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汇总版]
- 格式:doc
- 大小:200.50 KB
- 文档页数:88
犯罪心理学大纲/讲义第一章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二)学习要求了解犯罪心理学的概念、性质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懂得如何去研究犯罪心理。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犯罪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任务以及学科体系。
2、掌握: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一,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㈠,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广义的说,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活动,心理因素和有关行为表现,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科学。
㈡,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相对广义说,即认为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3个反面:其一,刑事责任的心理基础,包括犯罪动机的形成和转化规律,犯罪人格的形成和特征,有关刑事责任的心理因素(认识因素与认识能力,意志因素与控制能力,感情状态机器对刑事责任的影响)等;其二,群体犯罪心理,主要研究在共同犯罪、集团犯罪(特别是有组织犯罪)中,各犯罪行为参与人之间的心理影响,探讨集团犯罪的首要分子和其他主犯加重处罚,胁从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教唆犯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进行处罚的心理学依据(主观犯罪依据);其三,有关预防犯罪的心理学问题,包括犯罪心理的预测,刑罚的心理效应,罪犯心理的转化与矫治等。
犯罪心理绪论。
犯罪心理形成论。
犯罪心理类型论。
犯罪心理治理论。
二,犯罪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犯罪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是理论与实践的内容犯罪行为是是一种反社会行为,犯罪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反社会心理现象,因此,犯罪心理学可看作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犯罪心理学要借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容。
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基本任务是荧荧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探索犯罪的心理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原因、过程,阐明与犯罪有关的心理活动规律,为预防犯罪、揭露和惩治犯罪,以及教育和改造罪犯提供科学的心理升微亿依据,并在次基础上指定出符合心理规律的工作方法和措施,为智力日益严重的犯罪问题服务,以便达到维护社会治安,保证社会安全,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目的,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的目的。
第一章犯罪心理学导论一、犯罪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犯罪心理学是犯罪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发生犯罪行为的原因、过程和规律。
其目的在于为警察、司法机关揭露和惩治犯罪以及预防犯罪、矫治罪犯提供心理科学依据和方法。
(1)犯罪心理学相关概念1、犯罪心理学定义:广义说认为,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科学。
2、犯罪的定义:是刑法学的概念,一般定义为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3、犯罪人定义:是指实施这种犯罪行为的人。
4、犯罪三要素(特征):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惩罚性。
(二)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1、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2、犯罪行为: 是指犯罪人在一定的犯罪心理影响和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
3、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两者的关系两者的区别:a、犯罪心理具有内隐性特征,而犯罪行为则具有外显性特征b、犯罪心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犯罪行为则具有依存性c、犯罪心理形成在先,犯罪行为发生在后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密切联系性:a、先有犯罪心理,才有犯罪行为。
b、要剖析犯罪心理,必须先了解犯罪行为c、犯罪行为的性质往往由犯罪心理状况而定两者关系错综复杂。
A、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一致性所谓一致性是指,有什么样的犯罪心理就会发生什么样的犯罪行为;B、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不一致性一般情况下,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是相一致的,但在主客观因素影响下,也存在着两者不一致的情况。
(三)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1、犯罪心理总是在一定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
它在形成后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一定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下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2、犯罪心理学就是研究这种规律性的科学。
