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转型时期我国政府和中职学校关系的重构
- 格式:pdf
- 大小:191.69 KB
- 文档页数:2
我国职教集团化发展中政府职能的分析和思考作者:陶李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13年第09期摘要:职业教育集团化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主要举措,旨在建立新型的社会合作伙伴关系,搭建一座政府、学校、企业及相关社会团体之间紧密合作沟通的“立交桥”。
它的发展与政府的政策、管理、态度等密不可分。
当前我国政府在职教集团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巨大作用。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我国政府应进一步发挥政府职能,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政府职能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3-0010-04政府职能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根据社会环境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法对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功能。
其内容主要包括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
[1]职业教育集团是我国经济体制变革和社会转型期间出现的一个必然结果,主要成员包括公办的中高职院校,主要形式为一种半官方的教育联合体。
它的发展隶属于教育这一国家主要事务,因此政府在职教集团发展中的功能不容小视。
近年来,我国政府相继在政策、制度、资金等方面积极引导和扶持职业教育的集团化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面临着政策落实困难、资金投入不足、集团各成员利益关系协调不畅等问题。
因此,对比和分析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政府职能是促进职教集团运行发展的有力保证。
一、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中政府职能的分析(一)政府对职教集团的政策支持1.政府统筹,职教与区域经济、行业对接当前我国的职教集团,从联合的紧密程度分为“紧密型”和“松散型”,又根据隶属关系的发展分为“区域型”和“行业型”,但无论哪种类型,都有各级政府的不同程度的参与,由政府统筹规划。
[2]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教育,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既要实现其教育价值又要发挥出经济价值。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论文参考题目1、我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公共事业组织的发展研究2、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转型初探3、我国传统公共事业管理中存在的弊端及其改革路径4、公共事业组织管理中的财政监管问题研究5、关于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问题与出路的探讨6、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与公共事业发展关系研究7、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中的政府作用分析8、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的发展现状分析9、新农村建设中公共物品的供给模式探微10、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监督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11、公共事业管理的伦理价值建设研究12、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事业管理模式选择13、公共事务责任的分担与利益分享—公共事务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14、试论公共事业存在的制度基础15、我国传统体制对公共事业组织发展的影响分析16、新形势下政府与公共事业组织互动关系发展的现实困境17、我国政府对民间组织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18、浅析深化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取向19、公共事业管理主体构成及特点分析20、公共事业组织在政策执行中的作用分析21、公共事业组织在政策制定中的作用分析22、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的特点分析23、公共事业组织结构的设计探析24、中国传统文化对公共事业发展的影响25、公共组织管理研究(例如学校管理,学校各职能管理,科研管理或者教学管理等,也可以是其他事业单位或行政单位的管理).、公共物品供给中的市场化路径研究(比如医疗保障的市场化、消防服务的市场化等)26 、试析公关在公共事业组织工作中的运用27 、浅析公共事业组织公共责任的承担28 、我国文化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探析29 、加强公共事业管理伦理建设的必要性分析30 、公共事业管理效率评估中的困境分析31 、试析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32 、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电子化服务初探33 、关于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初步思考34 、试论我国公共事业市场化改革的障碍及对策35 36、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体制及改革 37、试论教育产品的公共性 38、关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思考 39、从教育公正透视中国社会公正的现状与趋势 40、发展素质教育的困境及其对策研究 