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七年级数学上册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3.1.3用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新版沪科版.doc
- 格式:doc
- 大小:96.50 KB
- 文档页数:2
初一上册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解一元一次方程是初中数学的基础内容。
下面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1. 将方程整理成标准形式:ax + b = 0,其中a和b是已知常数。
2. 移项:将b移到方程的另一侧,得到ax = -b。
3. 消去系数a:如果a不等于0,则将方程两边都除以a,得到x = -b/a。
这是方程的唯一解。
4. 如果a等于0,那么方程就变成了bx = 0。
这种情况下,方程有无穷多解,即任何实数都可以作为方程的解。
总结起来,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关键是将方程整理成标准形式,然后通过移项和消去系数的操作得到解。
如果a不等于0,则方程有唯一解;如果a等于0,则方程有无穷多解。
1。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1.1《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一元一次方程》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方程和不等式的基础知识上进行的。
一元一次方程是数学中基本的方程形式,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通过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初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但是对于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可能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同时,我们也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能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教学难点: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道具、黑板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2.讲解概念: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释一元一次方程的特点。
3.演示解法:通过示例,演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4.练习巩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5.应用拓展:引导学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6.总结反馈:学生总结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心得,教师进行点评。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一元一次方程:形式:ax + b = 0解法: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简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练习题完成情况、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第3章一次方程与方程组3.1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第1课时一元一次方程1.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2.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会灵活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3.体会数学问题源于实际生活,会从实际情境中建立等量关系.重点对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会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难点对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与运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问题:一辆客车和一辆卡车同时从A地出发沿同一公路同一方向行驶,客车的行驶速度是70 km/h,卡车的行驶速度是60 km/h,客车比卡车早1 h经过B地,A,B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1.若用算术方法解决应怎样列算式?2.如果设A,B两地相距x km,那么客车从A地到B地的行驶时间为______,货车从A 地到B地的行驶时间为______.3.客车与货车行驶时间的关系是________.4.根据上述关系,可列方程为________.5.对于上面的问题,你还能列出其他方程吗?如果能,你依据的是哪个相等关系?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预习导学”部分.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问题1:在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中国代表队中,羽毛球运动员有19人,比跳水运动员的2倍少1人.参加奥运会的跳水运动员有多少人?解析:此题可能有学生在小学的基础上列出算式得出,如(19+1)÷2.当然上述学生比较少,因为这个算式的建立是不容易的.这样大部分学生的方法是用在小学学过的简易方程,他们也会设出x,建立方程.解:设跳水运动员有x人,则依据题意,得2x -1=19.注意:此处为了不分散主题,暂不分析这个方程得来的思路.问题2:王玲今年12岁,王玲的爸爸今年36岁,问再过几年,她爸爸的年龄是她年龄的2倍?解析:一般情况下,我们是问什么设什么,我们这儿设过x 年后她爸爸的年龄是她年龄的2倍.这样用这儿的两倍关系建立等式,即x 年后她爸爸的年龄=x 年后王玲的年龄×2. 解:设过x 年后她爸爸的年龄是她年龄的2倍,则依题意,得36+x =2(12+x).此处可引导学生将父女两人x 年后的年龄表示出来,以加强互动.探究点一: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概念观察以上两个方程,找出其特点:(1)有几个未知数?(2)未知数的次数是几?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且等式两边都是整式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使得一元一次方程两边都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一元方程的解,也可叫做方程的根.探究点二:等式的基本性质为了能对方程进行求解,我们必须有依据,什么是依据呢?这就是等式的性质.(方程是一个等式)等式的性质:(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即 如果a =b ,那么a +c =b +c ,a -c =b -c.(2)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0),所得结果仍是等式.即如果a =b ,那么ac =bc ,a c =b c(c≠0). (3)(对称性)如果a =b ,那么b =a.(4)(传递性)如果a =b ,b =c ,那么a =c.四、应用迁移,运用新知1.一元一次方程的辨别例1 下列方程中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A .x +3=y +2B .1-3(1-2x)=-2(5-3x)C .x -1=1xD .y 3-2=2y -7解析:A .含有两个未知数,不是一元一次方程,错误;B .化简后含有未知数的项可以消去,不是方程,错误;C .分母中含有字母,不是一元一次方程,错误;D .符合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正确.方法总结:判断一元一次方程需满足三个条件:(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2)未知数的次数是1;(3)是整式方程.2.利用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求字母次数的值例2 方程(m +1)x |m|+1=0是关于x 的一元一次方程,则( )A .m =±1B .m =1C .m =-1D .m ≠-1解析: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一次方程必须满足未知数的次数为1且系数不等于0,所以⎩⎪⎨⎪⎧|m|=1,m +1≠0,解得m =1. 方法总结:若一个整式方程经过化简变形后,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且系数不为0,则这个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3.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例3 检验下列各数是不是方程5x -2=7+2x 的解,并写出检验过程.(1)x =2; (2)x =3.解析:将未知数的值代入方程,看左边是否等于右边,即可判断是不是方程5x -2=7+2x 的解.解:(1)将x =2代入方程,左边=8,右边=11,左边≠右边,故x =2不是方程5x -2=7+2x 的解;(2)将x =3代入方程,左边=13,右边=13,左边=右边,故x =3是方程5x -2=7+2x 的解.方法总结:检验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解,就是要看它能不能使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4.等式的基本性质例4 已知mx =my ,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 .x =yB .a +mx =a +myC .mx -y =my -yD .amx =amy解析:A .等式的两边都除以m ,依据是等式的基本性质2,而A 选项没有说明m≠0,故A 错误;B .符合等式的基本性质1,正确;C .符合等式的基本性质1,正确;D .符合等式的基本性质2,正确.方法总结:在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字母,等式仍成立,这里的数或字母没有条件限制,但是在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或字母时,这里的数或字母必须不为0.5.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例5 见课本P 86例1.方法总结:解方程时,一般先将方程变形为ax =b 的形式,然后再变形为x =c 的形式.五、尝试练习,掌握新知课本P 87练习第1、2题.《·》“随堂演练”部分.六、课堂小结,梳理新知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基本内容?学习了什么数学思想方法?应注意什么问题?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知道了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它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只含一个未知数,二是未知数的次数只能是一次.同时我们学习了解方程的依据,即等式性质,这个性质中,我们要特别注意第二条,同除的数不可以是0,三是我们学会了利用等式性质对方程进行求解.七、深化练习,巩固新知课本P 90习题3.1第1、2题.《·》“课时作业”部分.第2课时 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1.理解移项的意义,掌握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2.会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重点理解移项的意义,掌握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会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难点理解移项的意义,掌握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会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上节课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它们都有这样的特点:一边是含有未知数的项,一边是常数项.这样的方程我们可以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解答.问题引入:(1)解方程:2x -52x =6-8. (2)观察下列一元一次方程,与上题的类型有什么区别?2x +7=32-2x怎样才能使它向x =a(a 为常数)的形式转化呢?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预习导学”部分.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探究点: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观察P 86例1解答过程中的第1步:2x -1=19 ①2x =19+1 ②由方程①到方程②,这个变形相当于把①中的“-1”这一项从方程的左边移到了方程的右边.