崭新的评价标准,现在我就谈谈实施新课标过程中的具体做法和体会。
一、转变教师角色、创设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的转变是推行新课程标准的前提。
要彻底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首先要转换教师的角色。
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而应是拥有现代教育观念、善于合作的的探究者,良好探究氛围的创造者,学生探究活动的观察者和服务者,学生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打个比方,过去,学生手中都拿着待点燃的火把,等着老师给自己火种;当今的时代,应该是老师与学生都执有燃烧的火把,老师的任务是引导众多的火把一起放出光和热。
学生对教材也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教师对此应积极鼓励,多方引导,使课堂成为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唯有如此,才能创建和谐平等的氛围。
为此,我们研究教学方法,从中发现问题,共同提高,创设出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走进学生心灵。
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思考的价值,老师也感受到师生和谐交流的乐趣,这种和谐的氛围在我们的课堂上随时可见,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学生们感到了学习的乐趣。
二、改变独立竞争,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模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现代教育理论所倡导的。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活动,协调的合作,积极主动的探究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不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也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有利于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发展。
自主即主动学习,主动地在语文实践中丰富人文素质,主动接受外界刺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构建新知识的意义。
探究性的学习,就是要求学生把人生、自然与社会作为研究的对象,质疑问难,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
自主地进行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途径。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式学习,课堂教学中,老师讲授的时间和内容大大减少,老师只是起一个引导、点拨的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发现者。
浅谈校本课程中师生角色的转换成都列五中学(610017)黄晓芳论文摘要: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过程中,师生们面临着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教育完全不同的“课程环境”,同时也面临着角色转换的问题。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传统知识传授者,是课程计划的机械执行者,是教学的管理者,是学生的裁判者。
学生则是知识的接受者,丧失了作为独立自主个体的地位,由“人”变成“非人”、一种“容器”、一种等待加工的“产品”。
笔者由校本课程的基本内涵中的四个要素谈起,从校本课程所体现的“自主和创新”这两个基本性质的角度来阐述了“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核心在新课程背景下角色的本质变化。
关键词:校本课程角色转换自主性创新性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校本、校本研究、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等概念从教育科研的神秘殿堂走进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视野里,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过程中,师生们面临着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教育完全不同的“课程环境”,同时也面临着角色转换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角色关系角色一词原意是指在戏剧舞台上或电影电视中,演员依据剧本要求所扮演的承担某一特定任务的人物。
社会心理学认为,角色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身份以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
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属于一定的团体。
在团体里,每个人都有一种身份,处于某种位置,或分担一份责任,都有一定的行为规范去规定他(她)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当一个人按照自己社会身份所规定的责任或行为规范去行动时,他(她)便充当着一种角色。
教师,则是在学校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角色;学生则是在学校学习知识的人。
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如下几种角色:第一,教师是传统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教师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一切教学活动围绕“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而开展。
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角色在教学中的具体表现是:①“教师讲,学生听。
”信息交流单向传输;②教师单独拥有权力,学生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被动学习;③教学以知识传输为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受教师关注不够;④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评定都由教师决定,学生的任务和职责就是彻底“应试”和“接受评定”。
新课标新教材新理念新教法当代语文教学研究表明,语文学习过程不仅是学习者对信息接受和储存的过程,更是学习者对信息主动加工、传递运用的过程。
全新的学习观必然对语文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学习者的条件来看,学习本身是学生的主体活动,是以学生求知欲,学习兴趣为基础,并由学生自身主动性及自我控制活动协调发展的过程;从学习目的来看,学习不仅是“知道什么”或明白“要懂得什么”,而还在于“能够做什么”和“会做什么”;从学习的内容来看,语文的学习应面向问题的学习,面向全体的学习,面向运用的学习,面向创造的学习。
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更应注重新知识、新技术、新问题的学习。
因此,从这些全新的学习观出发,就需要我们在当前语文教学中更新观念,转换做法。