41、论教育产品的产品属性42、我国现阶段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43、西方教育券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44、我国文化事业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45、我国公用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及其完善46、我国体育事业改革的目标模式47、促进科技事业产业化的主要措施48、陕西省公用事业单位改革方向探索49、陕西省文化市场管理创新研究50、陕西会展业问题与出路51、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研究52、陕西体育产业发展研究53、陕西传媒产业发展研究54、西安文化企业的调查分析、转型时期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理论探讨55.56、社区管理中的政府行为及其优化分析57、试论和谐社区理念下政府与社区关系的重构58、浅谈和谐社会中的社区建设59、试论绿色社区的作用特点及动力机制60、西部地区社区管理模式探究61、城市社区非营利组织发展的障碍和对策研究62、转型期我国社区服务的困境与对策63、试论社区服务的多元化主体建构64、试论市民自治与社区管理方式的变革65、进一步推进我国社区服务产业化的对策思考66、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思路67、对转型期我国社区文化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68、试论民间组织在构建和谐社区中的作用69、城市农民工社区文化参与及其相关性因素分析—以××市为分析个案70、社区公共产品供给的多维模式探析71、对当前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思考72、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创建的若干问题研究73、对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若干思考74、试论社区自治与政府职能转变75、试论农村社区民主自治的条件和机制76、转型期城市社区自治:理念、问题及建议77、浅析社区在提供公共物品中的作用(包括城市的街道办和农村的村委会等自治组织)78、浅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79、试论社区文化与建设和谐社区80、现代物业管理模式创新探微81、浅析城市社区建设中的居民参与现状82、西安市社区管理人员工作行为研究83、西安市社会公共服务满意度研究84、西安社区文化发展中的思考、非营利组织与我国公共事业的改革与发展85.86、国外第三部门(NGO)理论对我国公共管理的启示87、第三部门(NGO)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88、试论我国社会中介组织发展状况89、试论我国社会中介组织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90、中国非营利性组织社会公信力建设的制度化途径91、非政府组织(NGO)的历史和现状研究92、非政府组织(NGO)的现代作用探微93、试论非政府组织(NGO)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94、简析非政府组织(NGO)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的作用95、我国行业协会的发展及其作用分析96、农村民间组织的职能分析97、浅析公共管理的研究范围98、对政府采购自主创新职能的思考99、试论信息化时代的管理方式变革100、创建服务型政府的路径选择101、以人为本的管理学意义研究102、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公共管理的借鉴意义103、中国公共部门危机管理体制构建初探104、西方发达国家公共危机管理对我国的启示105、公共问题:公共管理研究的逻辑起点106、公共利益:现代公共管理的本质问题107、新公共管理思想对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借鉴意义108、德鲁克“以人为本”管理思想探析109、公共关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分析110、公共产品理论与公共选择理论关系之辨析111、我国构建治理型公共行政模式的障碍性因素分析112、我国政府在公共事务多中心治理中的主导作用分析113、试论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及其对治理的意义114、试论现代公共人力资源的特点及其开发路径、试论公共伦理及其现代意义115.116、试论公共人力资源公共精神的塑造及其现实意义117、信息在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中的作用研究118、学习型组织对公共部门管理效率的启示119、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培训机制研究120、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绩效评估研究12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薪酬研究122、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探析123、对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124、浅析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以人为本”理念125、新公共管理视野下中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困境及其路径选择126、论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创新127、试论领导者的危机管理能力128、试论领导者人格影响权理论模式与实践探析129、试论信息化时代的领导方式变革130、试论知识管理的内涵及知识管理者的素质构成131、知识经济时代领导决策体制研究132、试论领导者素质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133、领导行为有效性的实践研究134、现代组织领导者的角色定位解析135、领导信用——现代领导的生命线136、关于塑造现代学习型领导者的理论思考137、领导方式的革命——对西方领导学中授权运动的思考138、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学思想139、人文精神与领导力研究140、知识经济时代领导方式的变革141、浅谈提高领导者非权力影响力的有效途径142、试论提升领导力143、情商-领导者的必备素质144、论领导者的危机决策策略、两性领导风格理论研究评述145.146、新时期领导者领导方式和方法创新探析147、领导者心理问题的分析与调适148、论领导能力的“可持续发展”149、浅析团队角色理论及其指导性150、公共政策的人性假设分析151、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研究152、我国地方政府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53、试析我国公共政策过程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154、试论公共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及其实现途径155、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方式创新研究156、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57、电子政务时代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研究158、电子政府中的公众参与机制研究159、试论公务员廉政建设160、国家公务员回避制度探讨161、我国公务员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62、公务员的公共精神研究163、试论我国公务员培训制度的困境及其出路164、公务员奖惩制度与公务员廉政建设165、中国公务员制度中激励机制完善之我见166、试论健全和完善我国公务员退出机制167、浅析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68、城市营销在现代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分析169、试析“经营城市”理念及其实践意义170、城市管理的方式变革解析171、试论如何发挥我国城市竞争力172、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面临的问题和出路研究173、西安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存在问题及其对策建议174、城中村改造中的困境与出路探析、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175.176、民工社会认同问题研究177、农民工维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178、浅淡公共关系传播的意义179、试论公共关系与名牌战略、公共关系在现代社会组织危机管理的作用分析180.。
