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知识点复习--详细版
- 格式:pdf
- 大小:844.37 KB
- 文档页数:42
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完整版)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目录绪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 (2)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5)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11)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15)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20)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23)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应用 (28)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31)第九单元溶液 (35)第十单元酸和碱 (39)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45)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48)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51)常见物质的俗名 (53)常见的化学方程式 (53)常见反应的现象 (57)常见物质的颜色、气味 (60)多功能瓶 (61)除杂 (62)鉴定 (62)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第一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常见现象物质的状态、形状可能发生变化,可能有发光、放热等现象出现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并吸热、放热、发光等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实质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发生变化联系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石墨变金刚石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指的是物理变化。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可以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实例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燃点、沸点、熔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等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活泼性、酸性、碱性、毒性等区别这种性质是否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氮气和稀有气体可以做保护气。
这虽然不包含化学变化,但利用了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性)。
第二节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蜡烛●石蜡不溶于水,石蜡密度小于水。
●蜡烛燃烧时的火焰分三层,包括外焰、中焰和内焰。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以及与能量的关系的科学。
在初三化学学习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化学基础知识、元素、化学方程式、物质的组成与性质、化学反应和化学实验等内容。
下面就对初三化学知识点进行详细总结归纳。
一、化学基础知识1. 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是由同一种物质组成,具有一定的化学性质;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以上不同物质组成,物质之间保持其独立的性质。
2. 物质的三态:固体、液体和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个态。
3. 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两类。
元素是由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以上元素组成的物质。
4. 基本粒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元,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带负电荷的电子和中性的中子组成。
5. 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
二、元素1. 元素的符号和名称:元素通过化学符号表示,例如氧元素的符号为O。
元素名称是对应的汉字名称。
2. 元素的周期性表: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排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元素的性质和规律。
3. 常见元素的特点:常见元素如氧、氢、氮、碳等有特殊的性质和用途。
三、化学方程式1.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组成:化学方程式由反应物、生成物和化学反应符号组成。
2.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平衡态下化学反应物质的质量和能量保持恒定。
3. 储存反应物和生成物:反应物常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存在,生成物也可以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存在。
四、物质的组成与性质1. 溶液的组成: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其中溶质是溶解于溶剂中的物质。
2. 物质的密度:物质的密度是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3. 物质的熔点和沸点:物质的熔点是固态转化为液态的温度,沸点是液态转化为气态的温度。
4. 物质的导电性:导电性是物质导电的能力,可以分为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
5. 物质的酸碱性:物质的酸碱性可以通过PH值来判断,pH值越低,代表越酸;pH值越高,代表越碱。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在我国商代时期,劳动人民就开始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也开始炼铁、炼钢。
绿色化学是环境友好的化学,其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具有原料、条件、零排放和产品四个特点。
蜡烛燃烧实验是一个重要的实验,需要注意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火焰有焰心、内焰(最明亮)和外焰(温度最高)等不同层次。
通过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并比较各火焰层温度,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同时,我们还可以检验产物H2O,方法是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在熄灭后,我们可以观察到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后蜡烛会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实验可以得出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
需要注意的是,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科学探究是研究化学的重要途径。
