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卫夫人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9
卫夫人《笔阵图》附释文《筆陣圖》,(晉)衛夫人(鑠)撰;(晉)王羲之正書;(清)劉行受刻。
東晉永和12年(356)4月12日书。
21×32cm。
现藏陕西。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
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
故知达其源者少,暗于理者多。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
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毛,八九月收之。
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
其砚取前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
其墨取庐册之松烟,代郡之鹿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
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
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
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
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
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一[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丶[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撇]陆断犀象。
乙[折]百钧弩发。
丨[竖]万岁枯藤。
丶[捺]崩浪雷奔。
刁[横折弯钩,以“刁”代替]劲弩筋节。
[注释]⑴三端:指文士的笔端、武士的剑端,辩士的舌端。
⑵银钩:指刚劲有力的书法笔画。
有人将其称为“铁画银钩”。
⑶鸿都:东汉宫门名。
是讲学与藏书之所。
⑷暗于理:暗,“暗”旧作“闇”字,的异体字,愚昧不明。
指不明白事理。
⑸学不该赡:该,通“赅”,兼备,完备。
赡,充裕,足够。
此句指学识不渊博丰赡。
⑹煎涸:浅黑干涸。
⑺代郡之鹿角胶:代郡,今山西代县一带。
鹿角胶,是用鹿角熬制而成的胶。
⑻东阳鱼卵:东阳,古地名,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说在浙江金华,有的说在安徽天长,有的说在山东临朐东南……鱼卵,纸名,又名“鱼子笺”。
卫夫人近奉贴译文
摘要:
1.卫夫人简介
2.近奉贴背景
3.近奉贴译文
4.卫夫人书法成就及影响
正文:
卫夫人,原名卫铄,东晋时期著名女书法家。
她出生在一个书法世家,其父卫恒为晋元帝司马睿的书法家。
卫夫人是我国书法史上最早的女书法家之一,她的书法技艺精湛,尤擅行书、楷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奉贴是卫夫人所创作的一篇书法作品,全文共234 字,书写于东晋永和年间(公元345-356 年)。
这篇作品以行书书写,字体优美流畅,结构谨严,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近奉贴的内容主要描述了卫夫人对其丈夫王羲之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
近奉贴译文如下:
芾箧中有旧贴,乃公孙氏所书,近奉此贴,感概良多。
以其字体妍媚,举止闲雅,意度弘远,笔墨洒落,真乃名迹也。
今既得之,愿与君子共赏。
想吾夫子羲之,今居何许?亦当以公孙氏之书为楷模,以尽书法之妙。
每感岁月如梦,往事如烟,不知吾夫子身在何处,心甚悬念。
此外,今日之世事,纷扰不息,吾亦颇以为忧。
但愿君子能明察秋毫,洞察先机,以应时势,进德修业,无负光阴。
卫夫人的书法成就极高,她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行书被誉为“卫夫人行书”,在书法史上独树一帜。
她的作品和书法理论对后来的书法家产生了很大的启示,特别是对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以及王羲之的外甥羊欣等人的书法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卫夫人晋代著名书法家生平简介,卫夫人主要成就介绍本文导读:卫氏家族世代工书,嫁给汝阴太守李矩为妻,丈夫李矩善长隶书。
卫夫人师承钟繇,妙传其法。
卫夫人与王羲之母亲为中表亲戚,成为“书圣”王羲之的书法老师。
永和五年,卒,时年七十八。
人物简介卫夫人,东晋著名女书法家(272—349年)。
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名铄,字茂漪。
族祖卫瓘,西晋司空,录尚书事,与索靖俱善草书,人称“一台二妙”,传为王右军(王羲之)。
之师。
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世称卫夫人。
师承道士钟繇,尤善楷书。
传世楷书八行在《淳化阁帖》,及书论《笔阵图》,大概均为好事者为之。
家学渊源(北派之祖卫瓘侄女、卫桓的堂妹),有名当代。
从父卫恒,官终黄门郎,亦善书法,著有《四体书势》。
《法书要录》说她得笔法于钟繇,熔钟、卫之法于一炉。
所著《笔阵图》中云:「横」如千里之阵云、「点」似高山之墬石、「撇」如陆断犀象之角、「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钧弩发、「钩」如劲弩筋节。
