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教材环境下小学教师TPACK与自我效能感、技术接受度的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2.38 MB
- 文档页数:17
中小学教师TPACK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一、研究背景随着新技术的大量引入教育,教师信息技术整合能力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研究认为,只有将技术知识作为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将教师的信息技术整合能力得到落实。
[1] 2005年美国密歇根州大学的Mishra和Koehler在借鉴Shulman提出的PCK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gde,后改为TPACK)的概念,[2]认为TPACK是教师应用技术进行有效教学所必须的基础知识。
TPACK的提出,引发了教师教育领域的新课题,如教师TPACK水平的评测;教师TPACK能力的培养提升;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等。
近几年,国内对TPACK的研究主要体现在TPACK概念的介绍和国外研究综述;[3][4][5]TPACK 与教师教育技术、知识的关系;[6]TPACK框架与教师教育整合[7]等。
TPACK框架是由三个基本元素和四个复合元素所构成,其结构如图1所示。
[8]作为由技术知识、学科内容知识和教学法知识的交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知识,其对学科教师有效整合技术进行教学具有核心的支配地位。
教师在教学中要知道使用什么技术、为什么使用该技术以及怎么使用该技术,就需要深入了解技术、学科内容、教学法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具备TPACK。
因此,提升教师的TPACK能力,将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这就需要对教师的TPACK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二、研究方法1.研究工具目前,对教师TPACK的测量以研发与TPACK框架各元素相对应的评估量表,由教师进行自我评估的方法为主。
本研究的测量工具以Schmidt等人编制的评估量表[9]为主,参考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等文献修改而成。
修改后的量表共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教师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量表,包括七个维度的32个题目。
TPACK框架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要求及建议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评价与提升中,TPA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框架成为一个重要的参考工具。
TPACK框架将教师的技术知识(TK)、教学知识(PK)和学科知识(CK)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为评价与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指导。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在TPACK框架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及建议。
1. 技术知识(TK)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技术知识,包括掌握各种教育技术工具的使用方法、熟悉互联网应用与云端工具等。
这些技术知识将帮助教师更好地利用各种工具与资源来支持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学知识(PK)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教学知识,包括教学设计、课堂管理、学生评估等。
在信息技术应用中,教师应能够将技术工具与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活动。
3. 学科知识(CK)教师需要深入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结构与学科发展趋势。
只有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教师才能将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到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
4. 技术-教学知识(TKP)在TPACK框架下,教师需要将技术知识与教学知识有机地整合起来,将技术工具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效果。
1. 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教师需要通过专业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知识、教学知识和学科知识。
教师还需要学习如何将这些知识有机地整合起来,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 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学校和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推动与管理,推动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提升教学效果。
3. 加强跨学科教学设计教师应加强跨学科教学设计的能力,将技术知识、教学知识和学科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设计出具有学科特色的教学活动。
4. 创新教学活动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活动,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方式,提高教学吸引力与效果。
TPACK框架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要求及建议TPA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框架,是指教师需要掌握的技术、教育和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
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TPACK框架为教师提供了较为系统的要求和指导。
以下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及建议。
一、技术知识与能力1. 掌握基本的电脑操作技能,包括操作系统、办公软件、浏览器等常用工具的使用和维护。
2. 熟练运用多种教育技术工具和教育软件,了解网络工具和资源,善于在教学中运用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3. 具备网络安全和信息素养的意识和知识,能够保护学生和自己的隐私和信息安全。
建议:1. 多参加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班或学习课程,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
2. 主动关注教育技术的最新发展,了解新的工具和技术,及时应用于教学中。
3. 积极探索和应用新的信息技术,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育知识与能力1. 熟悉教学原则和理论,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学习需求,能够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差异化教学。
2. 掌握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评估和反馈。
