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事业制度_论事业单位改革方向_目标模式及路径选择
- 格式:pdf
- 大小:618.89 KB
- 文档页数:11
论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及路径选择作者:王玉芳来源:《时代金融》2012年第15期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名词,事业单位的概念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概括和表述,先后有四次表述,这些概念都是围绕事业单位的基本特征来确定,即:服务型、公益性、不以积累资本和盈利为目的。
1998年9月,国务院第八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事业单位等级管理暂行条例》将事业单位定义为: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一、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尽管事业单位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单位,但是其内在本质要求要走向市场化。
因为组织和从事生产的目的正是为了追求社会效益,它面向的对象是社会,所需要服务的对象也是社会。
事业单位的市场化和社会化是促进其发展的必然选择。
事业单位的存在不仅通过满足文化物质增长需要来推动市场化,而且也通过对市场机制的调节而达到最大化的收益。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事业单位的市场化倾向于事业单位的自身发展并不是相矛盾的。
(一)市场经济要求事业单位市场化事业单位所生产的产品一方面满足了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业单位本身只有将各种服务推向市场,使其成为商品,才能够在社会中发挥作用。
才能够起到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市场资源配置要求事业单位市场化我国很长一段时间采用计划经济,在这样的经济制度下,资源配置是由国家完成的,通过行政机关任务的层层下达完成对资源的分配。
从某种层面上来说,事业单位只是附属物。
但是,在市场经济制度下,任何的资源配置的完成都是由市场调节完成的,只有当事业单位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才能够真正走向壮大,获得竞争优势。
(三)市场经济的独立主体地位要求事业单位市场化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在这样的经济条件下,企业、行政单位以及各事业单位都是相互独立的主体,需要通过成本、收益之间的相互比较来获得最大化的利益。
每一个行政主体不可能放弃自己的利益而对其他单位进行补偿服务,因为只要是组织,只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都无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市场的导向作用。
当前事业单位改革发展取向及路径的选择[摘要]作为我国重要的公共部门的事业单位,能为广大群众提供重要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政治及经济体制改革都日益深入,但是我国的事业单位在实际运行实践中却表现出了种种弊端,已经开始出现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客观需要的趋势,所以我国事业单位的改革势在必行。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必要性及紧迫性,然后探讨了当前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取向,最后重点分析了当前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事业单位改革;必要性;紧迫性;发展取向;路径;选择1当前事业单位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分析事业单位是重要的社会组织,涉及的面非常广泛,比如包含了教育、文化、卫生等等,所以说事业单位的改革与发展会对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但是当前的事业单位运行实践中很多的弊端已经开始暴露,并且成为了阻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因素,所以事业单位的改革不但非常有必要,而且还非常紧迫。
①当前的事业单位主办主体过于单一,并且人员也是臃肿不堪。
当前大部分的教育机构、文化机构及医疗机构等都是由政府主办,人员过于膨胀,并且经费来源也基本是国家财政直接拨款,这样就必然会导致缺乏市场竞争的环境,最终制约了事业单位的效率和服务质量。
②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非常不畅,经常是职责不分、机构重叠,并且运行实践中行政化严重,很容易导致行政问责机制无法落实执行。
③事业单位缺乏竞争机制,人才的选拔和流动比较滞缓,很难有效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后,事业单位因为主要是依靠国家财政供应经费,所以在资源配置方面就导致了非市场化现象非常严重,特别是垄断性的事业单位更是出现了权利部门化和部门利益化的严重倾向。
2当前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基本取向(1)要根据事业单位的公益性特点来进行科学分类,然后根据其特点进行改革,逐步走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及企业化道路。
在我国事业单位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可以将我国事业单位大致分为以下几个大类:①直接承担政府行政职能并且为政府服务的事业单位,这类单位可以定性为行政执行类事业单位;②承担公共事业发展职能并且为社会服务的事业单位,这类单位没有有偿经营的能力,经费都是由政府承担,所以这个类型的单位都是定义为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这个类型的事业单位又可以细分纯公益性事业单位和准公益性事业单位;③能运用知识技术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和事物代理的事业单位,这部分单位可以定性为中介服务类事业单位,对其改革的目标就应该是将其改革成公益事业法人或者企业或者民办非企业单位;④以营利为主要目标并面向市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这类型的单位定性为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这类事业单位的改革取向适合走企业化。
试论当前事业单位改革发展取向及路径的选择[摘要]事业单位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产品和服务,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对社会发展影响巨大。
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事业单位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为了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潮流,必须进行管理改革。
因此,本文通过对事业单位发展取向的研究,试图明确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事业单位;改革发展;改革路径我国的事业单位属于社会性的服务组织,由政府管理,涉及政治、经济等不同的领域,为我国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为了促进事业单位健康的发展,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必须对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1 我国事业单位发展存在的问题1.1 人员增速快,财政压力大我国的事业单位比较多,相关从业人员增加的速度在变快,给政府的财政带来很大的压力。
许多科研人员、教师或医生的工资由政府承担,财政开支的负担比较重,另外一些事业单位设置的机构比较多,任务重叠,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加大了政府财政支出。
1.2 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文化水平差距大,影响工作效率事业单位涉及教育、卫生等各个领域,需要专业素质比较高的人员。
