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第十章--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复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3
一、单项选择题答题要求:下列各题,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请选择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单项选择题1、我国公务员的级别共有()A.14B.15C.16D.13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无单项选择题2、1982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A.人民民主国家CA.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B.无产阶级专政国家C.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D.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参考答案:答案解析:无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内容和实质是()。
B.工人阶级领导C.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D.少数服从多数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无单项选择题CA.全国人大批准C.民主集中制4、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划分,由()。
B.国务院批准C.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D.省级国家权力机关批准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无5、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是()A.民主制B.集中制D.首长负责制参考答案:答案解析:无单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A.全国人大C.统一战线组织C 6、在我国,有权修改宪法的机关是()B.全国人大常委会C.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D.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无7、我国现行宪法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A.政党联合组织B.阶级联盟组织D.爱国主义组织参考答案:单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B.人民政府首长C.民主监督答案解析:无8、下列自治地方的领导干部中必须是区域自治民族公民担任的是()A.人大常委会主任C.人民法院院长D.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无9、人民政协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行使的监督权()A.国家权力监督B.行政监督D.法律监督参考答案:单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C答案解析:无10、我国公务员的级别共有()单项选择题BB.15A.国务院A.14C.16D.13参考答案:答案解析:无11、民族自治地方的界线变动需经哪个机关批准()B.同级国家的权力机关C.上级国家权力权关D.上级人民政府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无单项选择题CA.全国人大批准C.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12、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划分,由()。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政治制度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一、政治制度的含义(1)制度:制度是规范、法度的意思。
(2)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统治阶级为实现其统治而采取的统治方式、统治方法的总和。
(3)政治制度特点:历史性、稳定性、强制性、合法性。
二、政治制度与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的关系社会领域的各项制度,尤其是基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
社会的经济制度决定政治制度的性质,社会文化制度与经济制度相互影响。
三、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国家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产生的当代中国行政制度(包括中央行政制度、地方一般行政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司法制度、军事制度也是当代中国重要的政治制度。
当代中国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包括公有制企业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城市社区居民民主自治制度、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容。
第二节坚持和完善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坚持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1)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干部制度的主要弊端:官僚主义现象;权利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
(2)政治体制政治体制的含义:政治体制是关于国家管理形式、机构设置和实际措施等具体制度。
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第二章当代中国国家制度第一节当代中国国家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一、当代中国国家制度的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了具有过渡性质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1956年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国家政权性质也由新民主主义性质转换为社会主义性质。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考研知识点归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方面。
作为考研的重要知识点,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内容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以供考生参考。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概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民族地区实行的自治制度,是以我国的民族政策为指导,为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制度安排。
其基本原则是坚持中央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坚持民族区域自治从全国范围内维护民族的一致性和多样性的有机统一。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依据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其中,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提供了宪法基础,而民族区域自治法则是对宪法中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体规定的法律化。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1.自治区的设立和撤销:我国设立了5个自治区,分别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自治区的设立和撤销需要经过国家的法定程序和决策机构的审议决定。
2.自治区的权力和职责:自治区拥有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对本地区的民族事务实行自治管理。
自治区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和监督自治区内各项工作。
3.自治机关的组织和运行:自治区设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其中,人民代表大会是自治机关的最高权力机构,负责制定、修改自治区的法规;人民政府是自治机关的行政机构,负责执行自治机关的决议和法规。
4.民族自治地方的特殊政策:民族自治地方享有一些特殊政策,如对发展民族经济、保护和培养民族文化、教育、科技等给予支持和倾斜。
5.对外事务和内地的关系:自治区在对外事务上享有一定的独立权力,可以开展一些对外经济合作和交流活动。
同时,与内地的关系也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要实现统一与自治相结合的需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政治制度。
20世纪初,中国各地起义爆发,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也参与其中,特别是民族地区的起义更是从未停息。
为了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统一全国,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成立后,采取和平手段解决了中国少数民族问题,认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处理少数民族问题的重要方法。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少数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并推进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进步。
各少数民族应当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发扬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自觉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原则•全面平等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并共同维护祖国的统一;•民族自治原则:民族自治是具有完全的行政、财政和司法等权力的自治地方;•发展原则:国家积极支持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以增强各少数民族自治区的自我管理;•同化抗拒原则:政府同化民族的行为是被严禁的,各少数民族地区应该自主发展和推广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文化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管辖的范围经过多年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有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和多个少数民族自治县。
