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我国和OECD的企业年金
- 格式:docx
- 大小:18.34 KB
- 文档页数:6
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发展现状及国外借鉴【摘要】企业年金制度是企业为员工提供退休保障的重要方式,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发展尚不完善。
本文从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发展现状、国外借鉴模式、对策建议、具体措施和政策研究必要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通过对比国外企业年金制度经验,发现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提出加强制度建设和提高保障水平的具体建议。
结论表明虽然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发展尚需进一步完善,但国外经验值得借鉴,增强企业年金制度建设的紧迫性。
这种跨国对比和借鉴可以促进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持续发展,为员工提供更好的福利和保障,有利于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企业年金制度、发展现状、国外借鉴、对策建议、保障水平、政策研究、完善、经验借鉴、紧迫性1. 引言1.1 研究背景企业年金制度是一种为职工提供退休福利和保障的重要机制,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企业年金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变得尤为迫切。
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目前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面临着制度不健全、资金缺乏、管理不规范等挑战。
对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国外企业年金制度的借鉴模式,提出加强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建设的对策建议,对提高企业年金保障水平的具体措施进行探讨,以及阐述开展企业年金政策研究的必要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意义。
本文将重点对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国外企业年金制度的借鉴模式,以期为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1.2 研究意义中国的企业年金制度是企业和员工的共同福利体系,对于提升企业员工的福利水平,增强企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企业年金制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通过对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发展现状及国外借鉴的研究,可以为我国未来企业年金政策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深入探讨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探讨加强企业年金制度建设的对策建议和具体措施,有助于提高我国企业年金保障水平,满足员工的福利需求,促进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目前,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我国企业年金的参保覆盖率相对较低。
截至2020年底,我国企业年金签约企业仅有2.4万家,参保人数约为3200万人,仅占全国就业人员的比例不到5%。
与此相比,美国的企业年金参保率高达90%以上,其他发达国家也普遍保持在70%以上。
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企业年金的推广和普及工作还不到位,同时也与企业自身对企业年金的认知和推行意愿有关。
我国企业年金的运作规模相对较小。
截至2020年底,我国企业年金的资产规模约为2642亿元,相较于其他国家已发达地区的企业年金规模来说,还较为有限。
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企业年金市场的发展起步较晚,市场基础相对薄弱,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也有待提升。
我国企业年金的投资运营存在一些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年金的投资运营主要以固定收益类为主,股票等权益类投资仍然相对较少。
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者风险承受度相对较低,对权益类投资的认知和理解还有待提升;另一方面也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不够成熟和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管理能力有关。
我国将进一步完善企业年金的立法和政策环境。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养老金压力的增大,政府逐渐意识到发展企业年金的重要性,并将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支持和鼓励企业年金的发展。
我国企业年金的参保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目前,我国企业年金主要面向国有企事业单位,未来将逐步拓展到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从而提高企业年金的参保覆盖率。
我国企业年金的运作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随着企业年金市场的发展和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会选择设立企业年金,使得企业年金的资产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
我国企业年金的投资运营将更加多元化。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企业年金将逐渐增加对股票、债券等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提高投资收益及风险分散效应。
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待提高。
