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七章 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 专题三 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
- 格式:doc
- 大小:209.50 KB
- 文档页数:13
学案55赏析语言之特点(风格)——品词析情,整体感悟复习任务熟悉并掌握常见的语言风格及其赏析方法。
考情微观知识图要均见学案54前备知识——语言风格及语言特征和诗人风格一、辨析两组概念1.语言特点和语言风格语言特点(特色)泛指一切语言相别于其他语言的风格特点,而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与诗歌的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且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
语言特点既包括语言风格,又包括用词、造句、叙述口吻等表达技巧要素。
2.语言风格与诗人风格不同的诗人因其个性、经历与思想不同,而在创作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创作风格,如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等。
诗人风格中包括语言风格,但不全是指语言风格,它还包括思想感情等诸多要素。
诗人风格是变化的,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风格,如李清照早年诗词清新明丽,而晚年则婉约凄凉。
诗人的风格是多样的。
如苏轼风格是旷达豪放的,但其某些诗篇又是委婉细腻的。
同样,李清照词是婉约的,但她的词作也有豪放的一面。
我们在赏析某首诗歌的语言特色时,不要先入为主地判定诗人的创作风格;我们在赏析语言风格时,不要等同于作者的创作风格。
总之,我们要就诗论诗,从诗歌的实际出发。
二、古诗常见的九种语言风格风格类型类型解说代表人物豪迈雄奇语言气势磅礴,节奏奔放,形象豪迈博大,意境恢宏阔远,情感积极向上。
苏轼、王昌龄沉郁顿挫语言深沉蕴藉,语势停顿转折,诗人似有千言万语,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
杜甫悲壮慷慨思绪悲壮,出语高昂,充满感慨;怀才不遇,感时伤世;忧国忧民,愤慨不平。
辛弃疾、陆游朴素自然不堆砌辞藻,不搬弄典故,质朴无华,平淡中蕴含深意。
陶渊明、白居易婉约细腻有“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
李清照、柳永活动一熟悉常见的语言风格(一)请判断下列诗句的语言风格。
(从表格后选相应的字母填入表中)A.沉郁顿挫B.悲壮慷慨C.清新自然D.委婉含蓄E.平淡质朴F.华美绚丽G.婉约缠绵H.雄奇豪放I.明快简洁答案①C②E③F④D⑤G⑥I⑦B⑧H⑨A(二)整体判断语言风格(2019·全国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任务。
核心突破二从语言角度鉴赏-—因言得意,得意赏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诗歌丰富的思想感情、优美的意境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
诗歌的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加凝练、优美,更具抒情性、含蓄性、跳跃性和感染力。
古诗词语言从语音上分析,有音乐美、节奏美;从语义上分析,具体有语境表层义和特殊的深层义,有形象、情感、精练美;从语法上分析,有语序颠倒、语句跳跃、词语错位、词性活用、成分省略等,常常造成特别的艺术效果。
语言风格更是呈现出多样的变化,如热情奔放、沉郁顿挫、委婉含蓄等等。
一、炼字炼字就是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一般来说,炼字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1.炼动词动词往往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鉴赏古典诗词就是要反复咀嚼品味,体悟含蓄蕴藉、深刻隽永的字词。
动词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巴尔扎克语)的特点,同时动词在勾勒人物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
诗歌语言“凝练”的特点也表现在动词的运用层面。
动词具有极强的概括性,能够给鉴赏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如“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一个“厌”字,将多少“沉痛伤乱”包蕴其中。
动词,尤其是一些“多义”和“活用”的动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试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韵味。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赤壁怀古》)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穿”字,化静为动,写出了乱石的陡峭、尖锐;“拍”字,运用拟人手法,点出了江流湍急的气势;“卷”字,表现了江涛冲击堤岸后形成雪花的力度。
这三个动词形象生动地描摹出赤壁山势的险要高峻和水势的汹涌澎湃,有声有色地展现了古战场雄壮的画面。
2.炼形容词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这些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
