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政治家情感世界的真实表露——论新加坡华文作家白振华的诗
- 格式:pdf
- 大小:150.79 KB
- 文档页数:3
海外华文文学的一份历史见证—评白舒荣新著《海上明月共潮生》—◎王小平摘要:作为名副其实的“文化使者",白舒荣在《海上明月共潮生》一书中,人、文交织,家、国同构,前者生动细腻,后者客观平实,富有感染力、说服力,由此成为一种兼具纪实性、文学性、学术性的历史书写,呈现一种开阔宏大的气象。
关键词:白舒荣《海上明月共潮生》海外华文文学历史见证白舒荣是名副其实的“文化使者”o她“长在红旗下”,长期与海外华文作家打交道,承担着中国与海外文学、文化交流的重任,以博雅的文学素养与专业的编辑水准赢得了海外华人作家们的信任与尊重,被许多海外作家亲切地称为“白大姐”。
他视野开阔,交游亦广,从容睿智中又蕴含着一份对生命的敏锐,这使得《海上明月共潮生》于普通的写人纪事、谈文论道之外,更呈现出一种开阔宏大的气象。
在这部书中,人、文交织,家、国同构,前者生动细腻,后者客观平实,富有感染力、说服力,由此成为一种兼具纪实性、文学性、学术性的历史书写。
该著分为两辑,一是“台港暨海外华文作家素描”;二是“中国现代作家素描”«仅就第一辑而言,已不仅仅是一部文学评论集、学术散文集,而是具有“史”的性质:它既是一部私人交游史,又是一部特殊的海外华文文学史,还是一部海外华人生活史、心灵史。
首先,该著以私人交游史的方式记录文坛故实,为作家立传,为友谊写真。
得益于独特的工作优势,白舒荣与作家们多有近距离接触,因而往往能以生动的笔触记叙人物言行、场景,如陈若曦“短发,T恤,拖着拉杆箱的精干身影”;在会议晚宴上“一杯又一杯独酌”的“高阳酒徒”;“清丽、娟秀、端庄、温婉、时尚、落落大方”的张翎……这些具体、真实的细节不仅勾勒出作家的素描小像,让我们得以领略其作品之外的日常生活情态,也使我们对作家其人与其文之间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譬如,作者写台湾作家黄春明,先是述及其在云南的一幅题词:“云南名声引我来,来后我心带不回。
”令人念及其在台湾拒绝陈水扁政府许以高官一节,后又写到几件事,在北京的豪华酒店中格外小心翼翼,在香港因误入声色娱乐场所而吓一跳,“只见黄春明本来不大的脸,似乎突然缩小了一半。
白振华诗曲画影个展 《情让生命更完美》前国会议员白振华,有许多不为人知的一面。
作 为他的朋友,知道的只是他精于绘画,曾举行过九重葛专题义展,现在他举行诗曲画影个展,一下子又把我们惊呆:原来他在诗歌、摄影方面也有表现。
白振华出生于书商家庭,从小不是看书就是排书,从政后政务繁忙之余,还从事时事、政论写作。
但人们不太了解,因为他一直用笔名发表。
诗集《情让生命更完美》艺术是业余嗜好他说:“过去我政务繁忙,又有自己的事业要照顾,每个星期接见选民后已是凌晨时分,到了天亮又要马上出国公干,喜欢文学、艺术是个人的业余嗜好。
我喜欢写政治和经済评论的文章,那是代表我的理性;我也喜欢写诗和作画,那是代表我感性的一面。
人活得太过理性,会很累;人活得太过感性,又会迷失自己,迷失方向。
因此应该在理性和感性中间寻求平衡点。
”他从1995年开始发表新诗,可以肯定都是“随兴之作”。
他说:“我常要出国公干,白天工作和开会,晚上很多时间是留在客房里,为了消磨时间,常常会随兴作画或写诗。
”正式从政坛引退后,他时常和夫人出国旅游,所到之处除了游山玩水,也把所见美景风情拍下来、画出来或写成诗。
据他初步估计,从1996年开始已先后写了百余首诗,画了百余张画,完成了数千张照片。
这也基本构成他这次展出的内容,其中画有10幅、摄影400张,他说:“展出的作品有不少是心中先有诗,之后才来画成画或拍成照片。
”写学生可以接受和欣赏的诗谈到诗歌他说:“我也喜欢古典诗词,但我写不出来,我的新诗,要让拥有华语第二语文水平的学生读懂。
过去从事学校课本出版,深知学生程度只在3000个汉字范围内,我写得浅白口语化,如果再加上音乐,学生可以接受和欣赏,甚至可以在讲华语运动中推广,从而使他们爱上华文爱上诗歌。
”他形容写诗是个“含苞待放”的过程。
到今天,他终于“含苞待放”了百多次,他写的全是浪漫和抒情新诗,可出版成一本结合多种艺术在内的作品集。
其中17首还获得中国与本地作曲家共鸣,谱成音乐。
现代诗自己写作文500字舒婷《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缘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快乐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长年送去夏日的抚慰;也不止像险峰,减少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这些都还比较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一棵的形象和你东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深发在云里。
