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 第九章 宗法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1
古文化常识积累(宗法礼俗类)一、宗法宗法,指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
它包括封建社会规定的嫡庶、系统的法则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庆吊、送终等事情的家法。
这种制度是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贵族世袭统治服务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会中长期保存。
1.嫡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正妻所生的儿子。
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
从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
2.宗子指嫡长子。
依宗法,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
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权,要继承特别多的遗产,应受小宗的尊敬。
宗子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别高贵,故又叫“宗主”。
3.庶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妾(小妻)生的儿子。
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袭,诸侯的君位也如此。
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
4.众子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
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小妾所生的庶子。
5.伯仲叔季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序。
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如《左传·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
”次序依伯、仲、叔、季并循环使用。
兄弟姊妹中年纪最大的称“伯”,有时也称“孟”,但二者有区别:嫡长子称“伯”,庶出长子称“孟”。
另外,因“伯”指老大,“仲”指老二,所以后代常用“伯仲”指兄弟或表示不相上下。
如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6.亲戚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以称“亲”,父母对儿女也可以称“亲”。
前者如《送东阳马生序》:“其将归见其亲也。
”后者如《左传·隐公四年》记载卫国大夫石碏(què)杀掉谋杀国君的儿子石厚时,说石碏是“大义灭亲”。
“戚”表示亲属关系时比“亲”疏远些,使用频率极低。
汉代以后,“亲”主要表内亲,“戚”表外亲。
“亲”与“戚”连用时,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包括本宗与外姻,即同姓本族与异姓外族姻亲。
新教材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过关检测《宗法礼俗》判断题新教材高中语文《宗法礼俗》选择题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B.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诸侯、卿、大夫祭祀宗庙时所用的牲畜,用羊、豕各一,称为“少牢”。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为‘闾左’。
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
B.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
也可用于皇帝的各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C.郊祭犹郊祀。
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衹、人鬼。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
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
B.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
C.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
“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的父亲。
皇考,就是在位的皇帝对先皇的称呼。
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妣”、“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
B.寝庙:古代宗庙的正殿曰庙,后殿曰寝,合称寝庙。
宗庙是古代帝王、诸侯或士大夫为维护宗法制度而设立的用于祭祀其祖先的礼制性建筑。
专题三宗法礼俗综述1.宗法嫡子:这是一个历史概念,现在已经消亡。
正妻所生的所有儿子都可以称为“嫡子”,依次为:嫡长子、嫡次子、嫡三子、……。
庶子:也称“庶孽”、“庶男”,指庶妻所生的儿子。
即媵、妾、情妇所生之子。
众子: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
族:《说文·㫃(yǎn)部》:“族,矢锋也”。
所以族本意是箭头。
“族”还可以指氏族、家族。
也指古代的一种酷刑,即灭族。
后来又指民族、种族,又引申为品类。
九族:“九族”泛指亲属。
但“九族”所指,诸说不同。
一说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儿之子(外孙)、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儿女);母族三是指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从母子(娘舅);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
随着时代的变迁,今日“九族”之意有了很大变化,其亲属之意已经淡出,变成了对与之有关的一切人的泛称。
大宗:宗法社会以嫡系长房为“大宗”,馀子为“小宗”。
世家大族。
殷代祭祀天神、地祇、人鬼的官,为天官六大之一。
事物的本源。
指数量大的商品或产品。
小宗:宗法制度规定,嫡长子一系为大宗,馀子孙为小宗。
宗子:指大宗的嫡长子,又指族长和皇族子弟。
五宗:(1).古代宗法,继承始祖的后人为大宗;继承高祖、曾祖、祖、父的后人为小宗;大宗一,小宗四,合为“五宗”。
(2).犹言五世。
谓高祖、曾祖、祖、父、己身五代。
(3).同母者为一宗。
五宗,谓一父五母所生之子女。
(4).佛教宗派名。
(5).指五岳。
世子:天子或诸侯之嫡子中的储君称谓。
在奴隶社会里,诸侯嗣子还可称为太子,但在封建社会就不能再称“太子”了。
封建社会中的“太子”指皇帝册封的国储。
公子:中国古代一种对别人的称谓,敬辞,多用于男性。
先秦称诸侯的儿子为公子,女儿亦称女公子。
后来泛指读书的文化人或豪门士族的年轻男子,是一种尊称。
嫡母:妾所生的子女称父亲的正妻为嫡母。
古文化常识-----宗法礼俗(一)宗法常识、宗法,指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
