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7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知识点中国现代文学是指从20世纪初到现在的一段时期内,中国作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创作的文学作品。
下面是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的一些知识点:1.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的起源,它兴起于20世纪初,是一场倡导“民主科学”的思潮,它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和改革,开启了现代文学的先驱。
2.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标志。
它发生在1919年,是一场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抗议运动。
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一大批青年作家的创作热情。
3. 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风格,它追求个体主义和自我意识,强调实验性和非传统的写作形式,与传统文学的形式和内容有较大的冲突。
4. 伤痕文学:伤痕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呈现了战争、革命和苦难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痛苦和伤痕。
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品有丁玲的《三八年代》和余华的《活着》等。
5. 乡土文学:乡土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强调对农村社会生活和民俗文化的描写和关注。
郭沫若的《动物凶猛》和萧红的《绛雪》是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品。
6. 离散文学:离散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指的是一些作家因为种种原因离开了中国,海外创作了大量关注中国命运和个人经验的作品。
鲁迅和余华都是离散文学的代表作家。
7. 现实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种重要倾向,它追求真实和客观,对社会问题进行直接的揭示和批判。
茅盾的《子夜》和老舍的《骆驼祥子》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型代表作品。
8. 女性文学:女性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强调对女性身份和经验的关注和探索。
丁玲的《谁是冤大头》和王安忆的《红楼梦女儿》是女性文学的代表作品。
以上是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的一些知识点,通过了解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1.戊戌变法与维新思潮:戊戌变法标志着中国新式教育、科学技术以
及现代文化的鼻祖。
在这个时期,一批新知识分子开始倡导西方思想和科学,并提倡变法兴学。
二、五四运动与思潮:
1.爱国主义与进化思潮:五四运动是反对列强侵略,提倡民主与科学
的爱国主义运动。
思想家如陈独秀、胡适等,推崇进步的西方思想与文化,提倡"废黜旧文化,建设新文化"。
三、抗战时期的文学创作:
1.抗战文学的特点:由于抗战时期的特殊环境,抗战文学强调抗战和
民族精神,对日军的残暴行为进行揭露。
同时也关注人民生活以及艰苦奋
斗的精神。
2.抗战文学的代表作家: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萧红的《生
死场》等作品,都揭示了人民在抗战中的苦难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四、社会主义文学与思潮:
1.现实主义文学:1950年代之后,以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现实主义文
学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代表作家有老舍、沈从文、巴金等,他们通过描绘
工农群众的生活,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
2.文化大革命对文学的影响: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学创作受到限制,
更多的是宣传工具,文学创作倾向于政治和革命。
五、开放以来的文学变革
1.思潮的复苏与文学的多样性: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也促使着文学思潮的复苏与多样性。
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各
种文学形式开始并存。
2.冲突与思辨的手法:近现代中国文学开始探索自我与社会、个体与
集体之间的关系。
作家以及作品如余华的《活着》、莫言的《红高粱家族》都展示了中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部分,涵盖了从清朝末年到今天的一系列文学作品。
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了解,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现代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
以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现代文学的起点:中国现代文学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维新时期。
当时,中国面临着国家危机和社会变革,一批爱国志士开始反思传统文化,提倡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学进行了颠覆性的改革。
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重要的文学刊物,如《新青年》和《新小说》等,为后来的现代文学奠定了基础。
2. 五四运动与文学变革: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在这一时期,一批年轻的知识分子,包括鲁迅、胡适、茅盾等,通过文学作品传达他们对传统文化和社会现状的不满与反思。
鲁迅的《狂人日记》和《呐喊》等作品,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从此展开了一场思想解放和文学革命。
3. 抒情诗的兴盛:20世纪上半叶,抒情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大特色。
代表作家有徐志摩、聂绀弩、朱自清等。
这些作家以纯粹的写作风格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吸引了大量读者,并且对后来的文学影响深远。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聂绀弩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作品,至今仍被广为传诵。
4. 抗战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历经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磨难和洗礼。
在这一时期,文学作品承载着抗争和希望,成为了人们抵抗外敌和追求自由的精神力量。
有名的作家如艾青、丁玲、王实味等,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英勇。
例如艾青的《乌篷船》和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作品,深深触动了人们的心灵。
5. 文革与后文革时期的复苏: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学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许多作家和文化人受到迫害和压制。
然而,在这个动荡的时期中,仍有一些作家坚持在困境中发声。
在文革后期和改革开放初期,一批新人作家涌现出来,他们的作品承接着先辈,展现了新时代的人生观和审美观。
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汇总【文学背景】1.鸦片战争与近代化进程:中国在鸦片战争后逐步接受西方近代文化与思想,促使文学呈现出新的面貌。