有《名姬帖》、《卫氏和南帖》传世。
她曾作诗论及草隶书体,又奉敕为朝廷写《急就章》。
其字形已由钟繇的扁方变为长方形,线条清秀平和,娴雅婉丽,去隶已远,说明当时楷书已经成熟而普遍。
宋陈思《书小史》引唐人书评,说她的书法“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应该不是过誉之词。
人物影响卫夫人不但在书法艺术实践上有突出成就,不让须眉,而且在书法艺术理论方面也有重大建树和比较全面深入的论述。
她撰有《笔阵图》一卷,全面深入地参考了有关的书法理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她在书中首先提出,书法之妙“莫先乎用笔”。
主张学习书法要上溯其源,师法古人,反对谙于道理,学不该赡,以致徒费精神,学无成功。
卫夫人又提出,在学习和创作时,要注意选用笔、墨、纸、砚的品种和产地,强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又着重指出,执笔要有讲究,不同书体应采用不同的执笔法,并加以具体分析,说:“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
晋朝书法家卫夫人的故事卫夫人,名卫铄,晋朝时期非常著名的女书法家,那么关于卫夫人的故事有哪些?下面是本人为你收集整理的卫夫人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卫夫人的故事卫夫人从小便开始研习书法,酷爱书法的她在书法上也深有造诣,可见她在书法方面下的功夫极深,自幼便将所有精力集中于专研书法上,后来才能成为书圣王羲之的导师,才能够变成书法大家。
现如今的山西省高平市有一个河西镇,其中有一个苏庄村是为晋东南的古村落,当地还留存这一个十多亩的泊池,传说卫夫人幼时不断的练习书法十分认真,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遂常话费数个小时只为了多专研书法结构和笔锋等,于是此地的泊池便是卫夫人常洗笔砚的地方。
有一次她练字累了,便直接将笔砚放在桶中置于泊池内,遂此泊池内的水便被染成了黑色,后人为了纪念卫夫人便将此池称之为“卫夫人洗墨池”。
关羽卫夫人苦练书法的故事,其中以吃墨最为经典,从中可知卫夫人对书法的专研精神十分谨慎和专一。
卫子夫常为了能够多读写书,多练写字,为提高效率便会边学习边吃饭,遂在一次吃饭的时候,由于过于专心将馍馍沾着墨汁便吃掉了。
后来卫夫人学生王羲之进来时,发掘卫夫人的桌子上菜没动过,砚台中的墨水却没了,经其提醒,卫夫人才反应过来自己将馍沾着墨汁当饭吃了。
卫夫人简介卫夫人,本名为卫铄,是为东晋著名的女书法家,在书法艺术上颇有天赋,且书法成就不让须眉,深得赞叹。
卫夫人出生在书法世家,其祖籍为河东安邑,卫夫人的祖父、叔伯、兄长均为著名的书法家,他们在书法理论上均有见解,遂卫夫人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的成长为一个爱好书法的高手。
卫夫人于18岁的时候下嫁江夏李家的李矩,据记载李矩年轻时深有抱负,因捍卫家乡有功而被提拔为汝阴太守,后官至安西将军等职务。
卫夫人的夫家李氏家族也是一个书法世家,甚有名望,而后卫夫人儿子的堂兄李式名气更甚,其书法成就极高与当时的书法权威王廙可相媲美。
江夏李氏的书法名气得以有很大的提升其中和卫夫人下嫁李家脱离不了关系,卫夫人将书法诀窍和技巧传授于李家,方使他们达到更高的书法造诣。
卫夫人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卫夫人经常被提及。
她不仅是春秋时期鲁国国君孔子的母亲,同时也是德高望重的卫国之后。
她在家庭教育、人际关系和国家政治上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卫夫人的生平事迹以及她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卫夫人的生平事迹根据史书记载而得知。
她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家族,自小就被灌输了优秀的家族传统和价值观念。
她的母亲是一位聪慧贤良的女性,对卫夫人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根据史书载,卫夫人从小就显示出聪明才智和优秀的品德。
她勤奋好学,喜欢阅读经典书籍,并且对家族的事务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随着岁月的流逝,卫夫人逐渐成长为一位贤良淑德的女子。
她具备出色的家庭管理能力,并且总能照顾好丈夫和子女的生活。
她善待下属和家族成员,并总是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
她对孔子的教育很重视,经常亲自教导他读书写字,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授给孔子,并督促他努力学习。
卫夫人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她的孩子身上,也渗透到了整个家族。
她通过自己崇高的道德标准和正确的行为榜样,影响和引导了整个家族成员。
卫夫人对人际关系的处理也非常出色。
她善于与不同背景和性格的人相处,并且总能以宽容和善意对待他人。
她尊重他人的思想和意见,并愿意与他人共同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她的帮助下,孔子能够与各级官员、学者和朋友建立良好的关系。
卫夫人的机智和智慧使她成为众人的尊敬对象。
卫夫人的影响不仅限于家庭和个人,她在国家政治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动荡的时期,各国争夺霸权,战事频繁。