一般步骤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以及反思与评价。
化学研究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常用仪器包括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和锥形瓶等。
其中,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和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和锥形瓶,需要垫石棉网以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和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和锥形瓶。
测常用的是量筒,需要注意放平稳并保持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水平。
称量器常用的是托盘天平,需要先调整零点并注意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同时,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在药品称量时需要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在使用酒精灯时,必须注意以下三点:“三不”原则:①不要向已点燃的酒精灯中加入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要用已点燃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时应该使用灯帽盖熄,不要吹灭。
最详细九年级化学知识点九年级化学知识点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以实验为基础自然科学。
物理和化学的共同点: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
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一些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3、物理性质——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4、化学性质——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5、绿色粉末碱式碳酸铜加热后,①绿色粉末变成黑色,②管口出现小水滴,③石灰水变浑浊。
Cu2(OH)2CO3—6、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空气)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上升,冷却后,水面上升约1/5体积。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氧气。
3、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78%、氧气为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混合物)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4、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SO2、CO、NO2,这些气体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水)1、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江河、湖泊和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4,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
淡水资源却不充裕,地面淡水量还不到总水量的1%,而且分布很不均匀。
2、水的污染来自于①工厂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②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③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初三所有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化学作为一门科学,涵盖了广泛的知识领域。
下面将对初三化学学科的所有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1. 物质与量1.1. 原子的概念和性质1.2. 元素和化合物的区别1.3. 分子、离子和化学式1.4. 相对分子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1.5. 摩尔和摩尔质量的概念及计算2. 元素与化合物2.1. 元素的周期表2.2. 元素的周期性和周期表的特点2.3. 元素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4. 元素之间的化学反应及反应类型2.5. 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和化学式的规则2.6. 化合物的类别和性质3.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3.1. 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3.2.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3.3. 元素的价态和化合价的概念3.4. 化学键的类型和特点3.5. 分子的空间结构和分子极性4. 化学变化与能量4.1. 化学反应的宏观和微观观察4.2. 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平衡与不平衡4.3.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影响因素4.4.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4.5. 能量变化与反应热的关系5. 酸、碱和盐5.1. 酸、碱和盐的定义和性质5.2. 酸碱中的离子反应和水的离解5.3. 酸、酸性盐和碱的强弱5.4.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5.5. 盐类的制备和物质间的置换反应5.6. 酸碱指示剂的原理和应用6. 金属与非金属6.1. 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及特点6.2. 金属的活动性和反应性6.3. 金属的提取和制备6.4. 金属的合金和应用6.5. 非金属的分类和性质6.6. 非金属的应用和特点7. 燃烧与氧化还原7.1. 燃烧的条件和类型7.2. 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7.3. 燃烧和氧化的区别和联系7.4.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性质7.5. 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和意义8. 有机化学基础8.1.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和特点8.2. 烃类的命名规则和分类8.3. 有机官能团的特点和命名8.4. 含氧化合物的分类和性质8.5. 含卤素化合物的特点和反应总结:初三化学学科的知识点主要包括物质与量、元素与化合物、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化学变化与能量、酸、碱和盐、金属与非金属、燃烧与氧化还原以及有机化学基础等内容。
初中化学全册必背知识点一、化学用语1、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名称和符号非金属: O氧 H氢 N氮 Cl氯 C碳 P磷 S硫金属: K钾 Ca钙 Na钠 Mg镁 Al铝 Zn锌 Fe铁 Cu铜 Hg汞 Ag银 Mn锰 Ba钡原子团(根):氢氧根硝酸根碳酸根硫酸根铵根OH- NO3- CO32- SO4 2- NH4+2、(1) 常见元素化合价口诀:一价氯氢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三铝四硅五氮磷,单质零价要记清。
(2) 常见原子团(根)化学价口诀:负一硝酸氢氧根,负二硫酸碳酸根,正一价的是铵根。
