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期末重点简答论述(简背版)
- 格式:doc
- 大小:101.50 KB
- 文档页数:10
马原简答记忆口诀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便于记忆,可以将马原的核心知识点总结为以下五个方面: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实践的决定地位、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一、唯物辩证法是马原的基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是客观的存在。
物质是不可分割的,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物质的发展是连续的、循环的和递进的。
辩证法是指认识世界的方法,强调对矛盾、变化和发展的全面把握。
辩证关系包括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和量变质变三个方面。
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原的核心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历史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驱动的。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革,生产关系的变革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劳动。
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马原的重要内容。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根本形式,意识是人们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辩证的、相互依存的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马原还强调,物质是客观实在的,意识只有在与物质世界相适应的过程中才能发挥作用。
四、实践的决定地位是马原的重要原则。
实践是人们对世界的改造活动,是认识的基础和标准。
马原认为,实践是辩证的、历史的和社会的,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改变自然和社会。
实践不仅决定着人的认识,更决定着人的存在。
五、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是马原的基本观点。
马原认为,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阶级斗争的激化和消亡、社会形态的更替等方面的规律。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不断进步的,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
以上是对马原的简答记忆口诀的1200字以上的回答。
马原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
马原必背知识点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著作是《资本论》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
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13、相信“意念移物” ,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17、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18、对同一张事物的不同看法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19、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说明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20、“思想实验”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2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22、“寒路神麦正当时”说明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2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是自然界和社会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的整个实践过程,就是围绕意识活动所构建的目标来进行的。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人能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和选择建构,在思维中创造一个理想世界。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人能以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使之变为客观现实。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
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条件从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
有了正确的认识为指导,才能有正确的行动。
联系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在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之中存在的,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这要求我们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去认识事物。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
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的产生和发展同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再次,联系具有多样性。
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等等。
最后,联系具有条件性。
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条件是可以改变的;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现实条件对发展产生制约。
这告诉我们。
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马原期末考试简答论述题.doc《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包括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主义理想四个方面。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国,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主义理想。
2、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答:①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②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第二方面,是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怎样理解社会物质性答:社会的物质性性表现在:①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实践活动无法进行。
②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范围内,人类(离开自然界)就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所以人类不可能离开自然。
总之,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马原简答题与论述题概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其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或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事件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理论品质;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理论、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1、哲学基本问题?答: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全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概念及意义?答: 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其后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ﻫ(2)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ﻫ(3)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ﻫ(4)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ﻫ(5)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及其表现:(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
同上。
第一章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两种不同观点。
(1)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2)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PS: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回答哲学基本问题中何为第一性的问题,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方法论,是回答世界事物是静止的还是发展的,是联系的还是静止的。
是否唯物与是否为辩证法没有关系,这是两个不同的范畴。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1)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马原期末总复习知识点重点汇总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含义1、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学说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①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1848年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
②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3、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发展的。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1、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
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依据。
3、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①可知论: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包括唯物主义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可知论。
②不可知论:主张世界是不可以认识的,只有少数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①辩证法是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②形而上学是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孤立存在的,是静止不变的。
形而上学否认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③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朴素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④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客观辩证法: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本身固有的辩证运动规律。
主观辩证法:亦称“思维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辩证法是第一性的,主观辩证法是第二性的。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为划分哲学中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的标准。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极其理论意义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列宁的物质概念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原理期末考试题简答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核心,是共产党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论和辩证法两个基本方面。
1.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物质第一性的原则,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存在形式。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为社会意识是人类实践的产物。
唯物论对人的思维和认识能力进行了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解释,坚持认识的源泉在于社会实践,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
2.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法和认识方法,是处理事物矛盾和发展变化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矛盾斗争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强调对矛盾进行全面分析和正确处理,指导人们认识事物本质和面向未来。
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有哪些?请分别解释。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法和认识方法,它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范畴:1.矛盾: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概念,指事物内部的对立和斗争。
矛盾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源泉,可以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次要矛盾则是对主要矛盾的补充和制约。
2.质量和量变:质量是事物的内在属性,量变是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数量变化。
质量和量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事物通过量变的积累逐渐达到质变的阶段。
质量和量变之间相互转化,既有渐进性也有突变性。
3.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
它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被否定,但在新的条件下通过改造和创新重新肯定自己,达到更高的发展阶段。
