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绝密1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11
马哲的三大规律原理马哲的三大规律原理如下:一、质量互变规律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但这种统一不是凝固不变和单一形式的。
事物总是通过量变和质变的相互交替,实现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
因此,就有必要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基本形式和状态,即质变和量变。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和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方面的规定性。
物体的大小、运动的快慢、排列顺序、发展水平和速度等都是事物量的规定性及其表现。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直接规定性,是一个实物的内在规定性,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形形色色,就是因为它们各有自己特殊的质的规定性;度是事物质和量辩证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界限、范围或幅度。
事物发展过程中度的界限叫临界点,是一定质的事物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的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
事物的量在度的范围内变化,事物不会发生质变;量变超出度的范围,事物就会发生质变。
事物发展的“度”,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注意“适度”的原则,不能主观随意地超越和破坏事物的度。
也就是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把握“界限”。
“过度”和“不及”都是没有掌握好度的表现,切勿“过犹不及”。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等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终结。
新的事物又开始了新的量变,量变到一定程度时,又会引起新的质变,事物就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样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事物的变化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但不是所有的量变都能够引起质变的发生。
二者相互关系主要变现为: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引起新的量变,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又有量的扩张。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唯物辩证法中“否定”的含义,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辩证的继承、扬弃,其实质就是“发展”。
【海文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命题规律及复习方法建议从近几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命题情况来看,其命题规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命题重点集中在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论上,即第三、四、五、六章,并且十分强调考生对考试大纲所设知识点的全面理解和把握。
复习对策:因此这几个章节要花大力气理解和掌握重要的原理和概念。
注意弄清楚概念和原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并且要严格地以大纲的知识点为根本,一步一步扎实地掌握和理解。
注重对基本理论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并以此为指导,不断提高运用哲学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命题要求考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必须完整、准确。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概念的规定、对其基本原理的阐明,都有确定的、准确的意义,而且,关于某一个问题往往有好几种观点。
复习对策:考生一方面要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理解准确;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区分理论界限问题。
如对物质和意识关系的理解,就需要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唯心论、二元论、旧唯物论、庸俗唯物论、物活论的区别和界限;在运动观上就需要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论、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诡辩论的界限。
另外,注意做习题来理解内容,尤其要认真练习和研究历年真题。
看完每章后,做些习题认真核对答案后,再回头看正文内容,如此反复。
三、哲学命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并且从这几年的命题形式来看,形式更加灵活,理论联系实际更为广泛。
这主要表现为要求考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来分析漫画、广告用语、日常生活实例等。
复习对策:哲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因此哲学史上的名言名句、生活中的成语典故、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都可以成为哲学命题的内容。
如2000年文科辨析题"谋事在人,成事在天",2001年文理论述题"丁肇中与基本粒子"、选择题"中国加入WTO",2005年辨析题31题"这道旁的梨该不该摘"所反映的价值观问题,分析题34题所反映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都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命题类型。
记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和窍门记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和窍门苏培庆记忆是有规律的,也是讲究方法和窍门的。
本文将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下,遵循记忆规律,介绍一些便于操作的有针对性、实用的记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和窍门。
(一)自写“教案”法此法是解决自学者面对厚厚的哲学教材无从下手这一难题的有效办法。
自学者给自己当老师,可以按自己制订的学习计划,根据指定的哲学教材的内容,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点分析为基本框架,像老师授课教案那样写出自己的“教案”,然后,回过头来学习这个“教案”,自己给自己“讲课”。
例如,在学习“真理”这个概念时,可写“教案”如下:1.定义: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里的正确反映。
2.理解①真理是一种正确反映,它属于意识的范畴,不是客观实在。
②真理的物质承担者是人的头脑,不是别的。
③真理的内容来源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3。
举例和应用例1,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真理,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例2,中专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是真理,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实践中对某一学科或领域中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自写“教案”记忆法的意义有两点:一是便于自己学习;二是促进自己学习。
写“教案”的过程,也是人们最全面、最深刻、最扎实地学习的过程,它对自学者理解并记忆哲学内容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手脑口并用”法所谓“手脑口并用”,就是边用脑子记,边用手写,边用口念,三者齐动来记忆。
“手脑口并用”记忆法不仅使记忆扎实牢固,而且由于平时手写口念数遍,答题时便“顺路”了,能收到快而准确的效果,更能避免错别字。
(三)“联系”法所谓”联系”记忆法,就是联系人们所熟悉的人或事来记忆有关哲学内容。
例如,可以这样记忆划分阶级的标准:土地改革时,在农村划分成分,不是看其政治立场,也不是看其人际关系,而是看其对土地等生产资料占有的状况如何,以此便可记住了划分阶级的标准是经济标准而不是其它。
再如,可以这样记忆马克思的诞辰日“马克思一巴掌一巴掌把资本主义打得呜呜哭”(1818年5月5日)。
北师大马哲参考书
北师大(北京师范大学)是中国一所著名的高等学府,拥有丰
富的哲学学科研究和教育资源。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称马哲)方面,北师大也有一些经典的参考书籍供学习和参考。