但是,由于地区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导致一些事业单位的员工专业素质或文化水平比较低。
他们工作能力差,缺少服务意识,降低了工作效率。
1.3 机构设置存在问题,权力划分不明确,资源分配不合理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设置了许多部门管理事业单位。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部门的作用在快速减小。
而且许多机构的权力重叠,界限不明确,导致权力垄断。
为了更多的利润,有些事业单位减少社会化的资源配置,进行重复建设,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物,不利于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1.4 管理制度不完善,体制不健全,改革意识弱我国在事业单位改革初期,缺乏经验,改革的效果不明显。
在改革过程中,事业单位对改革的目标、方向考虑的不周全,使管理工作存在很多失误。
而且国家在它的管理体制方面不够完善,缺乏相关的指导部门和法律法规,不能根据部门的不同,提出相应的改革方式或目标。
论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及路径选择陈婷婷(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江苏泰州225300)【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从改革的实际结果来看,事业单位改革还存在一些问题,事业单位的公益品格没有凸显出来,事业单位仍然缺乏自主性。
因此,应该在坚持“管办分离,政事分开”的原则下,建立科学合理的事业单位分类体系;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事业单位法律制度建设;整体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从而促进事业单位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关键词】事业单位;公共性;自主性【中图分类号】 D630.1 【】A 【】1008-4053( 2011)01-0050-03一、事业单位改革的历史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改革一路高歌猛进,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就业等公共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
但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与人们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安居难等民生问题已经成为2010年“两会”的核心议题。
这样,对公共服务提供的主体——事业单位的改革及其路径选择进行进一步审视,就成为当前建设服务型政府,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有关这一问题的讨论,有必要首先对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历史过程进行回顾,从事业单位改革的历史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期明确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探索事业单位改革的路径。
按照王澜明的观点,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
这一阶段主要是拨乱反正,恢复社会事业,适当下放各类事业单位的管理权,大多数事业单位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行政首长对本单位有经营管理权、机构设置权、用人自主权和分配决定权。
1985年3月,中央下发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4月,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1985年5月,中央又下发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事业单位改革改革方向
事业单位改革的改革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精简机构、优化管理。
通过减少机构层级、简化管理程序,提高人员效率和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并提高办事效率。
2. 引入竞争机制、激励激励机制。
通过引入市场化竞争机制,鼓励事业单位更好地提
供服务,创新工作方式,提高绩效。
同时,建立激励机制,使业绩优秀的事业单位能
够得到相应的奖励,提高整体业绩水平。
3. 增强自主权、加强监管。
给予事业单位更多的自主权,允许其更加灵活地开展工作,提高决策和管理效率。
同时,加强监管机制,对事业单位的财务、人事等方面进行监管,确保事业单位的透明度和规范运作。
4. 改善服务品质、提高公共效益。
通过改革,提高事业单位的服务品质,满足社会公
众的需求,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提高公共效益。
5. 强化科研创新能力、推动转型升级。
加强事业单位的科研创新能力,推动科研成果
转化和产业升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持和推动力。
总体而言,事业单位改革的改革目标是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公共服务品质和公共效益、增强自主权和创新能力,推动事业单位的转型升级,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实现我国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目标的基本途径与对策引言事业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议题之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加速,我国的事业单位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提高事业单位的效能和效益,推动创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对事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本文将重点探讨实现我国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目标的基本途径与对策。
1.加强组织体制改革事业管理体制改革需要从组织体制上进行调整和优化。
具体的途径与对策包括:•优化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对各部门、岗位进行合理划分,明确职责权限,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推行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化运作机制,加强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督。
2.优化人员管理机制事业管理体制改革需从人员管理机制上进行调整和优化。
具体的途径与对策包括:•引入市场化的薪酬制度:建立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建立职称评聘体系:根据个人能力和业绩评定职称,激励人员进一步提升能力和素质。
3.加强财务管理改革财务管理是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需要进行深化和完善。
具体的途径与对策包括:•完善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和规范:建立科学的预算制度和会计制度,加强财务监督和风险管控。
•推行市场化运作机制:加强资本运营和项目投融资能力,实现财务自主权。
4.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是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需要加强培养和发展。
具体的途径与对策包括:•加大科研投入和创新激励:增加科研项目资金,改革科研评价机制,激励科研人员进行创新研究。
