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乱象何时休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4
对于乱用汉字的研究报告1. 引言乱用汉字指的是在文本中不正确使用或滥用汉字的现象。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和网络信息的普及,乱用汉字现象越来越普遍。
本报告旨在研究乱用汉字的原因、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以提供有关部门和个人改善中文文字环境的参考。
2. 原因分析2.1 社交媒体的影响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得汉字的使用更加频繁。
然而,由于社交媒体平台的特殊性,用户往往需要在有限的字数限制下进行表达。
为了追求简洁和速度,一些用户开始滥用汉字,使用简化字代替繁体字,或者以拼音代替汉字,这导致了乱用汉字的现象。
2.2 教育和语言环境的影响现代汉字繁复多样,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正确运用。
然而,由于教育和语言环境的局限性,一些人对汉字的认识和运用存在着不足。
这使得他们在书写或使用汉字时容易出现错误,从而产生了乱用汉字的现象。
3. 影响分析3.1 语言交流的障碍乱用汉字使得传达信息的准确性受到了威胁。
在写作、阅读和交流中,乱用汉字可能导致双方理解上的偏差,造成沟通障碍和误解。
3.2 文化传承的损失正确使用汉字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乱用汉字不仅影响了文字的规范性,而且削弱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尊重。
这对于维护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和宝贵性带来了负面影响。
4. 解决方法探讨4.1 加强教育宣传加大对汉字文化的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广大民众对汉字的重要性和正确使用的意识。
通过开展汉字文化进校园、社区等活动,培养更多人对汉字的尊重和正确使用习惯。
4.2 引导规范使用在社交媒体平台或网站上,加强对乱用汉字行为的监管,设立相应的规则和处罚措施。
在用户使用汉字时,可以提供自动校验或纠正功能,引导用户正确使用汉字。
4.3 加强研究与技术支持加强对汉字乱用的研究和技术支持,开发智能化的汉字校准工具,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乱用汉字的问题。
同时,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提供汉字使用的建议和指导,帮助用户正确运用汉字。
5. 结论乱用汉字现象在当前社会中愈发常见,对于语言交流和文化传承产生了负面影响。
汉字乱用的研究报告汉字乱用的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汉字在当代社会中的乱用现象。
通过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汉字乱用现象在各个领域广泛存在,从文化娱乐到商业广告,从网络社交到教育领域。
研究结果表明,汉字乱用不仅对汉字的传承和正确使用构成威胁,也对语言的规范性和文化的传承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我们呼吁社会各界重视汉字乱用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遏制。
1. 引言汉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几千年的演变历程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然而,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发现汉字乱用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社交网络上充斥着拼音替代汉字的情况、商家利用汉字随意组成词语作为产品名称等。
这引发了我们对汉字乱用问题的关注,并决定进行深入研究。
2. 调查方法我们通过开展在线问卷调查的方式来收集数据。
调查对象包括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和不同教育背景的人群。
在调查问卷中,我们针对不同领域的汉字乱用现象进行了提问,包括文化娱乐、商业广告、网络社交和教育领域等。
3. 调查结果经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几个主要的调查结果:3.1 文化娱乐领域在文化娱乐领域中,汉字乱用现象主要体现在电视剧、电影和音乐等娱乐作品中。
许多作品中出现了错误的汉字使用、草率的翻译和滥用外来语等现象。
3.2 商业广告领域商业广告是汉字乱用的重要领域之一。
许多商家为了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故意不合规范地使用汉字来命名产品。
这导致了一些产品的名称缺乏准确性和规范性。
3.3 网络社交领域网络社交平台上的汉字乱用现象很普遍。
一些年轻人因为追求个性化和简洁化,大量使用拼音替代汉字,甚至出现了拼音文字的乱用现象。
这使得传统汉字的传承和应用受到严重威胁。
3.4 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中,汉字乱用现象主要体现在学生的作文和考试答卷中。
学生在书写汉字时经常出现错别字和乱用字的情况,这影响了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4. 影响与应对措施汉字乱用现象给语言的规范性、文化的传承和汉字的传承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现实生活中,民事法律关系纷繁复杂、变动不居,而民事法律规范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
这导致有些民事纠纷在处理过程中可能找不到特别合适的民事法律规范作为依据。
但一些民事行为不符合社会公德,有违善良风俗,如果因为没有民事法律规范作为依据而不处理,就可能在社会上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带来“破窗效应”。
处理这些民事纠纷,应运用好公序良俗原则,即民事行为不得违反民法中的公序良俗原则。