每一阵风吹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是刀像是剑也像是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是沈重的感叹,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摊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拆分,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忠贞就在这里爱不仅快乐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之者的土地。
普希金的《致大海》我爱你吧,民主自由的原素!最后一次了,在我眼前你的蓝色的浪头跳跃曲折,你的骄傲的美闪烁壮观。
仿佛友人的忧伤的絮语,仿佛他别离一刻的招呼,最后一次了,我听到着你的喧声呼唤,你的沉郁的吐诉。
我全心渴求的国度啊,大海!多么常常地,在你的岸上我静静地,迷茫地停留,苦思着我那珍爱的愿望。
啊,我多么快乐听到你的声源,那喑哑的声音,那深渊之歌,我快乐听到你黄昏时分的清幽,和你任性的脾气的发作!渔人的可悲的帆凭着你的喜怒无常的保护在两齿之间大胆地滑过,但你若汹涌起来,无法克服,成群的渔船就可以全军覆灭。
直到现在,我还不能离开这而令我厌倦的凝结的石岸,我还没有热烈地拥抱你,大海!也没使我的诗情的波澜随着你的山脊跑开!你在期盼,呼唤……我却被缚住,我的心徒然想要挣脱开,就是更猛烈的感情把我吸引住,于是我在岸边留下来……存有什么可以顾惜的?而今哪里能使我奔上坦荡的途径?在你的荒芜中,只有一件东西也许还激动我的心灵。
一面峭壁,一座光荣的坟墓……那里,种种伟大的回忆已在炎热的梦里倾覆,啊,是拿破仑熄灭在那里。
他已经在困惑里长眠。
紧随着他,另一个天才象风暴之间驰过我们面前,啊,我们心灵的另一个主宰。
第34卷 第2期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月Vol.34 No.2 JOURNA L OF HENAN N ORMA L UNIVERSIT Y Mar.2007人民行动党与新加坡政治———新加坡前国会议员白振华访谈录孙景峰(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河南新乡453007)编者按:白振华先生,1947年生于新加坡,1988年至2001年任新加坡国会议员,曾任新加坡政府国会教育委员会副主席和新闻与艺术委员会副主席。
他活跃新加坡政坛13年,从事社区和政治活动长达25年,荣获新加坡共和国总统颁赐的公共服务奖章。
白先生现任美国投资基金集团主席、新加坡胜利书业集团董事经理、新加坡华德集团主席,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与好朋友。
白先生时常撰写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文章,对中国政治经济、海峡两岸问题、新中两国的友好关系和新加坡政治经济问题发表独到的看法。
2006年9月和12月,我校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教授孙景峰博士就人民行动党与新加坡政治问题两次对白先生进行了访谈,为我们了解人民行动党与新加坡政治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在此刊出,供对新加坡感兴趣的各界人士参考。
关键词:人民行动党;新加坡政治;白振华中图分类号:K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359(2007)022******* 孙景峰:白主席,您好!很荣幸能就人民行动党和新加坡的政治问题与您对话。
作为前国会议员,您直接参与了当时新加坡国内一些政治活动的决策,您的经历对于我们研究新加坡政治,尤其是人民行动党是难得的第一手材料。
您先简单介绍一下您的从政经历好吗?白振华:我对政治的兴趣始于小学五年级。
当时我只是一个十一岁的小孩子,经常带着一张小板凳到新加坡芳林公园集会,去参加长辈们关心的政治群众大会。
芳林公园是新加坡类似于英国海德公园的一个自由发表言论的场所。
我相信我被人赞赏的公开演说艺术和政治群众大会的演说技巧,在很大程度上,或许就是我从小在新加坡当时建国的政治环境中所琢磨和学习来的。
白振华诗词
嘿,你知道白振华诗词吗?那可真是如同一颗璀璨的星星在文学的
天空中闪耀啊!白振华的诗词,有的像夏日里的一阵凉风,让人清爽
舒畅,比如他那句“清风拂面意悠悠”,哎呀,你想想,当一阵轻风温
柔地抚摸你的脸庞,那是多么惬意的感觉呀!就像你在炎热的午后,
突然走进了一片阴凉的树林。
有的诗词又像冬日里的一把火,温暖着你的心窝。
“寒夜烛光暖,
诗意心间燃”,这不就像是在寒冷的夜晚,突然看到了那摇曳的烛光,
瞬间让你觉得不再寒冷,心里充满了温暖和希望吗?
