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选题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2
例谈研究性学习中地理课题的选题指导作者:李之龙来源:《广西教育·B版》2012年第10期【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地理课题选题指导【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B-0025-01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的研究性学习,正日益成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重要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之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开展地理专题的研究性学习要从学生的经历和体验出发,选择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课题。
课题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的实践,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有利于实现“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目标,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现代社会中各种生活现象的地理原因,理解不同生活方式的地理背景,正确鉴赏各具特色的人文地理景观,增强“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生的地理课题选题进行了如下指导。
一、选择标志性的地形地貌作为课题人们生活在一定的地域中,这些地域有自己的标志性地形地貌,如罗布泊的雅丹地貌,土鲁番的丹霞地貌,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等。
熟悉这些地貌特征是学生认识家乡的开始,也是学生比较容易入手和感兴趣的课题。
比如,长江三角洲苏北里下河平原,它的地貌特征是海拔较低,平原上湖泊、河流、沼泽交错纵横。
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发和使用这些地理资源,达到既保护环境又发展经济的目的,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农村学生对这类问题进行探究时,往往更能将其与自身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发展观,培养学生“爱家乡”的情感有特殊的意义。
二、选择重大的地理事件作为课题重大的地理事件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而重大的地理事件由于媒体宣传及时到位,受众面广,信息丰富,又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
国内、国际的重大地理事件特别是突发事件(如洪涝、地震、森林火灾、飓风、台风等重大的灾害)往往和人口、资源、环境紧密联系,对这类事件的研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参与意识。
谈地理研究性学习中的科学选题地理新教材增设了开展“研究性学生”或“研究性课题”的活动,其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发现、自主学习的天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及与人切磋交流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一般要经历问题情境、实践体验和表达交流三个阶段。
在问题情境阶段中,学生要通过比较、选择、确定某个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称之为“选题”。
由于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过程、重体验、重应用的学习方法,而且选题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关系到研究成果的大小和好坏,因此,教师在这个阶段应主动介入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去,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选题。
一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选题心理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力分为“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两种,当对某一种事物感兴趣时,学习者往往会将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储存在“长期记忆库”里,因此,教师应该利用各种科学的手段和方法,促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将知识信息灌输到学生的长期记忆库里。
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和技巧、风趣幽默的语言、丰富广博的知识,都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而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所以,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创设不同的教学环境,充分利用中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以及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和优势,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在地理教学中适当地做些实验,能使学生兴趣大增。
如在火山形成时,我做了一个模拟实验,将碟子置于塑胶火山模型上模拟火山口。
在碟子放几匙重铬酸铵并在其中插入镁条,用火柴点燃镁条,于是火山喷发的奇观就展现在学生面前。
观看了模拟火山的喷发,大家个个激动不已,跃跃欲试,于是我还布置一些有趣的地理实验,让学生课外去做。
如讲到澳大利亚的自流井时,我鼓励学习发挥聪明才智,在家进行自流井模拟实验。
很多学生把自己设计的实验模型和写的实验小论文带到学校进行交流,有的学生还谈到了对自流井如何开发利用的问题。
二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选题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选题,从生活中挖掘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到地理知识就在生活中。
谈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选题的一些看法谈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选题的一些看法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选题上有更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意味着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在选题时需要吸引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的生活,充分利用本土资源,考虑教师的指导能力,具有可操作性,选题可与其他学科结合等。
这样,才能更大程度地彰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健康发展,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焕发光彩。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选题《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
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选题上有更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意味着选题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因此,如何选题显得非常重要。
下面就选题方面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主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究真理的重要动机。
人们对有兴趣的东西会表现出巨大的积极性,并且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情绪体验。
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恰恰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来认识事物的课程,所以,选择的主题必须要引起学生的兴趣。
例如,六一儿童节是每一个孩子的日子,学生非常喜欢她。
在六一儿童节前,进行一次"走进六一儿童节"的综合实践活动正迎合了孩子的心理,学生通过收集节日的来源资料,采访小朋友喜欢的节日礼物,调查家庭庆祝六一的活动,合作创编并表演游园节目等,不仅加深了对六一儿童节的认识,还锻炼了合作沟通的能力。
而正因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是享受这个活动过程的。
二、选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是学生亲身参与的,是实实在在的,也是有差异的。