•强化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培养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
结论我国事业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任务,但也是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通过加强组织体制改革、优化人员管理机制、加强财务管理改革和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可以推动我国事业管理体制的发展和创新,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为 Markdown 格式输出。
事业单位改革的发展方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事业单位的改革也越来越重要。
在当前的环境下,如何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提高其运行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事业单位改革的发展方向。
一、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服务质量事业单位的改革不仅需要管理体制的变革,更需要一流的人才支撑。
要加强对事业单位人才的培养,建立完善的人才管理体系,鼓励人才创新,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对公众的服务感知和满意度。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事业单位还可以与高等院校联合,开展教育培训和科研合作,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端人才。
二、加强对市场需求的了解,发展新型服务业以社区卫生服务为例,随着保障医保制度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选择社区医院进行治疗和健康管理。
因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市场需求的了解,深入挖掘服务需求,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型服务业务,如提供家庭医生服务、慢性病管理、老年人健康服务等。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服务效率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在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服务效率。
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服务机构,更需要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与时俱进,满足公众对信息化服务的需求。
例如,社区服务中心可以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方便居民查询、咨询和服务预约等。
四、加强制度创新,推动改革进程事业单位改革不仅需要管理体制的变革,更需要制度创新和改革,推动改革进程。
例如,建立多元化的绩效考核机制,通过科学的考核制度激励员工积极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另外,建立灵活的人事管理制度,采用人才的竞争机制,改变传统的编制管理模式,提高事业单位管理的效能和灵活性。
五、加强与社会组织合作,拓宽服务领域事业单位是服务于社会的机构,需要与社会各界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拓宽服务领域,建立全方位的服务网络。
例如,社区服务中心可以与社会组织、志愿者团体合作,开展社区培训、文化活动、环境保护等公益事业,提高社区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水平。
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与目标事业单位改革一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事业单位改革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的必然选择。
本文将从改革的方向与目标两个方面来探讨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性和具体方向。
一、改革的方向1. 完善事业单位治理结构。
事业单位的治理结构具有非营利性质,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入市场化管理和激励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
2. 深化事业单位的分类管理。
事业单位的性质各异,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类管理,明确各类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提高管理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3. 推动事业单位的职业化建设。
加强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科学、公正的人才考核评价制度,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使人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公众。
4. 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
建立规范的财务制度,加强财务监管,增加财务透明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确保财务安全和正确使用。
二、改革的目标1. 提高事业单位的服务质量。
通过改革,事业单位能够更加注重用户需求,提供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医疗、教育、文化等基本需求的追求。
2. 增强事业单位的竞争力。
改革能够激发事业单位的活力,增强其内部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提高工作效率,培养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推动事业单位向市场化运作转型。
3. 优化事业单位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通过改革,能够优化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率,减少冗余和浪费,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4. 加强事业单位的社会责任。
改革后的事业单位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提高社会公信力,与社会各界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改革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
通过完善事业单位治理结构,深化分类管理,推动职业化建设和加强财务管理,能够实现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增强事业单位的竞争力,推动事业单位向市场化运作转型,实现社会持续发展的目标。
事业单位改革方向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事业单位体制的深层次问题,包括效率低下、管理僵化等。
因此,事业单位改革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改革方向的必要性事业单位改革是必要的。
首先,现行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存在许多弊端,比如人事制度不合理、用人方式不合理等,这使得事业单位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
其次,事业单位存在过多的行政干预现象,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最后,事业单位改革可以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社会效益。
二、提高管理效能提高事业单位管理效能是改革方向的关键。