科学运用公序良俗原则处理民事纠纷,对于惩恶扬善、维护正义、保证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公序良俗是指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
公序良俗的含义非常广泛,并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
公序良俗原则在许多国家的民法典中都有所体现。
我国1986年通过的《民法通则》使用“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等词语来表达相关法律精神。
2017年通过的《民法总则》在总结现有民事立法、司法实践经验和借鉴国外民法典立法成果的基础上,在我国民事立法中首次明确了公序良俗原则。
《民法总则》中的一些条文直接涉及公序良俗。
第八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第十条规定,“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条件,其中第三项规定的条件就是“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二款规定,“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民法总则》将公序良俗原则上升为我国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这是法治精神在民事法律制度中的体现,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在立法中的彰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对意思自治进行必要的限制。
民法尊重民事主体的意思自治,但意思自治必须以公序良俗原则为基础,即不得违背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如果违背公序良俗,其民事法律行为理应无效。
二是对现行法律法规进行补充。
现行法律法规不可能预见所有民事法律行为和关系,法律条文可能滞后或存在漏洞。
浅谈网络语言、广告、标语用字乱象及其对中小学生的危害浅谈络语言、广告、标语用字乱象及其对中小学生的危害肖光跃规范用字,正确读音,不仅对现代飞速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也对社会主义未来建设者——中小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随着信息化的进程快速发展,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和纯洁尤为重要。
如若再不引起高度重视,用不了几代人,汉语言文字将面目全非。
与老祖宗发明、发展并规范的语言文字相去甚远。
意义、内涵全失。
那么,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文明史将被颠覆改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早已颁布实施。
然而,现实生活中不论是打开电视——荧屏错别字满天飞;上浏览——异体字、独创字遍地都是。
上街溜达——什么店牌、广告、标语其错别字更是泛滥成灾。
可以说只要睁开眼就能看到错别字。
竖起耳朵就能听到乱读音。
下面举几个古今颇具典型的例子,来看看我们的文字语言环境已被污染成什么样子,其危害又到了什么程度。
有个故事名字就叫做《一个偏旁毁了一座城的故事》,说的是:清政府正规军队望风披靡的农民军队太平军北伐时,驻扎在仪征城外,先行官让小校向主将请示路线。
此时,主将正在与人议事,随手写下手令。
先行官拿到手一看:“烧城而走”,虽感吃惊但又不敢违抗,于是下令每人准备一大把柴火,拂晓前烧城。
事后主将责问为何烧城?先行官取出手令,主将捶胸顿足:“我竟把‘绕’写成了‘烧’字,好端端的仪征城化为灰烬,这都是我的过错啊!”这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偏旁毁了一座城。
还有个故事,有一个农民不小心食指被蛇咬伤了,没有及时到医院去医治,肿烂起来后才到医院医治。
医生诊断后,说:“你的食指必须切除,不然的话还会糜烂下去。
”这位农民实在舍不得,可是又没有其他办法,无奈之下便答应了。
医生在开处方时将“切除食指”误写成“切除十指”,当这位农民从手术室出来时,好好的十个手指不见了,一个“食”字和“十”字的差别就使一个人变成了终身残疾,这是多么可怕啊!还有个例子说的是有一个人到商店买斧子,他让营业员开票报销。
当代汉字使用不规范现象简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毕业论文承诺书提示:根据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论文写作的规定,如发现论文有抄袭、网上下载、请人代写等情况,毕业论文一律不及格。
同时取消学士学位申请资格。
毕业论文不及格者,可申请重写一次,并按重修缴纳费用。
本人承诺:本人已经了解北京语言大学的毕业论文写作的有关规定;本人的论文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
整篇论文除了文中已注明出处或引用的内容外,绝没有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注明。
签名:__门凤超____ 日期:___2008年10月12日北京语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评阅书教务处制北京语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记录表教务处制北京语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记录表目录目录前言 (2)一汉字规范化及其必要性(一) 规范汉字及汉字规范化 (3)(二) 汉字规范化的重要性 (3)二汉字使用的不规范现象(一) 重新涌现出大量的繁体字 (5)(二)使用不规范的简化字 (5)(三)错别字现象泛滥 (6)三汉字使用中不规范现象产生的原因(一)“国际化心理”的误导盲目地接受繁体字 (6)(二)广播传媒媒体的误导 (6)(三)历史的原因 (7)(四)教育的缺陷 (7)(五)国人政策观念淡薄政府职能部门督促、检查、执法不够 (7)四汉字使用中不规范现象产生的影响(一)影响国家安定民族团结 (9)(二)影响国家外交形象 (9)(三)影响经济发展 (10)(四)影响精神文明建设 (10)(五)影响艺术发展 (10)(六)影响中文信息处理 (11)五解决途径(一)理论方法 (12)(二)具体措施 (13)1 正确地对汉字进行简化 (13)2 整理异体字 (13)3 恰当地使用繁体字 (13)4 避免书写错别字 (14)结语 (14)主要参考文献 (15)摘要当代汉字使用不规范现象简析摘要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系统符号,是汉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