因此,来源于生活的主题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会引起学生心灵的呼唤。
培养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颗善于思考的心灵,可以由学生身边的生活开始。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标题:探索自然与人文环境-地理综合实践活动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注重实地考察和实践操作的教学活动,通过对地理知识的实践运用,让学生走出课室,亲身感受自然与人文环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实际知识,更可以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一、课题背景地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地理学科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学生需要具备深厚的地域文化意识、空间认知和综合分析能力。
正因如此,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在课程中,我们所培养的并不只是学生的地理知识,更是他们对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实际体验和认知。
二、课题意义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能够促使学生将地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地理学科素养,使之不再是一种抽象的知识,而是与生活和实践紧密相关的学科。
通过实地考察,学生可以感受到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真实情况,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并增强地理学科的实际应用能力,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三、设计目标本次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旨在:1.培养学生的实地观察和调查能力;2.拓展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提高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3.增强学生对自然与人文环境的认识和意识,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实践内容1.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地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较为丰富的地区,如乡村、海滨、山地或城市等。
2. 实践活动设置:根据地理课本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实践活动内容,包括野外考察、实地调查、地图绘制、摄影记录等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多样性和特点。
3. 实践活动流程:规划好实践活动的流程,包括活动地点的选择、实地考察的内容和要点、数据采集和总结等环节,确保整个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4. 实践活动总结:通过实践活动后,对学生进行总结反思,让他们从实践中得到经验,形成对不同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选择及实施策略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进行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时,选择合适的主题和制定有效的实施策略是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和取得好效果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选择及实施策略。
一、主题选择1.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可以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例如,探究当地的气候和气象变化、研究当地的地貌特征、了解当地的资源分布等,这些主题可以通过学生亲身实地观察和调查来完成,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2.跨学科的主题选择与其他学科相关的主题可以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例如,将地理与历史结合,选取一个历史事件的地理背景进行研究;将地理与生物学结合,探究某个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分布规律等。
这种跨学科的主题选择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社会热点的主题选择与当下社会热点相关的主题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意义和社会责任感。
例如,探究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研究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调查当地的自然保护区建设等。
这些主题既能够满足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又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二、实施策略1.制定详细的计划在进行地理综合实践活动之前,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是必要的。
计划中应包括活动的目标、内容、方法、时间安排等。
制定明确的计划可以让学生和教师都清楚活动的具体要求和步骤,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2.结合实地考察和室内实验地理综合实践活动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实地考察可以让学生亲身接触和感受地理环境,通过观察、测量和采样等方式获取原始数据。
室内实验可以对实地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进行实验模拟,从而加深学生对地理原理和概念的理解。
3.引入现代技术手段现代技术手段,如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等,可以有效地促进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第1篇一、课题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地理实践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地理实践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方法单一、实践资源不足、评价体系不完善等。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地理实践教学策略,以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和学生地理素养。
二、课题研究意义1. 提高地理教学质量:通过优化实践教学策略,有助于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地理素养:地理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家乡、认识世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等核心素养。
3. 促进地理教师专业发展:通过对实践教学的研究,有助于地理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水平,实现自身专业成长。
4. 为地理教学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将为地理实践教学提供理论支持,为地理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三、课题研究内容1. 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构成(1)空间观念:培养学生从空间角度认识世界,形成空间思维。
(2)人地观念: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3)综合思维: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区域认知: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区域的特点,形成区域认知。
(5)地理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实践活动的技能。
2. 初中地理实践教学现状分析(1)教学方法单一: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度低。
(2)实践资源不足:实验器材、图书资料等资源匮乏。
(3)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方式单一,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