以下是一些北师大马哲参考书的推荐: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作者,杨奎松),这是一本经典
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全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
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它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和
核心思想,是学习马哲的入门教材之一。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作者,吴晗),这本书系统地介
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体系,包括唯物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社会主义历史发展阶段等内容。
它深入浅出地解释
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和思想,适合初学者阅读。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作者,黄金高、李绍先),这本书
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过程,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
的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等内容。
它详细地梳
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脉络和重要思想家的贡献,对于理解马哲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很有帮助。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作者,王德顺),这本书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导论性讲解,主要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方法和理论体系。
它以问题导向的方式,引导读者思考和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问题,是一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
这些书籍都是北师大哲学学科的教材或参考书,对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当然,除了这些书籍,还可以参考相关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和教学课件,以获取更全面的知识。
希望这些推荐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反物质的发现及其意义1996年1月4日,英国《泰晤士报》首次报道,在位于日内瓦的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科学家们使用低能反质子环型加速器生成了一束疾速消逝的反氢原子,其衰变周期是百万分之三十秒,即稍纵即逝。
关于反物质,1929年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就有预言。
到了1956年,反粒子的存在已被确认,但未找到。
正负电子、正负质子相碰,立即会在爆炸声中湮灭,也已被后来的实验证实。
这次发现反氢物质(元素)意义非常重大。
目前的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上共列有111种普通元素,反氢物质的发现,将在元素周期表普通元素的阴影对称部位,即所谓反元素周期表的系统中增加一种元素──反氢原子(-H)。
由此推之,其他110种普通元素也都有相对称的反元素。
这些反元素的存在是毫无疑问的,虽然它们还未在实验室中找到。
关于反物质,有两个问题需要提出来认真讨论。
1. 反物质是以衰变的形式存在的现在已经知道,反氢物质的衰变周期是百万分之三十秒。
可以预见,其他110种反物质都有不同的衰变周期。
如果以反氢物质的衰变周期百万分之三十秒为一个计量单位,随着实验的相继成功,其他110种反物质不同的衰变周期都以此为参照进行计量,这就像马克思对价值在质上作了分析之后又用劳动时间对其进行计量(价值量)一样,意义十分重大。
至少将衰变了的(看不见摸不着)反物质,变为可以在量上表示的东西,从而具有实用性。
那么反物质衰变了,是否就不存在了,或者就消灭了呢?根本不是。
它是以衰变的形式存在的,正像不能将零理解为无或没有,而是将它理解为零存在的形式一样,正因为有零存在形式,才能引出正数和负数。
如果说反物质不是以衰变的形式存在,它们和111种普通元素相碰撞,就会在一声巨大的爆炸声中湮灭,那么我们这个世界早就不存在了。
而我们现实世界仍然存在着,就反证了这些反物质确实是以衰变的形式存在的。
另外,从对立统一的观点看,有正物质就有反物质,反物质的存在是没有什么疑义的,而且它们也只能以衰变的形式存在。
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记忆口诀▲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关键词组▲世界观、方法论答题要点 A.世界观是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总的根本的看法和观点。
B.方法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
2.哲学的基本问题记忆口诀▲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关键词组▲思维、存在答题要点 A.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或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B.(1)思维与存在,谁为第一性、为世界本原(2)思维、精神能否正确认识存在和物质。
3.哲学的基本派别记忆口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关键词组▲哲学派别: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答题要点 A.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B.主张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根源记忆口诀▲社会历史条件、自然科学前提、思想理论来源关键词组▲社会历史条件、自然科学前提、思想理论来源答题要点 A.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B.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C.思想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记忆口诀▲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关键词组▲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答题要点 A.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1)马哲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与总结,是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2)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要以马哲为指导。
B.马哲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世界观。
(2)马哲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的哲学贯穿于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社会历史观的统一。
C.马哲的三个特点: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D.马中、中马、二飞、一毛二邓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记忆口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关键词组▲世界观、人生观答题要点 A.目的: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B.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二、物质和意识(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记忆口诀▲唯心唯物,物质意识谁先谁后关键词组▲辩证唯物主义答题要点 A.唯心主义二大分支B.唯物主义三大分支C.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记忆口诀▲绝对运动相对静止关键词组▲物质运动静止答题要点 A.物质与运动不可分B.绝对运动相对静止运动是物质根本属性,物质具有某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绝密★启用前2022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代码03709)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纸)指定位置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3.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
