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宋庠文献整理工作述论-2019年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6
宋元文献概述关于宋元历史研究文献的数量历来博大繁多,近年以来,研究宋元历史文献资料的范围更是大大增加了,除了《四库全书》所载史部外,更有经部、子部、集部各类,甚至为四库所不传者,各种野史杂谈,私家传述,都是研究宋元史的重要文献资料。
《四库全书》史部共分为一十五个大类,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类、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和史评类,数目庞杂,蔚为大观。
本文主要就《四库全书》中史部类与历史研究关系重要的宋元历史文献做一归纳,并就其史学价值进行简单评析。
正史类宋元文献主要有《宋史》四百九十六卷(内府刊本)、《辽史》·一百十六卷(内府刊本)、《金史》一百三十五卷(内府刊本)、《元史》二百一十卷(内府刊本)、《辽史拾遗》二十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等。
以上诸书皆为一代国史大作,其中《宋史》、《辽史》、《金史》为元托克托奉敕编撰,《元史》为明宋濂等人编撰。
《宋史》卷帙浩博,保存了三百二十年间的大量历史记录,其叙述之详,为二十四史所罕见。
但史料杂芜错略,北宋记述详实,南宋简略,且成书仓促,检校难以周全,未经悉心加工,与《辽史》、《金史》未相互订正,谬误甚多。
然而即使如此,由于年代久远,旧籍散佚不可寻,《宋史》仍然是研究宋史领域的首选史书,四库馆丞言:“仍以是书为稿本,小小补苴,亦终无以相盛。
故考两宋之事,终以原书为据,迄今竟不可废焉。
”《宋史》的主要材料来自于宋代的国史和实录等,所以就更具有原始性和真实性,并且全面的反映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各个方面的状况,内容丰富,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
辽、金二史中,《辽史》取材于耶律俨《辽实录》、金修《辽史》和南宋叶隆礼的《契丹国志》,记述过于简略,史实不清,但《辽史》列表很多,弥补了一些缺憾之处。
相较于宋、辽两史而言,《金史》在三史之中最为完善,清代赵翼评价道:“《金史》叙事最详略,文笔亦极老洁,迥出二史之上。
《杨文公谈苑》的文献价值许净瞳【摘要】《杨文公谈苑》是杨亿在真宗朝与人闲谈时由其门人黄鉴记录下来的,由于原书已亡佚几百年,在李裕民的辑校本整理出来前,探讨利用者甚少.此后仅王河、真理的《宋代佚著辑考》与杨庆存所著的《宋代文学论稿》有所涉及.此书涉及领域十分广泛,以人事、政治、诗文居多,旁及宗教、艺术创造、典章制度等,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文献辑佚价值.【期刊名称】《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33)001【总页数】4页(P80-83)【关键词】《杨文公谈苑》;学术研究;文献辑佚【作者】许净瞳【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35杨亿,字大年(974—1020),建州浦城人(今福建浦城县),太平兴国九年,以童子召对,试诗赋五篇,援笔立就。
太宗叹异,诏授秘书省正字,特赐袍笏。
之后基本上一直在朝廷任职,曾预修《太宗实录》、《册府元龟》和国史。
天禧四年冬,以翰林学士卒。
《宋史》有传。
杨亿与佛门释子交好者众,晚年留心释典,长于诗文,复擅于史著,毕生著作等身,尤以“西昆体”诗歌名擅真宗一朝。
现可见的作品有《武夷新集》、《西昆酬唱集》、《杨文公谈苑》等。
《杨文公谈苑》记录了太祖太宗朝的内容约有一百二十一条,约占51.7%,记录真宗朝的约有十三条,约占5.56%。
其中涉及领域十分广泛,以人事、政治、诗文居多,旁及宗教、鬼神冥报、艺术创造、经济、民俗、典章制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一、《杨文公谈苑》及其辑佚情况《杨文公谈苑》(以下皆省称为《谈苑》)[1]是由杨亿口述、黄鉴笔录、宋庠整理而成的一部笔记。
根据宋庠的序可知,这部笔记是杨亿在真宗朝与人闲谈时由其门人黄鉴记录下来的,最初起名为《南阳谈薮》,宋庠为之删减、分门别类后改名为《杨文公谈苑》。
《谈苑》成书后,黄鉴的笔录便湮没无闻。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子部小说类著录十五卷,分二十一门;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子部小说类著录八卷,分二十一门;《宋史·艺文志》子部小说类著录十五卷,分二十一门,题为《杨亿谈苑》。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历史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李晓菊李晓菊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学硕士,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管理学博士,副教授,历史文献学硕士生导师。