“-1”这项移动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改变了符号)总结:根据等式性质1的变形,其实就是把方程的一项改变符号,从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我们把它叫做移项.一般地,把所有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左边,把所有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使得一元一次方程更接近“x =a”的形式.移项,一般都习惯把含未知数的项移到等式左边.四、应用迁移,运用新知1.移项例1 通过移项将下列方程变形,正确的是( )A.由5x-7=2,得5x=2-7B.由6x-3=x+4,得3-6x=4+xC.由8-x=x-5,得-x-x=-5-8D.由x+9=3x-1,得3x-x=-1+9解析:A.由5x-7=2,得5x=2+7,故错误;B.由6x-3=x+4,得6x-x=3+4,故错误;C.正确;D.由x+9=3x-1,得3x-x=9+1,故错误.方法总结:(1)所移动的是方程中的项,并且是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而不是在这个方程的一边变换两项的位置;(2)移项时要变号,不变号不能移项.2.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例2 见课本P87例2.例3 解下列方程:(1)-x-4=3x;(2)5x-1=9;(3)-4x-8=4;(4)0.5x-0.7=6.5-1.3x.解析:通过移项、合并、系数化为1的方法解答即可.解:(1)移项得-x-3x=4,合并同类项得-4x=4,系数化成1得x=-1;(2)移项得5x=9+1,合并同类项得5x=10,系数化成1得x=2;(3)移项得-4x=4+8,合并同类项得-4x=12,系数化成1得x=-3;(4)移项得1.3x+0.5x=0.7+6.5,合并同类项得1.8x=7.2,系数化成1得x=4.方法总结:将所有含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左边,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然后合并同类项,最后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特别注意移项要变号.五、尝试练习,掌握新知课本P88练习第1、2题.《·》“随堂演练”部分.六、课堂小结,梳理新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都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方法?本节课学习掌握了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会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七、深化练习,巩固新知课本P91习题3.1第3、4(1)(2)、8题.《·》“课时作业”部分.第3课时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1.会用分配律去括号解含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2.经历探索用去括号的方法解方程的过程,进一步熟悉方程的变形,弄清楚每步变形的依据.重点运用去括号法则解带有括号的方程.难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去括号注意事项.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一艘船从甲码头到乙码头顺水行驶用了2小时,从乙码头返回甲码头逆水行驶用了2.5小时,水流速度是3千米/时,求船在静水中的速度.(1)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是__________.(2)根据题意可列方程为__________.你能解这个方程吗?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预习导学”部分.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探究点: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问题:小明家来客人了,爸爸给了小明10元钱,让他买1听果奶饮料和4听可乐.从商店回来后,小明交给爸爸3元钱.如果我们知道1听可乐比1听果奶饮料多0.5元,能不能求出1听果奶饮料是多少钱呢?设置问题串:(1)小明买东西共用去多少元?(2)如何用未知数x表示1听果奶饮料或者1听可乐的价钱?(3)这个问题中有怎样的等量关系?小组充分讨论交流后回答:(1)买东西用去10-3=7(元).(2)若设1听果奶饮料为x元时,则1听可乐为(x+0.5)元;若设1听可乐为x元时,则1听果奶饮料为(x-0.5)元.(3)如:买可乐的钱+买果奶饮料的钱=用去的钱.(学生的思路很广泛,也可列成其他形式,只要合理即可)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确定出一个方程:设1听果奶饮料x元,则方程为4(x+0.5)+x=10-3.问题串:(1)这个方程与上节课解过的方程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它们有什么联系?(2)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怎样解这个方程?学生可以讨论出以下结论:方程中含有括号,如果去掉括号,就可以利用移项法则进行解方程了,关键步骤就是去括号.回顾去括号法则:⑴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符号.⑵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学生自主学习课本P88例3,让学生体验去括号解方程的过程与方法,深化对解方程过程的认识.注意:(1)方程中有带括号的式子时,根据乘法分配律和去括号法则化简.(2)去括号时不要漏乘括号内的任何一项.(3)若括号前面是“-”号,记住去括号后括号内各项都变号.(4)-x=10不是方程的解,必须把x的系数化为1,才算完成解方程的过程.四、应用迁移,运用新知1.用去括号的方法解方程例1 解下列方程:(1)4x -3(5-x)=6;(2)5(x +8)-5=6(2x -7).解析:先去括号,再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即可求得答案.解:(1)4x -3(5-x)=6,去括号得4x -15+3x =6,移项合并同类项得7x =21,系数化为1得x =3;(2)去括号得5x +40-5=12x -42,移项、合并同类项得-7x =-77,系数化为1得x =11.方法总结: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是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2.根据已知方程的解求字母系数的值例2 已知关于x 的方程3(a -x 3)=x 2+3的解为2,求代数式(-a)2-2a +1的值. 解析:此题可将x =2代入方程,得出关于a 的一元一次方程,解方程即可求出a 的值,再把a 的值代入所求代数式计算即可.解:因为x =2是方程3(a -x 3)=x 2+3的解, 所以3(a -23)=1+3,解得a =2, 所以原式=a 2-2a +1=22-2×2+1=1.方法总结:此题考查方程解的意义及代数式的求值.将未知数x 的值代入方程,求出a 的值,然后将a 的值代入整式即可解决此类问题.3.应用方程思想求值例3 当x 为何值时,代数式2(x 2-1)-x 2的值比代数式x 2+3x -2的值大6?解析:先列出方程,然后根据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即可得解.解:依题意得2(x 2-1)-x 2-(x 2+3x -2)=6,去括号得2x 2-2-x 2-x 2-3x +2=6,移项、合并同类项得-3x =6,系数化为1得x =-2.方法总结:先按要求列出方程,然后去括号,移项(把含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左边,不含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右边),合并同类项,最后把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得到原方程的解.五、尝试练习,掌握新知课本P 89练习第1、2题.《·》“随堂演练”部分.六、课堂小结,梳理新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都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方法?本节课学习了解了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1)去括号;(2)移项;(3)合并同类项;(4)系数化为1.七、深化练习,巩固新知课本P 91习题3.1第4(3)(4)、6、9、10题.《·》“课时作业”部分.第4课时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1.掌握含有以常数为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2.加深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并总结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重点用去分母的方法解方程.难点去分母时,不漏乘不含分母的项(即整数项);正确理解分数线的作用,去分母后注意给分子添加括号.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1.等式的基本性质2是怎样叙述的呢?2.求下列几组数的最小公倍数:(1)2,3;(2)2,4,5.3.通过上几节课的探讨,总结一下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4.如果未知数的系数是分数时,怎样来解这种类型的方程呢?那么这一节课我们来共同解决这样的问题.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预习导学”部分.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探究点: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1.探索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问题:刺绣一件作品,甲单独绣需要15天完成,乙单独绣需要12天完成,现在甲先单独绣1天,接着乙又单独绣4天,剩下的工作由甲、乙两人合绣,问再合绣多少天可以完成这件作品?学生活动:观察问题情境,弄清题意,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教师活动:(1)指定一名学生说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2)引导学生分析,建立方程模型.师生共同分析:(1)题中的等量关系是:甲完成的工作量+乙完成的工作量=工作总量.(2)设工作总量为1,剩下的工作两人合做需x天完成,则115(x+1)+112(x+4)=1.提出问题:如何解方程115(x+1)+112(x+4)=1?(1)鼓励学生尝试解这个方程,指定两名学生到黑板演示.(2)巡视学生,对不同的解法,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3)给出两种不同的解法.解法一:去括号,得115x +115+112x +412=1. 移项,得:115x +112x =1-115-412. 化简,得:320x =35. 两边同除以320,得x =4. 教师:该方程与前面解过的方程有什么不同?学生:以前学过的方程的系数都为整数,而这一题出现了分数.教师:能否把分数系数化为整数?学生:我们可以根据等式性质2,在方程两边同时乘上一个既是15又是12的倍数60,就可以去掉分母,把分数化为整数.这样使解方程避免计算“分数”的复杂性,使解方程过程简单.解法二:去分母,得4(x +1)+5(x +4)=60.去括号,得4x +4+5x +20=60.移项,得标准形式:9x =36.方程两边同除以9,得x =4.教师:去分母,方程两边同乘以一个什么数合适呢?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得出结论:方程两边都乘以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从而去掉分母.于是,解方程的基本程序又多了一步“去分母”.(4)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解法,得出解法二更简便.2.探索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具体步骤学生自主学习课本P 89例4,让学生体验去括号解方程的过程与方法,深化对解方程过程的认识.问题:你能总结一下解一元一次方程都有哪些步骤吗?(学生回顾总结,小组可以讨论交流.)归纳:(1)去分母——方程两边同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注意不可漏乘某一项,特别是不含分母的项,分子是代数式要加括号.(2)去括号——应用分配律、去括号法则,注意不漏乘括号内各项,括号前“-”号,括号内各项要变号.(3)移项——一般把含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左边,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注意移项要变号.(4)化简——一类代数式的加减,要注意只是系数相加减,字母及其指数不变.(5)标准形式的化简——同除以未知数前面的系数,即ax =b ⇒x =b a. 四、应用迁移,运用新知利用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例1 解方程:(1)x -x -25=2x -53-3; (2)x -32-x +13=16. 解析:(1)首先方程两边同时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15去分母,方程变为15x -3(x -2)=5(2x -5)-45,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系数为1解方程;(2)先方程两边同时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6去分母,方程变为3(x -3)-2(x +1)=6,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系数为1解方程.