它包括封建社会规定的嫡庶、系统的法则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庆吊、送终等事情的家法。
这种制度是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贵族世袭统治服务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会中长期保存。
1.嫡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正妻所生的儿子。
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
从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
2.宗子指嫡长子。
依宗法,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
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权,要继承特别多的遗产,应受小宗的尊敬。
宗子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别高贵,故又叫“宗主”。
3.庶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妾(小妻)生的儿子。
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袭,诸侯的君位也如此。
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
4.众子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
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小妾所生的庶子。
5.伯仲叔季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序。
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如《左传·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
”次序依伯、仲、叔、季并循环使用。
兄弟姊妹中年纪最大的称“伯”,有时也称“孟”,但二者有区别:嫡长子称“伯”,庶出长子称“孟”。
另外,因“伯”指老大,“仲”指老二,所以后代常用“伯仲”指兄弟或表示不相上下。
如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间!”堪伯仲..6.亲戚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以称“亲”,父母对儿女也可以称“亲”。
前者如《送东阳马生序》:“其将归见其亲.也。
”后者如《左传·隐公四年》记载卫国大夫石碏(què)杀掉谋杀国君的儿子石厚时,说石碏是“大义灭亲.”。
“戚”表示亲属关系时比“亲”疏远些,使用频率极低。
汉代以后,“亲”主要表内亲,“戚”表外亲。
“亲”与“戚”连用时,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包括本而事君者,宗与外姻,即同姓本族与异姓外族姻亲。
古代文化常识之宗法和礼仪(一)宗法1.宗法旧时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
它包括封建社会规定的嫡庶、血统的法则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庆吊、送终等事情的家法。
这种制度是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贵族世袭统治服务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会中长期保存。
2.嫡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正妻所生的儿子。
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
从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
3.宗子指嫡长子。
依宗法,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
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权,要继承特别多的遗产,应受小宗的尊敬。
宗子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别高贵,故又叫“宗主”。
4.庶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妾(小妻)生的儿子。
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袭,诸侯的君位也如此。
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
5.众子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
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妾(小妻)所生的庶子。
6.亲戚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以称“亲”,父母对儿女也可以称“亲”。
前者如《送东阳马生序》:“其将归见其亲也。
”后者如《左传·隐公四年》记载卫国大夫石碏(què)杀掉谋杀国君的儿子石厚时,说石碏是“大义灭亲”。
“戚”表示亲属关系时比“亲”疏远些,使用频率极低。
汉代以后,“亲”主要表内亲,“戚”表外亲。
“亲”与“戚”连用时,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包括本宗与外姻,即同姓本族与异姓外族姻亲。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7.六亲泛指亲属。
但具体说法不一:按《左传》说,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娅;按《周易》说,指父子、兄弟、夫妇;按《汉书》说,指父母、兄弟、妻子;等等。
8.三党指父党、母党、妻党,亦即父族、母族、妻族。
9.考妣旧时父亲死后称“考”,母亲死后称“妣”。
《礼记·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
”如《项脊轩志》:“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我国文化要略第九章知识点总结归纳】一、我国文化要略第九章知识点总结我国文化要略第九章主要介绍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
通过对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介绍,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了我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和博大精深。
在这一章中,我们了解到了我国传统艺术的起源、发展历程、特点和在我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这一章也介绍了一些知名的我国传统艺术家和作品,让我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我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二、我国传统绘画和书法我国传统绘画和书法被誉为“东方艺术之冠”,其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我国绘画和书法强调意境的表达和笔墨的运用,注重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在我国文化要略第九章中提到了一些知名的我国画家和书法家,如顾恺之、米芾、张大千等,他们的作品在我国传统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学习和了解这些艺术家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传统绘画和书法的特点和魅力,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对艺术的独特追求和表达方式。