2.新文化运动: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推翻了封建文化的束缚,呼唤新的思想与艺术表达方式,为现代文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3.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对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侵略的运动,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对新文学的追求,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代表作品】1.《狂人日记》: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以自由、解放和反抗为主题,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自身矛盾,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2.《红楼梦》:曹雪芹的巨著,描绘了一个封建家族的衰落与复兴,以及人性的复杂和现实的残酷,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3.《家》:巴金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一个普通家庭的命运,探讨了家庭关系、社会矛盾和个体的价值观念,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
【思潮与创作手法】1.反封建思潮:现代文学在思想上与封建主义进行了彻底的决裂,开始关注社会问题、人权平等与个体解放的思想。
2.真实主义与自由主义:现代文学强调真实与自由,在揭示社会现实的同时探索个体的内心世界,注重塑造鲜明的现实人物形象。
3.民族复兴思潮:作家们对于中国的民族感情表达愈加浓烈,文学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
【文学成就】1.现代白话小说的兴起: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代白话小说的兴起是一大突破,取消了文言文的束缚,更贴近人民群众,使小说能够在更广泛的读者中传播。
2.现代性意识的觉醒:中国现代文学通过剖析社会现实,塑造真实的人物形象,使文学作品具有现代性的审美观念和感受方式,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3.新的艺术实验和形式创新:现代文学关注形式的创新,大胆尝试新的艺术表达方式,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艺术可能性。
以上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当然还有很多细节和具体作品值得深入研究。
通过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史,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的历程和现代中国社会的变迁。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点复习整理1.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代表作家有周作人、沈雁冰、许地山等12人。
代表刊物:沈雁冰《小说月报》,主张“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宣称“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
意义:为新文学革命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2.创造社于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代表作家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代表刊物:前期《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后期《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等杂志。
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造的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后期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思想明显左倾。
意义:为新文学革命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3.新感觉派是30年代海派文学中重要的一支以南方上海为阵地。
主要作家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等。
主要阵地《无轨列车》、《新文艺》和《现代》等刊物。
特点:以都市为题材,侧重展现都市生活的畸形与病态,感性的描写富于现代都市气息和特征的人物,在结构形式方法技巧方面有所创新。
意义: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个独立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4.五四文学(第一个十年)的特征①现代理性精神的张扬:五四文化思潮对国民的作用在于启蒙,呐喊彷徨即贯穿着清醒的现实主义理性批判精神,“为人生”的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创作也大都充满着理性批判意识。
②感伤的精神标记:被新思潮唤醒的一代青年作家,常常有梦醒后无路可走的感受,于是苦闷、彷徨、感伤。
自叙传讲着“零余者”的故事,诗散文戏剧都不免渗透着感伤情绪。
③个性化的追求:五四是文学史上个人表现最突出的时期,创造社的追求就是表现真我。
野草表达的是一种极为个性化的主管情怀。
④创作方法的多样化探索:在鲁迅的开放的现实主义影响下,现实主义逐步发展成主流,但相当多作家向往浪漫主义,要求在作品中抒发强烈的主观情绪。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整理名词解释1,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文学革命是不仅是一次中国文学的革命运动,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
经过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以来近20年的云雨孕育,五四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终于在文学革命的催生下,以崭新的姿态诞生了。
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正式发端。
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相继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的文章,标志着文学运动的正式兴起。
二人的文章从理论上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
很快得到了有识之士的响应。
文学革命的实践也迈开了步伐,1918年初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
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郭沫若的新诗集《女神》都从形式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旧貌。
五四文学革命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社团,刊物,并确立了白话文的地位。
这次文学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大变革,他的成功从形式上根本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面貌,从此中国文学走上了崭新的道路。
2,革命文学运动:新成立的太阳社和经过整顿的后期创造社于1928年初正式发起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
他们大力宣扬文学是宣传的武器,要为革命斗争服务,要实现大众化,革命作家要努力改造世界观,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克服小资产阶级思想,为千千万万劳动群众服务。
从文学革命都革命文学,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入发展和变化。
6,象征诗派:以李金发为代表的中国早期象征诗派是“五四”以后出现与中国诗坛的。
