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新一轮总复习(高考演练+明确考向)第二章 第2、3节 生物群落的构成和演替 苏教版必修3(1)
- 格式:doc
- 大小:183.60 KB
- 文档页数:4
第二章群落及其演替第1节群落的结构1.P22问题探讨:稻田中生活着多种底柄动物,如大脐圆扁螺、中国圆田螺、苏氏尾鳃蚓、羽摇蚊的幼虫等。
在稻田中饲养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由于河蟹喜食底栖动物和杂草,底栖动物和杂草都会减少。
同时,河蟹的爬行能起到松动田泥的作用,因而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讨论(1)河蟹与底栖动物(如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2)提高河蟹的种群密度,稻田中共他动物种群会发生怎样的变化?2.P23旁栏思考:你能举例说出你所在地区的常见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吗?3.P25思考·讨论:分析种间关系对群落的影响资料1:红尾鸲(qu)和鹅(weng)都捕食飞虫,也常常从树叶及树冠末梢上啄食昆虫。
在两种鸟共同生活的地区,红尾鸲喜欢在疏林和缓坡处活动,而够更喜欢选择密林和陡坡。
如果只有一-种鸟存在,那么无论红尾鸲还是鹅,它们觅食生境的范围都比共存时的更大。
资料2:某地海边潮间带分布着海星、藤壶、贻贝、帽贝、石鳖等动物,海星可以捕食该群落中的其他四种动物,其他四种动物之间无捕食关系。
在一个16m2的实验样地中,人为去除该样地中的所有海星,几个月后,藤壶在该实验样地中占据优势,数量最多;再过-一段时间,贻贝成为最终占优势的物种。
讨论(1)红尾鸲和鹩的种间竞争对两个种群的分布有什么影响?(2)资料2说明捕食、种间竞争在群落中是怎样相互联系的?(3)除了种间关系,还有哪些影响群落的因素呢?4.P26想象空间:你能想象一下某个森林群落通过自然选择形成分层结构的大致过程吗?5.P28思考·讨论: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资料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人海口,是重要的水鸟越冬区,每年有数万只水鸟于10月至次年2月在崇明东滩越冬。
某研究团队以4种占优势的水鸟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它们的种群数量、在不同觅食生境出现的概率、主要的食物种类等,结果如下表所示。
生境1为低潮盐沼一光滩带,宽度为2000m左右;生境2为海三棱薦(biao)草带,宽度为400m 左右;生境3为海堤内鱼塘一芦苇区,芦苇在植物群落中占优势。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第 1 节 群落的结构1. 提高河蟹的种群密度,稻田中其他动物种群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河蟹的种群密度增大,会使很多生物种群的数量发生变化。
河蟹会吃掉更多的底栖动物和杂草,导致底栖动物等的数量减少;河蟹的爬行活动对田泥有松动作用,可以改善田泥的土壤肥力而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可能会引起以水稻为食物的其他动物的数量增加。
有研究表明,养蟹稻田底栖动物的种类数、密度和多样性均低于常规稻田,且放蟹密度越大,降低得越明显。
为保护底栖动物的多样性,可以在稻田中增加河蟹饵料的投喂量。
2. 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3. 种群水平的研究重点在于种群的数量动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
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是,群落的范围和边界如何?群落中有多少种群?哪些种群占优势?群落中各个种群分别占据什么位置?群落中各个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群落具有怎样的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情况是怎样的?4. 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5. 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
6. 在群落中,有些物种不仅数量很多,它们对群落中其 他物种的影响也很大,往往占据优势。
还有在群落常见但对其他物种的影响不大,就不占优势,如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的狗脊、芒萁等。
7. 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
随着时间和环境 的变化,原来不占优势的物种可能逐渐变得有优势;原来 占优势的物种也可能逐渐失去优势,甚至从群落中消失。
当放牧强度加大时,羊草就会明显减少,糙隐子草等植物便逐渐占优势,一些原来在群落中罕见的植物种类也变得常见了。
如果过度放牧,碱蓬等植物就会明显占优势, 群落中原有的一些植物种类会消失,草原生产力严重降低。
由此可见,控制放牧强度对于维持草原群落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第二章群落及其演替第2节群落的主要类型知识点总结●上节重要知识回顾1、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①范围和边界②物种组成③生态位2、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特征)④种间关系⑤空间结构⑥演替情况⑦季节性一、群落的类型:1、划分依据: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
2、主要类型:(1)自然生物群落:①陆地生物群落森林生物群落②水域生物群落(2)人工生物群落:如,农田生物群落等。
二、荒漠生物群落:(1)分布:极度干旱区,降水稀少且分布不均匀。
(2)群落结构: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
(3)生物特点:具有耐旱的特性,以独特的生存方式适应缺乏水分的环境。
①仙人掌具有肥厚的肉质茎,可以储存较多的水份;叶呈针状,能减少水分蒸发;气孔在夜晚才开放。
举例:②爬行动物蜥蜴和蛇的表皮外有角质鳞片,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
③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而不是产生需要更多水才能溶解的尿素。
三、草原生物群落:(1)分布:主要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
(2)群落结构: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
(3)生物特点:①各种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有少量的灌木丛,乔木非常少见。
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能抵抗干旱。
②动物大都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
四、森林生物群落:1、分布: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
2、群落结构:物种繁多,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
3、生物特点:①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
②阳生植物多居上层,能吸收比较强的阳光。
③阴生植物的叶绿体颗粒大、呈深绿色,适应在弱光条件下生存。
五、群落中物种的适应性:1、影响群落类型的主要因素:水份、温度等。
2、生活在某一地区的物种能够形成群落,是因为它们都能适应所处的非生物环境。
群落中不同种群之间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有机整体,从而维持种群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3、生物适应群落生活的特点完全相同吗?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适宜的生存环境,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
第二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考点一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概念与特征(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集合”不是简单机械聚集,而是通过生物之间相互影响,互相制约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在长期自然选择与进化中形成稳定的,彼此相适应的有机体】种群是群落的基本单位,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2)特征:物种组成、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优势种、群落的范围和边界等。
2.群落的物种组成(1)意义: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不同的群落物种的组成不同(2)指标: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的数目越多,群落的结构也越复杂】(3)丰富度变化情况:从赤道到两极丰富度下降、随海拔高度的增加丰富度减少、随水深度的增加丰富度减少(4)丰富度大小比较:平原<山地草地<林地远离大陆的岛屿<大陆附近的岛屿群落间的过渡地带>非过渡地带拓展:两个或多个群落间过渡地带,即群落交错区,如海陆交界的潮间带、河口湾,森林与草地或农田交界的地带,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常常比相邻群落中多,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5)影响群落物种丰富度的生态因素有多种,如光、温度、水、无机盐等,在某些条件下通常有一种因素起主导作用(6)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不同。
优势种:指对群落影响最大的种群3.群落的种间关系(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的身体或器官)为食的现象。
注意:同种生物的成体以幼体为食,不是捕食关系,而是种内斗争。
捕食不只是动物之间,动物以草为食,亦是捕食关系。
特点:被捕食者与捕食者之间不同步变化“此消彼长”,相互制约双方的数量,被捕食者不会被(捕食者)淘汰,即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