解:(1)去分母得15x -3(x -2)=5(2x -5)-45,去括号得15x -3x +6=10x -25-45,移项得15x -3x -10x =-25-45-6,合并同类项得2x =-76,把x 的系数化为1得x =-38;(2)去分母得3(x -3)-2(x +1)=1,去括号得3x -9-2x -2=1,移项得3x -2x =1+9+2,合并同类项得x =12.方法总结:解方程应注意以下两点:①去分母,方程两边同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时,不要漏乘没有分母的项,同时要把分子(如果是一个多项式)作为一个整体加上括号.②去括号,移项时要注意符号的变化.例2 (1)当k 取何值时,代数式k +13的值比3k +12的值小1? (2)当k 取何值时,代数式k +13与3k +12的值互为相反数? 解析:根据题意列出方程,然后解方程即可.解:(1)根据题意可得3k +12-k +13=1, 去分母得3(3k +1)-2(k +1)=6,去括号得9k +3-2k -2=6,移项得9k -2k =6+2-3,合并得7k =5,系数化为1得k =57; (2)根据题意可得k +13+3k +12=0, 去分母得2(k +1)+3(3k +1)=0,去括号得2k +2+9k +3=0,移项得2k +9k =-3-2,合并得11k =-5,系数化为1得k =-511. 方法总结:先按要求列出方程,然后按照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解题.五、尝试练习,掌握新知课本P 90练习第1~3题.《·》“随堂演练”部分.六、课堂小结,梳理新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都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方法?本节课学习了解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合并同类项;(4)系数化为1.注意去分母时,不要漏乘不含分母的项,分子是多项式时,去掉分母要加括号.百度文库教学设计七、深化练习,巩固新知课本P91习题3.1第5、7题.《·》“课时作业”部分.教学资料应有尽有。
第一篇: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教学设计(第1课时)课题: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第1课时)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学滨湖校区孙志峰教学目标:1.通过问题情境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析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2.通过观察、分析、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了解方程的解(根)及解方程等概念;3.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会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初步能解决简单一元一次方程并规范学生的解题格式;4.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辨析相关问题,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1.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2.等式的基本性质及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1.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寻找;2.等式的基本性质由“数”推广到“式”。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鸡兔同笼”问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问题引入,激发学生求知欲,渗透中国传统文化;问题1:在参加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中国代表队中,游泳运动员46人,比女排运动员的4倍少2人,参加奥运会的女排运动员有多少人?思考:(1)题目中有哪些量?(2)这些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3)如何表示这个等式呢?解:设参加奥运会的女排运动员有x人,由题意得:464x 2设计意图:通过奥运会运动员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通过三个问题,教会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问题2:某同学今年13岁,老师今年37岁,问:再过几年后,老师的年龄是该同学年龄的2倍?思考:(1)题目中有哪些量?(2)这些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3)如何表示这个等式呢?设计意图:通过最贴近学生身边的问题,让学生能够用数学知识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也能体现方程相比小学算法的优越性;解:设再过x年后,由题意得:37x213x二:探究新知: 思考:观察这两个式子,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呢?464x 2 ;36x212x;1.小组讨论:这几个方程有什么特征?(从未知数的个数与未知数的次数两方面去考虑)2.总结得出一元一次方程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等式两边都是整式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卷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正确)1.下列四个图形中,通过旋转和平移能够全等图形的是()A.③和④B.②和③C.②和④D.①②④【答案】D【解析】根据全等形的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可得答案【详解】、②和④都可通过平移或旋转完全重合.故选D.【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全等图形,关键是掌握全等图形的概念.2.若点P(m,1-2m)的横坐标与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则点P一定在()A.第一象限B.第二象限C.第三象限D.第四象限【答案】D【解析】m+(1-2m)=0,解得m=1,所以点P的坐标为(1,-1).故选D.3.用加减法解方程组87208516x yx y+=-⎧⎨-=⎩①②解题步骤如下:(1)①﹣②,得12y=﹣36,y=﹣3;(2)①×5+②×7,得96x=12,x=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步骤(1),(2)都不对B.步骤(1),(2)都对C.此题不适宜用加减法D.加减法不能用两次【答案】B【解析】先观察方程组中两方程的特点,结合加减法可用排除法求出答案.【详解】解:因为在解方程组时并不限制加减消元法使用的次数,所以D显然错误;由于两方程中x的系数相等,故适合用加减法,故C错误;①﹣②,得12y=﹣36,y=﹣3,步骤(1)正确,故A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用加法消元的条件:未知数的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反.用减法消元的条件:未知数的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同.4.下列长度的木棒可以组成三角形的是()A.1,2,3 B.3,4,5 C.2,3,6 D.2,2,4【答案】B【解析】根据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进行判断.+=,不能组成三角形,不符合题意;【详解】A、123+>,能构成三角形,符合题意;B、345+<,不能组成三角形,不符合题意;C、236+=,不能组成三角形,不符合题意;D、224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般用两条较短的线段相加,如果大于最长那条线段就能够组成三角形.5.某商品的进价是1000元,售价为1500元,为促销商店决定降价出售,在保证利润率不低于5%的前提下,商店最多可降( )A.400元B.450元C.550元D.600元【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列出不等式进行解答即可.详解:设商店最多可降价x元,根据题意可得:--≥⨯,x1500100010005%x≤,解得:450∴该商店最多降价450元.故选B.点睛:读懂题意,知道:“利润=售价-进价-降价的金额,利润=进价×利润率”是解答本题的关键.6.若m3,则估计m值的所在的范围是()A.1<m<2 B.2<m<3 C.3<m<4 D.4<m<5【答案】C【解析】根据被开方数越大算术平方根越大以及不等式的性质,可得答案.【详解】解:∵36<42<49∴67∴3<42﹣3<4即3<m <4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估算无理数的大小,利用被开方数越大算术平方根越大得出6<42<7是解题关键. 7.据5月23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文章介绍,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豫西集团中南钻石公司推出大颗粒“首饰用钻石”,打破了国外垄断,使我国在钻石饰品主流领域领跑全球,钻石、珠宝等宝石的质量单位是克拉(ct ),1克拉为100分,已知1克拉0.2=克,则“1分”用科学计数法表示正确的是( )A .20.210-⨯克B .2210-⨯克C .3210-⨯ 克D .4210-⨯克【答案】C 【解析】利用科学计数法即可解答.【详解】解:已知1克拉为100分,已知1克拉=0.2克,则一分=0.01克拉=0.002克= 2×10-3克, 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科学计数法,掌握计算方法是解题关键.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等腰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互相重合B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C .顶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D .等腰三角形一边不可以是另一边的2倍【答案】B【解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即可一一判断.【详解】解:A 、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顶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故本选项错误; B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故本选项正确;C 、腰不一定相等,所以不一定是全等三角形,故本选项错误;D、腰可以是底的两倍,故本选项错误。
第一篇: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教案课题: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1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第一课时)合肥市五十五中学蔡新莲一.教材分析: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列方程解简单应用题,但所学方程形式较简单,仅限于ax b c,ax bx c 的形式,(a,b,c,x都是非负数)。
本节教科书在描述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后,利用等式性质来解一元一次方程(比小学更为广泛),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是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及一元二次方程等内容的基础,是代数中的重要内容。
二.教学目标: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体会学习方程的意义在于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3.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会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难点: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四.教学流程:1. 通过一些具体问题,引出一元一次方程概念。
2. 复习等式的基本性质。
3. 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五.教具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学生:练习本六.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引出概念问题1: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中国共获得了51枚金牌,比澳大利亚的3倍还多9枚,问澳大利亚共获得了多少枚金牌?设澳大利亚共获得了x枚金牌,引导学生列出等量关系式:3x951问题2:王玲今年12岁,她爸爸今年36岁, 问再过几年,他爸爸的年龄是她年龄的2倍?设再过x年,他爸爸的年龄是她的2倍,引导学生列出等量关系式:36x2(12x)观察思考:上面的两个式子有什么共同点?【设计意图】用学生感兴趣的身边的例子引入,唤起同学的注意力,同时也为下面得到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埋下伏笔。