象征派诗人舵手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其作品的特点是注重自我心灵的艺术表现,强调诗的意向暗示性功能和神秘性,追求所谓“观念联络的奇特”。
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中国早期象征诗派的代表作。
此为,后期创作社的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也是象征主义诗歌的重要作者。
三、简答与论述1、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各个阶段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一般把1919前后到1949年之间的大约30年的文学发展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目录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1)1 双簧戏: (10)2 文学研究会: (10)3 创造社: (10)4 新月社: (10)5 语丝社: (11)6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 (11)7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 (11)8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 (11)9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 (12)10 左联: (12)11 中国诗歌会: (12)12 京派 (12)13 论语派: (13)14 文协: (13)15 孤岛文学 (13)16 七月诗派: (13)17 九叶诗派: (14)18 战国策派: (14)第二章鲁迅 (15)1 分析《呐喊》、《彷徨》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深刻批判 (15)2 分析《呐喊》中的阿Q、闰土、七斤等农民形象 (15)3 简析《呐喊》中对辛亥革命的描写及其思想意义 (16)4 分析评价《狂人日记》的思想艺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 175 分析评价《阿Q正传》的思想及其艺术成就 (18)6 分析《彷徨》中祥林嫂、爱姑、子君等妇女形象和妇女问题的提出 (19)7 分析《彷徨》中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知识分子形象和在知识分子道路的探索 (20)8 分析评价《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21)9 分析《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地位 (23)10 分析鲁迅杂文的思想特色 (23)11 分析鲁迅后期杂文的思想特点 (24)12 分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鲁迅杂文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25)13 简析《故事新编》中的古人形象 (26)14 简析《故事新编》的艺术特点 (26)15 简析《野草》的思想内容 (27)16 简析《野草》的艺术特色 (28)17 简析《朝花夕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8)18 简析《朝花夕拾》的人物形象 (29)第三章郭沫若 (30)1 分析评价《女神》所表现的“五四”时代精神 (30)2 简述郭沫若小说的基本倾向和创作特色 (31)3 分析《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 (31)4 分析评价《女神》在中国现代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及不足 .. 325 分析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作的基本思想 (33)6 分析郭沫若历史剧的悲剧精神 (33)7 分析《屈原》中爱国诗人屈原形象 (34)8 简述《屈原》的浪漫主义特色和诗情 (34)9 简述《屈原》的现实战斗意义 (35)第四章1917年-1927年的文学创作 (36)1 分析评价《尝试集》的思想和艺术形式及其地位与不足 (36)2 分析评价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特色与风格 (37)3 分析评价《倪焕之》的思想和艺术 (37)4 分析叶圣陶现实主义小说的特色和风格 (38)5 简析许地山早期短篇小说的特点 (39)6 简析许地山后期小说《春桃》等作品的现实主义特色 (40)7 简析许地山的散文集《空山灵雨》的思想和艺术 (41)8 简析王统照的长篇小说《山雨》的思想 (41)9 简析王统照小说创作的风格 (42)10 简析冰心的“问题小说”的发展 (42)11 简析诗集《繁星》《春水》的思想和形式 (43)12 简析《寄小读者》的思想和形式 (43)13 简析朱自清以事传情类散文的思想艺术特点 (45)14 简析朱自清借景抒情类散文的思想艺术特点 (45)15 简析朱自清对现代散文的贡献 (45)16 分析朱自清散文的创作特色 (46)17 简析《海滨故人》的思想和风格 (47)18 简析庐隐小说题材和思想特点 (47)19 简析《沉沦》的思想 (48)20 分析评价郁达夫小说的思想 (48)21 分析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 (49)22 分析郁达夫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50)23 分析闻一多爱国主义诗篇的内容 (50)24 简述闻一多在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 (51)25 分析评价闻一多诗歌“三美”的新格律诗理论主张及其创作实践 (51)26 分析评价徐志摩的前期诗集的思想 (52)27 简述徐志摩后期诗集的思想 (53)28 分析徐志摩诗的艺术特点 (54)29 简述冯文炳小说的思想特色 (55)30 简述冯文炳小说的艺术特色 (55)31 简述冯至的《作日之歌》的思想艺术特色 (56)32 简述冯至的《十四行集》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56)第五章茅盾 (57)1 分析评价《蚀》三部曲的思想内容 (57)2 简析《动摇》中的胡国光形象 (58)3 简析《蚀》的艺术特点 (59)4 分析《子夜》的思想内容 (59)5 分析《子夜》里吴荪甫的形象 (60)6 简析《子夜》里赵伯韬的性格特征和形象意义 (61)7 简析《子夜》的艺术特色 (61)8 分析评价《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62)9 简析《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6310 简析《白杨礼赞》、《风景谈》的思想艺术特色 (64)第六章老舍 (66)1 分析老舍小说的创作特色 (66)2 通过祥子的悲剧分析《骆驼祥子》这部小说的思想 (67)3 分析祥子的形象 (68)4 简析老舍长篇小说《二马》的思想和幽默特色 (70)5 简析《猫城记》思想的复杂性 (70)6 简析老舍长篇小说《离婚》的思想和艺术 (71)7 简析老舍短篇《月牙儿》《断魂枪》等的艺术成就 (72)8 简析《骆驼祥子》中虎妞形象及其对祥子悲剧的意义 (72)9 分析《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 (73)10 简析《四世同堂》中祁老者的形象 (74)11 简析《四世同堂》中祁瑞宣的性格 (75)12 简析《四世同堂》的结构特点 (76)13 简析《四世同堂》的文化反思色彩 (76)14 分析《四世同堂》的思想内容 (77)第七章巴金 (79)1 简析巴金《灭亡》的思想内容和杜大心形象 (79)2 简析巴金早期表现社会革命的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 (79)3 简析《激流三部曲》的思想内容 (80)4 简析巴金小说创作风格的演变 (80)5 《还魂草》是风格转变的代表作。