微案三鉴赏古代诗歌的技巧古代诗歌的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包括各种抒情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的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的作用。
微点突破一诗歌技巧——抒情方式常见的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对人物或事物的爱憎情感。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等。
1.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抒发感情的方式。
包括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以景结情等方面,尤其要注意“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其目的是让“哀情”更悲。
2.托物言志:也叫咏物抒怀。
借助自然界中某一物象所具有的特征,来表现作者的某种志向或情感。
3.用典抒情:剪接典型故事,借助典故来抒发情感,来讽喻时政。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商隐的《锦瑟》。
4.借古讽今:也称作咏史怀古诗。
借助历史上的人物或事件来隐喻、规劝当朝。
“借古”是手段,“讽今”是目的。
例题阅读下面唐诗,从写作技巧方面简析三四两句的艺术效果。
(4分)过三闾庙戴叔伦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松风起,萧萧枫树林。
答:剖析三、四句写三闾庙周围景色,点明季节是“松风起”的深秋,时间是“日暮”,景色是“枫树林”,再加上“萧萧”这一象声叠词的运用,更觉幽怨不尽,情伤无限。
答案①三、四两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2分)②通过“日暮松风”“萧萧枫林”等意象渲染出凄怨悲凉的意境氛围,烘托出屈子之怨的深重,从而突出了“怨”的主题。
(2分)技法透视针对练习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倦夜杜甫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考情纵览阅读素养1.形散而神聚。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表达事件的发展,也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借景抒情,也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聚〞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这些都是为更好地表现主题服务的。
2.情理交融,意味盎然。
“情〞指散文中表现出来的情调趣味,它表达了作者对生活深沉含蓄,而且它又更多地把情感寓于所描写的生活材料中,转为一种情趣。
“理〞即哲理,指作者对生活进行独到的观察、深刻的思考和精心的提炼后形成的人生经验;也可指事理,即散文中表现出的对生活的认识和对生活经验的总结。
有些散文虽然取材小,但却饱含哲理,并且散文中表达的这些哲理不是凭空而发,它们往往与情绪紧密相依,是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的升华和结晶。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散文的语言往往具有高度准确的概括力,作者也力求做到句中无余字,篇中无剩言;也讲究平实易解,绝不故弄玄虚,总努力把艺术匠心藏于自然而和谐的气势之中,将一系列警句妙语融于朴实无华的文字之中,从而呈现出一种华而不俗、朴而不拙的美。
4.分类按内容和性质分有以下几种:叙事散文,写景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
整体感知,精准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文体特点要求考生在读文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读文时也要始终坚信一点,一篇优美的散文,其中的每一段落、每一句,甚至每一词都不是随意堆砌的,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都是作者精心安排、刻意提炼的,都是为主题服务的。
具备了以上读文意识,养成良好的读文习惯,读散文便成了一种“享受〞,做题也就有了“成就〞。
要在考场上轻松解读散文内涵,把握命题意图,需遵循以下阅读步骤:1.圈点勾画,理清思路文必有思,思必有路。
散文取材自由,材料丰富,但总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的,阅读散文,要注意理清文章思路。
鉴赏诗歌的语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第1题。
夏日三首(其一)张耒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1.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
(6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2题。
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杜甫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
霁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①。
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②。