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测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2年8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将加强食品安全国标体系建设,以不断完善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食品行业健康发展。
这一做法体现的经济生活道理是()A.我国正致力于逐步消除市场调节的缺陷B.有了市场规则就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C.政府具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D.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2.“人无信不立,国无法不安。
”对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示有()①经营者应提高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②有了信誉就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③加强法律和道德的规范和引导④应加快制定市场交易规则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3.该漫画启示我们()A.我国经济的发展处于盲目无序的状态 B.市场竞争须具备公正合理的“游戏规则”C.政府应当在市场竞争中发挥主体性作用 D.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最有效形式近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公布了对2012年5月全国部分电视、报纸等媒体发布的医疗、药品等服务类广告的监测抽查结果,共有15个批次严重违法广告被曝光。
据此回答4—6题。
4.某些广告为了宣传药品的治疗作用,利用专家、消费者的名义和形象作证明,误导消费者。
这些现象反映了单纯的市场调节()A.具有超前性 B.具有盲目性 C.具有自发性D.具有滞后性5.层出不穷的药品虚假广告,使人们早已不再深信这些广告,甚至已经影响这些行业的健康和正常发展。
这说明()①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②市场调节具有不可克服的弱点和缺陷③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④重视诚实守信,企业就能够立于不败之地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6.要想从根本上遏制虚假广告的发生,就要()A.规范广告公司的行为B.健全社会信用体系C.加大政府的打击力度 D.提高消费者的辨别能力7.安徽省政府办公厅2012年8月7日下发《关于加强保障性住房分配和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切实把分配和管理摆在住房保障工作的突出位置,确保保障性住房分配和管理工作顺畅有序进行。
用字乱象对中小学生的危害及其思考规范用字,正确读音,不仅对现代飞速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也对社会主义未来建设者――中小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随着信息化的进程快速发展,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和纯洁尤为重要,如不引起高度重视,用不了几代人,汉语言文字将面目全非,那么,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文明史将被颠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于2000年10月31日颁布,2001年1月1日起实施。
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专门法律,它的颁布实施,把语言文字工作纳入了法制轨道,对促进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全国高考大纲里规定:作文错一字扣一分,这意味着考生失分的几率会增大。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准确、规范地书写、运用文字是语文学习中最基本的要求。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现实生活中,只要打开电视――荧屏错别字满天飞;上网浏览――异体字、独创字遍地都是;上街逛逛――店牌、广告、标语其错别字更是泛滥成灾。
可以说只要睁开眼就能看到错别字,竖起耳朵就能听到乱读音。
不少学生“屡错屡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电视、网络等社会环境不规范用字、不正确读音的影响。
一、实例与危害1.电视荧屏《人民日报》2000年06月10日第五版举中央电视台有案可查数例:4月13日,“晚间新闻”标题字幕“韩国森林大火危及核电站”中将“危及”错写成“威及”;4月14日,早晨“生活空间”报道安徽姑娘吴琼救助一老人的事迹,字幕将“不要在乎”错写成“不要再乎”;4月15日,“焦点访谈”揭露一腐败分子为自己十七岁儿子谋取副镇长职位,字幕将“犯了错误”错写成“放了错误”;4月16日,“新闻联播”介绍山东邹城村民恳谈会时字幕将“毕竟”错写成“毕竞”;4月29日晨,“生活空间”介绍“4月18日网站开通”时将“商业秘密”错写成“商业密秘”,而且前后出现两次。
有人做过统计,在电视荧屏上,每15分钟电视节目中就能挑出一个明显的错别字或者读错的字,其中包括相对比较严谨的电视新闻节目和一些电视现场直播节目。
汉字滥用的宣传标语
1. "吃了我的产,吃了我的汗" - 用于环保活动的标语,意指滥
砍滥伐导致环境恶化。
2. "去中国怎么活" - 指出汉字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学习汉字。
