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基础实用笔记
- 格式:doc
- 大小:140.50 KB
- 文档页数:23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会计概述
一、会计的概念及特征
会计是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产生的一种管理活动。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会计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在人类社会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活动中,劳动成果的数量和劳动耗费的数量始终是人们十分关心的内容。
因为作为经济活动物资基础的经济资源总是有限的,而生产出尽可能多的劳动成果才能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会计就是人类对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成果和劳动耗费进行计量与记录而产生出的。
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在人类社会的最初阶段,会计只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劳动者对生产过程的管理只能凭借头脑记忆,以后才逐步的发展到刻契记事、结绳记事等原始的计算与记录的方法来记忆生产过程中的所得与所费。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剩余产品的大量出现,人们对经济利益的关注程度与日俱增,加上文字的出现,商品货币的产生又为统一计量尺度提供了物质条件,在这种情况下,会计有必要也有可能逐渐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于是便产生了专门记录和计算经济活动中所得与所费的会计。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经济管理要求的日益提高,会计的内涵和外延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当迈入商品经济社会后会计的内容、方法和技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时至今日,会计的理论内容不断丰富,会计服务的领域也不断拓宽,会计处理的方法也逐步完善,现代会计已成为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会计在微观和宏观经济管理中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
(一)会计的概念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借助一定的方法,对特定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完整的核算与监督,并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二)会计的基本特征
1.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在人类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由于计量单位不统一,不可能将不同类别的经济业务事项加以计量、汇总,只有将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并通过一定程序进行加工处理生成以价值量表现的会计数据,才能反映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及结果。
2.会计拥有一系列专门方法。
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七种方法。
(1)设置账户
设置账户是对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和监督的一种专门方法。
(2)复式记账
复式记账是指对所发生的每项经济业务,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
通过账户的对应关系,可以了解有关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
通过账户的平衡关系,可以检查有关业务的记录是否正确。
(3)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作为记账依据的书面证明。
通过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可以有效地、经常地实行会计监督,为经济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资料。
(4)登记账簿
账簿是用来连续、系统、完整地记录各项经济件业务的簿籍。
登记账簿就是将会计凭证记录的经济业务,序时、分类地计入有关账簿,并定期结账、对账,为编制会计报表提供完整、系统的会计数据。
根据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容易出判断题)
(5)成本计算
成本计算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按照一定对象归集和分配发生的各种费用,以便确定该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专门方法。
包括:直接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间接费用(制造费用)
(6)财产清查
财产清查是指通过盘点实物,查核应收、应付款项,并与账面核对,以查明各项财产物资实有数额的一种专门方法。
(7)编制会计报表
编制会计报表是根据账簿资料定期编制,总括反映某一特定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的书面文件。
会计核算的七种方法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
3.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的基本职能。
4.会计的本质就是管理活动。
二、会计的基本职能
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进行会计核算和实施会计监督两个方面。
会计核算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对特定主体的经营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环节,如实反映特定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或运营绩效)和现金流量等信息。
会计核算职能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
会计核算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1)主要利用货币计量单位对经济活动的数量方面进行核算;
(2)对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事中、事后的核算,同时也为预测未来提供信息;
(3)核算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会计监督职能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
会计监督具有二个方面的特征:
(1)主要是通过价值指标进行的;
(2)对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监督。
三、会计的对象和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
(一)会计对象
会计的对象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凡是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也就是会计的对象。
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通常又称为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
对于工业企业而言,资金指的是企业所拥有的各项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的存在形态不断地发生变化,构成了企业的资金运动,表现为资金投入、资金运用(也称为资金的循环与周转)和资金退出三个过程,既有一定时期内的显著运动状态(表现为收入、费用、利润等),又有一定日期的相对静止状态(表现为资产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恒等关系)。
资金的投入指的是资金的取得,是资金运动的起点,投入企业的资金包括投资者投入的资金和债权人提供的资金,前者形成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后者属于债权人权益(形成企业的负债)。
投入企业的资金在形成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和负债的同时形成企业的资产,一部分形成流动资产,另一部分构成非流动资产。
资金的循环与周转是资金运动的主要组成部分,企业将资金运用于生产经营过程就形成了资金的循环与周转,分为供应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三个阶段。
供应过程是生产的准备过程,在供应过程中,随着采购活动的进行,企业的资金从货币资金形态转化为储备资金形态。
生产过程既是产品的制造过程,又是资产的耗费过程。
在生产过程中,在产品完工之前,企业的资金从储备资金形态转化为生产资金形态,在产品完工后又由生产资金形态转化为成品资金形态。
销售过程是产品价值的实现过程,在销售过程中,销售产品取得收入,企业的资金从成品资金形态又转化为货币资金形态。
由此可见,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进行,企业的资金从货币资金形态开始,依次经过供应过程、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三个阶段,分别表现为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等不同的存在形态,最后又回到货币资金形态,这种运动过程称为资金的循环。
资金周而复始地不断循环,称为资金的周转。
资金的退出指的是资金离开本企业退出资金的循环与周转,主要包括偿还各项债务,上交各项税金以及向所有者分配利润等。
是资金运动的终点。
