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林森小传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9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民国主席林森曾游览岳麓山致祭黄兴墓、蔡锷墓
导语:岳麓山作为省会长沙的著名风景区,既是风景绝佳之地,亦有大量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安葬于此,民国时期政府要员莅湘,大多要上山游览参观,同
岳麓山作为省会长沙的著名风景区,既是风景绝佳之地,亦有大量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安葬于此,民国时期政府要员莅湘,大多要上山游览参观,同时也祭拜自己革命的同志和战友,如蒋介石、汪精卫、李根源等均上过岳麓山,既留下了历史的屐痕,亦为名山胜景添佳话。
1932年起接替蒋介石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于1937年4月13日莅临长沙。
当天上午8点多,在省主席何键及各党政军要人的陪同下,先到省党部垂询党务工作,以及报纸、广播和电台、电影工作,并做训示,党部全体人员整队在党部前恭迎,并鸣爆竹致敬,由湖南省党部执行委员兼书记长朱浩怀敬答,用完茶点,后到学院街视察省政府,再又到韩玄墓参观。
上午9时半,在中山路坐轮船渡湘江到牌楼口,弃车乘轿登山,先是直接到云麓宫,在云麓宫稍作休息,随即乘轿下行到黄兴墓,偕国府委员周震鳞致祭,由胡荫槐司仪,林森亲献花圈2个,并致祭文。
其祭文为:
民国二十六年四月十三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谨以花圈香果仪致祭于先烈黄公克强先生之墓前曰:公以书生,踔厉奋发。
清政不纲,愤恨郁勃,失志革命,惟铁与血,击搏浪沙,不止一役,黄花烈士,同心同德,万死一生,幸离百粤,再接再厉,始终如一,武昌首义,惟公之力,洪宪称帝,发指眦裂,誓不共天,卒夺其魄,扫锄群丑,力图建设,天胡不佑,大星陨殁,倘公尚在,金瓯不缺,言念及此,不禁泪滴,复兴民族,后死之责,冀公有灵,默为辅翼,虔奠酒浆,
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林森年轻时期照片远渡重洋回乡华侨揭背后故事导语:喜欢收藏纸币的爱好者都知道,在1945年由中央银行印发的五元纸币正面印着一位国民政府领袖的头像。
他就是1868年出生在福建省闽侯县,后来成喜欢收藏纸币的爱好者都知道,在1945年由中央银行印发的五元纸币正面印着一位国民政府领袖的头像。
他就是1868年出生在福建省闽侯县,后来成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
1931年12月,63岁的林森接替因“九一八事变”下野的蒋介石成为国民政府主席。
从纸币头像可以看出,林森已过花甲之年,须眉浩然,高挺的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气宇轩昂。
而这位辛亥革命的先驱、反袁护法的功臣,拥有传奇一生的福州人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却很难寻觅到一张他年轻时的照片。
经过前期沟通,近日福州晚报记者来到马尾区君竹路华侨郑学勇家中,通过一张老照片看到了年轻林森的风采。
照片中,他身穿西式服装,打着领带,梳着大油头,让人很难将他与纸币上的花甲老人联系起来。
记者仔细一看,那笃定的眼神和有点下撇的嘴角,表明那就是林森了。
郑学勇娓娓道出这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照片拍摄于1917年加拿大的温尼伯,是一张合影,名为“加拿大中国国民党温地辟(温尼伯)分部两周年大纪念摄影”,照片中有136名国民党成员,位于上方正中间的是孙中山,林森列在其中一排的第一位。
照片装裱在木框内,被木板和玻璃夹着。
相框长约50厘米,宽约40厘米。
郑学勇说,1913年,作为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议长的林森在经历了二次革命失败后远赴日本,1914年离日赴北美筹饷,这就来到了加拿大。
据说当时一行人从加拿大西海岸一路跋涉2000多公里,筹措120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林森主席被时代遗忘了的中华民国国家元首导语:他身为国民政府主席,但却被不少国民党人看作是“国府看印的”。
他是辛亥革命的先驱、反袁护法的功臣、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为官处世却奉他身为国民政府主席,但却被不少国民党人看作是“国府看印的”。
他是辛亥革命的先驱、反袁护法的功臣、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为官处世却奉行“不争权揽利,不作威作福,不结党营私”的“三不”原则。
他就是林森,一个该被历史记住的人。
林森(1868—1943),1868年2月11日,出生于福建省闽县尚干凤港村。
林森从“一介书生到国府主席”的人生历程,以及他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参议院参议长,又连任12年国家元首的经历,是很值得后人研究的。