高教管理体制改革中政府与高校关系探讨摘要: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理顺政府、社会和学校三者的关系,特别是政府与高等学校之间的关系。
建立既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发展的需要,又符合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新体制。
①调整和重构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关系,是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已然成为建立新型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教管理体制的前提和关键。
为增强高校的办学活力,政府必须要树立宏观调控和服务的观念,把教育当成服务,自觉地形成教育服务市场。
实现有直接管理到间接管理;有具体管理到整体管理;由刚性管理到弹性管理。
同时,高校也应当明确其独立法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如此才能为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奠定基础和建立制度依据。
本文通过对政府与高校关系现状的分析,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教管理体制;改革;政府;高校;关系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由于市场机制发育还不够成熟和完善,政府权力相对集中,政府对高校的管理基本上还是集权式的统一管理。
因此,在高教管理体制改革进入实质性阶段,理顺两者之间的关系显得十分重要和关键。
在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时期,政府要以创新、服务精神引领高等教育,避免效率低下、教育资源浪费、教育分配不公等一系列问题。
1、政府管理高等教育的职能在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职能上,教育可以说是一种典型代表。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现实要求政府必须进行实质性变革,但培养人才的高等教育发展却相对滞后,突显了政府在管理高等教育方面的重要性。
因此只有先弄清楚政府在高教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的职能定位,才能根据当前政府和高校之间关系的现状来提出相应的对策。
对于政府管理高等教育的职能,国内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如马振福等认为政府管理高等教育职能主要是指政府运用法律、法规、政策、监督评估等手段对高校依法进行管理,主要包括指导职能、服务职能和监督职能。
蒋建湘认为在高等教育管理中,政府职能应为在宏观上加以指导,通过立法、经济、评估、监督、信息服务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对高等教育进行组织和领导。
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一、绩效考核与管理(丰俊功)1、政府绩效管理平衡记分卡在地方政府绩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平衡记分卡在XX市政府XX部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平衡记分卡在党政部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平衡记分卡在XX市政府XX部门党政管理部门中的应用研究2、公务员绩效考核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公务员绩效考核研究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研究XX市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公务员绩效考核研究XX市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研究XX部门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公务员绩效考核研究XX部门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研究XX市基于平衡记分卡的公务员绩效考核研究XX部门基于平衡记分卡的公务员绩效考核研究XX部门基于平衡记分卡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研究XX市XX部门公务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研究XX市XX部门公务员量化绩效考核研究XX市公务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研究XX市公务员量化绩效考核研究XX市公务员分类分等绩效考核研究XX市XX部门公务员分类分等绩效考核研究XX市公务员分类分等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研究XX市XX部门公务员分类分等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研究XX市政府公务员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中国综合管理类公务员绩效考核研究中国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绩效考核研究中国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绩效考核研究3、市政学XX市户籍制度改革研究(选取有户籍制度改革有特色的城市)XX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模式研究4、电子政务XX市政府网站绩效考核研究电子政务在XX市XX部门中的应用研究政府采购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研究二、行政与政策(于海艳)1、危机管理突发公共事件的政府预警机制研究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政府应急管理机制2、户籍制度改革3、行政垄断4、行政机构改革地方政府与市场化改革当代中国地方政府改革第三部门发展与政府改革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变革地方政府制度创新行为研究5、行政职能转变中国入世与中国政府职能转变服务型政府乡镇政府经济职能探讨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