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格摩擦力
- 格式:dps
- 大小:416.50 KB
- 文档页数:3
摩擦学原理知识点总结摩擦学是研究物体之间相对运动时所产生的摩擦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摩擦学原理包括摩擦的定义、摩擦力的产生原因,摩擦力的类型、摩擦力的计算方法等内容。
通过了解摩擦学原理,可以更好地理解摩擦力的作用和影响,从而在工程、物理学和机械设计等领域得到应用。
一、摩擦的定义摩擦,是指两个物体相对运动时,在它们接触表面上由于微观不平整而发生的阻力,这种阻力叫做摩擦力。
摩擦力是一种非常微小的力,通常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忽略它的存在。
摩擦力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压力大小以及接触面积等因素。
二、摩擦力的产生原因摩擦力的产生是由于物体表面的不规则微观结构,当两个物体表面接触时,这些微不足道的不规则结构会相互干涩地牵引、压迫、撞击对方而产生的一种相对运动阻力。
三、摩擦力的类型1、静摩擦力当两个物体相对运动时,接触面会产生一个阻碍相对滑动的摩擦力,这就是静摩擦力。
静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之间的正压力成正比,即F_s = μ_sN,其中F_s为静摩擦力大小,μ_s为静摩擦系数,N为正压力的大小。
静摩擦力通常比动摩擦力大,当施加在物体上的力小于静摩擦力时,物体不会发生相对滑动。
一旦施加的力达到或超过了静摩擦力,物体就会开始发生相对滑动。
2、动摩擦力当物体产生相对滑动时,接触面会产生一个与相对滑动方向相反的摩擦力,即动摩擦力。
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静摩擦力相关,通常小于静摩擦力,通常F_k = μ_kN。
其中F_k为动摩擦力大小,μ_k为动摩擦系数,N为正压力的大小。
动摩擦力通常比静摩擦力小,所以一旦物体开始运动,需要施加的力就变小了。
四、摩擦力的计算方法1、静摩擦力的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正压力成正比,即F_s = μ_sN。
其中F_s为静摩擦力大小,μ_s为静摩擦系数,N为正压力的大小。
静摩擦系数是一个无量纲的常数,它取决于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
静摩擦系数的大小可以通过实验测定或者查找资料获得。
2、动摩擦力的计算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即F_k = μ_kN。
摩擦力物理实验教案:从微观角度分析摩擦力的本质2。
一、实验目的通过物理实验,探究摩擦力的本质,理解其产生机理和特性。
二、实验器材实验器材包括:直尺、滑块、弹簧测力计、手动摩擦力计。
三、实验原理摩擦力是由于微观级别上的不规则表面接触而产生的。
在物体接触时,由于表面的不规则性,物体间分布着很多微小的接触点。
在这些接触点上,存在着吸附力和静摩擦力。
当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运动时,接触点的实际面积会减小,从而使得接触点上的压力增大,静摩擦力也相应地增大。
直到静摩擦力的大小达到了动摩擦力的大小时,物体才会开始运动。
三、实验步骤1.将滑块放在光滑桌面上,然后放置一根直尺在滑块上方。
2.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块受到的静摩擦力大小,记录结果。
3.推动滑块,测量滑块受到的动摩擦力大小,记录结果。
4.使用手动摩擦力计测量桌面的静摩擦系数和动摩擦系数,记录结果。
5.将结果整理成表格,分析实验结果并撰写实验报告。
四、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弹簧测力计测试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大小,我们可以发现在物体没有运动的情况下,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力和静摩擦系数成正比。
在物体运动的情况下,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力和动摩擦系数成正比。
使用手动摩擦力计测量桌面的静摩擦系数和动摩擦系数,我们可以发现静摩擦系数的大小要大于动摩擦系数,这是由于静摩擦力还受到物体重力的作用。
通过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摩擦力的大小不仅与物体表面的性质有关,而且还与物体间接触点的数量和表面形态相关。
在物体接触时,这些不规则表面会产生吸附力和静摩擦力,从而阻止物体的运动。
五、实验反思通过本次实验的探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摩擦力的产生机理和特性。
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表面特性有关,而且还与物体间接触点的数量和表面形态相关。
在运动物体之间的相互接触中,摩擦力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通过类似的物理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规律和物理原理,从而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和学习的挑战。
