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创新的途径》精品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4
高中政治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必修3
(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
(1)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2)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3)文化传统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探究交流】课本第53页
“孝”,至今仍被我们视为稳定家庭、凝聚民族的重要因素。
你能否根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从中看到道德继承中的文化创新?
(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1、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2、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3、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同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探究交流】课本第55页
在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方面,这个事例对你有什么启示?
(三)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1、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2、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3、唯有在内容和形式上努力创新才能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四、教后感
用心爱心专心。
《文化创新的途径》说课稿一、教材地位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五课《文化创新》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
本课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主要讲授了“什么是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以及“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
按照“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逻辑顺序,本框《文化创新的途径》就要解决“怎么样”的问题,从而将“文化创新”的三大问题画上圆满句号。
二、学情分析我所教授的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于身边的文化现象有一定的关注和了解,也有一定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他们感兴趣的案例吸引住他们的眼球。
但是,对于这些文化现象他们还缺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也缺乏比较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
为此,我会在课堂教学中借助案例多让学生自主分析,从而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等能力。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明确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掌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3、理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4、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能力目标:1、增强学生进行文化创新的意识和能力;2、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赏析雕塑、美术、音乐作品等,使学生感悟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2、通过分析不同民族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优秀文化的热情,投身于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关注世界文化发展。
四、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重点:文化创新的途径。
难点: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五、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借助雕塑、《梁祝》、孝文化、中法文化年等例子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帮助老师完成本框的教学。
高中文化创新的途径政治备课教案高中文化创新的途径政治备课教案1一:教材分析(一)地位和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五课第二框题的内容,本框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一方面,针对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另一方面,针对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从而清晰地告诉我们文化自身发展的一般过程。
培养青年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仅要反对“守旧主义”,而且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本框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探索实践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明确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②理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③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2、能力目标:①增强学生文化创新的意识和能力;②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通过赏析《舌尖上的中国》制作花絮,使学生感悟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实践;②通过辩论《舌尖上的中国》的惊喜与遗憾,激发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③通过为《舌尖上的中国》推荐一味具有本地特色的美味,激发学生学习世界优秀文化,发展本(地区)民族文化的热情,投身于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三)教学重点、难点文化创新的途径。
①怎样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借鉴界和融合。
②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二:学情分析①在思维方式方面,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已具备一定归纳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但看问题往往比较片面,缺乏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所以,在文化创新的途径上要对他们进行指导,以免走入误区;②在知识的理解方面,对于文化创新途径理解起来难度不大,但是困难在于对于文化创新的深层次思考,对我们以前走过的那些弯路的思考,对于从中华文化的高度理解创新的意义的思考,对身处全球一体化环境下的.中华文化往何处去的深层思考。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创新的途径》精品教案【学情分析】本课内容为《文化生活》(人教版)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五课“文化创新”的第二框。
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既是一个社会热点,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探索实践性。
在前面的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基本明确了文化的交流、传播和发展,也明白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需要创新。
第一框题《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重点学习了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所以本节课主要探讨怎样进行文化创新是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和落脚点。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明确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②理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③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能力目标:①增强学生文化创新的意识和能力;②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①通过赏析赵本山小品的成功,使学生感悟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实践;②通过“流行风”VS“复古风”,激发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③通过了解中国杂技《晃管》的成功,激发学生学习世界优秀文化发展本民族文化的热情,投身于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教学重难点】〖重点〗文化创新的途径。