4、必须熟记的制取物质的化学方程式(1)实验室制取氧气一: 2KMnO4===K2MnO4+MnO2+O2↑(2)实验室制取氧气二: 2H2O2 ===2H2O+O2↑(3) 实验室制取氧气三: 2KClO3===2KCl+3O2↑(4)实验室制法CO2: CaCO3+2HCl==CaCl2+H2O+CO2↑(5)实验室制取氢气: Zn+H2SO4==ZnSO4+H2↑ Zn + 2HCl= ZnCl2 +H2↑(6)电解水制取氢气: 2H2O===2H2↑+O2↑(7)湿法炼铜术(铁置换出铜):Fe+CuSO4==FeSO4+Cu (Fe与盐、酸反应都生成的是+2价亚铁离子)(8)炼铁原理: 3CO+Fe2O3===2Fe+3CO2 (Fe2O3与酸反应生成的是+3价铁离子)(9)熟灰水[Ca(OH)2 ]的制取方法:CaO+H2O==Ca(OH)2(10)生石灰(氧化钙)制取方法:CaCO3 ===CaO+CO2↑二.金属活动性顺序:金属活动性由强至弱: K Ca Na Mg Al ,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
(按5个一句顺序背诵)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三、常见物质的颜色、状态1、黑色固体:炭粉、铁粉、CuO、MnO2、Fe3O42、红色固体:Cu、Fe2O3、红磷▲硫磺:淡黄色▲绿色:碱式碳酸铜(铜锈,俗称铜绿)3、溶液的颜色: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如CuSO4溶液);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如FeCl2溶液);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如FeCl3溶液),其余溶液一般为无色。
中考化学知识点最全归纳中考化学是一门考查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学科,它涵盖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实验技能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中考化学知识点的全面归纳:一、基本概念1. 物质的组成:元素、分子、原子、离子。
2. 物质的分类: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
3.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 化学变化: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化学平衡。
二、化学原理1. 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2. 原子结构:原子核、电子、电子云。
3. 元素周期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4. 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
三、化学计算1. 摩尔概念:摩尔质量、摩尔浓度。
2.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3. 溶液的浓度计算:质量分数、摩尔浓度。
4. 化学计量关系:物质的量、质量、体积之间的关系。
四、实验技能1. 基本实验操作:称量、溶解、过滤、蒸发。
2. 化学实验仪器的使用:试管、烧杯、滴管、天平等。
3. 化学实验安全:实验操作规范、事故处理。
五、元素化合物知识1. 常见元素的性质: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
2. 常见化合物的性质:酸、碱、盐、氧化物。
3. 金属活动性顺序:金属与酸、盐的反应。
4.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的性质、中和点的判断。
六、化学与生活1. 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食品、医药、材料等。
2. 环境保护与化学:污染治理、绿色化学。
3. 能源与化学:化石燃料、新能源的开发。
七、化学实验探究1. 实验设计:实验目的、原理、步骤。
2. 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记录。
3. 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结束语:中考化学知识点的全面归纳,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复习和掌握化学知识,为中考做好充分的准备。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相信每位学生都能在化学学科上取得优异的成绩。
九年级化学最全必背知识点1.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
•元素符号由一个或两个字母组成,表示元素的化学符号。
例如,氧的化学符号是O,铁的化学符号是Fe。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表格,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元素的特性和性质。
2. 反应和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可以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还原反应等。
•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式和符号表示化学反应,并描述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数量关系。
•平衡化学方程式是指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摩尔比例保持不变的方程式,可以通过配平反应方程式得到。
•化学方程式中的物质可以分为单质、化合物、离子和物质的状态(固体、液体、气体)。
3.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酸是指能产生H+离子的物质,碱是指能产生OH-离子的物质。
•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一般可以写为:酸 + 碱→ 盐 + 水。
4. 离子和晶体•离子是由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和带负电荷的阴离子组成的电荷不平衡的物质。
•晶体是由离子、分子或原子有规律地排列组成的固体物质。
•离子晶体的特点包括高熔点、电导性和脆性等。
5. 金属和非金属•金属是指具有一定性质(导电性、延展性和硬度等)的元素或化合物。
•非金属是指除金属外的其他元素或化合物,具有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6.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失或生成物形成的量。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温度、浓度、反应物质的物理状态和催化剂的存在等。
7. 氧化与还原反应•氧化反应是指物质失去电子的反应,还原反应是指物质获得电子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是指接受电子的物质,还原剂是指失去电子的物质。
8. 锻打和炼金术•锻打是一种利用物理力学原理使金属产生形状变化的加工工艺。
•炼金术是古代化学的一种形式,试图将金属转化为贵金属,但未成功。
9. 化学能•化学能是一种储存在物质内部的能量,可以通过化学反应释放出来。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大全
一、物质的分类
1、按结构不同,可分为单质、化合物和混合物。
2、按物质组成的不同可分为元素和化合物,元素由单一原子组成,化合物由两种或
两种以上元素所组成的物质。
3、按化学式的构成分类可分为水化物,无机盐,有机物和气体等。
二、物质的性质
1、物质的性质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衡量,即质量、密度、折射率、溶解度、电
导率、折光率、爆炸性、生成能、熔点、燃烧性等。
2、物质的形状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固体具有固定形状,液体可以改变形状,
气体无定形。
3、无论是单质还是化合物,它们都可以分解成更小的粒子,而这些粒子构成它们的
基本单位。
三、物质的变化
1、物质的变化分为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生物变化和热力学变化四类。
2、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结构的改变,其实质是原子间发生化学键的链接、解体或重组,产生新物质,改变物质性质的能力。
3、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结构没有改变,只是状态发生改变的变化,例如溶解、气化、