20OECD与中国养老金替代率水平的比较分析安 婧( 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 要】随着新生儿生育率的持续走低,老年人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向世界各国提出挑战,与此同时,老年人抚养比的持续攀升,更加使这一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
世界经济的整体低迷,要求各国在财政和养老金支付水平上寻求平衡,世界各国纷纷开始针对养老金问题进行改革,努力建立一个持续可行,稳健的养老金体系,为此,对养老金替代率的合理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养老金;替代率;养老金支柱随着中国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老年抚养比的持续走高,我国养老制度的构建和完善已经是迫在眉睫了,同时,养老金替代率一词在社会上频频引发热议,作为衡量劳动者退休后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养老金替代率成为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对象。
如何将养老金替代率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使老年人退休后能安享晚年,同时又不至于增加财政负担,是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养老金替代率的定义养老金替代率是指劳动者退休后所领取的养老金与其退休前工资收入之比。
作为国家或地区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养老金替代率是衡量退休劳动者生活水平的基本指标之一。
从国际上来看,养老金替代率既可以指劳动者退休后的税前养老金,其中包括个人所得税和医疗保险费,也可以指其税后的养老金,由于我国的养老金是免征个人所得税的,对净替代率的测算也和其他国家不同,为了减少不必要的误差,统一用养老金总的替代率进行各国的比较和分析。
二、OECD成员国与中国养老金替代率对比从OECD的数据可以看出,34个经合组织国家养老金总替代率的平均值为57.6%,而28个欧盟国家的平均值为62.1%,略高于经合组织国家。
国际劳工组织《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规定,养老金的最低替代率为55%。
显然,两大组织均高于国际劳工组织划定的最低警戒线。
中国的养老金替代率为74%,远高于以上两大组织的平均值。
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发展现状及国外借鉴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现状及国外借鉴。
首先介绍了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历程及现状,然后对比了国内外企业年金制度的差异,并分析了其原因。
随后,从美国、德国、日本、韩国四个国家的企业年金制度入手,分析了它们的具体内容和运作模式,并探讨了其对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借鉴意义。
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企业年金制度,发展现状,国外借鉴,操作模式,完善建议正文:一、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历程及现状企业年金制度是指雇主为员工参加的退休保障计划,又称“企业退休金”。
在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
1987年,我国首度出台了《企业退休金条例》,该条例规定了企业的退休金缴费标准、企业应遵守的程序、以及其管理机构等内容。
1997年,国务院又颁布了《企业年金暂行办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35245家企业设立了年金计划,参保人数达到了2831万人。
其中,绝大多数为国有企业及外资企业。
不过,和美国、日本等国家的企业年金制度相比,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规模还比较小,覆盖面也相对较窄。
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由于我国在经济改革过程中,企业的主要目标仍然是追求经济效益,而非为员工提供福利保障。
因此,企业在设置年金计划时还存在较大的难度;二是由于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率较高,为企业年金的发展带来了一定难度;三是我国尚未完全放开企业年金的市场化发展。
例如,企业只能选择一家国家规定的机构进行投资管理,投资运营灵活度不高。
二、国内外企业年金制度的差异及原因分析企业年金制度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执行标准和范围也有所不同。
在国外,相比于我国,在企业年金制度规模、管理模式、资金来源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差异。
(一)规模由于历史和文化等原因,企业年金在发达国家所占比例相对较高。
货币银行Financial IndustryOECD国家企业年金投资监管模式主要有两种,即定量限制模式和审慎监管模式,此外还有一种在审慎监管中引入风险监管思想的风险监管模式,因为并不成熟,严格讲还不能称其为一种独立的模式。
不同的监管模式决定了不同年金投资组合的资产配置状况,影响了年金资产的投资风险及投资回报大小。
比较分析海外国家的年金监管模式并进行绩效评价,可以为我国的年金投资监管改革提供参考。
一、OECD国家企业年金投资组合监管模式的比较由于经济发展和文化的差异,OECD各国的年金投资监管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是“审慎人”监管模式,主要以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为代表。
这些国家对企业年金的投资组合没有太多限制,主要通过严格的法律约束和制定企业年金运营机构的准入制度进行监管。
第二类是定量限制监管模式,以欧洲大陆各国,如德国和瑞典为代表。
这些国家的监管机构明确规定年金投资组合的资产类型、投资工具及投资限额,通过限制市场风险暴露来保护受益人的利益。
除了投资组合多样化以及对自我投资或所有权集中的限制等共同特征以外,审慎监管与定量限制监管模式存在以下不同:一是对国内特定资产的投资限制比例不同。
总体来看,实行定量限制监管模式的国家比较倾向于国债和银行存款等稳妥性投资(如表1所示,对股票和不动产等风险资产进行直接的数量限制;而实行审慎性监管模式的国家并不限制投资组合中资产的份额和比例。
表1:部分OECD国家对企业年金投资组合国内投资的限制资料来源,OECD,Survey of investment regulations of pension funds,June 2006二是对海外投资的限制有所区别。
定量限制国家均要求企业年金持有的海外资产应当满足一定程度的货币匹配限制,如德国严格限制海外资产占整个投资组合的比例,80%的投资受币种限制。