3. 具备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的能力,能够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需求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
建议:1. 学习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动机,有助于指导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
2. 多尝试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研究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并及时调整教学设计。
建议:1. 加强对所教学科的研究和学习,了解学科的前沿知识和研究动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
2. 关注学科教材和教学资源的更新和改革,尝试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和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四、TPACK整合能力1. 熟练掌握技术知识、教育知识和学科知识的相互关系和整合方式,能够将其融会贯通,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2. 具备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够与其他教师、专家和家长等合作,共同探讨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TPACK框架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要求及建议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已经成为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教师要想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就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TPACK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框架作为评价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工具,通过对技术、教学和学科知识的整合,提出了教师应该具备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
本文将围绕TPACK框架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要求及建议展开探讨。
1. 技术知识(Technology Knowledge)技术知识是指教师对各种信息技术工具、资源和系统的了解和使用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掌握多种信息技术工具的操作和应用技能,包括计算机软件、网络应用、多媒体制作等。
教师还需要了解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不断更新自己的技术知识。
2. 教学知识(Pedagogical Knowledge)教学知识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
教师需要了解和掌握不同学科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要求,具备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
教师还应该熟悉教学评价和反馈的原则和方法,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调整。
3. 学科知识(Content Knowledge)学科知识是指教师对于所授学科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教师需要熟悉学科的内容结构、发展趋势和教学要点,能够准确把握学科知识的核心和难点。
教师还应该具备不断学习和更新学科知识的意识,以应对学科知识的更新和变化。
5. 技术学科知识(Technological Content Knowledge)技术学科知识是指教师在特定学科领域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
教师需要结合学科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设计和推进信息技术整合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6. 教育技术知识(Technological Knowledge)教育技术知识是指教师对于教育技术资源和环境的了解和利用能力。
TPACK框架下小学教师平板电脑教学能力的研究TPACK框架是指技术、教学和课程知识的相互作用,旨在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融入和应用科技工具。
在小学教育中,平板电脑作为一种便携式的科技设备,为教师提供了许多资源和工具,可用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本文旨在研究小学教师在TPACK框架下运用平板电脑进行教学的能力。
其次,教师需要具备教学知识,即如何将平板电脑融入到教学活动中。
他们需要有清晰的教学目标,并能够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例如,他们可以利用平板电脑上的教育应用程序和多媒体资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机会。
此外,教师还需要了解如何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策略。
最后,教师还需要具备课程知识,以便将平板电脑的应用与学科知识相结合。
他们需要了解学科的核心概念和主题,并能够选择合适的应用程序和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习。
例如,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平板电脑上的数学应用程序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提供实时的反馈,以及增强问题解决能力。
为了研究小学教师在TPACK框架下运用平板电脑进行教学的能力,可以采用以下研究方法:首先,可以使用问卷调查来了解小学教师在技术、教学和课程知识方面的掌握程度。
问卷可以包括关于平板电脑基本操作、教学策略和学科知识的问题。
通过分析问卷结果,可以了解教师在不同领域的能力水平,并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支持。
其次,可以进行观察研究,观察小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运用平板电脑。
观察可以包括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成果等方面。
通过观察教师的教学实践,可以评估他们在TPACK框架下的能力,并提出改进建议。
此外,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或专家访谈,深入了解小学教师对平板电脑教学的看法和经验。
这些讨论和访谈可以帮助揭示教师对平板电脑教学的信念和态度,并了解他们对教育科技的需求和支持。
最后,可以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培训计划和教师支持策略,以提高小学教师在TPACK框架下运用平板电脑进行教学的能力。
TPACK框架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要求及建议TPACK框架是一个以教师掌握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综合素质为基础,将技术、教育和学科知识嵌入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综合能力模型。
在这个框架下,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本文将围绕TPACK框架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行探讨,包括要求及建议。
一、要求1.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TPACK框架下,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包括:熟练使用计算机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多媒体制作软件等基本工具软件,掌握配备高科技设备如投影仪等设备的操作技巧。