3. "爱国以德,非汉则灭" - 强调汉字对于国家和文化的重要性,鼓励人们保护汉字。
4. "只有汉字才能传承中华文明" - 强调汉字在中华文化传统中
的地位。
5. "用汉字表达内心的力量" - 鼓励人们使用汉字来表达自己的
想法和情感。
6. "拒绝盲目拼音化,保留汉字传统" - 反对简化汉字和拼音化
的做法,强调保留汉字的重要性。
7. "汉字是文明的象征" - 强调汉字对于文明发展的作用。
8. "汉字是我们的根,失去它我们将迷失方向" - 强调汉字作为
中华民族的根基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9. "中华汉字,世界之光" - 强调汉字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和
独特之处。
10. "汉字是我们共同的文化财富" - 强调汉字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
我们每天都在使用汉字,我们生活和工作中应用汉字,我们的孩子们学写汉字,汉字在中国古代还升华为书法艺术,世代流传,供我们学习欣赏。
汉字已经融入到我们的血脉里,成为我们身体里难以割舍的,除之不去的文化基因。
可是,如今的很多人却不太了解,在中国近代史上曾有过那么一段历史,有过一场几乎全社会的精英和知识分子都纷纷参与的,轰轰烈烈的运动,而这场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运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废除汉字,将汉字拉丁化、拼音化。
汉字拉丁化、拼音化的努力,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戛然而止,这场曾经判处汉字死刑,差点改变古老汉字命运的运动,如今已经少有人提起,但了解它,反思它,却能给我们今后的文字改革和文化发展方向,带来很多的启示。
废除汉字的起因1840年西方列强敲开了古老封闭满清王朝的大门,从那以后,中国屡遭蹂躏,被西方列强们反复按在地上暴打。
一次次屈辱的失败给国民的自信心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当时的社会精英们在痛苦的反思中,在睁大眼睛看世界的不断对比过程中,开始全面的自我否定,产生了严重的文化自卑心理。
那些自已的,原本看着样样顺眼,当成宝贝的东西,都成了不如人,该丢弃的破烂货:世代尊崇的儒家传统哲学变成了封建礼教,道法自然成了道者妖言,国家制度,中医药,民族服饰,传统历法等等统统成了导致落后的原因之一,都遭到了进步人士的严厉批判,而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中华文明五千年进程的汉字,自然也难逃干系。
当时进步人士这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自我审视时,哪哪都不称心如意的心理,即使在100多年以后,国家早已强大的今天,我们也不难理解,天天挨打,国家都要完蛋了,还有什么东西是值得骄傲的呢?为了结束这个落后挨打的糟心局面,还有什么东西是不能舍弃的呢?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先贤们各种各样的激进想法,以现在的目光来看虽然有些荒唐,但却是出于救国救民的急切心情,是寻求改变落后挨打局面的进步之举,不能苛责。
从1892年开始,各种拼音文字的探讨工作,就在进步人士中展开,先是有一个叫卢戆章的福建人,经过十年的努力,写成了《一目了然初阶》,这是第一套由中国人自己制订的汉语拼音方案。
描写晚清鸦片乱象的诗句
哎呀呀,你可知道晚清那时候鸦片有多泛滥吗?那简直就是一场可怕的噩梦啊!“鸦片烟馆满街巷,烟鬼瘦骨嶙嶙样。
”就像这句诗说的那样,大街小巷里到处都是鸦片烟馆,里面挤满了那些瘦得不成样子的烟鬼。
你想想看啊,那时候的人们,一个个都沉迷在鸦片的烟雾中,无法自拔。
他们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忘记了家人的期盼,就像行尸走肉一般。
“富家子弟倾家荡产,贫家儿郎卖儿卖女。
”可不是嘛,有钱人家的子弟因为鸦片而变得一无所有,贫穷人家的孩子甚至被卖掉来换取那一点点鸦片。
还记得有一次,我看到一个故事。
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因为男主人染上了鸦片瘾,整个家就变得支离破碎了。
妻子整天以泪洗面,孩子们饿得哇哇大哭,而那个男人却还在烟馆里吞云吐雾。
这难道不可悲吗?这难道不是鸦片带来的灾难吗?“鸦片之害猛于虎,祸国殃民何时休。
”这鸦片的危害简直比老虎还可怕啊,它让国家陷入困境,让百姓受苦受难,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
在那个时代,鸦片就像是一个恶魔,吞噬着人们的灵魂和生命。
“烟鬼成群街头晃,国家未来在何方。
”你看看,那么多的烟鬼在街上晃荡,国家的未来又在哪里呢?我们不能忘记这段历史,不能忘记鸦片给我们带来的伤痛。
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坚决抵制任何形式的毒品,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更加健康!
我的观点就是,晚清鸦片乱象是一段极其惨痛的历史,我们必须铭记在心,从中吸取教训,绝不能让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乱解汉字现象的看法
汉字,又称汉语汉字,是中国传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但近年来,汉字乱解现象开始出现,给社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乱解汉字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混乱。
当今社会,很多人都喜欢把汉字乱解,而不是正确理解汉字的真正意思,很多乱解而不是熟记的汉字,让文化水平急剧下降,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
另一方面,很多人把汉字的乱解现象归结为文盲现象,这种观点大多数是无知的。
汉字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缩影,从古至今,汉字已经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宝贵财富,而汉字乱解现象,不仅仅是文盲的问题,而是现代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正确认识汉字,不仅需要大家熟悉汉字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才能培养正确的汉字解读能力,而不是仅仅只停留在表面的乱解。
