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学
- 格式:ppt
- 大小:421.50 KB
- 文档页数:88
1. 感觉过敏:hyperesthesia,是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增高。
如感到阳光特别刺眼,声音特别刺耳,轻微的触摸皮肤感到疼痛难忍等。
多见于神经症、更年期综合征等。
2. 错觉:指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病理性错觉常在意识障碍时出现,带有恐怖色彩,多见于器质性精神障碍的谵妄状态。
3. 幻觉:指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官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
幻觉是临床上最常见而且重要的的精神病症状,常与妄想合并存在。
4. 妄想:是一种不理性、与现实不符且不可能实现但坚信的错误信念。
它包括错误的判断与逻辑推理。
即使把事实或已经被完全论证的理论摆在妄想者的面前,也很难动摇他的信念,妄想大都出现在精神病状态下,如精神分裂症。
5. 被害妄想:是最常见的一种妄想。
患者坚信他被跟踪,被监视、被诽谤、被隔离等。
受妄想的支配可拒食、控告、逃跑或采取自卫、自伤、伤人的行为。
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偏执型精神病。
6. 夸大妄想:患者认为自己有非凡的才智、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大量的财富和发明创造,或是名人的后裔。
可见于躁狂症和精神分裂症的及某些器质性精神病。
7. 罪恶妄想:又称自罪妄想。
患者毫无根据地坚信自己犯了严重错误、不可宽恕的罪恶,应受严厉的惩罚,认为自己罪大恶极死有余辜,以致坐以待毙或拒食自杀;患者要求劳动改造以赎罪。
主要见于抑郁症,也可见于精神分裂症。
8. 物理影响妄想:又称被控制感。
患者觉得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志行为都受到外界某种力量的控制而不能自主。
此症状是精神分裂症的特殊性症状。
9. 疑病妄想:患者毫无根据地坚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躯体疾病或不治之症,因而到处求医,即使通过一系列详细检查和多次反复的医学验证都不能纠正。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围绝经期及老年期精神障碍。
10. 被洞悉感:又称内心被揭露。
指患者觉察到自己的思想还未往外表达或不想表达出来就已被许多人知道,尽管患者说不清自己的思想如何被别人探知,但确信已经尽人皆知。
1.精神病学(psychiatry):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精神疾病(精神障碍)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疾病发展规律以及治疗、预防和康复的一门学科。
2.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illness):或称精神疾病,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可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
3.Psychoses系:指心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疾病自知力严重受损甚至缺失、不能应付日常生活要求并保持与现实接触的一组情况。
4.精神症状:精神障碍通过精神活动异常表现出来,包括认知障碍、情绪情感障碍和意志行为障碍等。
这些不同类别障碍的特定而具体的临床表现,即为精神症状(symptoms of mental disorder)。
5.精神病理学:研究精神症状及其产生机制的学科称为精神障碍的症状学,又称精神病理学。
6.感知综合障碍:患者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能感知,但对其某些个别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距离、空间位置等产生错误的感知。
7.妄想(delusion):是在病态的推理和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病理性的歪曲信念。
8.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和环境不协调为特征;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基本正常,部分病人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病程迁延,有慢性化倾向和衰退的可能,但部分病人经治疗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
9.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s):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affective disorders)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心境或情感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可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大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多可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10.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s)是指在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与特定的文化压力等因素交互作用下导致的进食行为异常。
精神病学教学大纲一、绪论精神病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对象为人类心理行为和精神活动中的异常表现。
精神病学的教学大纲旨在系统地介绍精神病学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掌握精神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提高对精神病患者的关爱和治疗水平。
二、精神病学基础知识1. 精神疾病的定义与分类:介绍精神疾病的概念、分类标准和常见疾病类型。
2. 精神病学的历史与发展:概述精神病学的发展历程,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及其贡献。
3. 精神病理生理学基础:探讨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包括神经递质异常、脑结构改变等方面的内容。
三、精神病学疾病诊断与评估1. 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介绍常见精神疾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幻觉、妄想、情绪障碍等。
2. 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详细介绍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包括DSM-5和ICD-10等标准。
3. 精神病学评估工具:介绍常用的精神病学评估工具,如症状自评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等。
四、精神病学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介绍精神病学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包括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等。
2. 心理治疗:介绍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等。
3. 康复治疗:介绍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治疗方法,包括社会康复、职业康复等。
五、精神卫生教育与预防1. 精神卫生教育:介绍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途径,如宣传教育、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
2. 精神病预防:探讨精神疾病的预防措施,包括心理调适、生活方式改变等。