2. 教育技术应用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掌握一些关于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策略能力、课程评价能力、在线课程开发和管理能力等。
3. 学科知识应用能力在TPACK框架下,教师需要具备学科知识应用能力,能够将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进行结合,形成有效的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建议1. 不断学习技术知识2. 协作学习教师之间应加强协作,分享教学经验,相互学习,所以参与各种培训和研讨会,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实践。
这样,教师们就能彼此帮助、互相借鉴,形成集思广益的效果。
3. 教学实践在TPACK框架下,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通过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及质量。
因此,教师应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前行,亲身感受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的融合,创造出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
4. 与学生互动教学本质上是一种相互交流的过程。
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中,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沟通互动的环节,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创造出更加和谐的教育环境,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总之,TPACK框架下教师应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应对不断发展的信息时代的挑战。
实践证明,这些应用能力的培养建立在教师日常的学习和教育实践之中,也需要教师本身具备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与学习方式的优化。
TPACK框架下小学教师平板电脑教学能力的研究TPACK框架下小学教师平板电脑教学能力的研究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平板电脑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工具,正逐渐进入小学教育领域。
然而,要让平板电脑真正成为有效的教学工具,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教学能力。
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教师在TPACK框架下的平板电脑教学能力,为教师提供指导和支持。
一、教师平板电脑教学能力的定义教师平板电脑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运用平板电脑进行教学过程中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综合能力。
它涉及到教师对于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灵活运用,以及对于平板电脑技术的熟悉和应用能力。
二、TPACK框架的介绍TPACK是指技术、教学和学科的融合,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整合科学学科知识、教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理论模型。
在TPACK框架下,教师需要同时具备科学学科知识、教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能力,才能真正实现知识、技术和教学的有机融合。
三、小学教师平板电脑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3.1 学科知识的融合能力小学教师需要将科学学科的知识与平板电脑技术进行有机融合,将平板电脑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
3.2 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灵活运用能力小学教师需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需求,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并结合平板电脑技术进行教学。
3.3 平板电脑技术的熟悉和应用能力小学教师需要熟悉平板电脑的基本操作,能够灵活运用平板电脑进行教学,并了解最新的教育应用软件和资源。
四、小学教师平板电脑教学能力的培养途径4.1 教师培训和进修学校可以组织针对小学教师的平板电脑教学培训和进修,提供相关的课程和培训资源,帮助教师掌握平板电脑教学技能。
4.2 教师合作和分享学校可以鼓励教师之间的合作和分享,通过教学案例研究、师徒互助等方式,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和教学能力的提升。
4.3 学校和家庭的支持学校可以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为教师的平板电脑教学提供支持。
TPACK框架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要求及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教育领域也逐渐意识到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性。
在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情况下,教师需要具备适应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提升学习效果。
TPACK框架作为教师专业知识、内容知识和技术知识的结合体,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
然而,现实中许多教师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仍存在诸多挑战,例如技术操作能力不足、教学设计不合理等问题。
因此,研究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及建议,有助于为教师提供更有效的培训和支持,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明确TPACK框架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探讨教师在内容知识、教学知识和技术知识三个方面的重要性和具体要求。
通过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研究,可以为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提供指导和参考,帮助教师更好地整合技术、教学和学科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通过对TPACK框架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研究,可以为教育机构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
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探讨TPACK框架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2. 正文2.1 TPACK框架简介TPACK框架是指技术、内容和教学三个要素的交互关系,是教师整合这三者来有效教学的理论框架。
在TPACK框架中,技术知识(T)、内容知识(C)和教学知识(P)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
教师需要同时具备这三个知识领域的能力,才能有效地整合技术、内容和教学,实现教学目标。