汉字的乱解现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当前社会各方面都投入共同努力,为了使汉字文化不被破坏,整个社会应努力提升文化素养,尤其是培养正确认识汉字文化的习惯,加强对孩子习字的教育,让孩子知道汉字的真正意思,让汉字文化得以传承。
表面上看,汉字乱解现象并不及危害性,但在深层次上乱解汉字意味着忽视汉字的历史文化,以及汉字真实的意思,这样影响是相当恶劣的,如果我们不加以警惕,一旦汉字的乱解现象普及,危害将是难以想象的。
我们应该通过学习汉字,通过掌握汉字的真实意思,使
汉字文化受到保护,让其传承下去。
总之,汉字乱解现象不容忽视,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把乱解汉字现象消灭在萌芽状态,每个人应当认真学习汉字,让汉字文化不被破坏,为的是把汉字文化传承下去。
乱解汉字现象的例子(一)乱解汉字现象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信息的快速传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乱解汉字”的现象。
人们在使用汉字时,由于各种原因,常常出现误解、曲解或创造新词的情况,这严重影响了汉字的正确应用和传承。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乱解汉字现象及其详细讲解:1. 广告语中的乱解•乱用繁体字有些广告商为了追求独特性或者在有限空间内突出个性,常常使用繁体字来代替简体字。
这种乱解汉字的现象给人阅读带来困扰,也违背了对汉字的正确使用原则。
•误用生僻字一些广告商为了增加装饰效果,常常使用一些生僻字作为宣传标语,结果造成了广告内容的难以理解。
这种误用生僻字的现象不仅让人感到困惑,也让汉字的本义变得模糊不清。
2. 社交媒体中的乱解•乱用谐音字在社交媒体的表情包、评论等场景中,人们常常使用谐音字来表达意思。
这种乱解汉字的现象虽然增加了趣味性,但也带来了信息的歧义性,容易引起误解。
•创造新词为了追求新潮、时尚,一些社交媒体用户常常创造新的词汇,将汉字进行重新组合,这种乱解汉字的现象使得新词的含义难以准确理解,也让人感到困惑。
3. 媒体报道中的乱解•误用同音字媒体报道中,为了提高新闻的吸引力和可读性,常常使用同音字来代替正确的汉字。
这种误用同音字的现象使得新闻内容的准确性受到了影响,也给读者带来了误导。
•随意曲解字义一些媒体为了引起争议、煽动情绪,常常对汉字的字义进行曲解,使其产生负面的诠释。
这种乱解汉字的现象导致了信息的扭曲,损害了汉字的形象和传统文化的价值。
综上所述,乱解汉字现象在当今社会十分普遍,它给人们的沟通和交流带来挑战,也损害了汉字的权威性和准确性。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汉字的正确使用和传承,同时加强相关教育,提高公众对汉字的认识和尊重。
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好我们的语言文化遗产,让汉字发扬光大。
乱解汉字现象的看法
以《乱解汉字现象的看法》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近年来,随着数字化的浪潮的到来,汉字乱解现象也变得越来越常见。
但在各个阶层中,对于乱解汉字现象的看法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也有不少人认为乱解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难堪。
乱解汉字,既然现象存在,那就意味着它是一种文字表达形式,只是比传统的汉字表达形式更加时尚,更加受年轻一代欢迎。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乱解汉字可以使年轻人变得更加独立,也可以使年轻人有效地传达自己的想法,在较短的时间里传达出更多的内容。
因此,乱解汉字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比较快捷、直观而且节省时间的语言表达方式,可以为汉语发展中提供新的可能性。
但是,乱解汉字也有许多弊端,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汉字乱解会破坏中文的文字结构和文字文化,特别是对于小孩子来说,乱解汉字可能会让他们误以为乱解汉字是正常的,导致他们学习字词变得混乱,而他们有可能无法恢复本应属于他们的正确字词能力。
在总的来说,乱解汉字有许多优势和劣势,我们可以从某种程度上看,乱解汉字是一种文字表达形式,但是,在使用乱解汉字时,也应该遵守一定的道德标准,尤其是对于小孩子来说,不要让他们迷失在发现新世界的时候就放弃传统汉字文化,而是要让他们看到传统汉字文化也是有其价值的。
因此,建议大家在使用乱解汉字时要注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用这种表达形式,从而更好地发挥它的优势。
- 1 -。
关于街头用字不规范的研究报告作文
街头用字乱象。
哎,你知道吗?走在街头,有时候真觉得那些字儿写得乱七八糟。
不是错别字,就是简化得让人看不懂。
这是怎么回事呢?
说实话,我觉得这和大家的习惯有关。
现在的人都太忙了,忙
到没时间好好写字。
你看,一着急,字就写得飞快,写得飞快就容
易出错。
再加上有些人觉得,哎呀,反正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意思,
错就错吧,没关系。
可这样下去,我们的汉字文化岂不是要丢了?
还有啊,我觉得这和监管也有关系。
你看,街上的广告牌、店
铺名,谁去管它们写得对不对呢?要是有人能管管,或许情况会好
一些。
不过话说回来,这乱象也不全是坏事。
至少,它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的汉字文化需要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所以,下次你在街头看到
不规范的字,不妨停下来想一想,这背后是不是有什么值得我们深
思的问题呢?
总之啊,街头用字乱象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
它既反映了我们社会的一些问题,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和传承我们的汉字文化。
