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和主题班会的区别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1
如何区分心理健康课与主题班会课?作者:赵小萍来源:《江苏教育·心理健康》2016年第11期答:心理健康课和主题班会课确实有相似之处,都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活动,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基本上都是结构式的,但是我们不能将两种课混为一谈。
从课程目标看,心理健康课是教师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心理学相关的理论知识为设计依据,以团体辅导活动为载体,对全班学生进行预防性、发展性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程。
它旨在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格完善及社会适应性问题,预防和解决学生在日常学习、交往、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惑。
心理健康课在内容选择、理论界定、活动设计等方面都应该以心理学学科理论为依据,关注学生的自身成长,注重人格发展问题。
主题班会课是班级教育活动的形式之一,是班主任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主题、围绕主题开展的一种班会活动。
它旨在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解决班集体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让个人在集体活动中受教育、受熏陶,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主题班会虽然也是以班级团体活动为载体,以班级全体学生为教育对象,但却是由班主任带领学生一起采用班级授课形式进行。
主题班会课在主题确定、内容选择、活动设计等方面都强调以德育知识与原理为依据,注重发挥德育的教育作用。
从实施过程看,心理健康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要通过必要的学理阐述、事实分析、是非辨别等提高学生的认知,又要通过活动参与、情景设计、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体验感悟,内化为自我的心理素质,并激发出自我培育、自我训练、自觉接受辅导的强烈动机。
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最后由教育者启发学生自我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或自我总结各种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并帮助、督促学生付诸实际行动。
心理健康课比较偏重体验、感悟、内省,没有过多的劝导、说教。
主题班会课自始至终承担着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渗透着极强的教育性,体现了一种潜在的“强制性”。
它的教学过程具有明确的道德导向,倡导的是社会正能量。
中小学班级活动与团体辅导素质教育要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进步,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仅靠心理辅导教师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还应该发挥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的作用,探索通过开展班级活动来加强心理辅导和班集体的建设。
通过班级活动和团体辅导,激发学生自身的力量,创造共同成长的良好环境,是近年在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中创建的一种有效模式。
实践表明,这一方法对于推动我国现阶段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节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概述(一)什么是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是通过团体内人际的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
团体心理辅导是面向普通人群开展的一种预防性、发展性的工作,它是通过运用团体的情境,设计出活动、课程,用来预防个体在发展阶段中会碰到的各类问题及所引发的一般性困扰。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是指以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及相关的理论与技术为指导,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目标,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
班级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在学校生活时间最长、受影响最大的团体。
借鉴团体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方法,促进班级作为“一个团体”的健康成长,对搞好班级教育工作有很大价值。
当我们把一个班看成一个团体的时候,班中的每一个同学就是团体成员,心理辅导老师、班主任就是团体领导者。
在班主任和心理教师的工作中,通过在班级中开展各种活动来落实其工作目标,如召开主题班会等。
但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与一般的主题班会是有区别的。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目标集中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而主题班会的目标包括学生德育、智育、体育和社会实践等各个方面;第二,班主任在挑选或设计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时,需要有系统的心理辅导理论支撑,而设计筹划一次主题班会并不需要考虑所依据的理论;第三,开展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往往以学生的成长需求为出发点,并以此为活动主题,而主题班会活动既可围绕学生的个人成长,也可围绕学校、社会的需要,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一种形式。
团体心理辅导在班会中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一)研究背景1、高中班会的现状班会,是在班主任领导或指导下,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的全班学生的会议或活动。