在TPACK框架中,技术知识指的是教师对于各种教学技术工具的了解和运用能力,包括电子设备、软件程序、网络资源等。
内容知识指的是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包括学科知识、课程目标、教学大纲等。
TPACK框架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要求及建议一、TPACK框架介绍TPACK框架由Mishra和Koehler于2006年提出,强调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合技术、教育和学科知识的重要性。
该框架将教师的知识分为技术知识(Technological Knowledge,TK)、教学设计知识(Pedagogical Knowledge,PK)和学科内容知识(Content Knowledge,CK)三个维度,同时还将这些知识的交叉组合形成了技术教育内容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TPACK)的集成知识。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才能有效地进行信息技术应用并提高教学质量。
1. 技术知识(TK)在TPACK框架中,技术知识是指教师对于各种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的了解和运用能力。
教师需要了解不同的教学软件、应用程序、网络资源等,能够熟练掌握各种信息技术工具的操作技巧,同时还需要对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场景有所了解。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能够熟练地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如多媒体演示软件、教学视频制作软件、网络资源等,来支持教学活动的开展,并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学设计知识(PK)教学设计知识是指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知识和能力。
教师需要能够根据学科内容和学生需求,设计和开展符合教学目标的信息技术应用场景,并能够有效地将技术知识与教学目标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教师还需要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支持和评价,提供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1. 加强教师技术知识的培训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技术知识,借助各种培训和学习机会,了解和掌握各类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的应用方法和技巧。
教育部门和学校可以组织各类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和研修活动,帮助教师增强技术知识,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 提倡教师跨学科合作教师需要能够将学科内容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提高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TPACK视野下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问题与对策教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因素,在分析教师缺乏成功运用技术进行教学的知识原因的基础上,以TPACK为视角,通过对信阳市某小学数学教师的访谈和课堂观察,对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知识的特点及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发展对策。
标签:TPACK;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小学数学引言技术用于教学,是个古老而时兴的话题。
随着新兴技术不断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领域也不断对其做出迅速的反应。
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浪潮中,教育技术成为改革的突破口和制高点,而唯有促成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才是运用技术变革教育教学的核心,也是利用技术变革教育的最有效途径。
其中,教师是教育信息化乃至技术整合的关键因素。
人们普遍认为,随着现代教育环境技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教师必须将技术纳入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之中。
然而,大多数教师都缺乏成功运用技术进行教学的知识。
本文对教师缺乏成功运用技术进行教学的知识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以小学数学课程为例,立足教师专业发展这一研究领域,以教师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为视角,通过对信阳市某小学数学教师的访谈和课堂观察,深入考察了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知识的特点和问题,并在深入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策。
一、教师缺乏成功运用技术进行教学的知识大多数教师都缺乏成功运用技术进行教学的知识,这一方面是由整合技术的教学这一问题的劣构性决定的,另一方面也因为技术整合课程中存在着重技术、轻整合的误区。
1.整合技术的教学是一个劣构的问题(wicked problem)首先,教学本身是一个劣构的领域。
课堂境脉是不同的也是多变的,教师的教学依赖于对高度组织的知识系统的灵活提取和运用。
教学的过程就是一种问题搜寻和解决的复杂形式。
因此,教学本身是一个劣构的、复杂的知识领域。
其次,技术知识加入到教学这一劣构的复杂知识领域,使得教学变得更加复杂,这是由人们对技术的认识和新兴技术的特点决定的。
基于TPACK框架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策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中小学教育领域也逐渐意识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然而,由于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弱,使得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因此,如何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将从TPACK框架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策略。
TPACK,即技术、内容和教学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是一种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综合理论框架,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将技术、学科内容和教学方法有机整合的能力。
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策略中,TPACK框架具有指导性和操作性,可帮助教师实现知识整合和转化。
首先,建立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知识体系是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基础。
教师需要全面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功能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只有通过系统学习和实践,才能够对信息技术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因此,教师在专业培训和学习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操作和教学经验的积累,逐步提升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