咱们啊,还是应该多关注关注这事儿!。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论文题目:当前社会用字混乱的原因和对策研究学生姓名郭占伟学号类型网络教育专业汉语言文学层次本科指导教师徐立新日期目录摘要 (Ⅰ)一、绪论 (1)(一)二级题 (4)二、结论 (21)参考文献 (23)当前社会用字混乱的原因和对策研究摘要本文以当前社会用字混乱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罗列了当前种种混乱不标准现象,分析了其原因,阐述了混乱用字现象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并提出了实在可行的标准使用国家通用文字的详细措施,希望能对标准社会用字起到一定作用。
关键词:用字混乱,不标准原因,对策一、社会用字混乱现象的表现:1、使用谐音字,造成错字,成语被乱改某些商家为了吸引眼球,招揽顾客,以获得最大利润。
对自己的招牌迎合自己商品私自篡改词汇,造成了用字混乱。
如下表罗列:2、繁体字、简体字混用笔者认为繁体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
繁体汉字是我们和所有汉字社会共同的文明遗产。
繁体字在字面上更能表词达意。
而除去书法、特定历史古迹等必须使用繁体字的场合之外,繁体字仍然在许多地方发挥着作用。
如今,生活在北美、欧洲、东南亚等地的华人,仍然以使用繁体字为主,更不要说港澳与台湾。
繁体字正是这个中华文化圈得以维系的纽带。
使用繁体字有利于两岸统一。
即我们不能完全摒弃繁体字。
有些街道门牌匾额使用繁体字也无可厚非。
对于青少年来说,认识一些繁体字也不是坏事,恰好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笔者认为在繁体简体并存的当下,特别我们内地,在此问题上的混乱现象是繁体简体混用,这就是个问题了。
如:“早生華发〞、“學习〞、“劝業场〞、“中华人民共和國〞、“忠心報祖国〞、“親爱的〞等等,一个词中有繁体字也有简化字,这就乱套了,特别是让中小学生无法区分了。
还有些繁体字用错的现象,也是值得重视的,如:“鐘山〞的鐘,是个错字,右边该是“重〞字,而不是“童〞;再如,“诗雲〞中的“雲〞,不是该字,就是“云〞字,此字古已有之。
“理發店〞中的“發〞不是这个繁体字。
废除汉字的历史事件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曾有过一段废除汉字的历史事件,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据史料记载,这段历史发生在公元前3世纪的秦朝。
当时,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为了巩固统一,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推行统一的文字和度量衡系统。
他下令统一文字,统一文字后,又下令废除了当时流行的隶书,统一采用小篆来书写。
这一举措引起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不满和反对,他们认为废除汉字是对传统文化的破坏,是对人民的愚弄。
在废除汉字的历史事件中,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们展开了激烈的抵抗。
他们以书法家的身份,通过创作反秦诗、书法作品等方式表达了对废除汉字的不满和抗议。
有的文人士大夫甚至选择了自焚抗议,以示坚决反对废除汉字的决心。
然而,秦始皇并没有听取他们的意见,坚持推行统一文字的政策,最终导致了废除汉字的历史事件的发生。
废除汉字的历史事件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中国人民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废除汉字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破坏,更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否定。
历史告诉我们,文化传承和发展是一个民族的根本大计,要珍惜和传承好自己的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中发展壮大。
今天,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具有象形意义的文字,依然被广泛应用于中国及其他汉字文化圈国家。
汉字的魅力在于其丰富的内涵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
保护和传承汉字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承诺。
废除汉字的历史事件给我们启示,文化传承和发展永远是一个民族的根本大计。
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文化的灵魂和符号。
我们要倍加珍惜和传承好汉字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废除汉字的历史事件虽然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但其深刻教训却永远铭记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
促进汉字规范化消除社会用字混乱
佚名
【期刊名称】《语文建设》
【年(卷),期】1986(000)006
【摘要】<正> 《人民日报》社论:国务院批准废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并拟重行发表《简化字总表》,这对促进汉字规范化,消除当前社会用字严重混乱现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国以来,在整理和简化汉字、促进汉字规范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955年公布《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1956年公布《汉字简化方案》,方案中的简化字分四批推行;1964年在《汉字简化方案》的基础上编印了《简化字总表》,连同偏旁类推简化字在内,共收简化字
【总页数】1页(P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
【相关文献】
1.合肥社会用字混乱情况的调查及对策 [J], 吴欣欣
2.浅谈当前社会用字——汉字规范化势在必行 [J], 葛磊
3.消除社会用字混乱并不难——调查乌市和南疆地区社会文字使用情况有感 [J], 艾力·阿比提;王振本
4.消除社会用字混乱,需要全社会的重视 [J], 艾力·阿比提;王振本