职能研究6、公共政策执行研究7、当代中国公民参政研究互联网在公共政策中的作用8、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公共政策选择三、政治、制度、社区、非政府(韩丽雯)1、中国行政体制改革问题2、中国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问题3、服务型政府的监督机制问题4、中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5、中国政府的危机管理6、当代中国的党政关系7、当代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探讨8、当代中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9、当代中国“条条”与“块块”的关系问题10、当代中国政府的大部体制的问题11、当前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问题12、政治民主建设问题13、当前中国的政治文化建设问题14、非政府组织的法规建设探讨15、非政府组织存在的理论基础探讨16、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功能探讨17、非政府组织的内部管理探讨18、非政府组织对中国政治权力结构的影响19、城市社区管理的理论基础20、城市社区管理的模式探讨21、城市社区管理的法律保障问题22、非政府组织与社区发展问题23、建立和完善我国NGO组织监督机制(以汶川地震为例)24、简析非政府组织(NGO)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的作用四、社会学、社保、社会调查、社会工作(王静)1、社会保障类:理论类---公平还是效率:当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理性选择与思考中国古代社会福利制度研究农村类---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研究当代中国的农村养老问题农民工社会保险(养老、工伤、医疗等)问题研究我国农村与城市社区社会保障政策的反差分析农民工就业与劳动力市场建设(可运用社会排斥理论)农民工就业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研究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我国农村“五保”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研究农村扶贫问题研究城市类-当代中国城市贫困问题与社会救助政策研究当前中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分析完善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建议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衔接问题研究城镇人口结构性失业的突出矛盾及治理体系我国城市“低保”制度建设的实证分析就业失业类-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社会保障促进研究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障的制度选择非全日制就业(或灵活就业、自谋职业)的社会保险政策建议国外失业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国际社会治理失业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我国失业预警系统与就业对策研究转型时期结构性失业的救济及职业培训政策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险制度并轨对我国就业形势的影响其他--银色浪潮的冲击下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养老保险的制度转制成本及其化解对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架构的思考我国军人的社会保险制度建设灾害救助研究(以汶川地震为例)商业保险消费心理研究商业保险需求群体的实证分析2、社会现象类:基于网络社会下的青少年“文化反哺”现象研究探析和谐社会理念下的社会流动机制建设网络民意与公共治理模式的转型论我国网络公共领域的现代生长3、社区类:社区矫正中的政府角色与社会力量社区矫正在矫正青少年罪犯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社区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落实及有关对策从建设市民社会的载体看社区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中社区的角色地位4、应用实务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当前大学生网络素养实证研究;民办高校学生多元评价体系的实施;民办高校贫困大学生群体状况调查民办高校贫困生救助体系状况调查广告对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观的影响;大学生宿舍文化(或流行文化)现象调查;人力资本与大学生职业地位获得研究大学生就业中的歧视(性别、地区、学校等)及其应对问题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及其相关因素分析养老院老人生活状况调查我国社会志愿者制度的现状分析某社会问题的现状,原因,对策分析某城市社会中介组织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我国政府对民间组织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城中村:农村城市化的困境与出路转型期城市社区自治:理念、问题及建议试论和谐社区理念下政府与社区关系的重构中国社会分层研究中国社会流动问题研究中国社会控制问题研究5、社会理论研究当代中国城乡二元化结构分析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形成和分化当代中国弱势群体分析社会舆论与社会风向对当代中国社会政策选择的影响传统孝文化与家庭代际和谐五、(多俊岗)六、(刘亮、黄春梅、陈国杰、蔡敏)1、行政伦理2、行政文化3、社会信用研究(包括信用理论、信用机制、信用制度、信用评价内容)七、行政法、公务员(胡海春)1、论我国公务员的考试选拔机制2、公务员监督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3、国家公务员保障机制研究4、论我国公务员保险制度发展的方向5、对完善公务员廉政制度建设的思考6、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完善7、公务员聘用制度研究8、中国公务员职务晋升制度的不足和对策9、公务员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10、西方文官制度研究11、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特点研究12、公务员保障机制研究13、公务员制度与行政效率14、论国家公务员收入的规范化15、建立健全公务员培训机制16、领导干部财产申报制度的意义17、论中国公务员考核制度所存在的问题18、论中国公务员的退出机制19、论公务员回避制度研究20、完善我国公务员的选任制度21、健全国家公务员的监督制度22、中西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23、试比较中国古代官僚制度与近代公务员制度之异同.24、公务员管理研究25、浅析公务员的高薪养廉问题26、行政法制27、依法行政公共管理毕业论文的若干撰写指南适应对象: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及MPACopyright©bydepartmentofpublicadministration,CSU关于论文选题选题是毕业论文的前提性环节,选题好坏决定着论文的出彩程度,可以这样认为“选题好等于成功了一半”。