否定之否定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螺旋式上升和进化性质。
4.联系和联通: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事物的联系是多方面、多角度的,通过联系可以形成系统和整体。
联通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贯通,是保证事物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辩证法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有哪些?请分别解释。
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意义?普遍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
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共性)与矛盾的特殊性(个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意义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2掌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境界,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3.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基本原理及其辩证关系?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马原理期末考试简答题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一套科学的理论体系,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原理:1.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一切都是物质的运动和发展。
唯物辩证法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
社会的发展总是由一个制度向另一个制度的转变,而这种变革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
3.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剥削的本质。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雇佣劳动和资本家的剥削,而劳动者只能得到等于其劳动力价值的工资。
4.阶级斗争理论:阶级斗争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动力,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无产阶级才能推翻资产阶级,实现社会主义。
5.共产主义理论:共产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它追求一个没有阶级和私有制的社会,实现人类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共产主义理论认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社会。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共产主义有何区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和阶级矛盾的存在,社会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剥削和阶级差别。
共产主义则是指一个没有阶级和私有制的理想社会。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共产主义有以下几个主要区别:1.生产力水平不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还没有完全满足全体人民的物质需求。
而共产主义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能够充分满足全体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2.阶级矛盾存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不够高,还存在一定的阶级差别和分配差距。
虽然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的革命,但是仍然存在社会主义阶段的一些剥削和阶级差别。
马原各章节知识点简化版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称马原)是一种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历史的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原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在后来的理论家和实践者的不断探索中不断发展。
本文将对马原各章节的知识点进行简化,帮助读者快速了解马原的核心思想。
第一章科学社会主义的世界性贡献马原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和行动纲领,是人类自身解放的科学理论。
它包含三个基本特点:1.科学性:科学社会主义是基于对社会历史和经济规律的科学分析和研究,旨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运行方式。
2.革命性:科学社会主义是为了实现无产阶级革命和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而产生的理论,它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
3.国际性:科学社会主义是全人类解放的理论,它超越国界和民族,将社会主义事业作为全人类共同的目标。
第二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指人类在物质生活中所处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关系,是社会形态和经济基础的总和。
社会意识是指人们在社会存在基础上形成的对社会和自身的认识和理解。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即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是由其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所决定的。
这意味着社会变革必然要从变革社会存在入手,改变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制度,才能实现人的全面解放。
第三章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原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自身规律的。
这些规律包括: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生产力是指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和发展水平,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社会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会与旧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从而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2.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是指政治、法律、文化等等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经济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组织形式。
经济基础的变革会引起上层建筑的调整和变革。
3.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社会发展不是线性的,而是经历着一系列的阶段性变革。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到社会主义社会,每个社会形态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第二章 (2)4[简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 (2)4[简3]简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主要表达 (2)5[简4]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2)5[论1]怎样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5[论2]如何理解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3)第三章 (3)5[简2]怎样认识发展及其实质 (3)4[简3]怎样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性? (3)第四章 (3)5[简2]试述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4[论1]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论述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4)4 [论2]运用辩证的否认观阐明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外国文化的正确方针 (4)第五章 (4)5[简1]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4)5[简2]如何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4)第六章 (5)5[简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5[简5]简述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5)5[论1]请结合马克思主义论的相关知识,谈谈对丁肇中的科学体会的认识。
(5)5[论3]论述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5)第七章 (6)4[简1]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6)4[简2]简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6)3[简4]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理论基础及其内容是什么? (6)第八章〔测试1〕 (6)3[简2]什么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区分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6)3[论1]如何理解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7)4[论3]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7)第八章〔测试2〕 (7)4[简3]金融寡头及金融寡头是怎样进行统治的? (8)4[简4]为什么垄断价格的产生并没有否认价值规律的作用? (8)3[简5]简述列宁对垄断资本主义基本经济特征及其实质的认识。
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a)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科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b)意义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意义:他指出物质不是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b)b)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c)c)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3、简述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a) 这一划分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它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价值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b) 这一划分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正确的表明资本助于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
4、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a)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b)国家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结合在一个企业中经济形式)c)国家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私人企业的外部起作用)5、简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a)在这些国家发展生产力,赶超发达国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b)在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c)这些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严峻挑战d)这些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过程6、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b)它的革命性主要表现在彻底的批判精神、阶段性c)它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d)i. 不带任何偏见的、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的面目来认识世界并揭示其客观规律;e)ii. 它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它研究的领域涉及很多方面且研究深刻;f)iii. 它的科学性还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还经受的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g)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属点7、简述意识的本质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b)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影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c)意识是社会的产物8、简述极差地租两种形态的形成条件及本质a)级差地租I形成的原因是:一是不同地块的土地肥力程度的差别,二是不同地块的地理位置的差别;级差地租II形成的原因是: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b)极差地租I与极差地租II,虽然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由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价格之间的差额所形成的超额利润转化而形成的。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经历的三个阶段和执行的三种不同的职能。
①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
它属于商品的流通过程。
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
②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结合生产物质财富并使生产资本得以增殖,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
③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
在此阶段产业资本所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通过商品买卖实现商品的价值,满足人们的需要。
