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细节 发展思维——一节有效教学的科学课
- 格式:doc
- 大小:4.37 KB
- 文档页数:2
细节一、巧妙的引入,适时地铺垫。
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出本节课的引入很简单,是以一个演示活动引入,简洁直观,但在这个活动中隐藏着许多铺垫:铺垫一、对比;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的一部分。铺垫二、“消失”的含义是什么——看不见了;物质消失后的液体特点是什么?——澄清的、均匀的、稳定的(通过对比获得的)。这就为后面学生的观察与学习指明了方向。由此再引出活动:是不是所有的物质都可以在水中消失?学生活动的方向性就比较明确,即使出现不同的观点,也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相互答疑,即推动了活动的有效性,又使学生发散性的思维最终归于统一,而且在活动中潜移默化的掌握了溶解溶液的相关知识,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细节二、优化活动的调控,突出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地位。
本节课的重难点都集中在“探究影响溶质溶解快慢的因素”这一活动上,完成这个活动的操作部分并不是很难,但是这个活动的活动方案的设计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的,因为它涉及到如何控制变量,如何进行对照,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我对这个活动进行了以下的调控:
从视频中可以看出这个小组的设计方案相对比较完整、科学。我想有的老师肯定会想怎么会那么巧?的确,这是我“有意”安排的,但绝不是“事先”安排的。其实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就做了一个有心人,深入到每一个小组中聆听他们的讨论与交流,并且提出我的问题,供学生去自我检测他们的活动方案是否科学、有效:例如问题一、以你们的方案进行活动,你们能对活动结果进行一下预测吗?问题二、你们预测到的结果能够证明这个因素在发挥作用而不是其他因素的作用吗?、、、、、、、引导学生进一步思维,同时更重要的是我在寻找设计方案相对科学完整的一个小组,那么在全班交流的时候我会首选这个小组进行发言,并点明这个活动方案好在哪里,同时直接提出“控制变量和对照活动的概念”,然后请各个小组进行自我方案的纠错,这时学生的思路会比较清晰,就会对为何要控制变量为何要设计对照活动有初步的理解和掌握,课堂的效率就会大大的提高。之所以选择这样的调控方式是因为我觉得小范围的引导效果好于全班引导,学生模板作用胜过教师的模版作用,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凸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并且在学生探究活动的结束时,我又有意设计了一个有纰漏的活动方案,组织学生“找茬”,这是学生非常乐意做的一件事情,但是我们会发现学生在寻找纰漏的过程中的实质是对新知的一个巩固的过程,是对重难点的进一步突破,是对本课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
细节三、“超出常规的学生表现”——
日常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有利于推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这个细节来源于李宁老师受邀去上海师范大学作报告,李老师顺便把我的录像课放给那些大学生们看,最后大学生们给了一个结论“假”,他们认为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操作能力等角度来看,六年级的学生不可能具有这么高的水平,肯定是提前演练过的。而实际上学生们在上课之前根本不知道这节课上什么。而学生之所以能有这样的能力来源于日常学习过程中的培训。
美国最佳教师奖获得者罗恩克拉克有一部著作叫做《优秀是教出来的》,我应该说比较认同他的很多观点,我觉得学生的能力也是教出来的,不是自学的更不是天生的。尽管我们现在提倡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但是在学生不具有基本能力的前提下,无论是简单的活动,还是比较正规的科学探究都会流于形式,只能纯粹的为了活动而活动,而不能发挥活动在课堂中的作用。
基于此,我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过程。在每年新的六年级开始第一节科学课的时候,首先第一步:我都会像学生提出一个课堂要求,三个字:听、讲、记。所谓“听”即只要课堂上有一个人在发言,无论是谁,无论讲的对与错,其他人不能举手更不能发言,必须认真聆听该
人的发言;所谓“讲”,必须争得教师的同意才能讲,但可以“畅所欲言”不用顾及对与错,只要是你想到的看到的听到的都可以讲;所谓“记”,即养成一个随手把你认为有价值的东西记录在本子上的一个习惯,在开始的时候,我会有意识的提醒学生,这个蛮重要的哟,记下来有用,慢慢的学生会自行进行选择记录的内容。这个过程开始时的确有些枯燥,教师的工作会显得很麻烦,而且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只要教师持之以恒,奖罚分明,效果还是相当的明显(当然等学生养成习惯以后,这个要求并不会很死板的进行,可以视课堂的具体情况而定)。
然后我会进行第二步:把这个规定应用于小组学习中,首先小组讨论,围绕着讨论主题必须按照以上三点进行,每节课进行小组的自评与互评,使小组的活动真正有效。
第三步细节的培训,例如,讨论后的发言,我会有意识的追问学生一个问题:这个结论是你的观点,还是你们小组的观点?学生会马上反馈自我改正“我们小组认为或我们小组经过活动后发现、、、、、、、”而其他的小组就会进行模仿,实践的多了,学生就会形成习惯,小组的合作意识也就慢慢的增强。以此类推,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培养诸如:怎样观察、怎样操作等等,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活动的探究,就能够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而且课堂的有效性也会大大的提高,学生的能力也会逐渐增长的。
综上所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过程,需要坚持,需要不同学科的教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合作,共同努力,才能最大限度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这也将成为我日后工作的重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