《中国现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整理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1、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一、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1、诗界革命:黄遵宪(反对拟古复古、提倡“我手写我口”)2、小说界革命:梁启超(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3、文界革命:梁启超(“报章体”)4、白话文运动:裘廷梁二、“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1、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2、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三、《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创刊时间:1915年主编姓名:陈独秀四、“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1、文学革命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因为旧文学中充斥着封建礼教道德的思想内容,思想革命的深入,必然要求反对旧文学的文学革命;2、而文学革命的开展,批判旧文学观念和旧文学中封建思想道德观念,新文学以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为内容,也大大推动了思想革命更深入地开展;3、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相辅相成,使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成为自有中国以来最彻底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旧文学的革命。
五、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1、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胡适)——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1917年2月,《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3、钱玄同、刘半农等撰文响应,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六、鲁迅:《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1918年)七、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对文学革命的影响:1、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用白话写的文章,算不得新文学;新文学应建立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新文学提出的要求)2、鲁迅:《狂人日记》小说对封建主义揭露、批判所达到的高度3、郭沫若的新诗,体现了“五四”反抗叛逆、破旧创新的精神八、了解文学革命在创作上的初步成绩和白话文运动的胜利:1、《新青年》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等的白话新诗,《新潮》上叶绍钧、汪敬熙、杨振声等的白话新小说和康白情、俞平伯的新诗,都是文学革命的最初实绩。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整理一、前言:1.定义现代文学:指20世纪中叶以来,受到西方现代化、近代化思潮以及社会政治变革影响,吸收外来文化因素进行创新,揭示现实社会问题的文学。
2.现代文学的特点:呈现了对传统文学的批判、对现实社会的关注,重视表达个体的内心世界,形式上更加多样化。
3.中国现代文学的产生背景:包括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五四新文学等。
二、新文化运动(1915年~1927年):1.新文化运动的起因:对传统封建文化的厌倦、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状况的关注。
2.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胡适、陈独秀等。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成果及特点:倡导科学和民主,主张“民主、科学、自由”;提倡新文学、新教育等现代思潮。
三、五四运动(1919年):1.五四运动的起因:对《凡尔赛和约》的不满和抗议,激发了中国爱国主义情感。
2.五四运动的主要诉求: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实现民主和自由。
3.五四运动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标志着中国文学真正走向现代化,使中国文学与世界接轨。
四、五四新文学(1917年~1927年):2.五四新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鲁迅、周作人等。
3.鲁迅的贡献: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精神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奠基人。
五、新文学的发展与分化(1927年~1949年):1.新文学在这一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包括“左翼文学运动”,“民主杂志文学运动”等。
2.左翼文学运动的特点和代表作品:注重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代表作品有郁达夫的《春蚕》等。
3.民主杂志文学运动的特点和代表作品:主张独立精神和抒发个人情感,代表作品有丁玲的《“四丁”文集》等。
六、新文学的全盛与受限(1949年~1976年):1.新文学在新中国的发展:进入了“新时期”,文学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
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强调描写社会主义建设和革命事业,代表作品有老舍的《骆驼祥子》等。
3.现实主义和人民文学的辩论:在文艺界引起了一场激烈的讨论。
重要时间和事件1.1930.3.2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
2.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
3.1938.3 在武汉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抗敌协会。
4.1949.7 第一次中华全国文艺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
5.1896年梁启超主编《时务报》(当时影响最大)。
6.1891年苏曼殊翻译的《拜伦诗选》是中国最早的翻译诗集。
7.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第一份中文小说杂志《新小说》。
8.1906年成立春柳社;1910年成立进化社,都专演话剧。
9.1915.9 《新青年》创刊于上海,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1917年迁北京)10.1917.1发表胡适《文学改良诌议》,它是“五四”文学革命正式开始的标志。
11.1917.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12.1917.2《新青年》发表白话新诗。
13.1918年5月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
14.1922.1成立学衡派;(学衡派是活跃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个文化团体,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梅光迪、吴宓、胡先驌、柳诒徵、吴芳吉等)1914.5在东京成立的甲寅派。
(章士钊等)15.1920.9《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迁回上海。
16.1924年《现代评论》创刊由徐志摩、王世杰、陈源等主编。
17.1921.1在北京成立了最早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
(为人生派,茅盾、周作人等12人)18.1910.7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
(叶圣陶、刘延陵、朱自清、俞平伯等)19.1921.7创造社于东京成立。
(为艺术派,郭沫若、郁达夫等)20.1924.11.17在北京成立语丝社,《语丝》周刊。
(鲁迅、周作人、孙伏园、林语堂等)21.1923年在北京成立了新月社,《新月》月刊。
1927年多数成员南下,从此分为两个时期。
(新月社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西滢等。
1、双百方针的提出国内背景:1956年,国内三大改造完成,整个中国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全国工作的重心开始由群众性的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