首先,要加强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构建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
其次,要推行市场化管理,引入竞争机制,促进事业单位的创新和发展。
此外,还需要加强内部人才培养和选拔工作,提高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素质。
三、加强财务监管加强财务监管是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方向。
要建立起健全的财务监管体制,严格规范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增强事业单位的财务公开透明度,提高财务监督的有效性。
此外,还要完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引入市场化机制引入市场化机制是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有效途径。
要鼓励事业单位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同时,要积极推进事业单位的收益自主权改革,让事业单位有更多的自主决策权和自主发展权。
这样可以激发事业单位的活力,提高其服务质量和效率。
五、建立绩效评估机制建立绩效评估机制是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内容。
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指标,对事业单位的运行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改革的依据和参考。
同时,要加强对绩效评估结果的监督,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推动事业单位向高效、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六、加强社会监督与参与加强社会监督与参与是事业单位改革方向中的重要环节。
要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媒体等各界力量对事业单位的运行进行监督,为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持和舆论压力。
浅谈事业单位的改革发展方向摘要:事业单位是我国整个组织机构系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发挥了巨大作用。
然而,我国的事业单位体制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刻不容缓。
因此,深入探讨事业单位的基本定义,充分认识事业单位的基本特征,正确把握事业单位法人与其他法人的本质区别,对于强化事业单位监督管理、规范事业单位法人行为、深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事业单位发展方向改革现状一、准确理解事业单位的基本涵义1998年国务院颁布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明确指出指出:事业单位是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事业单位的社会角色定位是社会服务组织,具有公益性、国有性、服务性三个最明显的特征,而且其特征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然而,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事业单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它是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必然也随着社会进步而变化,今天需要事业单位承担的功能,也许明天就不一定需要事业单位来承担。
如各地宾馆、招待所由过去以公益为主变成以营利为主;律师、会计事务所由过去的公办变为今天的民办;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这些事业单位必然要退出事业单位序列。
所以,无论是从目前事业单位的现状来分析,还是从事业单位今后发展的趋势来预测,事业单位都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有的是量变,有的则是质变。
二、事业单位改革的现状事业单位是一类颇具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它以其所拥有的雄厚资源及强大的公共服务能力在中国的经济、社会及政治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中国的事业单位约有130多万家,职工约3000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62%。
事业单位改革的路径与实施方案近年来,我国事业单位改革持续推进,旨在提高其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实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事业单位模式。
本文将探讨事业单位改革的路径与实施方案,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改革路径1. 立法与政策制定事业单位改革的第一步是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明确改革的目标、原则和步骤,并为实施提供依据。
政府部门需要在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监管和引导的同时,推出鼓励改革的政策措施,为事业单位改革创造良好环境。
2. 机构设置和职责界定为了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效率,需要对机构设置和职责进行合理的界定和调整。
首先,要对各个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根据其特点和功能确定相应的机构设置,避免重复和冗余。
其次,要明确事业单位的职责和权责,对工作范围和权限进行明确划分,提高工作效率和责任担当。
3. 薪酬和人事制度改革事业单位薪酬和人事制度一直是存在问题的重点,需要进行改革以激励和选拔人才。
应该建立相对完善的薪酬制度,突破传统的等级工资制度,引入绩效考核和奖励机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同时,人事制度应该更加公平公正,采用竞聘上岗的方式,确保用人单位的选拔过程透明和公开。
4. 经费管理和财务制度改革事业单位经费管理和财务制度改革是保证其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
首先,要加强对事业单位经费的监控和审计,确保经费使用的规范和透明。
其次,要建立健全财务制度,推行会计准则和规范,加强日常财务核算和监督。
最后,倡导事业单位多元经费筹措的方式,寻求社会资本的参与,减轻财政负担,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实施方案1. 建立改革试点事业单位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先行先试。
因此,可以选择一些典型事业单位作为改革试点,通过实践积累经验,探索适合本单位和本地区的改革路径。
同时,应该注重横向和纵向的交流与学习,形成改革的良好局面。
2. 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是改革的核心,需要在保持相对独立性的基础上,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方法。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新时代的中国正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挑战。
在如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面,我们需要思考和选择适合当前国情和时代要求的发展模式与路径。
本文将探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并论述其重要性和可能的变革方向。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人民群众、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模式。