主讲课程: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历史文献学、《资治通鉴选讲》(中国人民大学通识课)、历史文献学研究概论、版本目录学研究等。
目前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学基础理论与方法、中国历史文选教学以及宋代档案文献编纂研究。
教学科研成果论文·《关于新生古文基础的考察和几点分析》,《中国历史文选教学研究》第二辑,杨燕起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279-292页。
·《中国历史文选教材评介》,《中国历史文选教学研究》第三辑,杨燕起等主编,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年12月,261-281页。
·《辽金史研究五十年》,《中国教育报》,1999年,12月7日,3500字。
·《洪迈<容斋随笔>所论古代文书问题》,《档案学通讯》,2002年第1期,2002年1月18日出版,31-35页,8000字。
·《历史文献基本功与硕士论文写作》,《学林撷新——中国人民大学学者论学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516页—519页,3500字。
·《南宋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辅文研究》,《档案学通讯》,2004年第4期,2004年7月18日,8000字,44-48页。
·《宋代档案文献编纂研究》(博士论文摘要),《档案学通讯》,2004年第6期,2004年11月18日,57-60页,6500字。
·《宋代本朝人物档案文献述论——以宋人别集为中心》,《档案学通讯》,2009年7月18日出版,32—35页,6300字。
·《历史文献学的学科地位》,《中国社会科学报》,第223期,2011年09月15日,第8版“历史学”,3200字。
·《论<新唐书·艺文志>史部起居注类“诏令一家”的设立》,《档案学通讯》,2012年,第4期,2012年7月18日,101页—104页。
宋代官制总论本文截取自中华书局版《宋代官制辞典》的开篇部分,著作者为龚延明。
资料来源为网络,在此向录入者表示感谢。
两宋(公元960—1176年)官制,承隋唐之旧、启明清之新,处于中国官制史上关键时期。
然以其繁杂多变,又为历朝之最,给后人了解它的全貌带来很大困难,学者视为畏途。
学界研究凡涉及宋代官制者,稍不慎则生差错,如误中书门下之省称“中书”(宰相治事之所),为三省之一的“中书省”(闲省)①;误皇帝的秘书机构“学士院”,为侍候皇帝日常生活的应奉机构“翰林院”②,因未能辨别宋代职官别名,或以拟古官“太守”当作正官,而不知实系“知某州军州事”之别称③。
中书、学士院、知州,为宋代常见的官司与差遣,在注释与著述中的误解已屡见不鲜。
而不常见的宋代官称,则更易搞错。
如将“东、西上閤门”官司之省称“閤门”,误释为“官署的大门”④,将“閤职”(閤门宣赞舍人,閤门祗候),误释为“知閤门事、引进使、四方馆使、东上閤门使、西上閤门使、同知閤门事、閤门通事舍人(宣赞舍人)、閤门祗候、带御器械”⑤,即将横行诸使、閤职、带御器械混为一谈;至于官、职、差遣、职事官、寄禄官、散官阶、散官等不同概念、不同范畴的职官术语,因不易辨别,又失于查检而妄下雌黄者,也不乏其例。
如《司马光奏议》中的一段标点:“应职事官,自尚书至给舍谏议寄禄官,自开府仪同三司至太中大夫职,自观文殿大学士至待制,每岁须得于十科内举三人。
”⑥点校者没有弄懂宋代什么叫“职事官”、什么叫“寄禄官”、什么叫“职”,结果把所有官名当作职事官一古脑儿点下去了。
此段正确的标点应是:“应职事官,自尚书至给、舍、谏议;寄禄官,自开府仪同三司至太中大夫;职,自观文殿大学士至待制,每岁须得于十科内举三人。
”宋代官制的复杂,势必给古籍整理增加难度。
像《全宋文》这样规模宏大的工程,在点校官名较多的文字时,也出现不少失误,如咸平三年九月《重定告身诏》点校中,误“伎术官”为“使术官”、“中书行省守当官”为“中书行省”与“守当官”、“两使留后”(即节度观察留后,政和间改为承宣使)为“两使”与“留后”、“横行诸使”为“横行”与“诸使”、“节度行军副使”为“节度”与“行军副使”等⑦。
△《讀書記》@六十一卷(江西巡撫采進本)严荣宋-真德秀撰。
案陳振孫《書錄解題》,謂《西山讀書記》有甲、乙、丙、丁,甲言性理,中述治道,末言出處。
大抵本經史格言,而述以己意。
今但有甲三十七卷,丁二卷,乙、丙未見,故載於《文獻通考》者僅三十九卷。