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
【注】①鳣:即鳣鲔(zhān wěi),一种鲤鱼。
发发:读“bō bō”。
呦呦:“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见《毛诗》。
②杜酒:即杜康酒。
张梨:“张公大谷之梨”,见晋潘岳《闲居赋》。
2.后人评鉴此诗时,认为最后一句“归醉每无愁”应改为“归醉每应愁”。
你怎么看?请简要分析。
(6分)阅读下面的元诗,完成第3题。
江边晚望刘秉忠①沙白江青落照红,沧波老树动秋风。
天光与水浑相似,山面如人了不同。
千古周郎余事业,一时曹孟谩英雄。
东南几许繁华地,长在元戎②指画③中。
【注】①刘秉忠(1216~1274):元代政治家、文学家,曾随忽必烈南征北讨,这首诗应写于长江边。
②元戎:指忽必烈,当时还未即位当皇帝。
③画:通“划”,筹划。
3.本诗首联描写景物富有特色,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4题。
望江南李纲江上雪,独立钓鱼翁。
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注】空。
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
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
欢笑有儿童。
【注】玉花:喻雪花。
4.“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
请简要赏析。
(6分)阅读下面这首金诗,完成第5题。
横波亭(为青口帅赋)①孤亭突兀插飞流,气压元龙百尺楼②。
万里风涛接瀛海,千年豪杰壮山丘。
疏星澹月鱼龙夜,老木清霜鸿雁秋。
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
【注】①本诗是为镇守金国青口要塞的老朋友所作,写于元灭金之前。
②元龙百尺楼:元龙指三国时的陈登,刘备曾赞他有文才武略。
核心突破四从思想感情角度鉴赏——情为何物?家国情怀一、古代文人思想、感情的内涵观察那些写诗吟词的古代文人,就会发现他们的人生经历、思想感情都有共同之处:1.人生理想与人生道路古代文人的理想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和“功成身退”。
“儒”和“道”成了文人的两大思想主流。
“穷”即政治失意,人生不得志,怀才不遇;“达”即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其中,“独善其身”,可视为身退,就是出世人生;“兼济天下”,可视为功成,就是入世人生。
古人“身退”的前提是“功成”,但有作为的文人大多不能“功成”,只好走三条路:其一,愤世嫉俗,郁闷伤感(多信奉儒家思想),如屈原、杜甫;其二,黯然退隐,悠然闲适(多信奉道家思想),如陶渊明、孟浩然;其三,愤世嫉俗,不得不退隐,却又心有不甘,饱受出世与入世矛盾的煎熬(多信奉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如李白、苏轼。
身退后,不再关注天下,而是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品性,在“未功成”和“退隐”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2.喜怒哀乐的缘由古代文人的情感无非就是“喜怒哀乐”四字,同常人一样。
但引起这些情感的缘由却与众不同:(1)喜乐。
这种情感在古诗中很少见,让他们“喜乐”的大致有三方面因素:①自然。
祖国各地大好河山优美多姿。
②国家。
国家太平繁荣,百姓安居乐业。
③人生。
隐逸生活闲适、自由;政治得意,功业有成。
历经战乱后暂得安宁,亲人(友人)团聚,回归故乡。
(2)悲愤。
这种情感在古诗中最为常见,有人说,中国古代诗词是用“愁”做成的,让他们悲愤、忧愁、痛苦的因素较为丰富、复杂:①国家。
报国无门,山河沦丧,小人当道;统治者穷兵黩武,当权者昏庸腐朽。
②百姓。
人民遭受苦难,剥削者压榨人民。
③亲人。
相思不得相见。
④友人。
依依不舍的留恋,离愁别恨,牵挂、担忧、关切。
⑤历史。
昔盛今衰,王朝兴替;借古讽今,由历史寄托怀才不遇、统治者昏庸、壮志难酬等。
⑥人生。
不得志,仕途失意,被贬谪;人生短暂,年华易逝;年华已老,壮志未酬;客居他乡,孤独寂寞;人生无常,伤春悲秋。
特别知识清单(三)读懂古诗一、知识必备(一)古诗题材、体裁(二)古诗结构1.古诗的一般结构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近体诗绝句前两句写景(次),后两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 有的诗讲究起、承、转、合律诗前四句写景(次),后四句抒情(主)词上阕(片)首句渲染气氛写景(次)主句写景尾句过渡下阕(片) 承接上阕(片),表达主旨抒情(主)2.近体诗(主要是律诗)的结构3.律诗中间两联对仗(三)古诗语言古诗语言是语言的变形,它离开了口语与一般书面语,成为一种特异的语言形式,既遵循语言规范,又时时欲超出语言规范。
古诗语言的“变形”:在语言方面,建立格律以营造音乐美;在用词、造句方面,改变词性、改变词序、省略成分等;在修辞方面,常常是互文见义。
由此取得“新、巧、奇、警”的艺术效果;增加语言容量,以取得多义的效果;强化语言的启发性,以取得写意传神的效果。
但语言的“变形”都服从表情达意的目的,而非文字游戏。
古诗语言变形的地方,往往是读懂诗歌的难点。
二、方法路径(一)找准最直接的路径——标题、情语和注释1.读标题,挖信息标题,通常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重要载体,是解读诗歌的第一把钥匙。
其蕴含的信息有:①提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②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③奠定诗歌的感情基调;④表明诗歌的题材或体裁;⑤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