这一模式的核心是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它通过坚持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和党的思想理论创新,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发展。
党的领导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都体现着巨大的影响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它通过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广泛参与和管理,保证了人民群众的权益和利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它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市场配置资源,同时发挥国家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保证了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径选择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国情和时代特点,选择适合的路径,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
1.坚持党的领导的核心地位。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石,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保证党始终密切联系群众,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必须坚决维护人民民主专政的地位,推动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加强法治建设,实现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3.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既注重经济增长,又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事业单位管理与改革的方向与措施近年来,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与改革持续推进,旨在提高行政效能、优化服务质量,以及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事业单位的需求。
本文将从机制创新、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探讨事业单位管理与改革的方向与措施。
一、机制创新1. 引入市场机制在事业单位管理中引入市场机制,可以激发单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比如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根据单位的成效情况给予相关人员奖励或提拔,并适当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单位间的合作与创新。
2. 推行内外部融合事业单位应积极推行内外部融合,与社会力量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引入社会投资,提高单位运营效率,推动公共资源配置优化。
二、制度建设1. 健全治理结构事业单位应建立科学的治理结构,完善决策程序。
透明化决策过程,加强监督与问责机制,提高单位管理的公正性和透明度,确保权力运行的规范性。
2. 建立激励机制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可以有效调动事业单位人员的积极性。
例如,制定激励政策,给予优秀员工晋升或奖励,鼓励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三、人才培养1. 提高人才选拔质量事业单位管理与改革的关键是培养和选拔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管理团队。
可以通过建立标准化的招聘程序,引进并选拔具备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的人才,培养他们的领导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加强继续教育事业单位管理者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知识和能力。
可以通过组织专业培训、开展学习交流活动等形式,加强管理者的继续教育,提高其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管理与改革的方向与措施主要包括机制创新、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
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推行内外部融合、健全治理结构、建立激励机制、提高人才选拔质量和加强继续教育等措施,可以为事业单位的管理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实现高效运行和适应社会需求的目标。
实现我国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目标的基本途径与对策实现我国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目标的基本途径与对策一、引言事业单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推动经济增长、提高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存在一些问题,如权责不清、机制僵化、效率低下等。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进行了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实现我国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目标的基本途径与对策。
二、明确改革目标实现事业管理体制改革需要明确改革目标。
具体来说,我们需要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1. 权责清晰:明确事业单位各级组织的职责和权限,避免权力过于集中或者职责不清晰的情况出现。
2. 激励机制完善: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使得事业单位能够根据绩效评价结果进行薪酬分配和晋升。
3. 内部治理规范: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加强监督和约束机制,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效能。
4. 市场化运作:鼓励事业单位实行市场化运作,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加强组织架构改革为了实现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需要加强组织架构改革。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1. 精简层级:减少事业单位的层级,避免过多的中间层级,提高决策效率和执行效率。
2. 强化权责分离:明确各级组织的职责和权限,避免权力过于集中或者职责不清晰的情况出现。
3. 引入竞争机制:鼓励事业单位之间进行竞争,推动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4. 加强内部治理:建立健全内部治理机制,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监督和约束。
四、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为了提高事业单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需要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绩效考核: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将绩效作为评价人员工作质量和工资待遇的重要指标。
2. 薪酬激励:根据绩效评价结果进行薪酬分配,将高绩效人员与低绩效人员区分开来,激励人员提高工作积极性。
3. 晋升机制:建立公正透明的晋升机制,使得优秀人才能够得到合理的晋升机会,提高工作动力。