(四)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1、犯罪对策:是指预防、揭露、惩罚犯罪和矫治罪犯的各种策略、方法和手段的总称。
犯罪心理学复习材料第一章导论一、犯罪心理学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大致包括以下几种人的心理和行为:1、犯罪人(主要研究对象);2、一般违法人;3、虞犯;4、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的人;5、揭露与惩治犯罪的有关人员;6、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三、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与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2、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又偏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3、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4、是一门或然性学科四、近代犯罪心理学的诞生奥地利犯罪学家格罗斯(Hans Gross, 1847-1915)于1897年出版的《犯罪心理学》一书,是真正意义的犯罪心理学。
此书的出版,被视为是现代犯罪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第二章犯罪心理结构第一节犯罪心理结构概述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概念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
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第二节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一、犯罪心理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1、反社会意识(是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精神支柱)2、强烈、畸变的需要3、犯罪动机(最活跃的、直接动力)4、不良兴趣二、调节结构的组成要素1、不成熟或歪曲的自我意识2、扭曲的道德意识3、错误的法律意识三、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1、特定的气质——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2、消极的性格特征——是个性社会化缺陷的突出表现①对社会现实的态度特征(物欲型)②性格的情绪特征(暴力型等)③性格的意志特征(共有)④性格的理智特征3、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4、不良的行为习惯——是某种能力的特殊形态的熟练,又是一种生活定势四、犯罪人的心理状态——介于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之间(必备的心理条件)1、消极、不良的心境2、实施犯罪时异常的心理状态五、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1、动力结构中的潜意识:需要、兴趣2、特征结构中的潜意识:3、心理状态中的潜意识第三节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及形态变化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一)一般模式(常见、典型)泛指隐藏在大多数犯罪者头脑中与常见犯罪行为后面的内在心理驱动力的构成状况。
犯罪心理学有关犯罪原因的主要理论流派一.犯罪的生物学派理论1.犯罪生物学派理论的产生龙勃罗梭认为犯罪时一种原始野蛮阶段的返祖现象,犯罪心理活动是由犯罪人的生理特征决定的。
1876年,龙勃罗梭的名著《犯罪人论》将犯罪人分为三大类共七种:(1)“遗传的犯罪性”此类犯罪人先天已具有犯罪本性,因而命中注定要犯罪;此类型又复分为天生隔代遗传犯罪人,癫痫病犯罪人,精神病犯罪人等三种。
(2)“进化的犯罪性”此类犯罪性是任何无法抵御其周围不良影响的人都可能导致的;此类犯罪人属于法律意义上的犯罪人,故又称之为偶发性犯罪人;包括假犯罪人,有犯罪倾向者,习惯犯等三种。
(3)是在“不可抗拒的力量支配下实施的”激情犯,此类型犯罪人无体质异常,精神美满,神经和情绪都灵敏,其犯罪非出自机体的本性,而是基于愤怒、情爱或亲情等这些通常是无私的,甚至是崇高的情感。
2. 犯罪生物学派论的发展“体型说”认为德国的精神病学家克瑞齐梅尔和美国的谢尔顿是代表人物。
前者将人体体型分为瘦长型、矮胖型、斗士型等三种。
他认为犯罪人中,一般是斗士型的多,矮胖型的少。
“内分泌说”宣称,内分泌的失调,就会引起人的情绪、意志以致理智的变化,进而产生犯罪心理。
“染色体变异说”主张,人的染色体数量异常是导致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
“脑电波说”表明,犯罪行为的发生于脑电波的异常有关。
脑电图分四种波形:a波在清醒、安静状态下出现,b波大脑皮层处于活动状态时出现,theta在情绪紧张或困倦时出现,deita在睡眠,极度疲劳或麻醉状态时出现。
此外,人们还广泛讨论了遗传、种族、生物化学,以及神经生理等因素与犯罪的关系,将犯罪归结于人的生理因素是及其片面的,忽视和否认社会因素对犯罪心理、犯罪行为的影响,显然是不够科学的。
值得一提的是,该学派采用科学实证的方法研究犯罪现象和犯罪人,创立了刑事人类学派理论,该学派无论是在犯罪学、犯罪心理学、还是在刑法学上都是功不可没的。
二.犯罪的社会学派理论1.犯罪社会学派理论的产生犯罪三原论和犯罪饱和定律2.犯罪社会学派理论的发展“社会环境论”认为,犯罪不是由犯罪人的生理因素决定的,而是由社会环境影响的。
(一)犯罪心理学题一、名词解释1犯罪心理学2犯罪心理 3 犯罪行为4犯罪对策 5 虞犯6心理结构7、犯罪心理结构8犯罪心理结构类型9犯罪动机10犯罪目的11累犯12群体犯罪心理13团伙犯罪14犯罪心理矫正15内省疗法二、填空1、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犯罪是广义的犯罪人,主要包括、、及、几种人。
2、犯罪心理结构形态的变化,一般要经历、、等三个阶段的形态变化。
3、犯罪心理结构一般分为、、、、几个子系统。
4、犯罪心理结构的认知调节系统的主要包括、、。
5、西方学者在研究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时,提出的犯罪原因论主要、和、、、、。
6、犯罪的主体因素主要有、、。
7、犯罪的主体外因素主要有、、、。
8、犯罪行为的发生的防御机制主要包括、、、。
9、物欲型动机犯罪的犯罪类型主要有、、、、。