师生互动:得到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同时教师明确方程的解的概念,指出一元方程的解也叫做根。
考考你:1.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1)2x45x 3(4)x 32.判断对错:(1)x=2是方程x-10=4x的解. (2)x y1(5)3x1(3)3a211(6)x1x(2)x=3和x=-3都是方程x290的解.【设计意图】加深对一元一次方程及根的理解。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移项》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解一元一次方程(一)——移项》是学生在学习了方程与方程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及解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移项的方法,并能运用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安排,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移项的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方程与方程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及解法等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是,对于移项的方法,学生可能还不太熟悉,需要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讲解和练习,才能够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移项的方法,能够将方程中的项移动到等号的同一边。
2.能够运用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移项的方法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移项的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示例法、练习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学生的练习和讨论,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移项的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复习方程与方程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及解法等知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移项。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课件,展示移项的方法,并通过示例进行讲解和示范。
示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方程的两边,找出需要移动的项,并说明移动的方向和规则。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在学生完成练习的过程中,进行巡视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移项的方法。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PPT课件,给出一些巩固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教师在学生完成练习的过程中,进行巡视指导,帮助学生巩固理解和掌握移项的方法。
5.拓展(5分钟)教师通过PPT课件,给出一些拓展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第3章一次方程与方程组3.1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第1课时一元一次方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经历对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体会学习方程的意义在于解决实际问题.2.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3.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并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4.初步认识方程模型,体会数学模型思想,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从一个学生熟悉的实例引入一元一次方程,并通过各种师生活动加深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等式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并使学生会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逐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出问题,既体现知识的学习过程,又体现知识的应用过程,同时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严谨的良好素养.【教学重点】重点是对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会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教学难点】难点是对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与运用.【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情境1】实物投影,并呈现问题: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方程?(1)m=0;(2)-2+5=3;(3)x>3;(4)x+y=8;(5)2a+b; (6)2x2-4x+1=0.你能说出什么是方程吗?【情境2】实物投影,并呈现问题:(1)情境漫画:好马和劣马沿同一条路径旅行,好马每天走240里,劣马每天走150里,劣马先走12天,好马若干天可以追上劣马.你能列出相应的方程吗?(2)学生问老师多少岁,老师说我像你这么大时,你才2岁,你长到我这么大时,我就41岁了.请你算算老师、学生各多少岁?你能列出方程吗?你能说出以上两个方程的共同点吗?【教学说明】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地列出方程,从而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情境1中(1)(4)(6)是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情境2中(1)设好马x天追上劣马,列方程240x=150×12+150x;(2)学生15岁,老师28岁.设学生x岁,则老师(2x-2)岁,列出方程2x-2+x-2=41.两个方程都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且方程的两边都是整式.【教学说明】通过现实情景再现,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模型的意义,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前面的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有趣的情境,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一元一次方程问题1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问题2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教学说明】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察生活,在经过观察、分析后能得出结论.【归纳结论】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且等式两边都是整式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也叫一元一次方程的根.2.等式的基本性质问题1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内容是什么?问题2什么是等量代换?【教学说明】一方面让学生经历用字母表示数,在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另外发展学生运用符号的意识.【归纳结论】等式的基本性质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用式子形式表示为:如果a=b,那么a+c=b+c,a-c=b-c.性质2: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是零),所得结果仍是等式.用式子形式表示为:如果a=b,那么ac=bc,a bc c=(c≠0).性质3:如果a=b,那么b=a.(对称性).性质4:如果a=b,b=c,那么a=c.(传递性).在解题过程中,根据等式的传递性,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代替,简称等量代换.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下列各式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A.S=12ab B.x-y=0 C.x=0D.123x+=1 E.3-1=2 F.4y-5=1G.2x2+2x+1=0 H.x+2.2.说明下列变形是根据等式的哪一条基本性质得到的?(1)如果5x+3=7,那么5x=4(2)如果-8x=16,那么x=-2(3)如果3x=2x+1,那么x=1(4)如果-8=y,那么y=-8.3.检验下列各数是不是方程4x+1=9的解.(1)x=2 (2)x=3.4.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1)2x-4=18 (2)2y+8=5y【教学说明】通过新课的讲解以及学生的练习,充分做到讲练结合,让学生更好巩固新知识.通过本环节的讲解与训练,让学生对利用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有更加明确的认识.【答案】 1.C F2.(1)等式的基本性质1 (2)等式的基本性质2(3)等式的基本性质1 (4)等式的基本性质33.(1)把x=2分别代入方程的左边和右边,得左边=4×2+1=9,右边=9,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2是方程4x+1=9的解.(2)把x=3分别代入方程的左边和右边,得左边=4×3+1=13,右边=9,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3不是方程4x+1=9的解.4.(1)x=11(2)y=8 3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等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大家交流.【教学说明】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及数学方法,从而将本节知识点进行很好的回顾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使知识系统化.【课后作业】1.布置作业:从教材第87页“练习”和教材第90页“习题3.1”中选取.2.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教学反思】本节课精心预设教学的各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考空间,创设了多个贴近学生认知规律且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等式的基本性质.列出方程表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进一步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2课时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与合并同类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移项的概念.2.能够运用移项、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3.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在学生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引入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并通过各种师生活动加深学生对“移项”的概念方法运用的理解;并使学生会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思想.【情感态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中提出问题,既体现知识的连贯性,又体现知识的应用性,通过对移项法解方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同时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重点是合并同类项、移项法解方程.