一、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荷兰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学习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因此,在教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多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较多的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揭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
”新教材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体现出“情景――探索―—试一试――练一练”的编排体系,这给教师为学生提供“经历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编排意图就要学生做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让他们多探索、多实践,做到体会数学,内化数学。
教师要确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探索、自学、发展的主体,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问题。
从而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二、倡导学习方式的变革。
论语文课程理念的创新与教师角色的转换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语文课程性质观、语文课程目标观、语文课程内容观、语文课程资源观和语文课程评价观五个方面都有深刻创新,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角色进行历史性转换,即由课程知识体系的灌输者而成为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者,由教科书的被动使用者而成为新课程的塑造者,由课程成绩的裁判者而成为课程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
关键词:语文课程;理念创新;教师角色转换全球化进程给中国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在此时代背景下,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格外令人关注。
其中,近年来毁誉参半的语文课程,以其凸显自身个性活力的崭新理念而走在课程改革的前沿。
解读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1],深感字里行间内蕴丰富、新意迭出。
它积淀着几代语文教育工作者对现代母语课程的曲折探求和深沉思考,洋溢着科学理性与人文主义精神相辉映的独特风采。
一、关于语文课程理念的创新至今还慎重地标注为“实验稿”的这个语文课程标准,其实早在1999年即已正式启动研制工作。
2000年先行出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尽管只是一个过渡性文件,但已在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方面较前有了一定的突破。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正是此后在广泛征求各方面专家、学者、教师乃至企业界高层领导意见的基础上而逐渐形成和完善的,与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更具有开拓性和完整性,顺应国际母语教育改革的宏观趋势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观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对课程特征的准确界定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里融入了语文教育界经过长期探索而达成的一种共识,为语文课程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施作出了理性的定位。
正是由于对语文课程性质全方位的、内蕴丰富的定位,进而才形成了囊括工具性知识、技能和人文精神、道德情操及个性风采的课程新概念“语文素养”。
这个新概念,标志着语文课程的一种理想境界。
正是作为素质教育时代之象征的“语文素养”,才构成了学生个体真正意义上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坚实基础,同时也可以夯实其学好其他课程的大文化根基。
这样,新课标因其注重学生个体可持续和谐发展使语文课程的地位得到了提升,突出了它在个体从自然存在向社会存在的转化过程中所具有的奠基作用。
(二)课程目标观的创新这里集中体现了语文课程在价值取向上的现代意识。
新课程标准基于对语文课程特点的深刻反思,首次正式提出了“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甚至明确要求“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措词委婉而观点鲜明,标志着语文课程目标由知识中心向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中心的转变,也表明在素质教育深入人心的时代背景下语文课程功能的显著升华。
新课程标准从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和不同侧面提出了语文课程的目标体系,即尽可能充分地发展学生个体的能力体系。
其中包括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激发其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语言能力是指以语言积累为基础、语感培养为指向的实践性能力,分别表现为注重情感体验、丰富精神世界、独立自主的阅读能力,耐心专注地倾听、文明得体地表达和沟通、富有感染性和说服力的口语交际能力,感情真挚、条理明确、追求独特感受、有创意的写作能力,以及全球化时代所必备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思维能力则是与语言能力互为表里、同步发展的,由于课程评价趋向注重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和发展性,故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型语言能力之发展,必然内在地刺激着个体思维能力之成长,并进而开发出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可以说,从偏重各种语言知识的灌输和贮存,到注重发展个体的各项能力,新课程标准充分呈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语文教育理念。
(三)语文课程内容观的创新长期以来,语文课程内容一方面为克服主观随意性而追求着科学化和序列化,这是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的;但另一方面,又存在着“难繁偏旧”的弊病,这是以知识为中心的片面追求升学率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有鉴于此,这次语文课程标准着眼于课程内容与学生主体经验世界、情感世界的内在联系,关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需求差异而对课程内容予以不断调节和更新发展。
换言之,打破了课程内容的过于封闭的弊端。
由此出发,新课程标准对作为课程内容具体体现的语文教材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首先,教材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想像世界,从而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
其次,教材内容的安排应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优化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