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海南黎族自治州、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多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有充分考虑少数民族的历史、地理、文化差异,将少数民族较多的区县划为自治县,并配备自治机构。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仅为少数民族保障了权利,还促进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发展。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存在一些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充分、不完善的情况。
•面临的问题:一些民族自治地方成为了封闭的“福利地”和“专利地”,地方政府治理和资源配置效率偏低;而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财政投入还不够公平,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一定困难等。
知识点归纳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民主集中制知识点归纳: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民主集中制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民主集中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实践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为了解决我国多民族国家的民族问题而建立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共同发展。
而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通过充分发扬民主、集中统一的原则,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利益。
本文将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主集中制的特点、原则与运行机制进行归纳。
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1. 广泛涵盖的领域: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仅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还包括了土地、资源、税收、交通、司法等方面。
这样的广泛涵盖使得各个民族能够在自己所在的地方自治,并通过自治实现各方面的发展。
2. 基本权利的保障: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各个民族的基本权利,如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布置本民族教育、维护本民族风俗习惯等。
这些基本权利的保障既体现了各民族的平等地位,也有利于跨民族交流和融合。
3. 制度的开创性: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特殊历史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它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一种创新的制度安排,通过允许各民族在各自自治的地方行使行政权力、立法权力和司法权力,实现了民族自治制度的独特性。
二、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则1.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原则: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强调中国共产党在民族自治工作中的领导地位。
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理论,能够更好地引领各民族共同发展。
2. 绝对平等的原则: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平等地位。
这意味着任何一方都不能侵犯其他民族的合法权益,各民族在制度安排中都应该享有平等待遇。
3. 高度自治的原则: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允许各个民族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自治来管理自己的事务。
2023年高考政治《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识点解读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政治体制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旨在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作为高考政治的一道考题,了解和掌握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备考的必备知识点。
本文将对2023年高考政治《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知识点进行解读。
一、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我国根据不同地域、民族的特点和需要,为少数民族地区探索出的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安排。
根据宪法,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并设立了五个自治州、三个自治县。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和作用1.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护和尊重各少数民族的宗教、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合法权益,从而促进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谐。
2.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鼓励和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全国的统一和繁荣。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原则1.宪法的基本原则。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依法行使自治权力,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2.少数民族自治制度。
各自治区的自治机关必须严格按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规定,行使自治权利,管理好本区域的事务。
3.国家政策的支持。
中央政府在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要给予少数民族地区充分的政策支持和优惠政策,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1.推进法治化建设。
在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法治制度,提高法治化的程度,确保民族自治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2.加强自治区的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保障,要加强党对自治区的领导,提高自治区的治理能力和廉政建设水平。
3.促进各族人民的交流与交融。
自考00315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考试大纲)和实践1识记:(1)普选权;(2)平等选举权;(3)秘密选举权;(4)直接选举权;(5)间接选举权。
2领会:(1)当代中国选举制度的主要原则和实践;(2)选举制度的完善和改进;(3)选举制度对于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作用。
第五章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一)政治文化的概念和特点1识记:(1)政治文化;(2)政治文化的基本特点。
2领会:(1)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的关系;(2)政治文化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影响。
二)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主要特点1识记:(1)中国传统政治文化;(2)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2领会:(1)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2)政治文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作用。
第六章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改革一)中国政治制度改革的历程和成就1识记:(1)十一届三中全会;(2)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3)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4)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5)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
2领会:(1)中国政治制度改革的主要成就和历程;(2)改革的总目标和方向。
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改革面临的问题和挑战1识记:(1)政治制度改革面临的问题和挑战;(2)政治制度改革的难点和瓶颈。
2领会:(1)政治制度改革的深化和完善;(2)政治制度改革的方向和路径。
三)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改革的前景和展望1识记:(1)政治制度改革的前景和展望;(2)政治制度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2领会:(1)政治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政治制度改革的方向和路径。
第九章当代中国一般地方行政制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法律地位、组成和任期1.识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性质和地位,法律关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组成的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任期规定。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具有双重性质,既是国家机关,又是地方政府。