部分审慎监管国家,如芬兰和意大利也分别就货币匹配程度、海外投资总体比例加以限制,其余如美国、英国等审慎监管国家则没有这方面的规定(受篇幅限制,数据略。
企业年金在国内的发展状况分析一、前言企业年金,是企业和员工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在国家的指导和鼓励下,根据本企业经济状况自愿为员工建立的一种以弥补基本养老保险,提高员工退休生活保障水平的补充养老保险计划。
对于政府而言,企业年金可以减轻公共养老金的负担;对于企业来讲,它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工具,可以有效吸引、保留和激励员工;从员工的角度来看,企业年金可以提高退休收入水平。
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1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意味着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的产生。
自1991年开始,企业年金发展的规模不断扩大,覆盖面越来越广,在缓解国家养老保险压力和促进企业、资本市场长期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但同时也伴随着诸多的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企业年金在规模、覆盖面、法律制度、替代率和结构等方面的现状,剖析企业年金在发展中存在的法律规章制度、企业年金市场和企业方面的问题如覆盖范围小、结构发展不平衡、商业化运作程度低、缺乏监督管理机制以及宣传认识不够等,并针对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二、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现状企业年金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已经具备相应的规模,企业年金制度也逐渐完善,但从覆盖范围、替代率及结构上还存在相当的差距。
(一)企业年金从总体上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虽然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正处在起步和成长阶段,还不能完全发挥降低养老保险替代率的作用,未能成为养老保障第二支柱的重要角色。
但在政府及相关政策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步建立起企业年金计划,并拓展到各种类型的企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企业年金的基金规模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2001年仅为200亿元,而截至2007年末则达到1519亿元,增加了近7倍,年增长率约为35%。
不仅仅是基金规模的扩大,企业年金的覆盖企业和覆盖人数也在不断增长中,自2001年至2007年末,企业年金覆盖人数由655.8万人增加至929万人,增长了约41.66%,覆盖企业数由1.75万户增加至3.20万户,增长了82.86%(见表1)。
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现状浅析一、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历程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当时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企业改革逐渐深入,企业年金制度开始逐渐兴起。
1997年《企业年金条例》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企业年金制度正式出台,企业年金开始成为企业提供给职工的一项福利。
从那时起,我国企业年金制度逐渐发展,并在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得到了推广和应用。
2004年,我国政府提出了加快推进企业年金制度发展的文件,鼓励企业设立和发展企业年金制度。
随后,一些地方政府也提出了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发展企业年金制度。
二、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现状目前,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虽然已经有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开始设立了企业年金制度,但是全国范围内的普及率还不高。
据统计,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500多个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的企业年金基金,但是仅有不到5%的企业实际建立了企业年金制度,覆盖率非常有限。
企业年金制度目前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型企业和跨国企业中,其他中小企业普及率较低。
在运行方式上,目前我国企业年金一般采取单位和职工的双向投资,即企业和职工共同缴纳企业年金基金,利用基金进行投资运作,为职工的退休生活提供养老金保障。
企业年金管理通常由企业内部的年金管理机构或者资产管理机构负责。
一些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鼓励企业发展企业年金制度,提供了一定的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
三、我国企业年金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尽管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与问题。
企业年金制度发展不平衡,覆盖范围有限。
目前企业年金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其他中小企业发展相对缓慢,覆盖范围有限。
企业年金的制度设计还不够完善。
在制度安排方面,企业年金制度的监管不够到位,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使得企业年金制度的规范化和稳定运行存在一定隐患。
企业年金基金的运作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
目前企业年金基金主要依赖于企业和职工的投资,风险相对较大,管理效率有待提高。
企业年金制度的国际比较●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企业年金制度主要有四种形式:信托型、基金会型、公司型和契约型,此外在欧洲大陆还有互助会型、内部管理型和代际调剂型。
信托型企业年金制度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所采取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形式。