今世所傳明時舊刊本,甲、丁二記卷數與《書錄解題》合,中多乙記二十二卷。
前有開慶元年德秀門人湯漢序,稱《讀書記》惟甲、乙、丁爲成書。
甲、丁二記先刊行。
乙記上即《大學衍義》,久進於朝,其下未及繕寫而德秀沒。
漢從其子仁夫鈔得,厘爲二十二卷,而刊之福州。
據此,則丙記原書本闕,乙記爲湯漢所續刊。
振孫惟見初行之本,故止於甲、丁二記也。
甲記自論天命之性至論鬼神,各分標目。
前有綱目一篇,具詳論次先後之旨。
乙記載虞、夏以來名臣賢相事業,略仿編年之體。
前亦有綱目一篇,謂訖於五閏,而書中至唐-李德裕而止,蓋撰次末完者。
丁記上卷皆論出處大義,下卷分處貧賤、處患難、處生死、安義命、審重輕諸目,與上卷互相發明。
德秀《大學衍義》羽翼聖經,此書又分類銓錄,自身心性命,天地五行,以及先儒授受源流,無不臚晰。
名言緒論,徵引極多,皆有裨於研究。
至於致治之法,《衍義》所未及,詳者,則於乙記中備著其事。
古今興衰治忽之故,亦犁然可睹。
在宋儒諸書之中,可謂有實際者矣。
①《讀書記》:北京市文物局藏品。
宋真德秀撰。
甲集二、九、十,三册。
框高21.9厘米,宽15.9厘米。
半页9行,行16字,小字双行24字,白口,左右双边,双顺鱼尾。
②真德秀:真德秀字景元,后更为希元,福建浦城(今浦城县晋阳镇人)本姓慎,因避孝宗讳改姓真。
生于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卒于未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
真德秀是南宋后期与魏了翁齐名的一位著名理学家,也是继朱熹之后的理学正宗传人,他同魏了翁二人在确立理学正统地位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真德秀像③陳振孫:南宋藏书家、目录学家。
字伯玉,号直斋。
少壮时期受到书香熏染,勤于学习。
大约嘉定末年,已被提升到江西南城的县官,并开始收藏图书。
北宋文论常识与名词解释北宋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文论对于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介绍北宋文论的一些常识,并对一些相关的名词进行解释。
通过了解北宋文论的基本概念和理念,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并对我们今天的文化研究有所启示。
一、北宋文论常识1. 文献学文献学是北宋时期兴起的一门学科,它主要研究和整理古代文献。
在北宋时期,文献学家以对《尚书》、《礼记》等古籍的研究为基础,进行了大量的文献整理和研究工作,对于古代文献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2.性灵论性灵论是北宋文论的一个重要理论。
北宋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视文学作品的心灵内涵和情感表达的文论家,他们认为文学作品应该表达人的情感和思想,通过作者的心灵与读者的心灵进行沟通和交流。
3.四六文学四六文学是北宋时期兴起的一种文学形式,它主要是指文体上的区分,包括四六骈文和四六诗。
四六骈文是一种辞章体的骈文形式,通过平仄节奏的对仗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四六诗则是一种音节上的对仗,形式上与骈文相似,但内容上更倾向于抒情和咏史。
二、名词解释1. 宋诗宋诗是指北宋时期的诗歌创作,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北宋时期诗人们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流派和风格。
其中,以苏轼、黄庭坚和杨万里等诗人为代表的文人诗派影响至今。
2. 唐传唐传是指北宋时期对唐代文学的传承和发扬。
北宋时期的文论家喜欢以唐代文学为典范,并通过对唐代文学的浸染和借鉴来推崇自己的文学作品。
这种对唐代文学的传承和模仿在当时是非常流行的。
3. 宋传奇宋传奇是北宋时期产生的一种戏曲剧种,它主要描写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爱情故事和社会问题。
宋传奇在文学形式上相对轻松活泼,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4. 文人墨客文人墨客是指北宋时期的知识分子和文化名流。
这些人以文学创作、学术研究和政治活动为主,他们对于当时社会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宋史·宋庠传文言文原文及译文解析宋史·宋庠传文言文原文及译文解析宋庠,字公序,安州安陆人,后徙开封之雍丘。
天圣初,举进士,开封试、礼部皆第一。
时亲策贤良、茂才等科,而命与武举人杂视。
庠言:“非所以待天下士,宜如本朝故事,命有司具饮膳,斥武单人令别试。
”诏从之。
密州豪王澥私酿酒,邻人往捕之,澥绐奴曰:“盗也。