3.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地理实践教学策略(1)丰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度①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③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地理知识。
(2)拓展实践资源,丰富教学手段①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一、背景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地理景观的保护与开发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作为我国著名的自然景观,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
然而,过度开发与人为破坏也给这一地区带来了诸多问题。
因此,本次地理综合实践活动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为例,探讨地理景观的探究与保护。
二、活动目的1. 了解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地理特征、文化背景和旅游价值;2. 分析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原因;3. 探讨地理景观的保护与开发策略;4. 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活动内容1. 调研准备阶段(1)收集资料:通过网络、书籍、实地考察等方式,收集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相关资料,包括地理特征、文化背景、旅游价值、环境问题等。
(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收集某一方面的资料,并进行讨论,形成初步的研究报告。
2. 实地考察阶段(1)组织学生前往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进行实地考察。
(2)观察并记录地理景观特征,如地貌、植被、气候等。
(3)了解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收集与地理景观相关的民间故事、传说等。
3. 分析与讨论阶段(1)分析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面临的环境问题,如过度开发、人为破坏、生态平衡失调等。
(2)探讨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如政策法规不完善、游客素质不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等。
(3)提出保护与开发策略,如加强政策法规、提高游客素质、推广绿色旅游等。
4. 总结与报告阶段(1)整理实地考察资料,撰写活动总结。
(2)结合研究报告,制作PPT或视频,进行成果展示。
四、活动成果1. 学生对我国地理景观的保护与开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 为我国地理景观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了有益的建议。
五、活动评价1. 学生参与度: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如实地考察、资料收集、讨论发言等。
2. 研究成果:评价学生撰写的研究报告、制作的PPT或视频等成果。
初中地理实践作业课题题目地理调查:探索城市的不同区域在初中地理实践作业中,我们将探索城市的不同区域。
城市作为现代社会的核心,由不同的区域组成,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功能。
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收集,我们将深入了解城市的发展和变化。
1. 引言在这个部分,我们将介绍我们的实践调查课题,并说明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
我们也将阐明我们的研究目的和重要性。
2. 研究背景在这一节,我们将描述城市发展的背景和城市区域划分的原因。
我们将简要介绍城市规划和区域划分的基本原理,并解释为什么研究城市区域对我们了解城市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至关重要。
3. 研究方法在这一节,我们将详细介绍我们的研究方法。
我们将解释实地调查的重要性,并描述我们使用的调查工具和采样方法。
我们也将讨论数据分析的过程和如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结果与讨论在这一节,我们将呈现我们的调查结果,并对这些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我们将介绍我们所研究的城市的不同区域,包括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公共服务设施区。
我们将比较这些区域的特点和功能,并探讨它们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5. 结论在这一节,我们将总结我们的研究发现,并强调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见解和经验。
我们将探讨城市不同区域的发展趋势,并提出对于城市规划和发展的建议。
6. 参考文献在这一节,我们将列出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所参考的文献和资料。
这将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我们的研究领域,并提供详细的信息来源。
在完成这次初中地理实践作业的过程中,我们将深入了解城市的不同区域,并对城市发展有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我们将能够获得有关城市规划和发展的实际经验,并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
这将使我们更加关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良好生活环境的构建。
通过这次实践作业,我们将不仅提高自己的地理知识,还提高了实践能力和数据分析的技能。
我们期待着将这些知识和经验应用于我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
第1篇一、课题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
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
为了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提高地理教学质量,本课题旨在探索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策略。
二、课题研究意义1. 提高地理教学质量:通过研究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有助于地理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2. 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素养:通过实施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提高地理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通过课题研究,有助于地理教师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增强教育教学能力。
4. 丰富地理教育教学理论:本课题研究将有助于丰富初中地理教育教学理论,为地理学科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三、课题研究内容1. 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及特点分析2. 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3. 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4. 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实践案例研究5. 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效果评价四、课题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核心素养培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2.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现状。
3. 案例研究法:选取典型案例,分析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的有效性。
4. 行动研究法:结合实际教学,探索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并进行实践验证。
五、课题研究步骤1. 准备阶段:确定课题研究方向,查阅相关文献,制定研究方案。
2. 调查研究阶段:进行问卷调查、访谈,了解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现状。
3. 研究实施阶段:根据研究结果,制定核心素养培养策略,进行实践探索。
4. 效果评价阶段:对核心素养培养效果进行评价,总结经验,形成研究成果。
5. 总结推广阶段:撰写研究报告,进行成果推广。
六、预期成果1. 形成一套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地理小课题题目(仅供参考)
一、引言
地理小课题的目的是通过研究地理现象,深入了解与解释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有关地理小课题的题目参考,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向。