物理摩擦专业知识点总结摩擦是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从推车行驶到书本翻动,从摩擦力车辆制动到工业生产中的摩擦材料选择,摩擦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摩擦力的研究和理解对于工程、物理学、材料学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摩擦力的概念、原理、计算方法、影响因素、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总结。
一、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是指两个接触表面相互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物体之间的阻力。
在接触面上,由于微观不平整的凸起和凹陷,导致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了摩擦力。
摩擦力是一种非常微观的力,一般是沿着两个接触表面相对运动的方向的,它的大小和方向是由接触面和相对运动的速度、压力、材料性质等因素决定的。
1.1 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摩擦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指当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速度为零时的摩擦力,而动摩擦力是指当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在许多情况下,静摩擦力大于动摩擦力,这就是为什么需要克服一定的初阻力才能使物体开始运动的原因。
1.2 摩擦系数摩擦系数是一个衡量两个表面间摩擦程度的物理量。
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的情况下,通过观察得到滑动的速度以及对两者表面直接压力的大小,可以得到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比例值。
这个比例值就是摩擦系数。
摩擦系数是由于两个表面之间的粗糙程度、材料的种类和温度等因素影响的。
二、摩擦力的原理摩擦力的产生是由于接触表面上的不规则凸起和凹陷在相互作用下产生了阻尼力。
在两个表面接触时,由于凹凸不平,两个物体的接触面并不是完全平滑的,这导致了在相互接触的分子之间发生了相互的摩擦阻力。
同时,随着物体相对运动速度的增加,相互作用的形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了动摩擦力。
在微观尺度上,摩擦力可以通过摩擦系数的定义进行描述。
对于两个表面间的相对运动,当静摩擦力最大时的条件可以用来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当物体开始运动时,由于动摩擦力始终小于静摩擦力,物体开始具有了动能,动摩擦力的计算则需要通过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进行。
摩擦力的计算公式及单位摩擦力是物体之间接触面受到彼此阻力而造成的一种力,其十分常见。
可以通过某些计算公式,来求出物体之间的摩擦力大小。
而摩擦力的单位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在计算过程中需要记住。
首先,要求出摩擦力的计算公式,可以使用下面这个公式:F=μN其中,F表示摩擦力的大小,N表示物体之间的接触力,μ表示摩擦系数。
摩擦系数μ是一个由物体表面材质和保护润滑设施构成的因素综合考虑所得出的数值,它能反映摩擦面间的灵敏度和摩擦力的大小。
其取值范围从0到无穷大,物体表面材质越硬,μ值越大,越柔软则反之。
另外,物体表面的接触力N也是由物体的重量和接触面积构成的,可以使用下面这个公式来求出:N=mg其中,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
可以使用上述的两个计算公式,来计算出物体之间的摩擦力大小:F=μN=μmg。
其次,物体之间摩擦力的单位是重要的一个概念。
一般而言,摩擦力的单位通常都是牛顿(N)。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摩擦力的单位可以是牛顿力米(Nm)。
最后,有的人认为物体表面的摩擦力应该用“牛顿/米”来表示,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正确的应该是用牛顿来表示,如果用“牛顿/米”来表示,那么实际上就是将摩擦力除以米,得到了一个新的物理量,这样就得不到正确的摩擦力结果了。
总之,摩擦力是物体接触面受到彼此阻力而产生的力,可以通过其计算公式来求出摩擦力大小:F=μN=μmg;摩擦力的单位一般是牛顿,特殊情况下可以是牛顿力米,而不应该使用“牛顿/米”来表示。
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但是由于其具有不确定性,也会给生活中的活动造成影响。
因此,在不同情况下,了解摩擦力的计算公式及单位对于控制摩擦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3节摩擦力 -回复摩擦力作为力学中的基本力之一,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中。
在生活和工业中,摩擦力是不可避免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也是不必要或甚至是有害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摩擦力的概念、类型、应用和影响等方面。
