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一座理论和实践间的桥梁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2
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述评作者:方雯胡芳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7年第13期摘要:实践教学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相对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更具有直观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尤为突出。
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高校实践教学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目前我国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不足,为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指明方向。
关键词:实践教学教学体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
一方面,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伴相生,如何让两者相辅相成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重点问题;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发生变化,为了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一目标,高校的实践教学需要不断适应时代发展,重新思考其内涵、改革其体系。
[1]一、国外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国外高校对实践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出版的《教学模式》一书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架起了一座桥梁,施瓦布和波兰尼所探讨的实践知识的价值成为实践教学模式建立的重要理论依据。
国外高校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将其作为实现学生“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重要手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不断完善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形成了课堂内实践、实验室仿真实验、校内各种课外实践、校企实践、校社实践相结合的一套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2]国外高校实践教学的开展大体采用三种模式:1.以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为代表的企业主导式,强调实践教育的目的是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2.综合职业能力式,其典型代表是加拿大的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应用能力;3.设置情景式,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团队协作解决问题,这种模式多见于国外社区学院的实践教学安排。
[3]概括起来,国外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典型特征可以总结为:1.实践教学目标明确,层次清晰,既面向社会实际,又注重“软”技能培养;2.实践教学内容多元化、综合化、模块化,强调实践指向,将实践教育的思想渗透到教学工作的各个层面;3.实践教学的组织与管理严密有序,保障有力。
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这一问题的中心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而且要从理论和实践以及二者的结合三个方面来说。
首先,从理论上来说,有三个方面: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就是要保证严格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的先进性;二是正确对待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因为它们有悠久的历史,可以提供许多研究方法,因此我们要采取批判和开放的态度;三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开放的科学体系,具有创造性,不仅对内开放,而且对外开放。
其次,从实践上来说,一是我们要构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思路,立足实际,把握当代,面向未来;二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
最后,从二者的结合上来说,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不仅要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还要遵循实际,从实际出发,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反过来实践也促进理论的发展。
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要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相互促进发展,共同进步。
教学设计的概念
教学设计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新兴学科,是教育技术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那么什么是教学设计呢?
形象地说,教学设计是为教师在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架设的一座桥梁,是把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转换为教学实践的一门桥梁科学
具体地说,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策略与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以及教学评价等教学一切进行具体计划的过程”(何克抗等,2001)。
可见,要掌握教学设计应从三个方面去把握:要运用系统方法,即从学习需求出发,系统地全面地观察分析教学过程的每个一切,而不能孤立地去处理教学中的各个具体问题;要以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为指导,要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