我记得有一次和朋友们一起讨论白振华诗词,那场面可热闹了。
“哇,这句诗写得太妙了!”“可不是嘛,感觉就像身临其境一样。
”我们七嘴八舌地说着,每个人都对白振华诗词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还有一次,我在图书馆偶然翻到一本收录了白振华诗词的书,那简
直像是发现了宝藏一样!我迫不及待地沉浸其中,一首一首地品味着。
“花开花落皆诗意,云卷云舒亦有情”,这写得多好呀,把自然的变化
都描绘得如此富有诗意和情感,就像我们的生活一样,有起有落,但
都充满了故事和情感。
白振华诗词就像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面有美丽的风景、真挚
的情感、深刻的思考。
它能让你欢笑,能让你沉思,能让你感动。
它
不是那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东西,而是贴近我们生活,能让我们产生共鸣的艺术。
我觉得白振华诗词真的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细细品味和欣赏,难道不是吗?。
一、新加坡华文诗歌的发展历程及特点作为“城市国家”的新加坡,向来以多元文化而著称,它汇聚着现代与传统的风格特色,融合着东方与西方的文化精粹。
然而拥有75%以上华人的新加坡,其华文沃土却不够广阔,华文诗歌文化也仅属小众。
为何这么说呢?因为新加坡曾是英属殖略谈新加坡华文诗歌现况舒然,女,旅新华侨。
艺术策展人、诗人。
28诗歌理论·中旬刊民地,在其独立前的华文教育一直由民间组织承办与维系着。
在1965年建国之后,新加坡政府又秉承多元种族和多元文化的宗旨实行双语教育,英文作为沟通多元种族的共用语言而大行其道,华文则惨遭冷落,如此便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华文文学与华文诗歌的发展。
不过随着同一时期经济的腾飞,新加坡由殖民地商贸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乃至价值观念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华文文化与华文诗歌得以稳步推进。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现实主义诗歌一直是新加坡诗歌的主流,充满爱国激情,同时本土意识也逐渐成为主旋律,创作凸显人文关怀等。
六十年代期间,现代主义诗歌逐渐崛起,成为另一种诗歌流派。
到了七十年代,诗歌的创作开始转向对乡土、人生等充满现实主义精神的人文关怀,新加坡诗坛出现占主流地位的现实主义。
这种对文化乡土的想象和对本土情怀的抒写,融合着两个精神高度,令人回味。
八十年代以来,人们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生活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多姿多彩,在这种多元化的文化生活格局之下,华文诗歌的创作开始趋于独特性与审美性。
九十年代中后期的“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逐渐合流,也使得来自不同成长背景的诗人们,带着各自的诗学经验及美学追求融入诗坛,共同挽救着衰落的华文文学。
他们之间以开放的心态相互接纳,取长补短,如此这些都共同促成了新加坡诗坛的多彩面貌。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新加坡华文文学也呈现出更多的唯美主义情调,充满现实关怀。
华文诗歌的创作也于日常生活中寻找诗意,感悟生命,追求诗歌的审美性,内涵也更为丰富。
东南亚华文诗歌的中国想象东南亚的华文诗歌,是一种深深根植于中华文化土壤的文学形式,其对于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的想象与表达,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
这些诗歌不仅描绘了中国文化的壮丽景象,也呈现了诗人们对于故土和祖国的深深眷恋。
东南亚的华文诗歌,是一种深深根植于中华文化土壤的文学形式,其对于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的想象与表达,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
这些诗歌不仅描绘了中国文化的壮丽景象,也呈现了诗人们对于故土和祖国的深深眷恋。
在东南亚的华文诗歌中,“中国”常常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出现,象征着古老的华夏文明和深厚的传统文化。