5.加强社会用字管理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在社会用字管理现场会上的总结发言 [J], 仲哲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人胡乱用词(原创版)目录1.中国人胡乱用词的现象2.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3.这种现象的影响4.如何改正这种现象正文一、中国人胡乱用词的现象近年来,中国人胡乱用词的现象屡见不鲜。
在日常交流、写作、发表言论时,很多人不注重词语的准确性,导致词不达意,甚至产生误解。
这种现象在网络语境中尤为严重,网络流行语的泛滥和滥用,使得表达变得浅显、粗糙,影响了中文的严谨性和美感。
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1.社会环境: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多元化,网络用语、流行语迅速传播,影响了传统语言表达方式。
2.教育因素:在基础教育阶段,部分学校对语文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在词汇积累、语言表达方面存在欠缺。
3.心理因素:人们在表达时,有时为了追求时髦、个性化,故意使用不规范的词语,以显示自己的独特性。
三、这种现象的影响1.影响沟通效果:胡乱用词容易导致信息传递不准确,降低沟通的效率。
2.损害中文形象:胡乱用词会使中文表达显得浅显、粗糙,有损中文作为世界主要语言之一的形象。
3.阻碍个人成长:对于个人来说,胡乱用词会影响自己的思维品质和审美能力,限制个人在学术、职业等领域的发展。
四、如何改正这种现象1.提高自身语言素养:每个人都应该注重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正确使用词语,保持中文表达的严谨性和美感。
2.教育部门加强语文教育:教育部门应加大对语文教育的投入,提高学生的词汇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
3.媒体和网络平台监管:媒体和网络平台应加强对语言表达的监管,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用词习惯。
4.社会共同参与:社会各界应共同关注这个问题,倡导正确用词,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汉字乱象何时休?本文观点核心提示:在某些人看来,这次专家们打着汉字信息化的旗号去对汉字进行“整形”,把“写字”变成“印字”,可能是件具有超前意识而有意义的事,但是,它必然会因为背离“以人为本”而遭到国人的唾弃!现在骂的人不少,将来骂的人会更多……汉字的乱,始于“五四”先驱们对汉字的全盘否定,以及他们基于“汉字落后论”而发起的汉字改革运动;汉字的乱,从根本上来说,是专家们强加于国人的!他们至今不能揭示汉字产生发展的规律,却不断地提出这样或那样的改革方案,结果自然是给后人造成更大的伤痕……一百年来,围绕汉字拼音化和简化方案,几乎是每一个国人都被动员起来,参加到赞成与反对的两大完全对立的阵营,进行着损耗民族元气的缠斗,至今方兴未艾,却不能解决任何的问题……无论是非专业人士的委员们去强调“无心之爱”,还是专家们如孔乙己般告诉国人“哲”字还存在另一种写法,都不可能解决汉字现存的问题!在连汉字的性质都无法确定、对汉字产生发展过程及规律几乎一无所知的情形下,“五四”大师们尚不能确定汉字改革的方向,现在的专家们又怎么可能做得到呢?他们提出一些无关痛痒的方案,只会使国人陷于新一轮论争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振兴汉字,必须振兴汉字的理论!目前,汉字界几乎没有任何自己的理论,这是汉字论争持续百年而不息的根本原因,也是国人始终不能确定汉字改革方向的根本原因……为此,国人不应再去争论什么,而应潜下心来去揭示汉字的发展规律,构建汉字的基础理论体系,从根本上去解决汉字现存的问题……做人做事都专业一点,才有可能结束一个世纪以来汉字的乱象。
8月12日,教育部就刚刚研制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其中,恢复了“喆”、“甯”等51个异体字,还拟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调整其写法。
消息一出来,87.14%网友表示反对,认为此举纯属“穷折腾人”。
此表虽说是征求意见稿,但艮人可以肯定,它必将会付之施行。
不为别的,因为它是专家们耗时八年的成果。
只是,这次专家们又干了件吃力不讨好的事。
隐约记得,今年“两会”期间,部分政协委员以“无心之爱”为例力主“废简复繁”。
这次,“宁”(甯)字是“有心”了,而“爱”字却仍然是“无心之爱”。
与“宁”字相比,恢复“爱”字的繁体,从汉字理论上来说,似乎更有道理更有必要;从社会效果来说,则更具现实意义,毕竟委员们关切过它,国人也广知……可是,专家们为什么不让委员们“有心”去“爱”呢?没人对此作出解释。
在新闻发布会上,字表研制专家工作组组长王宁教授仅仅强调了恢复“喆”、“淼”等字的必要性。
“……哲学的哲有一个异体字喆,两个吉多吉利……”这是她的原话。
看到这句话,很自然地想起饱读诗书的孔乙己来。
“……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问这话时,他内心应该是很得意的。
众网友虽也读了些书,却多属于“短衣主顾”,知道一样写法就很不错了。
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根本没有必要知道这些……只是,现在就不同了,他们非常有必要去知道这些,至少得掌握这次恢复的51个异体字,以及“整形”过的44个汉字。
“宁字有两样写法,你知道么?”……若干年后,自己的儿孙会象孔乙己一样考你,如不能答出来,就太糗了,特别是对上过大学的朋友而言。
下面从社会应用和专业理论这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谈一下艮人对汉字改革的看法。
这些年,众多非专业人士,包括部分政协委员和广大网友,都在为“废简”、“复繁”等汉字改革问题而吵翻了天。
与之相反,有关的知名专家却几乎是集体失声。
为什么会这样呢?不可否认,汉字(包括繁体和简体)在实际应用过程存在很大的问题。
正是为此,众多非专业人士才“有心”去关注和热衷于汉字改革问题,才会去为赞成或反对“废简”、“复繁”而费尽口水。
这样能解决问题吗?肯定不能!专家们都不能解决的问题,普通民众能解决吗?应该不能,或者说可能性很小。
为此,艮人建议,没有仔细研读过《说文》及相关典籍的朋友,最好还是不要对汉字改革问题太“有心”,包括那些委员们。
至于广大网友,也实在没有必要去为汉字改革费什么口舌,特别是针对一些专业问题,没有必要去引用“大师”的观点,来赞成或反对别人的不同意见。
