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用药“八法”及护理
- 格式:pdf
- 大小:4.69 MB
- 文档页数:50
中医用药1法是清代程钟龄根据历代医家对治法归类总结而得来,法'通常是扌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
每一种治法都是经过四诊合参、审证求因,辨明证候、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方法。
中医护理人员掌握用药法有助于辨证施护顺利进行。
、汗法及护理汗法,亦称解表法。
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促使人体微微出汗,将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记载,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意为身体发热如同焚烧的炭火,汗出之后,热随汗外散。
又如《素阴阳应象大论第五》: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如《素问热论篇第三寒,而未入藏者,故可•汗而已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阳经属腑,阴经连脏;未入于脏,说明邪气未及于三阴,仍在肌表,故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而未满三日,则指病程较短,邪气仍在肌表,亦可以用汗法治疗。
但汗法不是以使人出汗为目的,主要是汗出标志着腠理开,营卫和,肺气畅,血脉通,从而能祛邪外出。
所以,汗法除了主要治疗外感六淫之邪的表证外,凡腠理闭塞,营卫不通而寒热无汗者皆可以用汗法治疗。
如:外感风寒、风热;疹未透法或疹发不畅的外邪束表;头面部及上肢浮肿的水肿兼表证;疮疡初期兼有表证的红、肿、热、痛;风湿痹痛等。
医用药V法及护理杨艳艳阳经络皆受其汗法及护理护理方法:1病室安静、空气新鲜。
2、饮食宜清淡,忌粘滑、肉面、五辛、酒酪、 酸性和生冷食物。
因酸性食物有敛汗作用,而 生冷食物不易散寒。
护理方法:3、药宜武火快煎,麻黄煎煮去上浮沫,芳香 药宜后下;服药时温度适宜;服药后卧床加盖 衣被,保暖以助发汗,并且在短时间内大口喝 下热稀粥约0毫升或给予幵水、热饮料、热 豆浆等,以助药力,促其发汗;若与麻黄、葛 根同用时,则一般不需啜热粥。
因药细需助, 药重不需助,以防出汗过度。
护理方法:6、病位在表者服药后仍无出汗,纵然热不 退,也不可给予冷饮和冷敷,避免门留寇 使邪无出路,而入里化热成变证,热反更甚; 可以针刺大椎、曲池穴位达到透邪发汗目的。
中医治疗八法的具体内容
中医八法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本方法之一,它包括下面的八种治疗方法:
1. 解表法:主治表浅的热病,如感冒、发烧等。
通常采用辛凉发汗或清热解毒的药物。
2. 祛风法:主治风邪入侵引起的疾病,如头痛、关节疼痛等。
通常采用祛风透疹、活血通络的药物和针灸疗法。
3. 祛湿法:主治湿邪困滞引起的疾病,如风湿病、水肿等。
通常采用祛湿利水、化湿化痰的药物和针灸疗法。
4. 清热法:主治内热外热等热病,如疮疡、热淋等。
通常采用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药物。
5. 消积法:主治脾胃虚弱造成的消化不良、腹胀、便秘等症状。
通常采用健脾开胃、消积化滞的药物。
6. 止血法:主治各种出血症状,如鼻出血、咯血、便血等。
通常采用收敛止血的药物和针灸疗法。
7. 安神法:主治各种神经系统疾病,如失眠、焦虑、抑郁症等。
通常采用安神定志、镇静安眠的药物、针灸疗法和气功。
8. 补虚法:主治各种气血亏损引起的虚证,如贫血、萎缩性疾病等。
通常采用补气养血、滋阴添精的药物和养生保健措施。
以上八种治疗方法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医生可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同时,延伸出的中医“十法、十二法、十六法”,也是中医治疗常用的方法之一。
第十三章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学习目标〗1、了解中医治病的八种治法2、掌握用药“八法”及相关护理中医用药“八法”是清代程钟龄根据历代医家对治法归类总结而得来,“八法”通常是指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
每一种治法都是经过四诊合参、审证求因,辨明证候、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方法。