职教视点F OCUS浅析政府职能转变中的职业教育建设文/左传沧摘 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管理者,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提出,明确政府、企业、学校之间的多元办学主体关系,明确政府的职业教育职能是建立政府主导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
关键词:政府职能转变 职业教育 管理在三十多年改革历程中,政府职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积财千万,不如一技在身”,关于职业教育的思考也从未中断。
政府转型,必须推进新战略,使政府与国企、国有资产管理所有者、社会组织分开,简政放权。
在我国,政府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我国职业教育将“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
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机遇期,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互联网+”等战略的提出和实行,对职业教育创造了新环境,也提出了新的任务。
一、政府在职业教育中的职能转变我国政府一直在努力进行职能转变,从过去大包大揽的全能型政府逐步转变为一个“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服务型政府。
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方式缺乏高层次院校的支撑,以至于在中低层次的基础培训上花费过多精力,学生技术水平难免参差不齐。
这需要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和政策支撑。
政府的强力干预有自身的优势,比如可以控制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结构,把握发展方向,使其在框架内可以有效利用资源取得较好的成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无序竞争以及盲目发展带来的混乱。
但是,政府过度干预、介入到职业教育中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应改变政府职能的范围和管理方式,而更多地关注学校自主办学的主动性以及企业有效参与职业教育体系等。
二、政府对职业教育进行管理的建议政府在履行职业教育管理职能时通过加强依法治教、规范办学行为、政企分开等手段,对职业教育进行管理。
浅论转型时期中央与地方关系[摘要]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一直是我国面临的重大实践课题和理论课题。
建国以来,我国在这方面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在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深入探讨和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中央与地方关系构建思路转型时期一、现状与问题我国是一个单一制国家,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中央高度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
在中央与地方关系结构中,中央政府一直居于十分重要的“托管人”地位。
地方政府从属于中央政府,受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
地方行政机关既是地方权力的执行机关,又是国家行政机关的下级机关。
地方政府的权限源于中央政府的授予和划定,中央政府可以根据需要予以扩大或削减。
地方政府做出的许多决定都须得到中央政府的批准。
建国后,我国政府虽然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方面进行了多次大的调整和改革,但由于种种原因,改革调整后的管理体制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性,出现了混乱和分散的局面,削弱了中央的权威,影响了全国的整体利益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于是,政府又立即予以纠正,狠抓整顿,强调集中,上收权力,实行紧缩。
由此可见,我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从整体上说仍属集权型。
建国以来,我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一直没有走出集权——分权——再集权——再分权,权力一收就死、一死就放、一放就乱、一乱就收的恶性循环。
集权时,地方完全依附于中央,失去了活力和积极性;放权时,中央权威被削弱,宏观调控乏力,形成“弱中央,强地方”的不协调的格局。
这种单纯收放权力的徘徊循环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职权划分缺乏科学界定及法制规范。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向地方放权让利成了中央与地方关系改革的基本特征,然而中央应该在哪些方面放权,放多少权,没有通盘考虑和科学论证,下放了一些不应该下放的权力,中央与地方权限范围不清,权力归属不明,权力划分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难以形成稳定的规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格局。
公共管理学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公共管理学期末试题一、填空题 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公共管理的客休是——.2.威尔逊在其《行政之研究》一文中主张——分离,第一次明确提出应该把行政管理当作一门学科来研究。
3.政府失效是指由于——存在本质上的缺失,而无法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佳效率的情景。
4.因政策问题的复杂程度不同,可将其分为结构——问题、结构中等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
5.依据公共政策的从属关系一般司分为——政策、——政策和具体政策。
s.西方公务员按其产生方式、任期和与执政党的关系不同而分为——和——两大类。
7.公民有权知道他们应该知道的事情,被称作公民的——。
8.公共部门绩效,尤其是政府绩效主要包括——绩效、——绩效、政治绩效三个方面。
9.公共管理伦理是指在公共管理过程中被人们认可的——准则,这些准则不受——因素的影响。
10.公共管理责任是指——根据法律、政策、道德等社会行为规范的要求,对公共管理客体所承担的——。
参考答案:1.公共组织社会公共事务2.政治与行政3.政府主体和机制等4.优良5.元基本6.政务官事务官7.知情权8.经济社会9.价值不同文化10.公共管理主体义务公共管理学期末试题二、选择题 1.在1776年撰写《国富论》的学者是( )。