2.抓情语,明主旨诗歌如果有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就应紧紧抓住,这是理解诗情的一条捷径。
情语多出现在诗的后半部分,尤其是尾句,还有词的下阕。
有时作者也“移情”到景、物中,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中的“哀”字。
当然,诗中所谓的“情语”并不都是作者最真实的情感表达,有的诗人会故意用反语(这种情况很少)。
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能够通过抓住“情语”进而读懂诗歌的。
3.读注释,明暗示诗后如果有注释,则注释也蕴含着丰富的信息,知晓这些信息,会对读懂诗歌有直接的帮助。
(二)找准最稳妥的路径——关键字词、景事情和尾句1.抓关键字词,突破理解障碍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
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梅雨①杜甫南京犀浦道②,四月熟黄梅。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
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
【注释】①此诗为杜甫寓居成都时所作,范成大《吴船录》我:“蜀无梅雨,子美熟梅时经行,偶值雨耳。
恐后人便指为梅雨,故辩之。
”②犀浦道,属成都府,治所在今郫县犀浦镇。
安史之乱,唐玄宗避蜀,因定成都为南京,实未进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两句点明作者的经行之处、时间及天气情况,既点了题,同时,也引出下文对蜀中“梅雨”景色的描写。
B.颔联描写蜀中四月“梅雨”景象:细雨“冥冥”、江水“湛湛”;一“来”一“去”,迅捷轻快而自如。
C.颈联侧面描写细雨,突出连绵细雨带来的结果——卷走并打湿屋顶的茅草,山间云雾弥漫,狂放中显静柔。
D.此诗描写蜀中四月的风景,壮美纤丽互见,宏观微观俱陈。
细雨迷蒙,密雾难开,春水盈野,意境壮阔浩渺。
2.本诗与《春夜喜雨》同为诗人写雨的名篇,而艺术手法各有特色。
请结合两首诗的尾联加以分析。
【答案】1.C2.①本诗尾联通过实写眼前雨后河中仿佛整日有蛟龙在嬉戏,形成一个个漩涡达到河岸又返回来的热闹场景,从侧面描写细雨,点出了诗人的心情,表明诗人对蜀中美好景色的赞美之情。
②《春夜喜雨》尾联紧扣题中的“喜”字,运用想象,虚写明晨雨后的锦官城的迷人景象: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又以花代万物,表达了诗人对“好雨”润泽万物、万物发荣滋长的无比欣喜之情。
【解析】1.C项“卷走屋顶的茅草”表述不当,无文本支撑,且与整首诗的意境不吻合,基于此,“狂放中显静柔”的表述也就失去了依据。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艺术手法的能力。
“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河中仿佛整日有蛟龙在嬉戏,形成一个个漩涡达到河岸又返回来。
通过实写眼前雨后河中仿佛整日有蛟龙在嬉戏,形成一个个漩涡达到河岸又返回来的热闹场景,从侧面描写细雨。
诗句融情于景,点出了诗人的心情,表明诗人对蜀中美好景色的赞美之情。
第七章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入门知识古诗常识一、体裁常识诗歌从时间角度分为古代诗歌和现(当)代诗歌,从格律角度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
中国古代诗歌以抒情诗为主,兼有部分叙事诗。
中国古诗从发展源流角度又可分为诗、词、曲三种。
1.诗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1)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亦称“古诗”“古风”。
这种诗体产生较早,唐以前各种形式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以后把凡不遵守近体诗规则的诗歌也叫古体诗。
这种诗体依据每句字数的不同可分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唐以后五言和七言古体诗成为主流,简称“五古”“七古”。
“五古”主要从汉代五言诗发展而来,“七古”则是从七言和杂言歌行发展而来。
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者,但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
古体诗的特点:章无定句,句无定字,句式可整可散,篇幅可长可短,每句字数可多可少。
不讲平仄,不讲对仗。
用韵押韵,自由灵活。
一般押宽韵,大多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而且可以换韵。
乐府诗是古体诗的一种。
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专管音乐的官署,因兼及创作和搜集民间诗歌、乐曲,后遂称这类诗歌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属古体诗的一种,除要求配乐歌唱外,其形式和古体诗没有区别。
后世将魏晋至唐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袭用乐府题名仿作的不合乐的作品,统称乐府。
宋元以后,配乐歌唱的词、散曲等,有时亦称乐府。
(2)近体诗,亦称“今体诗”。
中国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与古体诗相对而言。
由于有严格的格律要求,所以人们又把它称作格律诗。