其次,中小学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学经验,以便将信息技术巧妙地融入到教学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科内容的特点,结合信息技术的特点,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例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生动的教学内容,利用互联网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因此,中小学教师应注重学科知识的不断提升和教学经验的积累,以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的有机结合。
第三,培养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估能力也是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关键。
教学设计包括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中的具体方案设计;教学评估则涉及使用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完善教学设计和评估能力,提高信息技术在教学设计和评估过程中的应用水平。
教学法教师的TPACK能力对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影响研究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1.4 论文结构安排 (7)二、相关概念界定 (8)三、TPACK能力对教学能力影响的理论基础 (9)3.1 教学法理论 (11)3.2 教学设计理论 (13)3.3 教育心理学理论 (14)3.4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16)四、教学法教师的TPACK能力结构分析 (17)4.1 TPACK的构成要素 (18)4.2 教学法教师的TPACK能力特点 (19)4.3 教学法教师的TPACK能力提升路径 (20)五、师范生教学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2)5.1 调查对象与方法 (23)5.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4)5.3 存在问题及原因探讨 (25)六、TPACK能力对师范生教学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26)6.1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27)6.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9)6.3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30)6.4 对教学实践的启示与建议 (31)七、结论与展望 (32)7.1 研究结论总结 (34)7.2 对教学法教师的建议 (35)7.3 对师范生培养的建议 (36)7.4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37)一、内容综述在当前教育领域,教师的专业发展日益受到重视,教学法(Pedagogy)教师的TPACK能力(即教师的知识技能集合,包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与教学法技术知识)对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培养具有深远影响。
TPACK能力强调教师不仅要掌握教学理论和策略,还要熟悉所教学科的内容,并能够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提升教学质量。
对于师范生而言,具备高水平的TPACK能力是其未来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师范生可以逐步构建起自己的TPACK体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教学中的各种挑战。
TPACK能力的提升也有助于师范生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TPACK框架下小学科学教师应用数字化传感器技术教学能力分析目录一、内容概述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4)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二、TPACK框架概述 (6)1. TPACK的定义与构成 (7)2. TPACK框架的理论基础 (9)3. TPACK框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价值 (10)三、小学科学教学特点分析 (11)1. 小学科学学科特点 (12)2. 小学科学教学目标与要求 (14)3. 小学科学教学方法与策略 (15)四、数字化传感器技术概述 (16)1. 数字化传感器技术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16)2. 数字化传感器技术的种类与应用领域 (17)3. 数字化传感器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潜力与价值 (19)五、TPACK框架下小学科学教师应用数字化传感器技术教学能力要素分析201. TPACK框架下小学科学教师应具备的知识技能 (21)(1)对数字化传感器技术的认知与理解 (22)(2)对小学科学学科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24)(3)对数字化传感器技术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24)2. TPACK框架下小学科学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 (25)(1)教学设计能力 (27)(2)教学实施能力 (28)(3)教学评价能力 (29)(4)教学反思与总结能力 (30)3. TPACK框架下小学科学教师应具备的跨学科整合能力 (31)(1)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协作与交流能力 (32)(2)对跨学科知识的应用与整合能力 (33)(3)对数字化传感器技术在其他学科中应用的认识与实践 (35)六、案例分析 (36)1. 数字化传感器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37)2. 教师应用数字化传感器技术教学能力的提升路径与策略 (38)七、结论与建议 (39)1. 研究结论 (40)2. 对小学科学教师的建议 (42)3. 对数字化传感器技术发展的展望 (43)一、内容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传感器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教育领域。
TPACK框架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要求及建议TPACK框架是指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三个维度,即教学知识(TPK)、信息技术知识(TK)和课程知识(CK)的交集。
教师应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满足21世纪教育的需求。
以下是TPACK框架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要求及建议。
一、教学知识(TPK)教学知识是指教师对于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理解和运用。
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科的教学特点和内容,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同时,教师应能够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如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制作教学课件等。
建议:教师可以参加教育培训课程,提高自身教学知识水平。