针对人民要求建设现代化工业国家的愿望与中国的现实的矛盾,毛泽东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并于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国际背景:1956年,赫鲁晓夫掀起反斯大林主义运动。
中共对此有自己的看法——反斯大林主义实质上是修正主义的行动,又承认斯大林的错误,尤其是教条主义、个人崇拜。
2、3、《保卫延安》《红日》——描绘战争的宏大图景,确立了十七年文学对宏大题材、宏大叙事的史诗性追求1.战争叙事共同点:在规模、气魄上都努力以宏大的结构和全景式的描写展示战争的伟力;取材于两场决定中国命运的解放战争。
《保卫延安》以陕北战场为背景,通过青化砭伏击战、蟠龙镇攻坚战、长城线上的运动战以及沙家店歼灭战等不同类型的战斗,表现各种类型战争的特点,以一个连队的军事活动为主线,从其撤出延安到返回延安的半年的战斗生活,展示延安保卫战的历程。
《红日》以山东战场为背景,以一个军的军事行动为主线,通过描写涟水战役受挫、莱芜战役大捷和孟良崮歼灭战的胜利,以艺术的形式表现了革命战争中的重大战役。
体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和艰巨性——敌众我寡、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进行的殊死决战<陕北战场:敌34个旅,23万兵力;我西北野战军主力6个旅,2万多兵力。
山东战场:敌50多万重兵,包括蒋亲信、五大主力之一的74师,十倍于我。
>反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历史转折图景;体现毛泽东军事思想和路线的伟大胜利——“大踏步地前进,大踏步地撤退”,“避开敌人锋芒、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2.战争叙事的差异(1)《红日》以宏大的现代战争场面的描绘替代了中国传统战争小说中的传奇故事。
三个大的战役、一个军的行动;叙事中心是以一支“常胜英雄军”与一支王牌军之间的对立角逐展开大规模战役的描绘。
中国现代文学史基本知识点基本知识点1,中国现文史发展的三个十年:第一个十年(1917—1927);第二个十年(1928—1937);第三个十年(1938—1949)2,中国现代文学总体性、全局性的本质特征:新与旧的冲突与承接;中与外的沟通和融会;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从鸦片战争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知识界经历了四个阶段: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三种文化思想:洋务派以经济改革为中心的“中体西用”的文化思想,维新派与革命派以政治改革为中心的启蒙主义文化思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伦理革命为中心的文化思想。
4,晚清的又一次文化繁荣表现在:文化观念的变化,翻译文学的繁荣,小说界革命,话剧的萌芽。
5,两个话剧团题:1906年成立德春柳社和1910年成立的进化团。
6,春柳社1907年在日本东京演出的《茶花女》和排演的五幕话剧《黑奴吁天录》,是中国现代话剧的最初萌芽。
7,《新青年》1915年创刊于上海,主编陈独秀。
8,《新青年》于1917年1月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2月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史》。
这两篇文章拉开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大幕,标志着中国现代新文学的正式开始。
9,上述文章的发表得到了一批旗手的积极呼应: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鲁迅,周作人。
周作人还发表了两篇重要论文《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
10,1918年1月,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
11,除《新青年》外,五四时期的重要刊物还有:《晨报》副刊,《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等。
12,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被迫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全民学校采用。
至此,白话文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13,相信文化新闻学法铺的复古牌:学衡派,甲寅派。
甲寅派代表人物:张士钊。
14,胡适的《尝试集》是中国现代第一部新诗集。
刘半农的无韵诗和散文诗为中国最早。
15,陈衡哲是最早创作白话小说的女作家。
第一章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1917-1927)第一节概述(一)(识记)1、“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背景: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辛亥革命后,国家形势越来越乱,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寻求救国的新出路。
导火索:巴黎和会中国外交政府的失败主张:民主、科学、人权、自由。
主要领导人物:李大钊、胡适、鲁迅、陈独秀主张: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文学创作特点:作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白话文代替古文。
2、《新青年》杂志在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新青年》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思想武器。
3、胡适、陈独秀、刘半农、周作人等人在文学革命讨论中的代表性文章和重要观点。
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革命论》。
三大主张:“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刘半农:在《新青年》上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复王敬轩书》,对于反对文学革命、为封建旧文学辩护的观点痛加批驳。
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提出“人的文学”的口号,提倡“平民文学”,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学的启蒙作用。
4、文学革命最初的创作实绩,代表性作家作品。
5、“五四”时期各文学社团代表人物、主要刊物。
6、文学革命论争中的守旧派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7、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的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基本情况。
(二)领会和简单应用1、“五四”文学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2、“五四”文学革命与守旧的文学思想发生的冲突和斗争3、“学衡派”、“甲寅派”4、“文学研究会”5、“创造社”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成员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等人都是当时在日本的留学生。
名词解释无产阶级文学: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是创造社和太阳社。
创造社主要人物有郭沫若、成仿吾、冯乃超等;太阳社的成员主要有蒋光慈、钱杏邨等。
左联1、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以下简称左联)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
2、主要人物有沈端先、钱杏邨、鲁迅、田汉、茅盾等。
3、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是其纲领。
左联的主要成就:1、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迅猛发展。
2、左翼文学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
3、左联十分重视理论批评。
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
4、开展了文艺大众化运动。