3.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①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加快了信息传送的速度,降低了信息传送的成本,把整个世界空前地联系在一起。
②其次,跨国公司的发展。
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的流动和国际间分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③最后,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放弃计划经济体制,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更加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使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的进程不断加快。
5.辨析“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的指导。
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
第二章 (2)4[简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 (2)4[简3]简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主要体现 (2)5[简4]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2)5[论1]怎样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5[论2]如何理解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3)第三章 (3)5[简2]怎样认识发展及其实质 (3)4[简3]怎样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性? (3)第四章 (3)5[简2]试述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4[论1]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论述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4)4 [论2]运用辩证的否定观阐明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外国文化的正确方针 (4)第五章 (4)5[简1]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4)5[简2]如何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4)第六章 (5)5[简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5[简5]简述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5)5[论1]请结合马克思主义论的相关知识,谈谈对丁肇中的科学体会的认识。
(5)5[论3]论述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5)第七章 (6)4[简1]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6)4[简2]简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6)3[简4]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理论基础及其内容是什么? (6)第八章(测试1) (6)3[简2]什么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区分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6)3[论1]如何理解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7)4[论3]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7)第八章(测试2) (7)4[简3]金融寡头及金融寡头是怎样进行统治的? (8)4[简4]为什么垄断价格的产生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 (8)3[简5]简述列宁对垄断资本主义基本经济特征及其实质的认识。
(8)4[简6]简述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8)3[论1]论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原因、积极作用和实质。
(8)第九章 (9)4[简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9)3[简2]简述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区别与联系 (9)4[简3]简述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9)第十章 (10)4[简1]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0)4[简3]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 (10)2[简5]怎样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及其关系? (10)第二章4[简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答:列宁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其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简3]简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主要体现答:社会生活是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主要体现:(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其意识的关系,构成了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通过实践,人类形成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在整个社会生活中。
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尤其是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5[简4]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答: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活动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5[论1]怎样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答: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物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从两方面进行理解:(1)世界的统一性。
是指世界万物有没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
哲学史上有三种代表性观点:一元论、二元论和多元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元论,强调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基本原理。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第一,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就是物质。
坚持了一元论,与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社会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从根本上上与唯心主义区分开来。
第三,世界是多样性统一的物质世界。
所有物质现象,不管怎样多种多样和变化无穷,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即客观实在性。
这一观点,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基本原理、观点,就是以它为根据、为前提,并在它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实践意义。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和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精髓。
5[论2]如何理解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答:(1)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现实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所谓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发挥人的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
所谓尊重客观规律性,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正确地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性,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一方面,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性是正确发挥主管能动性的前提。
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正确发挥及其发挥程度,归根及底取决于对客观规律正确反映及其尊重的程度,只有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正确地反映和改造世界,否则,就必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另一方面,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正确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性的必要条件。
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反复实践、研究,才能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从偶然中发现必然。
利用规律办事的时候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2)认识和把握二者辩证统一关系的重要意义:1)这一辩证关系对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一方面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盲动瞎干。
另一方面,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的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人民群众的革命净胜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2)这一辩证关系原理是批判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
唯心主义夸大意识的能动性,否定规律的客观性,鼓吹意志论:机械唯物主义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只能消极的服从,从而陷入宿命论。
这两种观点,对社会主义建设都是极其有害的,必须借助这一原理加以批判。
第三章5[简2]怎样认识发展及其实质答: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是指已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且日趋灭亡的事物。
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她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4[简3]怎样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性?答:(1)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
(2)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来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
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第四章5[简2]试述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答: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矛盾双方一方的发展要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2)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事物的发展方向、趋势有规律地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
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能促进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3)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终是相互结合共同作用的。
4[论1]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论述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性与合理性答: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偶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社会主义是共性。
我国现代化过程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的一般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
中国特色是个性。
我们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必须反对背离马克思主义“全盘西化”的错误观点,也要反对脱离具体实际,盲目照搬的教条主义倾向。
4 [论3] 运用辩证的否定观阐明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正确方针(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辩证的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有保留其积极因素。
(2)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以辩证的否定观为指导,正确地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
第一,无论是民族传统文化还是外国文化都是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既包含精华,有包含糟粕。
第二,要从我国实际出发,既要肯定、继承其中的精华,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同时,又要批判和克服民族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中腐朽落后的东西,弃其糟粕。
第三,既要反对全盘否定民族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只讲继承、不讲批判的全盘肯定的方针。
第五章5[简1]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严重缺陷,创立了以科学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它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客体之间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产生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