教学设计的重要性日益受到教育领域的关注。
教学设计的意义表现在以下多个方面(转引自何克抗,2005),但最根本的作用是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最终有利于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
1、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
2、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3、有利于教师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有利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化,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
浅析教育评价理论的演进和发展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班级:10小学教育2班学号:2010151211姓名:何佳宁浅析教育评价理论的演进和发展摘要:教育评价理论从产生并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多次的演变,不管事从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或者是方法上,都在向着多元化发展。
教育评价作为教育研究的三个发展方向之一,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教育评价理论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不管事在西方还是在东方,教育评价理论都是从简单到完善,评价模式从单一到多样,发生了一系列的演变。
考察各个时期教育评价理论的时代背景与方法特征,以历史、现实与未来结合的眼光来全面的加以考察、探究教育评价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从教育评价的演变和发展中显示出教育评价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与其他基础学科之间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关键词:评价教育评价测量描述测验价值判断意义建构科举制度教育测验教育评价的定义“评价”一词在《新华词典》中的解释是:“评论货物的价格,现泛指衡量人物、事物的作用或价值”,也就是要判断曲直优劣,价值高低。
在英语中,“评价”主要牵涉到三个单词即evaluation、assessment、appraisal。
从词源学的视角来考察,“evaluation”由三部分构成:“e”、“valu”、“ation”,其基本意思是“valu'”,表示“价值”,“e-”表示“向外”,有“导出”之意。
“ation”则是一个名词性后缀,表示“过程或结果”,在我国教育界通常译作“评价”,主要用于对人的判断,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评级与考核、考试,可用于评定学生在某一个学习过程中的成绩,也可评定某一职业申请者的态度,甚至于教师的能力。
在我国文字中,“评价”是“评定价值”的简称,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已经取得的)或潜在的(还未取得,但有可能取得的)价值的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
在教育评价理论的发展历史中,由于人们对教育评价本身认识的逐步深入和观察角度的不同,教育评价的概念有着多种不同的诠释。
企业实践总结(精选6篇)企业实践总结(精选6篇)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书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肤浅的、表面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理性认识上来,让我们好好写一份总结吧。
如何把总结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企业实践总结(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企业实践总结1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从大学毕业到在担任教学工作以来,希望能够多参加企业实习是我这些年来一直梦寐以求的,因为生产实习是架在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一座桥梁,通过这座桥梁我们才能更好的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和生产联系起来,从而能够更好的适应我的教学工作。
中职老师作为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播者,如何让自己教出的学生能够被用人单位所接受,胜任将来的工作岗位不被社会所淘汰,我们必须首先要了解企业发展状况和市场行情,以及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而这些都离不开我们老师亲自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和调研。
这也是我国教育部努力推行的政策方针,很庆幸自己有这样的机会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根据东风职业教育培训中心的安排,我们先后到了东分公司发动机厂、变速器厂及商用车整车装配厂等单位展开在近一个月的企业实习。
现将这一段时间来在企业实践活动中的感受作一个总结与汇报。
一、实习目的1.通过生产实习,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理论知识,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提高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了解我国汽车的基本状况及将来的发展趋势,学习的先进设备及前沿技术,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层面,为将来教学工作做好知识铺垫。
3.了解现代汽车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概况,对工人的生活方式、公而寻找企业与学校在用人对象和培养对象之间差距的突破口。
4.通过企业实践来开发新的教学项目与方法,在教学课程设计上作出相应的调整,所教的内容应更接近企业的生产需要,使学生能在更短的时间内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5、明确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今后教学职业学校要发展方向,如何加强校企合作的紧密结合,做到资源共享,校企双赢。
实习总结跨越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在大学期间,进行实习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实习,我有机会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拓宽了自己的视野。