二、题目参考
1.古代世界贸易路线的演变及其影响
通过研究古代贸易路线,探讨他们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分析这些变化对当地地理和经济的影响。
2.城市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研究城市化对周边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分析城市扩张带来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3.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探究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关注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海洋污染和捕捞活动的影响,以及保护海洋生态的措施。
4.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分析城市规划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社会公平等因素,以及其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5.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研究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关注空气质量指标、污染物
排放来源和对健康的危害,提出改善大气质量的对策建议。
三、结论
以上是一些地理小课题的题目参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
和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选择一个合适的课题,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
解地理现象,提高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
第1篇一、选题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地理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学科,其教学质量和效果备受关注。
地理学科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自然、人文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然而,在当前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参与度低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地理教学的效果。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地理教学策略,以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和学生地理素养。
二、选题意义1. 理论意义本研究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学策略相结合,探讨核心素养在地理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丰富和发展地理教学理论。
2. 实践意义本研究有助于地理教师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明确地理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地理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社会意义本研究有助于提高我国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合格公民,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三、研究内容1. 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特征(1)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地理学科特色的能力、品质和价值观。
(2)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特征①综合性: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
②实践性: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
③发展性: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
2.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地理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帮助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判断、表达等能力。
(3)方法目标引导学生掌握地理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地理情感,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3.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地理教学策略(1)情境创设策略创设真实、生动的地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如何科学选题优秀获奖科研论文教学实践表明,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
研究课题的选择和确定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过程,将直接影响到研究性学习的方向和成败,还将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参与度。
因此准确、科学地确定一个课题或者研究方向,是研究性学习顺利开展的基础和前提。
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应该全方位、多方面地考虑选题的依据、原则以及学生实际,具体地说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善于捕捉和发掘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来源1.引用教材教材是学生进行地理学习的主要工具,学生所学的知识主要来源于教材,因此在教材中寻找课题可以让学生运用本身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降低研究的难度,使学生更容易完成研究任务。
教材中有许多研究性的活动,比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中的课题研究“月球基地是什么样子的”,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
他们首先要了解月球表面的自然状况,通过学习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分析月球基地应具备哪些基本的生命保障条件。
这样不但把教材知识学以致用,还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2.学生生活学校、家庭和社区是学生生活最主要的场所,蕴含着相当丰富的研究性学习素材和有价值的地理研究性学习课题。
对许多课题的研究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因此选取身边的素材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如一个班级的学生有些来自农村,有些来自城市,他们之间有着地域差异,可以联系城市与城市化进程做这样一个研究活动——“城市和农村,你以后会选择住哪里”。
这个问题比较实际,贴合学生生活,也许是他们以后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因为关切,所以他们各抒己见,说出了了解的,知道了不了解的,并且互相交换意见。
3.社会热门话题随着社会联系的日益加强,区域间的信息交流日益便捷,学生对社会焦点也更加关注,因此各种社会报道、热门话题不断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是那些似懂非懂的热点话题,它们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够强化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新型课程模式,它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知规律出发,以“问题”为中心,以“创造”为指向而展开一系列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一般要经历问题情境、实践体验和表达交流三个阶段。
在问题情境阶段中,学生要通过比较、选择,确定某个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通常称之为“选题”。
由于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过程、重体验、重应用的学习方式,而且选题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关系到研究成果的大小甚至成败,因此教师在这个阶段应主动介入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因势、因人、因地、因事制宜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选题。