10、绪型动机犯罪的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
11、青少年犯罪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
12、群体犯罪心理的形成一般要经过、 、、、几个环节的演化13、团伙犯罪心理具有、、、、等特征14、集群犯罪的行为特点集中表现为、、、。
15、审讯阶段审讯人员控制犯罪嫌疑人意向活动的心理策略主要有、、。
16、犯罪心理诊断的方法主要有、、、。
17、我国监狱在矫正罪犯的犯罪心理中经常使用感化法,其具体方式主要有、、、、。
三、简述题:1、研究犯罪心理的具体方法2、犯罪心理结构各子系统的具体内容3、故意犯罪的心理结构模式4、过失犯罪的心理结构模式5、宣泄犯罪的心理结构模式6、西方罪犯原因论中欲望――犯罪原因论中的主要观点7、犯罪综合动因的概念和基本要点8、犯罪心理内化机制的具体内容9、贪污、受贿人的心理结构特征10、试分析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性与犯罪心理和行为发生的相关性11、简述女性犯罪心理结构的认知、情感特征12、群体犯罪的定义和类型13、集群犯罪发生的心理和社会原因14、有组织犯罪的概念和类型15、犯罪嫌疑人在审讯中的一般心理状态16、控制犯罪嫌疑人认知活动的策略17、犯罪心理诊断的概念18、犯罪心理矫正的传统监狱改造的区别19、简述犯罪心理治疗中现实疗法的主要方式四、分析与操作题1、结合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试分析学习犯罪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2、试比较和分析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心理结构的差异3、试分析青少年犯罪心理结构特征中动机特征的具体内容4、试比较分析初犯与惯犯犯罪行为特征的特征5、一位刚进监狱的罪犯,出现较严重焦虑、思想混乱、极度悲观等拘禁反应。
犯罪的概念犯罪是一个刑法学概念,是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律,依法应当受到刑罚惩罚的行为犯罪的基本特征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惩罚性犯罪心理学⑴遵循“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的原则,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探索产生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和规律的学科⑵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狭义犯罪心理狭义的犯罪心理仅指支配行为人实施犯罪时的心理活动和有关心理因素广义犯罪心理广义的犯罪心理则是指与犯罪行为的发生、发展和完成有关的各种心理活动和心理因素的总称犯罪心理学狭义说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活动、心理因素和有关行为表现的一门学科犯罪心理学广义说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活动、心理因素和有关行为表现,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⑴刑事责任的心理基础⑵群体犯罪心理⑶预防犯罪的心理学问题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任务㈠理论方面的任务⑴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⑵推动邻近学科的发展(心理学科犯罪学和刑法学社会学和伦理学教育学)㈡实践方面的任务⑴普及犯罪心理知识⑵智力支持和理论指导⑶提高犯罪防控能力⑷提高对罪犯的教育改造质量,减少和制止重新犯罪研究犯罪心理学的主要方法调查法:这是目前犯罪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
主要特点:以问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人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形式:口头调查和书面调查调查内容: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各个方面被调查的对象:当事人,家人等,一般的社会公民,选取何种对象取决于调查任务和目的★使用调查法时,事先应有明确的调查目的和计划;调查进行时应做到全面客观的掌握第一手资料;调查结束后应对调查材料进行分析、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写出客观的调查分析报告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趋势⑴研究的多样化⑵研究的实证化⑶研究的深层次性⑷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犯罪生物学派理论的产生创始人:<意大利>龙勃罗梭《犯罪人论》:1876年,将犯罪人分为三大类共7种:⑴遗传的犯罪性:先天已具有犯罪本性,命中注定要犯罪复分为:天生隔代遗传犯罪人、癫痫病犯罪人、精神病犯罪人⑵进化的犯罪性:任何无法抵御其周围不良影响的人都可能导致,此类型的犯罪人属于法律意义上的犯罪人,故又称偶发性犯罪人复分为假犯罪人、有犯罪倾向者、习惯犯⑶在不可抗拒的力量支配下实施的激情犯:此类型的犯罪人无体质异常、精神美满、神经和情绪都灵敏犯罪生物学派理论的发展⑴体型说:〈德〉克瑞齐梅尔〈美〉谢尔顿⑵内分泌说⑶染色体变异说⑷脑电波说α清醒、安静β大脑皮层活动θ情绪紧张、困倦δ睡眠、极度疲劳、麻醉犯罪生理学派评价可取之处:研究方法的创新、研究内容的拓展局限之处:过分夸大生理因素,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社会生活条件的决定作用结论大部分不正确犯罪社会学派理论的产生〈德〉李斯特:犯罪行为的产生包括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决定性因素〈意大利〉菲利,龙勃罗梭的学生:犯罪行为的产生是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即犯罪三原论犯罪社会学派理论的发展⑴社会环境论:社会环境是犯罪的培养基,犯罪人则是细菌,否认生理因素,具有局限性⑵模仿论:〈法〉塔尔德不是先天遗传的,而是在社会生活中受社会因素的影响而模仿出的过于简单化,但批判了犯罪生理学派理论的缺陷⑶不同接融论,或差异结交论:个体的犯罪行为是在与他人交往中,向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学来的。
电大《犯罪心理学》考试复习题(3套)《犯罪心理学》作业1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犯罪可以定义为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人”就是指这种犯罪行为的人。