实习是一座连接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知识的真实应用和意义。
首先,实习帮助我理解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
在实习过程中,我意识到有些理论只是专家、学者们总结出来的抽象概念,并没有真正经过实际检验。
而实习则给了我机会将这些理论付诸于实践中。
例如,在销售实习中,我遇到了很多客户,他们中的一些人并不按照课本上所讲的那样做决策。
这使得我开始重新思考销售理论,看到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并学会了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理论知识。
其次,实习让我意识到实践中的问题与课堂上的问题有很大不同。
在课堂上,我们通常解决的是较为理想和理论化的问题。
而在实习中,我面对的是现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和挑战。
例如,在一次人力资源管理的实习中,我需要处理员工之间的冲突和沟通问题。
这让我感受到了真正的挑战和压力,也让我明白了实践中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学会了更好地分析、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实习也提供了一个学习与成长的机会。
通过实习,我接触到了不同行业、不同公司的工作环境和氛围。
这让我更加了解自己的兴趣和潜力所在。
同时,实习也帮助我发展了实际工作所需的一些技能和能力,例如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
这些技能和能力将在我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最后,实习还提供了与专业人士和业界人士交流的机会。
我在实习中认识到了实践中的很多问题和挑战,并与导师和同事们进行了讨论和交流。
这些交流不仅帮助我解决问题,还让我认识到专业人士对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有着独到的见解。
通过这些交流,我对某些理论的理解也得到了深化。
总而言之,实习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一座重要桥梁。
通过实习,我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并且了解到实践中的问题与课堂上的问题存在差异。
实习还为我提供了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以及与专业人士和业界人士交流的机会。
集信息技术瑰宝,架理实一体桥梁架理实一体桥梁是由中国著名科学家、外交家钱学森提出的概念。
它的核心思想是,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实现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这一理念反映了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也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架理实一体的实践思路,具有如下几个重要特点: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理论和实践本来就是两个不可分离的方面,但是却有时候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和矛盾。
架理实一体桥梁的理念,将这两个方面结合在一起,相互促进。
因此,在科技创造与社会应用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理论的创新和完善,也需要积极探索实践的道路。
二、科研和工程相结合。
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是促进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的重要途径。
工程实践通过对理论的验证,可以加速科学技术的发展。
同时,科学研究也要注重与实践紧密结合,关注技术的应用潜力和市场发展前景。
通过科研和工程的相互结合,才能形成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以更好地促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三、产学研结合。
将产业、学术和研究机构纳入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产学研的结合,可以使得信息技术在产业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同时也可以促进学术和研究机构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这种结合是双向的,学术和研究机构可以借鉴产业的需求和实践经验,产业也可以从学术和研究机构中获取最新的技术和科研成果。
四、国内外结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一个跨越国界的过程,可以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和技术成果。
因此,国内外结合也是促进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的重要手段。
借鉴国外技术,可以避免重蹈覆辙,同时也可以拓展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
同时,与国内的交流和合作,可以促进信息技术在国内的推广和普及,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信息技术企业和产业。
总的来说,架理实一体桥梁的核心思想是将理论和实践、科研和工程、产学研和国内外等领域相结合,形成一个具有良性循环的整体。
这种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国家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的发展做出贡献。
社会实践是联系理想和现实的桥梁一、引言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可以从理论转向实践,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中,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还能将自己的理想与现实紧密联系起来。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社会实践作了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探讨。
二、社会实践对于联系理想和现实的意义1. 架起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社会实践能够让大学生们亲身走入社会,感受社会的真实情况和需求。
通过与实际问题接触并思考解决方法,大学生能够加深对理想与现实的认识,并为实现理想制定更具体的目标和计划。