六、精神病学实践技能培养1. 临床实习:介绍精神病学专业学生的临床实习内容和要求,帮助学生掌握实践技能。
2. 病例分析:训练学生进行精神病病例的分析诊断能力,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结语通过学习精神病学教学大纲,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精神疾病的相关知识,提高对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为未来的临床实践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愿我们的教育工作能够培养更多优秀的精神病学专业人才,为社会的心理健康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精神病学:研究精神疾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发展规律以及预防和治疗的学科。
精神障碍: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问题,有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可伴痛苦体验和功能损害。
精神症状:异常的精神活动通过人的外显行为表现出来。
精神健康:成功履行精神功能的一种状态,能产生建设性活动,维持良好人际关系,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
心身疾病:与精神紧张有关的疾病,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中有重要作用。
感觉: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一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反映到脑中综合并结合以往经验,在脑中形成的整体印象。
内感性不适:躯体内部产生的各种不舒适或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
性质难描述,部位难确定。
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幻觉: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虚幻的知觉内脏幻觉:患者对体内某一部位或某一脏器的一种异常知觉体验。
真性幻觉:患者体验到的幻觉形象鲜明,如同外界客观事物,存在于外界空间,通过感觉器官获得假性幻觉:幻觉形象不够鲜明,产生于患者的主观空间。
功能性幻觉:伴随现实刺激而出现的幻觉反射性幻觉:当某一感觉器官处于活动状态时,另一器官出现幻觉思维奔逸:联想速度加快,数量增多,内容丰富生动,说话主题随境转移,也有音联,意联。
思维散漫:思维目的性,连贯性,逻辑性障碍,患者思维活动联想松弛,内容散漫,缺乏主题。
思维破裂:概念之间联想的断裂,建立联想的各种概念内容间缺乏内在联系。
病理性赘述:思维活动迂回曲折,联想枝节过多,做不必要的过分详尽的描述。
思维中断:患者无意识障碍,无外界干扰等原因,思维过程突然中断。
象征性思维:以无关的具体概念替代某一抽象概念,不经患者解释,旁人无法理解。
逻辑到错性思维:推理缺乏逻辑性,因果倒置,推理离奇,不可理解。
强迫观念:患者脑中反复出现的某种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明知没必要,但无法摆脱。
妄想:病理性歪曲信念,内容与患者本人利害相关,有个人独特性,因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而有所差异,虽与事实不符,无客观基础,但患者深信。
精神病学——总论精神病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和诊断各种精神障碍。
它关注人类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的起因、发展和治疗。
通过研究精神疾病的症状、原因和治疗方法,精神病学为人们提供了预防和治疗心理健康问题的专业指导。
精神病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而当时的观念和实践与现代精神病学有着极大的不同。
古希腊医生将精神病视为来自于超自然力量的惩罚,大量的治疗方法也取决于祈祷和神圣的仪式。
直到18世纪末,西方的精神病学开始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Psyche的研究不仅把神秘的元素逐渐纳入科学范畴,还发展出了一系列临床和实验研究的方法。
在现代精神病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类型的精神障碍,包括情绪障碍、焦虑障碍、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等等。
这些疾病的症状和临床表现各不相同,但都会对患者的心理和社交功能造成明显的影响。
当我们谈论精神病学时,我们必须去了解疾病的根本原因。
精神疾病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物因素等等。
遗传因素在某些精神障碍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
环境因素也是精神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包括早期的创伤经历、家庭环境、社会支持等等。
生物因素涉及神经递质的功能异常和脑结构的改变,这些都对心理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精神病学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发展。
通过病史采集、面谈和观察,医生可以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在确定诊断后,医生可以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可能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社交支持等等。
药物治疗通常用于控制精神疾病的症状,而心理治疗旨在帮助患者了解和应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精神病学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科学,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和争议。
首先,对于许多精神障碍,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生物学标记物来进行诊断和治疗。
其次,在世界各地,对精神疾病的认知和对待方式存在差异。
许多社会中对精神病人存在歧视和偏见,而很多国家对心理健康的资源投入不足。
精神病学名词解释精神病学是研究精神疾病的科学领域,它涉及了多种名词和概念。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精神病学名词的解释和拓展:1. 精神疾病(Mental Disorders):指的是对个体的思维、情感、行为和社交功能产生负面影响的疾病。
精神疾病可以涉及各种症状和严重程度,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
2. 诊断(Diagnosis):精神病学中的诊断是指通过观察和评估患者的症状、行为和心理状况来确定他们是否符合特定的精神疾病标准。
诊断通常由经验丰富的精神病学专家进行,依据国际通用的分类系统,如《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简称DSM)。
3. 治疗(Treatment):精神病学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通常依靠精神药物,如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和抗精神病药,以减轻症状或控制病情。
心理治疗则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和心理干预来帮助他们改善思维、情绪和行为。
4. 精神病理学(Psychopathology):精神病理学研究精神疾病的发生机制和病因,探讨导致异常心理和行为的因素,如遗传、神经化学、环境和社会因素等。
精神病理学的研究有助于理解疾病的本质,并为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
5. 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精神分析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源于弗洛伊德的理论。
它旨在通过探究无意识心理过程和童年经历,帮助患者认识和解决潜在的心理冲突和困扰。