【教学难点】难点是灵活运用合并同类项、移项法解方程.【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情境1】实物投影,并呈现问题:(1)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怎样的?(2)某校三年共买了新桌椅270套,去年买的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又是去年的3倍,前年这个学校买了多少套桌椅?请你帮忙解决一下,你准备怎么做,谁能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请说出你的理由?【情境2】实物投影,并呈现问题:把若干本书发给学生,如果每人发4本,还剩下2本;如果每人发5本,还差5本,问这个班有多少名学生?思考对于所列出的方程如何把它向x=a的形式转化?在解方程的过程中,你们能发现什么?【教学说明】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设出未知数并列出方程.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总结出移项时,要改变符号.情境1(1)合并同类项时,系数相加减,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2)中设前年购买新桌椅x 套,可以表示出:去年购买了2x 套,今年购买了6x 套.列出方程x +2x +6x =270.方程的左边直接合并同类项,可得9x=270,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2求出方程的解x=30.情境2中设有x 名学生,列出方程4x +2=5x-5.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方程两边都减(4x +2)再两边同时加7得出x=7.在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时,可以看做把方程的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教学说明】 通过知识的回顾,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连贯性,同时让学生体验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成功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移项问题1 什么是移项?移项的依据是什么?问题2 移项的目的是什么?移项的过程是怎样的?【教学说明】 学生通过回顾旧知识,在经过观察、分析、类比后能得出结论.【归纳结论】 把方程中的某一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做移项.移项的依据是等式的基本性质 1.移项的目的是把所有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一边,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另一边.移项的过程是项的位置改变和符号变化的过程.即对移动的项进行变号的过程,没有移动的项则不变号.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下列变形中属于移项的是( ).A.由15x =1得x=15 B.由3x=1得x=13C.由3x-2=0得3x=2D.由-3+2x=7得2x-3=72.通过移项将方程变形,错误的是( )A.由3x-4=-2x+1,得3x-2x=1+4B.由y+3=2y-4,得y-2y=-4-3C.由3x-2=-8,得3x=-8+2D.由y+2=3-3y,得y+3y=3-23.关于x的方程2x+a-9=0的解是x=2,则a的值为()A.2B.3C.4D.54.在方程3x-12=1,13x+1=12,6x-5=2x-3,x+12=2x中与方程2x=1的解相同的方程有()A.1个B.2个C.3个D.4个5.方程4x+3=-3x-1的解x=_______.6.解方程:(1)0.6x=50+0.4x(2)4x-2=3-x(3)-10x+2=-9x+87.(1)当y是什么值时,5y-10与18-3y的值相等?(2)当y是什么值时,5y-10与18-3y的值互为相反数?【教学说明】通过新课的讲解以及学生的练习,充分做到讲练结合,让学生更好地巩固新知识.通过本环节的讲解与训练,让学生明白知识点不是孤立的,需要前后联系,才能更好地处理问题.【答案】 1.C 2.A 3.D 4.D5.4 76.解:(1)移项,得0.6x—0.4x=50 合并同类项,得0.2x=50系数化1,得x=250(2)移项,得4x+x=3+2合并同类项,得5x=5系数化为1,得x=1(3)移项,得-10x+9x=8-2合并同类项,得-x=6系数化为1,得x=-67.(1)5y-10=18-3y解得y=7 2(2)5y-10+18-3y=0解得y=-4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什么是移项?移项的过程是怎样的?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大家交流.【教学说明】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及数学方法,从而将本节知识点进行很好的回顾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使知识系统化.【课后作业】1.布置作业:从教材第88页“练习”和教材第91页“习题3.1”中选取.2.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教学反思】本节是用“移项”、“合并同类项法”来解一元一次方程.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方程是更方便、更有力的数学工具,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这将为后面几节进一步讨论一元一次方程中的“去括号”和“去分母”的解法准备理论依据.因此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的价值,发展“用数学”的信心,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第3课时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与去分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方程变形中的去括号和去分母.2.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3.通过一元一次方程解法及步骤的探究,体会化归思想,发展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态度.【过程与方法】从学生熟悉的移项、合并同类项解方程的基础上,引出通过去括号和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并通过各种师生活动加深学生对解一元一次方程步骤的理解;使学生在经历学习解方程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思想.【情感态度】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既体现知识的学习过程,又体现知识的应用过程,同时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严谨的良好素养.【教学重点】重点是灵活掌握和运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程序【教学难点】难点是解方程时如何去分母.(①不漏乘不含分母的项②注意给分子添加括号.)【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情境1】实物投影,并呈现问题:同学们,目前初中数学主要分成代数与几何两大部分,其中代数学的最大特点是引入了未知数,建立方程,对未知数加以运算.而最早提出这一思想并加以举例论述的,是古代数学名著《算术》一书,其作者是古希腊后期数学家——“代数学之父”丢番图.丢番图的墓志铭:“坟中安葬着丢番图,多么令人惊讶,它忠实地记录了所经历的道路.上帝给予的童年占六分之一又过十二分之一,两颊长胡.再过七分之一,点燃起结婚的蜡烛.五年之后天赐贵子,可怜迟到的宁馨儿,享年仅及其父之半,便进人冰冷的墓.悲伤只有用数论的研究去弥补,又过四年,他也走完了人生的旅途.”请你列出方程算一算,丢番图去世时的年龄?思考所列方程与已学方程有什么区别?你能否把它转化为已学方程的形式?【情境2】 实物投影,并呈现问题:解方程(1)4(2-x)-60=3(x-1)(2)2157146y y ---= 【教学说明】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列出方程,发现所得方程与已学方程的不同,从而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情境1中设丢番图去世时的年龄为x 岁,得出方程11115461272x x x x x +++++=方程中有分数,可以利用等式的性质2把方程中的分数转化为整数.情境2中(1)x=-7;(2)y=14- 【教学说明】 通过现实情景再现,让学生通过列方程,发现所列方程与已学方程的区别,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已有的知识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问题1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问题2每一步中的依据及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教学说明】 学生通过回顾旧知识,在经过观察、分析、类比后能得出结论.【归纳结论】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有: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具体见下表:1.数学小诊所:小马虎的解法对吗?如果不对,应怎么改正?解方程2141136 x x--=-解:去分母2(2x-1)=1-4x-1去括号4x-1=1-4x-1移项4x+4x=1-1+1合并8x=1系数化为1 x=8【教学说明】通过新课的讲解以及学生的练习,充分做到讲练结合,让学生更好巩固新知识.通过本环节的讲解与训练,让学生对单项式与多项式的概念,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多项式的次数、常数项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同时也尽量让学生明白知识点不是孤立的,需要前后联系,才能更好地处理问题.【答案】1.不对,应为:去分母:2(2x-1)=6-(4x-1)去括号:4x-2=6-4x+1移项:4x+4x=6+1+2合并:8x=9系数化为1:x=9 82.解:去括号,得12x-14-3=32x+1.移项,合并同类项,得-x=17 4.两边同除以-1,得x=-17 4.3.解:(1)去分母:3(x+1)-(x+1)=6. 去括号:3x+3-x-1=6移项:3x-x=6-3+1合并同类项:2x=4系数化1:x=2.(2)分母小数化整:490532 523 x x x--+-=去分母,得6(4x-90)-15(x-5)=10(3+2x).去括号,得24x-540-15x+75=30+20x.移项,合并同类项,得-11x=495.系数化为1,得x=-45.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大家交流.【教学说明】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及数学方法,从而将本节知识点进行很好的回顾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使知识系统化.【课后作业】1.布置作业:从教材第89、90页“练习”中选取.2.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教学反思】本课从情境故事和回顾知识入手,让学生自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练习巩固各个环节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增强直观性,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提高课堂效率.。
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与初中知识的衔接点,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接触过方程,了解了什么是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并学会了用等式性质解一些简单的方程。
本节课在描述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后,继续学习用等式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从而引出用移项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起到铺垫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由实际问题得到的方程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 理解等式基本性质,并利用等式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并学会检验。
3. 理解移项法则,会用移项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的意义.
2.由移项变形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由算术解法过渡到代数解法的解方程的基本能力.(三)德育渗透点
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热情。
(四)美育渗透点
用移项法解方程明显比用等式性质方法解方程方便,体现了数学的方法美.