林森虽身居一国之尊,但向来不以贵人自居,“平民元首”的形象使很多接近、了解他的人都肃然起敬。
他出身寒微,在教会学校里接受了长达14年的西式教育。
因对民族危亡有切肤之痛,很快踏上了共和革命的道路,且成为出类拔萃的领袖人物,对辛亥革命贡献卓著。
辛亥革命胜利后,他作为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当上了首任参院议长,参与了创造共和的诸多关键决策,与孙中山和袁世凯都共过事。
袁世凯篡权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他又辗转奔波,致力于再造共和,并在此过程中历经宦海浮沉,数起数落。
在孙中山死后不久,林森便由“容共”转向反共,并因此获誉“反共先知先觉”。
在抗战时期,林森以国家和民族大义为重,不遗余力宣传团结抗日。
林森的经历丰富、复杂而坎坷,而综观其一生,对国家和社会进步做过不少的好事。
除了爱国之志终生不渝外,为官清正廉洁、不慕名利、重视教育、自律甚严等,也是他的优点。
尤其他崇扬民主和法制的精神更值得称道,在任参院议长时,他对孙中山和袁世凯这两名“大生活常识分享。
从一介书生到布衣主席林森在重庆的六年时光作者:绾绾来源:《城市地理》2015年第04期连任12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身份尊贵,却深居简出。
他在重庆生活、工作了6个春秋,留下了许多印迹。
他为人低调,与民同乐,积极弘扬孙中山的精神遗产,并主张坚决抗日。
他是国民党眼中的“一代完人”,也是被共产党盛赞“功在国家”的人。
受命于危难接任主席一职林森别墅隐匿在巴南区南泉镇,坐西朝东,左倚花溪河,右邻建文峰,砖木结构,分上下两层。
建筑主体为中西合璧的单檐歇山式屋顶,素面小青瓦,共有大小厅室 15 间,楼下有条石砌成的地下室,为当时防空所用。
楼上凭栏可望“虎啸悬流”,低头又闻鸟啼虫鸣、阵阵松涛,故其别墅又名“听泉楼”。
屋外小花园,被郁郁葱葱的竹木环绕,而进出别墅的两旁,每到金秋便桂花飘香。
说到林森与重庆的交集,就得从1937年说起。
当时南京形势千钧一发,危在旦夕,民国政府决定放弃南京。
由于白天日本飞机狂轰滥炸,林森被安排在晚上坐船离开。
临行前,他向大家辞行:“我已是古稀之人,将来是否能回到南京,已不敢作想,但你们一定要坚决抗日,肯定会取得胜利!”说完泪已千行,趁着夜色,率国民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抵达大后方重庆。
蒋介石宣布下野时,就将国民政府主席改为虚职。
林森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当选为国民政府主席,看似众望所归,却暗流汹涌。
当时蒋介石中意的主席人选并非林森,他曾约陈铭枢到书斋密谈。
他问陈铭枢:“让于右任担任国民政府主席一职,如何?”陈铭枢说:“于先生固然好,但还有一位更好的人,此人既有清望,又没有各方面的政治背景,完全符合粤方所提出的主席标准——年高德劭。
”蒋介石急问:“是谁?”陈铭枢答:“林子超。
”(林森,号子超)蒋介石听了若有所思地说:“林一向爱清闲,不知道他愿不愿意?”陈铭枢表示愿意劝驾,蒋介石这才亲笔书信一封,交给陈铭枢面递林森。
林森面对陈铭枢的到访,感到意外,开始颇有顾虑,经过一番劝说,终于答应出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林森是谁?终身不贪不腐不色的国府主席林森
导语:林森是谁?林森,民国时期国民党著名元老,连任12年南京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生前因其为官处世不喜张扬,做事低调,奉行“不争权揽利、不作
林森是谁?林森,民国时期国民党著名元老,连任12年南京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生前因其为官处世不喜张扬,做事低调,奉行“不争权揽利、不作威作福、不结党营私”的“三不”原则,在当年国民党和国民政府高层内部独树一帜,因而也使他倍受冷落,但却在死后能够留得一片赞誉在人间,让后世深切怀念和推崇备至。
林森担任国民政府主席一职十分偶然但也必然。
1931年11月,国民党四大召开之际,以蒋介石、胡汉民、汪精卫等三派势力互相之间开始了激烈的权力角逐,胡汉民、汪精卫联合起来对付蒋介石,蒋介石“以退为进”宣布下野。
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令各方面都能接受而又具有崇高威望的林森旋即被推选为民国政府代主席。
当年12月28日,林森就正式当选为国民政府主席,而且一干就是12年,直至1943年8月1日在重庆车祸遇难。
林森一生洁身自好,生活力奉简约。
他早年与老家邻村郑氏女结婚,两年后郑氏因病故去,便发誓不再续娶,无亲生子女,没有什么家产,也无三妻四妾,更无国民党内有些权贵那样奢侈淫逸的作风,这在当时的官场中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品质。
面对国民政府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林森是受命于危难之际,奋力苦撑危局。
“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他主持召开国难会议,强烈抗议日本承认“伪满洲国”。