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与机制创新近年来,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事业单位改革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旨在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推动事业单位向市场化、法人化方向发展。
本文将探讨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与机制创新,助力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目标定位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以公益为导向、市场化运作、法人治理的现代事业单位制度。
具体来说,目标包括:1. 提高服务效能。
通过改革,事业单位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内部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
2. 激发活力创新。
改革要打破体制机制壁垒,激发事业单位的创新活力。
鼓励事业单位与市场主体合作,开展深入的产业融合,提升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3. 加强责任担当。
通过改革,事业单位要增强自主管理和市场竞争意识,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二、机制创新事业单位改革需要在机制创新上下功夫,包括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创新。
1. 管理体制创新。
改革要建立科学、高效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既要注重市场机制的引导,也要强化对事业单位的监督和管理。
引入企业化管理机制,实行权责明确、规范运作的制度,充分激发事业单位的内部活力。
2. 运行机制创新。
改革要推动事业单位从行政化运作向市场化运作转变。
要鼓励事业单位主动承担社会服务职能,积极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合作,形成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
3. 激励机制创新。
改革要建立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通过薪酬激励、晋升晋级、荣誉表彰等方式,激发事业单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同时,要注重建立科学公正的考核评价制度,确保激励机制的有效运行。
三、推动机制创新的关键因素1. 完善法规制度。
为了保障事业单位改革的顺利进行,要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规制度,明确事业单位的产权、权益和责任。
2. 强化组织领导。
事业单位改革需要有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和推动机构,要加强对改革的统筹协调,研究解决改革进程中的重大问题。
探讨事业单位改革的实现途径及措施事业单位是指对我国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进行,以提高事业单位效率和服务质量。
事业单位的实现途径包括依法治理、分类管理和市场化运作,下面将分别介绍。
首先,依法治理是事业单位的重要途径之一、依法治理要求事业单位建立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权责清单,形成科学、规范的决策机制,为事业单位提供有效的内部约束和规范。
同时,依法治理还要求事业单位在管理过程中遵守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确保其行为的合法性和规范性,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监督和管理,促进事业单位的公平、透明和高效运行。
其次,分类管理是事业单位的重要途径之一、传统的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具有同质化、一刀切等问题,导致资源分配不合理,管理效率低下。
分类管理要求事业单位根据不同的功能定位和性质特点,进行差异化管理,划分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进行管理,并为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政策。
分类管理能够更好地调动事业单位的积极性,提高管理水平和效能,推动事业单位向现代企业的转型。
最后,市场化运作是事业单位的重要途径之一、市场化运作要求事业单位从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的运作机制。
具体措施包括让事业单位具备自主经营权,允许事业单位与市场主体进行竞争,鼓励事业单位引入社会资本等。
这种市场化运作能够促使事业单位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高效率和竞争力。
除了上述的实现途径,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事业单位的顺利进行。
首先,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体系,通过法律法规等文件的制定,为事业单位提供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
其次,要加强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能力建设,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再次,要推进事业单位的试点,通过试点的方式来摸索和推动措施的有效落地。
最后,要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监管和评估,建立健全的评估指标体系,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
总之,事业单位是我国经济体制的重要一环,实现途径主要包括依法治理、分类管理和市场化运作。
Building a Modern Public Service Uni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n Orientation, Model ancl Approaches to the Reform of Public Service
Units
作者: 左然[1]
作者机构: [1]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副局长,北京100010
出版物刊名: 中国行政管理
页码: 11-21页
主题词: 现代事业制度;事业单位改革;事业单位监管与自律;事业单位法制建设
摘要:本文考察了事业单位改革的历史,分析了事业单位改革存在的问题,提出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是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事业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是独立的事业单位监管机构+事业法人治理,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重要意义在于整合事业单位资源,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过程中必须加强事业单位外部监管和内部治理,加强事业单位法律制度建设,为事业单位改革和监管提供制度性保障。
新时代事业单位改革的制度逻辑与优化路径
张克
【期刊名称】《行政管理改革》
【年(卷),期】2024()5
【摘要】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新时代事业单位改革经历了分类改革、纳入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统筹推进等阶段,遵循转变机构职能、强化公益属性和重塑布局结构等制度逻辑,在理顺政事关系、提高公益服务质量、精简机构职能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当前,事业单位改革仍存在不同类型和层级改革推进成效不均衡,部分参公管理类事业单位改革方向不明确,管办分离改革不顺利和配套政策不完善等矛盾问题。