教学重点:利用移项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移项法则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发现法则,课堂训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进竞争机制,调动课堂气氛。
教学准备:多媒体辅助
教学流程:
1.用猜谜引出学生身边的问题,从而引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复习等式的基本性质。
3.利用等式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同时给出检验的过程。
4.通过学生的观察、交流、归纳得到移项法则。
5.用移项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XX年七年级数学上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教案(沪科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第3章一次方程与方程组3.1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第1课时一元一次方程.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2.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会灵活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3.体会数学问题源于实际生活,会从实际情境中建立等量关系.重点对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会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难点对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与运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问题:一辆客车和一辆卡车同时从A地出发沿同一公路同一方向行驶,客车的行驶速度是70km/h,卡车的行驶速度是60km/h,客车比卡车早1h经过B地,A,B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若用算术方法解决应怎样列算式?2.如果设A,B两地相距xkm,那么客车从A地到B地的行驶时间为______,货车从A地到B地的行驶时间为______.3.客车与货车行驶时间的关系是________.4.根据上述关系,可列方程为________.5.对于上面的问题,你还能列出其他方程吗?如果能,你依据的是哪个相等关系?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预习导学”部分.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问题1:在参加XX年北京奥运会的中国代表队中,羽毛球运动员有19人,比跳水运动员的2倍少1人.参加奥运会的跳水运动员有多少人?解析:此题可能有学生在小学的基础上列出算式得出,如÷2.当然上述学生比较少,因为这个算式的建立是不容易的.这样大部分学生的方法是用在小学学过的简易方程,他们也会设出x,建立方程.解:设跳水运动员有x人,则依据题意,得2x-1=19.注意:此处为了不分散主题,暂不分析这个方程得来的思路.问题2:王玲今年12岁,王玲的爸爸今年36岁,问再过几年,她爸爸的年龄是她年龄的2倍?解析:一般情况下,我们是问什么设什么,我们这儿设过x年后她爸爸的年龄是她年龄的2倍.这样用这儿的两倍关系建立等式,即x年后她爸爸的年龄=x年后王玲的年龄×2.解:设过x年后她爸爸的年龄是她年龄的2倍,则依题意,得36+x=2.此处可引导学生将父女两人x年后的年龄表示出来,以加强互动.探究点一: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概念观察以上两个方程,找出其特点:有几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几?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且等式两边都是整式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使得一元一次方程两边都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一元方程的解,也可叫做方程的根.探究点二:等式的基本性质为了能对方程进行求解,我们必须有依据,什么是依据呢?这就是等式的性质.等式的性质:等式的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即如果a=b,那么a+c=b+c,a-c=b-c.等式的两边都乘以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即如果a=b,那么ac=bc,ac=bc.如果a=b,那么b=a.如果a=b,b=c,那么a=c.四、应用迁移,运用新知.一元一次方程的辨别例1 下列方程中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A.x+3=y+2B.1-3=-2c.x-1=1xD.y3-2=2y-7解析:A.含有两个未知数,不是一元一次方程,错误;B.化简后含有未知数的项可以消去,不是方程,错误;c.分母中含有字母,不是一元一次方程,错误;D.符合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正确.方法总结:判断一元一次方程需满足三个条件: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是整式方程.2.利用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求字母次数的值例2 方程x|m|+1=0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则A.m=±1 B.m=1c.m=-1D.m≠-1解析: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一次方程必须满足未知数的次数为1且系数不等于0,所以|m|=1,m+1≠0,解得m=1.方法总结:若一个整式方程经过化简变形后,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且系数不为0,则这个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3.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例3 检验下列各数是不是方程5x-2=7+2x的解,并写出检验过程.x=2;x=3.解析:将未知数的值代入方程,看左边是否等于右边,即可判断是不是方程5x-2=7+2x的解.解:将x=2代入方程,左边=8,右边=11,左边≠右边,故x=2不是方程5x-2=7+2x的解;将x=3代入方程,左边=13,右边=13,左边=右边,故x=3是方程5x-2=7+2x的解.方法总结:检验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解,就是要看它能不能使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4.等式的基本性质例4 已知mx=my,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x=yB.a+mx=a+myc.mx-y=my-yD.amx=amy解析:A.等式的两边都除以m,依据是等式的基本性质2,而A选项没有说明m≠0,故A错误;B.符合等式的基本性质1,正确;c.符合等式的基本性质1,正确;D.符合等式的基本性质2,正确.方法总结:在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字母,等式仍成立,这里的数或字母没有条件限制,但是在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或字母时,这里的数或字母必须不为0.5.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例5 见课本P86例1.方法总结:解方程时,一般先将方程变形为ax=b的形式,然后再变形为x=c的形式.五、尝试练习,掌握新知课本P87练习第1、2题.《•》“随堂演练”部分.六、课堂小结,梳理新知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基本内容?学习了什么数学思想方法?应注意什么问题?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知道了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它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只含一个未知数,二是未知数的次数只能是一次.同时我们学习了解方程的依据,即等式性质,这个性质中,我们要特别注意第二条,同除的数不可以是0,三是我们学会了利用等式性质对方程进行求解.七、深化练习,巩固新知课本P90习题3.1第1、2题.《•》“课时作业”部分.第2课时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理解移项的意义,掌握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2.会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重点理解移项的意义,掌握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会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难点理解移项的意义,掌握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会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上节课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它们都有这样的特点:一边是含有未知数的项,一边是常数项.这样的方程我们可以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解答.问题引入:解方程:2x-52x=6-8.观察下列一元一次方程,与上题的类型有什么区别?2x+7=32-2x怎样才能使它向x=a的形式转化呢?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预习导学”部分.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探究点: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观察P86例1解答过程中的第1步:2x-1=19 ①2x=19+1 ②由方程①到方程②,这个变形相当于把①中的“-1”这一项从方程的左边移到了方程的右边.“-1”这项移动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总结:根据等式性质1的变形,其实就是把方程的一项改变符号,从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我们把它叫做移项.一般地,把所有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左边,把所有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使得一元一次方程更接近“x=a”的形式.移项,一般都习惯把含未知数的项移到等式左边.四、应用迁移,运用新知.移项例1 通过移项将下列方程变形,正确的是A.由5x-7=2,得5x=2-7B.由6x-3=x+4,得3-6x=4+xc.由8-x=x-5,得-x-x=-5-8D.由x+9=3x-1,得3x-x=-1+9解析:A.由5x-7=2,得5x=2+7,故错误;B.由6x -3=x+4,得6x-x=3+4,故错误;c.正确;D.由x+9=3x-1,得3x-x=9+1,故错误.方法总结:所移动的是方程中的项,并且是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而不是在这个方程的一边变换两项的位置;移项时要变号,不变号不能移项.2.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例2 见课本P87例2.例3 解下列方程:-x-4=3x;5x-1=9;-4x-8=4;0.5x-0.7=6.5-1.3x.解析:通过移项、合并、系数化为1的方法解答即可.解:移项得-x-3x=4,合并同类项得-4x=4,系数化成1得x=-1;移项得5x=9+1,合并同类项得5x=10,系数化成1得x=2;移项得-4x=4+8,合并同类项得-4x=12,系数化成1得x=-3;移项得1.3x+0.5x=0.7+6.5,合并同类项得1.8x=7.2,系数化成1得x=4.方法总结:将所有含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左边,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然后合并同类项,最后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特别注意移项要变号.五、尝试练习,掌握新知课本P88练习第1、2题.《•》“随堂演练”部分.