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历史时代及其提出的各项任务,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A.主观条件B.客观条件C.阶级基础D.理论基础2.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是A.科学社会主义B.历史学C.政治经济学D.哲学3.判断一个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主要是看它A.是否形式新奇B.是否满足大多数人的主观愿望C.是否新近出现D.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4.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A.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B.世界万物有共同的本原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5.现象可以区分为真象和假象。
假象是指A.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B.与本质一致的现象C.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6.规律的客观性是指A.规律是人无法认识的B.规律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C.规律是人无法利用的D.规律是不在人类思维领域起作用的7.不可知论的错误在于A.否认思维能够正确地认识世界B.把活生生的认识过程凝固化C.否认认识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D.把多方面的认识过程片面化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A.深入调查研究B.理论付诸实践C.分析具体情况D.掌握基本原理9.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A.可以从认识本身得到证实B.可以从认识对象中得到回答C.可以由认识主体自行判断D.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10.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A.它是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B.它是对社会规律的正确反映C.它应社会生活的需求而产生D.它随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变化1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主要是看A.它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B.它是按劳分配还是按资分配C.它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D.它是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12.社会改革不仅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中,而且存在于有史以来的各种社会制度中。
北大马哲书目北大马哲书目作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扇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窗口。
马哲是一门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马哲,本文将对北大马哲书目进行分类介绍,并给出实用的阅读建议。
首先,北大马哲书目可分为以下几类:1.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类:这类书籍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方法和理论体系,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纲》等。
2.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类:这类书籍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分析各个时期的哲学流派和代表人物,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导读》等。
3.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类:这类书籍详细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种流派和学说,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等。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类:这类书籍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分析二者之间的异同和互补性,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道家思想》等。
5.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社会问题类:这类书籍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当代社会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化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全球化》等。
在阅读北大马哲书目的过程中,建议读者根据自身需求和兴趣选择合适的书籍。
对于初学者,可以先从经典教材入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随着理论水平的提高,可以逐渐涉猎代表性著作,深入了解马哲的发展历程和各个流派。
此外,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是提高马哲素养的关键。
通过阅读马哲著作,读者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分析现实社会问题,从而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转化为实际行动。
总之,阅读北大马哲书目有助于提升读者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从经典教材到代表性著作,北大马哲书目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道丰盛的学术盛宴。
终极笔记(一)马哲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但决不能用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否则将陷入诡辩论。
3、(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环节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4、(多样性)联系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
PS: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物质世界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
引申概念:系统(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a、(整体性)系统具有其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整体特性;(本质)是创新。
2、要点:a、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b、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c、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d、一切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e、因此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具体事物的集合体。
徐涛主讲马哲原理唯物论物质观
徐涛主讲马哲原理中的唯物论物质观,这是一个非常深刻而复杂的话题。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其中唯物论物质观是一个核心概念。
唯物论物质观强调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而意识和精神是由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所产生的。
徐涛可能会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背景、哲学思想的内涵、以及其在当代的意义等多个角度来讲解这一观点。
他可能会详细解释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阐述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等内容。
在讲解过程中,徐涛可能会引用马克思、恩格斯等哲学家的观点,结合历史和现实案例进行解读,以便更好地理解唯物论物质观的深刻内涵。
湘大马哲的专业书
湘大马哲的专业书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的专业书:
1. 《哲学史》:这是马哲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介绍哲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思想家的思想。