●与其他积累性质的企业年金制度相比,信托型企业年金制度强化了企业年金资产的独立性,明确界定了受托人责任,因而更能体现和维护受益人的利益。
在美英等国,信托型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也促进了资本市场的繁荣与发展。
●按照我国新颁布的《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我国信托型企业年金制度实行以受托人为中心的治理结构。
在我国现阶段的法律环境下,只有信托投资公司才适宜担当信托型企业年金受托人的角色。
信托公司担任受托人同时兼任账户管理人,有利于企业年金计划的运行平稳、更好地满足需求和提高服务品质。
●与兼任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人相比,企业年金受托人同时兼任企业年金基金托管人,更能够体现和维护受益人的利益。
企业年金制度的国际比较一)企业年金制度的典型分类(因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同,不同国家的企业年金制度在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组织运行模式。
以国际著名养老保险专家、英国政府精算师克里斯•戴金(Chris Daykin, UK Government Actuary)的分类,对企业年金的主要组织形式有:1、信托基金型信托基金型是指企业年金基金独立于举办企业的自有资产,由受托人全权管理。
受托人一般由企业和职工代表组成,本着诚信勤勉的原则为参保职工和其他受益人管理企业年金。
他们既可以自行管理收缴支付记录、投资等日常业务,也可以将它们委托给外部信托机构,如信托公司、信托银行等。
受托人虽然有养老金资产的合法拥有权,但没有受益权。
养老金计划的参加者拥有受益权。
信托基金型管理方式源于英国。
目前除在英国很普遍外,在受英国法律体系影响的澳大利亚、加拿大、爱尔兰、美国、南非等国也很流行,我国香港地区采取的也是信托基金型。
企业年金制度国际比较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国家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养老金支付压力。
基于此,进一步完善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同时,大力发展企业年金制度,是提高职工养老金待遇水平、完善中国养老金制度既现实又急迫的选择。
本文通过发达国家的待遇给付、权利保护以及监管体系比较,研究其值得借鉴之处,为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视角。
关键词:企业年金;待遇给付;监管体系1 企业年金概念企业年金是根据国家法规政策、企业自主建立、市场化运营管理、政府行政监管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企业年金采取 DC 型(缴费确定型)个人账户完全积累的方式,由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缴费,个人缴费计入个人账户,企业缴费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归属个人,职工在退休时可以采取分期领取或者一次性领取两种方式。
2 企业年金待遇给付比较2.1 待遇领取条件比较企业年金待遇领取条件比较主要是给予退休年龄的比较。
瑞典对于领取待遇的规定是男女年龄均为65岁,通常允许提前退休。
英国针对不同的计划有不同领取条件规定,如保证不参与职业年金计划规定男性退休年龄一般为65岁,女性一般为60岁,一般允许提前退休;而对于个人年金计划,其规定无论个人何时退休,在50-75岁之间都可以领取。
日本规定DC计划年金的领取年龄为60岁,后由于日本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规定个人缴费年龄期限延迟到65岁。
2.2 待遇结构比较瑞典的待遇结构是由不同的计划类型构成的,对于ITP计划,瑞典采取缴费确定型,待遇与社会保障待遇相结合的模式,并依据不同的替代率,规定雇员工作30年后可得到全额年金,如果缴费期不够,待遇水平则按比例降低;对于ITPK计划,实行缴费确定型,待遇支付通常在65-70岁之间开始,并支付5年;对于SAF-LO计划,也实行缴费确定型,累计资金以年金形式支付。
英国对于不同类型的计划有不同规定:对于待遇确定型计划,根据工资的一定比例来计算养老金,退休待遇总额一般不超过最终收入的2/3;对于缴费确定型计划,英国规定退休时根据基金积累总额和平均预期余命计算养老金;对于混合计划,英国根据年龄或所处公司职位来制定标准,使雇员可以或必须从缴费确定型转向待遇确定型,或选择两类中较高的那类养老金。
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现状浅析我国企业年金制度是指国家鼓励企业建立的一种企业退休人员福利制度,其目的是提高企业员工的福利待遇,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和稳定就业。
在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
最早是由一些外资企业引进并建立的,后来逐渐扩展到国内企业,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
目前,我国企业年金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以下是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现状的一些浅析。
企业年金参保率偏低。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企业年金参保人数为1346万人,相比于我国劳动力总数来说,企业年金的覆盖范围相对较窄。
大型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参保率相对较高,中小微企业的参保率较低。
企业年金缴费率不高。
根据相关规定,企业年金的缴费比例为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缴费,但实际上,由于企业经营压力和个人负担能力的限制,许多企业选择降低缴费比例,甚至不缴纳企业年金。
这导致企业年金的金额较低,无法满足退休人员的需求。
企业年金投资收益不稳定。
目前,我国企业年金管理资产的方式主要包括委托管理和自主管理两种形式。
由于投资理念和管理水平的不同,部分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收益较低,甚至亏损。
这对于维护企业年金的价值和推动企业年金发展形成一定的阻碍。
第四,企业年金监管还不够完善。
虽然我国已经有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对企业年金进行了规范,但监管部门的职责分工和监管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企业年金的风险防控机制不够健全,监管措施不够有力,容易出现违规操作和管理混乱的问题。
在当前形势下,我国企业年金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