“西安事变”发生时,他代理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认为“张学良部队是爱国的”,并力主和平解决,积极努力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1937年初,他以国民政府主席名义对张学良接
生活常识分享。
2020·1290读档 民国人物文/ 沈旻 沈岚“无为而治”的 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南京长江路292号总统府大院内有座标志性建筑,抗战胜利后人称子超楼,后一度成为蒋介石的总统办公楼。
此楼由民国建筑师虞炳烈设计,南京鲁创营造厂承建,1934年12月6日动工,工程为期一年,耗资106952块大洋,于1936年元旦正式启用。
楼高6层,长33.34米,宽20米,形制大气端庄,正南面用耐火砖装饰,东西两侧以立体纹样水泥砂石饰面,富有层次,门前十级汉白玉台阶,级数象征着辛亥革命双十节,两侧各两盏进口欧式路灯,极其典雅精致。
子超是南京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字,这座大楼因由林森主持修建而得名。
楼前还有两株参天雪松,系1934年大楼奠基仪式上林森亲手栽种,树苗从印度引进,以寸计金,价格不菲。
从南望去,这两株雪松仿佛构成一个“林”字,仰视大楼正立面,又好似“森”字间架结构。
当年,从南京浮桥如意里 2 号林公馆到子超楼国民政府办公处的沿路居民每天都能看见一袭长袍马褂,一履布鞋,没有半点官架子的林森持杖而行。
辛亥元老林森(1868—1943),福建闽侯人,原名林天波,字子超,号长仁,自号青芝老人。
林森的父亲是名鞋匠,母亲务农,他自小过继给叔父为嗣子。
1877年后,林森先后进入教会创办的培元学校、鹤岭英华书院、台湾中西学堂读书,毕业后赴台北电报局谋职。
于1891年结婚,次年妻病故,遂不再娶。
甲午战争战败后,清廷被迫将台湾割让给日本,林森在国土沦丧的切肤之痛刺激下,开始辗转闽、沪、穗及日本等地探求革命道路并加入兴中会,其间与孙中山有了第一次接触。
1897年,他再赴台北参加义军策划反清抗日,失败后回到福州。
1902年,他考入上海海关工作,次年组织旅沪福建学生会,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时率全体会员加入,并创办福州阅报社宣传革命。
1909年,调往江西省九江海关工作,设立当阳书报社继续革命宣传。
另外,他还创办商团,举办军事训练班,联络新军,为武装反清做准备。
民国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简介 林森(1868年3⽉16⽇-1943年8⽉1⽇),原名林天波,字⼦超,号长仁,⾃号青芝⽼⼈,别署百洞⼭⼈、虎洞⽼樵、啸余庐主⼈。
福建林森县(今闽侯县)⼈,近代著名政治家。
下⾯是⼩编为⼤家整理的民国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简介,希望⼤家喜欢! 林森⽣平简介 提起林森这个⼈,估计没⼏个⼈可以记得,尤其是年轻⼀辈的⼈,对于林森这个名字可能⼀边都没有听说过。
但是国民党林森曾经可是做过国民政府主席的,中共中央对于林森的评价也是⾮常的⾼,虽然林森是国民党,但是他同样为中国⾰命贡献了很多⼒量,是著名的⽼⼀辈⾰命家。
国民党林森在当年也算得上叱咤风云的⼈物,在⼤⾰命时期居正、邹鲁、叶楚伧、张继、戴季陶等⼈在北京⾹⼭召开会议,宣布了国民党中央党部在上海成⽴了,这⼀组织的成⽴就是为了和⼴州的国民党中央进⾏对抗。
这⼀次的会议被称为西⼭会议,⽽林森也成为了西⼭会议的核⼼⼈物。
林森早年之时就在⾃⼰的家乡读书,后来考⼊了台湾的中西学堂。
1905年时就加⼊了同盟会,1907年⼜赶赴美国深造留学。
在⾟亥⾰命之后,他还担任过国民政府临时参议院议长。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后,他就担任国民政府主席,知道1943年车祸去世他还是国民政府的主席。
说到林森就不得不说他的⼀段感情,他终⾝未娶,没有留下⼀个⼦嗣。
据说这跟他年轻时候的⼀段感情事情有关。
林森在迹象读书时,景长辈介绍,和邻村的⼀个⼥⼦结婚了,虽然并不是流⾏的⾃由恋爱,但林森和这个⼥⼦的感情⾮常的深厚,冥冥中似乎就找到了真爱。
但是好景不长,这个⼥⼦在他们婚后三年就病逝了,林森⾮常的悲痛当即就决定终⾝不娶 林森之死 林森担任了12年的南京国民政府的主席,⼀⽣为中国⾰命事业做出了很多努⼒,虽然现⼀辈的年轻⼈都忘记了他的名字,但是他⼀直会被历史铭记。
他⼀直都是中国民主⾰命中了不起的⼈物,但是林森的结局却是很让⼈遗憾。
1943年5⽉12⽇上午,林森前往重庆出席加拿⼤新任驻华公使欧德伦的递交国书仪式。
林森的历史地位与贡献林森的历史地位与贡献林友华林森是辛亥革命元老,中华民国首任参议院议长,又历任福建省省长、国民党中央首任海外部部长、侨务委员会委员长、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委、立法院副院长及院长等职,后任国民政府主席长达12年之久,素有抗战元首、平民元首之称。
林森“毕生尽瘁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功在国家”的特殊贡献。
一、参加反割台的武装斗争,为保卫台湾建设台湾做出独特贡献辛亥革命前,林森在台湾工作并从事革命活动有10年之久,亲身参加了反对日本割台的武装斗争,他在临终前还特别嘱托同僚“一定要光复台湾”。
如今,林森的塑像仍矗立在台北,以林森命名的路名、地名在台湾不胜枚举,随处可见;林森纪念馆、纪念物在台湾也仍然保留着。