A. 亚当·斯密B.凯恩斯c. 胡德 D.施蒂文·科思2.自下而上的公共政策执行理论模式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 J·佛瑞斯特和丹尼尔·马兹曼尼安B. 保罗·萨巴蒂尔c. 本尼·杰恩D. 保罗·萨巴蒂尔和丹尼尔·马兹曼尼安3.按收入来源和支出性质的不同,分别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属( ).A,基数预算B.单位预算C. 单式预算D. 复式预算4.电子政府与传统实体政府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所具有的( )。
A. 权威性B.政治性C. 虚拟性D. 系统性5.民主政治中,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上的一个全新价值取向是( )。
如何完善政府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作者:岳小战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1年第9期岳小战(河南省工业科技学校,河南新乡 453000)摘要:中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现状证明,仅仅依靠其自身能力不能使其摆脱困境,政府作为教育发展规划的主要制定者和实施者,其行为在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但也存在着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不够,投资经费不足,管理体制不完善,对教育政策法律体系制定的缺失等诸多问题,因此,如何完善政府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
关键词:政府;职业教育;完善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1)18-0173-02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产业布局发生变化,特别是第三产业的迅速崛起,形成了以技术为主体的进步模式,对新就业人员的劳动素质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
在这种背景下,以培养一般劳动者的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显得非常重要。
中等职业教育是中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别于初、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中等职业技术人才为目标的非精英教育。
它作为一种成本高、收益率相对较低的教育类型,其发展离不开财力、物力的支持。
政府作为教育发展规划的主要制定者和实施者,是法规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是行政权力的掌控者,因此对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政府负有重要的责任,中等职业教育的各项改革都有赖于政府的力量来启动和推进。
一、政府行为在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政府干预市场经济的主要原因是市场存在缺陷及社会出现不公平问题。
由于社会、政府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受益者,加之中等职业教育具有“准公共物品”性质,因此政府应该承担中等职业教育的投资主体。
从目前来看,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高成本、低收益的教育类型,没有政府的投入是难以持续发展的。
首先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大部分来自贫困家庭,已经没有能力承担高昂的职业教育费用;其次,中国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并不发达,再加上政府对企业投资置业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这就造成很多企业错误地认为办职业学校没有很大的价值,甚至觉得没有必要承担这种义务,也就很少有企业愿意在学生没有进入企业工作前主动承担学生的教育经费。
优化国家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关键在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作者:刘晓来源:《教育与职业(下)》2020年第10期当前,由新工业革命引发的产业工人技能短缺问题成为各国面对的主要问题。
无论是西方工业发达的美国、德国、英国,还是亚洲近邻韩国、日本,都将优化和完善国家职业教育体系上升到至高境地,以应对技能冲击和技能短缺问题。
推进国家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成为近年来世界各国优化劳动力市场、促进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和基本途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战略目标,标志着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进入“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向技能强国迈进”的全新时代。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就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随着社会各界对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深入,构建顺应新时代所需的国家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也成为优化职业教育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核心所在。
笔者认为,在此过程中,如何重点把握政府与市场在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关系和角色,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厘清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将成为完善我国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一个重点。
所谓治理,即利用机构资源和政治权威管理社会问题与事务的实践。
从各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沿革来看,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和治理蕴含着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与历史文化背景,并已经深深嵌于国家治理体系之中。
在这一进程中,政府与市场两者的协同和互动以及由此所构成的子系统起着关键作用。
在当前各国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中,基于政府与市场两个主体的角色和行为机制,大致可分为“政府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两种典型模式又呈现出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在“政府主导型”治理模式中,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由国家主导,政府与技能供给部门是一种垂直的主导与被主导关系,政府根据国家的目标与价值采取主导化的治理工具来实现对技能的治理和干预。