构建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事业单位治理体系应当全面实施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加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力度,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坚持管办分离原则,健全事业单位法人治理新框架。
【总页数】11页(P39-49)
【作者】张克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治理教研部(电子政务研究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党校(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
【相关文献】
1.新时代中国特色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逻辑与治理路径研究
2.改革开放的历史逻辑与新时代改革的路径选择
3.我国研究型大学长聘制改革的制度逻辑与优化路径
4.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机理及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探索——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逻辑与创新发展研究》
5.新时代地方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行动逻辑与创新路径——基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分析框架的探索性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事业制度)))论事业单位改革方向、目标模式及路径选择左然[摘要]本文考察了事业单位改革的历史,分析了事业单位改革存在的问题,提出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是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事业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是独立的事业单位监管机构+事业法人治理,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重要意义在于整合事业单位资源,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过程中必须加强事业单位外部监管和内部治理,加强事业单位法律制度建设,为事业单位改革和监管提供制度性保障。
[关键词]现代事业制度;事业单位改革;事业单位监管与自律;事业单位法制建设[中图分类号]D0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863(2009)01-0011-11一、事业单位改革的历史考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央人民政府就使用了事业单位的概念,并把事业单位纳入国家管理范围:由政府主办并主管;经费依靠财政拨款;人员列入国家编制;活动遵循国家计划;从事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非生产活动。
/事业单位0在计划经济下实行严格的审批制。
在当时条件下,事业单位与国有企业一样都是政府的附属物。
按照国民经济计划的安排,事业单位的增减完全依计划进行审批。
这种审批是由国家行政机关提出和决定的。
在管理方面,事业单位没有任何的独立性。
其人事管理、财务制度和物资分配都由主管政府部门负责,统一纳入政府预算和政府的人事计划和物资使用计划之中。
一句话,事业单位的人财物管理都由政府统一计划、统一调动、统一安排和统一使用。
事业单位的一切活动都听命于政府,并在政府的掌握和控制之中。
与国有企业相比,对事业单位的管理更严格、更僵硬和更死板。
1978年召开的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与传统僵化的苏联/社会主义0模式的诀别。
从此,中国开始逐步走向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
这条道路的起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探索的方向是市场化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结合。
在这一重大变革中,事业单位改革也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年至1991年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初始阶段。
这一阶段的最主要的特点是,国家和政府对事业单位全面下放管理权力,扩大事业单位的自主权。
由于当时仍然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机制相混合的体制,事业单位改革也走了一个迂回的路径,以避开体制的障碍。
企业普遍实行了承包制,而事业单位改革则借鉴了企业改革的成果,普遍实行了与绩效挂钩的包干制。
[1]以合同形式明确了国家与事业单位的关系,把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管理水平和分配水平联系起来,责、权、利相结合,打破大锅饭。
二是引进竞争机制,实行人员的优化组合,进行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打破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终身制。
三是实行事业单位财务的独立核算、自我积累、自我约束。
1992年至1997年是事业单位改革的第二阶段。
这一阶段的最显著特点是明确提出并开始了以政事分开和事业单位社会化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单位改革。
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有:第一,改革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
除一些从事/高精尖0、基础研究和面向全行业服务的事业单位,以及必要的机关辅助性事业单位外,其他事业单位原则上都要下放给地方或交由企业和社会去办。
管理体制改革的另一项主要内容是,减少对事业单位的直接管理和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促进事业单位在职能、人事制度、工资制度等方面与党政机关区别开来。
打破部门分割和条块分割,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
第二,调整事业单位的结构,促进人员结构合理化和机构的重新组合。
第三,推动事业单位的社会化进程。
鼓励社会各界办事业单位,鼓励集资或合资办事业单位,鼓励事业单位面向社会提供服务。
第四,在确保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推进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改革。
保证公益性事业单位的财政来源,严格控制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的数量和规模。
对国家实行定额补贴的事业单位政府在管理方面要放活,对经费自支或者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可不同程度地享受企业的自主权。
[2]1998年至2007年是事业单位改革的第三阶段。
主要内容是进一步实行政事分开,建立事业法人制度。
1998年10月国务院颁布5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6、2005年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颁布5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6,事业单位依法登记成为事业法人,具有法人地位、享有相应的权利、独立承担相应责任。
改革开放30年的事业单位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就,主要表现在事业单位与政府的关系方面有了明显的变化,自身的人事管理、业务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自主权,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创造性、生机和活力大为增强。
但是事业单位改革也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