要推动企业年金制度的健康发展,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企业和职工的参保意识;要加强对企业年金的监管和管理,完善风险防控机制;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企业年金的投资运营模式,提高投资收益水平。
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现状相对较低,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加强制度建设和监管机制,提高企业年金的参保率和缴费比例,提高企业年金运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满足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需求。
企业年金制度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杨春桥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摘要随着我国养老保险!三支柱∀体系的确立,建立和发展作为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企业年金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美国和英国企业年金制度的比较分析,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年金制度提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年金制度比较启示企业年金又称作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是在国家政策指导下,企业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员工退休后生活水平,按照自愿、量力原则自主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
企业年金同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共同构成了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三大支柱。
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对于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企业激励机制的执行,员工退休生活的保障都是非常有利的。
企业年金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克服公共养老保险的单一性,发挥多层次养老保险体制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有利于降低国家基本养老保障的替代率,减轻政府提供基本养老保险所面临的财政压力,应对即将到来的老龄化危机。
1 我国企业年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1.1 我国企业年金的基本情况1.1.1 发展规模2000年我国企业年金规模仅191亿元,到2005年底达到680亿元,增长了256%。
2006年上半年,全国又新增企业年金计划260个,企业年金基金增加110多亿元,显示出来良好发展趋势。
1.1.2 覆盖范围2000年全国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约有1.6万个,参加职工560万人。
到2001年企业数为1.7万个,参加职工655万人,到2005年底,全国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达到2.4万个,参加职工924万人。
同期,全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的职工人数分别为10448万人, 10802万人和13120万人,企业年金参加者进展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的5.36%,6.06%和7.04%。
而世界上167个实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国家中,有1/3以上国家的企业年金制度覆盖了约1/3的劳动人口,丹麦、法国、瑞士的年金覆盖率几乎达到了100%,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在50%左右。
中国企业年金发展空间和前景杨长汉1尽管近几年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整体而言目前中国企业年金还处于起步阶段。
从其发展规模,覆盖范围以及替代率来看,中国企业年金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从企业年金作为中国养老保障体系第二支柱应发挥的作用和预期发展水平来看,中国企业年金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2。
4.4.1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企业年金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从发展规模来看,2000年中国企业年金规模仅191亿元,到2005年底达到680亿元,增长了256%。
2005年上半年,全国又新增年金计划260个,年金积累基金增加110多亿元,显示出企业年金良好的发展势头。
截至2006年底,企业年金基金积累达910亿元,占GDP 比重仅为4.3%,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企业年金相当于GDP的比重。
同样是自愿性企业年金,如美国2005年就达到98.9%,英国为66.2%,加拿大为50%。
在荷兰、冰岛、瑞典等实行准强制性的国家,企业年金资产远远超过GDP。
图3-4: 2005年部分发达国家和中国企业年金资产相当于GDP的比重注:中国的数据是2006年企业年金资产积累规模和GDP之比。
资料来源:OECD企业年金统计数据,2005年。
从覆盖范围来看,2000年全国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约有1.6万个,参加职工560万人。
到2001年企业数为1.7万个,参加职工655万人。
2005年底,全国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将近2.4万个,参加职工924万人。
同期,全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的职工人数分别为10448万人、10802万人和13120万人。
企业年金覆盖职工人数分别只占当年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的5.36%、6.06%和7.04%。
到2006年底,参加企业年金的职工达964万人,占基本养老保1文章出处:《中国企业年金投资运营研究》杨长汉著杨长汉,笔名杨老金。