事实上,教育和培训市场毕竟与纯粹的政府部门有一定的差别,政府的控制不宜过于直接与强势。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产教关系话语范式的演变与展望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产教关系的话语范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构成了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的新动力。
本文将从我国成立70年来职业教育产教关系话语范式的演变和展望进行探讨。
1. 建国初期:政府主导、企业服务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主导了职业教育和产教关系的发展,企业主要是服务于政府的需要。
政府为了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制定了一系列的职业教育政策和规划,对产教合作进行组织和指导。
企业主要是按照政府的需求来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并没有自主的决策权和发展空间,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教合作的效果和质量。
2. 改革开放初期:政企合作、市场导向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职业教育和产教合作的话语范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政企合作成为了主导,并开始向市场化方向转变。
政府逐渐放开了对职业教育的控制,企业也开始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参与职业教育领域,出现了一大批企业自主开办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
在这个阶段,政府和企业的关系逐渐发生了变化,产教合作也随之出现了新的形态和特点。
3. 进入新世纪:产教融合、共建共享进入新世纪,职业教育和产教关系的话语范式再次发生了变化,产教融合成为了主流。
政府、企业和高校开始共同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建设,形成了一种共建共享的新模式。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和鼓励产教合作的政策措施,企业开始积极投入到职业教育中,高校也开始积极开展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4. 当前阶段:产教深度融合、创新引领二、展望产教关系话语范式的变化反映出了社会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改革的进程,我国职业教育和产教合作将呈现出以下新的发展趋势:1. 产教深度融合将成为主流未来,产教深度融合将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流模式,政府、企业和高校将加强合作,共同投入到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中,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2. 创新引领将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未来,创新引领将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引领力量,政府将出台一系列扶持和鼓励创新的政策措施,企业将积极投入到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中,高校也将积极开展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共同推动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
15|专家笔谈|General No.5722024.01院校应借助教育大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建立个性化的学习场景画像,通过记录、分析并挖掘学生的学习进程与学习结果,形成可视化学情分析报告,从而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促进精准化教学的实现。
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应基于数字技术实现从纸质评价到数字评价的方式转变,创新追溯学生学习历程、符合职业教育教学特点、支持校内外多主体评价的过程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方式,形成可追踪的智慧化教育评价体系。
此外,职业院校还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开发高可靠性的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系统,将学生的在校学习成绩、职业培训成果、工作实习经历等多样化的学习结果进行历时性记录,从而与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相对接,服务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
六、强化数据驱动管理革新,推进数字化教育治理转型职业教育应以数字技术为手段、数字思维为内核、大数据为核心,强化数据驱动,重构管理与服务过程,推进经验治理向协同化、智慧化的数字化治理转型。
一方面,职业教育要搭建数字化协同育人平台,整合多元育人主体力量与资源,创新专业、课程、师资、教学、技术等要素联动,学校、企业、行业、政府等多主体协同,推动教育数据的有序流动,实现校企间与部门间的数据共享,促进招生培养、就业创业、社会服务等全业务协同化、一站式办理。
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要基于大数据技术建设职业院校“智慧大脑”平台,整合校内资源与校外行业企业信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深度数据分析,推动职业教育管理流程数字化,支持教育决策的科学化与教育服务的便捷化,推动职业教育管理与服务由经验管理向智慧化治理转变。
七、研发成熟度评估模型,表征数字化转型进程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对其转型进程如何进行评估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职业教育数字化成熟度能够从动态视角表征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因此,职业教育可通过搭建数字化成熟度评估模型,进而研判转型现状、优化转型路径并提高转型效益。
106005 职业教育论文刍议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高职教育规模已占高等教育规模的“半壁江山”,中职教育规模也占到了高中阶段教育的一半以上。
构建中高职衔接、普职教沟通的职教体系,成为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目标。
