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元政治
- 格式:pptx
- 大小:849.52 KB
- 文档页数:22
史记中对汉元帝的评价原文与解析汉元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君主,他的评价在史记中得到了详细的记载。
本文将就史记中对汉元帝的评价原文进行解析,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讨论。
在史记中,对汉元帝的评价主要出现在《司马相如列传》和《陈平列传》两篇文章中。
下面将分别对这两篇文章进行解析。
首先是《司马相如列传》中对汉元帝的评价。
该列传记载了司马相如与汉元帝的故事。
在文中,汉元帝被形容为“聪明英武”,他能够倾听百姓的声音,关注国家大事并采纳谏言。
与此同时,汉元帝在寻求贤臣的过程中也表现出明察秋毫的才能,他能够准确地判断一个人的忠诚和才干。
这些评价表明汉元帝是一位智慧、勇敢且善于倾听的君主。
其次是《陈平列传》中对汉元帝的评价。
陈平是汉元帝手下的重要臣子,他在文中被描述为忠诚而得到元帝的信任。
汉元帝的评价包含在陈平与汉元帝交流的对话中,汉元帝对陈平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赞扬。
他说陈平是“一片赤心愿意为国家尽忠”,并且公正地判断陈平的建议是“为国家计,非私意也”。
这些评价显示了汉元帝对陈平的肯定,并暗示了汉元帝是一个有眼光、重视国家利益的君主。
通过上述史记中对汉元帝的评价原文解析,我们可以得出汉元帝被普遍认为是一位聪明、英武、明察秋毫的君主,他注重倾听民意,寻求贤臣并重视国家利益。
这些评价既展示了汉元帝的政治智慧和勇气,也体现了他对国家的责任心和领导才能。
然而,也有一些人对汉元帝的评价持有不同意见。
他们认为汉元帝虽然有着一些优点,但在治理国家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他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压制异己和收缩权力的措施,使得朝政更加集中在皇帝手中,这一方面破坏了官僚体制的平衡,另一方面也限制了社会上层人士的发展空间。
对汉元帝的这些批评观点也需要我们进行客观分析和权衡。
综上所述,汉元帝在史记中的评价主要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勇气和聪明才智。
然而,对于汉元帝的评价也存在不同的观点,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这些评价,并从中发掘汉元帝的优点和不足,以更全面地理解这位历史上重要的君主。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精选7篇)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篇1【课标点击】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自学导练】知能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1)原因:初期,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还是_____、_____并存。
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
(2)措施:汉景帝平定________;汉武帝颁布“_______”,规定诸侯王死后,_______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3)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中期:(1)措施: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________。
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上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发展成为_______。
(2)结果: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_______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1)背景: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2)措施: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________。
行政上——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________负责监督。
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3)结果: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____________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也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_________的祸根。
4.元朝:(1)措施:实行________制度。
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行省之下,分设___________,边远民族地区设________进行管理。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______的节制。
(2)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___________,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___________的重大变革,是中国_____的开端。
知能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1)原因: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目的:为了加强皇权(3)措施:汉武帝重用身边工作人员,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汉至元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发展和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2、理解:汉元期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以及官吏制度的特点。
3、应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古代汉至元时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推动作用。
【学习重点】汉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的演变的史实。
【学习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习方法】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课本的知识框架与结构。
【知识链接】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自秦朝建立和形成,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以后的封建王朝时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加强。
这种制度对巩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知识导学】知识点一:中央集权的发展A一、汉唐中央集权的变化1、汉朝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存的地方政治制度。
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
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
2、汉武帝颁布___________ ,规定诸侯王死后,_____________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_____________,列侯归___________统辖。