凝固等。
4、生物变化是指生物发生的细胞分裂、运动、膨胀、凝固等变化。
5、热力学变化是指物质受到热能的影响,而产生的速度、温度、压强和熵的变化。
中考化学总复习知识点总结最全的资料基本概念: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17、原子的结构:原子、离子的关系:18、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①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如:A + B = AB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如:AB = A + B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 + BC = AC + B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B + CD = AD + CB19、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单位为“1”,省略不写) 三者的关系:缓慢氧化会引起自原子核 原子核外电子(—) 中子(0) 质子(+)阳离子 阴离子 原子 得e 失e 失e得e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20、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注:2H 2O 2 === 2H 2O + O 2↑ 此反应MnO 2是催化剂)2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1.原子结构-原子的组成:原子核(质子和中子)和电子-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和电子的质量比较-原子序数(核电荷数)和质子数-原子序数和质量数的关系-同位素的概念和同位素的应用2.元素周期表-基本宇宙元素和非基本宇宙元素的区别-元素周期表的排列方法-元素周期表的分类:金属、非金属、过渡金属-元素周期表上的周期性规律:周期性的概念和特点、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原子半径、离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周期表中的族和周期的概念3.原子键、离子键和共价键-原子键的形成:金属元素之间的共用电子对-离子键的形成:金属与非金属元素之间的电子转移-共价键的形成:非金属元素之间的共用电子对-单、双、三键的概念和特点4.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的基本组成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化学方程式的平衡: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化学方程式的构建和平衡的方法5.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的定义和性质-酸碱溶液的pH值和酸碱指示剂的概念-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化学实验中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6.金属与非金属的性质和反应-金属的物理性质:延展性、导电性、热导性等-金属的化学性质:与非金属的反应、与酸的反应、与水的反应-非金属的性质和反应:与氧气的反应、与酸的反应7.碳的化合物-碳的特殊性质:四价和构成无数种化合物的能力-碳的氧化和还原反应-碳的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环状碳化合物-碳的氧化物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应用-碳的功能群:烷基、烯基、炔基、醇基、醛基、酮基、羧基、酯基、胺基等8.常见化学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还原剂和氧化剂、氧化还原电位-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加和分解反应:物质的合成和分解反应-双替代反应:物质的置换反应。
中考化学复习知识点总结(精品)一.化学的历史和发展:1.化学的定义: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化学的历史:(1)古代化学:探索天然界中的物质,如火、土、水、金、木等。
(2)阿拉伯化学:发展香料、染料、药物等。
(3)炼金术:试图将废物转化成黄金和白银,但由于缺乏实验方法和科学理论,未能真正发展。
(4)近代化学:实验方法的改进、元素周期定律、化学键、化学反应定律等的确定和发展。
二.物质的组成和结构:1.元素:由一种原子组成的物质。
2.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化学结合而成的物质。
3.原子:是指最小的具有元素化学性质的粒子,由原子核和电子云组成。
4.分子: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而成的由原子核和电子云构成的粒子。
5.化学键:是指原子与原子之间通过电子使它们紧密结合的力量,包括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和范德华键等。
6.离子:指具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7.离子化合物:是由阴离子和阳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8.分子化合物:是由分子化合物组成的化合物。
9.金属:是一类固态元素,其特点是具有良好的导电性、热导性和延展性等。
三.化学反应和化学计量:1.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变化,包括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加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等。
2.化学计量:是指反应物与产物之间的物质量关系,包括摩尔、质量分数、摩尔分数和质量体积浓度等。
3.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用化学符号表示的式子,包括定量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等。
四.物质和能量的转化:1.能量: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和物体组成的属性,包括势能、动能、内能、化学能等。
2.能量的吸收与释放:能量在物质中可以被吸收和释放,如化学反应中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3.化学能量:包括焓变、活化能和反应速率等。
五.酸碱和盐:1.酸碱:酸性物质是指具有酸性的物质,碱性物质是指具有碱性的物质。
2.指示剂:可以通过其变色来判断溶液的酸碱性质,如酚酞、甲基橙和溴蓝等。
九年级化学全部知识点归纳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转化以及与能量的关系。
九年级化学课程是初中学习化学的最后一个阶段,包含了丰富的知识点和实验操作。
下面对九年级化学的全部知识点进行归纳,以帮助学生复习和总结。