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处地位不同,担负的任务不同,经济活动的方式和内容也不同,因而其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也完全不相同。
(二)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
单位在生产经营和业务活动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经济业务事项。
如商品的买卖、提供劳务等。
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就是单位发生的交易或事项。
根据我国《会计法》第十条规定,单位发生的下列交易或事项应当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
①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
款项是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资金,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以及其他视同现金和银行存款的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存款等。
有价证券是指表示一定财产拥有权或支配权的证券,如国库券、股票、企业债券等。
②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财物是财产、物资的简称,企业的财物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且具有实物形态的经济资源,一般包括原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在产品、库存商品等流动资产,以及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设施、运输工具等固定资产。
③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债权是企业收取款项的权利,一般包括各种应收和预付款项等。
债务则是指由于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企业需要以资产或劳务等偿付的现时义务,一般包括各项借款、应付和预收款项以及应交款项等。
④资本的增减
资本是投资者为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而投入的资金。
会计上的资本专指所有者权益中的投入资本。
⑤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
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支出是指企业所实际发生的各项开支,以及在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以外的支出和损失。
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是按一定的产品或劳务对象所归集的费用,是对象化了的费用。
⑥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
财务成果主要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在财务上所取得的结果,具体表现为盈利或亏损。
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一般包括利润的计算、所得税的计算、利润分配或亏损弥补等。
⑦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
第二节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也被称为会计假设或者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是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所作的限定,这种限定并不是凭空的主观臆断,而是建立在会计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基础之上的,是设计和选择会计方法的重要依据。
例如,会计的核算范围究竟有多大?对各项会计要素应采用什么计价基础?如何保证各有关方面及时获得会计信息等等。
对于这些问题,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必须面对客观经济环境做出合理判断后回答,即明确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反之会计核算的原则、方法和程序就无从建立起来。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人们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逐步认识和总结而形成的。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进行会计核算时必须明确的前提条件。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项。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者组织,它界定了从事会计工作和提供会计信息的空间范围。
强调:
(1)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又称为法律主体。
根据会计主体的定义可知,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法人)并不是对等的概念,法人可作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例如企业内部的某个部门)。
(易考判断题)
(2)会计主体简单地说就是能够进行独立会计核算的单位,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上具有绝对的独立性,不仅要与其它会计主体分开,而且还要独立于本企业主体的所有者。
也就是说,当企业与业主有经济往来时,会计应将业主当作另一个实体,做到往来账面清楚。
会计主体这一会计基本假设,对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范围从空间上作了有效界定,明确了会计人员应该把握的立场,解决了为谁核算的问题,对于正确地反映一个经济实体所拥有的经济资源及所承担的义务,计算该经济实体的经营收益或损失等,都有重要意义。
会计主体前提的主要意义:
(1)根据会计主体前提可知,会计人员只能核算和监督所在主体的经济业务,不能核算和监督其它主体的经济业务。
例如:A公司的会计人员只能核算和监督A公司的经济业务,不能核算和监督B公司的经济业务。
(2)会计主体前提将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与该主体所有者及职工个人的经济活动区别开来。
例如:不能把本企业股东或者职工个人的收入作为本企业的收入核算;
(3)该假设前提将该主体的经济活动与其它单位的经济活动区别开来,从而界定了从事会计工作和提供会计信息的空间范围,同时说明某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仅与该会计主体的整体活动和成果有关。
例如:购买一批原材料,只需要在本企业账中反映原材料增加就可以了,不必反映卖方企业的库存商品减少。
卖方企业的库存商品减少在卖方企业的账中反映。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将根据正常的经营方针和既定的经营目标持续经营下去。
即在可预见的未来,该会计主体不会破产清算,所持有的资产将正常营运,所负担的债务将正常偿还。
持续经营只是一个假定,任何企业在经营中都存在破产、清算等不能持续经营的风险。
企业一旦进入清算,就应当改按清算会计处理。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会计主体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若干相等的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会计核算为会计核算确定了时间范围,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
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
我国的会计年度自公历每年的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会计期间的划分,为会计进行分期核算、及时提供会计信息和应收、应付、递延、待摊等会计处理方法提供了前提。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
货币计量前提的意义:
由于货币是衡量一般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其它的计量单位,如实物计量和时间计量,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无法在量上进行比较,也不便于汇总经济信息。
因此,采用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可以全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收支等情况。
单位的会计核算应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单位也可以选择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会计核算四项基本前提之间的关系:
会计核算的四项基本前提,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
具体地说:会计主体确立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长度,而货币计量则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手段。
没有会计主体,就不会有持续经营;没有持续经营,就不会有会计分期;没有货币计量,就不会有现代会计。
第三节会计基础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一、会计基础
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简称为会计基础,是用于企业确认收入和费用所归属的会计期间,从而确定损益的标准。
用于确认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间的二个原则——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此处讲解顺序稍作调整,但不影响理解)