2、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的总称。
3、犯罪行为,是指犯罪人在一定的影响和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
4、犯罪对策,是指预防、揭露、惩罚犯罪和罪犯的各种策略、方法和手段的总称。
5、犯罪心理学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结成联盟而又偏于科学的综合性学科。
6、犯罪动机是驱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起因。
它是在犯罪人强烈、畸变需要的基础上,在外界诱因的刺激下产生的。
7、“潜意识”是奥地利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学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个体心理中被压抑的、当时知觉不到的欲望和经验。
8、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主体因素是指犯罪人犯罪心理结构赖以形成的生理情况、心理和行为水平等因素。
9、从吸收客观外界的消极因素到形成主体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是犯罪心理的机制。
10、由犯罪心理的形成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律,是犯罪心理的机制。
犯罪、犯罪动机消失。
12、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主观上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的结果。
13、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犯罪行为之间,构成一种环环相扣的犯罪活动的链条公式,即:以犯罪动机为原动力,以犯罪目的为,二者共同推动、调整、监督着犯罪行为,使之向着犯罪目的运行,防止偏离。
14、双趋冲突是指个体在有目的活动中同时存在着两个并存的目标,而且两个目标对其具有吸引力或引起同样强度的动机。
15、双避冲突是指同时有两个目标对个人具有威胁性,虽然都想回避,但由于利益等原因,只能接受其一以避免另一结果。
16、趋避冲突是指个体对同一目标同时具有趋近与躲避两种动机,形成所谓既好之又恶之,即趋之又避之的心理。
17、物欲型动机犯罪是指为了满足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或者为了聚敛财富而引起的犯罪行为。
犯罪心理学考点汇总第一部分单选题(1分×20)(第一/二部分,加粗为多次考过)1.①孟子-人性本善;荀子-人性本恶;告子-食色性也;商鞅-预防/治理犯罪靠刑法。
②犯罪原因:德莫克里特-贪得无厌;苏格拉底-面黑;柏拉图-灵魂中的坏成分;孟德斯鸠-精神质变2.影响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变化的宏观社会因素包括:社会政治、社会经济、社会意识、社会风俗习惯等。
………………………………………..………………微观社会因素包括:家庭、学校、人际交往、居住环境、工作场所等。
3.犯罪心理与一般心理,从现象上看:无本质区别;从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来看:有本质区别。
4.犯罪心理学的9种具体研究方法:心理分析法(通过犯罪行为表现及后果,以犯罪人的活动产品,探索其心理因素和活动规律的方法)、观察法、实验法、问卷法、谈话法、个案研究法(如:追踪研究)、比较法、心理测验法、数量统计分析法。
5.青少年犯罪:年龄11、12岁~25岁,特点:突发性/直接性/模仿性/结伙/暴力突出/再犯多/网络毒品多。
男性犯罪集中于青少年时期。
中年犯罪:年龄25岁~55岁。
6.犯罪标记行为:犯罪人为满足某种心理/情感上的需要而实施的特殊行为,是超出犯罪手段所需范围的非必要行为。
如反复折磨被害人、塞“上路费”。
7.①继发型渐变模式:早期无劣迹,正常参与社会生活,但在某阶段开始私欲膨胀,动摇心理防线,思想、作风蜕变,逐渐堕落走上犯罪道路。
(如:好领导开始接受小恩小惠,不知不觉就犯罪了。
)②原发型渐变模式:少年时人格就不健全,逐渐发展成犯罪。
幼年就有越轨行为,形成犯罪心理时已有顽固的恶习。
(由问题少年逐渐发展成犯罪,如:小时偷针大了偷金)③犯罪心理的突变模式:个体犯罪心理的形成缺乏逐渐变化的过程,由于发生对个体至关重要的情况或受到环境、气氛的刺激,突发性地形成犯罪心理。
(如:愤怒失手杀人。
)8.犯罪心理恶性发展的结果--使犯罪人形成较为顽固的犯罪动力定型。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与犯罪人的犯罪行为有关的犯罪心理现象、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学科。
犯罪心理的犯罪:指行为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应当受到处罚、有意识的客观外在活动。
(犯罪心理学中研究的犯罪包括1.刑法的犯罪 2.违法行为 3.青少年的不良行为)特点: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法惩罚性范围:1.刑法学中的犯罪2.其他法律文件所规定的违法行为3.不良行为(越轨行为)犯罪人:指实施了严重危害社会行为,应受法律和道德纪律责罚的人。
三个基本条件:1.刑事责任年龄 2.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3.实施了法律规定的犯罪行为范围:1.刑法学中的犯罪人(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触犯刑法、应受刑法处罚)2.一定范围内严重违法或者越轨、应受法律和道德纪律责罚的人3.不具备刑法学中犯罪人特征但实施了违法犯罪或者越轨行为的未成年人、变态人格者以及精神病人理论任务:1.建立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理论体系2.发展和完善犯罪科学的内容,提高犯罪科学的理论水平3.丰富和发展心理科学的内容,提高心理科学的理论水平实践任务:1.为家庭、学校和社会提供犯罪心理科学知识,更好地培养和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2.为公安司法人员提供心理科学知识,增强犯罪对策的业务能力,提高办案质量3.为党和政府制定刑事司法政策,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献计献策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特点:(1)犯罪心理隐蔽性(2)犯罪人对研究活动的抵触情绪(3)现场研究的困难性犯罪心理研究的具体方法:1.心理分析法心理分析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犯罪嫌疑人作案的行为方式(2)确定犯罪嫌疑人作案后的行为表现(3)判断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是在常态心理支配下进行的还是在异常心理支配下进行(4)了解犯罪嫌疑人作案时的心理压抑、需要冲突、动机斗争等(5)刻画犯罪嫌疑人的特征、背景,如智力水平、体貌特征、生活习惯、家庭情况、社会交往等,直接为排查犯罪嫌疑人提供依据。