卫夫人充分认识到稳定的国家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国家事务的讨论和决策。
她以智慧和谋略,为鲁国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并不断向国君孔子传授治国之道。
卫夫人在政治方面的贡献为她赢得了广泛的声誉和尊重。
卫夫人的一生都充满意义。
她以努力学习、精心管理家庭和出色的政治能力给后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卫夫人的教诲和影响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代人们的道德、家庭和国家意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卫夫人《笔阵图》卫夫人《笔阵图》分段释读原文: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1。
昔秦丞相斯所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2。
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3。
故知达其源者少,暗于理者多4。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5。
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6。
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7。
注释:1、三端:在古代文化中指文士的笔端、武士的锋端、辩士的舌端。
银钩:本指书法中的“钩”这种基本笔画,因优美的笔画能表达出婉媚有力,故谓之“银钩”。
在本文中指代书法艺术本身,即古代“六艺”中之“书”也。
2、周穆王:西周国王,昭王之子,姓姬名满。
3、鸿都:东汉时的皇家藏书之所。
碣:石碑圆顶者谓之碣,此特指碑碣文字。
十旬:指一百天。
4、达:通达。
达其源:通达文字产生发展的源流。
暗于理:不懂书法的道理。
5、殊:此作副词,有竟然之意。
师古:即师法于古人。
缘情:抒发感情,此理解为凭兴趣。
弃道:背弃书道。
该赡:渊博丰赡,此“该”通于“赅”。
6、通灵感物:指通于神灵,并且能感化他物。
7、更加润色:再加以修饰文字以使其具有光彩。
总:概括、归纳或谓总结。
列事:指陈述事情。
贻:遗留。
庶:希望、但愿。
释文:古代三端的妙用,没有先于用笔的;而六艺的奥妙,没有重于书法的。
昔日秦丞相李斯见到周穆王的书法,感叹了七天之久,不满意他的书法缺乏笔力。
蔡邕到鸿都观看碑碣,一百天了还不忍返回,不停的称赞那些超群出众的碑碣,所以知道通达书之源流的少,不懂得书法道理的多。
近代以来竟而不师法古人,只凭兴趣背离书道,只记得姓名,有的学识并不渊博丰赡,见识又少,致使没有成就,空费了精神。
于是,不是通于神灵,能感化他人的人,便不足以与其谈论此道。
现今删改李斯的《笔妙》,再加以修饰的文字使其完整,总括起来有七条,并且予以说明,把对其所作的形容列在左边,遗留于子孙,永为楷模,希望将来的学书者,能有时间看看。
卫夫人《近奉帖》原文及译文一、原文部分敬奉对。
三载之间,莫有称述。
远隔岭峤,言音辽亮。
此数月来,更蒙持护。
恩逾时空,感戴在心。
即事多愧,为用自劳。
未审何如,忧怀夔垫。
谨奉对。
二、译文部分我恭敬地奉答。
三年以来,没有人称赞述说。
远隔着岭峤,言辞音信都在天地间辽远响亮。
这几个月来,更加受您维护。
恩情超过时空,感激不尽心中来。
对事情更多有愧,给您添了麻烦劳累您了。
不知现在如何,我怀着夔州人思念京师一样的情感。
谨奉答。
三、内容分析1.文章开篇介绍了卫夫人对王羲之的赞美。
她认为王羲之的书法是旷世绝伦的,无人能与之匹敌。
这种赞美表达了她对王羲之的敬仰和钦佩之情。
2.卫夫人向王羲之请教书法的技巧。
她认为王羲之的书法技巧非常高超,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提高的地方。
因此,她向王羲之请教,希望能够得到他的指点和教导。
3.卫夫人对王羲之的书法评价和影响。
她认为王羲之的书法不仅技艺高超,而且气韵生动,意境深远。
她的书法受到王羲之的影响很深,从此她的作品中也展现出了一种清新自然、高雅脱俗的风格。
4.卫夫人对王羲之书法作品的评论和评价。
她认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非常珍贵,每一件都是无价之宝。
她对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论,从中领悟到了许多书法的精髓和奥秘。
5.卫夫人自己书法的特点。
她的书法以清新自然、高雅脱俗为主要特点,追求气韵生动、意境深远的表现方式。
她的作品充分展现了她对书法的深入理解和独特的艺术天赋。
6.卫夫人书法与其他书家的区别。
与当时其他书家相比,卫夫人的书法更加注重气韵生动和意境深远的表现,而不是仅仅追求形式上的华丽和技巧上的高超。
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她的作品在当时独树一帜,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四、卫夫人对王羲之书法的影响卫夫人作为王羲之的书法老师,对王羲之的书法影响深远。
她不仅教授王羲之书法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引导他领悟书法的精神内涵。
在卫夫人的指导下,王羲之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这种风格既体现了他对卫夫人书法的继承,也融入了自己的创新和思考。
王羲之的三堂书法课:高峰坠石!千里阵云!万岁枯藤!王羲之的三堂书法课:高峰坠石!千里阵云!万岁枯藤!卫夫人,名铄(shuo),字茂漪,自署和南,东晋女书法家。
卫夫人生前名望已远播海内,著名大书法家王羲之少年时曾拜在其门下,学习书法。