诗人们通过描绘中国的壮美山河、悠久历史和丰富的人文风貌,表达了对祖国的怀念和敬仰。
例如,新加坡诗人林涧秋的《中国梦》:“梦中的中国,千年古都/长安街车水马龙/梦中的中国,文化源远/五千年的文明史/国子监,孔庙/一幕幕历史的场景重现/梦中的中国,红色革命/英雄的故事代代相传。
”这首诗以梦境的形式描绘了中国古老的文化和革命的历程,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深敬仰和怀念。
除了对于中国壮丽山河和文化的描绘,东南亚华文诗歌也充满了对于中国人的生活和情感的细腻描绘。
这些诗歌中,往往描绘了中国人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对爱情的执着和对家乡的眷恋。
例如,马来西亚诗人李宗发的《想家》:“想家,想家/满脑子都是那/家乡的小溪/那绿色的田野/和那开满花的荔枝园/想家,想家/想的都是那/亲切的笑脸/幸福的生活。
”这首诗以简单直接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
东南亚华文诗歌在表达对中国文化和情感的想象时,也常常与当地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跨文化诗歌风格。
这种风格既体现了华人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体现了他们对于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包容。
例如,新加坡诗人沈文裕的《亚细亚之歌》:“我们是亚洲的儿女/用歌声连接起彼此的心/在这多元文化的乐章里/我们共同唱出和谐之音。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于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对于和谐的追求。
汉语新诗鉴赏(87)杨上?林耀德?陆新民?喀秋莎?冀汸汉语新诗鉴赏之八十七杨上/林耀德/陆新民/喀秋莎/冀汸杨上(1963-),网名刀,本名杨展华。
梅州客家人,出生于贵州。
著有中英对照诗集等。
独孤的童话许多年以后你一定还会触进那些灵魂的尖叫你会再一次想起彩船从石板的河流穿过内心的黑暗船上僵尸般的弟妹以及她们在鲜花广场被雨水冲走的邻居那时你会像今天这样写下另一组童话给明天而同样的日子还会被重复你同样会是一纸魂幡活在东方的虚无的黄昏当那些汉语的流氓在媒体的屁股上用冰凉的污血喂养着自己作品的软体宠物当盛产诗人的土地罂粟一片灿烂月亮夜空中的白色礁石会在黑色的波涛中撞碎你的眼睛的小小肉船----1990年10月(选自:刀新浪博客)[赏析]对于当今中国诗坛,一提起刀,不少朋友肯定是知道的:此人来自贵州六盘水,当过兵,肌肉发达,却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舞文弄墨、搬弄诗歌(实际上他从未停止过诗歌书写),在小圈子内获得了相当程度的敬重。
后来投身商界,目前在北京经营着一家著名餐厅,名曰“三个贵州人”,把老家土得掉渣的菜谱引进京城,大有改变京人肠胃和饮食习惯的野心。
顺便说一句,刀原名杨展华,几天前突然醒悟过来:被叫了多年的“刀”实在不像一个名字,于是反复斟酌,给自己取名杨上——意思是准备向上帝致敬。
《独孤的童话》是一首回忆之诗:“许多年以后你一定还会/ 触进那些灵魂的尖叫。
”诗一开篇,就宣布:时间在今天,但诗歌却将它的目光投向了时间的过去,仿佛往事的存在,天生就是为了供诗歌和诗人回忆之用。
和通常的回忆不尽相同,《孤独的童话》更愿意回忆往事中匿藏着的黑暗部分。
作为一种沉重的色彩,黑色总是倾向于往下沉,以无限接近土地的姿势,迫使诗人一次又一次接近它。
《孤独的童话》还把回忆指向了现在和未来:“那时你会像今天这样/ 写下另一组童话给明天。
”这种明火执仗又满怀惆怅的句子,宣布了回忆现在和回忆将来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因为“同样的日子还会被重复/ 你同样会是一纸魂幡/ 活在东方的虚无的黄昏。
泰州市兴化市九年级上月考语文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6题;共12分)1. (2分)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 . 侈谈(chǐ)白雪覆盖(fù)诺言(nuò)汹涌澎湃(bài)B . 真谛(dì)剥夺权利(bō)野蛮(mán)义愤填膺(yīnɡ)C . 储备(chǔ)披露真情(lòu)磐石(pán)立功赎罪(shú)D . 疲乏(pí)履行义务(lì)瞭望(liào)拯救灵魂(zhěnɡ)2. (2分) (2016八上·新安月考) 下列加横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 他处理这类事情可谓轻车熟路,一点也不费力。