一、名词解说1、犯罪心理学:是指运专心理学的基根源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识题的一门学科。
2、犯罪心理构造:是指行为人在犯罪状为实行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状为实行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固的组合。
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构造中社会意理缺点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状为的内部心理原由和依据。
3、情绪型动机犯罪:又称感情型或感情型动机犯罪,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犯罪状为。
4、初犯:是指拥有犯罪心剪发生、发展的复杂过程和激烈的犯罪动机斗争过程的第一次违法犯罪者。
5、过错犯罪:是指应该预示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粗心粗心没有预示,或许已经预示而轻信能够防止,致使发生危害结果,其行为组成犯罪的。
6、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行犯罪状为的各样心理因素的总称。
7、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主观上经过实行犯罪状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
8、变态心理:是指人的知、情、意活动和个性心理特色,以及行为表现高出了正常范围,甚至表现为某种程度地丧失了辨识能力或控制能力。
9、犯罪心理展望:是指运专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某些个体犯罪或再犯罪的可能性所做的有依据的预计和推测。
10、犯罪状为:是指犯罪人在必定的犯罪心理影响和支配下所实行的危害别人和社会的、触犯刑法处分的各样行为的总称。
11、犯罪对策:是指预防、揭穿、处罚犯罪和娇治犯罪的各样策略、方法手段的总称。
12、犯罪心理构造种类:指不一样犯罪心理构造稳固的拥有区其余款式(或模式)。
指不一样犯罪心理构造稳固的拥有区其余款式(或模式)。
能够反响不一样种类的犯罪所拥有的不一样犯罪心理状况的特色。
13、犯罪动机:犯罪动机是惹起和推进犯罪人实行犯罪状为,以知足某种需要的内在因由,是犯罪心理构造中的重要动力因素。
14、累犯: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在刑罚履行完成 5 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成心犯罪。
15、集体犯罪心理:集体犯罪心理是指在犯罪集体或落伍集体以及副文化集体中,个人与集体的意愿、动机和目的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合适犯罪的共齐心理偏向。
心理学:犯罪心理学题库知识点1、问答题西方罪犯原因论中欲望――犯罪原因论中的主要观点.正确答案:认为犯罪来源于人的欲求本能。
通过对个体内在本能欲望与犯罪相关性的分析,形成了侵犯性说、利欲性说、性冲动说、权(江南博哥)欲说等几种观点.2、单选下列哪一项不是人格障碍犯罪的特点()。
A.随机冲动性强B.作案手段不隐蔽,易于暴露C.人格障碍者作案多为攻击型爆发型犯罪D.犯罪活动集体进行正确答案:D3、单选加罗法洛在犯罪的分类中提出的概念是().A.自然犯罪B.未成年人犯罪C.女性犯罪D.暴力犯罪正确答案:A4、名词解释犯罪中预防正确答案:是犯罪预防的应急措施,即在犯罪已经发生的情况下采取相应的措施,阻止犯罪的发展,防止犯罪后果的发生。
5、名词解释犯罪动机正确答案:犯罪动机是引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在起因,是犯罪心理结构中的重要动力因素。
6、单选影响犯罪动机形成的因素中,()是犯罪动机形成的基础。
A.不正当的需要B.犯罪目标C.不良的个性D.社会环境正确答案:A7、单选早期的遗传生物学理论观点是().A.体格性格分型说B.染色体异常说C.隔世遗传说D.内分泌腺功能失调说正确答案:C8、单选纽约警察局认为修复“破窗”的最好策略就是().A.零容忍B.适度容忍C.全容忍D.严厉打击正确答案:A9、问答题试论述私有经济对犯罪的消极作用。
正确答案:(1)私有经济固有的本质特征是逐利性、自发性和盲目性。
(2)私有经济的特征与罪恶相联系,主要表现在:①私有经济与剥削现象紧密相连;②私有经济产生的剥削,激化了对抗性的矛盾和冲突,导致犯罪大量发生;③有的私有经济业主,由于惟利是图思想的驱使,不顾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常常干出违法犯罪的勾当,破坏法律、蔑视道德;④有的私有经济业主,由于有了钱财,追求奢侈生活,骄奢淫逸,嫖娼、纳妾,进行犯罪活动;⑤有的私有经济业主,由于有钱缺权,便采取以钱开路的手段,腐蚀国家干部,导致社会腐败风气盛行。
电大《犯罪心理学》考试复习题(3套)《犯罪心理学》作业1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犯罪可以定义为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人”就是指这种犯罪行为的人。
2、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的总称。
3、犯罪行为,是指犯罪人在一定的影响和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
4、犯罪对策,是指预防、揭露、惩罚犯罪和罪犯的各种策略、方法和手段的总称。
5、犯罪心理学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结成联盟而又偏于科学的综合性学科。
6、犯罪动机是驱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起因。
它是在犯罪人强烈、畸变需要的基础上,在外界诱因的刺激下产生的。
7、“潜意识”是奥地利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学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个体心理中被压抑的、当时知觉不到的欲望和经验。
8、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主体因素是指犯罪人犯罪心理结构赖以形成的生理情况、心理和行为水平等因素。
9、从吸收客观外界的消极因素到形成主体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是犯罪心理的机制。
