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例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的术后疼痛干预研究_曾碧娟 (1)
- 格式:pdf
- 大小:113.37 KB
- 文档页数:2
中外医疗China &Foreign MedicalTreatment肛裂是指齿状线以下的肛管皮肤层裂开后所形成的溃疡,它的方向和肛管的纵轴相互平行,大约长0.5~1.0cm,呈现椭圆或者梭形,通常能引起剧烈的疼痛。
多发生于青壮年人群,少数发生于儿童和老年人。
有资料显示,普遍是男性多见于女性,但是也有10%的女性在分娩后会发生肛裂。
肛裂一般发生在肛门后、前正中,并以肛门的后部较多,而在两侧的比较少[1]。
一开始只在肛管的皮肤上有一个很小的裂口,久而不治则可裂到皮下的组织或者括约肌浅层。
加强术后的疼痛干预,对患者的顺利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研究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的术后疼痛干预方法,现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2年6月间来该院经过改良纵切缝术治疗后的慢性肛裂患者50例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该院收治的50例经过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的慢性肛裂患者,其中男性38例,女性12例。
年龄在18~60岁之间,平均年龄25岁。
病程10个月~10年,平均2.7年。
单发6点肛裂32例,单发12点肛裂18例。
住院的时间大概在10~20d,平均15。
创伤面的愈合时间大概在15~25d,平均住院20d。
50例经过术后疼痛护理的患者恢复的效果较良好,几乎全部康复出院。
1.2基本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平均地分成常规组和干预组。
常规组采取普通的干预护理方法,即进行常规的检查和护理。
干预组采取药物干预法,运用持续恒量静脉注射镇痛术。
药物:吗啡10mg,芬太尼400mg 加生理盐水直至100mL。
给予患者负荷量4mL,持续输注2mL/h,患者自控镇痛量1.5mL,设定时间为15min,留置24~36h。
手术后每2h/次进行测定并记录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心率、呼吸、氧饱和度。
此外还要留心患者的疼痛反应、睡眠质量以及手术之后或者疼痛干预之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2]。
1.3评价标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疼痛IV 级的评定标准来评定镇痛的效果,Ⅰ~Ⅱ级视作效果良好。
50例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的术后疼痛干预研究目的研究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的术后疼痛干预方法。
方法选取该院50例经过改良纵切缝术治疗后的慢性肛裂患者,随机、平均地分成两组,即常规组和干预组。
常规组:术后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
干预组:术后对患者进行精心的心理护理,并采用自控镇痛泵对患者进行干预。
结果干预组疼痛程度明显比常规组的较轻。
结论慢性肛裂术后采用自控镇痛泵,干预效果较好,且用药简单、合理,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标签:慢性肛裂;疼痛干预;自控镇痛泵肛裂是指齿状线以下的肛管皮肤层裂开后所形成的溃疡,它的方向和肛管的纵轴相互平行,大约长0.5~1.0 cm,呈现椭圆或者梭形,通常能引起剧烈的疼痛。
多发生于青壮年人群,少数发生于儿童和老年人。
有资料显示,普遍是男性多见于女性,但是也有10%的女性在分娩后会发生肛裂。
肛裂一般发生在肛门后、前正中,并以肛门的后部较多,而在两侧的比较少[1]。
一开始只在肛管的皮肤上有一个很小的裂口,久而不治则可裂到皮下的组织或者括约肌浅层。
加强术后的疼痛干预,对患者的顺利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研究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的术后疼痛干预方法,现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2年6月间来该院经过改良纵切缝术治疗后的慢性肛裂患者50例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该院收治的50例经过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的慢性肛裂患者,其中男性38例,女性12例。
年龄在18~60岁之间,平均年龄25岁。
病程10个月~10年,平均2.7年。
单发6点肛裂32例,单发12点肛裂18例。
住院的时间大概在10~20 d,平均15。
创伤面的愈合时间大概在15~25 d,平均住院20 d。
50例经过术后疼痛护理的患者恢复的效果较良好,几乎全部康复出院。
1.2 基本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平均地分成常规组和干预组。
常规组采取普通的干预护理方法,即进行常规的检查和护理。
探究改良纵切横缝术对慢性肛裂的临床疗效【摘要】改良纵切横缝术是治疗慢性肛裂的一种有效方法。
本文旨在探究该手术在临床中的疗效。
首先介绍了改良纵切横缝术的原理和手术操作步骤,然后通过观察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处理情况来评估其治疗效果。
同时还重点讨论了术后护理的重要性。
结论部分将总结改良纵切横缝术在治疗慢性肛裂中的作用,并提出展望和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改良纵切横缝术能够有效缓解慢性肛裂症状,且术后并发症较少。
未来研究应该进一步探讨该手术的长期效果,以及完善术后护理措施以提高疗效。
【关键词】改良纵切横缝术、慢性肛裂、临床疗效、并发症、术后护理、手术操作、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治疗作用、展望与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慢性肛裂是指肛门周围皮肤与黏膜发生横向裂伤,病因多为排便时主动肌收缩过力或被动肌松弛不力引起。
慢性肛裂经过数周或数月后,裂口周围组织炎症反复发作,形成顽固性肉芽组织,继而发生溃疡、增生、纤维化,使肛裂愈发难以愈合。
传统的治疗方式包括保守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然而传统的纵切术或横切术在治疗慢性肛裂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易发生术后排便疼痛、大出血、排便障碍等并发症,且容易导致裂口再度开裂复发。
如何有效地治疗慢性肛裂成为临床医师面临的重要问题。
改良纵切横缝术作为最新的治疗方法,应运而生。