2. 《西方哲学史》:这本书主要介绍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包括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现代哲学等。
3. 《形而上学导论》:这本书是形而上学的入门教材,介绍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4. 《伦理学导论》:这本书主要介绍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伦理学的起源、伦理学家的思想等。
5. 《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本书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等。
6. 《逻辑学导论》:这本书主要介绍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命题逻辑、谓词逻辑等。
除了以上列举的书籍,还有很多其他的马哲专业书,涵盖范围广泛,内容深入。
具体选择哪本书还需根据个人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来决定。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共有三个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再否定三个观念,掌握这三个观念,便可对马哲有粗浅的了解。
1,对立统一世间万物,百种事物,万般规律,无外乎阴阳之道,即相伴相生罢了。
一切事物,一切概念,都是相对的,即成对存在的。
没有丑,就没有美的概念,没有白,就没有黑的概念,黑是相对白,称之为黑,白是与黑比较,才显得白。
只有一面而没有另一面的事物,或者说概念,是不存在的,对立着的事物,其存在的法理性依托于其死对头。
没有恶龙,如何凸显勇者的伟岸,没有勇者,或者说,人人都是恶龙,那么便就没有了邪恶的概念。
一枚硬币,正反两面,统一存在于一枚硬币之中,规定花是正面,那么数字那面就是反面,而反而亦然。
正是有了对立的双方,才有了矛盾的存在,而矛盾着的双方,在某一个框架下,其所扮演着的角色,又无时无刻的发生着转化和斗争。
历史的进程,归根结底就是矛盾着的双方在不断的斗争中推动着的。
正如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斗争中,资本主义在与封建主义的矛盾斗争中扮演起先进者的角色,这是资产阶级对封建专制阶级发动的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革命斗争,在这场斗争中,资产阶级扮演着先进角色,推翻了封建主义,然而,其又在接下来与无产阶级斗争的过程中扮演起反动阶级的角色,转变成了反面去。
正是如此,在一对矛盾中,没有哪一方的位置是静止的,这便是对立统一。
2,量变引发质变所谓量变引发质变,是指事物发展的过程,风起于青萍之末,浪发于微澜之间。
任何事物的演化与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譬如,从不及格到及格的过程,就是一个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在不及格的分数上,微微的增加分数,尽管还是不及格,但当从59分累加到60分,就是从不及格发展到了及格的地步。
在矛盾中,矛盾之的双方的力量对比也是在不断的变化着的,当矛盾中的一方的力量变化达到临界点之后,这对矛盾就会失衡,正如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其力量相对王权教权是相对弱小的,这时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存在于同一历史时代这一统一的整体内,伴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力量在增强,相对的封建主义的力量在削弱,当资本主义的力量达到一个临界点时,市民们便砍下了路易十六的头颅。
“三支一扶”全真模拟(二)第一部分客观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1.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二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o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B应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C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2.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的标志是()oA九・一八事变B一・二八事变C七七事变D武汉会战3.社会主义在中国确立的主要标志是()o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D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4.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中最先打响的是()。
A平津战役B淮海战役C辽沈战役D渡江战役5.“政权是从枪杆子中打出来的”,毛泽东的这一著名论断是在哪次会议中提出来的?()oA遵义会议B八七会议C古田会议D瓦窑堡会议6.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在()。
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中共三大D中共四大7.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我党立足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做出了倡导建立以()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A团结互助B互利共赢C平等互信D合作共赢8.()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A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B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C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规矩,锤炼高尚的政治品质D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9.提出“工作重心必须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会议是()oA遵义会议B瓦窑堡会议C中共八大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0.中共()为党领导人民去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A五大B六大C七大D八大11.我党第一次独立自主解决党内重大问题的会议是()oA八七会议B遵义会议C中共三大D中共六大12.党中央制定的干部队伍“四化”方针是指()。
A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学历化B革命化、资历化、知识化、专业化C革命化、年轻化、道德化、专业化D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1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与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一致的。
被风吹房子摇晃的标准一、引言北京师范大学是我国知名的高等学府,其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称马哲)的研究和教学具有很高的声誉。
本文将介绍一本北师大出版的马哲参考书,供大家学习和研究参考。
二、北师大马哲参考书的概述1.书籍作者及出版社北师大马哲参考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由我国著名马哲专家陈锡联、李景源等教授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书籍的主要内容本书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历史发展和现实意义,内容涵盖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
三、北师大马哲参考书的特点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书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时,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2.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本书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主线,深入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突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特征。
3.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书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案例。