许多传统的班会,只是班主任对学生传达学校近期的安排和规划。
偶尔是节日,才会有一些主题班会,也是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由班委会组织领导开展的一中有鲜明主题的自我教育活动。
主题班会虽然是一种更加高级的班会形式,中心明确,策划目的性强,但是主题班会的偶然性和随意性较大,缺乏宏观上的把握,在教育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方面略显不足。
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日常生活步伐加快的同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逐渐的被淡化。
特别是网络冲击学生日常学习的同时,它也在对青少年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心理上的问题逐渐浮出倪端,如出现的学习困难,厌学等问题甚至极端事件的发生,严重伤害了家庭和学校。
因此,对他们心理上的及时了解和疏导就成为了我们迫切关注的焦点。
学校作为他们活动接触的主阵地,利用班会开展学校的团体心理辅导就成为了必修课。
2、团体心理辅导在班会中应用后团体心理辅导在班会中应用在于,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潜能,既让学生学会调适和寻求发展,其重点目的在于帮助,而非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从内容上来说,团体心理辅导主要是围绕着学生的自身成长问题,多为个体的心理成长,诸如:调解不良情绪、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学会如何学习等。
在团体心理辅导中,教师不是说教者,而是一个帮助者,和学生是平等的的朋友关系。
对学生而言,这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和老师是平等的,感觉是自由的。
鼓励每一个学生发表看法,表达感情,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二)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学校班会的重要使命在于使适应正常的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使其内心世界的丰富、精神生活的充实、潜能的发挥与人生价值的正确体现。
从整体上看,有不少学生会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一些“问题”,其中大部分是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发展性问题。
基础教育·中学2021年第5期2631 团体心理辅导班会课的概念和形式团体心理辅导班会课是围绕一个主题,在班主任的设计与组织下,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尤其是借助团体心理辅导技术,以学生为主体,并在班主任的主持与引导下开展的一种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理论上来说,班会课有教师主导型和学生自主型两类:前者指的是班会课由教师主持,教师对整节班会课起到调控作用;后者指的是班会课由学生主持,班主任退居幕后,一般只在整节班会课结束前进行必要的总结或点评。
从现实来看,学生主持班会课似乎成了传统班会课惯常的甚至是惟一的形式。
但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团体心理辅导班会课则需要采取教师主导型的形式。
2 团体心理辅导班会课常见的问题及对策建议2.1 将团体心理辅导班会课与主题班会课混淆团体心理辅导班会课与主题班会课从表面上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都可以采用游戏、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形式来组织。
但从实质上去分析,这些活动载体的内涵是完全不同的。
那么,如何防止团体心理辅导班会课主题班会化,在操作上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班主任要尽可能转换自己的角色,不能习惯性地扳起面孔说教。
(2) 教师不要长时间地讲道理。
(3) 注意不要用大块时间或专设环节展示与讲述名人故事或格言警句。
(4) 不可事先演练,授课具体环节事先不对学生公开,记录卡尽量掩饰使用意图。
2.2 将团体心理辅导班会课“学科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012年修订) 》 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防止学科化的倾向,避免将其作为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
”除了在课程内容上要避免学科化倾向之外,在教学范式上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上课初始不在大屏幕上展示本节课教育目标或活动目标. (2) 不要在黑板上写很多东西,多媒体的使用也主要是为了呈现情境材料,而不是为了传授知识。
(3) 不要用大块时间去读教材,或齐读投影上的语句。
(4) 不要总是用封闭式提问的方式,这种提问方式给人的感觉是在追求一种正确的、标准的答案。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和主题班会的区别一、目的不同团体心理辅导和主题班会的总目标是一致的,不同之处在于,团体心理辅导的目的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潜能,即让学生学会调适和寻求发展,其重点在帮助;而主题班会活动的目的是按照社会的要求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其重点在教育。
二、内容不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和主题班会内容有交叉,但也各有侧重。
主题班会主要内容为解决班集体的建设问题,如班风班纪、班级形象、达标创优、维护集体利益等,或者是组织一些有时代色彩、政治意义的主题活动,如学雷锋做好事、纪念香港回归及其他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等;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主要内容围绕着学生共同关心的自身成长问题,多为个体的人格发展、社会适应、心理成长方面的主题,如认识自我、调节不良情绪、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学会如何学习等等。
三、方法不同主题班会主要采用讲故事、讨论、专题报告、成果汇报、才能展示、经验交流等方法;心理辅导活动课专业性强,它要求教师运用“倾听”、“关注”、“理解”、“同感”、“回馈”、“重述”、“引导”、“面质”、“具体化”及“行为训练”等辅导技巧与辅导艺术。