概念:摩擦力是两个接触物体之间的阻力力量,它的大小取决于两个物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和它们之间的粗糙程度。
当两个物体相互滑动时,摩擦力与它们的相对速度成正比,而当它们静止不动时,摩擦力则称为静摩擦力,它只与两个物体之间的接触面积有关。
类型:根据摩擦力的性质,它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1. 减速器:摩擦力可以用于制动设备和制动器,例如汽车刹车系统、电梯安全制动器等。
2. 运动机构:摩擦力也可以用于提供动力传输和防止运动机构中的部件滑动,例如皮带传动装置、链传动装置、离合器等。
3. 制造业:摩擦力还可以在制造业中帮助工人将两个物体合并,例如镆合金焊接等。
影响:摩擦力可以在很多情况下成为一个问题,例如:1. 能源损失:摩擦力会消耗能量,导致机械系统的效率降低。
2. 物体磨损:过多的摩擦力会导致物体表面的磨损和损坏。
3. 噪音和振动:摩擦力也会导致机械系统的噪音和振动,对环境和健康都有害。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控制摩擦力以达到最佳效果。
在车辆刹车系统中,我们需要平衡制动器中的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以达到理想的刹车效果。
摩擦力是一个广泛应用的力学概念,它存在于各种对象之间的接触面上。
了解摩擦力的属性和应用,对于制造、运输和其他工业领域都非常重要。
通过优化摩擦力的控制,我们可以提高机械系统的效率和减少能源损失。
摩擦力在生物学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在人类运动中的应用中,摩擦力可以促进肌肉收缩和骨骼运动。
摩擦力还被应用于一些特殊工业领域,例如航空航天和核工程中,摩擦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在航空航天领域中,摩擦力被广泛应用于飞行器设计中,包括翼尖、机身表面、飞行器涂层等。
通过减少摩擦力,可以减少飞行器外表受到的抗力,提高飞行器的机动性和降低油耗。
微格教学教案模板物理板书设计微格教学教案模板:物理板书设计一、引入部分:在物理教学中,如何设计生动、全面且有指导意义的物理板书是教师教学中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介绍一种微格教学教案模板,帮助教师在物理板书设计中达到生动、全面和指导意义的目标。
二、主题部分:1. 主题概述:选择一个主题,引发学生兴趣,例如“力学基础”。
2. 主要概念:列出本主题的核心概念,例如“力、摩擦力、重力、弹簧力等”。
3. 主要公式:列出与主题相关的重要公式,例如“F=ma”、“F=μN”等。
4. 主题关联:将主题与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相联系,让学生理解物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概念部分:1. 定义:对每个概念进行简明扼要的定义,例如“力是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加速度改变”。
2. 图解:通过图片或示意图,呈现概念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增加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3. 示例:通过实例或问题,帮助学生将概念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与记忆。
四、公式部分:1. 公式解读:对每个重要公式进行解读,阐明公式中各符号的含义和物理意义,例如“F代表力的大小,m代表物体的质量,a代表物体的加速度”。
2. 示意图:通过示意图或实验装置的图解,展示公式与实际情况的应用,增加学生对公式的理解。
3. 计算练习:提供一些相关的计算训练题,帮助学生巩固公式的运用能力。
五、案例分析:1. 实际案例:列举与主题相关的真实案例,例如“汽车制动的工作原理”、“滑雪运动中的力学原理”等。
通过分析这些案例,让学生将文章中学到的概念和公式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2. 解答与讨论:指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并引导他们思考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六、延伸拓展:1. 拓展内容:提供一些与主题相关的延伸内容,鼓励学生去研究和探索更深层次的物理知识。
2.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相关的拓展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七、结语:通过以上的微格教学教案模板,教师可以设计出生动、全面且有指导意义的物理板书。
摩擦力的种类和计算方法一、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
二、摩擦力的种类1.静摩擦力: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所受到的摩擦力称为静摩擦力。
静摩擦力的作用是阻止物体开始运动。
2.滑动摩擦力:当两个物体在接触面上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摩擦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正压力成正比。
3.滚动摩擦力:当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力称为滚动摩擦力。