林森在台湾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二、创建革命团体福建学生会,致力反清革命1903年春,在上海江海关工作的林森发起组织了旅沪福建学生会。
这是比1904年2月的“华兴会”、1904年7月的“科学补习所”、1904年11月的“光复会”成立更早的革命团体。
林森还编辑《闽警》一书,指出了中华民族所面临的危机的严重性,呼吁国人奋起救亡存,为唤醒民众发挥了重大作用,为辛亥革命的到来做了思想舆论的准备。
1907年,黄乃裳指出:“林君在沪……组织福建学生会,聚东西洋及省内外福建学界名人于一堂,共同研究政治、社会、文化事业,为改革中国的准备,其旨趣实堪为世人所崇拜。
其关怀公益,嘉惠后进,实当今中国之第一人。
其国尔忘家,公尔忘私,尤属难能可贵”。
这是对林森组织福建学生会所作贡献的恰如其分的评价。
三、成功领导九江起义、策动海军反正,为稳定辛亥革命大局做出杰出贡献1911年10月23日,林森领导九江起义,部署周密,措施得力,结果兵不血刃,不费一枪一弹就光复九江,并且保持了政局的稳定九江起义胜利后,林森进一步策动了清海军“海筹”、“海容”、“海琛”等主力舰起义,参与策划了增援武昌的举动,还推动了“镇江起义”、上海和南京的光复,为稳定辛亥革命大局做出重大贡献。
林森
1903年春,林森发起组织旅沪福建学生会于三山会馆。
以林森、潘训初、江屏藩、陈子范、史家麟、林述庆、魏子浩、郑权、蔡人奇、唐子和等为中坚,推林森为会长。
1906年秋设支会于福州。
会员散布各地,在上海、福州各有数十人,留日、留欧各有十余人,在海军、陆军部门的亦各有十余人。
林森还发展台湾的林薇阁、蔡法平为福建学生会会员。
当时林森很欢迎台湾知识分子入会,对有为青年尤多帮助和鼓励,视台湾与福建是不可分的。
继孙中山1894年冬创建兴中会以后,林森于1903年春创建福建学生会,是比1904年黄兴创建的华兴会、刘静庵创建的科学补习所、蔡元培创建的光复会还要早的革命团体。
对于林森创建福建学生会的贡献,黄乃裳指出:“林君在沪组织福建学生会,聚东西洋及省内外福建学界名人于一堂,共同研究政治、社会、文化事业,为改革中国的准备,其旨趣实堪为世人所崇拜。
其关怀公益,嘉惠后进,实当今中国之第一人。
其国尔忘家,公尔忘私,尤属难能可贵”。
沪福建学生会成立后,林森与各同志调查日人在福建之举动,编辑《闽警》一书,警告同胞,由林森口述,蔡人奇笔记,托名“福建人著”, 1904年初,由上海复初书社刊印发行。
全书约3.2万字,分为“总论、人心死、失土地、失矿产、失航利、学界之腐败、兵备之废弛、杂记、日谋福建、结论”等十章。
其“大旨,半为革除满清之腐败;半为揭发日人之野心”。
林森在政治上不争权夺利、不逾矩,而且对待普通百姓也与世无争,与民无扰。
在重庆期间,国府依山而建,“山上种有菜蔬杂粮等物,仍准农人出入府禁,按时耕作,所以与民无争。
”。
精心整理林森:抗战元首林森:抗战元首林森1868年1月18日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农民家庭。
出生后不久过继给叔父林道炳,3岁随养父迁到福州,6岁读经书,1877年入美国教会培元学校学习。
1881年进美国教会鹤岭英华书院。
1883年考入台湾中西学堂电科,1884年后在台北电报台工作。
1895年台湾被割让日本,参加抗日军,失败后回闽侯入母校英华书院任教。
1898年再度赴台湾,加入兴中会。
考取台南地区法院嘉义支部通译,联络岛上爱国志士,进行反清抗日活动。
1899年因日本侦捕返回闽侯。
1902年,林森考入上海海19051909年11920年8月,林森再次当选为参议院议长。
他以议长名义筹款修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编纂《黄花碧血集》,翻印林觉民《绝命书》。
1924年1月。
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林森与李大钊等5人被孙中山指定为主席团成员,林森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海外部部长。
1928年10月,林森担任立法院副院长。
1931年3月,立法院长胡汉民被蒋介石囚禁后,林森被选为立法院院长,成为政坛重量级人物。
1931年底,林森被选为国民政府代理主席,1932年1月1日正式就任国民政府主席,成为国家元首,达到其一生中的政坛巅峰。
“抗林森就任国民政府代主席与主席初期,正是“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大举轰炸辽西之时。
爱国学生与群众不断向政府请愿示威,到处响彻着“打倒国民党、打倒国民政府!”的口号。
就连在文化界和教育界极有影响的原北大校长蔡元培也被愤怒的学生殴打致伤。
在此危机时刻,蒋介石宣布引退,汪精卫、胡汉民称病不出。
国民政府的各部部长也纷纷辞职。
在财政部,上到部长宋子文,下至科长,集体辞职。
1932年1“一·30日,迁移,淞沪抗战期间,蒋介石、汪精卫并无抗战的勇气和决心,对抗战消极观望,并积极准备与日本政府协商停战。
1932年2月24日,林森却在洛阳对记者发表谈话时坚定地表示:“外交问题,政府不屈服,国人亦自身奋斗,始有出路。
《流翠烟台山》林森,在全国报纸广泛宣传《与妻书》《世上如君有几人》作者:璎洛幕后英雄,功在国家在长年的政治生涯中,林森一直是在做幕后工作,早期策划宣传运动,协助孙中山完成革命,中期讨袁、募捐、护法等,后期忍辱负重,成功协调好国民党内各种复杂矛盾,避免战祸。