主题班会往往是把具体的方法教给学生;而心理辅导则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学会应对的方法。
当然,现在很多教师也把心理辅导的技术和方法借鉴过来,如心理游戏、角色扮演、换位思考等,从而增加了主题班会的活力和趣味。
四、教师的角色不同主题班会教师往往是幕后导演或前台主持;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教师则更多像一个帮助者和协助者,是学生的朋友、参谋甚或是“同伙”,在活动中和学生一样,也可以敞开自己的心灵,学生是完全处于开放状态的,是和教师平等对话的,是可以自由表达个人内心感受的。
五、原则不同主题班会虽然也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但涉及的主题一般都有正确、错误之分,通过主题班会教师了解学生有什么样的观点,和学生分析探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认识;而团体心理辅导的主体性则强调多样性,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教师不能把自认为正确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教师不能替学生作价值判断,而是要用鼓励性、商量性的语气让学生发表看法、宣泄情感,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团体心理辅导在班会中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一)研究背景1、高中班会的现状班会,是在班主任领导或指导下,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的全班学生的会议或活动。
许多传统的班会,只是班主任对学生传达学校近期的安排和规划。
偶尔是节日,才会有一些主题班会,也是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由班委会组织领导开展的一中有鲜明主题的自我教育活动。
主题班会虽然是一种更加高级的班会形式,中心明确,策划目的性强,但是主题班会的偶然性和随意性较大,缺乏宏观上的把握,在教育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方面略显不足。
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日常生活步伐加快的同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逐渐的被淡化。
特别是网络冲击学生日常学习的同时,它也在对青少年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心理上的问题逐渐浮出倪端,如出现的学习困难,厌学等问题甚至极端事件的发生,严重伤害了家庭和学校。
因此,对他们心理上的及时了解和疏导就成为了我们迫切关注的焦点。
学校作为他们活动接触的主阵地,利用班会开展学校的团体心理辅导就成为了必修课。
2、团体心理辅导在班会中应用后团体心理辅导在班会中应用在于,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潜能,既让学生学会调适和寻求发展,其重点目的在于帮助,而非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从内容上来说,团体心理辅导主要是围绕着学生的自身成长问题,多为个体的心理成长,诸如:调解不良情绪、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学会如何学习等。
在团体心理辅导中,教师不是说教者,而是一个帮助者,和学生是平等的的朋友关系。
对学生而言,这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和老师是平等的,感觉是自由的。
鼓励每一个学生发表看法,表达感情,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二)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学校班会的重要使命在于使适应正常的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使其内心世界的丰富、精神生活的充实、潜能的发挥与人生价值的正确体现。
从整体上看,有不少学生会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一些“问题”,其中大部分是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发展性问题。
心理健康课与主题班会的异同一、定义、性质及任务上的异同心理健康课是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指导,以心理活动、训练为主线,以心理环境为保证,教师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生主体性的活动和方式,使学生心理品质受到实际锻炼,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一种课程。
它也属于学科学习和活动,这是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2002年9月,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规定,相对系统地进行的一种特殊课程。
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学习,逐步掌握心理健康保健常识,形成健康心理素质的过程;又是他们不断开发自我潜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
心理健康课程的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四有”新人。
主题班会是指围绕一个主题在班主任指导下由学生自己主持、自己组织领导,采取各种形式,充分发挥班级中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开展的一种生动活泼的自我教育活动。
主题班会属于课外活动,这是在教学大纲范围以外的各种教育性活动之一。
二、目标、内容上的异同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学习心理、生活与社会适应及生命关怀等方面,学生将:1.体验并掌握心理健康知识;2.体验并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积极态度;3.体验并选择适宜的心理调适方法。
(心理健康课程内容为以下五大领域: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学习心理、生活与社会适应及生命关怀等)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班会课是德育的主阵地之一。