律诗的格律十分严密,其要求主要有:①诗的每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言和七言两种,简称“五律”“七律”。
②诗句的数量有不同限制,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即在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③有特定的对仗要求。
八句者每两句为一联,计四联,依次通常称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每联的上句称为出句,下句称为对句。
专题一掌握关键的读懂诗歌能力一、标题切入诗歌的标题相当于诗歌的眼睛,它包含着丰富的信息。
读懂诗歌,首先要借助对标题的分析窥见诗中蕴藏的丰富信息。
1.从标题推知写作的具体内容及情感的触发点2017年高考卷中诗歌标题除浙江卷外,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对诗歌的中心事件作了交代,如全国卷Ⅰ“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全国卷Ⅱ“送子由使契丹”,江苏卷“秋兴”,对诗歌的内容、事件作了明显的提示或概括。
像这样的标题很多,如“逢入京使”“夜上受降城闻笛”等。
这类标题,诗人常常会把诗作叙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缘起等内容在题目中向读者作交代。
因此,赏析诗歌时抓住题目中交代的主要事件,便可比较容易地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2.从标题探寻诗歌的感情倾向像下面的标题都可以用来推测诗歌的感情倾向:“悯农”“伤田家”“春怨”“书愤”“哭晁卿衡”“怀吴中冯秀才”“桃林夜贺晋公”“汾上惊秋”“望鹦鹉洲悲祢衡”。
我们要找准凝聚着诗人情感的那个字眼,看其词性、成分、情感特征、内容、涉及对象等。
3.从标题看诗歌的意旨,即诗人写作本诗的目的、意图2017年全国卷Ⅲ诗题“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文字很多,除点明写作缘由外,“戏赠”二字就点明了白居易写作此诗的目的:戏谑友人,夸耀自己。
当然,读完全诗后可知“戏言”中有“真言”。
如果能抓住标题中像这样点明写作目的的关键词语品读,离真正读懂诗歌就不远了。
4.从标题看诗歌的题材类型很多标题会反映出一首诗的题材类型,不同题材类型的诗往往有不同的情感内容、不同的写法。
(1)以地名(包括亭、台、堂、馆)为标题如:“隋宫”“金谷园”“乌衣巷”“石头城”“赤壁”“苏武庙”“马嵬坡”“台城”“焚书坑”“西施滩”“江亭”“琴台”“鹿砦”“竹里馆”“黄鹤楼”等。
以此为题的诗大多是怀古诗,表达的感情常常是借古讽今、吊古伤今或登临览胜、即景抒怀。
(2)以动植物或事物名为标题如:“蝉”“菊”“早梅”“孤雁”“柳”“蜂”“云”“流莺”“石灰吟”“海棠”“子规”等。
专题二掌握关键的高考真题研究能力[考点要求]能阅读理解、分析鉴赏浅易的古代诗文。
1.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2.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1.(2014·某某)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唐]李端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三峡吟[南宋]徐熙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注]。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某某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1)读标题,探内容第一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标题交代了诗的中心事件(“溪行逢雨〞)和写作对象(“与柳中庸〞)。
第二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标题点明了“吟〞的写作对象(“三峡〞)。
(2)读正文,明主旨第一首:该诗的“情语〞是“那堪〞一词,表达了思念友人的伤心之情。
第二首:该诗的“情语〞是“愁〞一词,表达了愁并非因客观事物而生,而是从自己而生的道理。
(3)读注释,挖暗示注释的暗示是:用典,景哀。
李诗鉴赏李端这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前两句“日落〞“山昏〞“雨繁〞,烘托出昏暗、凄冷的意境。
后两句写“共听一声猿〞,其实听猿的仅限于作者自己,作者却将猿的哀鸣连同周遭山昏雨繁的景观一起推向友人,设想两处分宿而能共听共感,个人体验便因相思之情更增添了厚度。
这种写法使情思显得稍为复杂。
徐诗鉴赏标题“三峡吟〞,意为“吟三峡〞,即把“三峡〞当作“吟〞的对象,因而整首诗类似“咏物〞之作,借吟咏三峡来阐明某个道理。
“咏物〞可以抒情,也可以说理。
本诗的诗意在说理,告诉读者三峡一带的猿啼本身没什么愁苦之说,“行人〞听了觉得愁苦,是因为“行人〞心里自有愁苦,这就是“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的蕴意。
核心突破二从语言角度鉴赏——因言得意,得意赏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诗歌丰富的思想感情、优美的意境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
诗歌的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加凝练、优美,更具抒情性、含蓄性、跳跃性和感染力。
古诗词语言从语音上分析,有音乐美、节奏美;从语义上分析,具体有语境表层义和特殊的深层义,有形象、情感、精练美;从语法上分析,有语序颠倒、语句跳跃、词语错位、词性活用、成分省略等,常常造成特别的艺术效果。