四、北师大马哲参考书在马哲学习中的应用1.作为教材的辅助参考书北师大马哲参考书可作为高校马哲课程的辅助教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2.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马哲基本原理本书系统全面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对学生的理论学习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3.对教师教学提供有益参考本书对教师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提高教学质量。
五、结论北师大出版的马哲参考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一本内容丰富、特点鲜明的参考书,对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北师大马哲参考书(最新版)目录1.马哲简介2.北师大马哲参考书列表3.参考书的重要性4.如何使用参考书进行有效学习5.总结正文1.马哲简介马哲,全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揭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
马哲作为一门理论学科,在我国高等学府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着重要作用。
2.北师大马哲参考书列表作为我国知名的高等学府,北京师范大学(北师大)对马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十分重视。
北师大马哲专业的参考书目主要包括以下几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本书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是学习马哲的基础教材。
-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本书以历史为线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本书围绕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前沿和热点问题进行探讨,有助于拓宽学术视野。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本书选编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著作,便于学生深入研读原著。
3.参考书的重要性参考书在马哲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方面,参考书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马哲的基本理论和观点,为深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另一方面,通过阅读参考书,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学术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为将来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奠定基础。
4.如何使用参考书进行有效学习要想通过参考书进行有效学习,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参考书。
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不同,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参考书。
- 其次,要学会整合参考书中的信息,梳理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 最后,要注重实践,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实践检验和深化理论认识。
5.总结马哲作为一门重要的理论学科,在我国高等学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北师大马哲专业的参考书目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阅读这些参考书,学生可以全面了解马哲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培养自己的学术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
一、辨析题(5×4=20)1、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总要性,唯心主义强调精神的重要性;答:唯物主义的确重视物质的重要性,唯心主义也的确重视精神的重要性.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并不在这一点. 恩格斯认为,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二者的区别在于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精神,物质与精神谁是第一性. 所以该命题表述不准确.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因此社会矛盾越多,社会发展越快;答: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但并不意味着矛盾越多,社会发展越快,该说法割裂了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忽视了矛盾概念中的统一性的作用,是片面的.过多的社会矛盾不仅不利于社会的发展,甚至会阻碍社会的发展.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因此,意识是同客观存在一致的;意识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映像,反映出来的信息,可以是主观,也可以是客观。
这里主客观的主体是信息,而非意识。
4、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一个对象的本质的反应只能是一个,对于这个本质的反应的认识就是真理;因为真理对于同一个对象只有一个,而不是说真理是万能的,他是有条件的5、判断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准时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
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生产力6、客体就是客观;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客观指的是人们看事物的一种态度,不以特定人的角度去看待事物,也就是事物本身的属性,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
另外,客观也指事物的本来存在状态,指事物的一种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存在。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因此人口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生产力)7、(1)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每斤人都在一定裎庋上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须的生活资料.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5)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其中经济条件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具有首要的决定性影响。
二、简答题1、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1)、真理是一个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真理的本性要求把主观客观沟通起来才能起到检验真理的作用。
(2)、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并且有直接的现实性特点,其直接现实性决定了其作为检验标准的唯一性。
(3)、理论所反映的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是否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揭示。
(4)总之,检验真理的最终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实践。
否认实践检验的作用就会离开唯物主义,否认逻辑的作用,就会把实践的标准理解简单化。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第一,从真理的本性看,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
这就要求一种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第二,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它不仅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而且能使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理论变为直接的现实,从而直接检验出理论是否客观现实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这就决定了只有实践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客观实在、感觉、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1)、实践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