一是伴随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深入、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国家减少政府对事业单位的财政支持,迫使事业单位为生存、为生计走向市场;扩大事业单位自主权限,实行承包制,对管理层和事业单位的员工进行创收与个人奖励密切挂钩。
国家的这种/奖勤罚懒0的激励政策,一方面的确减少了政府对事业单位的财政投入,激发了事业单位自我发展的积极性,但是由于政策不配套、制约机制和制度的缺失,事业单位改革的市场化取向十分明显,政府和事业单位原来所承担的公益性职能不断市场化,其责任也不断向社会转移。
二是扩大事业单位自主权的/放权导向0改革使事业单位权力不断扩大和膨胀,而无论事业单位自身或是政府都没有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和制度,从而造成了一些事业单位对自主权的滥用,一味追求自身利益而忽视服务对象的利益,忽视社会的利益。
这些缺陷所引起的弊端使社会和公民个人承担了很大的代价,成为人们质疑的焦点。
三是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目标和总体政策缺乏。
把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等同于事业单位改革,缺乏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设计,造成事业单位改革的困境。
二、下一步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目标模式及路径选择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是什么?事业单位改革向何处去?这一关乎整个公益性公共服务提供、关乎公共行政走向、关乎整个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关乎亿万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改革牵动着所有关心、关注这一问题的人们的心。
政府、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国际机构为此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了长久的探索、思考和个案试验,以求获得答案。
(一)事业单位改革方向是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事业制度以往的事业单位改革,往往局限于局部的研究、讨论和推进,走一步看一步,譬如事业单位人事改革、工资改革、自主权扩大等,但是对事业单位向何处去、事业单位的基本定位、公益性、非营利性质等则缺乏深入的探讨。
而正是这种对事业单位改革方向探讨的不足,使得国家在制度改革的大政方针方面缺乏十分鲜明、前后一致、坚定不移的决策和引导。
那么,事业单位改革应该遵循什么方向呢?或者说,沿着何种方向可以指引事业单位改革走出一条正确的发展坦途呢?笔者认为,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事业制度不失为一种选择。
笔者认为,在经历如扩大自主权、政事分开、分类改革、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等改革和管理创新之后,现代事业制度也将成为一个必然的过程。
之所以如此,是基于三个基本的判断:第一个基本判断:进入21世纪,中国在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之后,目前的社会由四大主体构成:现代公民、现代政府、现代企业、现代事业单位。
构建和完善四大主体及其相应的制度是我们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已经初步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现代政府制度,而现代公民制度和现代事业制度则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历史课题。
第二个基本判断: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事业制度,向社会和人民群众提供普遍性、公平性、可及性、安全性、持续性的公益性公共服务,可能是实现党和国家提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和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制度化保证。
这是不断推进和完善现代事业制度的最基本的动力源泉。
第三个基本判断:30年的事业单位改革为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事业制度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一是确立了事业单位为社会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
二是事业单位的绝大部分已经转变为事业法人,并建立了事业法人制度的基本框架,从法律意义上政事关系已经发生了重要改变。
三是社会对事业单位改革的预期和承载力普遍增强。
四是党和国家对事业单位改革的高层决策已经确定。
如果上述三个基本判断是成立的,那么事业单位改革将可以从分散的改革转变到总体上的改革,以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事业制度为主要方向进行全面谋划。
(二)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模式近年来国内外对事业单位改革的研究成果,可以归纳为六种改革模式:(一)成思危的事业单位改革目标模式1998年7月,由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先生担纲的/我国事业单位的改革方向和措施0课题组经过近三年的研究,针对事业单位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模式。
[3]课题组认为,事业单位改革的最大问题是目标模式不清,战略方向不明,因而也没有适当的战略步骤和有效稳定的政策。
故而,确定合适的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模式具有宏观指导意义。
该课题组的目标模式包括六方面:(1)事业单位与政府一道,分别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弥补政府职能的不足;同时可以使政府转变提供公共产品的方式,凡是生产/私人产品0的事业单位都应该转制为企业。
(2)整合政府资助、民间捐赠和受益者付费等各方面资源,以弥补政府财力的不足,调动民间的积极性。
(3)依法享受政策优惠。
(4)吸收和使用志愿者,从事公共产品的提供服务。
(5)构筑法律的支持,明确事业单位的法律地位,使之既不依附于政府又接受政府的指导、帮助和监督,成为自主决策、依法运营、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机构。
(6)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实行科学管理。
可以看出,成思危课题组更为强调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指导意义。
(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事业单位改革目标模式重组社会事业的基本组织方式、分类推进事业单位的改革,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课题组的基本主张。
2003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组织了事业单位改革课题组,课题组报告没有公开,但是2003年8月5日5中国经济时报6刊登了组长葛延风先生所撰写的/社会事业体制和事业单位改革的成绩和问题0一文,可以认为代表了课题组的主要观点。
葛延风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事业体制及事业单位体制发展及改革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发展过程中缺乏规划,存在不合理的扩张;政府与市场的责任边界不清;放权过度、约束不足的问题普遍存在;行政管理体制存在较大缺陷,条块分割突出,不同层级政府间的责任缺乏合理划分,等等。
但是,最主要的是缺乏明确清晰的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思路,而下一步就是要明确和清晰改革思路:首要的问题是要明确政府职责。
其次,要对社会事业的基本组织方式进行改革,按照职能特点对现有事业单位的改革分类推进。
其三,搞好配套改革,在改革过程中加强统一组织与协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对事业单位改革中过度市场化取向表示担忧,建议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