一、因地制宜──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选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社会意义的动机,产生的力量是最大的。
换言之,如果学生选择一个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问题展开研究性学习,由此产生的学习动机将最为强烈,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持续性也将最为稳定。
对学生来说,能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刻刻体验得到的社会就是他们的生活认知环境。
因此,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选题,从生活中挖掘出研究性学习内容,让学生感到地理知识就在生活中,地理知识的使用就在身边,能促使学生积极体验、细致观察和深入分析。
例如高一年级有几位学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的研究方向,并准备共同组成一个研究小组进行研究。
教师了解到这几位学生有的来自城区、有的来自郊县,生活环境各不相同,对工业生产及布局的切身体会也不相同,觉得他们研究的侧重点、选题上应有所不同。
教师与他们进行了共同分析,其中来自桐庐县分水镇的几位学生有的家里办着当地小有名气的圆珠笔厂(制笔公司),有的学生亲戚在分水镇制笔协会任委员,有的学生假期曾到圆珠笔厂打过工,有一位学生还跟着家长到义乌等地推销过圆珠笔。
他们知道整个镇上共有200多家圆珠笔厂,年产圆珠笔20多亿支,是中国的“制笔之乡”,每个人对分水镇的制笔都有亲身的体验,要进行深入调查的话,比较容易获得确切的数据和资料,后来他们就确定了《“制笔之乡”崛起的区位因素分析》作为共同的研究性学习课题,而来自杭州市区的学生因为对此并不了解,他们便退出这个小组,另选它题。
第1篇一、引言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自然、人文、经济、政治等多个领域,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地理教学质量,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地理教研组定期开展活动,共同探讨和研究地理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本次教研活动的主要议题如下: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1.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
2.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1)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教师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教学过程中。
(2)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创设生动、有趣的地理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地理教学方法的创新1. 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指导的教学模式。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以案例为载体,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典型的地理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剖析,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3. 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一种以情境创设为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真实的地理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地理知识。
4. 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融合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相结合,已成为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资源,创新地理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浅谈地理课堂中探究活动的选题——新学期学校新课改有感摘要:新学期我们学校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借鉴永威学校的教学经验,要求逐步实现“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四清”管理方法。
那么,能否选择一个适当的课题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于引导探究活动能否开展下去显得极为关键。
关键词:探究活动;合作探究;学习主动性新学期我们学校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借鉴永威学校的教学经验,要求逐步实现“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四清”管理方法。
那么,想要使“课堂中学生自学活动贯穿始终”这一进程彻底执行下去,教师在所编写的导学案“自学指导”环节中设置的探究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课程的理念,它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问题为载体,围绕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为课程的展开方式;它主张合作探究学习,教学过程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很显然,问题的解决是探究性学习课程的核心,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能否选择一个适当的课题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于引导探究活动能否开展下去显得极为关键。
因此,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探究课题时,至少需注意以下几个原则:一、依托教材,结合课堂知识进行选题以历年学生在课堂上感兴趣的或遗留下来的问题备作下一年编题的参考。
方法是:请学生每节课及时提交课堂反馈,教师整理记录备案。
当然这个工作是长期的,重在坚持。
这样做不仅可以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达到加深理解的作用,还可以促进他们逐步养成一种不断探究的学习意识和习惯。
例如,高一学生对地理系统知识正处于掌握过程中,必修一着重于自然地理的学习,他们应当立足于现有的课内知识,提高基本能力,从研究中掌握新的知识,因此《地球自转和公转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民间谚语中的气象知识》、《自然资源和人类》等课题比较适合;高二学生已经对地理系统知识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他们需要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因此像《长江水源的保护》、《扬州人口分布与学校的布局》等课题比较适合;高三学生已掌握了比较全面的区域地理知识和系统知识,应当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可以进行诸如《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及其防御对策》、《信息技术在防御自然灾害中的作用》等比较深入的课题研究。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与过程研究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拉开帷幕, 其显著特点就是强调培养学生能力的研究性学习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
而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研究课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着眼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在学习和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形成对知识主动探求、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需要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多种潜能,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通过对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指导,笔者有不少的感想和体会,并对此作了认真的思考与总结。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课题的选择是综合实践活动成败的前提,也是学习能否取得实效的基础。
教师可先给出课题指南,让学生选报。
也可由学生自己拟定,再报教师审核。
为使课题的选择具有最佳视角,课题要具有针对性、可行性、操作性,并尊重学生的兴趣。
1.针对性(1)现实针对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显著特征便是重实践,因此,选题应尽量贴近生活和生产,贴近学生自己接触得到的周边环境,要充分挖掘学生家庭所处社区的教育资源,如“调查常州社区(学生居住地)周边河流水质状况”、“有关电池回收利用的板展”等。