语言风格更是呈现出多样的变化,如热情奔放、沉郁顿挫、委婉含蓄等等。
一、炼字炼字就是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一般来说,炼字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1.炼动词动词往往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鉴赏古典诗词就是要反复咀嚼品味,体悟含蓄蕴藉、深刻隽永的字词。
动词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巴尔扎克语)的特点,同时动词在勾勒人物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
诗歌语言“凝练”的特点也表现在动词的运用层面。
动词具有极强的概括性,能够给鉴赏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如“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一个“厌”字,将多少“沉痛伤乱”包蕴其中。
动词,尤其是一些“多义”和“活用”的动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试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韵味。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念奴娇·赤壁怀古》)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穿”字,化静为动,写出了乱石的陡峭、尖锐;“拍”字,运用拟人手法,点出了江流湍急的气势;“卷”字,表现了江涛冲击堤岸后形成雪花的力度。
这三个动词形象生动地描摹出赤壁山势的险要高峻和水势的汹涌澎湃,有声有色地展现了古战场雄壮的画面。
2.炼形容词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
这些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
形容词是表现人(物、景)的特点、性质、状态等的词语,起修饰作用。
因此形容词作为“炼字”的对象时,需注意其修饰的生动传神和凝练含蓄,同时要特别注意两种情况: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1)请简析“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阔”字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惆怅、凄苦、悲凉的,“阔”字既写出了景物的特征,又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开头连用了七组叠字,有什么表达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七组十四个叠字,形象、细致而深入地表达了词人在遭受深创剧痛后的愁苦之情,为全词奠定了悲苦愁绝的感情基调。
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蕴愁,创造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读来仿佛可以听到词人那迟缓沉重的足音。
“寻”“觅”“冷”“清”“凄”“惨”“戚”,本是富有形象色彩和感情色彩的词,把它们重叠起来,集中在一起,就更加强了它们的艺术效果。
3.炼色彩词色彩词,即表示颜色的词。
诗词中使用色彩词,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表现心情。
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作者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着色的思绪”)。
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作者的浓情,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中。
4.炼虚词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
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唐朝诗人善于运用虚词,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若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方”“始”两个虚词表现出的是生命尽头透出的一股执着与坚韧的精神力量。
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我们就不难领略诗词中炼虚词的美的效果了。
阅读李煜《虞美人》词的上阕,然后回答问题。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又”字表示多次,承接“何时了”,怕见“春花秋月”偏“东风”又吹,写出了词人的无奈与痛苦。
二、炼句古人在写诗中对句子更是千锤百炼,炼成了有特殊句式的诗句。
1.倒装句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因此需要倒装;有时是为了强调,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也采用倒装的句式。
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定语“孤城”挪前,除了为符合七绝平仄格式外,目的还在于突出和强调玉门所处孤立突兀的地势。