(一)收付实现制
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会计基础是收付实现制,也称现金收付制或现金制。
它是以收到或支付的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等的依据。
(二)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也称应计制,按照权利的实现和责任的发生确认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限。
其要求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的费用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或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既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或费用。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要求按照企业实现的经济权利和发生的经济责任确认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间。
【例题】根据下列经济业务按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计算2006年7月的收入和费用。
(1)7月5日出售甲产品,销售价格4 000.00元,货款存入银行。
(销售产品不考虑增值税)
(2)7月8日出售乙产品,销售价格10 000.00元,货款尚未收到。
(销售产品不考虑增值税)
(3)7月10日用银行存款支付生产车间7月至12月的租金6 000.00元。
(4)7月30日计提本月银行借款利息1 000.00元。
(5)7月31日收到6月销货款4 000.00元,款项存入银行。
(6)7月31日收到购货单位预付货款8 000.00元,合同约定下月交货,款项存入银行。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是会计的系统产品,只有符合特定要求的会计信息,才能够满足使用者的要求。
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规定,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八个方面。
1.可靠性
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可靠性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
2.相关性
提供决策相关的信息:具有反馈价值和预测价值。
3.可理解性
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使用。
4.可比性
(1)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纵向可比。
要求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在前后各期保持一致,不得随意改变。
但是,在下述两种情况下,企业可以变更会计政策,一是有关法规发生变化,要求企业变更会计政策,二是改变会计政策后能够更恰当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横向可比。
要求会计核算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核算。
5.实质重于形式
要求企业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例如:融资租赁的核算、收入的确认(售后回购)、合并报表等会计方法均体现了该原则的要求。
6.重要性
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7.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受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很多地方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都是基于谨慎原则,如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或跌价准备等。
谨慎性原则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设置秘密准备,如本年全额计提坏账准备计入当期损益,下一年收回应收账款时作为收益就属于一个典型的设置秘密准备的例子。
8.及时性
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助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具有时效性。
即使是可靠的、相关的会计信息,如果不及时提供,就失去了时效性,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效用就大大降低,甚至不再具有实际意义。
掌握程度及方法:以上各项不要求把概念背下来,要求辨别每种情况是符合还是违背以上原则,注意选择题。
第二章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
第一节会计要素
一、会计要素的定义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进行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
为了系统、完整地核算和监督单位经济活动的发生情况及结果,为经济管理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必须对错综复杂的会计对象进行科学归类,从而形成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构成会计报表的基本因素,同时也是设置账户的依据。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统称为企业的六大会计要素。
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项会计要素表现资金运动的相对静止状态,即反映企业在一定日期的财务状况;收入、费用和利润三项会计要素表现资金运动的显著变动状态,即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
二、资产负债表要素
(一)资产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企业的资产按其流动性可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两大类
1.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是指预计再一个正常营业周期内或一个会计年度内变现、出售或耗用的资产和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主要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及预付款和存货
等。
其中: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处于货币形态,统称为货币资产或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是指企业为了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资产,包括企业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时常购入的股票、债券或基金等;应收及预付款项,是指企业再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债权,包括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和预付账款等;存货,是指企业再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包括原材料、周转材料、在产品、半产品、产成品、商品以及委托加工物资等。
2.非流动资产
非流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主要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待摊费用等。
其中:长期股权投资,是指企业投出的期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的各种股权性质的投资,包括购入的股票和其他股权投资等。
长期股权投资通常为长期持有,不准备随时出售,投资企业作为被投资单位的股东,按所持股份比例享有权益并承担责任。
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
固定资产是企业的主要劳动资料,使用期限长,能够连续参与若干生产经营过程,并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的实物形态基本不变,其价值是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进行逐渐地、部分地以折旧的形式转移到费用、成本中去,并从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的。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
长期待摊费用,是指企业已经发生但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负担的、分摊期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的各项费用,包括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发生的改良支出等。
(二)负债
负债是指企业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由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得确认为负债。
企业的负债按其流动性可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
1.流动负债
流动负债是指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清偿或者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到期应予以清偿的债务,以及企业无权自主地将清偿推迟至资产负债表日后一年以上的还无,包括短期借款、应付及预收款项、应交税费、应付职工薪酬等。
2.非流动负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