(2)能力针对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课题选择一定要考虑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有用,即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并发展自己的能力体系,而不是仅仅去获得一些资料性的东西,如“常州旅游资源(恐龙园、淹城遗址)的合理开发”。
2.可行性(1)客观条件。
对于学校规定的纪律、时间,提供的设备、材料等条件是可行的。
一般现在许多学校为了学生的安全,不出事故,不许教师带领学生出校集体活动。
所以,对于开展“节约能源,从我做起”这样的课题,要参观常州电厂了解“能源产生的不易与对环境的影响”就有难度,最好改变方向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了解存在哪些能源,并从网上寻找目前存在的能源问题(世界、中国、常州),思考与节能有关的措施。
初中地理课程综合实践设计第一篇范文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地理课程的综合实践性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初中地理课程的特点和现状出发,旨在探讨如何设计和实施地理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践能力。
一、初中地理课程特点与现状初中地理课程具有显著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地域性特点。
综合性体现在地理知识与自然、社会、人文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实践性体现在地理学习过程中需紧密结合实际情况,关注学生生活体验;地域性则体现在地理课程内容多以地域为单位,介绍各地的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仍存在过于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实践体验的现象。
这导致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仅停留在记忆层面,缺乏实际应用能力和地理素养。
为改变这一现状,有必要在初中地理课程中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
二、初中地理课程综合实践设计原则1.贴近生活:综合实践活动应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地理学习中能够找到现实依据,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突出地域特色:依据当地自然、经济、文化等特点,设计具有地域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注重实践操作: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亲身参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4.促进学科交叉: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5.强调团队合作: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三、初中地理课程综合实践设计案例以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气温和降水》一课为例,设计如下综合实践活动:1.活动主题:探究家乡气候特点2.活动目标:了解家乡的气温和降水特点,掌握气候影响因素,提高地理素养。
3.活动内容:a.收集家乡气候资料: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询问家长等方式,收集家乡近几年的气温和降水数据。
b.分析气候特点: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家乡气候特点的形成原因。
c.制作气候柱状图:学生将收集到的气温和降水数据制作成柱状图,直观展示家乡气候特点。
浅议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选题
作者:周从卫
来源:《新课程学习·下》2013年第09期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首先要通过比较、选择,确定某个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通常称之为“选题”。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探索性特点及其重过程、重体验、重应用的学习方式,“选题”无疑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
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科学选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侧重现实,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选题
身边的生活环境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刻体验得到的社会,因此,侧重现实,从身边的生活环境挖掘出研究学习的内容,让他们感知到知识就在生活中,知识的使用就在身边,能促使学生积极体验、细致观察和深入分析。
此类课题提炼形成的过程,正是学生在活跃思维、亲身实践中形成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认识、见解,并形成自己观点的过程。
故侧重现实选题具有较强的可把握性、实用性和激励性。
如:结合耒阳的实际,提出了以下一些研究课题:A耒阳城区公交线路的合理规划;B耒阳城区的环境污染现状与对策;C耒阳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
通过对这类课题的研究,学生进一步深入地了解家乡,培养了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激情。
二、因势利导,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选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在选题上能充分顾及学生的兴趣爱好,那么学生的学习情绪就会高涨,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也会大大增强,甚至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如:我校高二有位家住城区的学生,在观察她家挖水井时,发现先是挖出黄泥巴,后是挖出了沙子,最后竟挖出了鹅卵石,于是对她家房屋下面的地层产生了兴趣,不断地向我询问有关问题,我则因势利导,指导她以“……的分布”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
该生兴趣很浓,决心很大,联络了几个同学,克服重重困难,通过实地考察、找相关部门查阅资料、请教专家等,经过系统深入的探究,最后撰写的《耒阳城区古河床的分布》《耒阳城区古河床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与保护》两篇研究报告分别获得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衡阳市一等奖和湖南省二等奖。
三、因人而异,结合学生的能力专长选题
学生的爱好、能力、专长、性格、气质等都是有差异的,如:性格,有的内敛,有的外向;对事物的观察,有的准确而缜密,有的感性,易加入自己的臆测;有的社会活动能力强,有的组织管理能力强;有的善于发现问题,有的长于分析表达。
因此,在研究性活动选题时,教师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他们确定合适的课题。
如:对社交能力强的学生可选择需要从广泛的调查中搜集资料的课题,对思维严谨、客观型的学生可选择需要动手做实验的课题等。
四、分层次对待,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选题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发育水平不同,知识结构状况也不相同,认知能力是有明确差异的,因此,他们研究学习涉及内容的深浅和范围的大小也应不同。
如:高一学生的地理系统知识正处于构建过程之中,他们的研究性学习应当立足于现有的课内知识,通过研究,拓展知识面,掌握新知识,提高地理基本能力。
因此,“如何用观测日影的方法粗略地测定所在地的经度”类的课题较适合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
高二学生对地理系统知识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他们需要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因此,像区位因素分析评价之类的课题就比较适合他们的要求。
高三学生已经掌握了比较全面的区域和系统地理知识,应当拓展知识面,可进行诸如区域规划与整治类比较深入的课题研究。
五、基于教材,结合教学重、难点知识选题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既是落实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学生系统学习科学知识、循序渐进发展能力的关键。
选择以教材重、难点知识为背景的探究性学习的课题,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自信心。
总之,教师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选题的指导,应遵循尊重学生,源于生活,立足于教材和地区特色等原则,切忌越俎代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课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