10、由犯罪心理的形成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律,是犯罪心理的机制。
11、犯罪动机的形成过程,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萌发犯意、明确动机、形成犯罪、犯罪动机消失。
12、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主观上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的结果。
13、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犯罪行为之间,构成一种环环相扣的犯罪活动的链条公式,即:以犯罪动机为原动力,以犯罪目的为,二者共同推动、调整、监督着犯罪行为,使之向着犯罪目的运行,防止偏离。
14、双趋冲突是指个体在有目的活动中同时存在着两个并存的目标,而且两个目标对其具有吸引力或引起同样强度的动机。
15、双避冲突是指同时有两个目标对个人具有威胁性,虽然都想回避,但由于利益等原因,只能接受其一以避免另一结果。
16、趋避冲突是指个体对同一目标同时具有趋近与躲避两种动机,形成所谓既好之又恶之,即趋之又避之的心理。
犯罪行为导论犯罪心理学的概念:(1)狭义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犯罪心理产生、形成及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2)广义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心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发展规律、表现特点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犯罪心理学5种主要研究对象:犯罪人;一般违法人;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揭露与惩罚犯罪的有关人员,这主要是指司法部门人员;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和监狱的工作人员。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一)犯罪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学科性质、对象和任务、研究方法、发展历史等(二)个体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理论(三)各种不同类型的犯罪心理分析(四)犯罪心理学理论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犯罪心理学的性质:交叉性学科;边缘性学科;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的综合学科;应用性学科犯罪心理常用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是研究犯罪心理学的最基本的方法,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者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和描述犯罪人的各种行为表现来收集资料的方法。
优点:真是可靠的第一手资料缺点:研究者较被动;结论难以量化处理,准确分析;研究者的水平对材料的质量有较大的影响。
2、调查法调查法: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收集有关犯罪人的资料,研究犯罪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调查法包括问卷法和访谈法3、测验法用标准化的测验量表来测量犯罪人心理特点的方法。
MMPI/艾森克人格问卷中国罪犯心理测试个性分测验4、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选择典型的各类案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犯罪人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方法(选择)犯罪心理学的历史:角度:时间轴线/地区轴线早期的犯罪心理学思想-近现代的犯罪心理学发展西方国家的犯罪心理-我国的犯罪心理一、西方国家的犯罪心理学发展1、早期的犯罪心理学思想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柏拉图:人的灵魂有善与恶两个方面亚里士多德:犯罪的原因在于人类邪恶的本质英国思想家霍布斯:性恶论学说,人生来就是自私好斗残暴的18世纪,犯罪古典学派:人性自私论19世纪,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自杀犯罪等异常行为是因为社会缺乏规范和正常秩序的结果。
2014-12-20 定稿犯罪心理学口试(限10分钟)题库一、简答类1.简述犯罪心理学对象2.简述弗洛伊德关于犯罪原因的一个观点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将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他认为,虽然本我中的原始本能是犯罪的根源。
但是,在一般情况,人们并不会去犯罪。
在人格中的自我和超我是人的行为中两个重要的控制元素,人们会根据现实社会道德法律的要求约束控制自己。
如果自我和超我不完善,存在缺陷,已有的道德观念无法抵御本能冲动的诱惑,或者本我的力量过于强大,压倒了现实原则所带来的抑制力量,就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佛洛依德的本能轮弗洛伊德是典型的性恶论者,他认为,人类社会中犯罪的根源源于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因为,犯罪就是违反了为了文明的存在而确定的各种禁律,而这种禁律是违反人类本性的。
死忙本嫩转向外部世界,往往就以攻击本能和破坏本能的面目出现。
人类本能中这种攻击性和破坏性的滥肆满足就会导致犯罪。
此外,性本能也与犯罪有关。
否罗伊德认为,性本能是人类最强大的本能之一,性欲的力量必然会严重的冲击文明社会为限制它而制定的各种禁律。
儿童恋母情结的存在,就意味着他们很早就有这种反对社会文明伦理的乱伦倾向。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是作为犯罪者出生的,只是由于他们没有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他们的暴力破坏、攻击行为才不被认为是在犯罪。
一旦长大成人,他们的行为就会被社会视为犯罪。
无意识罪恶感弗洛伊德在【本我与超我】中说:“无意识罪恶感的增长会使人们成为罪犯,这一发现是令人惊讶的。
但这毫无疑问是一个事实。