5、文学创作十分繁荣,左联还重视培养青年文学作者。
京派1、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等。
2、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
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之处。
3、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
4、“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风格。
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
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
论语派1、论语派是30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
主要人物是林语堂。
主要刊物有《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性灵。
2、《论语》前期文章尚能触及时弊、幽默中含讽刺。
1934年后,讽刺锋芒日益减弱,幽默也流于说笑话。
文协1、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在武汉成立。
主要人物有老舍、郭沫若、茅盾等。
2、老舍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工作。
文协是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
3、文协的会刊《抗战文艺》是抗战时期历时最长的文艺刊物。
4、文协的口号是“文章下乡、文章入伍”,这对推动作家参加现实斗争,密切与工农兵群众的联系,起了积极作用。
孤岛文学1、就时间而言,是指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上海租界止。
中国现代文学史基本知识点
1.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开端,也是中国文化
现代化的标志。
在这一运动中,推崇科学、民主与自由并反对封建道德观
念的思想蔚然成风,文化意识的觉醒导致了现代文学的崛起。
3.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学史的一个
重要阶段。
该运动通过吸收西方文学思潮,发展了新的文学形式和风格。
例如,茅盾的《子夜》、郭沫若的《红岩》等作品,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
生了深远影响。
4.抗战文学及战后文学:抗战文学是指中国文学界在抗日战争期间的
文学创作。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反映了抗战的动荡和人民斗争的精神面貌。
战后文学则着重反映了战争结束后社会转型和国家命运的转变,代表性作
家有海子、余华等。
5.九十年代文学:九十年代文学出现在中国开放后,代表了中国当代
文学的新形象。
这一时期的作品多以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为主题,作家
们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个人体验的探索来表达对当代社会困境的关切。
6.典型作家及作品: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有许多重要的作家和作品。
其
中一些代表性的作家包括鲁迅、茅盾、郭沫若、老舍、沈从文、巴金、艾青、华东等。
这些作家的作品以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思考为主题,对
中国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结起来,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代表了
中国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的历程。
从新文化运动到九十年代文学,这一时
期的作家和作品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史的
基本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趋势和文化特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背知识点摘要:一、现当代文学的背景与概述1.20 世纪初的文学革命2.现代文学的发展阶段3.当代文学的背景与特点二、现当代文学的主要流派与代表人物1.现实主义文学1.1 鲁迅1.2 老舍1.3 茅盾2.浪漫主义文学2.1 郭沫若2.2 巴金2.3 曹禺3.现代主义文学3.1 徐志摩3.2 郁达夫3.3 朱自清4.当代文学4.1 贾平凹4.2 阿城4.3 张抗抗三、现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品及影响1.鲁迅的《狂人日记》2.老舍的《茶馆》3.茅盾的《子夜》4.郭沫若的《女神》5.巴金的《家》6.曹禺的《雷雨》7.徐志摩的《再别康桥》8.郁达夫的《故都的秋》9.朱自清的《荷塘月色》10.贾平凹的《废都》11.阿城的《棋王》12.张抗抗的《隐形人》四、现当代文学在文化传承中的意义1.反映社会变迁2.传承民族文化3.推动文化创新正文: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指从20 世纪初的文学革命至今的文学发展历程。
这一时期的文学,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现当代文学的背景与概述20 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文学也开始了一场革命。
这场革命主要体现在文学观念、文学表现手法和文学内容上。
现代文学的发展阶段,主要分为三个时期:初期,以鲁迅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文学;中期,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后期,以朱自清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文学。
当代文学则以1949 年为分界线,分为两个阶段:社会主义文学和改革开放后的文学。
二、现当代文学的主要流派与代表人物现实主义文学以鲁迅为代表,他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
老舍的代表作《茶馆》以北京茶馆为背景,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
茅盾的《子夜》是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描绘了20 世纪30 年代中国社会的生动画卷。
浪漫主义文学以郭沫若为代表,他的《女神》是一部浪漫主义诗集,表达了对民主、自由、平等的渴望。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名词解释】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
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
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
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
《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
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个性,以白话代替文言。
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重要时间和事件1.1930.3.2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
2.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
3.1938.3 在武汉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抗敌协会。
4.1949.7 第一次中华全国文艺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
5.1896年梁启超主编《时务报》(当时影响最大)。
6.1891年苏曼殊翻译的《拜伦诗选》是中国最早的翻译诗集。
7.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第一份中文小说杂志《新小说》。
8.1906年成立春柳社;1910年成立进化社,都专演话剧。