她教授王羲之的三堂书法课,更是三堂人生课!!!第一堂课:“点”:高峰坠石。
第一次看到卫夫人的《笔阵图》时,吓了一跳,因为她所留下的记录非常简单,简单到有一点不易揣测。
她把一个字拆开,拆开以后有一个元素,大概就是中国书法里面最基本的元素——点。
卫夫人把字拆开,带领王羲之进入视觉的“审美”,只教他写这个“点”。
她要童年的王羲之看毛笔蘸墨以后接触纸面所留下的痕迹,顺便还注解了四个字:高峰坠石。
她要王羲之去体会悬崖上有个石头坠落下来的感觉,那个“点”,蕴含的正是一块从高处坠落的石头的力量。
卫夫人教王羲之的,似乎不是书法而已。
《兰亭序》是王羲之最有名的作品,许多人都说里面“之”字的点,每个都不一样。
如果童年时有位老师把我们从课堂里“救”出去,带我们到山上去玩,让我们丢石头,感觉石头的形状,重量,体积,速度,我们大概也会蛮开心的。
感觉到了“高峰坠石”之后,接着老师才指出对于物体的认知,关于重量,体积,速度等物理学中的知识。
这些知识有一天——也许很久以后,才会变成这个孩子长大后在书法上对一个“点”的领悟吧!第二堂课:“一”:千里阵云。
卫夫人带领王羲之认识汉字的另一个元素,就是“一”。
“一”可以说是文字,也可以说就是一根线条。
卫夫人教王羲之写字的时候,前朝并没有太多可以学习的前辈大师,卫夫人似乎也并不鼓励一个孩子太早模仿前辈书法家的字。
因此,王羲之不是从前人写过的“一”开始认识水平线条的。
认识“一"的课,是在广阔的大地上进行的。
卫夫人把王羲之带到户外,这个年幼的孩子站在广阔的平原上,凝视着开阔的地平线,凝视着开阔的地平线上排列开的云层缓缓向两边扩张。
卫夫人在孩子耳边轻轻地说:“千里阵云”。
笔阵图《笔阵图》是论述写字笔划的著作,阐述执笔、用笔的方法,并列举七种基本笔划的写法。
旧题卫夫人撰,后众说纷纭,或疑为王羲之撰,或疑为六朝人伪托。
因其流传很广,此姑存旧说,仍列为卫夫人作。
《笔阵图》中一个突出的观点,是认为书道的精微奥妙,是难以明言的,所以文章开头便说:“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把书法用笔之妙,列在“三端”之先;笔势遒劲有力如银钩,重于“六艺”奥妙之上。
这和钟繇提出“用笔者天也”,通过用笔来体现天道是一个道理,远非凡庸所能明知的。
卫夫人提出“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她与蔡邕、钟繇一样,提倡“取万类之象”,如文中所谈的七种笔画,好有所象。
《笔阵图》中一个最为突出的观点,就是讲笔力。
她说:“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并进一步论定:“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这一书法美学观念,与钟繇的一样,强调笔力与筋骨,为后世书论所广泛运用。
作品名称笔阵图创作年代东晋文学体裁散文诗作者卫铄目录勹“横折钩”如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
执笔有七种。
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
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
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奋如篆法,飘风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
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
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注释编辑1、三端:在古代文化中指文士的笔端、武士的锋端、辩士的舌端。
银钩:本指书法中的“钩”这种基本笔画,因优美的笔画能表达出婉媚有力,故谓之“银钩”。
在本文中指代书法艺术本身,即古代“六艺”中之“书”也。
2、周穆王:西周国王,昭王之子,姓姬名满。
3、鸿都:东汉时的皇家藏书之所。
碣:石碑圆顶者谓之碣,此特指碑碣文字。
十旬:指一百天。
4、达:通达。
达其源:通达文字产生发展的源流。
书论卫夫人《笔阵图》【书论】卫夫人(272-349)卫夫人,名铄,字茂漪,自署和南。
生于晋武帝泰始八年(272年),卒于晋穆帝永和五年(349年)。
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
东晋女书法家。
魏晋时期的河东卫氏是一个著名的书法世家。
卫夫人的从祖卫觊、从伯卫瓘、从兄卫恒,都是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
卫夫人族祖卫灌,官至西晋司空,录尚书事,与索靖仅善草书,人称“一台二妙”。
从父卫恒,官终黄门郎,亦善书法,著有《四体书势》。
父卫展,历官江州制史、廷尉,卒于官。
卫夫人少好学,酷嗜书法艺术,很早就以大书法家钟繇为师,得其规矩,特善隶书。
据她自述:“随世所学,规摹钟繇,遂历多载。
”她曾作诗论及草隶书体,又奉敕为朝廷写《急就章》。
其书法作品虽未能流传至今,但从前人的有关论述中,尚可窥见其风格之大概。
晋人曾称颂卫夫人的书法,说:“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若树,穆若清风。
”充分肯定了卫夫人书法高逸清婉,流畅瘦洁的特色。
这实际上是对钟繇书法风格的继承,但在钟繇瘦洁飞扬的基础之上,更流露出一种清婉灵动的韵味。
唐代韦续则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芙蓉;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又若红莲映水,碧治浮霞。
”连用三组美丽的形象来比拟其书法,可知卫夫人的书法充溢着美感,带有女性特有的妩媚娇柔的风格,又与钟繇迥异其趣。
这是卫夫人结合自身气质特点,在学习钟繇基础之上的发展和创造。
韦续因此将卫夫人归入著名书法家,列为上品之下,即第一等第三级。