师从著名金融证券学者贺强教授,中央财经大学MBA教育中心教师、金融学博士。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研究员。
企业与管理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美企业年金计划管理架构差异分析中国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 穆多思 焦泽恒摘要:文中分别对中、美企业年金计划管理架构进行了介绍,并就两者之间的共同点以及差异点进行了分析。
希望为改善我国企业年金计划管理架构提供支持。
关键词:企业年金;管理结构;异同点我国企业年金诞生之日起,就引发了政府、经济学界、金融业界的广泛关注,时至今日已蹒跚走过二十多个年头。
截至2018年末,我国企业年金缴费人数达2388万人,累计资产余额1.47万亿元。
同时,企业年金也推动了我国基本养老金、职业年金的改革与发展。
目前,企业年金已经为中国养老保险体系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逐渐成长为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重要补充。
自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为了减轻养老保障制度支付压力、鼓励国民增加养老储蓄,1974年,美国颁布《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
1978年,为推动激励雇主为雇员缴纳私人养老金(又称为企业年金),联邦政府出台《国内税收法》。
根据该法案第401条K项规定,“雇主对雇员建立养老储蓄计划可享受延后纳税优惠政策”,后人将其称之为“401(K)计划”。
该法案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私人养老金的蓬勃发展,截至2018年末,美国私人养老金总规模已达12.6万亿美元。
一、中国企业年金管理结构简介根据《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一个企业年金计划应当仅有一个受托人、一个账户管理人和一个托管人,可以根据资产规模大小选择适量的投资管理人”要求,企业年金管理结构如图1:图1 中国企业年金计划管理组织结构图(一)委托人委托人是指建立年金计划的企业,其主要表现形式为企业年金管理委员会。
企业年金管理委员会受企业管理层、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委托,代表受益人参与企业管理年金计划管理。
其工作职责包括:制定企业年金方案和管理办法;选择或更换企业年金基金受托管理机构;负责企业年金方案的报批、报备工作;依据受托人提出的企业年金投资策略建议,确定年金基金的投资配置方案;听取企业年金管理汇报等。
浅析OECD国家私人养老金发展现状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是私人养老金制度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政府养老保障的负担越来越重,私人养老金制度成为缓解养老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OECD国家的私人养老金制度主要包括三类:企业年金、个人养老金和自助储蓄养老计划。
企业年金指的是雇主为员工提供的养老金计划,通常采用资本积累制度。
个人养老金指的是个人自主选择参与的养老金计划,通常采用分账制度。
自助储蓄养老计划则是个人自己存储养老金,通常采用个人储蓄帐户计划。
OECD国家推动私人养老金制度发展有利于缓解社会养老压力,提高养老保障水平,同时也实现了资本市场的有序发展和金融行业的转型升级。
OECD国家在实施私人养老金制度时,一方面加强监管,确保养老金基金的安全运营;另一方面加强信息透明,让公众及时了解养老金基金的运营情况和养老金的投资收益情况,以此提高公众对私人养老金制度的信任度。
然而,OECD国家的私人养老金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缺乏统一的监管标准和监管机制,导致监管不到位;二是养老金基金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存在问题,有可能导致管理人员为了自身利益而降低基金的投资收益;三是个人养老金计划的资金来源问题,有可能导致社会贫富分化问题的加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OECD国家正在积极推进私人养老金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一方面加强了对私人养老金制度的监管力度,加强监管机制和监管标准;另一方面建立了养老金基金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鼓励其优化投资组合和提高资金收益;最后,积极探索资金来源多元化的方式,缓解贫富分化问题,提高养老金保障的覆盖范围和水平。
总之,OECD国家私人养老金制度的发展成果是显著的,但也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深化,以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年金的产生与发展学院:专业:学号:姓名:年金的产生与发展一.国外企业年金的发展历程(1)雇主自我管理阶段企业年金的诞生早于国家正式的社会保障制度。
1875年,美国快递公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企业年金计划。
早期企业年金计划一般建立于铁路、银行和公用事业领域,主要有如下特征:第一,企业年金最初保障的是因工伤导致“永久残疾”的雇员,他们可以得到一次性经济补偿。
以后逐渐覆盖所有雇员,为他们提供养老金;第二,由于企业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考虑而自发建立的,企业年金的支配权完全掌握在雇主的手中,工人如果在退休前离开企业,就会失去这种福利;第三,强调效率原则而忽视公平原则,企业年金政策主要向高级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倾斜,对普通员工的覆盖率很低;第四,企业年金计划资产没有采取信托模式,而是与雇主资产融为一体,企业年金计划的资金几乎全部来自雇主当期应税收入;第五,普遍选择DB型模式,因缺乏基金保证,计划的信誉较差;第六,企业年金计划资产从非投资运营逐渐向市场化投资运营发展。
(2)政府介入管理阶段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公共养老金制度,企业年金发展多处于国家养老制度的补充地位。
在此时期,企业年金的运作方式渐趋多样化,有单个雇主、多个雇主或者行业举办的计划,有DB型和DC型模式等。
政府开始介入企业年金管理,加强对企业年金的规范发展。
0ECD国家为减轻公共养老保险支柱的负担,政府开始对企业年金进行立法保护,并制定税收优惠政策。
1972年,瑞典通过了一项宪法修正案,规定所有雇主有义务为雇员提供规定缴费额的职业年金。
1991年,澳大利亚政府于通过立法,要求雇主为雇员向经批准设立的职业养老金基金缴费,开始建立职业养老金保证制度(SG),通过一系列税收调节政策,鼓励企业建立企业年金计划。
这在自愿基础上有了一定程度的“准强制性”。
荷兰和丹麦颁布法律,依集体合同建立行业性的积累制职业年金。