B . 实现小康的宏伟蓝图是需付出艰苦努力的,不可能一挥而就。
C . 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终于登峰造极,在山顶欣赏了美好的景色。
D . 这件事我明明不愿做,他却偏要我去做,这不差强人意吗?3. (2分) (2017九上·靖远期末)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甘南、临夏、靖远等地羊儿成群,为制作羊皮筏子提供了充足原料。
B . 因为只运货,不送人的原因,天舟一号被形象地称为“快递小哥”。
C . “一带一路”这个战略构想,举世瞩目,影响深远,实现它是中华民族兴衰的关键。
D . 董卿在主持《朗读者》节目时,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令广大观众目不暇接。
4. (2分)对下面文段中加横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A . 怜:爱怜B . 亡:死亡C . 诚:果真D . 唱:通“倡“,倡导5. (2分)(2019·钦州模拟) 下列关于文学名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 在《水浒传》中,“太喝道:‘____ (人名),你又无呼唤,安敢辄入白虎节堂…’,横线处的人名应是黑旋风李逵。
新加坡伤痕文学开端文学是由语言文字组建而成的,它与语言文字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脉关系;这种语言文字的艺术往往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以不同的体裁表现人类的内心世界和再现一定时期与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可以这么说,文学作品是作家们寄托思想感情和意志的肌体。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当中国南方人民为了改善生存条件而大批南渡来到东南亚时,他们同时带来了中华语言文字、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审美追求和文学创作的原始愿望,这些便是世界华文文学生发的基因。
这种血脉相通的文化理念,奠定了世界华文文学脱胎自中国文学的精神底蕴。
无论社会的巨轮如何前进,作为传统文化最源头方式之一的文学,尤其是作为最能表达人类灵魂的母族文学,始终在时代的推进与嬗变中保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不仅中国文学几千年来的情况如此,自中国文学中孕育诞生的世界华文文学近百年来的情况亦是如此。
东南亚华文文学是世界华文文学一个重要的板块,新加坡华文文学是东南亚华文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世界上其它国家地区的华文文学一样滥觞于1919年“五四”运动影响无远弗届的年代。
不只中国学者普遍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中国“以白话文写作而又贯穿着反帝反封建内容的新文学作品,迅速取代旧文学而占据了文学的主流地位。
南洋得风气之先,很快也出现了白话文学作品,从而开创了海外华文新文学的历史”,①即便是新加坡土生土长的学者作家,也认同新加坡华文文学是在20世纪初期中国文学大师辈出的时代里,源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摇篮。
②语言文字是文化认同与族徽的最基本表征,本文尝试抹去历史的尘埃,梳理自1981年以来便存在着的新加坡伤痕文学的成因及分期。
“新加坡伤痕文学”的界定与正名中国在1970年代中后期“四人帮”垮台后涌现了不少环绕着文革十年动乱而书写的“伤痕文学”,而自1981年至2007年新加坡华文文学意义上的伤痕文学则有别于中国的伤痕文学。
由新加坡资深作家和中生代作家执笔创作的新加坡伤痕文学作品,可从下列的内容思想和艺术表现特质来加以界定:在内容思想上,它们的悲情元素主要源自1980年新加坡南洋大学的停办和1987年新加坡传统华校的消失,新加坡华社陷入前所未有的文化虚脱状态,华文知识分子因精神家园成为贫瘠荒原而涌起无限感伤并执笔为文。
读新加坡作家芊华的《绿的希望》
成明进
【期刊名称】《创作与评论》
【年(卷),期】1993(000)005
【摘要】芊华在新加坡是一颗灿烂的星,其散文、散文诗的成就特别引人关注,她已出版散文、散文诗《绿的希望》、《朝露集》、《绿漪点点》(后二集与人合著),有大量作品在中国大陆、台湾、马来西亚发表。