与此同时,应了解一些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常用的工具软件,以便于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二、课程知识(CK)课程知识是指教师对于学科教学内容的深入了解和掌握。
教师应了解学科教学标准和课程设置,并能够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设计课程内容。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应该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以便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建议:教师应加强对于学科的学习和研究,与教研小组合作,制定出适合本学科的信息技术应用策略。
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
信息技术知识是指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
教师应该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对于网络、多媒体和教学软件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应具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能够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建议: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知识,了解教育领域的前沿技术,并通过实践掌握其中的知识和技能。
综上所述,教师在TPACK框架下应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够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教师应不断学习、研究、实践,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以适应21世纪教育的需求。
数字教材环境下小学教师TPACK与自我效能感、技术接受度的关系作者:宋伟孙众来源:《中国远程教育》2014年第09期【摘要】自我效能感、技术接受程度是教师TPACK发展中两个重要的研究问题。
多数已有的传统或网络课堂环境下的相关研究发现,教师的TPACK水平与自我效能感、技术接受程度有相关关系,但这是否意味着在平板电脑下的数字教材课堂环境中仍有相似结果,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分析技术,以英语学科为例,对山东省6个市、220所小学、507名使用数字教材超过一学期的教师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在数字教材环境下,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技术接受度对TPACK有间接的正向影响作用。
另外研究还表明,性别和职称差异对TPACK无显著性影响,年龄差异对TPACK有影响,青年教师的TPACK更加显著。
【关键词】数字教材;TPACK;自我效能感;技术接受模型;结构方程模型【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4)09—0039—08一、问题的提出TPACK框架是由美国学者Koehler和Mishra于2005年在Shulman的学科教学知识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兴知识形式,它由技术知识(Technological Knowledge,简称TK)、教学法知识(Pedagogical Knowledge,简称PK)、内容知识(Content Knowledge,简称CK)及其三者相互交融形成的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Knowledge,简称TPK)、学科教学法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简称PCK)、整合技术的学科知识(Technol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TCK)和技术教学内容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TPACK)七方面组合而成的复合型、综合型知识形式,如图 1所示。
这种知识形式超越了学科内容、教学法和技术这三个要素[1],为教师提供了一套技术整合学科教学的理念和方法。
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的TPACK水平成为提升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教学质量以及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哪些因素在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教师的TPACK则是解决这一问题前需要研究的关键环节。
图 1 TPACK结构图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简称SE)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这种理论认为,即便人的行为没有对自己产生强化,但由于人对行为结果所能带来的功效产生期望,可能会主动性的进行这一活动[2]。
本研究基于这一理论,主要关注数字教材环境下教师使用数字教材授课的自我效能感。
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简称TAM)是Davis运用理性行为理论研究用户对信息系统的接受度时提出的一个模型,它包含两个主要的决定因素:①感知的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简称PU),反映个体认为使用一个具体的系统对他工作业绩提高的程度;②感知的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简称PEOU),反映个体认为容易使用一个具体的系统的程度[3]。
在影响教师TPACK发展的相关研究中,Kao等人的研究表明教师基于网络的自我效能感和学习信念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正向预测作用[4], Abbitt的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对职前教师的TPK、TCK、TK、PCK和TPACK都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而对PK的影响极小[5]。
在一项对25名采用技术进行教学的教师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教师更有可能克服技术整合课程时的障碍[6]。
而对于学习者的“网络自我效能感”,即使用互联网时表现的自我感知的信心和期望,也在技术课程整合这一时代背景下日益突显出来[7][8]。
在技术接受度与TPACK的相关研究中,Waheed和Jam关于教师接受在线教育的研究表明,教师对技术的感知直接影响了其使用态度,从而间接影响其决定是否使用该项技术运用于课堂中[9]。
综合已有研究可以发现,在传统教学环境或基于因特网的教学环境下,自我效能感、技术接受度均与TPACK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
那么这是否能够证明移动学习时代下基于平板电脑的数字教材环境中,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技术接受度仍与TPACK存在直接的正向影响,有待进一步证实。
二、研究问题与假设本研究中,被试教师均使用基于平板电脑的数字教材进行授课。
因此,研究将TPACK中的“技术”(Technology)定位于数字教材,这类数字教材具有社会性、过程性、关联性、个性化的特性,适合移动学习时代下的教与学[10]。
同时,针对本研究特点,原TPACK框架中的TK用“基于数字教材的TK”代替,简称ebook-based TK,是指教师对数字教材使用方面的技术知识;“自我效能感”由“基于数字教材的自我效能感”代替,简称ebook-based SE,是指教师对应用数字教材授课的信心和期望。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影响教师TPACK的因素,从而帮助教师和教师教育工作者发现提升移动学习时代下数字教材环境中教师TPACK的方法。
为了完成本次研究,我们制订了测量基于数字教材的自我效能感、技术接受度和TPACK水平三份问卷,并针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