”尽使杀其父子四人。
州论奴以法,澥独不死。
宰相陈尧佐右澥,庠力争,卒抵澥死。
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
宝元中,以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
庠为相儒雅,练习故事,自执政,遇事辄分别是非。
未几,以资政殿学士徙郓州,进给事中。
参知政事范仲淹去位,帝问宰相章得象,谁可代仲淹者,得象荐宋祁。
帝雅意在庠,复召为参知政事。
皇祐中,迁工部尚书。
三年,祁子与越国夫人曹氏客张彦方游。
而彦方伪造敕牒,为人补官,论死。
谏官包拯奏庠不戢子弟,庠亦请去。
乃以刑部尚书知河南府,后徙许州,又徙河阳,再迁兵部尚书。
数言:“国家当慎固根本,畿辅宿兵常盈四十万,羡则出补更戍,祖宗初谋也,不苟轻改。
”以司空致仕。
卒,谥元献。
庠自应举时,与祁俱以文学名擅天下,俭约不好声色,读书至老不倦。
善正讹谬,尝校定《国语》,撰《补音》三卷。
天资忠厚,尝曰:“逆诈恃明,残人矜才,吾终身不为也。
”沈邈尝为京东转运使,数以事侵庠。
及庠在洛,邈子监曲院,因出借县人负物,杖之,道死,实以他疾。
而邈子为府属所恶,欲痛治之以法,庠独不肯,曰:“是安足罪也!”人以此益称其长者。
弟祁。
(节选自《宋史·宋庠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B.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C.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D.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举人”原指被荐举的人,唐宋时指地方推举赴京应科考者,明清时指在每年一次的乡试中合格者。
礼右文/王海刚有宋一代,出版事业甚为繁荣。
本文拟就宋代政府对出版的管理情况略陈一孔之见。
一、 宋代出版管理机构宋代的出版管理机构主要有国子监、崇文院、太史局印历所等。
1.国子监国子监是宋代最高学府和教育机关,同时还是国家主要刻书机构,并兼有管理各地图书刻印之职责。
“淳化五年(994),判国子监李志言:‘国子监旧有印书钱物所,名为近俗,乞改为国子监书库官。
’始置书库监官,以京朝官充,掌印经史群书,以备朝廷宣索赐予之用,及出鬻而收其直以上于官。
”[1] 由此可知,国子监职能有二:一是刻印书籍,即所谓“掌印经史群书”;二是发行图书,即所谓“出鬻(图书)而收其直以上于官”。
国子监刻书极多,“国初印板止及四千,今(景德二年,1005年)仅至十万,经史义疏悉备。
”[2] 国子监还兼有监察各地刻印图书之责。
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四十五,“哲宗元 五年(1090)七月礼部言:凡议时政得失、边事军机文字,不得写录传布;本朝会要、国史、实录不得雕印。
违者徒二年。
……即其他书籍欲雕印者,纳所属申转运使、开封府,牒国子监选官详定,有益于学者,方许镂版……凡不当雕印者,委州县、监司、国子监觉察,从之。
”又如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闰六月,“诏州县书坊,非经国子监看详文字,毋得擅行刊印。
”[3]2.崇文院崇文院于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始置。
“太平兴国初,于升龙门东北创立三馆书院。
三年,赐名崇文院,迁西馆书贮焉。
东廊为集贤书库,西廊分四部,为史馆书库。
……端拱二年,就崇文院中堂建阁,以三馆书籍真本并内出古画、墨迹等藏之。
……元丰五年,职事官贴职悉罢,以崇文院为秘书省官属,始立为定员,分案四,置吏八。
”[4] 可见崇文院既是宋代国家藏书机构,也是中央机关中兼事版印的机构,其刻书亦属不少。
如崇文院于咸平三年(1000)刻印《吴志》30卷,景德四年(1007)刻印《广韵》5卷,天圣中(1023年-1032年)刻印《隋书》85卷、《律文》12卷、《音义》1卷、《齐民要术》10卷,宝元二年(1039)刻印贾唱朝《群经音辨》7卷等。
第五编宋代文学第一章宋代诗文革新运动宋初诗歌流派参考文献:1、《小畜集》[宋] 王禹偁撰《四部丛刊》本2、《林和靖诗集》四卷[宋] 林逋撰沈幼征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排印本3、《西昆酬唱集注》二卷[宋] 杨亿编王仲荦注中华书局1980年排印本4、白敦仁《宋初诗坛及“三体”》,《文学遗产》1986年第3期5、陈植锷《试论王禹偁与宋初诗风》,《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2期6、王仲荦《西昆酬唱集注》,中华书局1982年排印本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参考文献:1、《欧阳修全集》[宋] 欧阳修撰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影印本2、《梅尧臣集编年校注》三十卷[宋] 梅尧臣撰朱东润编年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排印本3、《苏舜钦集》十六卷4、[宋] 苏舜钦撰沈文倬校点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排印本5、葛晓音《北宋诗文革新的曲折过程》,《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
