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经济贸易年鉴数据:中国历年对外经济合作概况统计(1979-2018)
- 格式:xls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各个阶段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进出口总额,指实际进出我国国境的货物总金额。
该指标可以观察一个国家在对外贸易方面的总规模。
我国规定出口货物按离岸价格统计,进口货物按到岸价格统计。
以下是中国各个阶段对外贸易总额数据:建党前56年(1865年):进出口总额1.1亿海关两白银,其中,出口0.54亿海关两,进口0.56亿海关两,入超200万海关两。
建党前50年(1871年):进出口总额1.37亿海关两,其中,出口6700万海关两,进口7000万海关两,入超300万海关两。
建党前40年(1881年):进出口总额1.63亿海关两,其中,出口7100万海关两,进口9200万海关两,入超2100万海关两。
建党前30年(1891年):进出口总额2.35亿海关两,其中,出口1.01亿海关两,进口1.34亿海关两,入超3300万海关两。
建党前20年(1901年):进出口总额4.38亿海关两,其中,出口1.70亿海关两,进口2.68亿海关两,入超9800万海关两。
建党前10年(1911年):进出口总额8.49亿海关两,其中,出口3.77亿海关两,进口4.72亿海关两,入超1.01亿海关两。
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掠夺了中国大量的白银,造成中国白银大量流失。
建党元年(1921年):进出口总额23.49亿元法币,其中,出口9.37亿元法币,进口14.12亿元法币,入超4.75亿元法币。
建党10周年(1931年):进出口总额38.29亿元法币,其中,出口14.17亿元法币,进口24.12亿元法币,入超9.95亿元法币。
建党20周年(1941年):由于正处于抗日战争中,大量国土沦陷,对外贸易通道基本被日本切断,因而无对外贸易数据。
不过自1931年日本侵占东北以来,中国的进出口总额数据开始逐年下降。
1931年,出口14.17亿法币,进口24.12亿法币,入超9.95亿法币;1932年,出口7.68亿法币,进口17.99亿法币,入超10.31亿法币;1933年,出口6.12亿法币,进口14.81亿法币,入超8亿法币;1934年,出口5.35亿法币,进口11.35亿法币,入超6亿法币;1935年,出口5.76亿法币,进口10.92亿法币,入超5.16亿法币;1936年,出口7.05亿法币,进口10.36亿法币,入超3.31亿法币。
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利用外资从零开始,直至改革开放前利用外资都处于萌芽期,与苏联、美国、日本等国家都有外资往来。
改革开放之后的40年,迎来了利用外资的黄金期,中国利用外资水平飞速发展,自1993年以来外资规模一直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1979—2018年中国利用外资情况,除个别年份略有下降外,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整体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
纵观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利用外资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一、市场萌芽阶段:1949—1977年解放初期因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包围、封锁和禁运,进而也封闭了中国利用资本主义国家资金的大门。
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冷战的出现,中国不得不采取“一边倒”的外交策略,只能向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寻求资金和技术援助,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访问苏联并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揭开了新中国利用外资的序幕。
“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对新中国援建 156 个工业项目,专业领域涵盖电力、钢铁、煤炭、机械等产业,为中国重工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中国开始从落后的农业国迈入工业国行列。
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并与中国发表《中美联合公报》,意味着中美关系逐渐打破坚冰,同时也加强了中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联系,为日后中国的对外开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同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与周恩来总理的会晤宣告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到来,为进一步促进两国间的经济友好往来,中日双方在通商、航海、渔业、科技等方面缔结相关协定,逐渐形成中日外资合作雏形。
整体来说,这一时期中国利用外资市场处于萌芽阶段,为此后的改革开放奠定了良好基础。
图1 1979—2018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额注: 由于1979—1982年外资数据缺失,作者经搜集整理将这期间的外资数据进行汇总。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二、探索开放阶段:1978—1991年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抓住了迎合全球化浪潮的契机,同时也启动了加快利用外资的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有了很大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同世界各国开展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最为活跃、增长最快的部分之一,中国也成为跻身世界前列的贸易大国.中国经济不断增长,同时也促进了世界的繁荣与进步。
1978年到1991年,中国处于改革开放的探寻阶段,中国对外贸易逐步发展.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改革开放进入扩大阶段。
此时中国对外贸易除少数年份进出口贸易有小规模顺差外,多数年份均为逆差。
1995年贸易顺差突破100亿元,达到167亿美元。
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国内经济的高速增长,国民经济发展中对外贸易依存度逐年提高。
2001年中国加入WTO,中国全面进行改革开放.入世带来的进出口壁垒的大幅降低使中国迅速成长为一个贸易大国。
2006年,中国的贸易增速超过了其它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成为继欧盟和美国之后的第三大贸易实体。
中国成为所有发展中国家里贸易壁垒最低的一个。
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了13%。
同时,逐步失去贸易保护的中国经济,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006年国有外贸企业降到了30%,民营企业占70%。
而在2001年,外贸行业中民营企业(不含外商投资企业)占不到10%,原有的国有外贸企业转变经营方式和新企业的加入,增加了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活力,是五年来推动中国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的关键因素.在2001年之后,加工贸易增多,也成为中国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的因素之一,也是中国出现盈余的重要原因.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不断加深并在9月份演变为“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市场剧烈动荡,美欧日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发展中国家经济普遍遇到较大困难,国际市场需求大幅萎缩。
在世界经济形势急剧下滑和国内要素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下,中国外贸增长呈现明显的前高后低走势。
2008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56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
外企数量变化摘绘⾃《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2004》年份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年末企业数7 82 330 616 1999 4912 6524 8546 年份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年末企业数13747 18968 25389 37215 84371 167507 206096233564 年份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年末企业数240447 235681 227807 212436 203208 202306208056 22637319841992200090000180000年份年末企业数量198019902000100000200000300000年份年末企业数量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体上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时期:第⼀阶段是1978年—1985年。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届三中全会,此后,中国政府做出了⼀系列对外开放的重⼤战略部署,掀开了中国改⾰开放的序幕。
⾸先,建⽴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四个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窗⼝”;1984年,进⼀步开放⼤连、秦皇岛等14个沿海城市。
与此同时,作为对外开放重要内容的吸收外商投资正式起步。
1979年,中国颁布了《中华⼈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奠定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法律基础;1980年第⼀批外商投资企业宣告成⽴。
经过7年的初步探索,截⾄1985年底,我国累计设⽴外商投资企业8355家,实际使⽤外商投资87.6亿美元,年均12亿美元。
尽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总量还⽐较少,但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
第⼆阶段是1986年—1991年。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1986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励外商投资的规定》,随后制定了⼀系列配套法规并采取了相应⿎励措施,1986年、1988年,先后颁布了《中华⼈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和《中华⼈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并出台了⼀系列与外商直接投资相关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外商直接投资法律法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