道理非常简单,大师们如能解决问题的话,早就把问题解决了,也轮不到你来忙活了。
事实是,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所以,再引用大师们的言论来说明问题,只会是以讹传讹。
当然,如果朋友们对汉字问题感兴趣、有热情的话,也还是有些事可做的,例如学经济以及社会学的朋友,便可以去调查一下:汉字在应用过程中存在哪些具体的问题;如推行《通用规范汉字表》这样的方案要多大的社会成本;如“复繁”国家要花多大成本;如“废简”国家又要花多大成本,等等。
空口说白话是没有用的,拿出实实在在的数据来,才会使人信服。
其实,汉字论争与改革已持续了一个多世纪……一百年来,观点还是那些观点,了无新意,有什么可争的呢?方案还是那些方案,前辈大师们都没能解决的问题,自己又怎能解决呢?这是专业人士对待汉字改革与论争的常见心态。
于是,专家们也只好提出些无关痛痒的方案,来应付领导和国民。
可是,这样能解决问题吗?肯定不能!它只会让国人陷于更大的混乱。
这不,国人几乎一边倒地在骂他们“穷折腾人”呢。
以这次对44个汉字“整形”为例,应该只是针对宋体,即电脑字库中的常用标准字体。
但是,“汉字”仅仅是用来印刷的吗?变“写字”为“印字”,时髦倒是时髦,却不是以人为本,脱不了找骂的嫌疑。
这样去改,能解决什么问题呢?好象什么都不能。
所以,艮人和广大网友一样,认为专家们真的是在“穷折腾人”,真的没有这样去做的必要!当然,他们不是要去折腾自己,而是要去折腾别人。
对某些单位或某些个人来说,还是很有必要去这样折腾的。
《通用规范汉字表》收字8300个,《新华字典》收字8580个。
不弄出点不同的花样来,如何对得起耗时八年的花费?如何向领导交差?……不搞出点新鲜玩艺,如何去卖钱?中国那么多人,那么多单位学校,肯定能挣不少钱的……只是,苦了百姓,苦了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呢?说到底,是因为专家们不能解决基本的汉字理论问题。
只有先解决汉字的性质及发展规律等一列根本问题,才能阐释清楚汉字为什么要改革以及如何去改革;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才能说服国人接受自己的方案,并振兴汉字。
艮人不是专家,不敢对专家们提什么建议,只好提请他们先解决一些基本问题,再去搞这样或那样的方案。
首先,什么是汉字?即汉字的性质问题。
目前,权威的专业著作中都称汉字为“表意文字”或“意音文字”。
前者是相对字母文字而言的,显然不够准确,因为汉字中的“形声字”也存在表音的因素。
为此,权威专家便根据“形旁表意、声旁表音”这一流传千年的错误认识,将汉字定义为“意音文字”。
但是,这一定性也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意音”一词本身存在逻辑矛盾,是不能成立不能使用的。
字母文字属于表音文字,但字母文字同样是表达人类思维的形体符号,即它必然是表意的。
“表意”是文字存在的目的,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不表意的文字!而“表音”则只是获得字形的途径(或手段),即字母文字的字形由描绘有声语言而得。
在逻辑上,目的与手段是不能并列的,因此将“表意”与“表音”并列成为一词,肯定是错误的!之所以会得出这样错误的结论,是因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局限于静态地“就字论字”,即局限于静态地分析汉字的字形、字音和字义,而不能结合有声语言去探究汉字产生发展的动态过程。
只有先确定汉字的性质,才能去正确认识构成汉字主体的形声字,才有可能确定汉字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形声字的性质问题,即确定声旁的功能和作用问题。
换成通俗的说法就是:就某个形声字而言,应该去搞明白它为什么要选用特定字去做声旁,而不用别的字来充当声旁?例如,“清”字,为什么要用“青”作声旁,而不用“亲”作声旁?其次,汉字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发展的?即汉字产生发展的过程及规律。
做任何事,都必须尊重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
对待汉字,当然也该如此。
汉字该如何改革?该如何规范?该如何发展?……确定这些,只有一个标准,即汉字本身的发展规律。
可是,即使是时至今日,我们对汉字产生发展的过程及规律仍旧是一无所知。
因此,专家们不应该去没来由地、盲目地“折腾”现有的汉字,而应该全力地去探究汉字的发展规律!振兴汉字,首先必须振兴汉字的理论。
从理论上搞清楚汉字的发展规律,并按规律去办事,则关于汉字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如此,民众也会心服口服,不会再有什么争论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汉字目前没有任何的理论!汉字唯一的传统理论“六书”,早已被理论界给否了。
目前所谓的专家,都只是借用西方语言文字理论,去对汉字作资料性的汇编,去辨识早期的汉字。
产生于研究字母文字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应该只属于字母文字的理论。
用它来指导汉字的研究实际,可行吗?不懂语言文字学的朋友,心里都会有一个大大的问号。
然而,我国的专家们却这样干了一个世纪!用西方的东东来套老祖宗留下来的宝,结果自然是不伦不类,导致更大错误的出现。
例如,唐兰先生在引进西方语言文字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三书说”来否定“六书说”,显然是错误的。
因为,“象意”一词同样是不能成立的!“意”为思维,我们可以去模仿思维的表现形式,如形体、声音等,却不能去模仿思维本身!因为“意”仅存在于人脑,感知尚不可能,又如何能去模仿呢?因此,“象形”、“象声”都是说得通的,“象意”却不可能。
西方语言文字理论不能适用于指导汉字研究,关键在于“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这一结论不适用于汉字。
或者说,这一结论仅适用于表音文字(包括字母文字);对汉字中的象形文字(此处取广义,包括象形、指事、会意),这一结论是不能成立的,是错误的!早期汉字中的象形文字,由图画直接发展而来,本质上是经过简化的图画。
与图画一样,象形文字与有声语言没有必然的、直接的联系,其起源不决定于有声语言。
它们之所以能取得统一,是因为它们被用于表示相同的事物,即表示相同的“意”。
只有把以上问题解决了,并构建起汉字自己的基础理论体系,我们才有可能去振兴汉字,才会停止这场方兴未艾的百年论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