捕食关系曲线:数量上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被捕食者】,后增加者后减少【捕食者】”的不同步性变化(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如图①)。
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①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②从变化趋势看,先达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高考领航】2015届高考生物新一轮总复习(高考演练+明确考向)第二章第2、3节生物群落的构成和演替苏教版必修
3
1.(2013·高考江苏卷)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边坡处理方式植被覆
盖率(%)
小型土壤动物土壤有机
质(g/kg)
物种数个体数
甲种植植物97 37 260 19.8
乙不干预8 9 28 11.9
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
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
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
解析:选B。
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等相关知识。
根据表格中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边坡甲比边坡乙物种数目多,因此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增加物种数目,从而提高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导致生境改变的结果;边坡甲虽没有移栽乔木,但随着演替的进行,将来也会出现乔木;边坡甲的群落演替最终会达到相对稳定,因此不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因此B项分析最为合理。
2.(2013·高考福建卷)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
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
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解析:选D。
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演替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等知识。
退化林地还保留原有土壤条件等,所以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次生演替;常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物种数少、植物丰富度低;森林恢复使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均增加,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3.(2012·高考福建卷)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
富度的调查,结果如图。
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
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6月份时最为复杂
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
解析:选C。
由图可知,三种茶园中纯茶园物种数最少,营养结构最简单,抵抗力稳定性最差,易产生暴发性虫害,A错误;题图只表明10月份杉茶间作园物种数最多,但无法得知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大小,B错误;图中显示梨茶间作园在6月份时物种数最多,此时营养结构最复杂,C正确;人类的生产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错误。
4.(2010·高考海南卷)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表。
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
述,错误的是( )
年数
物种
1 4 15 25 40
植物数量
类别
草本28 27 26 30 34
灌木0 3 4 12 19
乔木0 0 0 14 23
总计28 30 30 56 76
B.该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
C.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
D.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解析:选B。
据图中数据可以看出,40年间,物种数量增加,灌木和乔木的出现使群落
的垂直和水平结构发生变化,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
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属
于次生演替。
5.(2010·高考安徽卷)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
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 cm,网身长145 cm,网目孔径
0.169 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表(单位:个):
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
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
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的种群密度大
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
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
解析:选C。
由表中信息可知,甲类群中物种种类比乙类群中物种种类少,因而可确定甲类群的丰富度小,乙类群的丰富度大;通过表中数据分析比较可知,乙类群中物种7的种群密度较甲类群中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而物种4在甲类群的种群密度较乙类群的小。
6.(2013·课标全国卷)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曾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
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
下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
演替阶段群落类型
植物种数/种
草本植物灌木乔木
1 草丛34 0 0
2 针叶林52 12 1
3 针阔叶混交林67 2
4 17
4 常绿阔叶林106 31 16
(1)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________演替。
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可能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________条件也得到了基本保留。
(2)在由上述群落构成的相应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________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________生态系统。
(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________(填“简单”或“复杂”),原
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演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相关知识。
(1)由于被破坏的常绿阔叶林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或繁殖体,故此类演替为次生演替。
(2)在题表所罗列的群落中,草丛营养结构最简单,物种种类最少,故其恢复力稳定性最强;而常绿阔叶林营养结构最复杂,物种种类最多,其自我调节能力最强,故其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3)植物群落垂直结构的复杂程度决定了其中生存的动物分层的复杂程度。
答案:(1)次生土壤
(2)草丛常绿阔叶林
(3)复杂针叶林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复杂
7.(2013·高考海南卷)随着海拔升高,某地的植被类型依次为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灌丛和草甸等。
该地分布着多种动物。
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该地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____法,调查野兔的种群密度可采用
________法。
(2)该地草甸、灌丛、针阔叶混交林的丰富度不同,丰富度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
原来的状态,原因是其________稳定性较低。
(4)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________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
阳光等资源的能力。
解析:(1)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志重捕法。
(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3)恢复力稳定性较低的生态系统,在结构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
(4)森林生态系统在竖直方向上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
答案:(1)样方标志重捕
(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恢复力
(4)垂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