在班会课上,辅导员、班主任应该围绕着特定的主题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心理教育, 目的在于促进正确的班集体舆论形成,推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在学生中实现更广泛的思想交流。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心理辅导课教案合作的力量一、设计理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发展健康的人格、增进其心理健康水平为目的的专门教育活动。
其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展不同主题的活动。
学生面临的问题。
21世纪是个充分合作的世纪,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我们成为世界大家庭的成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烈呼吁我们要“学会合作”,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
而学会合作是21世纪我国青少年教育的主题之一。
学会合作、与人彼此协作的能力也正是当代青少年所欠缺的。
不少学生身上自我中心的倾向较为明显,与人交往缺乏合作的意向,或者是唯我独尊,总是将他人置于服从的地位;另一方面,即使有合作的意向,不少学生也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以什么方式与人合作。
二、辅导目标1、协助学生在竞争性的活动中了解自己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特点,认识到自己在与人合作竞争中的优势与不足,达到正确的自我认识与悦纳。
2、在竞争活动中学会团队合作。
三、辅导重、难点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自我的心理变化与表现,思考自己如何能更好的与人合作。
难点:在游戏中失败的团队会体验到很强的挫折感,尤其是合作不佳、没有形成同心协力的团体气氛的小组,在反思讨论分享四、辅导过程A、负责小组的传球游戏的记时工作,并把每次的成绩上报。
B、监督小组游戏过程是否符合规则要求。
游戏开始。
游戏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⑴在游戏开始时,四组人一般会不约而同的围成了一个圈,一个接一个的传递。
⑵教师可以向所有小组提出挑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时间变得更短些?这个游戏的最好成绩是8秒。
”⑶学生会在竞争游戏中不断地提出尝试,发挥团队的智慧,集合团队的创意,不断想出更好的方法。
心理课与主题班会的一点小区别
上个周我上了一堂应对检查的心理课,听过课的同事很自然的就问到这样一个问题“心理课与主题班会课有什么区别”。
这个问题让我有点懵,真不知如何回答。
其实作为一名教政治和历史、同时又兼任班主任的心理老师,我自身角色早已发生混乱(还好我心理素质过硬,没出现角色失调之类的精神问题)。
班会课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德育,而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
所以,从这点上来说班会课与心理课有交集。
而心理课有诸如学习方法、学习动机等方面的学习心理教育,所以从这一点上心理课与班会课又有雷同。
说来说去,好像在表达一个意思,心理课与班会课内容相同、目的一致,两者约相等,其实还真可以这样理解。
但两者的实现方法、手段不太一样,学生接受的方式更不一样。
班会课上,学生唯班主任是瞻,高度注意班主任的言行举止,从而判断自己该怎么做。
这时的主任无论怎样的亲切、友善,但绝不能把道德放下。
班主任就是道德的化身,德育为先。
而心理课,学生和老师的关系是平等而自由的,双方相互尊重。
心理课上,任何回答都无绝对的对错之分,心理老师也很少对学生道德行为进行评价。
这点,作为兼职班主任的心理老师,我深有体会。
因为在心理课上,我无法将心理老师与班主任这两种身份区分开。
所以,我的心理课带有很强的“说教”风格,总是情不自禁的评价、要求学生,而不是引导学生由内而外去升华。
大一新生团体心理辅导
大一新生团体心理辅导是针对大一新生的心理辅导服务,通过团体的形式来进行心理支持和帮助。
这种辅导形式可以帮助大一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解决心理问题,提升心理健康。
大一新生团体心理辅导通常由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教育专家组织和指导,参与者可以是同一级别的新生或同一个学院的新生。
团体心理辅导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适应大学生活:帮助新生了解大学生活的新挑战和压力,学习适应大学的学术要求和社交环境。
2. 解决心理问题: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新生处理学业、人际关系、情绪压力等各种心理问题。
3. 提升心理健康:通过心理教育和训练,帮助新生学习应对压力的技巧,提升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增强心理韧性。
4. 培养良好的心理支持网络:鼓励新生之间互相支持和合作,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共同面对挑战和困难。
大一新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好处包括:
1. 经济高效: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一次面对多位新生,提高了心理辅导资源的使用效率。
2. 共同体感觉:新生在团体中能够了解到其他同学的类似问题
和困惑,从中获得共鸣和互相支持的感觉。
3. 交流机会:团体心理辅导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交流空间,新生可以自由表达和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4. 反馈和反思:团体心理辅导可以通过反馈和互动,帮助新生更深入地反思自己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
总之,大一新生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支持方式,有助于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解决心理问题,提升心理健康。
团体心理辅导与初中主题班会课的结合探讨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心理辅导在中小学教育中越来越重要。
团队心理辅导可以帮助学生对自身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正确的认知,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