中医护理人员掌握用药“八法”有助于辨证施护顺利进行。
一、汗法及护理汗法,亦称解表法。
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促使人体微微出汗,将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记载,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意为身体发热如同焚烧的炭火,汗出之后,热随汗外散。
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第五》:“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再如《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三阳经络皆受其寒,而未入藏者,故可汗而已……,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
因阳经属腑,阴经连脏;未入于脏,说明邪气未及于三阴,仍在肌表,故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而未满三日,则指病程较短,邪气仍在肌表,亦可以用汗法治疗。
这些都是汗法的理论依据。
但汗法不是以使人出汗为目的,主要是汗出标志着腠理开,营卫和,肺气畅,血脉通,从而能祛邪外出。
所以,汗法除了主要治疗外感六淫之邪的表证外,凡腠理闭塞,营卫不通而寒热无汗者皆可以用汗法治疗。
如:外感风寒、风热;疹未透法或疹发不畅的外邪束表;头面部及上肢浮肿的水肿兼表证;疮疡初期兼有表证的红、肿、热、痛;风湿痹痛等。
护理方法:1.病室安静、空气新鲜。
2.饮食宜清淡,忌粘滑、肉面、五辛、酒酪、酸性和生冷食物。
因酸性食物有敛汗作用,而生冷食物不易散寒。
3.药宜武火快煎,麻黄煎煮去上浮沫,芳香药宜后下;服药时温度适宜;服药后卧床加盖衣被,保暖以助发汗,并且在短时间内大口喝下热稀粥约200毫升或给予开水、热饮料、热豆浆等,以助药力,促其发汗;若与麻黄、葛根同用时,则一般不需啜热粥。
中医治病八法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治疗疾病的同时平衡全身的阴阳五行,强调预防为主的理念。
而在中医治疗中,八法是治疗方法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治病的八法。
一、解表法当病人出现感冒、发热等表象外的早期症状时,中医普遍采用解表法治疗。
解表法主要通过发汗使体内邪气排出,达到解表散寒的目的。
常用的解表法包括汗法、泻法以及通过汤、丸、散等中药剂型进行治疗。
二、清热法清热法主要用于治疗病人体内的热邪引起的症状,如高烧、咽喉发炎等。
清热法可通过清热药物的使用,帮助病人排出体内的火气,达到解毒清热的效果。
清热法常用的治疗方式包括清热降火法、清热解毒法等。
三、泻下法泻下法是中医治疗消化道疾病的常用方法。
当病人出现便秘、消化不良等症状时,中医常常会采用泻下法进行治疗。
泻下法通过通便、润肠,帮助病人排出体内的湿气、毒素等有害物质,达到清肠胃、宽中通腑的目的。
四、利水法利水法是中医治疗水肿、浮肿等症状的重要手段。
通过利尿、排尿帮助病人排除体内的湿气,达到行水利水的目的。
常用的利水方法包括舒张血管、调整水盐平衡等。
五、攻下法攻下法主要用于治疗病人肝胃失调、积食等症状。
攻下法通过刺激肠胃,帮助病人排除体内的积食,达到通肠利便的目的。
常用的攻下方法包括灌肠、泻下等。
六、温里法温里法主要用于治疗寒邪引起的病症,如寒疮、胃寒等。
温里法通过使用温热的药物帮助病人温养内脏,达到温里行寒的效果。
常用的温里法包括温药法、灸法等。
七、活血化瘀法活血化瘀法是中医治疗血液循环不良、淤血等症状的重要方法。
活血化瘀法通过活化血液循环,帮助病人排解体内的瘀血,达到活血化瘀的效果。
常用的活血化瘀方法包括针灸疗法、捏按疗法等。
八、祛痰法祛痰法主要用于治疗病人痰湿引起的症状,如咳嗽、胸闷等。
祛痰法通过使用祛痰药物或针灸疗法,帮助病人排除体内的痰湿,达到祛痰的效果。
常用的祛痰方法包括吐痰法、化痰法等。
总结:中医治病八法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它们在不同的疾病治疗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1.解表:指用药物来解除外邪所致的发热、头痛、恶寒等症状,常用的药物有银花、连翘等。
护理措施包括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适当休息,并定时观察体温变化。
2.泻下:指用药物来清除体内的积痰、湿、瘀等物质,以排除体内的有害物质,常用的药物有大黄、芒硝等。