2. 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社会实践将理论知识具体应用于实践中,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在解决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时,凭借于所学的知识和专业背景,大学生们能够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并实现理想与现实的有效联系。
3. 深化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们能够深入了解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现状和问题,拓宽自己的眼界和见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种深入了解有助于将自身的理想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三、如何将理想与现实通过社会实践相连接1.选择适合的社会实践项目在大学生们参与社会实践之前,要根据自身的兴趣和专业背景选择适合的社会实践项目。
只有经过认真思考选择,并与自身目标契合的社会实践项目,才能更好地连接理想与现实。
2.深入了解实践主题在社会实践期间,大学生需要深入了解实践主题,包括背景、目标、需求等。
通过积极主动地与实践对象交流,调研和分析实际问题,促进对社会现实的深入认识,为实现理想奠定基础。
3.发挥专业优势大学生们在社会实践中应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
例如,专业为环境科学的学生可以在社会实践中关注环境保护问题,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专业为医学的学生可以参与公益义诊等活动,为社会提供医疗服务。
通过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想与现实相结合。
基元反应和元反应的关系一、引言化学反应是物质性质变化的核心,其中基元反应和元反应作为化学反应分类的两个重要概念,在深入理解和描述化学反应机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基元反应是指在反应过程中不可再分的最小反应单元,而元反应则根据质量作用定律描述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
本篇文章将详细探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基元反应的定义与特性基元反应是指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的最小反应单元。
这种反应无法继续被分解为更小的反应步骤。
基元反应的特点在于其简单和直接性,它们通常是快速和定量的。
由于基元反应是化学反应的最小单元,因此它们对于理解和预测复杂化学反应的机制和速率具有重要意义。
三、元反应的定义与特性元反应,又称为宏观反应或复杂反应,是质量作用定律所描述的反应类型。
根据质量作用定律,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的浓度幂成正比。
元反应可以由两个或多个基元反应组合而成,描述了一个化学系统从起始状态到终了状态的完整过程。
元反应的特点在于其可以预测和控制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方向,是化学工程和工业应用中重要的基础概念。
四、基元反应与元反应的关系基元反应和元反应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1.基元反应作为元反应的组成部分:许多复杂的化学反应可以被分解为多个基元反应,这些基元反应的组合构成了整个元反应。
通过研究基元反应的性质和速率,可以深入了解元反应的特性和行为。
2.元反应是基元反应的宏观表现:由于基元反应通常是快速和定量的,它们在实验中可能难以分辨。
通过质量作用定律描述的元反应是这些基元反应的总体表现,提供了对复杂化学系统更全面的理解。
3.通过基元反应揭示元反应的动力学机制:通过研究基元反应的动力学参数,如活化能、指前因子等,可以推断出元反应的动力学模型,进而理解和预测复杂化学体系的动态行为。
4.理论和实验的桥梁:基元反应和元反应之间的联系在理论和实验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理论化学家可以使用基元反应来构建和验证化学动力学模型,而实验化学家可以通过测量元反应来验证和改进理论模型。
1 引言毕业实习是每个本科生学习期间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我们在本科期间接触现场设备、工艺等的一次全面性、系统性的学习的唯一机会。
为学生由学校到工厂,由理论到实践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
本次实习是在连云港朋隆香料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的,该工厂规模不大,主要生产某些香料以及简单合成中间体。
实习主要参观学习了化工生产过程中各种反应设备,结合相关书籍资料,增加了我对化工生产企业的了解,掌握了反应设备、工艺流程及其他许多细节方面的知识,更好地巩固了所学相关知识,提高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程度。
2 化工用反应器设备化工行业中的工业制造技术一般包括原料纯化、反应制备、反应物的分离和提纯等。
化工反应过程复杂,反应物料相态多样化且反应环境相对苛刻。
反应器作为化工生产的核心设备,其技术先进程度对化工生产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化学品制备和工程放大方面。
文中介绍化工用反应器的分类、结构、原理、应用及进展等情况。
2.1 反应器分类和基本方程反应器按结构特征分为管式、釜式和塔式反应器,按操作方法分为间歇、连续和半间歇(半连续)反应器,按物料相态分为均相和非均相反应器,均相反应器又分为气相、液相反应器,非均相反应器分为气-液、气-固、液-液、液-固及气-液-固反应器。
反应器中的化学反应遵循3大基本方程,即物料衡算式、反应动力学方程式和热量衡算式。
这3大方程式紧密联系,是描述反应器性能的基本方程。
物料衡算式给出了反应物物质的量浓度或转化率随时间的函数关系,关键组分a 的物料衡算式可以表示为:组分a 输入量=组分a 输出量+组分a 转化量+组分a 累积量。
反应动力学方程式是表示反应速度与影响因素函数关系的公式,即反应速度方程式:αA A R A kC dtdn V r ==-=1 式中,r A 为组分A 的反应速度,mol/(L ·s);V R 为反应器有效体积L ;t 为反应时间,s ;n A 为A 物质的量,mol ;k 为反应速度常数,1/s ;α为反应级数;C A 为A 的物质的量浓度,mol/L 。
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有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而要想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就必须使教学方法、媒体和技术与学习者的特征相匹配。
因此,设计的教学系统是否与学习者的特点相适应,或在多大程度上适应学习者的特征,是衡量一个教学设计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
小活动结合您的教学经验,反思您以前在教学设计(备课)过程中是否分析过学习者的特征,如果是,您会分析哪些特征;将您认为应该考虑的学习者特征写在您的笔记本上。
分析学习者的每一种特征是不可能的。
我们只需要分析几种对于媒体技术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起决定作用的特征,例如:•一般特征•入门能力•学习风格一般特征包括年龄、年级、工作或职位、以及文化和社会经济因素。