法律规定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组成,包括人民代表大会、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任期规定是5年。
民族区域自治相关例题和知识点总结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知识点(一)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二)自治地方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三)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四)自治权1、立法自治权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2、变通执行权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标,如果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自治机关可以报经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
3、经济自治权民族自治地方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民族自治地方依照国家规定,可以开展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经国务院批准,可以开辟对外贸易口岸。
4、文化管理自治权民族自治地方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保护和整理民族的文化遗产,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
5、其他自治权如组织公安部队等。
(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1、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
2、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过程中,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
3、各民族在长期的奋斗中形成了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1、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民族区域自治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
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本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了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自治权利,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满足了各少数民族人民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
自学考试--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串讲资料(8---16章)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代码:00310)第八----十六章第八章当代中国中央行政制度一、国家行政的概念(P126):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行政是国家的组织活动”(1207单)1.国家行政的性质(P126):(1)国家行政的主体:带有公共权威性质的国家行政机关——政府;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组织原则是“议行合一”,国家行政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国家行政权利。
(1304单),无论是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制度还是社会主义的“议行合一”制度,国家行政都强调其“执行性”(1207单)(2)国家行政的客体:国家政务和社会事务;(1207多)(3)国家行政的目的:实现国家目标和统治阶级利益;(4)国家行政的依据:法律规范;(5)国家行政的性质:执行性活动。
二、国务院的法律地位、组成、任期、职权(P128):1.组成(P129):(1)按1982年制定的现行《宪法》规定为:总理、副总理若干人、国务委员若干人、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和秘书长。
(1404多)(2)国务院由每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产生。
国务院总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提名,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代表过半数通过决定,由国家主席任命。
(3)国务院的具体办事机构是办公厅,由国务院秘书长领导。
(1307单)4.职权(P131):(1)立法权: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1307单)(2)提案权:提出职权范围内的议案;(3)领导权:是国务院权力的主体部分,也是权力运作最为复杂的部分,主要有:①经济领域②社会领域③国防领域④行政区域领域⑤外事领域(4)监督权:监督国家各级行政机关的执行情况,对违反的予以改变或撤销;(5)人事权:国务院有权审定行政机构的编制,依照法律规定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行政人员;(1307多)(6)决定紧急状态权:依照法律规定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部分地区进入紧急状态;(7)其他权力。
第七课复习提纲之一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零碎知识点填空:1.我国现已逐步形成了、、、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1)原则:①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②各民族人民平等地,平等地。
(2)原则:民族的、民族的,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是国家统一的。
(3)原则:这是由决定的,是国家实现和中华民族实现的必然要求。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项政治制度,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
(1)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______________下,_________________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___________前提和基础民族自治地方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立____________,行使_______________的制度。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指_________和___________ 核心内容,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重点考点预测:()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三个原则之间的关系()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①根本原因、②具体原因、③优越性)三、常见错误题肢列举:1.民族平等原则保证了各民族享有相同的权利。
2、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3.法院和人民政府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5.民族自治地方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6.我国在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7.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和自治乡。
8.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有权制定民族区域自治法,有立法权。
四、强化练习1、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中央政府为推动西藏经济的快速发展,实施了“收入全留、补助递增、专项扶持”的财政政策,执行比全国低3个百分点的税收优惠政策。
考研知识点归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特殊国情下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考研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重要的考点之一。
本文将对考研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制度。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概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我国根据宪法和相关法律,自愿结合的各民族中,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依法实行对社会经济事务和文化事务的自治,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履行国家赋予的职权。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依据1.宪法的规定我国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做出了详细规定,主要包括第1条、第3条、第10条、第111条等相关内容。
宪法是我国立法的最高法律依据,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着重要的法律指导作用。
2.相关法律法规我国还制定了一系列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条例》等。
这些法律法规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具体实施提供了法律支持和指导。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1.统一与自治相结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实行的,既体现了国家对各个自治区的统一领导,又保证了各个自治区的一定程度的自治权力。
2.民族平等与多数民族优先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民族平等原则,保障各个民族平等享有自治权力。
同时,为了保护少数民族利益,采取了多数民族优先原则。