六、课堂小结,梳理新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都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方法?本节课学习掌握了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会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七、深化练习,巩固新知课本P91习题3.1第3、4、8题.《•》“课时作业”部分.第3课时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会用分配律去括号解含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2.经历探索用去括号的方法解方程的过程,进一步熟悉方程的变形,弄清楚每步变形的依据.重点运用去括号法则解带有括号的方程.难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去括号注意事项.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一艘船从甲码头到乙码头顺水行驶用了2小时,从乙码头返回甲码头逆水行驶用了2.5小时,水流速度是3千米/时,求船在静水中的速度.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是__________.根据题意可列方程为__________.你能解这个方程吗?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预习导学”部分.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探究点: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问题:小明家来客人了,爸爸给了小明10元钱,让他买1听果奶饮料和4听可乐.从商店回来后,小明交给爸爸3元钱.如果我们知道1听可乐比1听果奶饮料多0.5元,能不能求出1听果奶饮料是多少钱呢?设置问题串:小明买东西共用去多少元?如何用未知数x表示1听果奶饮料或者1听可乐的价钱?这个问题中有怎样的等量关系?小组充分讨论交流后回答:买东西用去10-3=7.若设1听果奶饮料为x元时,则1听可乐为元;若设1听可乐为x元时,则1听果奶饮料为元.如:买可乐的钱+买果奶饮料的钱=用去的钱.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确定出一个方程:设1听果奶饮料x元,则方程为4+x=10-3.问题串:这个方程与上节课解过的方程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它们有什么联系?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怎样解这个方程?学生可以讨论出以下结论:方程中含有括号,如果去掉括号,就可以利用移项法则进行解方程了,关键步骤就是去括号.回顾去括号法则:⑴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符号.⑵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学生自主学习课本P88例3,让学生体验去括号解方程的过程与方法,深化对解方程过程的认识.注意:方程中有带括号的式子时,根据乘法分配律和去括号法则化简.去括号时不要漏乘括号内的任何一项.若括号前面是“-”号,记住去括号后括号内各项都变号.-x=10不是方程的解,必须把x的系数化为1,才算完成解方程的过程.四、应用迁移,运用新知.用去括号的方法解方程例1 解下列方程:4x-3=6;5-5=6.解析:先去括号,再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即可求得答案.解:4x-3=6,去括号得4x-15+3x=6,移项合并同类项得7x=21,系数化为1得x=3;去括号得5x+40-5=12x-42,移项、合并同类项得-7x=-77,系数化为1得x=11.方法总结: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是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2.根据已知方程的解求字母系数的值例2 已知关于x的方程3=x2+3的解为2,求代数式2-2a+1的值.解析:此题可将x=2代入方程,得出关于a的一元一次方程,解方程即可求出a的值,再把a的值代入所求代数式计算即可.解:因为x=2是方程3=x2+3的解,所以3=1+3,解得a=2,所以原式=a2-2a+1=22-2×2+1=1.方法总结:此题考查方程解的意义及代数式的求值.将未知数x的值代入方程,求出a的值,然后将a的值代入整式即可解决此类问题.3.应用方程思想求值例3 当x为何值时,代数式2-x2的值比代数式x2+3x-2的值大6?解析:先列出方程,然后根据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即可得解.解:依题意得2-x2-=6,去括号得2x2-2-x2-x2-3x+2=6,移项、合并同类项得-3x=6,系数化为1得x=-2.方法总结:先按要求列出方程,然后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最后把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得到原方程的解.五、尝试练习,掌握新知课本P89练习第1、2题.《•》“随堂演练”部分.六、课堂小结,梳理新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都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方法?本节课学习了解了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七、深化练习,巩固新知课本P91习题3.1第4、6、9、10题.《•》“课时作业”部分.第4课时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掌握含有以常数为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2.加深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并总结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重点用去分母的方法解方程.难点去分母时,不漏乘不含分母的项;正确理解分数线的作用,去分母后注意给分子添加括号.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等式的基本性质2是怎样叙述的呢?2.求下列几组数的最小公倍数:2,3;2,4,5.3.通过上几节课的探讨,总结一下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4.如果未知数的系数是分数时,怎样来解这种类型的方程呢?那么这一节课我们来共同解决这样的问题.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预习导学”部分.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探究点: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探索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问题:刺绣一件作品,甲单独绣需要15天完成,乙单独绣需要12天完成,现在甲先单独绣1天,接着乙又单独绣4天,剩下的工作由甲、乙两人合绣,问再合绣多少天可以完成这件作品?学生活动:观察问题情境,弄清题意,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教师活动:指定一名学生说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建立方程模型.师生共同分析:题中的等量关系是:甲完成的工作量+乙完成的工作量=工作总量.设工作总量为1,剩下的工作两人合做需x天完成,则115+112=1.提出问题:如何解方程115+112=1?鼓励学生尝试解这个方程,指定两名学生到黑板演示.巡视学生,对不同的解法,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给出两种不同的解法.解法一:去括号,得115x+115+112x+412=1.移项,得:115x+112x=1-115-412.化简,得:320x=35.两边同除以320,得x=4.教师:该方程与前面解过的方程有什么不同?学生:以前学过的方程的系数都为整数,而这一题出现了分数.教师:能否把分数系数化为整数?学生:我们可以根据等式性质2,在方程两边同时乘上一个既是15又是12的倍数60,就可以去掉分母,把分数化为整数.这样使解方程避免计算“分数”的复杂性,使解方程过程简单.解法二:去分母,得4+5=60.去括号,得4x+4+5x+20=60.移项,得标准形式:9x=36.方程两边同除以9,得x=4.教师:去分母,方程两边同乘以一个什么数合适呢?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得出结论:方程两边都乘以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从而去掉分母.于是,解方程的基本程序又多了一步“去分母”.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解法,得出解法二更简便.2.探索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具体步骤学生自主学习课本P89例4,让学生体验去括号解方程的过程与方法,深化对解方程过程的认识.问题:你能总结一下解一元一次方程都有哪些步骤吗?归纳:去分母——方程两边同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注意不可漏乘某一项,特别是不含分母的项,分子是代数式要加括号.去括号——应用分配律、去括号法则,注意不漏乘括号内各项,括号前“-”号,括号内各项要变号.移项——一般把含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左边,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注意移项要变号.化简——一类代数式的加减,要注意只是系数相加减,字母及其指数不变.标准形式的化简——同除以未知数前面的系数,即ax =b⇒x=ba.四、应用迁移,运用新知利用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例1 解方程:x-x-25=2x-53-3;x-32-x+13=16.解析:首先方程两边同时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15去分母,方程变为15x-3=5-45,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系数为1解方程;先方程两边同时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6去分母,方程变为3-2=6,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系数为1解方程.解:去分母得15x-3=5-45,去括号得15x-3x+6=10x-25-45,移项得15x-3x-10x=-25-45-6,合并同类项得2x=-76,把x的系数化为1得x=-38;去分母得3-2=1,去括号得3x-9-2x-2=1,移项得3x-2x=1+9+2,合并同类项得x=12.方法总结:解方程应注意以下两点:①去分母,方程两边同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时,不要漏乘没有分母的项,同时要把分子作为一个整体加上括号.②去括号,移项时要注意符号的变化.例2 当k取何值时,代数式k+13的值比3k+12的值小1?当k取何值时,代数式k+13与3k+12的值互为相反数?解析:根据题意列出方程,然后解方程即可.解:根据题意可得3k+12-k+13=1,去分母得3-2=6,去括号得9k+3-2k-2=6,移项得9k-2k=6+2-3,合并得7k=5,系数化为1得k=57;根据题意可得k+13+3k+12=0,去分母得2+3=0,去括号得2k+2+9k+3=0,移项得2k+9k=-3-2,合并得11k=-5,系数化为1得k=-511.方法总结:先按要求列出方程,然后按照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解题.五、尝试练习,掌握新知课本P90练习第1~3题.《•》“随堂演练”部分.六、课堂小结,梳理新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都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方法?本节课学习了解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注意去分母时,不要漏乘不含分母的项,分子是多项式时,去掉分母要加括号.七、深化练习,巩固新知课本P91习题3.1第5、7题.《•》“课时作业”部分.。