唐代李嗣真对此持相同意见,并指出卫夫人“正体尤绝”。
唐代著名书法理论家张怀灌甚至把卫夫人的书法归入妙品,仅仅屈居最高一等神品寥寥数人之下。
美术史论家张彦远对卫夫人的评价则要相对低一些,他将卫夫人归入中品之上,即第二等第一级。
但同时说:“李妻卫氏,自出华宗。
”由以上评述,我们完全可以看出卫夫人在当时书坛上的重要地位。
卫夫人不但在书法艺术实践上有突出成就,不让须眉,而且在书法艺术理论方面也有重大建树和比较全面深入的论述。
卫夫人《笔阵图》译注笔阵图《笔阵图》是论述写字笔划的著作,阐述执笔、用笔的方法,并列举七种基本笔划的写法。
旧题卫夫人撰,后众说纷纭,或疑为王羲之撰,或疑为六朝人伪托。
因其流传很广,此姑存旧说,仍列为卫夫人作。
《笔阵图》中一个突出的观点,是认为书道的精微奥妙,是难以明言的,所以文章开头便说:“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把书法用笔之妙,列在“三端”之先;笔势遒劲有力如银钩,重于“六艺”奥妙之上。
这和钟繇提出“用笔者天也”,通过用笔来体现天道是一个道理,远非凡庸所能明知的。
卫夫人提出“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她与蔡邕、钟繇一样,提倡“取万类之象”,如文中所谈的七种笔画,好有所象。
《笔阵图》中一个最为突出的观点,就是讲笔力。
她说:“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并进一步论定:“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这一书法美学观念,与钟繇的一样,强调笔力与筋骨,为后世书论所广泛运用。
作品名称笔阵图创作年代东晋文学体裁散文诗作者卫铄目录1. 1 正文2. 2 注释3. 3 译文4. 4 作者简介正文编辑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
故知达其源者少,闇于理者多。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
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
其砚取煎涸新石,润涩相兼,浮律耀墨者。
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
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
2018-女书法家卫夫人簪花小楷的由来卫夫人书法欣赏-范文word版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女书法家卫夫人簪花小楷的由来卫夫人书法欣赏卫夫人幼年师从钟繇学习书法技巧,擅长楷书。
受到名师教导的卫夫人加上本身的勤奋好学,自成一派,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名的女书法家,同时也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启蒙老师,也为王羲之能够有以后的成就打下扎实的基础。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着众多巾帼不让须眉的历史传奇,卫夫人虽不像花木兰一般替父从军、浴血沙场,但她在古代文学书法的历史上却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大人物。
卫夫人的早年恩师钟繇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是楷书的创始人,被后人与王羲之一起并称为钟王。
从小收到名师教导的卫夫人勤奋好学,坚持不懈地练习书法,十分擅长楷书。
当时因为楷书还处在发展阶段,与隶书较为相近,亟待发展壮大。
卫夫人不断磨练楷书技巧,并结合前人的经验自成一派,字体娟秀,较之隶书相比有极大的不同,成为推动楷书成熟的一大助力。
据传当年卫夫人的书法受到名家墨客的赏识,观其书作,字体由恩师钟繇的扁方体变为细长、清秀灵动,宛如风姿错约的舞女翩翩起舞、跃然纸上,使人观之心驰神往,在不少名人作品中都能看到他们对卫夫人小楷的赞誉。
世人誉称卫夫人的小楷为簪花小楷,以表尊敬、赞美之情。
卫夫人书法欣赏卫夫人作为东晋时名噪一时的女书法家,一出生就和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其曾祖父为卫觊之曾孙女、祖父为卫瓘、叔父则是卫恒,都是书法名家。
由于家学渊源的关系,少时的卫烁就酷爱书法,也得到了其祖父卫瓘的悉心指导,从指法、运笔、行展间皆得真传。
祖父对她严格要求,若有瑕疵必定亲自示范,指导开点卫烁,直到满意为止;不仅如此,卫铄自己也对自己严格要求。
因为买不到纸张,就以砖代纸,挥毫泼墨,晨昏定晓,废寝忘食直至手臂酸痛仍不停歇。
除了家学,她也师承钟繇。
卫夫人教给王羲之的三堂书法课,珍贵卫夫人是东晋女书法家。
卫夫人生前名望已远播海内,著名大书法家王羲之少年时曾拜在其门下,学习书法。
她教授王羲之的三堂书法课,更是三堂人生课。
“点”:高峰坠石卫夫人并没有先教王羲之写字,她把一个字拆开,拆开以后有一个元素,大概是中国书法里面最基本的元素——一个点。
卫夫人带领王羲之进入视觉的“审美”,只教他写这个“点”,练习这个“点”,感觉这个“点”。
她要童年的王羲之看毛笔蘸墨以后接触纸面所留下的痕迹,顺便还注解了四个字:“高峰坠石”。
她要这个学习书法的小孩去感觉一下,感觉悬崖上有块石头坠落下来,那个“点”,正是一块从高处坠落的石头的力量。
我们发现卫夫人教王羲之的,似乎不只是书法而已。
《兰亭序》是王羲之最有名的作品,许多人都说里面“之”字的点,每个都不一样。
“一”:千里阵云卫夫人的第二课是带领王羲之认识汉字的另一个元素,就是“一”。
“一”是文字,也可以就是这么一根线条。
卫夫人教王羲之写字的时候,前朝并没有太多可以学习的前辈大师,卫夫人似乎并不鼓励一个孩子太早从前辈书法家的字做模仿。
因此,王羲之不是从前人写过的“一”开始认识水平线条的。