林森为人行事低调稳重、精细谨慎、善于调解矛盾,团结各阶层人士。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前,林森在武汉九江海关工作,在租住的民房里设浔阳阅书报社供大家阅览,与吴铁城等训练商团策动长江流域革命,策动九江协统马毓宝,江阴统带林述庆起义,武汉海军等六监也在他的策动下起而响应,大挫清朝军力,对武昌起义胜利功不可没。
当武昌起义成功消息传到九江而百姓还不知道时,他特意把报纸张贴在报社门口,将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国家的喜讯用红笔圈出,还买木凳,备清茶在报社门口招待来往路人、官兵,让当地官兵和百姓了解这件事并继续配合革命。
林森幼年家庭贫困,过惯了清贫日子,即使在经济宽裕时也不舍得浪费钱财在衣食上,清廉之风令人肃然起敬。
1911年至1914年是讨伐袁世凯的讨袁之役,期间,孙中山任命林森为美洲筹饷委员长,去美国募捐讨伐袁世凯的资金,主持中华革命党美洲总支部事务。
到了美国,林森无以为生,闽商代表因旧交缘故而月赠少量酬金给他。
但这些酬金不够生活,他又靠教授闽籍华侨子弟国语,在街头摆摊2小时卖南京雨花石谋生。
生活如此艰辛,他却能意志坚定,坚决不私吞侵占捐款,深得孙中山的信任。
他持躬勤俭、完美主义,可以不厌其烦地做好别人不屑的琐碎小事。
因为在美国募捐的事涉及信用,林森唯恐打击爱国侨胞的热情和积极性,所有捐款数额无论多少,每天分别由司库、会长、书记3人分别点收、认真详细的记录,深得侨胞的信任。
1915年,美国旧金山举行博览会庆祝巴拿马运河告成盛典,国民党同时举行恳亲大会。
林森参与国际博览会,负责中国馆的布置特别精致、巧妙,为节省经费而悬挂雨花台绘画,画下堆积了五颜六色的雨花石并附以英文说明,令外国观众啧啧称奇,令中国馆声名鹊起。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是如何怒斥汪精卫的拉拢导语: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汪精卫叛国投敌当了汉奸。
1939年1月1日,国民党中央决定开除汪精卫的党籍;国民政府重申严惩汉奸。
时任国民政府主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汪精卫叛国投敌当了汉奸。
1939年1月1日,国民党中央决定开除汪精卫的党籍;国民政府重申严惩汉奸。
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发表元旦讲话痛斥汪精卫:“这种人虽然暂时保了性命,得了小小利益,但是遗臭万年,上辱没了祖先,下贻害到子孙。
一到敌人用不着汉奸的时候,仍旧免不了送命,或者精神受到惩罚,天天在苦痛之中,永远做不得人。
”9月18日,林森再次强调:“对于汉奸傀儡通敌卖国所煽动的亡国灭种的假和平运动,必须加以严厉的打击和制裁。
决不能容许敌伪们曲解总理遗教,散布妥协投降的谬论,来摇惑人心,阻挠抗战。
”1940年3月,汪精卫抛出“和平建国宣言”,表示要和重庆国民政府“共谋和平方案”的当天,林森立即发表讲话回击说:“敌人的侵略一天不止,我们的抗战也就一天不止,这当中没有丝毫徘徊余地……我们国家的独立与自由,一天不能获到,我们将要继续奋斗一天……只有抗战到底,才算是总理的信徒。
”汪精卫成为南京伪政权主席之前,为了拉拢林森,还假惺惺地致电林森说,他资历尚浅,只有林森才够当得起“国民政府主席”一职的重任,并“力促”林森赴南京就任“主席”。
电报遭到林森的严词驳斥。
于是,“资历尚浅”的汪精卫就任南京伪政权“代理主席”,继续表示“虚位以待”林森。
林森听说后,立即发表广播讲话痛斥汪精卫,并“希望全国军队和人民,无论南北东西,都要各尽各的本能,各守各的岗位,齐心协力,生活常识分享。
作者: 陈孝华
作者机构: 福建师大历史系
出版物刊名: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41-44页
主题词: 林森;台湾;孙中山;辛亥革命时期;南京国民政府;英华书院;反清革命;临时参议院;抗日斗争;蒋介石
摘要: <正> 林森字子超,号长仁,晚年自署'青芝老人',福建闽侯人.辛亥革命时期,他追随孙中山参加反清革命.民国成立后,林森曾任南京临时参议院议长;孙中山倡导护法,在广州建立军政府,他任非常国会议长.蒋介石当权时,1932年至1943年,林森担任了十二年的南京国民政府主席.因此,在民国史上林森是一位很值得研究的重要人物.林森早年曾去过台湾,并在那里工作与从事反清抗日斗争,时间长达十余年.可惜,由。
作者: 陈在正
出版物刊名: 台湾研究集刊
页码: 56-64页
主题词: 林森;台湾;福建省;福建学生;英华书院;革命活动;电报局;国民政府;抗日活动;孙中山
摘要: <正> 林森,原名天波,字长仁,号子超,晚年别署青芝老人。
1868年2月11日(清同治七年正月十八日)出生于福建省闽县尚干凤港乡(今闽侯县祥谦乡风港村)。
1943年8月1日病逝于重庆国民政府主席任上,终年76岁。
林森早年在台湾工作多年,参加过台湾的抗日活动。
1903年春组织旅沪福建学生会,开始进行一系列的革命活动。
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胜利地领导了九江起义,接受海军反正,促进了镇江、福建等地的光复,对稳定武昌革命大局起了重要作用。
民元担任临时参议院议长期间,为保卫共和制度进行了辛勤的立法建制工作。
1913年在东京加入中华革命党,1914年赴美洲开展党务和筹饷活动,有力地支持了讨袁斗争。
1916年回国后,又追随孙。
