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等高线地形图
- 格式:pptx
- 大小:2.54 MB
- 文档页数:18
初中地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的“地形图”既是本册的重点,又是个难点。
要学好本节内容,首先要看懂等高线地形图,明白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元素,主要由什么构成,它需要表现的主要有哪些地形。
1、首先读出每条等高线的海拔数字(注意单位是“米”还是“千米”)。
2、观察等高线的分布状况,辨别地形特点和地形种类。
由于地势的起伏,等高线大多是不规则的曲线。
在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陡峻;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和缓(由等高线判断坡度)。
当等高线呈闭合状态时有两种情况:若等高线读数自中心向外围递减,则表示该地区是中间高、四周低的山丘;若等高线自中心向四周递增,则表示该地区是中间低四周高的盆地或洼地。
等高线向数值大的方向凸出为山谷,是集水线;等高线向数值小的方向凸出为山脊,是分水线。
几条等高线重合在一起则表示为陡崖。
3、陆地地形的基本类型有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五种。
他们都有自己的地表形态和等高线特点。
其中,地表形态是等高线特点的原因。
如盆地:盆地等高线特点是四周高,中间低,原因是盆地的地表形态是四周高、中间低,中部一般为平地或丘陵。
两个山顶之间的低部分为鞍部。
4、等高线地形图一般在考题上出现大多都离不开这五种地形的基本类型。
其中,在等高线的考题中还经常出现河流的流向和河流的出现点,也就是上面提到的集水线和分水线。
什么是集水线,顾名思义就是河流流经处(河流出现在山谷)。
其中,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弯曲变化的方向相反。
河流流域面积:是山脊是等高线弯曲最大的地方,而且最弯处像箭头一样指向低处。
(山脊往往是分水岭或分水线)或分水线围成的区域面积。
5、在等高线中还牵涉到两点之间的距离计算和相对高度等,还会牵涉到阳坡和阴坡的判断。
6、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以一定次序的颜色、色调的变化来显示地势的起伏,这样的地图就是分层设色地形图用绿色表示低平原,黄、褐色表示山地和高原,白色表示雪山冰川;用浅蓝到深蓝的变化表示海水由浅到深的变化,立体感强。
初中地理专项训练:等高线地形图(附答案)等高线地形图是一种用等高线来表示地形高低的地图。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的地方表示坡度陡,等高线从低处向高处凸出可以判定为山脊,等高线重叠的地方是鞍部。
等高线地形图上的数据是相对高度,等高线可以相交、重叠,但不可以闭合。
在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中,绿色代表高原。
因此,正确答案为:1.B 2.A 3.B 4.D 5.C 6.B 7.C 8.A 9.A。
11.1)不正确。
2)不确定。
3)不正确。
4)不正确。
5)不确定。
6)不确定。
12.1)A代表山脊,B代表山谷。
2)约为200米,D地气温更高。
3)东北方向,约为1.5千米。
4)因为沿着小溪向下游前进可以找到水源和人类活动的迹象,有可能找到安全的地方。
13.需要具体问题才能回答。
1) A点的海拔高度是800米,此等高线地形图的等高距是50米。
2) B处的地形部位是山峰。
3) C处的地形部位是山谷。
4) 图中所画的①、②、③三处河流中,有一处错误,应该是③。
因为③所在位置应该是山峰,不可能是河流。
14.(1) 回答图中地形部位名称:C处是山谷,E处是山峰,B-D是山脊。
2) 如果B-D是一条小河,其河水应是向B处流去。
3) 甲、乙的相对高度是50米。
如果我校七年级要进行一次攀援活动应选择E处。
4) 如果甲、乙两地之间的图上距离为2厘米,那么,它们的实际直线距离约是4千米。
15.(1) 量算图中EC间的图上距离为3厘米,实地距离为6千米。
2) A和F所代表的地形部位分别是山峰和山谷。
3) 图中B点的海拔为500米,等高距为50米。
4) C点位于B点的东南方向。
5) 如果在D坡和E坡开垦梯田,应选择在E坡,判断的依据是E坡比D坡更平缓。
16.(1) 图中A、B两处,适合攀岩的是A处;适合漂流的是B处。
①河段小河的流向大致为南北方向。
2) 在图中正确的位置标出“鞍部”。
3) 图上测得甲、乙两地的直线距离约为1厘米,若要在两地间修建缆车,已知比例尺为1:xxxxxxx,则缆车线路长度至少3千米。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方案【课题】七年级第一章第三节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等高线的定义,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出山体部位;二、过程与方法:了解等高线绘制原理,并能画出山体部位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建立平面的地图和立体的地形相结合的地理空间思维方式【教材分析】本节主要介绍等高线地形图的知识,这是一个新的概念,也是初中地理中关于等值线学习的第一个知识点。