一、化学基础知识1. 物质的分类:元素、化合物、混合物2. 元素的符号和名称3.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4. 原子的结构:质子、中子、电子5. 元素的原子量和相对原子质量6. 化学式和化合价:离子式、分子式、元素符号式、简化式7. 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氧化剂、还原剂8. 酸碱反应基本概念:酸、碱、中和反应二、化学反应1. 摩尔比、摩尔关系和化学计量2. 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判定3. 酸碱反应的常见实例4. 酸碱指示剂和酸碱中性溶液的判定5.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6. 燃烧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关系7. 金属与酸的反应三、物质的性质1. 物质的分子结构与性质:极性、非极性2. 溶液的浓度和稀释3. 溶剂的选择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4. 气体的性质:压强、温度、体积、分子速率5. 气体的扩散和扩散系数6.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7. 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导电性、延展性、硬度等四、化学键和物质的结构1. 化学键的类型: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2. 共价键的形成和名字的规则3. 分子的结构:线性结构、三角锥结构、平面平衡等4. 离子晶体的结构:离子半径、离子包络、晶体结构类型五、酸碱中的氢离子1. 氢的物质的性质:可燃、轻2. 酸和碱的定义:林纳斯(四氢氧化硼)、布鲁斯特(质子受体)、玻尔(质子给予)3. 强酸和弱酸的区别:电离程度、酸性强度4. 酸、碱和盐的区别与联系5. 氢离子浓度的计算和pH值六、溶液的酸碱性质1. 酸碱指示剂的分类和使用2. 强酸和强碱的浓度与酸碱中和反应3. pH值和酸碱中和滴定方法4. 酸碱中和反应的能量变化七、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氧化还原反应1. 金属元素的氧化与变价2. 金属的宏观和微观观察3. 金属的活动性和电位序列4. 非金属元素的还原性和活动性5. 电化学和电解的基本原理6. 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迁移和溶解度八、化学实验1. 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和操作技巧2. 实验操作和步骤的安全要求3.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结果分析4. 实验报告的写作要求和格式九、化学与环境、生产与生活的关系1. 化学与环境污染和保护2. 化学和生产工艺的关系3. 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工业生产中的作用总结:九年级化学课程的全部知识点包括了化学基础知识、化学反应、物质的性质、化学键和物质的结构、酸碱中的氢离子、溶液的酸碱性质、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实验以及化学与环境、生产与生活的关系等。
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完整版)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4(1(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锥形瓶(二)测容器--量筒(1)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2)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3)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
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 (4)砝码用镊子夹取。
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
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九年级整册化学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性质1. 物质的分类物质是宇宙中存在的一切实物的总称,根据物质在化学变化中的性质,物质可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两类。
元素是由同一类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元素按照一定的化学结构组合而成的物质。
2. 物质的氧化性质氧化性质是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氧化物的性质。
氧化性质是物质性质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物质归纳分类的依据之一。
3. 物质的还原性质还原性质是物质与氧化剂发生化学反应,将氧化剂还原成元素的性质。
在物质的分类和归纳中,还原性质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 物质的酸碱性质酸碱性质是物质的一种重要性质,根据物质在水溶液中产生的氢离子(H+)和氢氧根离子(OH-)的含量不同,可以将物质分为酸性物质、碱性物质和中性物质。
5. 物质的导电性质大部分金属和某些非金属可以导电,而绝大多数非金属是不能导电的。
在水溶液中,酸、碱和盐水溶液的导电性会因溶质的不同而不同。
二、化学反应1. 化学反应的概念化学反应是物质从一种或几种物质(称为反应物)变为另一种或几种物质(称为生成物)的过程。
化学反应是化学变化的基本形式,体现了物质的本质和性质。
2. 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双替换反应。
合成反应是指几种物质合成一种物质;分解反应是指一种物质分解成几种物质;置换反应是指一种物质中的原子或原子团与另一种物质相互交换;双替换反应是指两种化合物中的离子互相交换。
3.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过程的等式,包括了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化学物质的状态、以及反应过程中有关物质的数量关系。
4. 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是物质不受外界影响时,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总质量不变的法则。
化学反应的质量守恒定律成为了化学反应定量研究的基础。
5.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与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的氧化和还原过程。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会产生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的电子转移,是化学反应中很重要的一类反应。
初三,化学总复习,资料重点,笔记整理基本概念: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2、物理变化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8、分子: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再分9、原子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14、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17、原子的结构: 原子、离子的关系:注:在离子里,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18、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①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如:A + B = AB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如:AB = A + B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 + BC = AC + B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B + CD = AD + CB19、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20、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注:2H 2O 2 === 2H 2O + O 2 ↑ 此反应MnO 2是催化剂) 2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初三化学必背知识点大全↓↓↓点击获取更多“初三化学知识点”相关内容↓↓↓初三化学知识点大全初三化学知识点归纳整理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初三化学知识点归纳初三化学的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2、物质的性质:物质不需发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物质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等。
二、基本实验操作:1、药品的取用:(1)取药量:没有说明用量,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液体取1—2mL。