最后,教材要富于开放性和弹性,既合理安排作为共性要求的基本课程内容,又要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个性化开发和选择的空间,特别是为学生主体留出自主取舍和拓展的空间,等等。
简言之,语文课程内容丰富多样、充满个性活力,以学生主体生机勃勃的发展为逻辑始点和最后归宿,从而体现了语文课程建设上浓郁的人本意识。
(四)语文课程资源观的创新虽然,20世纪80年代,即有张孝纯等名师以“大语文”主张和实践来自觉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使语文教学界逐渐趋向这种共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但是正式从“课程资源”的角度提出:“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要“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这次尚属首次。
如果语文课程资源的内涵,还是停留在教科书及其围绕它的直接的教学辅助材料上,那么,语文素质教育就难以有效落实。
有鉴于此,新课程标准引导师生走出“课堂为中心”“教科书为中心”的误区,用多种分类来呈现语文课程资源的新概念,如根据课程来源列举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根据课程性质来列举自然、人文和社会课程资源等等,从而使师生认识到“大语文”这个课程概念的外延有多么宽广,内涵有多么深厚。
(五)语文课程评价观的创新这是整个新课程标准中最富有建设性进展的方面之一。
就评价目的而言,从过度偏重甄别和选拔转向有效地促进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使课程评价的具体关注点集中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优化,转向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整体改善。
就评价维度而言,从单纯的知识体系和能力训练点转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的综合,最终指向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
就评价方法而言,从单一的终端评价转向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兼顾,从烦琐化的定量评价转向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结合,明确指出据于语文学习体验和感悟的特征而不能以量化和客观化作为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
就评价主体而言,从单向的教师评价转向师评、生评和自评三者相结合,逐步强化学生的互评和自评,这就使课程评价的角色重心发生横向位移,突出了学生个体在课程评价过程中所必须珍视的主体性地位。
二、新课程理念呼唤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语文课程理念的一系列重要更新,热切呼唤着教师角色相应作出深刻的转换。
这种转换是教师伴随着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质性推进和现代语文课程的新成长而发生的,是教师面向教育未来的发展性建构。
这就需要首先理性地审视和反思语文教师的传统角色,使之逐步从所谓传道授业解感之权威向与新课程同步成熟的“平等者中的首席”作根本位移。
换言之,语文教师要在新的课程环境下重新塑造自己并界定角色职能。
(一)由课程知识体系的灌输者而成为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者以往的语文教学,以系统传授学科知识的严谨性而成为一大特点,这同时也难免唯知主义倾向的抬头,极端者甚至使原本内涵丰富、品位高雅的母语课程异化为以复制系统知识为目的的流水型作业。
这种机械化和程式化的操作过程,一方面将浑然天成的美文,肢解成时代背景、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和写作特点这若干大块的“粗粮”,用心良苦地灌输给待哺“精粮”的学生;另一方面脱离语境而孤立和片面地串连语修逻文知识线,使知识难以为学习主体有目的、有意义地建构。
这种大工业生产式的语文课程,难以适应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的素质教育。
现在,新课标确认语文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就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及其对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的选择,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把教师作为知识权威。
这里,语文教师要强化两种意识。
第一是民主意识。
即语文教师要创设课程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
正如加拿大著名课程专家史密斯教授所说的:“教师所关注的并不是教——即通常所谓的灌输条理分明的知识,而是保护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的环境条件。
”[3]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师要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注重对话过程的再生性和多元性,不以有限的结论锁定无限的对话进程。
这尤其表现在阅读教学中,正如新课程标准所一语道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这实质是确认学生也是语文课程的主体之一,故应激发和尊重学生对课程新价值的创造。
第二是人本意识。
既然学生不是承纳知识的容器而是有待点燃的“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那么,教师就理当以全面发展其情意要素和智力要素为课程目标,即如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发展学生的能力体系和人格体系。
这样,就广度而言,个体的精神境界、个性品德和语文水准将得到完整的提升;就长度而言,个体以志趣为动力、以自主学习为习惯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将得到可靠的保证;而就深度而言,生命就超越了单纯的知识和技能训练而获得抵达人性深处的灵魂之优化。
(二)由教科书的被动使用者而成为新课程的塑造者由于以往语文课程编制中的既定性、凝固性和闭锁性,教师难免只是消极、被动的忠实执行者,连对教科书的自主选择和重组都可能性很小,更遑论对校内外多种课程资源的自觉广泛的开发和对课程发展的创造性研究。
而今,在新课标的引导下,语文教师的教学创造精神将随着新课程的成长而得到充分的释放,从而升华为与学生共建课程的主体。
其一,就课程既定内容而言,教师要对语文教科书作出适当的“裁剪”,取舍、增删与否,均要根据本地、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而作出相宜的安排,切忌简单照搬学科专家的方案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人”。
尤其必须百般珍视“童心世界”的课程价值,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来拓深、拓宽语文课程的内涵和外延。
其二,就课程动态建构而言,语文教师要着力突破课堂教学的自闭性,主动建构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从而使有字之书与鲜活的现实同化为充满生机的统一体,使母语课程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挥。
诸如让报刊、影视、广播、网络、演讲、辩论、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全球事件等素材性课程资源进入教学流程——如是,语文课程才可谓面向生活、面向未来、面向世界。
其三,就课程实施而言,语文教师要努力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充满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