三、我国传统音乐和舞蹈我国传统音乐和舞蹈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涵。
我国古代音乐以雅乐、庙堂音乐为代表,具有深厚的宗教、礼仪和宫廷背景。
而我国传统舞蹈则以民间舞蹈和宫廷舞蹈为主,包括了华族舞、少数民族舞等多种形式。
在我国文化要略第九章中,我们对我国传统音乐和舞蹈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和介绍,从古代传统音乐舞蹈到现代的发展和传承,让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和感受到了我国传统音乐和舞蹈的魅力和意义。
四、对我国传统艺术的个人观点和理解我国传统艺术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魅力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艺术享受和审美愉悦。
对于我个人而言,我国传统艺术是我国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通过对传统艺术的学习和了解,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我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我国传统艺术也具有很强的时代传承性和当代创新性,我们需要继承和传承我国传统艺术,同时也要推动其与时代的融合和创新,让我国传统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古代文化:宗法常识【宗法】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
它包括封建社会规定的嫡庶、系统的法则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庆吊、送终等事情的家法。
这种制度是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贵族世袭统治服务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会中长期保存。
【嫡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正妻所生的儿子。
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
【宗子】指嫡长子。
依宗法,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
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权,要继承特别多的遗产,应受小宗的尊敬。
宗子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别高贵,故又叫“宗主”。
【庶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妾(小妻)生的儿子。
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袭,诸侯的君位也如此。
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
【众子】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
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小妾(妻)所生的庶子。
【亲戚】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以称“亲”,父母对儿女也可以称“亲”。
前者如《送东阳马生序》:“其将归见其亲也。
”后者如《左传·隐公四年》记载卫国大夫石碏(què)杀掉谋杀国君的儿子石厚时,说石碏是“大义灭亲”。
“戚”表示亲属关系时比“亲”疏远些,使用频率极低。
汉代以后,“亲”主要表内亲,“戚”表外亲。
“亲”与“戚”连用时,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包括本宗与外姻,即同姓本族与异姓外族姻亲。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六亲】泛指亲属。
但具体说法不一:按《左传》说,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娅;按《周易》说,指父子、兄弟、夫妇;按《汉书》说,指父母、兄弟、妻子;等等。
【三党】指父党、母党、妻党,亦即父族、母族、妻族。
【考妣】旧时父亲死后称“考”,母亲死后称“妣”。
如《礼记·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
”《项脊轩志》:“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昭穆】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庙排列的次序。
始祖庙在中间,以下各代按照辈分,分别列于两侧:二世、四世、六世居左,为昭;三世、五世、七世居右,为穆。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之宗法礼仪(精练)宗法礼仪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78.在古代宗法社会中,嫡长子指旧时嫡妻所生的长子,因其地位最高,又称“宗子”,有继承父亲地位和财产的权利。
(√)79.冬至之日,最高统治者都会祭天,因为他们认为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一直延续到清代;夏至之日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
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土神、谷神、社稷等。
(√) 80.“封禅”指在都城的城郊祭天、祭地的盛典。
历代好大喜功的帝王都给予特别的重视。
(×)[拓展]“封禅”专指在泰山的天地祭祀。
《史记·封禅书》:“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
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81.古代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82.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仪式称“朝仪”,是体现一代帝王之尊及典制完备的重要标志,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拓展]各朝对朝仪都有严格的规定和等级区别。
一般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
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泛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83.古代诸侯会定期朝见天子叫“朝聘”。
每年派大夫朝见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为“朝”。