9.1915.9 《新青年》创刊于上海,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1917年迁北京)10.1917.1发表胡适《文学改良诌议》,它是“五四”文学革命正式开始的标志。
11.1917.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12.1917.2《新青年》发表白话新诗。
13.1918年5月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
14.1922.1成立学衡派;(学衡派是活跃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个文化团体,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梅光迪、吴宓、胡先驌、柳诒徵、吴芳吉等)1914.5在东京成立的甲寅派。
(章士钊等)15.1920.9《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迁回上海。
16.1924年《现代评论》创刊由徐志摩、王世杰、陈源等主编。
17.1921.1在北京成立了最早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
(为人生派,茅盾、周作人等12人)18.1910.7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
(叶圣陶、刘延陵、朱自清、俞平伯等)19.1921.7创造社于东京成立。
(为艺术派,郭沫若、郁达夫等)20.1924.11.17在北京成立语丝社,《语丝》周刊。
(鲁迅、周作人、孙伏园、林语堂等)21.1923年在北京成立了新月社,《新月》月刊。
中国现代文学史1、文学革命: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学形式和文学内容的大变革活动。
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诌议》,是文学革命开端的标志。
文章提出要以“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的正宗。
1917年2月,《新青年》又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举起“文学革命”的旗帜,提出以“国民文学”取代“贵族文学”,以“写实主义”取代“古典主义”,以“社会文学”取代“山林文学”。
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国民学校采用,成为文学革命成功的标志。
2、文学研究会(艺术倾向)1)主张“为人生”的文学,意思是文学要书写现实人生,表现人生,对人生有现实的意义。
就是很重视文学的现实功能。
反对游戏文学观念,反对消遣的文学态度。
2)文研会作家在创作方法上多注重现实主义。
这在沈雁冰的文论和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创作中显示出来。
3)文学研究会注重翻译东欧、西欧现实主义名著,介绍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易卜生、莫泊桑等人的作品。
3、创造社:1921年7月,创造社宣告成立,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郑伯奇、张资平等。
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中华新报》副刊发行)、《洪水》、《创造月刊》。
艺术倾向:1)崇天才,重神会,讲求文学的全与美,强调创作的无目的。
通常被歧视为“艺术派”。
2)富有浪漫主义特色,大都尊崇个性,表现自我,富有强烈的反抗色彩。
3)在翻译方面,主要翻译介绍歌德、雪莱、海涅、济慈、惠特曼、泰戈尔、王尔德、波特莱尔等人的作品。
大多数为浪漫主义,也有现代主义作家。
4、郁达夫:名文,是创造社的发起人和最重要的小说家。
在散文、旧诗词、文学理论、翻译等方面也有独到的贡献,以小说创作影响最大。
《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三篇小说于1921年结集为《沉沦》发行,是郁达夫自己第一部、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但其在轰动一时的同时也毁誉参半。
褒者认为它真实地抒写了青年的时代病,开创了小说的新体式,标志着“自我小说”的兴起;贬者攻击它为“诲淫”,是不道德、不端方的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汇总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12人。
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月刊等。
以研究介绍外国文学、整理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强调文学与人生的意义,被称为"人生派"。
受19世纪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影响,注重写实主义创作方法。
1932年《小说月报》停刊,终止活动。
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
成员是留日的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以及后来加入的彭康、朱镜我、冯乃超等。
出版《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等。
强调创作"本着内心要求",崇拜天才,讲求文学的全与美,宣传文学的无目的性,提倡为艺术而艺术,被称为艺术派。
受欧洲启蒙主义、浪漫主义、颓废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影响,创作方法上倾向浪漫主义。
1929年2月该社被国民党当局查封。
3、湖畔诗社:1922年4月,应修人、冯雪峰、潘漠华、汪静之在杭州西湖湖畔成立的新文学团体。
他们的作品主要有诗歌合集《湖畔》、《春的歌集》和汪静之的《蕙的风》、《寂寞的国》等。
其创作以抒情诗特别是爱情诗见长。
风格清新质朴、坦白率真,以自由诗为主。
4、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一、现代理性精神的张扬;二、感伤的精神标记;三、个性化的追求;四、创造方法的多样化探索。
5、郁达夫浪漫抒情小说的主要特征:一、自我的写真;二、感伤的抒情;三、结构的散文化;四、流丽、清新的文笔。
6、阿O人物形象分析。
阿Q是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
(1)阿Q是一个落后不觉悟的带有精神病态的农民形象。
首先,在政治上受压迫,连姓赵的资格都被剥夺;在经济上受剥削,无地无房无固定职业。
其次,阿Q又是一个深受封建观念侵蚀和毒害带有小生产者弱点的狭隘、落后、保守的农民,秉有几千年传统文化思想沉淀而成的奴性人格:常以健忘来解脱痛苦;妄自尊大;身上有"看客"式的无聊与冷酷;有不少符合圣经贤传的思想;盲目守旧、欺弱怕强、卑怯势利。
再次,阿Q的不觉悟还表现在他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和认识上。
他由对革命的深恶痛绝到神往革命,其态度的变化并非政治上的真正觉醒。
其对革命的认识是幼稚、糊涂和错误的。
(2)阿Q性格中最突出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即缺乏明确的自我意识,在失败与屈辱面前不敢正视现实,而是用虚假的胜利在精神上自我安慰,或者说在幻觉世界中变现实的真实失败为精神上虚幻的胜利。
表现为妄自尊大、自轻自贱、以丑为美、欺弱怕强、麻木健忘。
(3)阿Q形象的典型意义广泛而深远:首先,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这一形象画出了国人的魂灵,暴露了国民的劣根性,达到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效果,体现了对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阿Q性格被作为国民性的最劣表现加以鞭挞,因而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其次,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作品所揭示的阿Q精神,作为一种历史和社会的"病状",因封建思想没有完全从人们头脑中清除,加上中国反封建的思想革命尚不十分彻底,因此将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存在。
它将作为一面镜子,使人们从中窥测这种精神的病容且时时警戒。
7、美文:即艺术性散文,通常称为"散文小品"。
它不是批评的,也不是学术性的,而是艺术性的。
不管是叙事还是抒情,都是为了表达作家自己真实的"思想"。
其风格是"真实简明"。
"美文"在周作人看来,就是个人的"言志"之作。
由于这种文体更能适应思想启蒙,又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因此五四时期的新文学家们几乎没有不从事散文小品创作的,所以这一时期无论从创作数量,文体品格还是艺术风格上都达到了空前的繁盛和成熟。