改良纵切横缝术结合了传统纵切术和横切术的特点,通过调整手术顺序和方式,达到更好地创面愈合和术后疼痛控制的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改良纵切横缝术对慢性肛裂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和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探究改良纵切横缝术对慢性肛裂的临床疗效,评估该手术在治疗慢性肛裂中的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
通过对手术原理、操作步骤、临床疗效观察、并发症及处理以及术后护理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从而为医疗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临床指导,为慢性肛裂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提高治疗成功率和患者生活质量。
探究改良纵切横缝术对慢性肛裂的临床疗效1. 引言1.1 慢性肛裂病因及临床表现慢性肛裂是指肛门周围皮肤及黏膜发生慢性溃疡或裂伤的一种疾病。
其主要病因包括排便困难、习惯性便秘、过硬粪便、肛门湿疹等因素造成肛裂的发生。
在临床上,慢性肛裂的主要表现为排便时疼痛,尤其是便后疼痛较为明显,常伴有肛门部排便后出血。
患者还常常感到肛裂部位瘙痒及灼热感,造成排便时的不适感。
由于慢性肛裂的症状较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传统手术治疗对于慢性肛裂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容易出现术后疼痛、排便困难等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不小的痛苦。
探究改良纵切横缝术对慢性肛裂的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00字】1.2 传统手术治疗的局限性传统手术治疗的局限性在慢性肛裂的治疗中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传统手术治疗慢性肛裂主要包括括约肌切开术和括约肌保护术两种方式。
在括约肌切开术中,切开括约肌可以解除对肌肉产生的压力,有利于创面愈合。
这种手术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括约肌切开术容易导致术后排便功能障碍,如排便过程中出现便失禁、排便困难等症状。
括约肌切开术的愈合时间较长,易出现术后疼痛、感染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部分患者在接受传统手术治疗后仍有一定比例的复发率,需要进一步治疗。
传统手术治疗慢性肛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1.3 改良纵切横缝术的介绍慢性肛裂是指肛门区域黏膜及皮肤发生慢性创伤或破损的疾病,是临床常见的肛肠疾病之一。
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括约肌切开术和括约肌缝合术,但这两种方法存在局限性,如易发生术后疼痛、排便困难、术后出血等并发症。
改良纵切横缝术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手术方法,主要特点是在横向切开肛裂同时纵向缝合,以改善局部组织血液循环,促进伤口愈合。
改良纵切横缝术在手术操作中需要充分暴露肛裂区域,准确地切开肛裂及纵向缝合,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及伤口愈合情况。
临床研究表明,改良纵切横缝术能够有效地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促进伤口愈合,并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肛裂患者术后疼痛护理中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研究发表时间:2017-10-06T16:37:02.020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14期作者:党慧莲[导读] 在肛裂患者术后疼痛护理中对患者加强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疼痛程度,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陕西省榆林市第一医院 719000摘要:目的:对肛裂患者术后疼痛护理中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研究。
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之间122例我院肛裂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1例,对观察组患者予以心理护理干预,对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
结果:进行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疼痛程度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并且组间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肛裂患者术后疼痛护理中对患者加强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疼痛程度,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肛裂;术后疼痛护理;心理护理干预;效果;研究肛裂属于肛肠科中较为常见的疾病,能够导致患者因疼痛而无法排便,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进行手术是目前为止治疗肛裂最好的方式[1]。
面对手术,患者常会出现负性的情绪,所以心理护理干预在肛裂患者术后疼痛护理中十分重要。
本次研究将我院122例肛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61例患者予以心理护理干预,对比常规护理在肛裂患者术后疼痛护理中的效果,现在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在本次研究中,排除智力障碍及精神类疾病患者,我院以122例患有肛裂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符合相关的临床诊断标准,收治时间均为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之间。
将12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1例患者。
观察组患者男性42例,女性19例,年龄在44——73之间,平均年龄(66.5±1.2)岁;对照组患者男性49例,女性12例,年龄在45——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6.6±2.3)岁,其中两组患者的各项资料无明显差异,符合进行对比的要求。