(√)84.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
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置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拓展]长揖,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拱,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85.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古代文化常识“歌诀+注释”之一:宗法礼仪古代文化常识歌诀◆◆◆01三皇五帝古中国,六合八荒定九州。
炎黄二帝华夏肇,尧舜大禹禅让留。
土社谷稷有江山,左昭右穆宗庙修。
牺牲玉帛弗敢加,三牲总称猪羊牛。
少牢无牛诸侯祭,家祭祖道禊事修。
【注】1.三皇五帝:历史神话人物“三皇”与“五帝”的合称,具体所指有多种说法。
中学生知道“三皇五帝”是我们的老祖宗即可。
2.六合八荒:六合指“上、下、左、右、前、后”,八荒指“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北、西南”。
李白有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如果拿到现在说,就成了“秦王把上下左右前前后后都收拾完了,这是多牛掰的事!”可人家一个“六合”就代表了,古人词汇比如今多得多。
贾谊《过秦论》说秦王有“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四海”如今还用,“八荒”只存在于考试中了。
3.九州:汉族先民自古就将汉族原居地划分为九个区域: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怎么记住这九州呢?给你编个“小故事,巧记忆”:雍正徐扬荆,鲫鱼两眼青。
至于是个什么故事,请你自己脑补吧!嘿嘿!4.炎黄:传说中上古中国的两个部落领袖,这老哥俩影响太大了,以至于汉族后来被称为“炎黄子孙”。
5.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为土神,稷为谷神。
“社稷”合称指国家。
6.昭穆:宗庙、坟墓的左右位次,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之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穆”。
左昭右穆,一字排开,你看,死后也得这么讲规矩。
7.牺牲:这里是个名词,指祭祀或祭拜用品。
“牛羊豕”是最常见的祭礼,合称“三牲”(敲黑板:豕,读作“屎”,就是猪);祭祀时牛﹑羊﹑豕都用上,请老祖宗享用,叫“太牢”,只用羊﹑豕二牲叫“少牢”。
前者天子用,后者诸侯用。
我们家祭拜祖宗,用的是猪肉、鸡蛋和豆腐,级别差远了。
8.祭祀活动:有“家祭”,指家庭举行祭祀,向先人表示哀悼;有“祖道”,指祭祀路神,为人践行;有“禊事”,指三月上巳临水洗濯、祓除不祥的祭祀活动。
宗法礼俗文学常识
宗法礼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家族为中心,强调血缘关系和尊卑有序。
这种文化传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使其呈现出独特的面貌。
在古代,家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族的稳定和和谐至关重要。
因此,宗法礼俗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种文化传统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体现,也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表现。
例如,在古典小说《红楼梦》中,家族的兴衰、亲情和伦理道德等宗法礼俗元素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另一方面,文学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宗法礼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学的影响是深远的。
它不仅影响了文学的主题、风格和形式,也影响了作家的创作理念和表达方式。
例如,古典诗歌常常涉及到亲情、友情、爱情等宗法礼俗元素,这些元素反映了作家对家族、伦理和道德的关注。
在探讨宗法礼俗对文学的影响时,我们不仅可以从文学作品本身出发,还可以从社会历史背景、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对宗法礼俗和文学关系的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也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
在当今社会,虽然宗法礼俗的一些具体形式已经消失或改变,但其核心价值观仍然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我们仍需要关注宗法礼俗对文学的影响,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和价值,为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提供有益的启示。
高三文化常识之宗法礼俗节日宗法嫡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正妻所生的儿子。
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
从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
宗子:指嫡长子。
依宗法,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
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权,要继承特别多的遗产,应受小宗的尊敬。
宗子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别高贵,故又叫“宗主”。
庶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妾(小妻)生的儿子。
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
宗法诸子常考知识清单:1.嫡子原是正妻生,除此之外皆称庶。
2.宗子专指嫡长子,继承顺次排亲戚:亲,内亲;戚,外亲;“亲”“戚”连用,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包括本宗与外姻,即同姓本族与异姓外族姻亲。
六亲:《左传》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婚姻;嫁娶)、姻娅(亲qìng家和连襟。
泛指姻亲) 《周易》父子、兄弟、夫妇《汉书》父母、兄弟、妻子三党父党、母党、妻党,亦指父族、母族、妻族九族父族四:指自己一族。
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母族三: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妻族二: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亲戚关系常考知识清单:1.内亲父母和手足,外戚姻亲与同宗,古今含义大不同。
2.父死称考,母死称妣,如丧考妣是贬义。
宗庙:我国的宗庙制度是儒教祖先崇拜的产物。
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庶人不准设庙。
(庶人祭于寝)昭穆: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庙排列顺序的次序。