使王国越分越小,加强了中央集权。
3、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_______________。
节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发展成为____________。
安史之乱后形成_____________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A 二、宋元中央集权的加强1、北宋(1)军事上:宋太祖采取“杯酒释兵权”的办法,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
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___________。
(2)行政上:由中央派____________做地方官,设__________负责监督。
(3)财政上:地主赋税一小部分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__________掌控。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标点击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学业水平测试要求重点难点三省六部制行省制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重点解析1.西汉初地方制度的特点解析通过秦朝和汉初的政区图,理解西汉初年地方行政体制与秦朝的不同;西汉初年,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统治方式,名义上沿袭的是秦朝的郡县制,实际上推行的是“郡国并行制”;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在位时,先是消灭了韩信等异姓王,随后又赐封了九位同姓诸侯王;诸侯国和郡县虽然都直属于中央,但诸侯国的政治地位远远高于郡;诸侯王疆域广大,人口众多,并位于经济发达地区,十分富庶;诸侯王的地位仅次于皇帝,在封国内独揽大权;诸侯国的政治机构与中央相同,除太傅和丞相由皇帝任命外,其他官员都由诸侯王委任;诸侯国拥有强大的军队,由诸侯王随意调遣;此外,还自行征收赋税、铸造钱币,实际上形成了独立王国;诸侯王更是日益骄横,并有“震主之威”,最终成为中央集权加强的最大障碍;秦朝疆域图西汉郡国交叉局部示意图2.“推恩令”及王国问题的解决解析解决王国问题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措施;学习时要关注下面一段典型史料:主父偃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汉书·主父偃传对这段史料中提到的“上”要知道是汉武帝;明确史料中“上”“推恩”的真实目的:分割王国封地,使其变小,最终无实力对抗中央,从而加强中央集权;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解析宋代是对地方控制最严的朝代;这种控制是全方位的:行政上,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又在各州设通判监督知州,各州公文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以使他们互相牵制;财政上,在各路设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送交中央,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赵匡胤采取的这些措施,彻底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4.元朝的行省制度解析行省是元代开始的一级行政区划;它的确立是我国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元朝建立后,面对辽阔的疆域,为了对全国行使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建立了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并把大都及其周围地区划归中书省管辖;其他地方设置行省,由中央派官治理;到1312年,元朝在全国一共设置了辽阳、陕西、甘肃、四川、云南、湖广、江浙、河南、岭北、征东等11个行省;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它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如河南、湖广二行省的首府都设在距首都较近的交通线上;江西、江浙的情况与此相似;元朝的行省其面积远较今天为大;如陕西行省还包括甘肃和内蒙部分地区;云南行省还包括四川、广西部分地区和泰国、缅甸一些地区;江西行省还包括广东;湖广行省包括湖南、贵州、广西大部分及湖北部分地区;辽阳行省包括今东北三省;岭北行省包括内蒙、外蒙、新疆部分地区和西伯利亚;需要说明的是元朝对台湾琉球在福建行省有时并入江浙行省下设置澎湖巡检司进行管辖;还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地方事务,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域;行省制度的设置有效加强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巩固了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对后世影响深远;明朝建立初年,在地方上仍袭用元朝的行省制度,后来明朝将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的名称改为承宣布政使司;清承明制,也设置布政使司,俗称“行省”,简称“省”,沿袭下来到民国,省又被确立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的正式名称,直到今天;5.君主专制的演进解析1中朝与外朝:所谓“中朝”,是皇帝亲信左右、侍中、尚书等组成的参谋、决策机构;因其在宫内办事,故称“内朝”;随着中朝成为实际的决策机关,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逐渐成为执行一般政务的机关;中外朝的形成,显示了皇权的高度集中;孟祥才指出,汉武帝以后,国家的决策大权基本上集中于中朝;特别在汉成帝正式建三公官将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之后,中朝的权力得到进一步加强;而到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尚书台的组织进一步扩大,权力进一步增强,丞相等三公官就变成较单纯的执行官员,在决策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微不足道了;2三省六部制:白钢认为:“隋唐五代时期的中央行政体制的最突出特点,是确立了尚书省为全国政务中枢;”同时,以中书、门下两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为行政中枢,尚书省长官被排除在决策系统之外,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把决策与行政相分离的办法,是政制史上的一大进步;三省六部制中的六部:吏部,位列六部之首;户部,最为富有;礼部,最为清贫;兵部、刑部、工部,多与杂流交道,为士大夫所轻视;后人又将户、吏、刑、兵、礼、工六部用富、贵、威、武、贫、贱六字来形容;3宋朝宰相权力的进一步削弱: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权力;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4元朝的一省制:元朝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权势熏天,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6.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难点突破1.