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的临床疗效观察詹兴云;闫作斌;刘文全;黄智【摘要】目的观察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本院收治的90例Ⅱ~Ⅲ期慢性肛裂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采取改良纵切横缝术,n=45)及对照组(行常规纵切横缝术,n=45).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手术前后肛管直径及切口愈合时间,记录手术前后肛管静息压及肛管最大收缩压,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通过电话随访半年记录两组术后复发率.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均为100.00%.两组术前肛管直径、直肠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肛管直径较术前均显著增大(均P < 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 <0.05).术后,两组肛管静息压显著低于术前(P<0.05),肛管最大收缩压均高于术前(均P<0.05),两组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7.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4.4%(P< 0.05).随访半年,观察组失访2例,对照组失访1例,均无复发患者,两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纵切横缝术与传统纵切横缝术治疗Ⅱ~Ⅲ期慢性肛裂疗效相当,前者更利于缩短切口愈合时间及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modified longitudinally cut transverse suture in the cure of chronic anal fissure.Methods 90 chronic anal fissure patients with stage Ⅱ and Ⅲ from November 2012 to November 2014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modified longitudinally cut transverse suture operation,n =45) and control group (routine longitudinally cut transverse suture operation,n =45).The total efficiency,anal canal diameter andincision healing time,anal resting pressure and maximal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before and after the operation,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and the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rate in half one year by telephone follow-up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100% in the two groups.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preoperative anal canal diameter,rectal resting pressure,and anal maximum systolic pressure (P >0.05).The diameter of anal canal in two group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operation (all P < 0.05),while the diameter of anal canal after operation h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P >0.05).The healing tim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The anal resting pressure in the two groups after operation was obviously lower than that before operation (P < 0.05),and anal maximal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was higher than before (P < 0.05),however,the difference of the anal resting pressure and anal maximal contraction pressure in the two group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The total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17.8%,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44.4%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During the half a year of follow-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lost 2 cases,the control group lost 1 cases,there were no recurrence patients,the recurrence rate of the two groups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modified longitudinally cut transverse suture and the traditional longitudinal incision in treatment of stage Ⅱ-Ⅲ chronic anal fissur e is equal,but the former is more conduciveto shorten the wound healing time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期刊名称】《结直肠肛门外科》【年(卷),期】2017(023)004【总页数】4页(P494-497)【关键词】改良纵切横缝术;慢性肛裂;疗效【作者】詹兴云;闫作斌;刘文全;黄智【作者单位】万宁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海南万宁571500;万宁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海南万宁571500;万宁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海南万宁571500;万宁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海南万宁571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7.1慢性肛裂是肛肠外科常见病,主要临床表现为便秘、疼痛及出血,临床多采取纵切横缝术治疗,但部分患者术后疼痛较重、水肿,且污染区较大故容易导致伤口愈合延迟、感染。