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鳏居之谜林森(1868年3月16日-1943年8月1日),原名林天波,字子超,号长仁,自号青芝老人,别署百洞山人、虎洞老樵、啸余庐主人。
福建林森县(今闽侯县)人,近代著名政治家。
林森身居高位,深居简出,一生不嗜烟酒,不近女色,颇多怪癖。
在国民党要员中,他是一位“元老”,又是一位带有一点神秘色彩的古怪老人。
最令人费解的,还是林森鳏居独处的生活方式。
他从年轻时起就独往独来,及至当了国府主席以后,仍然孤身一人。
堂堂国府主席,不要说是娶一个夫人,就是娶三个、五个的,也没人敢怎么样。
按理说,有个夫人在侧,平日生活上便可以有个照料,公开场合也可以做做门面。
林森的周围人也曾为他张罗过,可他坚辞不允。
对此许多人甚表纳罕,颇觉蹊跷,特别是国民党要员中那些妻妾成群的人,更感到难以理解。
是林森不食人间烟火?还是他不懂感情?当然都不是。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这其中的秘密被揭开了。
这要从林森珍藏的一具白骨骷髅说起。
林森向来喜爱收藏古董。
他的住所里,到处摆设着各种古玩。
闲暇之时,常常赏玩再三。
在他收藏的众多古玩中,有一件林森极为珍视的东西:一具白骨骷髅。
林森并将它摆在居室的显要处,十分刺目。
据林森的随从讲,林森对这一具白骨骷髅珍爱异常,视同生命。
常独自对其凝视良久,陷入深深的沉思。
据说,有人偶然来到国府主席的住所,猛然间看到这个白骨骷髅,不禁毛骨悚然,骇然中诺诺而退,竟至惊悸数日。
后来,又有人在国府主席的办公桌上看到过这具白骨骷髅。
于是关于国府主席的传闻便纷纷扬扬,神秘中夹杂着恐怖。
谜团越来越大,那些专事刨根究底的人,便四下打听,打听不出结果来。
某日,一位稍懂一点解剖知识的人看到了这具骷髅,他一眼便看出这是一个女性的头骨。
消息一经传出,闻者莫不张口结舌。
众人百思不得其解:国府主席不近女色,何来女人骷髅头?既不近女色,要这女人骷髅头作什么?但是,林森毕竟是国府主席,当时即使是再好奇的人,也不敢、也不好意思向主席当面发问。
他是被遗忘的国家主席,书法动人,气象肃穆!出版史上迄今唯一工笔彩绘四大名著中国文化经典与绝美工笔画的美丽相遇巅峰之作,清雅典藏他是曾经的民国政府主席,为人清廉公正,写的一手好书法,如今却渐渐被人遗忘!现重庆大学为林森题字林森(1868~1943),字子超,号长仁,晚号青芝老人,福建福州人。
辛亥革命后,曾任国民政府主席。
十二年。
他行事较为低调,为人颇受好评。
他的书法传世不太多,至今,重庆大学A区正门的学校题字还能看到他的风骨。
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墨迹用墨凝练,温雅动人林森平生洁身自好,生活力奉简约,朴素至极。
为革命到海外募集到大批捐款,却没有为自己添置一件足以防寒的冬衣,以致在自己的长衫下摆上缝上衬布以保暖。
在福州筑有啸余庐以收藏自娱。
他青年丧妻,却终身不续娶,无亲生子女,没有什么家产,更无三妻四妾。
对于自己的责任,林森非常清醒,他在《就职通电》中讲:“森受命彷徨,不敢自逸,黾勉受命,暂度危机。
值此国难灼肤,外交束手,懔失足于冰渊,谋全国之团结,急不可待,时不我与,森惴惴自将暂勉效职。
”林森为官处世,不喜张扬,做事低调,奉行“不争权揽利、不作威作福、不结党营私”的“三不”原则,讲究“无为而治”。
但由于这种风格,也使林森倍受冷落,国民党内很多人都不重视林森这位“一国之尊”,甚至称呼他“国府看印的”。
胡适针对此情形曾有过一段评价:“林子超先生把国府主席做到了'虚位’,以至于虚到有的人居然已经'目中无主席'了。
”林森去世时间较早,在抗战未结束即因突遇车祸而不幸身故;而且他身后无子女,唯一的养子在30年代即死去,因此有关他的资料较少,也不易查找。
对于他的评价,文从沈梦发现,有许多褒扬之词。
民国政府主席林森签署《批准书》林森致但衡今信札识文:权弟:胡君南湖携有李任潮先生函,见最高当局,属为介绍与弟一谭,盼延接是幸,即颂日安。
兄森白。
一月廿二。
当代书法大师于右任对林森墨迹备加推崇,谓其“书法气象肃穆,非仅以学力可致也。
林森目录1.历史人物(1868—1943)个人简介林森 (1868年1月18日—1943年8月1日),原名林天波,字子超,号长仁,自号青芝老人,别署白洞山人、虎洞老樵、啸余庐主人。
福建闽侯县人。
1877年入学读书。
1881年进鹤岭英华书院。
1883年考入台湾中西学堂电科。
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
1907年先后入美国密歇根大学、耶鲁大学文科研究院学习。
1914年在东京加入中华革命党。
国民政府临时参议院院长,中国国民党右派(西山会议派)主要成员,国民政府主席,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代理主席。
个人简历晚清时期,1884年在台北电信局工作。
1891年与邻村郑氏女结婚。
1893年郑氏病故,誓不再娶(无子嗣)。
1895年台湾被割让日本,参加抗日军,失败后回闽侯入母校英华书院任教。
1898年再度赴台湾,加入兴中会。
考取台南地区法院嘉义支部通译,联络岛上爱国志士,进行反清抗日活动。
1899年因日本侦捕返回闽侯。
1902年考入上海海关任职,组织旅沪福建学生会。
1905年创办福州阅报社。
1909年由上海调往江西省九江海关工作,设立当阳书报社宣传革命。
创办商团,举办军事训练班,联络新军,为武装反清作准备。
1911年10 月武昌起义后,23日九江响应起义,任九江军政府民政长。