在许多罪犯身上,特别是青少年罪犯的身上,人民可能发现在犯罪以前就存在着非常强大的罪恶感,所以罪恶感不是犯罪的结果,而是它的动机。
”他认为犯罪人的罪恶导致了犯罪,,犯罪人的罪恶感产生在前,犯罪行为实施于后。
弗洛伊德揭示了犯罪人深层的无意识犯罪动机。
3.简述弗洛伊德关于犯罪行为防治的一个观点弗洛伊德认为,法律对防止犯罪有很重要的作用。
犯罪心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犯罪心理:犯罪心理是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2.初犯:是相对累犯而言的犯罪人类型,是指具有犯罪心理发生、发展的复杂过程和激烈的犯罪动机斗争过程的第一次违法犯罪者。
3.投射作用:是个人将自己具有的不良性格、观念、欲望、态度等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同样具有这些特征的一种防御机制。
4.意志过程:下定决心,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便是意志过程5.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是从吸收客观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到形成主体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6.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由犯罪心理的整合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律7.防御机制:是个体为了消除由心理冲突或挫折所引起的焦虑,维护和恢复心理平衡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8.天生犯罪论:龙勃罗梭以惯犯和重大犯罪者为研究对象,并通过解剖罪犯的头盖骨及身体各部位的研究,发现罪犯与正常人在生理构成上有很大不同,罪犯在生理上表现出一种返祖现象,以此提出了天生犯罪论。
9.虞犯:有犯罪征兆者(虞犯),即最有可能犯罪的人10.情感过程: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总是伴随着喜、怒、哀、乐、惧、欲等情绪或情感体验,并根据自己或社会的需要采取亲近还是疏远的态度的过程11.挫折攻击论:当人的一个动机、行为遭到挫折后,就会产生攻击和侵犯性反应,从而引起犯罪。
12.心理状态:是指人在一定时间内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
13.事实的犯罪行为:是指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和是精神病患者所实施的犯罪行为。
14.犯罪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15.心理过程:心理现象的动态表现形式16.个性心理:心理现象的静态表现形式17、自卑感论:人具有保护自己、追求优越的本能,的权利欲,当这种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形成自卑感。
18、偶犯:指那些存在不良心理因素,在某种情境出现时发生犯罪行为的个体二、选择题(一)1、作为理论科学的犯罪心理学的创始者是德国的著名精神病学家和法学家( B ),他出版了第一本《犯罪心理学纲要》,被后人称为犯罪心理学的“始祖”。
A.费尔巴哈B.艾宾C.菲利D.龙勃罗梭2、(A)是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原因或动力因素。
A 犯罪动机B犯罪工具C犯罪目标D犯罪方法3、一般认为,人脑是通过反射活动产生心理的。
反射是在一定的神经结构里进行的,这种结构包括:CA.感受器B.传入神经C.反射弧 .D.传出神经4、犯罪心理学把下列人作为研究对象:AA . 一般违法人B .虞犯C .刑满释放和解除劳教人员D .犯罪人5、在我国古代,关于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有不少论述,以下那些说法表明后天习俗与犯罪心理的关系:BDA.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B.性相近,习相远;C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D.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6、在西方,古典犯罪心理学派的奠基人是( B ),他出版了《犯罪人论》:A. 冯特 B .龙勃罗梭 C. 菲利 D .艾宾7、心理过程是心理现象的动态表现形式,它包括 :BCDA .个性心理B .情感过程C .认识过程D .意志过程8、在我国古代,关于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有不少论述,以下那一种说法表明社会人性与犯罪心理的关系:AA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B.性相近,习相远;C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D.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9、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生理因素有:ABCDA.年龄因素B.性别因素C.神经类型因素D.异常的生物学因素10、个性心理特征表现为一个人稳定的心理与行为活动特征,它包括:BCA 信念B 气质 C性格 D 兴趣11、根据犯罪经历的不同,可以将犯罪人分为:BCDA .胁从犯 B.惯犯 C.累犯 D.职业犯12、1879年,德国生物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 A )在莱比锡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A 冯特B 菲利C 费尔巴哈D 贝卡利亚13、在我国古代,关于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有不少论述,以下那一种说法表明社会经济与犯罪心理的关系:CA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B 性相近,习相远;C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D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14、生物学派的理论包括以下几种学说:ABCDA 生物遗传说B 内分泌说C 染色体异常说D 脑电波说15、个性心理是心理现象的静态表现形式,它包括以下要素: ADA 自我意识系统B 情感过程C 认识过程D 个性心理特征16、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发生犯罪行为的(ABCD )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A 原因B 过程C 规律D 犯罪对策17、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通常情况下,它分为:ADA 心理过程B 情感过程C 个性心理特征 D个性心理18、个性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包括ACDA 需要B 能力C 动机 D世界观二、选择题(二)1、被后人称为犯罪心理学始祖的是(C )。