又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按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应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
但如果就这样呆板地铺叙直陈为“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画面中心就是“竹”和“莲”,便归于静止。
按诗中顺序的安排,“竹喧”“莲动”便成为“浣女”“渔舟”入画的引子。
于是画面中心移到了动作的主动因素“浣女”“渔舟”上。
“浣女”“渔舟”之动,不仅远比“竹”“莲”之动鲜明可见,而且它们作为动作的起点和动力,使过程得以不断持续。
这就大大增强了画面的动作性、鲜明性。
试把下列句子中的倒装部分找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
(1)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多情应笑我”应为“应笑我多情”。
倒装固然使平仄调配和谐,但更突出了“多情”,强调了词人的无奈和感慨。
(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应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这样倒装,突出了词人的景仰之情。
2.省略句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就产生了省略现象,也就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古诗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1)答话包孕问话如贾岛《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
这就有如电影里的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读者、观众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2)意象组合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
例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
“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
又如黄庭坚“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
全用名词意象组合在一起,富有极大的包孕性,写出了两人友谊的深厚。
其他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更是如此,这里无须赘言了。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温庭筠《商山早行》中脍炙人口的名句,这个名句在句式上有何特点?这样表达有何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纯名词组合成句,省略动词(意象叠加)。
这两句选取了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组合在一起,勾勒出旅人早行的图画;意象具足,所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具有极大的包孕性,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三、风格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与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
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诗人、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在此有必要提醒考生的是,我们往往给某些词人冠以“婉约派”或“豪放派”的头衔,这只是说明这位词人的作品整体上呈现某种风格,并非说这位词人的全部作品都是这一种风格。
我们在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时,还是应当就诗论诗。
语言风格和诗词的风格往往有一致的地方。
诗词作品的风格包括其意境(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和语言。
豪放词的语言绝不婉约,而婉约词的语言绝不豪放。
因此我们在鉴赏诗词的语言风格时,难免会用到表述诗词风格的专用词汇。
语言风格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清新、朴素、平实、华丽、幽默、活泼、庄重、简洁、精练、生动、含蓄、明快、通俗、自然、浅显等。
试分析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豪放风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意象豪放。
选择了“大江”“乱石”“惊涛”“雪花”等雄壮有力的意象,意象豪放。
(2)意境开阔。
词的上阕描写了“大江东去”的阔大场面及古战场的雄奇,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富有气魄的画面。
(3)情感旷达。
虽然词人在抒发壮志难酬的悲伤,但并不囿于此,而是“还酹江月”,表达了词人超脱、旷达的胸襟。
一、掌握鉴赏角度与思路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经杜甫旧宅雍陶浣花溪里花多处,为忆先生在蜀时。
万古只应留旧宅,千金无复换新诗。
沙崩水槛鸥飞尽,树压村桥马过迟。
山月不知人事变,夜来江上与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