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共68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11.36 MB
- 文档页数:68
先秦文学史讲稿(《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第一节诸子散文兴盛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新兴地主阶级的逐渐代替奴隶主贵族阶级,社会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
体现在思想文化领域,就是士这一阶层空前的活跃。
他们出身不同的阶级阶层,对当时社会现实有各自不同的看法。
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他们从各自所代表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出发,积极发表主张,著书立说,并游说诸侯,互相辩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也促进了诸子散文的发展。
这些,再加上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就是先秦诸子散文兴盛的原因。
第二节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
主要作品有儒家的《论语》、道家的《老子》和墨家的《墨子》。
《论语》和《老子》语录体的散文,都显得词约义丰,不同的是《老子》多用韵。
《墨子》则已在语录体的基础上向论说文发展,并且初具规模。
第二个时期是战国中叶。
主要作品有儒家的《孟子》和道家的《庄子》。
它们在文辞的繁富和说理的畅达上,已超过了前一个时期的作品。
《孟子》虽然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逐渐发展成对话式的论辩文。
《庄子》则基本上突破了语录体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论说文。
第三个时期是战国末期。
主要作品有儒家的《荀子》和法家的《韩非子》。
它们都已经发展到了论说文的成熟阶段,具有说理深入、逻辑谨严、结构严密、文辞富赡等特点。
由此可见,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是由说理简括而趋于详细,文辞简约而趋于富赡,篇幅短小而趋于长大。
诸子散文的文学性大致有下列三种情形。
其一:有的著作中某些部分具有记事的成分。
这些成分用细致传神的笔触描绘人物言行,有的已接近细节描写,展示人物性格,突出人物形象,使读者有如见如闻的感觉。
如《论语》、《孟子》。
其二:有的著作多用寓言故事阐明理论。
就像在哲理著作中放入一些短小的文学作品。
如《庄子》、《韩非子(部分)》。
其三:有一些著作重在抽象分析理论,但注重修辞,多用比喻、排比,多用形象性的语言,分析细微、词藻丰富,富有文采。
第4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4.1 复习笔记一、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1.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1)《论语》①《论语》的成书《论语》编辑成书在战国初年,记载了孔子(前551~前479)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
先秦说理文的一些文体特征,在《论语》中已有萌芽。
②《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
③论语的主要文学价值a.人物形象的塑造《论语》在对孔子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的记载中,表现了一个亲切感人的文化巨人形象。
此外,孔子弟子的形象在《论语》中也有反映,如耿直鲁莽的子路、安贫乐道的颜回、聪明机智的子贡等。
b.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论语》往往以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
其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2)《老子》《老子》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形式,是先秦说理文的另一形态。
它主要是老子自撰,集中反映了老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更具抽象思维特质,它的文学性主要源于哲学表述中反映的情感和具有诗意的语言。
《老子》和《论语》以注重情感和形象性为主,奠定了先秦说理文的基本特征。
2.对话体和寓言体(1)对话体论辩文的形成战国中期的《孟子》为语录体,有一些章节就一个中心论点反复论述,形成了对话体的论辩文。
在孟子之前的《墨子》,和《孟子》同时代的《庄子》,则显示出由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的迹象。
如《墨子》中的语录,段与段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是在围绕同一个论题加以论述,而不再是语录的简单连缀,是有内在逻辑的论文,说理文体制在《墨子》中形成了。
(2)寓言体《庄子》中的许多篇章以多则构思奇妙的寓言结构成文,并且在论述中形象情感与逻辑思辨结合在一起,就文体形式来说,别具一格,可算是抒情性说理文。
3.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战国末期,《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标志着说理散文体制的定型。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一、发展状况1、《尚书》中的记言文字,已初具说理文的论说因素。
2、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逐步形成,跟百家争鸣以及诸子散文的出现和发展相一致。
3、《论语》创立的语录体,在《墨子》中得到发展,进而形成了《孟子》的对话式论辩文。
4、《庄子》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成为先秦说理文的瑰宝。
5、《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则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完全成熟。