1912年1月任南京国民临时政府参议院议长。
1913年4月出席北京第一届国会,被选为参议院议长。
二次革命爆发,国民党议员离京南下。
二次革命失败后于12月赴日本。
1914年离日本赴美洲,开展筹饷和党务活动。
1916年6月袁世凯死,7月离美回国,8月任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外交部部长,1918年10月被选举为参议院院长兼宪法会议议长。
1921年1月任非常国会议长。
1922年出任福建省省长。
1923年2月被召回任大本营建设部部长兼治河督办。
10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改组会议,负责国民党改组事宜。
大革命时期,1924 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任命为国民党海外部部长。
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为西山会议派领袖之一。
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被选为常委,多次被选为西山会议派中央常委兼海外部部长。
1926年元旦国民党“二中”全会召开,通过《弹劾西山会议决议案》,受警告处分,会后不久赴南京主持中山陵建设。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9月宁、汉、沪三方合流,被推为南京国民政府常务委员。
1928年9月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10月任国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长。
1929年1月任国民政府任务委员会委员长,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
1931年2月赴菲、澳、美、英、德、法诸国慰问侨胞并视察党务。
3月还在国外,国民党中央常委会选其为立法院院长。
4月国民党中央4名监委通电弹劾蒋介石,时虽在国外,也列名其中。
12月蒋介石下野,被推为国民政府代理主席,并确定主席为国家元首,不负实际政治责任。
1932年元旦就职。
此后国民政府虽多次改组,都一直担任国民政府主席。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后,主持召开国难会议,强烈抗议日本承认“伪满洲国”。
1935年11月召开的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常务监察委员。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时,代理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明确表示“讨伐令不可下”,力主和平解决,认为“张学良部队是爱国的”,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1937年1月4日、2月18日以主席名义连下赦免令、复权令,但蒋介石拒不执行,反而长期幽禁张学良。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日本侵略者制造“七·七”沪沟桥事变,全面发动侵华战争。
遂号召“全民奋起,全力抵抗”。
10月国民政府西迁重庆,随只身入蜀。
不久北平、南京相继成立伪政权,便发表严正声明,并发布明令通缉汉奸头目。
1938年3月赴武汉主持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抗战救国纲领》。
7月召开国民参政会致词,手书“抗战必胜”来激励全国军民。
12月汪精卫叛逃投敌,以国民党中央监察常委身份力主开除汪精卫党籍,并明令通缉。
1941年12月9日以国家主席名言,向德、意、日三国宣战。
此后致力于废除美、英等不平等条约。
1943年1月中美、中英新约签署,不胜欣喜,特邀宋庆龄、于右任等国民党元老合影。
1943年8月1日因车祸在重庆逝世,终年75岁。
国民政府为他举行隆重国葬。
葬福建省连江县青芝山。
中共中央致唁电说:“林公领导抗战,功在国家。
”《新华日报》发表社论《为元首逝世致哀》。
1979年,中共中央认为林森“是著名的老一辈民主革命家”。
林森撰题联树立农村基础;养育民族健儿。
——题福建省闽侯县祥谦镇凤港学校林森主张办学育人,不但思路清晰,而且富有远见卓识。
坚信抓“教育大厦牢固先取决于基础”的理念,因此当年常对乡人解说“小学是基础,基础打不好,上进就困难”。
凤港学校创办不久,他特意约请辛亥革命领导人黄兴将军为学校题词,手书“国民始基”,交托乡人以字模制成匾,悬挂在凤港小学礼堂,以唤起学子牢记学业的成就始于足下,迈好起步就要扎实努力。
后来林森也在校门口撰题了这副楹联。
这两处历史遗迹至今犹存。
为了进一步激发家乡民众兴学发展的活力,林森还积极献策富有建设性、鼓励性教学管理智见。
如提出:“要物色诚聘胜任的校长人选”;“学校务须设民主董事会”;“要求学生穿戴(发型一律去辫)及仪容统一规定”;“对学生全免勉赠文化课本,对家庭困难的子女,放宽可免穿履入学”等等。
这在当时坚持办学教育的进步举措,具有其现实意义,起到促进教育发展的积极作用。
因此,凤港小学这所始建于1913年,经历91个春秋的乡村小学,成为当地开展基础发展教育的摇篮,为国家和民族培育出不少的社会英才。
林森的贡献功不可没。
与幽人语自生悟;得静者相能永年。