1.左联(名词解释)⑴ 1930年3月2日,由共产党牵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简称"左联"。
⑵主要常委有:鲁迅、沈端先、冯雪峰、冯乃超等。
⑶其理论纲领明确宣告"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小资产阶级","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这明显标志着"文艺服务于政治斗争"的文学共识的最终确立。
⑷鲁迅在会上作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讲话。
⑸1936年自动解散。
⑹左联时期的主要活动:促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广泛译介、传播和运用,并最终使之成为中国社会主流话语;自觉地加强了与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推进了文艺大众化运动,反思了"五四"文学孤芳自赏的弱点,适应争取和解放工农兵大众的目的,努力促进文学的大众化、通俗化;提倡和发展了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2.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描写了故乡罪恶的典妻习俗,其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有有春宝秋宝秋宝娘。
3.京派(名词解释)⑴指20年代末到30年代,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留在北京的作家群,也称“北方作家”群。
⑵主要理论家与作家有朱光潜、沈从文、卞之琳、废名等。
其特征是:⑶在北方相对封闭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心态从容、宁静,政治意识淡,文学独立意识强。
⑷多以乡土生活为题材,注重道德与文化上的健康与纯正,把人生理想寓于自然美和乡土人情美之中。
⑸艺术上讲究崇高和谐,纯正完美。
4.东北作家群(名词解释):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占领了东北大地。
一批文艺青年不堪压迫与蹂躏,1934年到1936年从“白山黑水”辗转来到关内,进行文学创作。
⑵他们满怀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和对家乡的怀念,用他们的笔,最早表达了民族救亡的心愿,描绘了东北大地的风土人情,表现了东北人民的深重苦难和英勇卓绝的抗争。
这批作家被称为"东北作家群"。
⑶他们当中比较著名的有萧军、萧红、端木蕻良、舒群、白朗等。
代表作品是《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等。
5.萧红的成名作《生死场》与叶紫的《丰收》萧军的《八月的乡村》一起作为“奴隶丛书”而出版。
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塑造的人物形象有陈柱司令铁鹰队长陈三弟李七嫂。
6.作家张天翼的讽刺小说《华威先生》。
在对小市民小公务员向上爬的心理剖析中,最有深度的是《包氏父子》。
7.新感觉派(名词解释)20年代末30年代初上海出现的小说流派,当时亦称"新感觉派",主要作家有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以《现代》月刊为文艺阵地,提倡新的文学要以快速的节奏和特殊的表现为基础,从理想的感觉出发进行创作。
8.老舍小说创作的特色:①浓郁的京味儿。
②形象鲜明的市民王国。
③文化审视和思想批判相融合的思想意蕴。
④小说文体的创新。
(一、浓郁的京味儿;二、形象鲜明的市民王国;三、文化审视和社会批判相融合的思想意蕴;四、小说文体的创新;五、小说语言的地域风味。
)9.矛盾的“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小说《子夜》中描述的资本家任务形象是吴荪甫。
10.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11.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有“汉园三诗人”之称。
12.臧克家被称为“农民诗人”和“乡土诗人”13.艾青被胡风称为“吹芦笛的诗人”14.戴望舒被称为“雨巷诗人”15.1932年九月,林语堂创办《论语》半月刊,随后又创办了《人间世》和《宇宙风》两刊,以发表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和表现性灵的创作。
1.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其中《家》的艺术价值最高。
书中塑造的人物高觉新高觉民高觉慧2,分析高觉新的人物形象觉新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第一部《家》的主人公。
是巴金贡献给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血肉丰满、具有复杂内涵的人物形象,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典型。
⑵是封建专制制度,封建礼教下的受害者、牺牲品,是高家受害最深重的一个。
⑶觉新是新旧时代交替的产儿,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有“双重人格”的人。
⑷觉新的形象揭示了一个性格懦弱的人在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压迫下个性被摧残、灵魂被扭曲、人性被异化的悲剧,从更高层次上揭露了封建主义的吃人本质,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3.曹禺的作品《雷雨》《日出》《北京人》4.繁漪的人物形象分析以及悲剧结局的原因蘩漪是曹禺的剧作《雷雨》中的主人公,是剧作中最有特色、个性最鲜明的人物,是五四运动以来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
(1)矛盾而复杂的性格特点。
她既是要求个性解放,敢于冲破一切桎梏,具有"雷雨"般性格的资产阶级女性,又有自私、阴暗、乖戾的一面。
既是剧中的受害者,也是悲剧的导演者。
(2)蘩漪"雷雨"般性格在剧中通过复杂剧烈的矛盾冲突表现出来的。
另外,她与四凤、鲁贵等人的矛盾关系,则表现了她性格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3) 悲剧性形象的意义:传达出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五四主题,同时也说明了个性解放的明显局限性。
是曹禺对现代戏剧的一大贡献,在这个悲剧女性身上闪烁出曹禺卓越的艺术才华。
5. 40年代的文学由于受到抗日战争的影响,文学也因此构成了国统区文学抗日根据地—解放区文学沦陷区文学和孤岛文学四部分6 孤岛文学名词解释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后,上海的英美法租界在日军的包围下形成孤岛。
一批文艺工作者就在孤岛上坚持对敌斗争,直到1941年12月8 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入侵租界为止,历时四年零一个月,后来人们就称这一时期的上海租界文学为"孤岛文学"。
孤岛文学的成就:出版了大量进步书刊;成立了许多职业剧团和业余剧团;创作了大批戏剧,涌现出大量戏剧人才;展开了对日伪文学、色情文学的斗争;创作了大批杂文和报告文学。
7,文协名词解释:一九三八年三月二十七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
标志着全国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
理事会选举老舍为主持常务工作的总务部主任。
文协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后的一九四五年十月十四日。
后改名"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
文协的工作及贡献:在全国各地成立了分会;提出"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使作家深入到农村和前线;创办会刊《抗战文艺》一直坚持了八年,发表了大量抗日文艺,有力地配合了抗战;开展文艺大众化和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
8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⑴1942年5月2日至23日,延安召开文艺座谈会,⑵毛泽东在5月2日作了启发性发言,在5月23日又作了总结性的讲话,这两次讲话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⑶主要解决了文艺领域中的一些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