一、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理解等高线的定义,认识山体部位,学会判读等高线地形图,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实际运用。
二、教材结构特点:通过安排“探索”“讨论”、学生阅读,分析,连线,绘制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读图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等。
【教学重、难点分析】一、教学重点:对等高线地形图中山体部位判读,等高线地形图的实际运用二、教学难点:山谷和山脊部位的判读【教学建议】七年级新生,对地理学科还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
所以设计内容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对地图进行分析学习,设计探究性的问题也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看图、读图能力,通过日常生活小技巧与地理知识的融合,力争使学生学到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
【探索活动设计】利用动画,图片等手法,通过看动画,看图片,找山体部位,结合所学知识的方式,掌握等高线的相关知识。
【板书设计】1.3 等高线地形图一、认识等高线二、识别山体部位三、判读等高线地形图【课堂评价】本节教学内容在设计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并力求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多练习,多互动,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得新的知识体系的构建,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了独自练,同桌纠,小组论的形式,并在过程中不断运用激励性和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探究意愿和探究兴趣。
通过对各学习小组的及时评价和反馈,学生们学习热情高涨,即获得了新的知识、培养了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生活能力。
初中地理:等⾼线地形图什么是等⾼线地形图?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线,所以说等⾼线地形图上标出的数值指的是海拔⾼度。
等⾼线地形图数值越⼤,代表海拔⾼度越⾼;数值越⼩,代表海拔越低。
相对⾼度的计算相对⾼度:某个地点⾼出另⼀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求②④之间⾼度差如图所⽰:②的海拔⾼度⼤于500⽶、⼩于550⽶,④海拔⾼度⼤于800⽶、⼩于850⽶,②④相对⾼度范围:250<H<350什么是等⾼距?等⾼距指的是相邻两条等⾼线数值之差。
等⾼距是100⽶等⾼距是50⽶等⾼线的分布在等⾼线地形图上,可以判断坡度的陡缓。
坡陡的地⽅,等⾼线密集;坡缓的地⽅,等⾼线稀疏。
AB段等⾼线密集,AC段等⾼线稀疏通过等⾼线分布的稀疏、密集程度,可以选择省⼒的登⼭路线。
如下图选择CA段登⼭。
CA段等⾼线稀疏,坡度较缓⼭体部位(地形部位)通过等⾼线的特征,可以识别⼭峰、⼭脊、⼭⾕、陡崖和鞍部。
⼭峰:等⾼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
⼭峰注意:⼭峰与盆地的区别,⼭峰是中间⾼、四周低,盆地是四周⾼、中间低。
⼭脊:等⾼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
⼭脊⼭⾕:等⾼线的弯曲部分向⾼处凸出。
⼭⾕注意:很多⼈容易把⼭脊和⼭⾕混淆,定义掌握不准,推荐⼀个记忆⼝诀“低脊⾼⾕”。
低脊⾼⾕:等⾼线往海拔低处弯曲的的是⼭脊,往海拔⾼处弯曲的是⼭⾕。
这⾥还要注意⼀点的是有学⽣认为地图的上⾯就是海拔的⾼处,地图的下⾯就是海拔低处,这样理解是不对的。
判断海拔的⾼低,我们是通过等⾼线的数值。
例如下图:左图是⼭脊,右图是⼭⾕陡崖:等⾼线重叠的部位。
陡崖鞍部:位于两个⼭峰之间,形状像是马鞍。
鞍部等⾼线地形图的运⽤在等⾼线地形图的考察中,⼀般有下列⼏个应⽤考察:⼀是选择登⼭路线,为了省⼒,⼀般选择等⾼线稀疏的。
⼆是判断河流存在,河流⼀般存在于⼭⾕中。
⼭⾕中存在河流三是瀑布位置,⼀般存在于陡崖附近;进⾏攀岩活动,选择在陡崖。
陡崖处有瀑布,适合攀岩等极限活动四是⽔库⼤坝选址,尽量选在最窄处,⼯程量⼩。
初中地理地形图的判读考点梳理:等高线地形图一、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1. 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
如下图中,甲处的海拔为1500米,乙处的海拔为500米。