入门能力指的是学习者已经具备或者缺乏的知识和技能,如:已具备的能力、目标技能和态度等。
第三个因素,学习风格指的是影响我们对刺激的感觉和反应的一组心理特质。
例如,焦虑、天资、视觉或者声音偏好、动机等。
1、教学目标的分类在您阐述教学目标的时候,您是否意识到教学目标是分为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呢?例如:“记忆Cat(猫)和Dog(狗)两个单词”和“会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就属于不同种类的教学目标;而“能够说出牛顿第二定律”和“能够运用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又分属于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目前国内外流行的教学目标分类是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系统。
下面对这个分类系统做一个概述。
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1、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点击查看)2、情感学习领域目标分类(点击查看)3、动作技能学习领域目标分类(点击查看)小活动请在你的笔记本上进行如下练习:在下面的问题提问过程中,从认知学习领域教学目标层次的角度分析,你发现了什么?1)请列举5~10个你认为在过去100年之中对人类和历史最具影响的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正面的和负面的)。
2)从你列出的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中选择一项,从3个方面列出这项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正面的影响。
3)在你的列表中,选择与前面问题相同或不同的发明和发现,思考这个问题:“以现在的视角来审视,你是否认为该项发现或发明可能是不应该进行的?”写下你的思考,以及你选择该项(这些项)发现和发明的理由。
理论通往实践的桥梁理论是指一种思想、观念或规则的集合,其目的在于解释某一现象、问题或现实。
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复杂的事物和现象。
然而,理论只有在实践中得到应用,才能真正地发挥其价值。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理论如何成为通往实践的桥梁。
理论的使用有助于解决问题,它提供了深入思考问题并进行有序分析的框架,有助于我们认识问题的实质,从而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
虽然理论可能无法解决所有问题,但它们可以在决策制定和解决问题时提供支持和指导。
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可以以多种方式呈现。
例如,科学理论可以用于实验室试验,以确定新产品或技术的有效性。
管理理论则可以用来指导组织和公司的管理决策,以实现更高效的经营和更高的绩效。
医学理论则可以用来指导诊断和治疗或研究疾病。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是多样的,它们可以用来解决多种不同类型的问题。
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互动是双向的。
实践可以为理论的测试和发展提供基础。
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可以鼓励人们通过创新和研究发展新的理论。
例如,人类行为的理论可以通过实验室中对人的行为的研究得到发展和测试。
理论的应用通常需要适应具体的情境和应用场景,这就需要将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应用程序或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是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实验方法等,这些方法可以根据实践的需要进行调整。
因此,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需要注意适应性和灵活性。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理论通常是建立在大量的实证研究和数据收集的基础上。
理论的应用必须在实践中接受验证和测试,以确保其有效性和适用性。
如果实践显示该理论在实践中不起作用,那么理论必须重新思考和修改。
总之,理论是通往实践的桥梁。
它们可以为我们提供详细、系统的分析工具,用于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
通过在实践中的应用和验证,理论可以得到改进和发展,从而增强其实践价值。
理论和实践相互依存,它们的有效结合将有助于实现持久的、成果显著的结果。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在地铁公司的实习生涯已接近尾声。
这段宝贵的经历让我在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不仅巩固了我在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还让我对地铁运营的各个环节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我对这段实习生活的总结和心得。
一、实习背景与目的此次地铁实习是我校与地铁公司合作的一项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实际工作,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就业竞争力。
我深知这次实习机会来之不易,因此从一开始就抱着认真学习、积极进取的态度。
二、实习过程与收获1. 理论知识的巩固在实习初期,我主要参与地铁运营管理的理论学习,包括地铁线路、车辆、信号系统、运营组织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系统学习,我对地铁运营的整体框架有了清晰的认识,为后续的实际操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实际操作的锻炼在实习过程中,我有幸参与了多个岗位的实习,包括行车值班员、客运值班员、站务员等。
这些岗位的实习让我亲身感受到了地铁运营的各个环节,提高了我的实际操作能力。
(1)行车值班员:在行车值班员的岗位上,我主要负责监控整个车站的运作,包括行车设备、设施的状态,以及各岗位的工作情况。
通过实际操作,我掌握了行车设备的操作规程,提高了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2)客运值班员:在客运值班员的岗位上,我负责票务管理、乘客服务等工作。
这段经历让我学会了如何与乘客沟通,提高了我的服务意识和沟通能力。
(3)站务员:在站务员的岗位上,我负责车站的日常运营管理,包括秩序维护、乘客引导等。
这段经历让我更加了解了地铁运营的现场管理,提高了我的组织协调能力。
3. 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在实习过程中,我结识了许多优秀的同事,与他们共同工作、交流,使我在人际交往能力上有了很大的提升。