(2)注意事项:“三不”:不闻、不尝、不摸(3)取用少量液体药品用胶头滴管,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用量筒量取,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取用较大量液体时用倾倒方法,瓶塞倒放,标签向手心,瓶口要紧靠容器口。
2、物质的加热:(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温度。
(2)使用酒精灯时,酒精不能超过灯容积的2/3,绝对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熄。
(3)给试管液体加热,试管所盛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要倾斜放置,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他人。
3、仪器的洗涤: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在容器内壁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一、空气的成分和组成1、空气的成分:空气成分N2O2稀有气体CO2其它气体和杂质体积分数78%21%0。
94%0。
03%0。
03%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如右图)观察到的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P5O2点燃4P2O5;结论:空气是混合物;O2约占空气体积的1/5,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4/5。
思考:(1)液面小于五分之一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2)能否用铁、碳代替红磷?不能,原因是碳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3、空气的污染及防治(1)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和烟尘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原子论(道尔顿)和分子学说(阿伏加德罗)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3、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物质的种类繁多(达2000多万种),但组成它们的基本成分——元素只有100多种。
水、氧气、二氧化碳的一个共同点:都含有氧元素。
4、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5、用高分子薄膜做的鸟笼:隔水、透气6、用纳米技术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直径6mm的尼龙绳能吊起2t的汽车)(1nm=10-9m)一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考点要求: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联系考点一、物质的变化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考点二、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伴随现象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常伴随有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本质区别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实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相互关系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如石蜡燃烧时先发生石蜡熔化现象。
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概念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实质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不变所呈现出的性质。
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改变时所呈现出的性质。
实例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助燃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等确定由感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定通过化学变化方可知区别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反应表现出来课题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基础。
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现象:蜡烛逐渐熔化,燃烧,发出红光,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2、产物:二氧化碳和水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水的验证:用无水硫酸铜CuSO4(白色)+ 5H2O === CuSO4·5H2O(蓝色)3、物理性质: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质软结论:⑴燃烧前:蜡烛通常为黄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⑵燃烧时:①蜡烛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热、发光,蜡烛逐渐变短,受热时熔化,冷却后又凝固。
②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外焰温度最高。
③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其中含有H元素;蜡烛燃烧后还生成CO2,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中含有C元素。
④白瓷板上有黑色粉末出现,更说明蜡烛中含有C元素。
⑶燃烧后:有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
说明蜡烛燃烧是蜡烛气化后的蜡烛蒸气被点燃。
实验探究步骤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现象结论、解释⒈观察蜡烛的制作材料烛芯棉线、外壳石蜡由石蜡制成⒉点燃前⑴观察蜡烛的颜色、形态、形状乳白色固态圆柱状颜色:乳白色状态:固态⑵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投入水中浮在水上,难溶于水,硬度小密度比水小,硬度小,难溶于水⒊点燃蜡烛⑴用火柴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火焰火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层,第二层最明亮,内层暗石蜡具有可燃性,其火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层,第二层最亮,内层暗⑵取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1s后取出火柴杆接触外焰部分先变黑外层温度最高,加热用外层火焰⑶用一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片刻,取下火焰上方的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荡烧杯内壁有水雾,石灰水变浑浊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⒋熄灭蜡烛⑴将蜡烛熄灭观察有白烟蜡烛燃烧时先由固态转变成液态,再汽化,而后燃烧⑵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白烟燃烧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1、原理: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特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B、氧气——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供给呼吸。