改良纵切横缝术对慢性肛裂患者炎症指标及切口愈合时间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纵切横缝术对慢性肛裂患者炎症指标及切口愈合时间的影响。
方法:选择本院2020年12月-2021年11月诊治的210例慢性肛裂患者,其年龄范围均在21-60(37.2±1.2)岁,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5例患者。
对照组实施陈旧肛裂切除术,观察组患者开展改良纵切横缝术。
对比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肛管直径以及不良反应出现率。
结果:观察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比对照组的时间短,肛管直径比对照组的长(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出现率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出现率对比,存在较大的差别(p<0.05)。
结论:改良纵切横缝术能够增快慢性肛裂患者术后切口愈合时间,延长肛管直径,降低术后炎症出现率,减少不良反应产生率。
关键词:改良纵切横缝术;慢性肛裂患者;炎症指标;切口愈合引言便秘、便血以及肛门疼痛都是慢性肛裂的重要临床症状,情况严重则会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水平。
手术作为诊治此疾病重要模式,陈旧肛裂切除术存在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手术切口为开放性,创伤较大,术后容易造成切口剧烈疼痛,延长切口愈合时间,影响到术后康复。
有关研究结果表示,外科手术患者的手术切口长久不愈合,能够提升术后感染的出现率,影响免疫性能,造成术后不良反应出现率,使得预后效果逐渐下降。
改良纵切横缝术是在陈旧肛裂切除术前提上改良而来的,有扩张肛管的效用,更有助于术后切口的痊愈。
所以,研究将改良纵切横缝术对慢性肛裂患者炎症指标及切口愈合时间的影响。
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20年12月-2021年11月诊治的210例慢性肛裂患者,其年龄范围均在21-60(37.2±1.2)岁,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5例患者。
对照组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比例为65:40;肛裂Ⅱ53例,Ⅲ52例。
观察组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比例为63:42;肛裂Ⅱ53例,Ⅲ52例。
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疗效观察张鹏;史路路;赵义瑞【期刊名称】《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年(卷),期】2015(0)1【摘要】目的:探索更有效治疗慢性肛裂的术式。
方法选择慢性肛裂60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行传统肛裂切除扩肛术,另一组行肛裂纵切横缝术,对术后并发症及临床效果进行统计学比较(卡方检验)。
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术后疼痛、尿潴留、出血等大幅减少(P<0.01),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缩短(P<0.01),肛裂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结论肛裂纵切横缝术可明显缩短术后愈合时间,显著降低术后复发率,是治疗慢性肛裂最有效的术式。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ore effective surgical method for chronic anal fissure. Methods Contrasting the effect between the operation of expanding anal for chronic anal fissure and the operation of rip cutting and transverse suture for chronic anal fissure. Results The healing time for treatment group are much shorter than contrasted group (P<0.01), and the rate of recrudescence for treatment group are remarkable lower than contrasted group (P<0.01). Conclusion The operation of rip cutting and transverse suture for chronic anal fissure is the most effective method for curing chronic anal fissure.【总页数】3页(P47-48,56)【作者】张鹏;史路路;赵义瑞【作者单位】青岛市市立医院肛肠科,山东青岛266011;青岛市市立医院肛肠科,山东青岛 266011;青岛市市立医院肛肠科,山东青岛 266011【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的临床疗效观察 [J], 詹兴云;闫作斌;刘文全;黄智2.纵切横缝术与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的临床对比研究 [J], 刘世茹;廖行忠;王晓林;李东平;张锋;程跃;石章铁3.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的临床疗效观察 [J], 叶明4.改良纵切横缝术用于慢性肛裂患者临床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J], 贾义明5.改良纵切横缝术在慢性肛裂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J], 凌艳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探究改良纵切横缝术对慢性肛裂的临床疗效慢性肛裂是一种常见的肛门疾病,其症状包括肛门疼痛、排便时出血和大便中带血丝等。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而手术治疗中的纵切横缝术一直是主流方法。
传统的纵切横缝术有一定的并发症和复发率,因此近年来,医学界对改良纵切横缝术进行了探究,以期能够提高手术的疗效和降低并发症和复发率。
本文旨在探讨改良纵切横缝术对慢性肛裂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慢性肛裂是指肛管黏膜和皮肤分离并形成溃疡,临床上常见的表现是排便时剧烈疼痛和大便带血等症状。
慢性肛裂的治疗原则是改善排便通畅,减轻肛裂部位的疼痛,促进溃疡愈合。