认识“一”的课,是在广阔的大地上进行的。
卫夫人把王羲之带到户外,这个年幼的孩子,在广阔的平原上站着,凝视地平线,凝视地平线的开阔,凝视辽阔的地平线上排列开的云层缓缓向两边扩张。
卫夫人在孩子耳边轻轻说:“千里阵云”。
“千里阵云”这四个字不容易懂,总觉得写“一”应该只去看地平线或水平线。
其实“千里阵云”是指地平线上云的排列。
云低低地在地平线上布置、排列、滚动,就叫“千里阵云”。
有辽阔的感觉,有向两边横向延展张开的感觉。
卫夫人《近奉帖》“千里阵云”就是在写水平线条时,如何让它拉开形成水与墨在纸上交互律动的关系,是对沉静的大地上云层的静静流动有了记忆,有了对生命广阔、安静、伸张的领悟,以后书写“一”的时候,也才能有与天地对话的向往。
这是王羲之的第二课。
卫夫人近奉贴译文摘要:1.卫夫人简介2.近奉贴背景3.近奉贴译文内容4.近奉贴译文的艺术价值正文:卫夫人,原名卫铄,是东晋时期著名的女书法家。
她出生在一个书法世家,从小就对书法有着浓厚的兴趣。
卫夫人的书法造诣极高,尤其擅长行书和楷书,对后世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奉贴是卫夫人所创作的一幅书法作品,原文用行书写成。
这幅作品以她写给侄子卫玠的一封信为内容,表达了对侄子的关爱之情。
这幅作品展示了卫夫人深厚的书法功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近奉贴译文内容如下:侄儿卫玠:近日身体可好?家中一切尚安。
我因年老体衰,常感腰酸背痛,行走不便。
每当想到你离家日远,心中忧虑不已。
我没有什么财物可以赠你,唯有一贴,以示亲情。
望你珍视,时常临摹,以增进书法技艺。
侄儿当勤学向上,勿得懈怠。
你才学过人,若能勤奋,将来必成大器。
我虽已老迈,但仍期望你能光耀门楣,为家族争光。
此贴为近奉,聊表亲情。
愿侄儿身体健康,学业有成。
叔父卫夫人书近奉贴译文的艺术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近奉贴译文展示了卫夫人精湛的书法技艺。
她的行书笔画流畅,结构工整,气韵生动,给人以美的享受。
其次,近奉贴译文传达了卫夫人对侄子的关爱之情。
在这封信中,她关心侄子的生活和学业,表达了一位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期望。
最后,近奉贴译文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作为东晋时期的书法名作,它反映了当时书法艺术的发展水平,对后世书法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卫夫人近奉贴译文不仅是一幅书法佳作,更是一份充满亲情关爱的书信。
笔阵图卫铄(272年349年),东晋女书法家,传为王右军(王羲之)之师。
名铄,字茂漪,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
汝阴太守李矩妻,卫恒从女,世称卫夫人。
工书,楷书尤善,师钟繇,妙传其法。
王羲之少时,曾从她学书。
《笔阵图》一篇,旧题卫夫人撰,后众说纷纭,或疑为王羲之撰,或疑为六朝人伪托。
因流传很广,此姑存其旧,仍列卫夫人后,参见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笔阵图》是论述写字笔划的著作,阐述执笔、用笔的方法,并列举七种基本笔划的写法。
旧题卫夫人撰,后众说纷纭,或疑为王羲之撰,或疑为六朝人伪托。
因其流传很广,此姑存旧说,仍列为卫夫人作。
《笔阵图》中一个突出的观点,是认为书道的精微奥妙,是难以明言的,所以文章开头便说:“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把书法用笔之妙,列在“三端”之先;笔势遒劲有力如银钩,重于“六艺”奥妙之上。
这和钟繇提出“用笔者天也”,通过用笔来体现天道是一个道理,远非凡庸所能明知的。
卫夫人提出“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她与蔡邕、钟繇一样,提倡“取万类之象”,如文中所谈的七种笔画,好有所象。
《笔阵图》中一个最为突出的观点,就是讲笔力。
她说:“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并进一步论定:“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这一书法美学观念,与钟繇的一样,强调笔力与筋骨,为后世书论所广泛运用。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
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
故知达其源者少,喑于理者多。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
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毛,八九月收之。
卫夫人《笔阵图》分段释读原文: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1。
昔秦丞相斯所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 2。
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 3。
故知达其源者少,暗于理者多 4。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 5。
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 6。
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7。
注释:1、三端:在古代文化中指文士的笔端、武士的锋端、辩士的舌端。