〖难点〗①怎样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借鉴界和融合。
②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教学构思】设计理念(1)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和主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地学习,体现新的学生观。
(2)教学素材的选择尽量是学生的喜闻乐见的具有时代气息的典型视频图片,同时尽量简约截取素材。
(3)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激发同学们的创造热情,通过文化创新途径的实践与探索培养同学们的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第五课文化创新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分析】1、立足单元与教材结构: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五课“文化创新”第二框是第三、第四两课的一个延伸和升华,文化多样性要求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的继承性则要求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2、立足课时结构:《文化创新的途径》则是在第一框社会实践与文化的“决定与反作用”知识原理讲解后,进一步了文化如何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进行创新,即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最后则分析了文化创新中两种错误的倾向,归纳出我们文化创新的基本原则。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社会实践。
(2)文化创新基本途径:正确处理两对基本关系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1)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通过实例的播放,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辨别文化呈现的特色与不足(2)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小范围的合作讨论,产生智慧的火花。
(3)深入、辨证地思考问题与创新的能力:结合具体生活实例,感悟生活,思考生活,初步具备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提出富有创意的方案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文化与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2)初步具备事物不断发展,文化需要创新,人生追求进步的价值发展观和人生观。
(3)能辨证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反对文化生活中的“守旧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教学重、难点】(1)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处理好的两对关系。
(2)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坚持的正确方向。
【教学方法】教学方式:“三二一”教学法(三学:学生自学,小组竞学,教师导学;两练:课上练,课下练;一小结)情景教学法【教学过程】环节一:检查课前预习情况学生展示自学成果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___________,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第五课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材分析】《文化创新的途径》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思想政治第三册《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五课“文化创新”第二框的内容。
本框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一方面,针对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另一方面,针对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从而清晰地告诉我们文化自身发展的一般过程。
培养青年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仅要反对“守旧主义”,而且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并识记文化创新的途径。
2、分析如何进行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
3、理解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把握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文化创新的两个基本途径:难点:怎样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2、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化创新源泉和动力是社会实践,这一节我们进一步探究在社会实践基础上,文化创新的途径和方式。
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板书)【讲授新课】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板书)探究一:1940年徐悲鸿创作《愚公移山》,赞誉中国民众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夺取抗日最后胜利的顽强意志。
1941年长沙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他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
新中国成立后,他为战斗英雄、劳模、民工画像,到山东水利工程工地体验生活,搜集反映新中国建设的素材,描绘新中国建设中的新人、新事、新面貌。
问题探究:1、为什么同一画家在不同时期,作品所反映的内容不同?2、从中我们可看出,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什么?学生合作讨论后,积极发言。
文化第五课第二框题《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教案第一部分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文化发展需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分析:通过分析明确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根本途径;明确文化创新要博采众长,又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2、能力目标通过结合现实生活深刻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根本途径;通过结合具体事例把握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更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二、【课程标准】: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也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第二部分教学建议关于文化创新的途径问题,从三个层次展开学习:第一个层次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第二个层次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第三个层次是“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三个层次三个角度,着重于分析每一个层次,然后予以归纳总结,即采用了分析归纳法,层次清晰,教学目标明确,既便于传授知识,又便于学生学习时识记、理解和把握。
通过网络等搜集一些相关知识,增强感性认识,开阔视野;举办一些专题讨论会、辩论会来增长知识,提高能力;请语文科、历史科老师做专题报告;注意把政治与语文、历史这三科知识相互渗透、融通。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一、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思考题)有人说:“文化创新来自创造者的灵感。
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一:教材分析(一)地位和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五课第二框题的内容,本框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一方面,针对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另一方面,针对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从而清晰地告诉我们文化自身发展的一般过程。
培养青年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仅要反对“守旧主义”,而且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本框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探索实践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③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2、能力目标:①增强学生文化创新的意识和能力;②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通过赏析《舌尖上的中国》制作花絮,使学生感悟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实践;②通过辩论《舌尖上的中国》的惊喜与遗憾,激发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文化创新的途径。