a实践是主体和客体分化起因的标志。
没有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体客体,就不可能有认识,作为认识的主体和作为认识的客体都是实践的产物。
b实践和实践发展的需要产生了认识和认识发展的需要C、实践在促进人脑及各种感觉器官发展的同时,产生了人所特有的人是结构和图示,形成了专属于人的认知能力。
D、时间为认识提供了包括语言在内的整个系统符号。
F、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包括经验材料、实验仪器和工具等等在内的手段和条件。
G、实践不仅作为认识的基础,从根本上来说实践还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和认识的最终目的。
实践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只有从实践出发才能科学的解释认识的发生发展,在实践和认识的相互关系中,实践起决定性作用和支配作用。
3、为什么矛盾是社会发展那的根本动力;为什么只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才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呢?因为,一方面,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一切事物的运动发展,都依赖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排斥。
矛盾双方相互联系,使它们之间彼此促进互相从对方中吸取有利于自己的发展因素;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又使它们一方抑制另一方,削弱另一方,加强自身的发展。
如我国与西方国家。
另一面,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采取相对静止和显著变动两种状态,同一性和斗争性贯穿这两种状态的始终。
只不过在这两种状态中,它们的作用是变化的。
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当同一性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时,事物呈现相对静止的状态,当斗争性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时,事物呈现显著变动的状态。
同一性和斗争性既是事物保持相对静止的动力,也是促使事物由相对静止转向显著变动的动力。
(1)人类社会是一个由许多矛盾构成的复杂矛盾体系,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这两对矛盾的相互作用,推动着矛盾的不断解决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一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另一方面,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再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解决,必须借助于新的上层建筑的力量,才能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和新经济基础的形成,从而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使社会向前发展。
(3)这两对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从较低级向较高级的社会形态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动因。
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便引起生产关系的相应变革;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又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新的上层建筑的建立,保证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生产力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这两对基本矛盾之间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又在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形态向更高阶段发展。
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就是社会基本矛盾辩证运动推动的结果。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1)当时自然科学上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别是达尔文的进化论、细胞学说和能量守恒定律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各种物质形态之间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为哲学总结自然现象以及认识它们的一般规律提供了可靠的知识基础)要求从哲学高度来认识和总结,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科学基础。
(2)德国古典哲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结合社会实践,批判吸取黑格尔的合理内核——辩证法思想,并对之进行唯物主义改造。
批判吸取费尔巴哈的基本内核——唯物主义思想,并克服他的形而上学性,机械性,不彻底性。
吸收人类思想优秀极的思想成果。
(3)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是当时社会发展、科学发展和哲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还离不开马克思亲自参加和领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
5、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人脑通过内在的生理机制来进行意识活动,意识活动的生理基础是人脑神经系统的反射活动。
人脑具有意识的机能,只是说它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不是说他可以自行产生意识。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本身是人脑反应外部客观存在的过程中产生的,只有当客观世界通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才会产生意识。
从意识的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来看,意识所包含的反应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无论是感性形式还是理性形式所反映的对象都是客观存在的,即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6、辩证的否定观;任何事物包含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肯定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一方面,二者具有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1)相互排斥相互独立肯定方面占主导地位时,维持事物的存在,事物处于肯定阶段;否定方面占主导地位时,事物发生质变,新旧事物转化,事物处于否定阶段。
(2)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肯定中包含着否定,辩证法中的肯定并不是绝对的肯定,而是包含否定的肯定。
(3)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事物的肯定,必须转化为对另一事物的否定。
(4)否定的特征:辩证的否定观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否定式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否定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5)善于从肯定中看到否定因素,从否定中看到肯定因素,即采取“扬弃”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7、生产关系的构成(1)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2)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3)社会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是物质资料及借以实现的社会形式,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发生的必然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积极关系或物质利益。
(4)所有经济关系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为基础,并由其决定性质特点。
(5)生产关系的实现形式是经济体制三、论述题(2×15)1、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特征;构成(1)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