日本也有同样的立法和实践。
多数国家对企业年金的缴费减免税收,对投资收入延迟纳税。
浅论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完善【摘要】企业年金计划是一项重要的企业社会保障制度。
一方面在它有利于解决基本养老保险的隐性债务问题,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促进消费转型,扩大内需,促进资本市场发展。
另一方面,对于企业它可以激励员工,提高企业产值,凝聚员工力量。
相较于发达国家以及一些新兴国家,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还是比较滞后的。
本文从企业年金发展现状入手,分析问题的原因,并相应的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以期为企业年金制度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企业年金制度;社会保障;政策建议一、引言目前,我国基本上建立了基本养老保险、商业性养老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三支柱”体系。
然而我国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使得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弊端逐渐凸显,如隐性债务巨大,个人账户空转,各级财政补贴高企,基金本身的保值增值能力不强。
另一方面,我国的补充养老保险,即企业年金制度还比较薄弱,覆盖程度也不够广泛,尚无法弥补基本养老保险缺口。
由此可见,如何发现企业年金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善,从而为企业年金的实践提出理论上的指导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二、我国企业年金现状根据可得资料显示,2012年底时全国的企业年金实际保有量只有4821亿元,占GDP的比例很小,建立年金的企业也只是集中在少数几个行业,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则不足1%,维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上,根本不能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有任何补充和提升。
另外,目前在我国,建立年金计划的企业都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几乎没有。
更进一步,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企业年金计划参与率低。
截至2012年,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已达5.47万家,参加职工1847万人,企业参和人口参与率均为1%左右。
此数据上,同发达国家相比这一数字还非常低。
如德国高达64%,美国是46%,英国是47%,爱尔兰是43%,意大利是10.6%。
其次,企业年金替代率低。
中国企业年金在退休收入中的替代率不到1%,;中国退休人员的收入主要依赖基本养老保险的给付而OECD成员国平均高达9%;其中,如英国、美国自愿型企业年金替代率均接近40%,并且高于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美国为38.7%,英国为30.8%),可见我国企业年金制度还没有起到支柱作用。
国内外企业年金发展现状(国外企业年金制度发展现状: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国内企业年金制度发展现状:中国大陆,香港)美国企业年金是美国“三支柱”养老金制度模式中的第三层养老计划。
由企业为雇员提供养老保障,最初并不在美国法律规范之内,是企业出于留用优秀员工的目的而自发为员工提供的额外养老保障项目。
其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确定收益型(DB) , 在该方案中雇主承诺对雇员支付一定的受益, 并投资一定的资金支持该承诺; 另一种是确定缴费型(DC) , 这是雇主不对雇员受益进行承诺, 但雇员在退休时可以得到通过这类基金投资所取得的收益。
目前这一层次中最为流行的是固定供款计划。
因为它符合社会保障制度由现收现付制向完全基金转型的基本趋势。
美国联邦社会保证金计划的资金筹集、发放及投资运营, 是通过形成社会保障信托基金来完成, 而雇主支持性退休计划和个人退休账户计划的资金筹集与投资运营通过退休金市场进行。
日本企业年金分为四类。
包括厚生年金基金、支付企业年金、确定集资年金(DC由DB改进而来)、确定待遇年金(DB)。
其中①厚生年金以500人以上大企业为对象,是根据劳资双方协商建立,由劳资代表管理,财源由政府免除本该缴付政府的厚生年金保险费的一部分加上劳资双方出资构成,不仅适应了老人生活的多种需要,而且补充了公共年金制度。
②支付企业年金多为一般的中小企业实行,理论上雇员可以向计划供款,但一般都是企业缴。
其资金的运用必须委托信托银行或社会保险公司进行。
2002年4月开始实施支付企业年金法,在新规定中明确了适格退休年金制度到2012 年 3 月废除,过渡到支付企业年金及确定集资年金等其它类型的企业年金制度,由财政部监管。
③确定集资年金(DC)模式缴费额是事先确定的,而职工获得的年金收入是不确定的,取决于缴费年限的长短、资金积累的规模及其投资收益的多少。
DC模式建立了个人账户,方便了劳动者的职业流动,把资金运营的风险转向了个人,减轻了企业的年金负担,同时为新会计制度的实行提供了方便。
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一、我国企业年金的现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已经初步建立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是企业年金的覆盖范围较窄。
目前,我国企业年金的参与率相对较低,大部分中小微企业未能给员工提供企业年金福利。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全国范围内实行企业年金的企业数量仅占全部企业的5%左右。
覆盖范围窄限了企业年金的普及程度,影响了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
其次是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亟待完善。
企业年金涉及的问题较为复杂,管理和监督都需要有关部门和机构的积极参与。
目前,我国企业年金的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还不够完善,企业年金信托管理机构的专业性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监管部门在企业年金监管方面也存在不足。
再者是投资渠道相对狭窄。
企业年金的资金来源主要在于企业和员工的共同缴纳,但是由于我国企业年金的投资渠道受到限制,导致企业年金资金运用不足,产生了较为保守的投资行为,无法实现较好的收益。