但目前来说,团体心理辅导在初中教学中还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如何有效地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将团体心理辅导融入到主题班会课中,有利于丰富其形式,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提高团体心理辅导的有效性。
本文对团体心理辅导在初中主题班会课中的结合方法进行探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主题班会;团体心理辅导;结合方法在初中阶段,学生的个性意识增强,情绪比较不稳定,在心理上容易出现一定的问题,从而形成错误的思想与行为,如沉迷游戏、性格偏执、信奉读书无用论等,对于他们的发展形成了严重的影响。
团体心理辅导主要是指在团体的情境当中,为学生提供心理层面的指导与帮助,与班级教育教学的形式十分契合,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了鲜明的优势。
将团体心理辅导融合到主题班会中去,能够为心理辅导提供可靠的载体,增强教育效果,帮助初中生解决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推动主题班会课形式与内容上的创新发展。
一、团体心理辅导与主题班会课的结合原则1.主体性原则主体性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特征,也是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心理辅导活动必须将学生作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自我表达以及与教师、同学之间的交流,确保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
如果教师仅是自顾自地说教,那么心理辅导就会变成枯燥空泛的理论指导,难以让各种正确的思想、观念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
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权利上是平等的,教师要尊重和理解学生,关注学生之间存在的共性问题,以此作为团体心理辅导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这是做好团体心理辅导工作的基础。
2.发展性原则在主题班会上,教师要以发展性的思想来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很强的潜能,都可以通过努力成为优秀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实施活动,引导他们扬长补短,促使学生自我领悟、自我提升。
心理健康课与主题班会的异同一、定义、性质及任务上的异同心理健康课是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指导,以心理活动、训练为主线,以心理环境为保证,教师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生主体性的活动和方式,使学生心理品质受到实际锻炼,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一种课程。
它也属于学科学习和活动,这是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2002年9月,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规定,相对系统地进行的一种特殊课程。
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学习,逐步掌握心理健康保健常识,形成健康心理素质的过程;又是他们不断开发自我潜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心理健康课程的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四有”新人。
主题班会是指围绕一个主题在班主任指导下由学生自己主持、自己组织领导,采取各种形式,充分发挥班级中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开展的一种生动活泼的自我教育活动。
主题班会属于课外活动,这是在教学大纲范围以外的各种教育性活动之一。
二、目标、内容上的异同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学习心理、生活与社会适应及生命关怀等方面,学生将:1。
体验并掌握心理健康知识;2.体验并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积极态度;3。
体验并选择适宜的心理调适方法。
(心理健康课程内容为以下五大领域: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学习心理、生活与社会适应及生命关怀等)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班会课是德育的主阵地之一。
在班会课上,辅导员、班主任应该围绕着特定的主题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心理教育, 目的在于促进正确的班集体舆论形成,推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在学生中实现更广泛的思想交流。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注重学思结合。
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主题班会是学校开展思想教育的重要方式,也是加强班级建设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道德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目前,很多高中学校的主题班会以传统形式为主,传统的主题班会存在着学生主体性缺失、个体情感体验缺乏、趣味性和有效性不足等问题,急需进行方式与内容的革新。
在高中学校开展以团体辅导活动为主的主题班会,是高中思想教育和班级建设的创新性尝试,对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发挥主题班会的教育作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和培养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传统主题班会的不足在高中阶段,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不断发展,由于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认知和行为容易出现起伏和波动。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生的生理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心理发展表现为独立性增强、开放性和闭锁性共存、反抗性和依赖性并存等特点。