郡县制的兴衰突破自秦代以降,中国整个基层一级地方行政区划,主要都是称县;仅有些朝代因政治需要出现了一些与县同级的其他行政区划名称,如汉代有侯国、邑、道,但他们过后即废,而且在数量上也是少数;历史上县的数量,也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秦代县数不太清楚,估计有好几百个,汉代达1 500多个除去侯国等外,县、邑有1 300多个,以后历代几乎都在1 100~1 200个上下,仅唐代达1 500多个,直到中华民国才增到2 000个左右;秦代至隋,郡基本上是县级以上的地方行政区划,但它远不如县那样稳定,变化较大;汉武帝时郡有一百零几个;东汉末年,在郡级之上又设“州”;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直是州、郡、县三级,郡为二级政区;到隋唐时期,郡作为一个政区单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秦代推行的郡县制的影响是深远的,今日中国的省县制就是由郡县制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2.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异同突破有不少同学从现象上看到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社会的三权分立政治体制有一定的相似性,如都是通过分权实现权力之间的监督与牵制;但其实质是根本不同的,三权分立的目的在于限制君主专制,而三省六部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分散相权,加强皇权专制; 3.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或趋势突破1不断加强君主的个人专制;中央的权力日渐集中于皇帝手中,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君主专制的本质;它在中央层面上所体现出的机构分工是既协调又牵制,既提高办事效率又进一步加强君权;它一直影响到后世,尤其是六部的设置及其职责划分,一直沿用了下来;2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即时测评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1、唐朝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1内容: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下设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2意义: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初沿袭秦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实行 ;2、元朝实行制度1目的:2内容:3意义:1.汉武帝时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削弱相权;2.隋唐三省六部制: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3.宋:中书门下,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4.元:设中书省,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选官标准;2、魏晋南北朝:选官标准:3、隋朝:时分科选拔, 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扩大、提高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基础测评1.这幅历史地图反映的历史内容是A.西汉时期监察区的划分 B.汉初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C.西周初年分封诸侯的情况D.唐朝在边境设置军镇的情况2.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曾对大臣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A.将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 B.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C.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D.地方赋税全部由中央掌控3.宋太祖在各州所设立的通判的主要职责是A.征收地方赋税B.处理地方案件 C.征发国家徭役D.负责监督地方长官4.我国当前实行的省制开端于A.秦朝的郡县制B.西汉的州郡县制C.唐朝的军镇制D.元朝的行省制5.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因为A.废除了丞相,中央官制出现重大变革B.政府决策呈现民主化趋势C.三省相互牵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6.贞观年间,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作机制是A.尚书→中书→门下 B.尚书→门下→中书C.中书→门下→尚书 D.门下→中书→尚书7.在下列机构中,其长官行使职能与秦朝丞相相近的是A.唐门下省B.宋枢密院C.元中书省D.清理藩院8.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特征有A.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 B.中央直接管理地方各县和村C.主要地方官职可世代沿袭 D.地方拥有较独立的行政体系9.表明我国古代选官制度从推荐考察为主转变为以考试为主的标志是A.察举制度的实行 B.九品中正制的创立C.科举制度的创立 D.八股取士制度的创立10、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C.宰相数量逐渐增加D.皇权不断加强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其余陈平、王陵、陆贾……等皆白徒农民……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二西汉一代之制:凡为相者,就爵而言,必封侯……丞相为百官之长,位高而权重;……西汉前半“常以列侯为丞相”;──中国宰相制度材料三武帝元封年间,名臣文武欲尽;汉兴功臣受封者百余人……子孙骄溢,忘其先……至太初武帝年号,公元前2世纪末百余年间,见侯五,余皆坐法陨命亡国;……武帝以后宰相之材不能取于列侯之外;──中国宰相制度材料四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书·刘辅传请回答:1材料一中所言“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指的是什么2结合材料二、三,说明汉武帝选任丞相的渠道及原因;3材料三、四叙述的汉代中央官制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材料二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贞观政要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2材料二说明唐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这种特点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什么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食禄之家,不得与下人争利;工商杂类,不得预于士伍;──旧唐书·百官志材料二吕向强志于学,每卖药,即市阅书,遂通古今;玄宗开元十年,召入翰林;──新唐书·文艺中材料三蒋深,精熟二经,常教授于乡里;──薛用弱集异记材料四长安百姓常安民,以镌字为业;──邵伯温邵氏闻见录材料五宋代增城人崔世明,试有司连黜,放弃科举,曰:“不为宰相,则为良医;”──光绪广州府志材料六宋代方惟深“乡贡第一,试礼部不第,即弃去,有田一廛,与其弟躬耕,闲则读书”;──光绪苏州府志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唐代对于参加科举的读书人身份有什么限制实际情况又如何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唐宋间的读书人是如何解决自身经济问题的;19.中国的郡县制度是怎样形成的其主要特征是什么元朝为什么要实行行省制度简述元朝行省制度的影响;。
