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元器件基本知识 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14 MB
  • 文档页数:4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个晶体 管
50μm
E
C
固定探针
活动探针
Ge B
• ——研究并未终止,1949年,肖克莱又 提出了p-n结理论(关于晶体中由于掺入 杂质的不同所形成的p型区和n型区的理 论),并在第二年使之变为现实,研制 出了结型晶体三极管。结型晶体管在许 多方面优于点接触晶体管,很快就得到 了广
1959发明平面工艺。
集电极
发射极
C NP N E
C IC B
基极 B
• 2.三极管
IB E
IE
• (1)放大:IB小变化,引起IC大变化。 • 以小控大。放大系数
IC IB
• 小信号放大:中频、高频、低频信号放大;
• 大位号放大:功率放大,音响输出;
• (2)振荡:产生各种频率的正弦波信号,收音机、 电视机的变频。作信号源,测试仪器用。LC振荡 器,RC振荡器。
二极管,用作检波,矿石收音机 • 1940年,人工纯锗、硅晶体出现,晶体二极管应
用。
• 半导体的三个物理效应,光电导效应、光生伏打 效应、整流效应
• 1873年,英国物理学家施密斯发现晶体硒在光照 射下电阻变小的半导体光电现象;
• 1877年英国物理学家亚当斯(W.G.Adams)发现晶 体硒和金属接触在光照射下产生电动势的半导体 光生伏打效应,
二、三极管的应用:
• 1. 二极管 • 单向导电性
P 阳极
N 阴极
• P正N负:导通(开关通) ; P负N正:截止(开关断) • (1)整流—低频,检波—高频,开关作用(2)特殊二
极管:
i
整流前
整流后
• 稳压二极管:;发光二极管LED:光敏二极管:光照敏 感,电阻变小,电流变大,有可见,红外光敏;激光二 极管:发射激光。
巴丁、肖克莱、布拉顿
•1945年开始, 贝尔实验室, 攻关小组。肖 克莱(组长)、 巴丁、布拉顿。
•1947.12.23发现 三极管放大作 用。1948年专 利,1956年诺 贝尔奖
巴丁、肖克莱、布拉顿
沃尔特·布拉顿也是美国人,1902年 2月10日出生 在中国南方美丽的城市厦门, 当时他父亲受聘在中国任教。布拉顿是实验专家, 1929 年获得明尼苏达大学的博士学位后,
杰克·基尔比(Jack kilby)
杰克·基尔比的IC
第一个基于锗的IC
诺伊斯发明的基于硅的IC
Intel创始人诺伊思(中)、摩尔(右)
第一台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 IBM360
四 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 1960年代平面工艺。1970年,通用微电子 与 通 用 仪 器 公 司 , 开 发 MOS 集 成 电 路 。 (MOS—金属,氧化物,半导体。)集成 度高,低功耗,制作简单,成为IC发展方 向。1965年 摩尔(Gordon Moore)总结出 “ 摩 尔 定 律 ” , 每 18 个 月 集 成 度 提 高 一 倍.1971年11月,第一个微处理器(CPU) Intel 4004,含3300个晶体管,1990年。奔 腾ⅢCPU,含14万以上。
• 仙董公司(硅谷)的诺伊斯也试制硅晶片集成电 路,采用平面工艺。
• 2000年,基尔比退体多年后,获诺贝尔 奖
• IC的第一个商品是助听器,1963年12月。
• 1958 年 德 州 仪 器 (TI) 公 司 的 Jack Kilby 发明了第一个集成电路,但那
仅是一个用独立晶体管精密焊接而
成却无法量产的集成电路理论模型。 1959 年,当时身在仙童公司的Bob Noyce 发明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 平面集成电路,并于1961年实现量 产。
• (3)开关作用 三种工作状态:放大 截止—开关
第二代电子计算机
三.集成电路(Fra Baidu bibliotekC)
• 1952年,英国的达默提出集成化设想
• 1958年9月12日,美德克萨斯仪器公司 (TXAS)工程师杰克·基尔比(Jack kilby)发 明了集成电路,第一个IC是安置在锗晶片上的电 路—相移振荡 7/16ⅹ1/16英寸,它包含有1只晶体 管、4只电阻器和3只电容器,全部元器件都做 在一块半导体锗晶体片上,元器件之间的导线是 黄金膜,整个电路大小相当于半只曲别针。
第三讲 电子元器件基本知识
• 电子元件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代):电子管、 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简单介绍 发展进程及应用。
一、电子管(真空管)
• 1883年,爱迪生为延长白炽灯的寿命,无意中发现了 热电子发射现象—爱迪生效应。
• (1903年,英国理查逊证实了电子的存在,1928年获 诺贝尔奖。)
• 1959发明平面工艺。美仙董公司,赫尔 尼。晶体片表面进行加工——集成电路 工艺的前身。微小型化的过程。早期电 极几个mm,后缩至0.3~0.5mm,结面积 0.07~0.2 mm2 。实际上PN结直径只要几 十个μm。照相,制板,光刻,印刷工艺。 1950年芯片2.5mm2/个,到1963年,同面 积上可制作125个管。线宽20-30 μm。 1950’S 电 子 管 与 晶 体 管 竞 争 。 电 子 管 小 型化,最小如铅笔粗。60年代晶体管全 面取代电子管。(除微波、大功率场 合)。
• 1904年,英国弗来明,发明真空二极管。
• 1906 美 德福雷斯特,在二极管阴、阳极之间加入一 个栅极,当栅极电压有微小变化时,引起阳极较大的 变化。“以小控大”,就是放大。结构为圆筒状。作 用如“闸门”。
• 电子管发明初期,因真空度不够高,寿命短。后来 (1910)德国的哥德发明了抽高真空的分子泵,提高 了真空度。从三极管发展到四、五、六、七、八极管。 从单一管到
爱迪生效应
弗莱明与真空二极管
这项发明称为“阀”
真空二极管(实物)
管内存在稀薄的 空气,工作时发 出蓝色辉光。
德福雷斯特
德福雷斯特与肖克莱
真空三极管
真空三极管应用
第 一 代 电 子 计 算 机
二、半导体晶体管
• 1835年,麦克思发现“不对称导电现象”。 • 1874年,布拉温,硫化物有单向导电现象。 • 1880年,硒整流器。硒(Se)也是半导体。 • 后来发现更多天然或人制矿物有单向导电性。 • 1906年前后,辉铅矿或金刚砂;晶体加金属丝成
• 1906年美国物理学家皮尔士等人发现金属与硅晶 体接触能有整流作用的半导体整流效应。
半导体的导电特性:热敏性 光敏性 掺杂性
N型半导体和 P 型半导体: 掺入五价元素P:自由电子数目大量增加,
自由电子导电成为主要导电方式,称为N 型半导体 掺入三价元素B:空穴数目大量增加,空穴 导电成为这种半导体的主要导电方式, 称为空穴半导体或 P型半导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