6、朱东润《梅尧臣传》,中华书局1979年排印本7、漆侠《王安石变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排印本8、莫砺锋《论王荆公体》,《南京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第二章北宋词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参考文献:1、《乐章集校注》三卷[宋] 柳永撰薛瑞生校注中华书局1994年排印本2、《张子野词》二卷[宋] 张先撰吴熊和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排印本3、《珠玉词》[宋] 晏殊撰胡思明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排印本4、《六一词》[宋] 欧阳修撰李伟国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排印本5、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排印本6、谢桃坊《宋词概论》四川文艺出版社1992年排印本7、施议对《论“屯田家法”》,《第一届词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4年印行8、曾大兴《柳永和他的词》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排印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参考文献:1、《东坡乐府编年笺注》三卷[宋] 苏轼撰石声淮、唐玲玲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排印本2、《豫章黄先生词》[宋] 黄庭坚撰龙榆生校点中华书局1957年排印本3、《晁氏琴趣外篇》六卷[宋] 晁补之撰刘乃昌、杨庆存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排印本4、《小山词》[宋] 晏几道撰王根林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排印本5、《淮海居士长短句》三卷[宋] 秦观撰徐培均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排印本6、《东山词》四卷[宋] 贺铸撰锺振振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排印本7、《清真集》二卷[宋] 周邦彦撰吴则虞点校中华书局1981年排印本8、[日] 青山宏《唐宋词研究》,口译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排印本9、黄文吉《北宋十大词家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排印本10、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排印本11、钱鸿瑛《周邦彦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排印本12、赵治中马成生《周邦彦评传》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三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参考文献:1、《山谷内集诗注》二十卷《外集诗注》十七卷《别集诗注》二卷2、《外集补》四卷《别集补》一卷[宋] 黄庭坚撰[宋] 任渊、史容、史季温注[清] 谢启昆辑《丛书集成初编》本3、《后山诗注》十二卷[宋] 陈师道撰[宋] 任渊注《四部丛刊》本4、《东莱诗词集》二十三卷[宋] 吕本中撰沈晖点校黄山书社1991年排印本5、《茶山集》八卷[宋] 曾几撰《四库全书》本6、《陈与义集校笺》三十卷[宋] 陈与义撰白敦仁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排印本7、陈植锷《诗歌意象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排印本8、霍松林、邓小军《论宋诗》,《文史哲》1989年第2期9、郭绍虞《宋诗话考》,中华书局1979年排印本10、谢恩炜《吕本中与江西宗派图》,《文学遗产》1985年第3期。