汉人在元朝的地位和影响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王朝之一,它凭借其开明的治理政策和多元文化的特点,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多民族共存的时期。
在元朝统治期间,汉人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元朝的发展和整体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政治地位在元朝的政治体制中,汉人起到了重要角色。
元朝政府采用了官员选拔制度来管理国家事务,汉人能够通过考试选拔进入官员队伍。
元朝的科举制度对于汉人来说是一种机会,他们能够通过考试来证明自己的才华和能力,获得政府职位。
汉人官员在元朝政府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参与国家决策,管理地方行政事务,对于推动元代政治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此外,元朝还采取了实行分权的政治体制,给予地方官员较大的权力,这也为汉人在地方政务中的参与提供了机会。
汉人在地方政务中承担重要职责,参与到军事、民政、财政等方面的管理中,他们的工作为元朝地方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二、经济地位在元朝的经济发展中,汉人是重要的力量。
元朝时期,经济繁荣,由此也催生了许多商业和手工业的兴起。
汉人在商业和手工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们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领域积极参与,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元朝政府对于商业的发展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和保护,采取了开放的贸易政策,鼓励商人从事海上贸易和内陆贸易。
汉人商人在这种政策支持下,积极参与商业活动,贸易往来的频繁,使得中国商品在世界市场上有很大的影响力。
同时,汉人还在手工业中发挥了突出作用。
元朝时期,中国的手工业兴盛,特别是丝绸、纺织、瓷器等行业,在国内外市场上备受青睐。
许多汉人是这些行业的从业者和经营者,他们对于中国手工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三、文化地位汉人在元朝的文化发展中也发挥了重要影响。
元朝是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时期,各族群体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汉人在文学、艺术、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元代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时期,其中包括元曲、元杂剧等。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皇帝制度、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元朝一省二院等有关中央制度的历史概念以及郡国并行制、藩镇节度使、行省等有关地方政治制度的历史概念;(2)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行省制度的开端;(3)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4)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汉元政治制度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5)通过对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历史,明晰中国封建王朝的发展兴衰,培养学生正确的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3)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与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的演变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法:演讲法、讨论法★课标解读: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1、两汉时期“汉承秦制”,汉初实行三公九卿制,后来三公权力逐渐被内廷的尚书台所取代;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三省六部制取代了三公九卿制;宋元时期,基本形成中书省主政,枢密院主军事的局面,北宋又设参知政事、三司使分割宰相权力。
2、(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一历史《元代的民族融合》知识点回顾元代的民族融合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民族融合最为显著的时期之一。
本文将回顾元代的民族融合,具体涉及元代政府的民族政策、官方的宗教政策以及汉元关系的变化等方面。
一、元代政府的民族政策元代政府在处理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民族政策,旨在促进各民族的融合。
首先是“照践汉法”,即沿袭汉朝制度,重用汉族官员,以此来保持了汉族的统治地位。
其次是实行“史法制度”,建立了历史文化教育体系,让各个民族都有机会学习汉族文化,了解中国历史。
此外,元代还大力发展边疆地区,鼓励各民族迁徙,促进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二、官方的宗教政策元代时期,官方实行了宽容的宗教政策,允许各个民族自由信仰自己的宗教。
元代政府将佛教、道教以及伊斯兰教、景教等外来宗教都纳入法律保护范围,并且对其进行庇护和扶持。
这种宽容的宗教政策为各民族的宗教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各个民族之间的宗教交流与融合打下了基础。
三、汉元关系的变化在元代,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
汉族面临着政治地位下降的情况,但由于元代政府的宽容政策,他们依然保持着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婚姻也逐渐增多,这种婚姻关系为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提供了一种渠道。
此外,元代社会中出现了一些有影响力的汉族少数民族,他们通过在政治、文化等领域的活动,推动了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融合。
总结起来,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汉族与其他民族民族融合最为显著的时期之一。
元代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来促进各民族的融合,宽容的宗教政策也为各个民族之间的宗教交流与融合提供了条件。
汉元关系在此时期有了一些变化,汉族的社会地位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地位。
总体而言,元代的民族融合为中国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并对今天中国的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第一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整体设计本课概述本课隶属于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秦朝中央集权的形成之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主要围绕着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两条主线展开,而本课汉至元的政治制度恰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单元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课承接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下启第四课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因此需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联系。