2、结论:“两多一少”——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比空气多,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即:A.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的浑浊多,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CO2的含量高。
B.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
C.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的水雾比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的水雾多,证明呼出气体中水的含量比空气中水的含量高。
实验探究步骤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现象结论、解释、化学方程式⒈用排水法收集气体⑴在两个集气瓶中装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倒放水中。
将塑料管小心插入集气瓶内,吹气集气瓶中的水排出,集气瓶内充满气体呼出的气体大部分没有溶于水⑵在水中集满气体后,用玻璃片盖住瓶口,从水中取出正放于桌上气体无色呼出的是无色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⒉探究呼出气体的性质⑴向一个盛空气的集气瓶和一个盛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各滴入几滴石灰水,振荡盛空气的集气瓶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盛呼出气体的集气瓶内石灰水变浑浊人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⑵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盛空气和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燃烧的木条在盛空气的集气瓶中持续燃烧一会熄灭;人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少的氧气燃烧的木条在盛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立即熄灭⑶取一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呼气,并与放在空气中的另一块玻璃片比较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有水珠人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3、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方法①: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内,使之燃得更旺的是氧气,使之立即熄灭的是二氧化碳;方法②:分别倒入澄清的石灰水,使之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使之无明显变化的是氧气。
三、实验探究的方法:A、提出科学问题;B、假想和猜测;C、制定计划;D、进行实验;E、收集证据;F、解释与结论;G、反思与评价;H、表达与交流。
四、化学学习的特点:1、关注物质的性质2、关注物质的变化3、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及其现象并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得出可靠的结论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考试要求:1、能记得常用仪器的名称、认识图样、了解用途及使用请注意事项(试管、烧杯、酒精灯、水槽、量筒、托盘天平、锥形瓶、长颈漏斗等)2、能进行药品的取及(包括物质的称量、液体的量取)、连接仪器、给物质加热等考点一、常用的仪器(仪器名称不能写错别字)(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反应容器可直接受热的: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能间接受热的:烧杯、烧瓶、锥形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常存放药品的仪器: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集气瓶(气体)用加热仪器:酒精灯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固体质量)、量筒(量液体体积)仪分离仪器:漏斗取用仪器:药匙(粉末或小晶粒状)、镊子(块状或较大颗粒)、胶头滴管(少量液体)器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坩埚钳其他仪器: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试管刷、水槽不能加热:量筒、集气瓶、漏斗、温度计、滴瓶、表面皿、广口瓶、细口瓶等1、试管(1)、用途:a、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b、溶解少量固体。
c、收集少量气体的容器d、用于装置成小型气体的发生器。
(2)、注意事项:a、加热时外壁必须干燥,不能骤热骤冷,一般要先均匀受热,然后才能集中受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
b、加热时,试管要先用铁夹夹持固定在铁架台上(短时间加热也可用试管夹夹持)。
试管夹应夹在的中上部(或铁夹应夹在离试管口的1/3处)。
c、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且未冷前试管不能直立,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d、加热液体时,盛液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受热溢出),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5°的角度(增大受热面积,防止暴沸),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防止液体喷出伤人)。
反应时试管内的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2。
2、烧杯用途:①溶解固体物质、配制溶液,以及溶液的稀释、浓缩②也可用做较大量的物质间的反应注意事项:受热时外壁要干燥,并放在石棉网上使其受热均匀(防止受热不均使烧杯炸裂),加液量一般不超过容积的1/3(防止加热沸腾使液体外溢)。
3、烧瓶:有圆底烧瓶,平底烧瓶用途①常用做较大量的液体间的反应②也可用做装置气体发生器4、锥形瓶用途:①加热液体,②也可用于装置气体发生器和洗瓶器③也可用于滴定中的受滴容器。
注意:使用烧瓶或锥形瓶时容积不得超过其容积的1/2,蒸发溶液时溶液的量不应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5、蒸发皿通常用于溶液的浓缩或蒸干。
注意事项:①盛液量不能超过2/3,防止加热时液体沸腾外溅②均匀加热,不可骤冷(防止破裂)③热的蒸发皿要用坩埚钳夹取。
6、胶头滴管①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②滴瓶用于盛放少量液体药品注意:①先排空再吸液②悬空垂直放在试管口上方,以免污染滴管,滴管管口不能伸入受滴容器(防止滴管沾上其他试剂)③吸取液体后,应保持胶头在上,不能向下或平放,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胶头;④除吸同一试剂外,用过后应立即洗净,再去吸取其他药品,未经洗涤的滴管严禁吸取别的试剂(防止试剂相互污染。
)⑤滴瓶上的滴管与瓶配套使用,滴液后应立即插入原瓶内,不得弄脏,也不必用水冲冼。
7、量筒用于量取一定量体积液体的仪器。
注意:①不能在量筒内稀释或配制溶液,决不能对量筒加热。
②也不能在量筒里进行化学反应操作注意:在量液体时,要根据所量的体积来选择大小恰当的量筒(否则会造成较大的误差),读数时应将量筒垂直平稳放在桌面上,并使量筒的刻度与量筒内的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在同一水平面。
8、托盘天平:称量仪器,一般精确到0.1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