精神分析还用于研究人类思维和心理的深层结构。
6. 社区精神病学(Community Psychiatry):社区精神病学关注精神疾病对社区和个体的影响,并通过提供综合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来预防和治疗精神疾病。
它强调社区参与和个体的整体健康。
以上是一些精神病学中常见的名词解释和拓展。
精神病学作为一门学科,不仅对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还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的心理和行为。
精神病学名词解释精神病学是一门研究和诊治精神障碍的学科。
下面是对一些常见精神病学名词的解释:1. 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指一种或多种精神功能受损的异常状态,导致个体情感、认知、行为的异常。
常见精神障碍包括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焦虑症等。
2. 抑郁症(Depression):一种常见的情绪障碍,表现为低落的情绪、对平常活动丧失兴趣和快感、疲惫和缺乏动力等。
严重的抑郁症可能导致自杀风险增加。
3.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表现为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紊乱。
患者通常出现幻觉、妄想、言语和情感缺失等症状。
4. 焦虑症(Anxiety disorder):一类常见的精神障碍,表现为过度担忧、紧张和恐惧。
常见的焦虑症包括广泛性焦虑症、恐慌症和强迫症等。
5.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一种情绪障碍,在情绪上波动剧烈,交替出现抑郁和躁狂两种极端情绪状态。
躁狂期表现为兴奋、冒险行为,而抑郁期则表现为低落的情绪。
6. 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一种发育障碍,常常在婴幼儿期首次发现。
患者表现出社交沟通和行为的缺陷,以及刻板重复的兴趣和行为。
7.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一种焦虑障碍,主要表现为强迫性思维和行为。
患者常常陷入反复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感受到强烈的焦虑。
8. 痴呆症(Dementia):一种进展性的脑部疾病,导致记忆、思维和行为的丧失。
阿尔茨海默病是最常见的痴呆症类型。
9. 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一类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表现为个体特征和行为方式的异常。
常见的人格障碍包括边缘型人格障碍和避难型人格障碍等。
10. 药物成瘾(Substance use disorder):一种慢性疾病,指对物质(如酒精、毒品等)的滥用或依赖。
绪论精神病学: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各种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疾病转归、预防治疗方法的一门科学。
▲社会精神病学:从社会学,文化差异角度研究精神病行为问题发生发展的一门科学。
▲司法精神病学:研究精神病人所及的法律问题,主要评价和鉴定精神病人违法行为的责任能力及安置问题的一门科学。
▲精神病理学:精神病学的传统分支,它以心理学为基础,对异常的思维、情感体验、行为等问题进行描述,命名、归类的一门科学。
▲生物精神病学:从生物学的角度探讨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治疗、预防的一门科学。
▲精神药理学:就是研究精神药物与生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儿童、老年精神病学:就是对儿童老年这一特殊人群精神病的发生、发展、治疗、预后特殊规律性的一门科学。
(以上主要为名词解释,选择填空之类题型)精神障碍: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可伴有痛苦体验和功能损害。
(了解:如AD典型的认知损害,抑郁症典型的抑郁体验等。
其核心是失去现实检验能力、有明显幻觉妄想,外围是神经症性疾病如焦虑抑郁等。
)精神疾病: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发生紊乱,导致患者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精神活动发生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总称。
行为医学:是一门将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科学技术和生物医学技术整合起来,并将这些技术应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康复的边缘学科。
精神活动障碍主要表现为以下5个方面:1、精神活动的紊乱2、精神活动的削弱3、精神发育迟滞4、人格异常5、心身疾病▲人格异常:是一种人格在发展和结构上的明显偏离正常,这种人对环境的适应不良,明显影响社交活动和职业机能。
人格障碍主要有7种:1、偏执型人格障碍;2、反社会性人格障碍;3、冲动性人格障碍;4、分裂样人格障碍;5、表演性人格障碍;6、强迫型人格障碍;7、焦虑性人格障碍。
(填空选择)▲心身疾病:是一组与精神紧张有关的躯体性疾病,具有器质性病变的表现或确定的病理生理过程所致的临床症状,心里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中有相对重要的作用。
《精神病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精神病学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课程学分:_____学分课程总学时:_____学时理论学时:_____学时实践学时:_____学时二、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精神病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精神障碍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精神病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和医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常见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
(2)熟悉精神障碍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
(3)了解精神病学的研究方法和学科发展动态。
2、能力目标(1)具备对常见精神障碍进行准确诊断和评估的能力。
(2)能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3)能够与精神障碍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提供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
3、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的关爱精神和职业道德,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权利,保护患者的隐私。
(2)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能够与其他医务人员协作开展工作。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一)绪论1、精神病学的概念和范畴。
2、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
3、精神病学的发展简史。
(二)精神障碍的症状学1、感知觉障碍(1)感觉障碍:感觉过敏、感觉减退、感觉缺失。
(2)知觉障碍:错觉、幻觉。
2、思维障碍(1)思维形式障碍:思维奔逸、思维迟缓、思维贫乏、思维散漫、思维破裂、病理性赘述、思维中断、思维插入、思维被夺、强制性思维。
(2)思维内容障碍:妄想。
3、注意障碍:注意增强、注意减退、注意涣散、注意狭窄。
4、记忆障碍:记忆增强、记忆减退、遗忘、错构、虚构。
5、智能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痴呆。
6、情感障碍:情感高涨、情感低落、焦虑、恐惧、情感淡漠、情感倒错。
7、意志障碍:意志增强、意志减退、意志缺乏、犹豫不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