2. 相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图中甲、乙两处的相对高度为1500米-500米=1000米。
3. 在地图上,一般用海拔表示地面的高度,用相对高度表示地面的起伏变化。
二、等高线地形图1. 等高线与等深线(1)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2)等高距: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每两条相邻等高线的高差称为等高距。
(3)等高线的制作。
(4)等高线的特点:等高线都是闭合的曲线;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等;等高线上的高度为海拔,单位是米;同一幅图中,除陡崖外,表示不同高度的等高线不相交。
(5)等深线: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
在同一条等深线上,各点深度相等。
从等深线上所标注的深度,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浅;从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可以看出海底坡度的大小。
2. 等高线地形图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地图,就是等高线地形图。
3.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1)判断地势高低: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相同,等高距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是相等的;地势越高,数值越大,地势越低,数值越小。
(2)判断坡度的陡缓: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特别是山区,地图上的等高线非常密集;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
(3)判断山地地形部位:以山地为例,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思考:它们都代表什么?A:山顶 B:山顶 C:鞍部 D:山脊 E:山脊 F:山谷分层设色地形图一、含义在绘有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地形图上,把不同高度和深度的范围着上不同的颜色(海洋则着上深、浅不同的蓝色),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表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这种地图叫做分层设色地形图。
二、设色的原则绿色——平原;黄色——高原、山地、丘陵;褐色——高山;白色——雪线以上的部分;浓淡不同的蓝色表示海洋的不同深度带。
等高线地形图的7个地形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是地理图形教学中的难点,也是考试中的重点。
人教版初中地理第一章第三节地图中地形图的判读,就涉及到实物与图形的转换问题,由于学生年龄小,没学过透视原理,空间、立体感相对较差,所以,教学过程中,老师们会绞尽脑汁、想尽办法,也未必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山东省中学教师全员培训,在完成课后作业时,写了一篇《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处理探索》的小文章,被专家推荐为省级资源,但教具的制作过程由于自己介绍的比较粗略,在受到普遍关注的同时,也受到了济南的王老师的质疑,因为王老师也做过类似的教具,最终是以不成功而收场。
现在,我就把整个教具的制作过程、材料的选取、自己制作的教具模型、教具的使用方法,奉献给所有的中学地理教师,希望自己的教具能为中学的地理教学做点贡献。
1、材料的选取:普通的铁丝(以自己的手能随意弯曲为宜)、细铁丝(扎钢筋用的扎丝)或细铜丝。
2、教具的制作过程:用铁丝盘成山脉底座的平面轮廓,然后,依次缩小平面轮廓的大小,作出3-4个铁丝圈,做为山的截面。
设定好截面间的距离,用细扎丝自下而上,连接并扎好三道山的坡面,每根细铁丝剩余的部分留在顶端备用。
然后,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出山脊、山谷、陡崖等山体形状,用手将没到截面弯好,然后,用细扎丝添加山的坡面,直至能较准确的反映出山的构造为止。
顶端剩余部分的细扎丝,用钳子固定在一处,制成山顶。
这样用铁丝扎制的山模型就完成了。
3、教具的使用方法:教学时,如果用作集体演示教具,可首先让学生观察山的形状,各部名称,尤其是山的各个截面。
由立体转化为平面时,可用手从底部第二层截面开始,依次下压至统一平面,截面在平面上反映的图形,就是等高线的平面形状。
如果需要再次演示,可用手压住最底层的铁丝截面,用另一只手,将上面铁丝截面逐个向上拉起,山的轮廓便可恢复。
将山的顶部两层左右的截面压至平面,然后将轮廓倒过来,便成为盆地的立体图形,将截面轮廓再压至同一平面,等深线的原理,便演示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