第2课时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知识与技能】1.理解移项的概念.2.能够运用移项、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3.通过一元一次方程解法及步骤的探究,体会化归思想,发展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态度.【过程与方法】在学生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引入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通过各种师生活动加深学生对“移项”的概念和方法运用的理解,并使学生会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使学生在经历学习解方程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思想.【情感态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中提出问题,既体现知识的连贯性,又体现知识的应用性,通过对移项法解方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同时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重点是合并同类项、移项法解方程以及灵活掌握和运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程序.【教学难点】难点是灵活运用合并同类项、移项法解方程.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情境】实物投影,并呈现问题:(1)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怎样的?(2)某校三年共买了新桌椅270套,去年买的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又是去年的3倍,前年这个学校买了多少套桌椅?请你帮忙解决一下.你准备怎么做?谁能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请说出你的理由.思考所列方程与已学方程有什么区别?你能否把它转化为已学方程的形式?【教学说明】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设出未知数并列出方程.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总结出移项时要改变符号的结论.情境(1)合并同类项时,系数相加减,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2)中设前年购买新桌椅x套,可以表示出:去年购买了2x套,今年购买了6xx+2x+6x=270.方程的左边直接合并同类项,可得9x=270,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2求出方程的解x=30.【教学说明】通过知识的回顾,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连贯性,同时让学生体验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成功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问题1什么是移项?移项的依据是什么?问题2移项的目的是什么?移项的过程是怎样的?【教学说明】学生通过回顾旧知识,在经过观察、分析、类比后能得出结论.【归纳结论】把方程中的某一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做移项.移项的依据是等式的基本性质1.移项的目的是把所有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一边,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另一边.移项的过程是项的位置改变和符号变化的过程,即对移动的项进行变号的过程,没有移动的项则不变号.问题1若13a 2n +1b m +1与-5b -2m +7a 3n -2是同类项,求(-n )m 的值. 【教学说明】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与同伴交流,尝试完成,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归纳结论】根据同类项的概念可知,2n +1=3n -2,m +1=-2m +7,然后解方程求出m 、n 的值,再计算(-n )的值.问题2聪聪到希望书店帮同学们买书,销货员主动告诉他,如果用20元钱办会员卡,将来享受八折优惠,请问在这次买书中,聪聪在什么情况下,办会员卡与不办会员卡费用一样?【教学说明】学生设未知数,根据题意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求解.初步体会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归纳结论】列方程解应用题先合理地设出未知数,用含有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各未知量,再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进行解答.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下列变形中属于移项的是( )15x =1得x =15 x =1得x =13x -2=0得3x =2D.由-3+2x =7得2x -3=72.通过移项将方程变形,错误的是()x-4=-2x+1,得3x-2x=1+4y+3=2y-4,得y-2y=-4-3x-2=-8,得3x=-8+2y+2=3-3y,得y+3y=3-2x的方程2x+a-9=0的解是x=2,则a的值为()x-12=1,13x+1=12,6x-5=2x-3,x+12=2x中与方程2x=1的解相同的方程有()x+3=-3x-1的解x=________.x=________时,代数式5x-10与18-3x的值相等.xx(2)4x-2=3-x(3)-10x+2=-9x+88.(1)当y是什么值时,5y-10与18-3y的值相等?(2)当y是什么值时,5y-10与18-3y的值互为相反数?【教学说明】通过新课的讲解以及学生的练习,充分做到讲练结合,让学生更好地巩固新知识.通过本环节的讲解与训练,让学生明白知识点不是孤立的,需要前后联系,才能更好地处理问题.4 76.72x—x=50.x=50.系数化为1,得x=250. (2)移项,得4x+x=3+2.合并同类项,得5x=5.系数化为1,得x=1.(3)移项,得-10x+9x=8-2. 合并同类项,得-x=6.系数化为1,得x=-6.8.(1)5y-10=18-3y,解得y=72.(2)5y-10+18-3y=0,解得y=-4.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什么是移项?移项的过程是怎样的?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大家交流.【教学说明】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及数学方法,从而将本节知识点进行很好的回顾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使知识系统化.1.布置作业:从教材第88页“练习”和教材第91页“”中选取.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3.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本节是用“移项”、“合并同类项法”来解一元一次方程.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方程是更方便、更有力的数学工具,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的价值,发展“用数学”的信心,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3.3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第1课时利用移项、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学习目标】:1、进一步理解和应用等式的性质2、会用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3、重点: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预习导学】:回顾与导入:1、只含有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2、判断x=1是下列方程()的解A.1-x=2B.2x-1=4-3xC.3-(x-1)=4D.x-4=5x-23、请同学们叙述等式的性质:①。
②。
4、说明下列等式变形的根据①若x+2=1 ,则x=1-2()②若2x-3=5,则2x=5+3;( )即2x=8,则x=4()读一读:1、让学生自学教材P90-912、归纳知识点①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与方程的解区别)②移项:把方程中的某一项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这种变形叫做移项。
必须牢记:。
移项的目的是:把方程中含未知数的项移到等号的一边,把常数项移到等号的另一边。
3、例题讲析P91 例1归纳解题思路: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1→检验练一练:1、下列移项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改正。
①若x-4=8,则x=8-4 ②若x-9=-8,则x=8+9③若3x+8=5x ,则 5x-3x=8 ④若-7x-5=-2x,则-7x+2x=-52、解下列方程:①5y-2=8 ②-5x=20③-32x+1=5 ④2t-3=5+5t⑤-x+1=-21x+3 ⑥2.4y+2.4=6.8-2y3、当x 为何值时,代数式-2x-3与7的值 ①相等 ②互为相反数?4、若单项式4a x b 5 与-3a 2x-2 b y+2 是同类项,求x,y 的值。
讲析与点评让学生讲析上面的练习,老师做出点评课堂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小结,老师归纳)1、回顾等式的性质以及应用2、用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思路: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1→检验3、移项应注意:移项要变号检测解方程:①-2y+5=-y②3-2x=3x-2③-21t+1=31t-1。
2019七年级数学上册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3.1.3用移项法解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新版沪科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合并同类项法则,会用合并同类项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解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索合并同类项法则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归纳的能力,积累数学探究活动的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合并同类项法则,并进一步探索一元一次方程一般解法的过程,感受数学活动充满创造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合并同类项法则的探索及应用.
【难点】合并同类项法则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师:你们知道等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吗?
生:性质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性质2: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0),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性质3:如果a=b,那么b=a.(对称性)
性质4:如果a=b,b=c,那么a=c.(传递性)
2.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1)2x+3=x+4;(2)5x+4=5-3x.
问题展示:
问题1:某校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
师:设前年购买计算机x台,那么去年购买计算机多少台?
生:2x.
师:今年购买计算机多少台?
生:4x.
师: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师生共同分析,列出方程:x+2x+4x=140.
用框图表示出解这个方程的具体过程:
x+2x+4x=140
7x=140
x=20
二、例题讲解
【例】解下列方程:
(1)2x-3x=6-8;
(2)7x-2.5x+3x-1.5x=-15×4-6×3.
【答案】(1)合并同类项,得-x=-2.
系数化为1,得x=2.
(2)合并同类项,得6x=-78.
系数化为1,得x=-13.
三、巩固练习
解下列方程:
1.3x+4x-2x=18-7.
2.y-y+y=×6-1.
【答案】 1.x= 2.y=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获得了哪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