浅谈宋人文集收录制诰之举论文浅谈宋人文集收录制诰之举论文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浅谈宋人文集收录制诰之举论文,希望有所帮助!宋之制诰文书,即制书、诰命也。
史载,“凡命令之礼有七……曰制书,处分军国大事,颁赦宥德音,命尚书左右仆射、开府仪同三司、节度使,凡告廷除授,则用之。
曰诰命,应文武官迁改职秩、内外命妇除授及封叙、赠典,应合命词,则用之”。
作为“命令之礼”,“制书”主要用于包括宰相、枢密使、节度使等高级官员之任拜,亦适用于立后妃,封亲王、皇子;“诰命”则为将相以下百官的任免、黜陟、加勋、封爵以及高级官员的亲属和命妇的封赠等的命词。
立后、建储、命相之“制书”,又可称“白麻”、“麻制”,属“内制”翰林学士所掌文字类型之一;与之相对的,即为“外制”中书舍人负责之“诰命”。
按例,内、外制词最后均须制成官告,故制书、诰命常连称为“制诰”。
“制诰之来尚矣……有唐号为全备,至宋而犹盛”。
宋朝制诰属“王言”文书,以皇帝的口吻行文,承载着帝王的权威。
以人事为主的制命又是君主行使权力、国家机器有效运转的重要工具,宋朝君臣对之均非常重视。
制诰文书通常由善于文翰的两制词臣负责起草,从它的草拟到颁降,朝廷有较完整的制度规定,如内制之锁院草制、宣麻写告,外制之面受词头等。
不仅如此,制诰文字之撰写也成了品评两制词臣水平高低的依据之一,绝非依样演词那么简单。
宋代诸多制诰篇章,在完成朝廷人事任命之后,常被时人私加保留,编次成卷,合入文集,广泛流传。
此举之合法性、目的及相关途径,以往研究极少涉及,本文就此加以探讨。
一、宋代制诰收入文集之情况及合法性众所周知,现存宋人文集的数量颇大,其中主要收录作者的诗文作品,如诗、赋、记、序、墓志、表奏、书启等,亦有将作者撰写的官方文字,如内、外制诰收入文集的习惯。
鉴于现存宋人文集繁多,又历经多次整理、传抄、翻录,版本、目录不一,实难搜尽比对。
2023-11-07•引言•宋人笔记概述•宋人笔记所载易学资料梳理目录•宋人笔记所载易学资料分析•宋人笔记所载易学资料评价•研究结论与展望01引言背景宋人笔记是宋代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许多易学资料,这些资料对于研究易学以及宋代思想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意义通过对宋人笔记中的易学资料进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宋代易学的思想内涵、学术特点和发展状况,进一步揭示宋代思想文化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
研究背景与意义现状目前,学界对于宋人笔记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对于其中所载易学资料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问题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宋代理学家的易学思想上,而对于其他类型的易学资料以及宋代易学的多元化发展状况缺乏深入探讨。
研究现状与问题通过对宋人笔记中易学资料的全面梳理和研究,揭示宋代易学的多元化发展状况和思想内涵,为进一步深入探讨宋代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重要资料和理论依据。
目的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考证法和哲学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宋人笔记中易学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同时,结合宋代历史和思想文化背景,对易学资料进行历史和理论价值的评估和分析。
方法研究目的与方法02宋人笔记概述定义宋人笔记指的是由宋朝时期的文人学者所撰写、记录的笔记,其中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特点宋人笔记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涉及面广、语言简练等特点,其中既有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记录,也有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还有对文化艺术的探讨等。
宋人笔记起源于北宋时期,随着印刷术的普及和文化的繁荣,逐渐发展壮大。
