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连锁与交换
- 格式:ppt
- 大小:542.00 KB
- 文档页数:48
生物奥赛遗传专题一:连锁互换定律第一节连锁与交换*连锁遗传:同一染色体上的某些基因以与它们所控制的性状结合在一起传递的现象。
一、连锁与交换的遗传现象〔一〕连锁遗传现象的发现—-香豌豆连锁现象是1906年英国学者贝特森〔Bateson〕和耐特〔Pannett〕研究香豌豆两对性状遗传时,首先发现的。
香豌豆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花色:紫花(P)对红花(p)为显性;花粉粒形状:长花粉粒(L)对圆花粉粒(l)为显性。
杂交组合1:紫花、长花粉粒×红花、圆花粉粒;试验结果:1、F1两对相对性状均表现为显性,F2出现四种表现型;2、F2四种表现型个体数的比例与9:3:3:1相差很大;3、两亲本性状组合类型(紫长和红圆)的实际数高于理论数,而两种新性状组合类型(紫圆和红长)的实际数少于理论数。
杂交组合2:紫花、圆花粉粒×红花、长花粉粒;试验结果:1、F1两对相对性状均表现为显性,F2出现四种表现型;2、F2四种表现型个体数的比例与9:3:3:1相差很大;3、两亲本性状组合类型(紫圆和红长)的实际数高于理论数,而两种新性状组合类型(紫长和红圆)的实际数少于理论数。
结论:原来为同一亲本的两个性状,在F2中常常有联系在一起的倾向,这说明来自同一亲本的基因,有较多的在一起传递的可能。
但贝特森和耐特未能提出科学的解释。
相引相和相斥相:在杂交组合1中,是两个显性性状集中在一个亲本中,两个隐性性状集中在另一个亲本中。
而杂交组合2中是每个亲本中都有一个显性性状和一个隐性性状。
遗传学上把第一种杂交组合称为相引相,把第二种杂交组合称为相斥相。
对于上述两个试验结果,就单个性状进展分析,仍然符合别离规律。
不管是相引相还是相斥相,F2群体中紫花对红花,长花粉对圆花粉的别离都接近3:1。
相引相:紫花:红花=〔4831+390〕:〔1338+393〕=5221:1731=3:1长花粉:圆花粉=〔4831+393〕:〔1338+390〕=5224:1728=3:1 相斥相:紫花:红花=〔226+95〕:〔97+1〕=321:98=3:1长花粉:圆花粉=〔226+97〕:〔95+1〕=323:96=3:1〔二〕摩尔根等的果蝇遗传试验1910年摩尔根和他的学生布里吉斯〔Bridges,C.B〕研究了果蝇两对基因的遗传,发现了连锁和互换,建立了遗传学的第三个根本定律——连锁法那么。
第五章连锁与交换规律第一节连锁与交换 *连锁遗传:同一染色体上的某些基因以及它们所控制的性状结合在一起传递的现象。
1906年英国学者贝特森(Bateson)和潘耐特(Pannett)研究香豌豆两对性状遗传时,首先发现的。
一、连锁与交换的遗传现象连锁现象是1906年英国学者贝特森(Bateson)和潘耐特(Pannett)研究香豌豆两对性状遗传时,首先发现的。
后来,摩尔根等发现连锁分二类:完全连锁和不完全连锁。
香豌豆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花色:紫花(P)对红花(p)为显性;花粉粒形状:长花粉粒(L)对圆花粉粒(l)为显性。
1. 紫花、长花粉粒×红花、圆花粉粒.2. 紫花、圆花粉粒×红花、长花粉粒.杂交组合1:紫花、长花粉粒×红花、圆花粉粒;试验结果:1、F1两对相对性状均表现为显性,F2出现四种表现型;2、F2四种表现型个体数的比例与9:3:3:1相差很大,并且两亲本性状组合类型(紫长和红圆)的实际数高于理论数,而两种新性状组合类型(紫圆和红长)的实际数少于理论数。
杂交组合2:紫花、圆花粉粒×红花、长花粉粒;试验结果:1、F1两对相对性状均表现为显性,F2出现四种表现型;2、F2四种表现型个体数的比例与9:3:3:1相差很大,并且两亲本性状组合类型(紫圆和红长)的实际数高于理论数,而两种新性状组合类型(紫长和红圆)的实际数少于理论数。
(一)完全连锁: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过程中,作为一个整体随染色体传递到配子中,同源染色体之间不发生染色体片段的交换,杂合体在形成配子时,只有亲本组合类型的配子。
完全连锁在生物界很少见,只在雄果蝇(XY)和雌家蚕(ZW)中发现(注意雌雄连锁不同)。
霍尔丹定律:凡是较少发生交换的个体必定是异配性别的个体。
例如:果蝇的体色、翅膀的遗传P 灰身残翅 BBvv♂×bbVV♀黑身长翅F1 灰身长翅 BbVv ♂× bbvv黑身残翅bbVv BbvvF2 黑身长翅灰身残翅(亲本类型)因为F1 BbVv♂在形成配子时,只形成了bV和Bv两种配子,即bV完全连锁, Bv也完全连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