目前治疗慢性肛裂的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主要包括局部热敷、盐水坐浴和口服药物等,而手术治疗主要包括纵切横缝术和括约肌松解术。
而纵切横缝术是目前最常用的手术方法,其原理是切除肛管黏膜和皮肤上的病变组织,然后将切口横向缝合,以促进慢性肛裂的愈合。
传统的纵切横缝术存在一定的问题。
纵切横缝术切除的组织较多,易引起排便困难和排便疼痛,甚至可导致括约肌功能不全。
纵切横缝术术后疼痛明显,患者术后需长时间卧床休息,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纵切横缝术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较高,如感染、出血和术后排便失禁等。
最为严重的是,传统的纵切横缝术复发率较高,约10%~20%的患者术后可复发,需要二次手术治疗。
为了提高手术的疗效和降低并发症和复发率,医学界对改良纵切横缝术进行了探究。
改良纵切横缝术相比于传统的纵切横缝术,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改良纵切横缝术减少了术中切除的组织量,从而避免了术后出现排便困难和排便疼痛的情况,减轻了术后疼痛的程度,缩短了术后的康复时间。
改良纵切横缝术采用了不可吸收线缝合,能够减少术后出现的感染和出血的风险,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概率。
最重要的是,改良纵切横缝术在患者的术后康复和复发率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术后的疗效显著优于传统的纵切横缝术。
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对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发布时间:2021-07-22T17:15:54.717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1年5期作者:戴小桃[导读] 目的:探讨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对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戴小桃丹阳市中医院(江苏丹阳)212300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对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方法:研究期: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以50名患者展开研究,均为慢性肛裂患者,在计算机数字随机模型分组后,有观察组(n=25)与对照组(n=25)两组,前组给予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后组给予传统纵切横缝术治疗,比较不同治疗模式的临床效果。
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肛管直径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切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患者的炎性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免疫球蛋白E(lgE)水平相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改良纵切横缝术在慢性肛裂患者的治疗中,在保证治疗效果,提高肛管直径的同时,降低了炎症因子水平,缩短了术后康复时间,对促进患者康复效果更佳确切。
关键词:改良纵切横缝术;慢性肛裂;临床应用效果;炎性因子水平慢性肛裂是临床常见的一类肛肠科疾病,具体为下肛管、齿线皮肤开裂导致的慢性感染性溃疡病变,其在肛周疾病的发病率高居前列。
当前临床针对慢性肛裂主要以手术方案进行治疗。
以往的常规慢性肛裂手术,虽然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病情,但是对患者产生的创伤较大,切口愈合较慢,患者疼痛感严重。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纵切缝合术凭借其更贴合人体肛门解剖生理结构的优势,逐渐成为临床治疗慢性肛裂的主要方法[1]。
本次研究就改良纵切横缝术进行探讨,以50名慢性肛裂患者为观察对象进行了对照试验,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围绕50名慢性肛裂患者展开,从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患者中纳入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机数字随机模型将患者分为两组,一组命名为对照组(n=25),予以传统纵切横缝术治疗,一组命名为观察组(n=25),予以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无基础资料差异,患者之间能够比较(p>0.05)。
探究改良纵切横缝术对慢性肛裂的临床疗效一、改良纵切横缝术的技术要点改良纵切横缝术是在传统纵切横缝术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主要包括以下技术要点:1. 切口及缝合方式:与传统方法不同,改良纵切横缝术采用较小的切口和局部麻醉,避免了大面积组织的损伤和全麻的风险,同时采用生物胶水或可吸收缝线进行缝合,减少了术后脱落和感染的风险。
2. 术中保护肛管括约肌:在进行切口时,尽量减少对肛管括约肌的损伤,减少术后排便障碍和排气不适的发生。
3. 术后局部护理:术后采用湿润敷料覆盖切口,保持创面干燥和清洁,促进伤口愈合。
以上技术改进使得改良纵切横缝术在治疗慢性肛裂时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1. 术后疼痛明显减轻:传统纵切横缝术术后常常伴随明显的术后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通过采用局部麻醉和较小的切口进行改良纵切横缝术,术后疼痛明显减轻,患者的恢复情况更好。
2. 术后愈合良好:改良纵切横缝术采用生物胶水或可吸收缝线进行缝合,减少了术后脱落和感染的风险,同时术后局部护理保持创面干燥和清洁,促进了伤口的愈合。
临床观察发现,改良纵切横缝术术后愈合良好,患者术后症状明显减轻。
3. 术后并发症减少:改良纵切横缝术术后肛门排气不适、便秘、尿潴留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减少,患者的术后生活更加舒适。
以上临床观察结果表明,改良纵切横缝术相较于传统手术方法在治疗慢性肛裂时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有效减轻术后疼痛、促进伤口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慢性肛裂的临床疗效显著。
1. 术前评估:患者在接受改良纵切横缝术之前,需要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了解患者的病史、疼痛程度、并发症情况等,以便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
2. 术中操作:在进行改良纵切横缝术的过程中,术者需要熟练掌握手术技巧,避免对肛管括约肌的过度损伤,保护患者的肛门功能。