南宋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宋人笔记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代表作品南宋时期的《梦溪笔谈》、《容斋随笔》、《鹤林玉露》等都是宋人笔记的代表作品。
起源与发展VS价值宋人笔记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们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文化背景,还可以为研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珍贵的史料。
影响宋人笔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书院藏书论略
李光生
【期刊名称】《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36)003
【摘要】宋代书院藏书甚富,主要有朝廷颁赐、官民捐赠、书院自购自刻等来源渠道,具有注重利用与开放、内容相对单一、版本的大众化等特点,对促进地方文化发展、培养人才、形成“书院本”等方面贡献良多。
宋代书院建设者对书籍的不懈追求和书院肩负的学术使命是书院藏书发展的深层原因。
【总页数】4页(P21-24)
【作者】李光生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新乡 45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9.2
【相关文献】
1.宋代书院藏书研究
2.文化视野下的南宋私家藏书论略
3.元代秘书监藏书论略
4.宋代书院藏书与西方中世纪大学图书馆之比较
5.宋代书院藏书文化对当代大学图书馆工作的启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宋宋庠文献整理工作述论
宋庠,字公序。
祖籍开封雍丘,生于江州,后徙居安州安陆。
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状元,官至宰辅,封郑国公。
宋庠与其弟宋祁在北宋以“兄弟之友爱”而闻名。
其中宋庠主要以政事为人所知,他为人端庄清畏,进止有法度,但政治观点较为保守。
文学上,宋庠诗文创作颇为丰富,现存《元宪集》四十卷。
除此之外宋庠注《国语》,编《纪年通谱》,收集历代尊号,整理杨亿平生之言论,在文献整理方面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本文试图通过对宋庠著作及文献整理工作的介绍和评价使读者对他在这方
面的贡献有较清晰的认识。
一、对经部书籍的整理
儒家经典著作是宋代士人必习之书,宋庠也不例外。
值得注意的是,宋庠在研习之余还对《国语》进行了补音,撰成《国语补音》。
这部书体现了宋庠的小学功力以及他在《国语》文献整理上的贡献。
《国语》旧属经部春秋类,《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经藉考》、《宋史?艺文志》均将《国语补音》列入春秋类,今延其旧,计入经部。
自西汉以来注《国语》者繁多,约而述之,可分为贾逵、王肃、虞翻、唐固、章昭、孔晁等六家,但是六家都没有音注。
宋庠得唐人《国语》音注旧书,为其补葺,成《国语补音》三卷。
《宋史?宋庠传》:“善正论谬,
尝校定《国语》,撰《补音》三卷。
”[1]P9593《直斋书录解题》记载较详:“《国语补音》三卷,丞相安陆宋庠公序撰。
以先儒未有为《国语》音者,近世传旧音一卷,不著撰人名氏,盖唐人也。
简陋不足名书,因而广之。
悉以陆德明《释文》为主,陆所不载,则附益之。
”[2]P55《四库全书》收有《国语补音》三卷,其卷首宋庠自序云:“庠因暇辄记其所阙,不觉盈篇,今因旧本广之,凡成三卷。
其字音反切,除存本说外,悉以陆德明《经传释文》为主,亦将稽旧学,除臆说也。
惟陆音不载者,则以《说文》、字书、《集韵》等附益之,号曰《国语补音》。
”[3]《国语》音注虽有唐人之旧本,但宋庠所增之内容远超旧书,是对《国语》音注一次规模较大的重新整理。
二、对历史资料的整理
宋庠好读书,于文史多有关注。
《麈史》称:“元宪既参大政,朝廷无事,庙堂之上日阅文史。
”[4]P82《宋史》称宋庠:“俭约不好声色,读书至老不倦。
”[1]P9593《钱氏私志》还记载有宋庠上元夜读《周易》之事,可见他读书之勤奋。
宋庠还曾任直史馆、同修起居注等史职,读书和任职为他整理历史资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宋庠对历史资料整理的著作有:《纪年通谱》、《尊号录》、《掖垣丛志》、《大享明堂记》。
《纪年通谱》是宋庠所著的编年类史书,所记时间自汉文帝后元元年(前163)到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全书共十二卷,今已佚。
《宋史?宋庠传》:“又辑《纪年通谱》,区别正闰,
为十二卷。
”[1]P9593《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庆历六年七月“丁亥,参知政事宋庠上所撰《纪年通谱》。