银钩:本指书法中的“钩”这种基本笔画,因优美的笔画能表达出婉媚有力,故谓之“银钩”。
在本文中指代书法艺术本身,即古代“六艺”中之“书”也。
2、周穆王:西周国王,昭王之子,姓姬名满。
3、鸿都:东汉时的皇家藏书之所。
碣:石碑圆顶者谓之碣,此特指碑碣文字。
十旬:指一百天。
4、达:通达。
达其源:通达文字产生发展的源流。
暗于理:不懂书法的道理。
5、殊:此作副词,有竟然之意。
师古:即师法于古人。
缘情:抒发感情,此理解为凭兴趣。
弃道:背弃书道。
该赡:渊博丰赡,此“该”通于“赅”。
6、通灵感物:指通于神灵,并且能感化他物。
7、更加润色:再加以修饰文字以使其具有光彩。
总:概括、归纳或谓总结。
列事:指陈述事情。
贻:遗留。
庶:希望、但愿。
释文:古代三端的妙用,没有先于用笔的;而六艺的奥妙,没有重于书法的。
昔日秦丞相李斯见到周穆王的书法,感叹了七天之久,不满意他的书法缺乏笔力。
蔡邕到鸿都观看碑碣,一百天了还不忍返回,不停的称赞那些超群出众的碑碣,所以知道通达书之源流的少,不懂得书法道理的多。
近代以来竟而不师法古人,只凭兴趣背离书道,只记得姓名,有的学识并不渊博丰赡,见识又少,致使没有成就,空费了精神。
于是,不是通于神灵,能感化他人的人,便不足以与其谈论此道。
现今删改李斯的《笔妙》,再加以修饰的文字使其完整,总括起来有七条,并且予以说明,把对其所作的形容列在左边,遗留于子孙,永为楷模,希望将来的学书者,能有时间看看。
原文: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 8。
其砚取前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 9。
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 10。
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 11。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 12。
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13。
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 14。
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 15。
善于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16。
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17。
注释:8、崇山绝仞:指高山最高的地方。
锋齐:锋毫要齐。
腰强:“腰”指笔毫的中部,此即谓笔毫中部要有强度、有弹力。
9、前涸:通翦涸,指浅黑干涸。
润涩:此为一对反义词,即指润滑和不润滑。
浮津耀墨:浮耀墨汁的光泽。
10、鹿角胶:由鹿角熬制成的胶。
11、东阳鱼卵:一种产于东阳的鱼卵纸,东阳在今天安徽省天长县。
12、真书:魏晋之后对正体的一种称呼,也称作楷书。
行草书:由称草行,一种比较流动而近于草书的书体。
13、点画:文字点与横竖笔画的总称。
波撇:指磔和掠,即捺和撇。
屈曲:弯曲、曲折。
14、大书:写大的字。
从小:指写小字。
15、鉴:鉴别、鉴赏。
16、筋书:瘦劲有力的书墨猪:笔画肥而无力的书。
圣:超凡、卓越。
17、消息:奥妙、真谛。
释文:笔毫要取那高山绝壁中的兔毛,八九月间猎取,笔头要一寸,管长要五寸,锋毫要齐整,锋腰要有强度。
砚台要选用浅黑干涸的新石,润滑与滞涩兼顾,能浮耀墨汁的光泽。
至于墨要取庐山的松烟、代郡的鹿角胶,要十年以上,强硬如石的作为制造的原料。
纸则要取东阳鱼卵纸,柔软滑净的。
大凡学写字,先要学执笔之法,如果作真书,要执去笔头二寸一分处;如果是行草,要执去笔头三寸一分处。
下笔点画波撇曲折,都要尽一身之力行笔。
初学书者先学大字,不得从小字开始。
善于鉴赏的不善于写,善于写的不善于鉴赏。
善用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
多骨少肉者叫它“筋书”,多肉少骨的叫它“墨猪”,多力丰筋的是可取之法,无力无筋的为错误之法。
要一一从其间吸取奥妙、体会真谛,并且合理地运用它。
原文:一,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陆断犀象。
(戈画),百钧弩发。
1,万岁枯滕。
乁,崩浪雷奔。
(横折钩),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
执笔有七种。
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 18。
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 19。
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备如篆法20;飘扬洒落如章草21;凶险可畏如八分22;窃窕出入如飞白23;耿介特立如鹤头24;郁拔纵横如古隶25。
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26。
永和四年,上虞制记27。
注释:18、笔阵:将书法比作作战行阵。
执笔急:指执笔松。
19、执笔近:指执笔处距离笔毫近。
执笔近不能很好的运腕行笔,执笔不紧,运笔则无力。
20、结构圆备:指字的点画安排和形势布置完备。
篆法:此为大小篆的总称。
21、飘扬洒落:指章草自由奔放洒脱的笔势。
22、八分:东汉后期的准隶书书体,传自王次仲始,尽其笔势,舒展波撇,其势凶险可畏。
23、飞白:相传为蔡邕所创之体,此之“窃窕出入”喻其笔势在那丝丝露白处的入与出,显得娴静优美。
24、耿介:指高耸突兀貌。
25、古隶:指西汉至东汉前期通行的隶书,尚带有篆书意味,无明显的波挑,无篆书的圆润之态,其笔画尤显纵横,粗壮朴拙而厚实。
26、心存委曲:谓作书前思考要透彻详细。