3.法定与自由相结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法定的框架下进行的,它既有自己的自治权力,又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能超越法律范围进行任意活动。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1.自治权力范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授予自治区对经济、教育、文化、卫生、科学技术、财政、人民警察等方面的自治权力。
自治区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管理权、文化管理权和人事管理权。
2.自治机关各民族自治区设立了自治机关,如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等。
自治机关负责行使自治区的行政、立法、司法权力,并在一定范围内拥有一定的自主权。
第一章绪论1、当代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是1999年宪法修正案3、改革开发初,邓小平第一次对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进行总结和分析的文献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第二章当代中国国家制度1、文革时期,代行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职权的地方各级是“革命委员会”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3、1954年《宪法》规定,召集最高国务会议并担任其主席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4、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治基础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其他民主爱国分子5、“文革”结束后,决定重新成立中央书记处的是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6、改革开放后,决定党中央不设主席只设书记的是中共十二大7、1960年重新设立的中共中央局有华北局、东北局、华东局、中南局、西南局8、1959年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撤销的司法机关是司法部9、1957年司法体制改革后,直接领导司法机关的是中共党委10、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监察机构恢复设立的时间是1986年第三章当代中国国家形式和国家机构1、属于议会制总统制国家是法国2、我国国家机构按性质和职能划分为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军事机关、审判机关、检查机关第四章当代中国选举制度1、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名额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2、选民对选举名单提出不同意见的申诉,选举委员会作出处理的期限为3日内3、1979年选举法将直选人民代表大会的范围扩大到县级,首次规定人口特少的民族至少要有1名全国人大代表4、规定选民或者代表10人以上联名可以推荐代表候选人的是《选举法》1986年修正案5、1933年在中央苏区政府颁布的《苏维埃暂行选举法》规定的选举年龄是满16岁6、增加对人民代表罢免的内容是《选举法》的第三次修正7、《选举法》规定,主持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大代表选举的本级选举委员会8、现行《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不超过3000人,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代表名额基数为240名,省、自治区、直辖市全国人大代表名额基数为350名9、我国第一部选举法颁布时间为1953年10、直接选举中,选民推荐代表候选人需要选民10人以上联名11、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决定香港特别行政区应选全国人大代表人数为36人12、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举行会议时,罢免由该人代会选出的上一级人大代表需主席团或1/10以上代表联名提出13、直接选举中,公布正式代表候选人的时间应在选举日的5日以前第五章第六章当代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全体表决通过议案的法定人数为全体代表过半数2、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不得担任国家审判机关职务3、全国人大通过决定国务院组成成员人选的法定人数为全体代表过半数4、全国人大常委会必须组织完成下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是在本届全国人大期满的2个月以前5、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于1954年6、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延长本届全国人大任期的法定人数是全体组成人员的2/3以上人数7、现行宪法规定,拥有宪法修改权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8、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候选人的提名权属于全国人大主席团9、2006年《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中规定,县级以上党政正职领导干部同一层级连续任职不得超过15年10、国家副主席的提名权属于全国人大主席团11、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的法定人数为全体代表的2/3以上多数12、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副主席候选人数应比应选人数多1-3人13、省级以上人大代表可以向本级人大提出属于本级人大职权范围内议案的法定联名人数为10人以上14、县人大常委会在本级人大闭会期间有权任命县人民政府个别副县长、撤销个别县级行政首长副职的职务15、地方各级人大代表提出临时召集本级人大会议的法定人数为1/5以上代表16、1995年修改后的《地方组织法》规定,人口超过8000万的省的人大常委会委员人数不得超过85人17、县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常委会会议期间,可向常委会提出本级人民法院质询案法定联名人数为3人18、省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提出属于其职权范围内议案的法定联名人数为5人以上19、现阶段我国地方各级国家机关每届任期均为5年第七章当代国家元首制度1、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任国家主席是刘少奇2、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部分地区进入紧急状态的权利属于国务院3、以下实行议会总统制的国家是俄罗斯4、新中国成立之初,行使国家元首职权的是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5、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国家主席和副主席都缺位时暂时代理主席职位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6、宪法规定,国家主席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7、第六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的国家主席是李先念,副主席是乌兰夫8、新中国成立后到1954年宪法颁布前,行使最高国家权利的是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章当代中国中央行政制度1、对某一项行政工作作出比较具体规定的行政法规是“办法”2、国务院有权批准省级区域划分3、确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的是中共十五大4、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国务院各部设立、撤销或者合并的决定权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5、海关总署属于国务院的直属机构6、决定国务院办事机构的设立、撤销与合并的是国务院第九章当代中国一般地方行政制度1、1993年至2004年间,乡级人民政府每届任期为三年2、我国地方政府会议制度中,被称为“行政首长办公会议”的是政府行政会议3、下列属于中央固定收入的是关税(中央固定收入包括:消费税、关税、海关代征消费税和增值税,中央企业所得税,铁道、银行、保险等部门缴纳的收入(包括营业税、所得税和利润)。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串讲笔记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政治制度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一、政治制度的含义[多选]政治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历史性;(2)稳定性;(3)强制性;(4)合法性。
二、政治制度与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的关系[单选]在社会各项制度中,根本性的、起决定作用的制度是社会的经济制度。
[单选]思想文化意识对政治制度主要起导向作用,任何政治制度都是在一定的思想文化意识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三、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多选]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
[单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第二节坚持和完善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一、坚持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单选]完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途径就是在不改变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
[多选]我们政治体制改革总目标是:(1)巩固社会主义制度;(2)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3)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简答]政治体制改革以来,我们取得的主要改革成果有:(1)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建立了干部离退休制度,实现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革命化、专业化、知识化,保持了党和国家的活力。
(2)实现了党政职能分开,调整了党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机构。
(3)加强了社会主义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建设。
(4)实施公务员制度。
(5)转变政府职能,根据高效、精简、统一的原则,进行了行政机构改革。
(6)调整和规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经济关系,更有利于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7)提出依法治国方略,加快人大立法速度,完善人大立法制度。