芊华曾参与两届国际文艺营青年工作坊,并为华文地区的文化交流,尤其是对沟通台湾与大陆的文化,做了许多工作。
芊
华是朴素的,正如艺术是朴素的一样。
芊华没有学会花枪和猎奇,她显才于质,回到内心认识自我,从自我寻找自己的路。
通过发掘自己的生活、品性而展现自己的才情。
在芊华纯真、善良、俊美等众多品
【总页数】2页(P75-76)
【作者】成明进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
【相关文献】
1.乡情·意象·节奏--读新加坡华文作家方然诗漫笔 [J], 赵朕;赵焱
2.斯巴达小城邦的毁坏--读新加坡作家方桂香《幻灭的天才梦》 [J], 徐学
3.百年千花《莹华路》--喜读新加坡诗人淡莹的《太极拳谱》和王润华的《橡胶树》
[J], 徐放
4.腹中有诗气自华——访新加坡作家协会会长王润华博士 [J], 周兆呈;
5.真善之美——读芊华的散文集《绿的希望》 [J], 钦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骆明《随想录》
序
白舒荣
【期刊名称】《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年(卷),期】2011(000)003
【摘要】从骆明的《随想录》中,笔者读到了,身为作家,担任新加坡文艺协会会长、《新加坡文艺》总编辑及“亚细安华文文学营”秘书长的骆明,最操心的事儿,多半与华文文学有关。
他不但把新加坡、东南亚,乃至世界华文文学全装在自己心里。
【总页数】2页(P79-80)
【作者】白舒荣
【作者单位】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6
【相关文献】
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广电的三网融合之路 [J], 张鹏
2.知我者谓我心忧 [J], 古崇裕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广电的三网融合之路 [J], 张鹏
4.知我者谓我心忧——解读自居易《琵琶行》 [J], 杨秀兰;朱文博
5.古诗词欣赏之准备(一)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①--了解作者和该诗词的创作背景 [J], 成镜深;唐慧;罗爱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个新加坡人的新加坡故事答案篇一:新加坡是世界上最无情的国家?数据告诉你答案新加坡是世界上最无情的国家?数据告诉你答案美国民意调查测验机构盖洛普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新加坡是世界上最“无情的”(emotionless)国家,仅有36的新加坡市民每天对积极或低落情绪有感觉。
新加坡执政党人民行动党自称“白衣人”,1959年大选获胜上台时他们选择身着纯白色的衣服以示廉洁的决心。
人不是天生就懂规矩,就彬彬有礼的,就以诚待人的。
实际上,在“拼捷径”和“比胆大”的社会,很多人无所顾忌,“底线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只有规则和法律的严格遵守和执行才能让人“有所顾忌”,让人懂得“底线”。
李光耀讲述过令他不胜唏嘘的一件事,他很器重的一位部长收受了两百元美金,在接受反贪局调查时候自杀,留下了一句话,“我是一个有尊严的东方人,我做了错事,请原谅我。
”尽管普通的出租车司机都对本国法制津津乐道,新加坡的月亮并不比其他国家圆,令政府头疼的问题也很多,包括其他亚洲国家的很多问题,比如老龄化问题,比如十个新加坡人里面有九个要超时工作等等等等。
新加坡政府一直以来就像一个“大家长”。
对内出台各种政策和法律,约束规范本国公民们,甚至是它的赌场和红灯区。
新加坡本国人赌场的进门费是100新币,24小时之内有效的。
而外国人则可凭借护照随意进出。
卖淫在新加坡并不合法,但政府出于降低犯罪率等方面的实际考虑,给特定街区的有固定场所营业的性工作者发执照。
而一般新加坡人不愿意在那些街区溜达,只是把那里当成了美食街。
对外,新加坡政府也一直非常注重自己的国际形象。
“美国人被鞭刑事件” 轰动了世界。
1994年,一位美国人小伙子在新加坡某住宅区乱涂乱画,被法院判处4个月徒刑,外加罚款及6下鞭刑。
美国总统克林顿通过外交途径发出呼吁为他求情。
新加坡只是把鞭刑由6下改为4下,人们感觉新加坡是在玩儿真的。
不仅如此,李光耀父子曾多次因诽谤为由起诉外国媒体并获胜。
与他们打过官司的外国媒体包括《华尔街日报》、彭博社和《经济学人》杂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