【教学难点】①怎样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借鉴界和融合。
②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二:学情分析①在思维方式方面,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已具备一定归纳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但看问题往往比较片面,缺乏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所以,在文化创新的途径上要对他们进行指导,以免走入误区;②在知识的理解方面,对于文化创新途径理解起来难度不大,但是困难在于对于文化创新的深层次思考,对我们以前走过的那些弯路的思考,对于从中华文化的高度理解创新的意义的思考,对身处全球一体化环境下的中华文化往何处去的深层思考。
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涉及到中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核心,是本课内容在整个课程中应具有的价值,应加以重视。
三:教法、学法分析本节课采用互动教学方式,核心教法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下合作学习与课上自主探究相结合。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一、教案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文化创新变得越来越重要。
文化创新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需要,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因此,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成为了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本节课将介绍文化创新的途径,帮助学生了解文化创新的重要性,并启发他们寻找文化创新的途径。
二、教学目标1.了解文化创新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一些常见的文化创新的途径;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4.启发学生找到个人的文化创新途径。
三、教学内容1. 文化创新的定义和特点通过讲解和讨论,介绍文化创新的概念和特点。
文化创新是指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时代发展需求为导向,通过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形成新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形式的过程。
文化创新具有以下特点:•开放性:文化创新不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而是允许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多样性:文化创新可以呈现多种形式,包括文字、音乐、艺术、表演等;•民众性:文化创新应该满足广大民众的文化需求,并能够推动社会进步。
2. 常见的文化创新途径介绍一些常见的文化创新途径,鼓励学生尝试并寻找自己的创新途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化创新途径:•融合创新:将不同的文化元素进行融合,产生新的文化形式和内容;•衍生创新:在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衍生创新,形成新的作品和表达方式;•科技创新: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创造新的文化体验和表现形式;•社会创新:通过社会热点和社会问题研究,形成具有社会关怀和创新思维的文化产品。
3. 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通过讨论、案例分析和小组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如何利用现有资源进行文化创新?•如何发现并解决当前社会存在的文化问题?•如何将自己的专业能力与文化创新相结合?4. 启发学生寻找个人的文化创新途径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实践,寻找个人的文化创新途径。
可以提供一些建议和实践机会,如:•参加文化创新比赛和展览;•加入文化创新社团或组织;•创作自己的文化作品并分享。
2020年高中思想政必修3《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精品版人教版高中思想政必修3《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题。
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既是一个社会热点,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探索实践性。
在前面的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明确了文化的交流、传播和发展,也明白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需要创新。
那么,怎样进行文化创新便是本课探讨的内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和落脚点。
本框题分为三个目。
第一目“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主要是说明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及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第二目“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主要是谈对外来文化的态度问题;第三目“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主要强调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学情分析】本课是对前面两课的一个提升。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明白了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中发展,无论是文化的传播还是文化的继承发展,其最终的落脚点在于文化的发展,而文化发展的实质就是文化创新。
如何进行文化创新,对此,学生比较感兴趣,认为有实际意义。
但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把握水平还不够,缺乏框架性的认识;另外,一部分学生的活动能力、自我探究能力还不高,需要进一步加强。
【设计理念】(1)努力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和主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地学习。
(2)教学素材的选择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尽量是学生的喜闻乐见的具有时代气息的典型视频、文字材料或图片,。
(3)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激发同学们的创造热情,通过文化创新途径的实践与探索培养同学们的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理解和说明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基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5.2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具体方式2.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把握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教学难点: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温故而知新1.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有什么关系?答: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
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2.文化创新的作用是什么?答:①文化创新可以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3.为什么要文化创新?(必要性、重要性)答: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必要性)②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③文化创新可以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重要性)④文化创新可以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重要性)自主探究1.文化创新的途径有那些?2.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3.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4.正确处理好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5.克服几种错误的观点6.我们怎样做,才能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文化创新的方向)情景材料一:《小爸爸》《辣妈正传》等反映“80后”进入“育儿期”后生活状态的电视剧在各大卫视上映后,多数“80后”表示:电视剧之所以热播,是因为反应的都是身边的鲜活事例。