(8)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9)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
(10)按照依法治国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司法机关和司法制度。
[多选]我国要想加强制度建设,就要着重于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民族区域自治相关例题和知识点总结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1、民族自治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2、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3、自治权:包括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他自治权等。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1、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既考虑了少数民族的聚居情况,又考虑了地域的特点。
2、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的结合: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权利,同时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3、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结合:尊重了民族地区的历史传统和现实情况。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1、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使少数民族能够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
2、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赋予了民族地区一定的自主发展经济的权力,有利于调动民族地区的积极性。
3、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在保障民族自治的同时,强调国家的统一领导,维护了国家的整体利益。
五、相关例题例题 1:以下属于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是()A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B 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C 内蒙古自治区D 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自治州,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是自治县,内蒙古自治区是自治区,所以以上都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
例题 2: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A 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B 人民政府和人民法院C 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D 党委和人民政府答案:C解析: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例题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是()A 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B 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C 加强民族团结D 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答案:A解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第一章绪论1.政治制度的概念P1: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其统治而采取的统治方法、统治方式的总和。
2.政治制度的特点P1:A、历史性( a、一定历史条件下随国家产生而形成的;b、又是随着各国历史的发展和统治阶级的更替而变化的);B、稳定性C、强制性D、合法性3.政治制度与社会文化制度的关系P4:1)思想文化意识对政治制度主要起导向作用;2)意识形态以及传统对政治制度及由政治制度决定的决策活动、实施活动有重要作用;3)思想文化意识的核心内容——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的关系更紧密,也更直接。
亨廷顿认为造成西方与非西方冲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权力、军事、经济的争夺;二是文化上的差异。
4.当代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P5:根本政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国家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5.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主要弊端P7: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形形色色的特权。
6.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P8:a巩固社会主义制度;b发展生产力;c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制度改革取得的主要成就P8:1)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建立了干部离退休制度;2)实现了党政职能分开,调整了党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机构;3)社会主义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建设;4)实施公务员制度;5)转变政府职能,进行了行政机构改革;6)调整和规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经济关系;7)提出依法治国方略;8)明确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9)中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10)完善司法机关和司法制度.第二章当代中国国家制度1.《共同纲领》P13:1)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3)《共同纲领》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4)《共同纲领》还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考研知识点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制度安排。
它旨在保障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
本文将对考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深入了解其意义、设立及运作机制。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有利于加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地区的自治制度有助于满足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和发展需求,保护和尊重民族特点,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其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
通过设立民族自治机构,各民族具有了更多自治权力,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自己的语言、文化、宗教等传统的民族特色。
再次,它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自治区具有独立的经济权力,能够自主决策和管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推动当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设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设立,遵循着一定的原则和程序。
首先,设立民族自治机构应当符合少数民族人口在某一地区的普遍意愿。
这需要通过调查研究和民意调查等方式,充分了解当地少数民族的意愿和需求。
其次,设立时要考虑各民族人口的相对集中和联系紧密程度。
只有在民族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才能更好地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最后,设立时要考虑当地的发展条件和经济实力。
设立自治区需要有充足的经济和管理能力,才能保证自治区顺利运作。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运作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运作机制包括自治机构的组织形式、权力分配与行使方式等。
首先,自治机构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根据具体情况可以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等不同级别的自治单位。
其次,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力的范围和方式也有所不同。
自治机构具有一定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它能够自主进行当地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活动,但需要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框架下进行。
第十章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一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一、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少数民族居住在边疆地区,居住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2%。
民族问题:泛指民族关系中存在的各类矛盾。
它同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是社会发展进程中总问题的一部分,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试述决定当代中国依然存在民族问题的主要因素。
第一、历史形成并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尚未完全消除;
第二、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依然存在;