27、永和四年,上虞制记:此二句为作者写作之行款,永和即东晋穆帝之年号,上虞在今天浙江上虞县之西。
释文:横画:要像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高低不同的形状。
侧点:要像高峰坠石,磕磕然实际在崩塌。
撇掠:锋锷能在陆地截断犀角象牙。
戈笔:要像百钧重的弓张箭发。
努笔:要像万岁枯藤一样多节而瘦劲。
背抛法:要像蹦浪雷奔一样徐迟有力。
钧弩势:要有如强弩筋骨一样遒劲。
右边是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
执笔有七种情形。
有时候心情紧急而执笔却不紧,有时心情宽松执笔却很紧。
如果执笔离笔头近而又不紧,意在笔先就会成功。
于是又有六种用笔之法:结构字体、布置形势完备的如篆法;笔势飘逸洒脱而又自由奔放的有如章草;波撇凶险可畏如八分书;那笔法出入娴静优雅的好比作飞白书;笔画高耸挺立如鹤头书;纵横沉凝遒劲的如古隶。
然而还要用心思考,考虑详尽,再作一字,各象其形,这样才有可能臻于妙境,书道也只有在这时才算穷尽。
岁在永和四年,上虞制图并撰文。
《笔阵图》及其理论价值的思考中国书法由文字书写向书法艺术的本质性衍变,始于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可以说已是大功告成,中国书法到此时才真正具有了本体意义与美学价值。
魏晋以前,人们多将书法视为歌功颂德,记事述史、谋取功名的手段,并未将书法从实用中脱离出。
自东汉末年,一大批书家的出现与人们对于书法理论的思考,书法才真正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自觉的艺术。
也正是通过这一时期诸如锺元常、卫夫人、王羲之、王献之等为代表的魏晋士人及杰出书法家、书论家的努力,才真正使书法成为文人士大夫抒情遣兴释怀的工具。
值得说明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理论虽然数量很多,文本十分复杂,而且其中开始有了一套本质论,创作论,技法论和品鉴批评论的简单体系,但其中却充斥着大量的伪托之作。
卫夫人《笔阵图》就是争议颇多的一份理论文本之一。
我在文章的题目前加了一个“传”也是根据其历史性而补上的。
下面就从考释开始,对《笔阵图》的理论价值作一些理论上的思考和检讨。
关于《笔阵图》的真伪,历来说法不一,颇多争议,唐张彦远《法书要条》载为卫夫人作,而孙过庭《书谱》却提出了疑问:“代有《笔阵图》七行,中话执笔三手,图貌乖,点画湮讹,倾见南北流传,疑是右军所制。
虽则未详真伪,尚可发起童蒙。
既常俗所存,不籍编录。
”后蔡希综《法书论》引“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二语,直说“右军《笔阵图》”,《墨池编》卷一录王羲之《书论》四篇,中有《笔阵图》文,文后朱长文曰:“自‘三端之妙’而下两段,传右军所作,后见张彦远《要录》以为卫夫人之然亦莫可考验也。
”我认为朱长文是很明智的,他既将《笔阵图》的作者归之于王羲之,但又不把话说死,颇为中肯。
的确书法创作和风格史上魏晋时代是一个扑朔迷离的时代,理论、批评史上的魏晋时代,传世文本作品均有很大的问题。
《笔阵图》或疑为右军撰,或疑为六朝人托名,更有甚者,以为此篇为唐太宗所作,对于这样的一个颇具争议性的文本,持肯定意见的拿不出什么证据,他们只是沿袭旧题;持否定意见颇多,却也很难对此作出断定。
不过,在历史上,他的流传甚广,在书法理论批评史上已构成了一个不小的现象,有着比较大的影响,基于此,我们姑且将此文归于卫夫人名下,不对其真伪作详实的理论定位与考证(不过其文至少为六朝以前人所撰)只从其书法美学意义书史地位及影响上作些具体的思考与研究。
首先,我们要认识一下《笔阵图》书史价值。
可以说,《笔阵图》是继蔡邕《九势》之后的又一件阐释书法技法理论的重要文本之一。
从蔡邕到卫夫人几乎形成了一条线,尤其是其叙述方式与内容方面的承接性。
在蔡邕的《九势》中,我们所能看到的是对一些具体技法的阐释,如“藏头护尾”、“力在其中”均用较为平白朴素的语言来描述,然而到《笔阵图》里面,却呈现出一种新的感觉,如“点如高峰坠石,横如千里阵云”,从书法赏评的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样的比喻式言论中明显的带着某种观赏的主体性意识。
在语言学上,《笔阵图》所采取的比喻式与书赋是较为接近的,只不过其并未采用标准的赋体语言模式,将《九势》与《笔阵图》作一比较就会发现《笔阵图》与汉晋书赋之间是有着承接关系的,尤其是对书法技巧理论方面的相承。
关于《笔阵图》的书法价值,我们认为更多的体现在了其只言片语中对于诸多书法美学内涵突显。
下面我们就具体的分析其理论文本中隐含的美学价值。
其一是《笔阵图》中对书法艺术及其美学本质的认识。
其开篇就有“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此之谓“三端”与“六艺”之中的书法,其艺术性都是重要的,尤其是将书法置于比礼、乐还重要的地位,在此时实在非常难得,其间至少可以说明两点;第一、卫夫人能在东晋就把书法摆到如此显赫的地位,说明她对说法艺术的美学本质有着深邃的洞察力和成熟的把握。
第二、则说明至东晋以后,书法已经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堂堂正正的展现在了历史的舞台上。
对于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卫夫人的认识明显比蔡邕他们要有更为长足的进步。
她说“每为一字,各像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此间“每为一字,各像其形”是说每写一个字,都要通过这个字的造型来反映出这个字所应反映的那些客观事物的形象特征,其所像之形,我想,也并非形之象,更应该诠释为神之似,这从其后的“点如高山坠石”、“横如千里阵云”可见一斑,其对那七种基本点画的图释,应该是着眼于其神采、气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