——题浙江省奉化县雪窦山雪窦寺图书馆拼一死求众生,遗恨在重泉,碧草当春犹怒发;创共和推专制,丰功镌华表,黄花无恙许长开。
——题《黄花碧血集》(挽联集)《黄花碧血集》是纪念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挽联专集。
出处进退与任圣冥符,运会启风云,旷代勋华民族史;事业文章有姚江继武,桑梓崇俎豆,千秋祠宇括苍山。
——题浙江省文成县南田镇诚意伯庙后人为纪念一代伟人刘伯温,许多地方建造了刘文成公祠庙。
据考查,共有16处,分别为武仪县俞源村刘伯温草堂、丽水(处州)富山刘文成公祠(抗日战争时期遭敌机炸毁仅存遗址)、青田县城刘文成公祠、青田县石门洞刘文成公祠、青田县林坑村刘文成公祠、瓯海区白水村刘文成公祠、乐清市白象镇大港村刘文成公祠、瑞安市穗丰村刘基庙、瑞安市鲍田镇鲍六村刘基庙、瑞安市平阳坑刘文成公祠、苍南县莒溪镇刘文成公庙、平阳县宋桥镇刘文成公祠,文成县珊溪镇帝师祠、文成县李井村刘文成公祠、文成县大学镇石坟洋村刘文成公祠。
这些祠庙先后大都列入县、市、省文物保护单位。
南田诚意伯庙位于文成县南田镇新宅村华盖山南麓,敕建于明?天顺三年(1459年),清乾隆、道光、咸丰历经维修,现主体建筑仍保留明代形制和风格。
占地面积近3000多平方米。
庙前有“帝师”、“王佐”两座牌坊及照壁等。
庙为保存完整的明代建筑。
1980年全面维修。
今刘基庙的灵位上摆放的“开国翊运文臣资善大夫赠太师谥文成护军诚意伯”牌位保存完好,每逢祭祀奉之尊位配上刘基画像供裔孙叩拜,以表敬仰。
受氏姓周家,历秦汉晋唐以迄明清,看累代称帝称王庙祀几如林县远;发祥由陶水,从鲁齐河洛迨迁闽越,溯上世自南自北族居传到干官兴。
——撰福建省闽侯县尚干镇陶江林氏总祠(专用祠联)林森撰挽联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1925年3月挽中国国民党理事长孙中山英名垂青史;楚地寄哀思。
——1940年5月挽国民革命军第36军军长姚纯万里归来,精灵若接;百年论定,功烈在人。
——挽1916年5月上海讨袁军总司令陈其美上联“精灵”,谓灵魂。
晋左太冲《吴都赋》:“舜焉游焉,没齿而忘归,精灵留其山阿,玩其奇丽也。
”云暗鲁天,魂归蜀道;忠昭党国,绩著旌旗。
——1938年5月挽国民革命军第5战区第22集团军第41军代理军长王铭章(1)1938年5月9日,武汉各界组织了“王铭章上将治丧委员会”。
王铭章之弟王少容赴汉口市商会参加治丧(因王铭章之子女当时均幼小,王道鸿13岁、王道义11岁、王道纲9岁、王道智7岁、王道忠不满1岁,不能到汉口),由王少容代表将军家属主持公祭典礼的答谢仪式。
灵枢运抵武汉大智门车站时,武汉人民群众,万人空巷,前往迎灵,由当时湖北省主席及前国府中央各部院代表在车站举行隆重肃穆的迎灵大会。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代表吴玉章、董必武,八路军代表罗炳辉、齐光等领导同志都参加了迎灵公祭。
上联“云暗”,比喻抗日烽火弥漫山东上空。
“鲁”,山东简称。
“蜀道”,指四川新都。
下联“昭”,谓彰明,显示。
“党国”,指国民党和中华民国的合称。
“著”,谓明显,显著。
联语切事切地切人,言简而哀情深沉,评赞恰如其分。
执干戈以卫邦家,拚取忠诚垂宇宙;闻鼓鼙而思将帅,忍标遗像肃清高。
——1938年5月挽国民革命军第5战区第22集团军第41军代理军长王铭章(2)贺赠林森联开山开国志;树木树人心。
——北京故宫古物陈列所主任柯璜赠林森柯璜(1878-1963),字定础,号乐天野人,浙江省黄岩县桐屿人。
北京京师大学堂毕业,历任山西大学美术教员、山西博物馆馆长、山西图书馆馆长、北京故宫古物陈列所主任等职。
当代书法家、美术家、社会活动家。
抗日战争时期,柯璜颠沛流离到了陪都重庆后,孔祥熙为他安排了一栋别墅小洋楼。
住了不久,柯璜便感到别扭,执意要搬出去。
后来安排他住到歌乐山公寓,与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做了邻居。
柯璜和林森本来就是很要好的旧友,住到一起后就更加亲密,为林森别墅题写匾额“大禹会诸侯于涂山歌乐于此”,题写撰赠了这副对联及松柏中堂画。
林森把字画挂在客厅内。
林森游览峨眉山后带回一支异形老藤手杖送给柯璜,并赠诗一首。
同住歌乐山的还有冯玉祥、于佑任、臧克家等人,他们经常会聚在一志谈论抗战时局。
柯璜在重庆生活无着,只得靠卖书画为生,有时朋友也接济一点,勉强维持清苦的生活,后来经济越来越困难,就搬到云顶寺内居住。
林森、于右任等常来云顶寺,与柯璜一起在禅房里谈诗论画,挥毫泼墨;并与董必武、冯玉祥、马寅初、郭沫若等交往。
柯璜在云顶寺著《历代权奸传》,鞭挞汪伪汉奸,并留下许多书法镌刻作品。
林森去世后,柯璜为他操办丧事,张罗为林森塑立铜像,并亲自题写碑文。
新中国成立后,是全国政协二、三届委员,政协山西省常委;还担任过山西省美协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等职。
1963年11月因病在太原逝世,享寿85岁。
政协全国委员会、中央统战部,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副总理陈毅,以及李雪峰、王世英等都送了花圈。
悼挽林森联继国父之受终民主,以令百揆;丧先生而筑室独居,亦逮三年。
——中国国民党元老吴敬恒挽林森纪念、题咏、嵌典林森联易君左闲话扬州,惹来扬州闲话,易君左矣;林子超主席国府,连任国府主席,林子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