护理措施包括观察大小便情况,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食物,并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3.清热:指用药物来清除体内的热毒,以缓解发热、口渴等症状,常用的药物有野菊花、金银花等。
护理措施包括注意营养摄入,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喝水,保持室内清洁卫生等。
4.利湿:指用药物来消除体内的湿气,以改善湿盛所致的体重增加、胸闷、浮肿等症状,常用的药物有茯苓、六一散等。
护理措施包括饮食宜清淡,避免食用油腻和高盐食物,适当运动,保持排汗和排尿通畅等。
5.祛风:指用药物来消除体内的风邪,以缓解头痛、肢体麻木等症状,常用的药物有羌活、川芎等。
护理措施包括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受风寒,不要吃寒性食物,适当着装,注意保暖等。
6.燥湿:指用药物来消除体内的湿邪,以改善潮湿、胸闷、乏力等症状,常用的药物有苦苣、车前子等。
护理措施包括饮食宜清淡,避免食用油腻和湿性食物,保持室内环境干燥通风,不穿潮湿的衣物。
7.化痰:指用药物来分解和排出体内的痰湿,以改善咳嗽、胸闷等症状,常用的药物有半夏、白前等。
护理措施包括适当清润喉咙,避免话多或喝冷饮,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湿腻食物。
8.行气:指用药物来疏通气血,以缓解疼痛、胀满等症状,常用的药物有川芎、香附等。
护理措施包括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等。
总之,中医药的八法及护理是中医药疾病治疗的基础,药物的应用需要结合具体病情和人体情况,同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加速疾病的康复和预防疾病的复发。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中医用药“八法”是清代程钟龄根据历代医家对治法归类总结而得来,“八法”通常是指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
每一种治法都是经过四诊合参、审证求因,辨明证候、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方法。
中医护理人员掌握用药“八法”有助于辨证施护顺利进行。
一、汗法及护理汗法,亦称解表法。
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促使人体微微出汗,将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记载,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意为身体发热如同焚烧的炭火,汗出之后,热随汗外散。
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第五》:“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再如《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三阳经络皆受其寒,而未入藏者,故可汗而已……,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
因阳经属腑,阴经连脏;未入于脏,说明邪气未及于三阴,仍在肌表,故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而未满三日,则指病程较短,邪气仍在肌表,亦可以用汗法治疗。
这些都是汗法的理论依据。
但汗法不是以使人出汗为目的,主要是汗出标志着腠理开,营卫和,肺气畅,血脉通,从而能祛邪外出。
所以,汗法除了主要治疗外感六淫之邪的表证外,凡腠理闭塞,营卫不通而寒热无汗者皆可以用汗法治疗。
如:外感风寒、风热;疹未透法或疹发不畅的外邪束表;头面部及上肢浮肿的水肿兼表证;疮疡初期兼有表证的红、肿、热、痛;风湿痹痛等。
护理方法:1病室安静、空气新鲜。
2、饮食宜清淡,忌粘滑、肉面、五辛、酒酪、酸性和生冷食物。
因酸性食物有敛汗作用,而生冷食物不易散寒。
3、药宜武火快煎,麻黄煎煮去上浮沫,芳香药宜后下;服药时温度适宜;服药后卧床加盖衣被,保暖以助发汗,并且在短时间内大口喝下热稀粥约200毫升或给予开水、热饮料、热豆浆等,以助药力,促其发汗;若与麻黄、葛根同用时,则一般不需啜热粥。
因药细需助,药重不需助,以防出汗过度。
4、观察出汗特点;有汗、无汗、出汗时间、遍身出汗还是局部出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