研究问题聚焦如下:1. 数字教材环境下,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与TPACK有关系吗?它们存在怎样的联系?2. 数字教材环境下,教师的技术接受度与TPACK有关系吗?它们存在怎样的联系?3. 教师个人背景差异是否会影响其基于数字教材的TPACK水平?基于原始TPACK模型,本研究在添加潜变量“ebook-based SE”、PU和PEOU后,提出假设模型,如图 2和图 3所示。
图 2 基于数字教材的自我效能感与TPACK的假设模型针对研究问题,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假设1:数字教材环境下,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对TPACK有直接的正向作用;假设2:数字教材环境下,教师的技术接受度对TPACK有直接的正向作用。
图 3 技术接受度与TPACK的假设模型三、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山东省6个市220所小学的英语教师507名,被试对象均为某电子书包项目试点学校教师,已使用数字教材一学期,所教年级为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
其中,108名(21.30%)男教师和399名(78.70%)女教师;51名教师(10.10%)在25岁以下;140名(27.61%)在26岁到30岁;103名(20.32%)在31岁到35岁;78名(15.38%)在36岁到40岁;135名(26.63%)在40岁以上。
尽管教师样本并没有覆盖全国,但被试均来自不同小学和年级,拥有不同技术使用背景。
另外,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发布的《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报告(2012)》中阐述,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女性教师的比例在小学阶段占到79.39%[11],本研究中的被试男女比例非常接近这一数字。
本次研究共收回507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340份。
2. 研究工具采用一套由笔者与两位专家针对本次研究特点共同修改的教师问卷,包含三部分:基于数字教材的自我效能感问卷、技术接受度问卷和TPACK问卷。
其中,“基于数字教材的自我效能感问卷”以张建新和Schwarzer于1995年编制的最早中文版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为基础,GSES已被证明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已被翻译成至少25种语言,在国际上已被广泛使用[12]。
原问卷共10题,修改后的问卷共7题,主要涉及教师在使用数字教材时的信心和期望;“技术接受度问卷”采用了Daivs于1989年编制的技术接受模型量表。
这个量表广泛地用于测量教师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
顾小清等人在其移动学习的用户接受度研究中便引用了该量表,用以检测用户对移动技术的接受程度[13]。
国外也有很多学者和研究人员引用该量表进行关于教师对某项技术接受程度的相关研究[14][15]。
修改后的量表共10题,涉及基于数字教材的PU和PEOU两部分;“TPACK问卷”采用Koehler和Mishra在2005年编制的TPACK量表。
研究保留了原问卷中社会科学(Social Studies)和文化(Literacy)两学科内容,删掉了数学(Mathematics)和科学(Science)两学科内容,使问卷更加符合本次研究主题。
同时,本研究还对被试教师的性别、年龄、是否为骨干教师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形成问卷中人口特征统计部分,用来了解被试教师的基本情况。
问卷部分均采用里克特七点测量法。
在问卷初步编制完成后,笔者对问卷进行初测,形成修改意见从而对问卷中的词句进行修正便于后期发放。
3. 研究程序以学校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问卷采用网络问卷形式,采用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
为了检测问卷信效度,将340份有效问卷均分为两部分,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EFA)(Npre=170)和验证性因素分析(CFA)(Npost=170),降低每一份问卷中可能出现的重复题目并验证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程度。
在EFA中,只有因子载荷值大于0.50的项目会被保留在最终的问卷中;其次,运用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s alpha)检测问卷的内部一致性;最后,利用皮尔森(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检测TPACK结构与自我效能感、技术接受度间的相关关系。
在分析过程中,使用T检验和ANOVA分析教师的个人背景信息(如性别、年龄等因素)差异对TPACK产生的不同结果;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假设模型,检测并分析每一条可能路径之间的具体关系;运用SPSS17.0和AMOS20.0进行数据统计和模型的检验与分析。
四、研究结果1. 因子分析首先,对TPACK问卷的调查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主要使用主成分分析与正交旋转(最大方差法)得出因子结构。
分析获得每个公因子的数据特征值后,结合Kaiser标准,即公因子特征值需超过1,共提取出五个公共因子,并被分别命名为:TPACK、ebook-based TK、CK、TPK、PK[16]。
其中,TPACK、PCK、TCK三部分降维至一组,形成公因子TPACK。
问卷中因子载荷值小于0.50的题项,通过多重交叉负载分析已经从数据中省略。
最终,共有15道题目被保留在TPACK问卷中。
其次,结合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对TPACK假设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评估模型的拟合程度,并检测调查数据的收敛效度。
统计结果显示,TPACK问卷的题目载荷值呈现显著性水平(p表 1 TPACK问卷因子分析和信效度检测结果[维度\&问卷条目\&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alpha值\&ebook-basedTK\&TK1\&我知道如何解决自己使用eBooks时出现的问题\&0.85\&0.75\&0.82\&TK2\&我可以和重要的eBooks相关的新技术保持同步\&0.80\&0.88\&TK3\&我经常以研究如何使用eBooks为乐趣\&0.68\&0.72\&PK\&PK1\&我能够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调整教学风格\&0.83\&0.89\&0.89\&PK2\&我能够在课堂情境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0.79\&0.87\&PK3\&我非常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常犯的错误\&0.76\&0.83\&CK\&CK1\&我有足够关于本学科的知识\&0.60\&0.73\&0.88\&CK2\&我能够站在本学科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教学\&0.81\&0.90\&CK3\&我能运用多种策略深化对本学科的理解\&0.81\&0.94\&TPK\&TPK1\&为了丰富一堂课的教学方法,我能够挑选eBooks中合适的资源或活动\&0.82\&0.90\&0.87\&TPK2\&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我能够挑选eBooks中合适的资源或活动\&0.81\&0.88\&TPK3\&我所参与的教研活动,能让我深刻地反思技术是如何影响我在课堂中选择教学方法的\&0.67\&0.69\&TPACK\&TCK1\&我能够借助eBooks,深入理解和研究我所教的学科\&0.78\&0.74\&0.83\&PCK1\&我可以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本学科的思考和学习\&0.58\&0.74\&TPACK1\&我能够将英语知识、eBooks和教学方法三者结合起来教课\&0.69\&0.80\&]对“自我效能感问卷”同样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