第一节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一、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1、《论语》(1)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
A、成书时间:《论语》编辑成书在战国初年。
B、《论语》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的两个字,各篇之间没有时间的先后顺序,每篇内各章之间也没有共同的主题。
作为说理文,《论语》还很幼稚。
C、先秦说理文的一些文体特征,在《论语》中已有萌芽。
D、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
E、叙述清楚,有一定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不同个性,作为叙事记言文字,比较成功,但与说理文显然还有一定距离。
、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F、针对性强,层次清晰,具有说理文的某些特点。
如:《季氏》篇中“季氏将伐颛臾”里孔子的几段话G、《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
H、语录体并不是《论语》文学价值的主要方面,《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
(2)《论语》只记录了孔子广告的一些片断,而非孔子一生的完整表现,但《论语》在对孔子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的记载中,表现了一个亲切感人的文化巨人形象。
A、孔子弟子的形象在《论语》中也有反映。
如:耿直鲁莽的子路、安贫乐道的颜回辑录者本意并非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语录体写人毕竟也有局限。
B、《论语》的文学性还体现在以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第一节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一、诸子散文繁荣的背景和原因。
二、诸子散文的主要流派和发展过程。
三、诸子散文的总体特征。
四、《论语》的编定、体例、篇数、内容及流传情况。
五、关于《墨子》。
六、关于老子的生平和《老子》的作者、成书时间。
七、关于《吕氏春秋》。
春秋之末,王权衰落,诸侯崛起,天下纷争。
与之相应,官失其守,礼崩乐坏,士阶层蔚然勃兴,私学兴起,私家著述相继出现。
到战国时,百家争鸣,诸子横议,著书立说,蔚为风尚。
据《汉书·艺文志》载,当时主要诸子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家十家。
先秦诸子指的就是这一时期诸子百家阐述各自对自然对社会不同观点和主张的哲理性著作。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春秋末、战国初为第一阶段,代表作有《论语》、《墨子》,文章多为语录体,或为简明的议论短章。
战国中期为第二阶段,代表作是《孟子》、《庄子》,文章逐渐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与专题论文。
战国后期为第三个阶段,《荀子》、《韩非子》是其代表作,其文章基本上都是宏篇巨制的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
先秦诸子具有鲜明的特点。
思想上,它们都坚持独立思考,各抒己见,放言无惮。
如孔子提倡仁义礼乐,墨子主张兼爱尚贤,庄子主张自然无为,韩非子则大倡法术势。
与之相应,文风上也各具个性和风格。
如《论语》简括平易、迂徐含蓄,《墨子》质朴明快、善于类推,《孟子》气势恢宏、辞锋雄辩,《庄子》汪洋恣肆、文思奇幻,《荀子》浑厚缜密、比喻繁富,《韩非子》严峻峭拔、论辩透辟。
语言上,它们都善用比兴,深于取象。
如《庄子》“寓言十九”,引物连类,取象之深厚,为诸子之最。
在文体发展上,先秦诸子散文首先确立了论说文的体制。
从语录体的有观点无论证,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专题论说文,显示了我国论说文发展的大致风貌。
此外,先秦诸子散文中一些故事叙述,颇类小说,为后世的叙事文学提供了营养。
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以色列——犹太教的先知们▪印度——释迦牟尼▪中国——孔子、老子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背景一、诸子百家▪诸——诸者,非一之词。
兹称诸子,对于群经诸史而言。
凡著书立说,自成一家之言者,统称子书。
▪子——夫子者,男子之美称。
古者凡有道德,有学问,有爵位者,皆可称曰子。
▪西汉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中将诸子百家概括为“儒、道、墨、法、名、阴阳,六家”▪刘歆《七略》中又补充了“农、纵横、杂、小说”四家,形成了十家有影响的学派。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袭刘歆,并认为:“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九流:儒、道、墨、法、名、阴阳、农、纵横、杂。
二、诸子散文的发展轨迹▪1、语录体:▪《论语》——萌芽。
▪2、对话论辩体:▪《孟子》▪《墨子》和《庄子》则显示出由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的迹象。
▪3、专题论文(专论体):▪战国末期,《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标志着说理散文体制的定型。
▪钱穆:中国几千年文化,上古两千年的文化赖孔子以传,近古两千年的文化赖孔子以开。
▪孟子:夫子之学,集大成者也。
▪古人: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孔子▪祖先本是殷商后裔。
六世祖孔父嘉《左传·桓公元年》:“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
“畏华氏之逼而奔鲁”其曾祖父孔防叔逃到了鲁国。
父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孟皮),病足,复与颜徵在生孔子《孔子世家》:¡°纥(70岁)与颜徵在(20岁)野合生孔子¡±。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中都宰”市长、“司空”建设部长、“大司寇”公安局部局部长兼检查部长兼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语录体15917字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太宗赵匡义“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