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他们希望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教师的尊重和关注,不喜欢父母和教师一味通过说教来传授知识,更喜欢通过不同的活动和形式来获取知识并习得技能。
目前,很多高中学校开展的主题班会课主要以传统形式即课堂教学来开展,以教师为主导进行道德教育和理论知识的讲解,团体辅导活动:高中学校主题班会的新形式舒鑫(丽江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中心,云南丽江674100)摘要:目前,高中学校主题班会课存在学生主体性缺失、缺乏个体情感体验、忽视学生内心需求、趣味性和有效性不足的问题,通过探索团辅活动与主题班会结合的可行性、团体辅导常用技术在主题班会中的运用、以团辅活动为形式的主题班会的特点和要点,倡导以团体辅导活动为载体,创新主题班会的内容和形式,顺应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综合素质发展需求。
团体心理辅导在高中主题班会中的运用策略作者:徐广芳来源:《教育周报·教研版》2017年第44期摘要:把团体心理辅导运用于高中主题班会,目前来说是一个较新且有挑战性的课题。
团体心理辅导运用于高中主题班会,具有目标明确、辅导方式灵活、互动性强、容易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等优势。
我们课题组尝试把游戏体验、心理短片、心理情景剧等策略运用于主题班会,实践证明,这些策略的运用,增强了同学们的参与意识和自我效能感,让同学们在参与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大大提高主题班会活动的德育实效性。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主题班会运用策略把团体心理辅导运用于高中主题班会,目前来说是一个较新且有挑战性的课题。
团体心理辅导运用于主题班会,具有自身的优势。
一是它在辅导方式上比较灵活,团体心理辅导可以采用游戏体验、心理短片、心理情景剧等多种方式,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心理感悟,避免了传统德育的一味灌输。
二是团体心理辅导互动性比较强,辅导者在设计活动时,很注意与同学们的心理互动,让同学们分享心得体会,所思所想,避免了传统德育的“我讲你们听”模式。
三是团体心理辅导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团体心理辅导一般是围绕某一个发生在学生身边或学生比较困惑比较关注的主题,让学生脑力激荡,献智献策,通过讨论、质辨、澄清,从而达到心灵共鸣的效果,而传统的德育就显得比较生硬,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针对性不强,过于硬化。
将团体心理辅导渗透到主题班会中,适应了学校德育管理的需要,增强了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为学校德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游戏体验策略心理游戏(Psychological Game)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学帮助与指导的重要方式,它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指导解决人们存在的自我意识、学习潜能、情绪调控、沟通交往、心灵成长等方面的困惑,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集体建设中面对的如环境适应、成功激励、合作竞争、感恩责任、创新拓展等难题。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和主题班会的区别
一、目的不同
团体心理辅导和主题班会的总目标是一致的,不同之处在于,团体心理辅导的目的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潜能,即让学生学会调适和寻求发展,其重点在帮助;而主题班会活动的目的是按照社会的要求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其重点在教育。
二、内容不同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和主题班会内容有交叉,但也各有侧重。
主题班会主要内容为解决班集体的建设问题,如班风班纪、班级形象、达标创优、维护集体利益等,或者是组织一些有时代色彩、政治意义的主题活动,如学雷锋做好事、纪念香港回归及其他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等;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主要内容围绕着学生共同关心的自身成长问题,多为个体的人格发展、社会适应、心理成长方面的主题,如认识自我、调节不良情绪、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学会如何学习等等。
三、方法不同
主题班会主要采用讲故事、讨论、专题报告、成果汇报、才能展示、经验交流等方法;心理辅导活动课专业性强,它要求教师运用“倾听”、“关注”、“理解”、“同感”、“回馈”、“重述”、“引导”、“面质”、“具体化”及“行为训练”等辅导技巧与辅导艺术。
主题班会往往是把具体的方法教给学生;而心理辅导则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学会应对的方法。
当然,现在很多教师也把心理辅导的技术和方法借鉴过来,如心理游戏、角色扮演、换位思考等,从而增加了主题班会的活力和趣味。
四、教师的角色不同
主题班会教师往往是幕后导演或前台主持;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教师则更多像一个帮助者和协助者,是学生的朋友、参谋甚或是“同伙”,在活动中和学生一样,也可以敞开自己的心灵,学生是完全处于开放状态的,是和教师平等对话的,是可以自由表达个人内心感受的。
五、原则不同
主题班会虽然也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但涉及的主题一般都有正确、错误之分,通过主题班会教师了解学生有什么样的观点,和学生分析探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认识;而团体心理辅导的主体性则强调多样性,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教师不能把自认为正确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教师不能替学生作价值判断,而是要用鼓励性、商量性的语气让学生发表看法、宣泄情感,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如失败教育,主题班会一般强调的是让学生认识各有所长,认识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找寻积极的方法克服失败、走向成功。
而团体心理辅导则允许用阿Q精神进行自我安慰,用哭叫等发泄法排解失败带来的不良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