然本课内容时间跨度大,政治制度变化多,需要加以补充说明,引导学生进行教学。
本课重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本课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具准备:元朝行省图、相关文字、图片资料(能够再现皇权与相权斗争、藩镇割据、科举考试等)。
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
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2)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作出过自己的贡献。
教学设计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骆,名科航,科学的科,航天的航,以后你们叫我骆老师就可以啦。
初来乍到,先了解一下,胡老师要求你们背的内容下去背没有啊,下面我抽查啦,谁主动来?那就课代表吧,中央和地方主要讲的是什么和什么的矛盾? 生:……师:看来还是不错的。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人教版必修1)一、教材分析本课的编写依据,是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学习要点。
相关学习要点的表述为:“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汉至元,时间跨度大,内容繁多,平铺直述,线索难以清晰,特点不易突出。
基于这种考虑,课文子目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考虑,紧密联系上一课学习要点的内容:“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承上启下地设置了“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演进”两个子目。
讲清楚这两个子目,学生既复习了始皇帝来历的旧知识,又了解了更多的关于皇帝制度在汉元期间的沿革变化以及君主专制一步一步演进的大致脉络;既能重温有关郡县制建立初期的史实,又能熟悉从汉至元郡县制度曲折发展的历程,进而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在汉元间的发展状况,分析中央集权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利与弊。
讲清这两目,就能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最主要内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汉的三公、汉的“中朝”、汉的“外朝”、汉的郡县制、汉的刺史制度、隋唐的地方行政制度、隋唐的三省六部、宋的“二府”、宋的地方行政制度、元朝加强皇权的制度、元的行省制度。
2、能力目标:①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汉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③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④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与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汉朝的皇帝顺序一、前言汉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其开创者是刘邦,也就是汉高祖。
自刘邦建立汉朝开始,共经历了20位皇帝,本文将介绍汉朝的皇帝顺序,并对他们的治理成就进行简要探讨。
二、刘邦——汉高祖(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95年)刘邦是西汉的开国皇帝,他建立了汉朝,并在位7年。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农民出身成为帝王的人物,其政策主张是“脱胎换骨、割发代血”,逐步将中央集权加强,完成了统一大业,奠定了汉朝的基础。
三、刘盈——汉惠帝(公元前195年-公元前188年)刘盈是刘邦的儿子,即汉朝的第二位皇帝汉惠帝,他在位8年。
汉惠帝在位期间,政局相对稳定,采取了宽政,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刘恒——汉文帝(公元前188年-公元前141年)刘恒是汉文帝,他在位48年,是汉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
汉文帝提倡文治,积极发展教育,奖励文人,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推动了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1. 开创文化宫廷汉文帝在位期间,大力发展文化教育,设立郊祀,明确了统治者的儒道背景。
2. 推动经济繁荣汉文帝重视农业生产和商业发展,为了增加国家财富,他实行了节俭政策,减轻百姓负担。
3. 统一度量衡和文字汉文帝还推行了度量衡和文字的统一,统一了货币制度,标准化汉字的使用,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五、刘据——汉景帝(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刘据是汉景帝,他在位55年,是汉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汉景帝延续了汉文帝的政策,推动了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
1. 经济发展与政策汉景帝的统治时期,经济继续繁荣,他实行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增加农业收入和商业利润,并在西域开展了丝绸之路的贸易。
2. 文化的繁荣汉景帝非常重视文化的发展,提倡儒家思想,推崇经典,设立宫廷学校,培养了一大批文化人才,为后来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3. 医药的发展汉景帝还重视医药事业的发展,修订了《神农本草经》,推动了古代药物的研究和应用。
文景之治名词解释
文景之治是指汉宣帝刘询和汉元帝刘奭在位时期的一种治理政策。
这一时期是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国家繁荣稳定,社会风气良好,经济文化发展,被后世誉为文景之治。
“文”指的是文化繁荣,西汉时期出现了诸多文学艺术的杰出代表,如司马迁的《史记》、刘向的《列女传》等。
这个时期,重视儒家思想,推崇礼乐教化,提倡仁义道德,儒学成为当时的官方思想,成为治理国家的重要依据。
汉宣帝还设立太学,教育培养人才,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景”指的是国家的繁荣景象。
在这一时期,国家政务得到了有效的整顿和改革,百姓生活安定,社会秩序良好。
汉宣帝时期,对内修饰宫殿,对外开展修筑水利灌溉工程,提高生产力,加强国家实力。
他还打击贪官污吏,严惩腐败行为,使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社会风气得到了提升。
而“之治”指的是治理政策的有效执行和成效显著。
汉宣帝和汉元帝时期,国家外交稳定,与外邦的关系和睦,达到了安全的境界。
他们对待官僚集团的态度较为严厉,勤政廉洁,不惜与权贵对抗,使政治环境整体得到改善,百姓得到的有效保护。
文景之治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都有显著成就。
它通过正道治国,清政治,聚民力,创造了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这一时期丰富了社会文化,推进了国家的繁荣稳定,为后续的汉武帝时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