始祖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
始祖庙在中间,以下各代按辈分,分别列于两侧:二世、四世、六世居左,为昭;三世、五世、七世居右,为穆。
七庙:四亲(父、祖、曾祖、高祖)庙、二祧tiāo(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
太庙:天子的祖庙,如《伶官传序》:“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
宗庙祭祀常考知识清单:1.宗庙制度源儒教,皇七侯五大夫三,士人一庙供祖先。
第九章政治常识皇帝制西周、春秋战国前期,天子称“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
战国中期以后,各诸侯也相继称王。
秦王统一中国,诸侯争战的局面结束,天下安定。
秦王嬴政自认为功劳高于古代所有的帝王,不应再仅仅称王,就让大臣们讨论此事。
大臣们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
”建议秦王嬴政称“泰皇”。
秦王决定取古代“三皇”之“皇”和“五帝”之“帝”,合而为一,称为“皇帝”。
从此,“皇帝”一词就成为君主专制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的尊号。
明清两代六部的职能史部:主管全国文职官吏的挑选、考查、任免、升降、调动、封勋,大体相当于现代的组织部的职能。
户部:主管国家户籍、田亩、货币、各种赋税、官员俸禄,大体相当于现代的农业部、财政部。
礼部:主管朝廷重要典礼(如祭天地、祭祖先等)、科举考试、接待外国来宾,类似现代的教育部和外交部礼宾司。
兵部:主管全国武职官员、练兵、武器、弹站,相当于现代的国防部。
刑部:主管国家司法、行政,相当于现代的司法部。
工部:主管兴修水利、主要的土木建筑工程,大体相当于现代的水利部和建设部。
中国古代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
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
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
这一制度创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衰落于南北朝时期,废除于隋朝,随之科举制形成。
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
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政府政府是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指的是国家行政机关。
在唐朝,国家政权机构的设置、发展确立了负责中枢政务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是:负责决策的中书省,负责审议的门下省,具体执行的尚书省。
三省长官共同行使宰相职权,负责处理国家政务。
这些长官们日常办公的地方叫“政事堂”,号称“政府”。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说:“李林甫领事部尚书,日在政府。
”胡三省注云“政府”即政事堂。
一、孝悌孝:指赡养父母、尊敬父母。
如“今之孝道,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孟子·万章上》)。
悌:指对兄长敬重、顺从。
如“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二、祭祀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三牲: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只有羊、豕,没有牛,称为“少牢”。
因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称这类牺牲为牢。
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如“至易水上,既祖(祖,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取道”(《荆轲刺秦王》)。
三、行礼长揖:古代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合抱表示敬意。
如“子路拱而立”(顿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后也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
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迟顿首。
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丘迟《与陈伯之书》)。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
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后来,子拜父,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天,拜神,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膜拜:古代的拜礼。
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
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
现代汉语“顶礼膜拜”形容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
如“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
古代文化常识第九章宗法
1、宗法是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统远近区分嫡庶亲疏的一种等级制度。
2、族,表示亲属关系。
九族指的是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这是同姓的族。
九族之外,还有所谓的三族。
称父族、母族、妻族为三族,是三种说法的其中之一。
3、“使武安侯在者,族矣”,这句话中的“族”是族诛的意思。
后世所谓诛九族,包括从高祖到玄孙的直系亲属,以及旁系亲属中的兄弟、堂兄弟等,这是专制时代最惨无人道的刑法。
4、周代贵族把始祖一下的同族男子逐代先后相承地分为“昭”“穆”两辈。
这是周代宗法和后世不同的一点。
周代贵族用“昭”“穆”区别父子两代,隔代的字辈相同。
5、古代宗法上有大宗、小宗之分。
嫡长子孙这一系是大宗,其余的子孙为小宗。
大宗比小宗为尊,嫡长子比其余诸子为尊。
嫡长子被认为是继承始祖的,称为宗子。
只有宗子才有主祭始祖的特权,继承更多的财产,受小宗的尊敬。
6、兄弟之子为从子,兄弟之女为从女,后来又称为侄儿侄女。
夫又称为婿,夫之父称为舅,又称为嫜,夫之母称为姑。
夫之父母连起来称为舅姑或姑嫜。
妇之父母与婿之父母相谓为婚姻,分开来说,妇之父为婚,婿之父为姻。
7、嫡庶之分,在宗法社会里是非常严格的。
正妻称为嫡妻,嫡妻生的儿子为嫡子。
妾生的儿子称为庶子。
这是一种区别。
长子为嫡子,非长子为众子,这又是一种区别。
正妻所生的长子才有承袭的资格。
妾所生的儿子即使年长,如果正妻有子,仍应由正妻的儿子承袭。
8、由于生者和死者亲属关系有亲疏远近的不同,丧服和居丧的期限也各有不同。
“五服”是指丧服的五个等级,分别是斩衰、齐衰、大功、小攻、缌麻。
9、在丧期中可看出重男轻女,妻子为丈夫居丧三年,丈夫为妻子居丧只有期年。
在丧服中可看出嫡庶区分很严,庶子为嫡母服丧三年,嫡子不为庶母服丧,后改为期年。
在丧服中表现了血统亲疏的等级。
习惯以五服以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