3. 术后护理:术后护理是影响伤口愈合和术后症状的重要因素,需要严格按照医嘱进行局部护理,并及时观察患者的术后症状变化。
改良式侧方纵切横缝术联合后位切扩引流术治疗慢性肛裂的临床疗效陈景星;唐凯;喻登明;张禄芳【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医药杂志》【年(卷),期】2022(24)3【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式侧方纵切横缝术联合后位切扩引流术对慢性肛裂患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将2020年7月~2021年9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肛裂患者104例以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
对照组52例采用后位开放式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研究组52例采用改良式侧方纵切横缝术联合后位切扩引流术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疼痛评分、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
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46%,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研究组患者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改良式侧方纵切横缝术联合后位切扩引流术治疗慢性肛裂患者具有显著效果,能减少患者术后痛苦,促进创面愈合,减少并发症,临床可作进一步推广研究。
【总页数】4页(P70-73)【作者】陈景星;唐凯;喻登明;张禄芳【作者单位】深圳市龙岗区第三人民医院肛肠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相关文献】1.常规纵切横缝和改良纵切横缝术式治疗慢性肛裂疗效对比2.纵切横缝术与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的临床对比研究3.后位纵切横缝扩肛术治疗慢性肛裂250例回顾分析4.改良侧位纵切横缝术治疗对慢性肛裂的疗效分析5.侧向扩肛联合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的临床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探究改良纵切横缝术对慢性肛裂的临床疗效
慢性肛裂是指肛管黏膜和肛漏肌的损伤所引起的疾病,以肛裂口的纵行切口和肛漏肌
的痉挛为特征。
它常常伴有肛门周围组织的炎症和疼痛。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
肯平水花术和内窥镜下裂除术等。
这些方法可以减轻患者的症状,但长期效果并不理想。
改良纵切横缝术被引入临床,以期提高慢性肛裂的治疗效果。
改良纵切横缝术是在传统的纵切横缝术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的手术方法。
该方法的主
要特点是在裂口区域做一道切口,将裂口放松,同时缝合肛漏肌,以避免裂口愈合后的肉
芽组织增生和痉挛。
该手术方法的优点是创伤小、恢复快,同时对患者的疼痛也可以得到
较好的缓解。
一项对100例慢性肛裂患者的观察研究发现,改良纵切横缝术的成功率达到了96%。
在手术后的随访中,患者的症状明显减轻,并且没有发现明显的并发症。
这表明,改良纵
切横缝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可以得出结论:改良纵切横缝术对慢性肛裂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该手术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并且能够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和排便困难。
改良
纵切横缝术可以作为治疗慢性肛裂的首选方法。
由于样本量较小,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来验
证这一结论,并探索其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的疗效观察发布时间:2022-12-08T02:59:51.719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23期作者:杨凯昕[导读] 目的:探究改良纵切横缝术对慢性肛裂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32例我院所收治的慢性肛裂患者杨凯昕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江苏省常州市 213000摘要:目的:探究改良纵切横缝术对慢性肛裂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32例我院所收治的慢性肛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19年9月到2022年5月为本研究的时间范围,采用硬币法将其分为实验组(改良纵切横缝术)和参照组(传统肛裂切除术),各为16例。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水平及治疗有效率。
结果:在炎症因子水平方面,实施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显著优于参照组;在临床疗效方面,实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87.50%)与参照组(43.75%)相比较高,组间差异性确切(P<0.05)。
结论:针对慢性肛裂患者,改良纵切横缝术能够起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保证患者术后恢复顺利,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改良纵切横缝术;慢性肛裂;疗效观察肛裂是肛肠科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其主要指的是肛门周围的皮肤出现缺血性溃疡等症状,导致齿状线下的肛管皮肤出现不同程度的肛裂,进而引起慢性感染、溃疡等病变[1]。
目前,临床中主要采用手术治疗的方法传统的手术方式造成手术的创伤面较大,患者的疼痛感显著,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预后,所以近年来,对传统手术方式进行改良,现今较多使用的方法为改良纵切横缝术 [2-3]。
鉴于此,本研究将选用我院32例慢性肛裂患者进行分析,报告内容见下文。
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19年9月到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肛裂患者32例展开研究,分组方式为硬币法,组间分布为实验组(n=16)与参照组(n=16)。
实验组患者年龄范围为22-61周岁,年龄中位数(45.27±1.35)周岁,其中男性9例,女性7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