剧中表现出的戏剧冲突,正是来源于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
剥开时尚华丽、艺人云集等热播剧的吸睛要素之外,剧中的情节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或多或少地不断在每个“80后”身上重复上演。
思考: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什么?一、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文化创新的含义和特点;(2)掌握文化创新的途径;(3)理解文化创新与文化保护的关系。
2. 能力目标(1)能够分析文化创新的基本要素和实现途径;(2)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社会现实中的文化现象;(3)能够理解和评价文化创新与文化保护的关系。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2)引导学生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推动文化创新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文化创新的含义和特点;(2)掌握文化创新的途径。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化创新与文化保护的关系;(2)运用相关知识分析社会现实中的文化现象。
三、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课前调研、课堂讨论等方式,了解文化创新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并结合实例分析文化创新的途径。
2. 情景教学通过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化创新与文化保护的关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过程设计1. 教学引入:了解文化创新在生活中的体现(15分钟)1)活动设计(1)组织学生进行课前调研,收集社会实践中的文化创新案例。
(2)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享自己收集到的文化创新案例,并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2)教师讲解(1)引导学生讨论文化创新的含义和特点。
(2)通过案例分析、图片或视频展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文化创新在生活中的体现。
2. 知识讲解:文化创新的途径(25分钟)1)教师讲解(1)介绍文化创新的途径:改革开放、科技进步、文化融合和人才培养。
(2)结合实例分析每一种途径的作用和优缺点。
2)学生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每一种途径的作用和优缺点。
(2)邀请代表学生介绍讨论结果,并展开整体讨论。
3. 情景教学:文化创新与文化保护的关系(35分钟)1)教师讲解(1)介绍文化创新与文化保护的关系:文化创新是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机融合和继承发展的过程,二者相辅相成。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创新的途径》精品教案
导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曲《如梦令》让我们再一次领略了古代宋词的优美旋律和深远意境。
五千年文明的薪火相传,铸就了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留下了饱蕴思想精髓和价值追求的灿烂文化遗产。
文化创新,不仅能够增强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别样魅力,更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文化重振与复兴的曙光。
那么,怎样进行文化创新?我们共同来学习第五课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
预习收获交流:课前同学们进行了预习,下面请一位同学结合我们生活中的事例谈一谈预习的收获。
(第一个谈收获,第二个补充)疑惑问题研讨:昨天同学们上交了学案,老师对大家的疑惑问题进行了汇总,概括如下:(略)
情境探究学习:杂技起源于中国,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下面我们就通过对传统杂技艺术的赏析来突破本框的疑惑问题。
《粉墨2》中蕴含着哪些“红色记忆”?怎样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创新的?
红色记忆:红色娘子军、地道战怎样:杂技与样板戏的结合,用杂技再现战争年代的情景,使传统的杂技有了更深的内涵,使那段红色记忆有了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做到了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杂技版《天鹅湖》为什么能获得外国观众的一致好评?它的成功对我
们有何启示?
为什么:中国的传统杂技与西方芭蕾舞巧妙结合,推出了融汇中西文化特质的新文化,做到了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启示:加强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
(1)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
(这一原则主要强调什么?)强调要继承传统。
(为什么不能离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是文化创新的深厚土壤。
(2)传统文化要体现时代精神,(这一原则强调我们要干嘛?)强调要推陈出新。
(为什么传统文化要体现时代精神?)发展与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二者的关系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但是我们又不能一味固守传统文化,也不能一味否定传统文化,那样就陷入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讲: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
继承与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两个重要车轮。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1)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
(我们要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因为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2)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地发展本民族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这固然没错,但是我们要牢记只有是民族的,才能最终是世界的。
(外国人看的不是中国人芭蕾舞跳的多标准,而是惊叹于中国人的杂技动作多高难。
)发展本民族文化不代表拒绝外来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也不代表否定本民族文化,我们要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既不做井中之蛙,也不要邯郸学步。
拓展提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本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审议有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件。
这是自2007年十七大以来,中共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其政治意义备受关注。
(材料略)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相关文件向我们阐明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具体要求和重要意义,表达了党领导人民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决心。
从文化创新的角度,谈一谈我国应该怎样实现“先进文化的中国化”?
自主提炼归纳:
结束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哪里有改革创新,哪里就有新发展;哪里有改革创新,哪里就有新局面。
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做出重要战略部署:“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到5年后,党的十七大从“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2011
年的今天,“文化兴国”战略部署,“文化强国”目标的提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已经走在了路上。
我们期待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也会继续书写春天的故事。
回归生活运用:
其实我们辩论的焦点在于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可不可以翻拍?”,第二个是“怎样翻拍?”。
为什么有的翻拍名利双收,有的翻拍招来板砖无数?有些翻拍忽视经典本身的内容和精髓的挖掘,而过于追求演员的长相、服装的华丽、特技效果的夸张等,到最后只能徒有一张皮。
常念为经,常数为典,经典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今天,怎样使经典名著以更好的方式呈现在公众面前,的确是广大文化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如《百家讲坛》、《新杏坛》、“传统文化进课堂”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因此,我们要以一种宽容的态度看待翻拍,支持那些符合时代和社会要求的、获得老百姓认可的、积极向上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