滚动摩擦力小于滑动摩擦力,是使物体滚动得以持续的原因。
4.粘滞摩擦力:当物体在流体(如空气或液体)中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称为粘滞摩擦力。
粘滞摩擦力与物体的速度、流体的粘度和物体在流体中的受力面积有关。
三、摩擦力的计算方法1.静摩擦力的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一般通过实验测定,也可以根据物体间的正压力和静摩擦系数来估算。
静摩擦系数是一个无量纲的常数,其值取决于物体的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滑动摩擦力的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以用公式F = μN 表示,其中 F 是滑动摩擦力,μ 是动摩擦系数,N 是物体间的正压力。
动摩擦系数也是一个无量纲的常数,其值通常小于静摩擦系数。
3.滚动摩擦力的计算:滚动摩擦力的大小一般通过实验测定,也可以根据物体间的正压力和滚动摩擦系数来估算。
滚动摩擦系数是一个无量纲的常数,其值取决于物体的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4.粘滞摩擦力的计算:粘滞摩擦力的大小可以用公式F = ηv 表示,其中 F 是粘滞摩擦力,η 是流体的粘度,v 是物体的速度。
此外,粘滞摩擦力还与物体在流体中的受力面积有关。
四、摩擦力的应用1.增大有益摩擦:在机械设备中,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或增大正压力,可以增大有益摩擦,提高设备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减小有害摩擦:在机械设备中,通过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或减小正压力,可以减小有害摩擦,降低能量损耗和磨损,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摩擦力的物理机制和大多数人想象的不同,摩擦力的机理至今为止没有一个足够好的理论来解释,虽然存在大量的不同摩擦理论,但是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不过这不影响工业界使用一些近似的理论进行工程上的开发,但是在科学上,就我目前所了解到的情况来看,这应该还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对于宏观的,具有屈服强度的非粘性材料(通常就是金属),在界面上没有介质影响的情况下的摩擦(干摩擦)在实验上大致的有这么几条规律,其中有三条是我们在高中学过的:●静摩擦系数大于动摩擦系数●摩擦系数与接触面积无关●摩擦力大小与滑动速度无关还有我们没见过的三条:1.静止接触时间越长,静摩擦系数越大2.滑动摩擦不是连续发生而且存在跃动3.静摩擦存在一个预位移(发生静摩擦时会产生一个微小的位移)这其中,第三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无法观察到的,第一条很少能直观的观察到(因为生活中很少有满足要求的金属物品),而第二条则很常见:用一支粉笔,把底面磨平,在一个光滑表面直立摩擦,就能听见响亮的啸叫,这就和跃动有关;又比如汽车刹车的时候,也能听见来自摩擦跃动的啸叫.前面也提到了,为了解释摩擦现象,存在着大量的摩擦理论,我们这里只简要介绍同以上六条实验规律相关的几种常见的摩擦理论.首先是上面答主提到的机械啮合理论,这也是一般高中老师会提到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是材料表面的粗糙不平导致了摩擦的存在,具体的说,是由于材料表面凸起与凹陷的耦合,碰撞,以及经常提到的犁沟效应,即材料表面的凸起引起对面表面的凹陷,产生力的作用.这是最好理解的理论了.然而这个理论的问题当然也是非常多的,最致命的打击是,根据这个理论,越光滑的表面摩擦系数小,然而正如上面的答主提到的一样,两个极度光滑的金属表面反而会使摩擦力增加,同样的,这个理论很难解释预位移,跃动,还有静摩擦系数随时间增加等问题.在对分子间作用力有一定了解之后,人们提出了分子作用理论,该理论的基本想法是固体间接触的部分存在分子间作用力,当表面滑动的时候,分子直接接触分离,前后的势能差导致了摩擦力的存在.分析模型可以知道,该摩擦力大小与分子分离数成正比,与分离能成正比,从而与接触面积成正比.因为分子分离能对位置高度敏感,可猜测摩擦力与压力基本无关.根据该模型的预测,摩擦力与接触面积成正比,与粗糙程度成负相关,与压力基本无关.很显然这个模型和上面的六个实验现象并不符合.1945年提出的粘着摩擦模型结合了上面两种理论(这个时候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都建立很久了),要点如下:•接触面表面处于屈服状态也就是说,由于表面粗糙,接触面很小,接触压强很大,那么直接假设接触点屈服,是合理的,此时接触点压强就等于屈服压强,可知接触面积与压力成正比.这里就解决了分子作用模型对摩擦力与摩擦面积和压力预言与实验结果的矛盾问题了.•滑动摩擦中存在粘着和滑动的交替作用动摩擦过程中由于接触点放热等原因,会发生接触点粘着(可以理解成焊接在一起),随后又会因为摩擦力使得接触点剪切形变,开始滑动,从而形成动摩擦的跃动现象•摩擦力由包括粘着与犁沟效应在内的多种效应叠加形成的即使假设了接触位置屈服,犁沟效应仍然是存在的,并且与两个接触面的强度有关.实际上,通过这个模型,可以推导出两个强度不同的金属之间的摩擦因数,如果忽略犁沟效应,可以直接推导出摩擦系数等于剪切屈服压强/受压屈服压强.这个模型依然有问题,这样推导出的摩擦系数与实验结果符合的并不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