第三、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的观念及行为残余的存在;
第四、民族差异的存在;
第五、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阶级斗争。
当代中国依然存在民族问题,但它基本上是各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具体内部矛盾。
其主要内容包括:各族之间的关系问题,中央和地方区域之间的关系问题,不同民族成分的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问题,民族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问题,民族发展和共同繁荣的问题,国家对少数民族的一系列具体政策问题,民族文化差异的问题等等。
二、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
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前提,只有平等者之间才可能团结,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国家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
民族团结的内涵主要是指国内各民族和睦相处、友好交往、互相信任、互相合作、互相尊重与体谅、共同努力与奋斗。
民族自决权口号是伴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而产生的。
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社会主义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制度的客观依据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少数民族人民建立的地方政权,是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形式,实行这种形式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状况所决定的,也是由我国民族关系的特点和各民族人民要求祖国统一的愿望所决定的。
1、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在中国,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从来不是一种殖民关系。
3、在国际上还存在着民族分裂主义和其他敌对势力的状态下需要一个各民族团结,统一的民主集中制社会主义国家。
4、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5、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需要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四、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发展和基本特点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的实行:保障了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加快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正确处理中华民族关系的行之有效的制度。
民族区域的特点
1、实行区域自治的各民族自治地方都在单一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这内,不具有独立或半独立的联邦行政区域性质。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根本大法和依据,各民族自治地方必须遵循。
必须坚持国四项基本原则,执行国家政策,履行应尽的义务。
3、各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权,都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所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是以工农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国体—人民民主专政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形式。
4、各级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体现了民族自治和地方自治的结合,是一定的政治形式同一定的民族形式相结合的地方政权。
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适应了我国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能充分满足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要求。
第二节中国民族自治区域的自治
一、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
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置是以一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是区域自治和民族自治的统一。
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根据当地民族关系、经济发展等条件,并参酌历史情况,可以建立一个或者几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自治地方。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体制是由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构成的省、地、县三级结构组成。
内蒙古还设立盟和旗,盟相当于地区行政公署,旗相当于县级。
各个自治区成立的时间:内蒙古(1947年);新疆(1955年10月);广西(1958年3月);宁夏(1958年10月);西藏(1965年9月)。
民族乡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补充形式。
二、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性质和任务
性质:是在中国政府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一分部。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任务:
(1)必须维护国家的统一,保证宪法和法律在本地方的遵守和执行;(2)领导各族人民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要把国家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完成上级国家机关交给的各项任务;(4)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5)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6)保障各民族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三、自治机关的组成和自治权
(1)人民代表大会: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之一,是民族自治地方的国家权力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民族立法工作。
(2)人民政府: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是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和一级地方行政机关,是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之一。
简述民族自治地方民族立法的主要内容。
(1)根据本自治地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对上级国家机关颁布的法律制定变通的或补充的规定;
(2)依照本自治地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自主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3.自治权:
(1)立法权。
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
上级国家
机关答复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上报要求变通执行或停止执行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的期限是收到报告之日起六十日内答复。
(2)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权(3)人事权(4)治安管理权(5)经济管理权(6)草场和森林的所有权和使用权(7)自然资源开发及地方基本建设权(8)对外贸易权。
民族自治地区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
(9)财政权(10)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管理权、(11)流动人口及计划生育管理权(12)环境保护权。
四、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对其及常务委员会负责,受最高人民法院、检察院和上级人民法院、检察院领导。
五、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
2.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国家的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也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3.有利促进民族自治地方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把钥匙,既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
4.既发展了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又促进了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各民族的繁荣昌盛。
六、民族自治地方的成效
国家通过各种措施帮助和支持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包括:把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优先合理安排民族自治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投入和金融支持力度,重视民族自治地方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采取特殊措施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加大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增加对民族自治地方社会事业的投入,扶持民族自治地方扩大对外开放,组织发达地区与民族自治地方开展对口支援,照顾少数民族特殊的生产生活需要。
全国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以及83个自治县都被纳入了西部大开发范围。
十五计划期间,中央政府在西藏投资312亿元人民币,建设117个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