A 柏拉图B 龙勃罗梭C 埃宾D 汉斯格罗斯2、“天生犯罪人”理论是谁提出的(A)。
A 龙勃罗梭B 柏拉图C 埃宾D 汉斯格罗斯3、根据犯罪动机对犯罪行为所起的作用,把犯罪动机划分为(B)。
A 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B 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C 简单动机和复杂动机D 侵财型犯罪动机和报复型犯罪动机4、神经过度强,平衡而不灵活,属于何种气质(C)。
A 胆汁质B 多血质C 粘液质D 抑郁质5、影响犯罪动机形成的因素中,(A)是犯罪动机形成的基础。
A 不正当的需要B 犯罪目标C 不良的个性D 社会环境6、投其所好,见机行事,自我吹捧,虚构事实,公关意识强,随机应变,胆大冒险,心存侥幸是(A )的心理特征。
A诈骗犯罪人 B 贪污受贿路犯罪人 C 抢劫犯罪人 D 制毒贩毒犯罪人7、激烈的动机斗争和心理冲突是(B)犯罪动机的典型表现。
A 累犯B 初犯C 惯犯D 激情犯8、下列哪项不属于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特点(C)。
A 犯罪主体的高智能、高学历、低年龄B 犯罪成本低廉化C 侵犯客体单一D 犯罪本身的虚拟性和隐蔽性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团伙犯罪的特点(C)。
A 犯罪成员以青少年为主体B 并非以犯罪为唯一目标,人员不固定,时而纠合时而散伙C 组织严密,角色固定,分工明确D 犯罪机遇诱发犯罪意向,既可能事先有谋划,也可能事先无谋划10、下列哪一类型不属于过失犯罪动机的类型(D)。
A 贪利动机B 虚荣自我显示动机C 取乐动机D 财物动机11、下列哪一项不是人格障碍犯罪的特点(D)。
A 随机冲动性强B 作案手段不隐蔽,易于暴露C 人格障碍者作案多为攻击型爆发型犯罪D 犯罪活动集体进行12、下列哪一项为爆发型人格障碍的特点(A)。
A 个性极强,过分主观,易激惹,在间歇期间恢复正常B无自知之明,对自己评价过高C举止轻浮,爱好嬉笑D情感冷漠,刻薄残忍13、下列哪一项属于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心理因素(B)。
A年龄因素B意志的两级性C参与错误的活动D有害的行为习惯三、选择题(三)1.广义犯罪学与狭义犯罪学的区别实质上是两者的( A )A.研究范围不同B.研究方法不同C.时代背景不同D.研究立场不同2.龙勃罗梭认为,影响天生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最重要因素是( D )A.社会因素B.心理因素C.行为习惯因素D.隔代遗传的生理因素3.世界上第一部以犯罪学命名的研究专著的作者是( C )A.贝卡利亚B.托皮纳尔C.加罗法洛D.龙勃罗梭4.西方犯罪学家坦嫩鲍姆提出了著名的(B )A.文化冲突论B.标签论C.遏制论D.挫折攻击理论5.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社会心理学理论观点的是(DA.脑组织损伤说B.社会分化论C.精神分析理论D.模仿论6.犯罪学多用亚文化理论解释(A )A.青少年和中下层人员犯罪的成因B.女性犯罪的成因C.男性犯罪的成因D.有色人种犯罪的成因7.激起和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力是( D )A.犯罪机会B.犯罪原因C.犯罪条件D.犯罪动机8.纽约警察局认为,修复“破窗”的最好策略是(A )A.零容忍B.适度容忍C.强容忍D.饱和容忍四、多项选择题练习(四)1、报复型犯罪动机形成的因素()。
A 婚姻恋爱需求受挫B 尊重需求受挫C 个人恩怨导致的情感需求受挫D 个人不公正待遇导致的挫折2、下列哪些属于物欲型犯罪的心理()。
A 诈骗犯罪人心理B 强奸犯罪人心理C 制毒贩毒犯罪人心理D 信仰型犯罪人心理3、青少年犯罪的行为特点有()。
A 冲动性B 模仿性C 戏谑性D 反复连续性4、过失犯罪心理与故意犯罪心理的相同点有()。
A 都具有社会危害性B 都是受行为人的心理意志支配C 都具有罪过D 犯罪人的主观恶性相同5、下列哪些属于轻佻型人格障碍的特点()。
A 举止轻浮,爱好嬉笑B 缺乏羞耻感,怜悯感,同情感C 爱编造谎言D 虚荣心极度强6、侦查阶段犯罪人心理特点有()。
A 抗拒心理,恐惧心理B 戒备心理C 悔恨心理D 逃避心理7、下列哪些选项为被害人的心理特点()。
A 心理压力大B 激愤情绪高C 抗拒心理D 精神恐惧重8、下列哪些选项为犯罪人心理矫治的基本内容()。
A 提高犯罪人的认知水平B 疏导犯罪人的消极情绪C 培养犯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D 纠正犯罪人的不良行为习惯9、犯罪心理预测的内容包括()。
A 犯罪率的预测B 犯罪类型的预测C 犯罪侵害客体的预测D 犯罪趋势的预测10、下列哪些为犯罪人的意志特征()。
A 经不起犯罪诱惑B 盲从C 一意孤行D 具有犯罪习癖11、物欲型犯罪人的行为特征有()。
A 作案方式的多种多样B 作案手段的智能化C 犯罪习惯顽固化D 犯罪行为残忍性12、女性犯罪的行为表现有哪些()。
A 连续性B 难以改造C 易于改造D 与男性犯罪人相勾结13、政治信仰性犯罪人的行为特征有()。
A 智力性B 预谋性C 集团性D 暴力性14、累犯的心理特征有()。
A 强烈的反社会意识B 情感冷漠无情C 意志的两级性D 犯罪动机的多样性15、下列哪些选项为集群犯罪行为特征()。
A 自发性B 狂热性C 非常规性D 短暂性1、ABCD 2\AC 3、ABCD 4、ABC 5 ABCD 6ABCD 7ABD8 ABCD 9ABCD 10 ABCD 11ABC 12ABD 13ABCD 14ABCD15 ABCD三、简答题1、影响犯罪心理结构良性转化的因素是什么?答:主体外:1、惩罚的正面效应2、情境变化的影响3、教育与综合治理作用的发挥主体因素:1、犯罪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的积极因素2、条件限制。
包括生理、心理条件的限制。
2、性欲型动机犯罪心理形成的主客观因素有哪些?答:(一)诱发性犯罪的信息泛滥(二)性道德规范教育的薄弱(三)恋爱、婚姻、性生活方面的障碍(四)智能低下、精神障碍是性犯罪心理形成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3、不良的情绪、情感与犯罪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答:不良的情绪和情感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会导致人出现心理失衡,出现行为上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