20xx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年)》提出,到202x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推动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互衔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中高职衔接是现代科技、信息、经济发展与结构调整、社会文化环境以及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
它对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整合职业教育资源、稳定中职教育的基础作用、发挥高职教育的引领作用、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办出职业教育特色、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国外和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模式日本采用对口入学的衔接模式,它的实质是通过在高等专门学校实施五年一贯制来实现中高职衔接,是一种典型的以学制为中心的衔接模式。
在这种衔接模式中,学生在高等专门学校学习的五年时间里,前三年主要集中完成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后两年完成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
在课程设置时遵循的首要原则是逻辑体系,同时全面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
高等专门学校的生源除了初中毕业生外,还有职业高中的优秀毕业生和具有一定职业技能及实践经验的社会人士,通常采取推荐入学、考试选拔等方式给他们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
英国采用单元衔接模式,它的实质是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衔接。
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被分成数以千计的教学单元,相邻的两个教学单元联系比较紧密,保证了课程的逻辑顺序。
这些教学单元的设计基于统一的培养标准,由此避免了课程重复及断档现象,不仅实现了学生学习的连贯性,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政府、社会与学校:我国教育治理关系的变革《学习时报网》(3/16/2009第06版)评论0条点击量:547政府、社会与学校:我国教育治理关系的变革□周光礼一、社会结构的重构与办学主体的分化市场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中国高度一体的整体社会开始出现结构分化,教育日益获得了一种第三部门的性质。
因为, 社会结构的分化使教育组织有别于政治组织,学校不再是政府的附属机构;由于教育的非营利传统, 教育组织又有别于经济组织。
教育归属于第三部门, 市场应当有限介入,政府应当有限干预。
社会结构的重构导致了教育主体的分化,表现为举办者、办学者和管理者的分离。
举办者已由过去的政府分化为政府、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的多元参与。
他们可单独办学,也可联合办学。
社会教育权从国家教育权中独立出来了。
办学者已不再是举办者的附属机构, 而是具有法人资格的办学实体,具有办学自主权。
管理者不再直接办学,主要采取宏观调控的手段来行使国家的教育行政权。
社会转型期, 主要的办学主体有: 政府、社会与学校。
政府行使国家教育权、社会行使社会教育权, 学校则拥有了办学自主权。
可见, 办学主体的分化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教育关系, 对传统的教育关系模式产生了冲击, 从而对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政府与国家教育权教育权是一个易产生歧义的概念, 需要界定清楚。
有人认为, 教育权就是国家教育权力, 有人则认为教育权就是公民接受教育的权利。
其实教育权包含了这两个方面。
教育权力又称作国家教育权, 其权力主体是政府。
教育权利的主体很多, 大致可归为两大类。
一类是具有对受教育者进行管理和施教权利的主体, 这类主体有学校、家长、社会、国民等。
这类主体的教育权利主要由教育法律具体规定, 有些权利是来自于法律、法规的授权, 是国家教育权的转换形态; 有些则是自然的权利。
社会拥有的是社会教育权、家长拥有的是家庭教育权, 学校拥有的则是办学自主权。
另一类是接受教育的公民, 这类主体不仅仅只包括在校的学生, 也包括社会所有的公民。
浅谈中高职衔接教育的策略随着新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高等教育领域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高等教育不仅提高了社会发展水平,也改善了低收入群体的教育水平。
然而,促进中高职衔接教育的策略尚未完全探索和发掘。
为了实现中高职衔接教育,需要采取更多的政策措施。
本文将探讨政府应该采取的相关策略,以促进中高职衔接教育实现。
首先,政府应加强两个部门之间的合作。
高校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孵化器,它为职业教育提供关键的学校资源,包括设施、配套等。
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中职和高职之间存在着物质和观念上的鸿沟。
因此,政府应大力支持高校和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这将有助于增加学校之间的信任,从而实现两个部门的有效衔接。
其次,政府应将教育改革作为推动中高职衔接的重要措施。
教育改革的目的是增加学习者的个体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教育服务的质量。
诸如学术开放、双向留学、个性化学习等改革政策,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使中高教育更好地衔接起来。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和投资,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只有教育质量和专业水平提高,专业教育才能真正实现深度衔接。
政府应改进和完善教育投资政策,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加大对中、高中的投入,以确保职业教育的高效发展和更新。
此外,政府还应积极推动技术教育的发展,加强职业技术专业的教育改革。
技术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政府应积极推动技术教育改革,倡导实用主义教育,开发符合人才需求的课程体系,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最后,政府应根据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开发适合当地环境的衔接政策。
各地政府要认真总结衔接教育实践成果,分析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专业性和精细化的政策设计。
同时,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出适应不同地区发展特点的衔接政策。
总而言之,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中高职衔接,帮助学习者获得更高层次的教育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