庠取十七代史并百家杂说,凡正伪年号括为一书。
诏送史馆。
”[5]P3840宋庠为此书费力颇多,广泛涉猎经史和杂说等材料,然后设立编纂的体例和标准,经过多年努力,终于撰成。
书中表现了宋庠“尊北降南,始主正朔”[6]P206的历史观。
朱熹认为此书与《稽古录》相似,“可备讲筵官僚进读”[7]P3207。
《直斋书录解题》卷五:“《尊号录》一卷,丞相安陆宋庠公序撰。
大意以为徽号夸诩非古,而我祖宗往往谦逊不居,犹愿超然远览,尽屏前号,其爱君以德者欤?至神宗遂却不受,至于今行之。
”[2]P165尊号起源于唐朝,唐中宗即称应天神龙皇帝,其后成为惯例,宋朝皇帝不愿受虚名而损实美,大多不受尊号。
宋庠对尊号进行搜集和整理,其意在于托讽,欲宋朝皇帝却尊号之虚美。
《春明退朝录》卷中对此事介绍时云:“宗衮(按,即宋庠)著《尊号录》一篇,系以赞曰:‘损之又损,天下归仁。
’盖托讽焉。
上即位,群臣凡再上尊号,率不许。
”[8]P23书今不存。
王?《宋元宪公庠忠规德范之碑》载:“所著书有《掖垣丛志》三卷。
”[9]《宋史?宋庠传》亦云:“《掖垣丛志》三卷。
”[1]P9593掖垣即禁墙,书当记载知制诰官员姓名及事迹,今已佚。
《郡斋读书志》对此书的源起有详细介绍:“景?中,李宗谔始取国初掌诰名氏,刻之于石,自为纪序,庠因之成此书。
王禹玉颇讥其疏略。
裴廷裕载舍人上事,知印宰相压角,至今传之为故事,而庠书阙焉。
”[6]P323《直斋书录解题》曰:“时为正字。
”[2]P176宋庠迁左正言在废郭皇后事之前,则书当成了明道二年(1033)前。
书今不存。
《大享明堂记》乃文彦博、宋庠、高若讷、王洙等共修,记载宋仁宗皇?二年(1050)明堂祭祀之事,皇?二年十月下诏修书至皇?三年(1051)二月书成。
书今已佚。
《续资治通鉴长编》曰:皇?二年十月“辛未,诏宰臣文彦博、宋庠、参知政事高若讷、史馆检讨王洙编修《大享明堂记》。
”[5]P4063皇?三年二月“丙戌,文彦博等上《明堂大享记》二十卷,《纪要》二卷。
上为之序,镂版以赐近臣。
”[5]P4079享明堂是仁宗朝的祭祀大礼,此次大祀乃应宋庠之建议,庠在此次祭祀中亦担任礼仪使,“博考声?,更定天地、五方、神州、日月、宗庙、百神祭享所用乐。
”[9]事后宋庠有诗《明堂大享庆成奏御》回顾这次盛大的祭祀。
《大享明堂记》不仅是对此次祭祀活动的记载,也是对祭祀礼仪文献的一次整理。
三、对笔记小说的整理
宋庠在文学上继承了西昆派的主张,属于西昆派后期作家,受到过西昆派诗人刘筠、夏竦等人的关照,他本人对西昆前辈诗人也十分敬仰,杨亿就是其中之一。
宋庠专门整理了杨亿平生的言论,成《杨文公谈苑》一书。
《文献通考?经藉考》曰:“初,杨公亿里人黄?裒撰平生异闻为一编,庠取而删类之,分为二十
一门。
陈氏曰?书初名《南阳谈薮》。
宋公删其重复,改曰《谈苑》。
”[10]P1762《元宪集》卷三五《谈苑序》云:“然按本录,但杂抄旁记,交错无次序,好事者相与名曰《谈薮》。
余因为掇去重复,分为二十目,勒成一十二卷。
”[11]可见,书原名《谈薮》,为黄?、唐卿所纂,宋庠所做的工作主要是整理,即去除重复,重新分类。
正是因为宋庠的整理,使得杨亿的言论得以保存和流传。
此书在明清之际散佚,今所见《杨文公谈苑》乃李裕民所辑。
四、其它文献资料的整理
另外,宋庠还参与了《崇文总目》和《天圣编敕》的编修,又撰有《鸡跖集》。
《崇文总目》是宋代国家藏书机构崇文院的藏书目录,在目录学上有重要价值。
该书自景?元年(1034)闰六月开始修撰至庆历元年(1041)十二月方完成。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三十四载:庆历元年十二月“己丑,翰林学士王尧臣等上新修《崇文总目》六十卷。
景?初,以三馆、秘阁所藏书,其间亦有谬滥及不完者,命官定其存废,因仿《开元四部录》为《总目》,至是上之。
所藏书凡三万六百六十九卷,然或相重,亦有可取而误弃不录者。
庚寅,以提举修《总目》官:资政殿学士、礼部侍郎张观,右谏议大夫宋庠,……并加阶及食邑有差。
……张观、宋庠虽在外,以尝典领,亦豫之。
”[5]P3206-3207宋庠虽未实际参与《崇文总目》编修,但也因提举之功受到奖赏。
宋庠又尝参与国家刑法类文件《天圣编敕》的编制。
《续资
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八对此事有记载:天圣七年五月“己巳,诏以新令及附令颁天下。
始,命官删定编敕,议者以《唐令》有与本朝事异者,亦命官修定,成三十卷,有司又取咸平《仪制令》及制度约束之。
在敕,其罪名轻者五百余条,悉附令后,号曰《附令敕》。
”[5]P2512《郡斋读书志》:“《天圣编敕》三十卷,右天圣中,宋庠、庞籍受诏改修《唐令》,参以今制而成。
”[6]P332宋庠有诗《受诏同编修敕令终篇例赐勋一转谢参预东平会稽二公》、《受诏论次令文逾月纲条未举》二首记录此事。
另外,宋庠还撰有《鸡跖集》二十卷,今书已佚,内容不可知,惟《宋史?艺文志》于子部类事类著录:“宋庠《鸡跖集》二十卷。
”[1]P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