我学会了如何与不同性格、不同背景的人相处,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实习体会与感悟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通过这次实习,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只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能力。
实践赋能成长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实践是一座重要的桥梁,架起了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连接,为个体赋予了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领悟。
实践赋能成长,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塑造个体能力的过程。
通过实践,个体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还能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自身的适应性和创造力。
首先,实践是理论知识得以巩固和深化的有效途径。
在书本中学到的知识只是理论层面的了解,而通过实践,个体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使之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
例如,在专业领域的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实践不仅是对知识的检验,更是对知识的深化和升华。
其次,实践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个体往往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
通过实践,个体能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自己在面对困难时的应变能力。
实际操作中的挫折和困难,往往能够激发个体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动手实践,从而不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能力在职场中尤为重要,因为职业发展往往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只有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个体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此外,实践提升了个体的适应性和创造力。
在不断的实践中,个体接触到的情境和问题各异,这要求个体具备一定的适应性,能够灵活变通地应对各种情况。
同时,实践也是创造力的源泉,通过在实际操作中的思考和实践,个体能够培养出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这对于个体在职业领域中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因为未来的社会将更加强调创新和适应力。
总体而言,实践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成长的路径。
通过实践,个体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适应性和创造力。
实践赋能成长,让个体在不断的实际操作中不断超越自我,迈向更高的层次。
因此,我们应当鼓励并重视实践,让每个个体在实践中汲取养分,茁壮成长。
架一座理论和实践间的桥梁
作者:魏宁
来源:《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年第03期
每逢假期,循例都要去首师大看望王陆教授,这已成为多年来雷打不动的惯例。
算下来和王老师的师生情谊已近二十载,但私下的交谈中王老师更像是长辈和朋友。
听王老师聊起这几年主持“教师网络教育活动的设计理论与实践项目”(简称COP)的种种艰辛和收获,不禁回想起十年前和王老师一同做“北京市面向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基地项目”的情景。
从那时起,王老师坚持了十年,用心去架设一座理论和实践间的桥梁。
王老师不止一次谈到巴斯德象限带来的启发,并立志做巴斯德式的研究者。
相比玻尔的纯理论研究和爱迪生的纯实践研究,巴斯德明显跨越了理论和实践的鸿沟。
他一生的研究都从实践中的问题出发:为解决发酵食物和饮料的变质问题而研究;为解决被细菌侵害蚕卵而导致丝绸工业濒临破产的难题而研究;为把传染病的微菌培养为防病的疫苗而研究……难能可贵的是,在解决这些实践问题的同时,巴斯德还在孜孜追求实践背后的理论意义,终成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十年来,王老师一直在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中践行着巴斯德范式。
比如,她十年如一日在中小学课堂上推广的课堂观察技术,就是一座架设在理论和实践间的桥梁,它从意识上到具体方法、工具上都给不少一线教师以强烈的冲击。
由于缺乏科学的方法、技术,长久以来,对课堂教学的观察、分析、反思都只能建立在教师的经验基础上。
王老师大规模地在课堂观察中引入了定量化、系统化、结构化的观察方法和工具,并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使分析结果影像化、可视化,一下子使教师日常再普通不过的听课、评课、反思、教研等活动有了“科学味儿”和“研究范儿”,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把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
不过,理论与实践的碰撞有时也会产生摩擦,王老师大力推广的课堂观察技术就伴随着不同的声音。
一些对传统的听评课情有独钟的教师和研究者,对借助录音录像设备和专用分析软件开展的科学化的课堂观察有某种先天的抗拒,有些人甚至并不了解这类方法、技术,就一味加以排斥。
反而是王老师在把理论与实践对接了十年后,站在了更高的层次看待两者的关系,没有一味贬低实践。
她常用医学做比喻:传统的以经验为主的听评课好比中医,有经验的教师听课恰似老中医的“望、闻、问、切”;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科学化的课堂观察技术好比西医,那些经过信息处理后所得的影像化、可视化的分析结果,恰似西医的X光片。
若要想全面、科学地对课堂教学加以诊断,最好的办法还是:中西医结合。
架设理论和实践间的桥梁既是王老师的行为准则,更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位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者甚至一线教师的追求。
正如王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座右铭”,也是她理解的教育技术人的使命:“用技术的手段去解决教育中的问题,用教育的视角去反思技术的应用”。
愿王老师在下一个十年、二十年继续在教育实践的土壤中,播种真知、收获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