尽管我国企业年金目前面临着一些问题,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企业年金制度也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未来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支持将进一步完善。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政府将会进一步加强对企业年金制度的支持和指导,出台更多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企业年金计划。
2.企业年金的参与率将会逐步提高。
随着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员工福利保障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会加入到企业年金制度中来,提高企业年金的参与率,从而更好地保障员工的养老权益。
3.投资渠道将会逐步多样化。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开放,以及企业年金制度的逐步完善,企业年金的资金运用将会更加灵活,投资渠道也将会逐步多样化,提高资金的投资效率和收益率。
4.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将会进一步健全。
我国企业年金的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将会进一步健全,相关部门和机构将会加强对企业年金的管理和监督,提高管理的专业性和监督的有效性。
比较我国和OECD的企业年金
关于我国和OECD的企业年金比较,从四方面进行,即企业年金资产隔离制度、独立托管人、内控机制和信息披露,具体如下:
一、企业年金资产隔离制度
企业年金资产的托管可以由养老金实体、管理企业年金的金融机构或独立的托管人来执行。
如果治理主体任命独立托管人来负责管理企业年金资产并确保该资产的安全性,则企业年金资产应与托管人的资产在法律上完全分离。
即使托管人将部分或全部
资产委托给第三方,托管人并不能因此而免除其对资产安全性负有的责任。
二、独立托管人制度
任命独立托管人的目的:确保企业年金资产的物质形态安全性和法律意义上的安全性
若治理主体任命独立托管人,则企业年金资产应与托管人的资产在法律上完全分离。
即使托管人将部分或全部资产委托给第三方,托管人并不能因此而免除其对资产安全
性负有的责任。
附加服务:证券、现金、投资会计报告、业绩评估等;还应发挥外部告密的功能,例如类似于审计师之于养老金资产投资的功能。
三、内控机制
结构:根据计划规模和复杂性建立不同的业绩评估、薪酬机制、信息和处理机制以及风险管理程序
具体内容:
第一,定期对企业年金营运和监督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人”和实体的业绩进行评估;(评估对内部员工和外部服务提供商的绩效、治理主体进行自我分析、监事会可以评估执行董事会绩效、外部资产管理人应建立参照系,按绩效标准对经营业绩进行评估且参照系需定期修订)
第二,定期对薪酬机制进行评价,以确保为那些负责企业年金营运和监督的负责人提供正确的激励;
(成立薪酬委员会并设立主席制;确保销售人员的收入结构不会产生扭曲的激励制度)第三,定期对信息处理程序、营运软件系统和会计财务报告系统进行检查;
第四,必要时对利益冲突的状况进行识别和监视并进行纠正;
(禁止将职能完全集于单个个人或实体;向治理主体披露相关的利益冲突;治理主体可以对服务和交易寻求独立的咨询意见和指导原则)
第五,建立对不当使用特权信息进行制裁的机制;
(建立行为规范和内部审查机制)
第六,对风险测量和管理制度进行充分地完善,包括其有效的内部审计;
(风险管理制度要覆盖投资风险和长寿风险)
第七,定期对合规体系进行评估。
(任命一名官员定期执行该项目)
四、信息披露制度:
标准:治理主体应向所有各方(主要是养老金计划成员、受益人及监管当局等)清晰、准确、及时地披露相关信息。
内容:第一,计划发起人和计划成员应支付的缴费率;
第二,投资保证和待遇承诺(如果有的话);
第三,成员应支付的费用;
第四,在DC型计划中(即投资和长寿风险由计划成员来承担)对企业年金投资政策要给予简单易懂的描述。
除此以外:
●任何重大变动均要及时向养老金计划成员报告
●DB&混合:融资水平、资产配置、其他相关信息
●DC:年度财务报告(账户余额、投资策略和经营业绩)要标准化
●计划成员有投资选择权利时,定期对运营业绩予以披露(投资业绩和佣金信
息)
我国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
一、资产隔离:
第八条企业年金基金缴费必须归集到受托财产托管账户,并在45日内划入投资资产托管账户。
企业年金基金财产独立于委托人、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和其他为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提供服务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固有财产及其管理的其他财产。
企业年金基金财产的管理、运用或者其他情形取得的财产和收益,应当归入基金财产。
第九条委托人、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和其他为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提供服务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依法解散、被依法撤销或者被依法宣告破产等原因进行终止清算的,企业年金基金财产不属于其清算财产。
第十条企业年金基金财产的债权,不得与委托人、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和其他为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提供服务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固有财产的债务相互抵销。
不同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年金基金的债权债务,不得相互抵销。
第十一条非因企业年金基金财产本身承担的债务,不得对基金财产强制执行。
二、托管人:
OECD治理准则规定:企业年金资产的托管可以由养老金实体、管理企业年金的金融机构或独立的托管人来执行。
我国的托管人是指指接受受托人委托保管企业年金基金财产的商业银行。
我国《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对托管人资格以及履行职责和一下其他约束行为都有明确规定。
三、内控机制:
四、信息披露:
我国管理办法里规定了各“人”应在什么时间提交什么报告,具体如下
法人受托机构、账户管理人、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报告;账户管理人、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应当同时抄报受托人。
(一)减资、合并、分立、依法解散、被依法撤销、决定申请破产或者被申请破产
的;
(二)涉及重大诉讼或者仲裁的;
(三)董事长、总经理、直接负责企业年金业务的高级管理人员发生变动的;(四)国家规定的其他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