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质及其电离教案(打印)
- 格式:docx
- 大小:17.82 KB
- 文档页数:4
第一节 电解质的电离教学目标:1. 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2. 了解电离平衡常数的概念。
3. 了解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重点、难点: 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电离平衡常数。
课时安排:共2课时(此为第二课时)。
教学方法:类比、推理等教学方法结合使用。
今天学习的内容是:“电离平衡”知识。
1.弱电解质电离过程(用图像分析建立)2.当则弱电解质电离处于平衡状态,叫“电离平衡”,此时溶液中的电解质分子数、离子数保持恒定,各自浓度保持恒定。
3.与化学平衡比较(1)电离平衡是动态平衡:即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过程和离子结合成弱电解质分子过程仍在进行,只是其速率相等。
(2)此平衡也是有条件的平衡:当条件改变,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即平衡发生移动。
(3)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A .内因的主导因素。
B .外因有:①温度:电离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所以,升高温度,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②浓度:问题讨论:在的平衡体系中:①加入: ②加入:③加入:各离子分子浓度如何变化:、、、溶液如子速率离子结合成弱电解质分弱电解质分子电离速率v v =O H NH 23⋅-++OH NH 4HCl NaOH Cl NH 43NH O H 24NH -OH pH何变化?(“变高”,“变低”,“不变”) (4)电离平衡常数 (ⅱ)一元弱酸:(3)一元弱碱①电离平衡常数化是温度函数,温度不变K 不变。
②值越大,该弱电解质较易电离,其对应的弱酸弱碱较强;值越小,该弱电解质越难电离,其对应的弱酸弱碱越弱;即值大小可判断弱电解质相对强弱。
③多元弱酸是分步电离的,一级电离程度较大,产生,对二级、三级电离产生抑制作用。
如:总结、扩展1.化学平衡知识与电离平衡知识对照比较。
2.一元弱酸弱碱中与的求法: 弱电酸中浓度:(酸为弱酸物质的量浓度) 弱碱中浓度:(碱为弱碱物质的量浓度)3.讨论中存在哪些微粒?(包括溶剂) 4.扩展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着电离平衡。
资源信息表第七章说明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等概念;知道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学会常见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2)理解离子反应离子及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含义;能判断常见离子在溶液中的共存;(3)掌握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4)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和应用,会书写简单的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5)理解电解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化学平衡知识的迁延,探究溶液的导电性、酸碱性和能量转化实验以及电解质溶液生活、生产中的应用:(1)认识运用平衡理论及其学习方法探究电离平衡知识,以及知识迁移的一般方法;(2)学习探究问题、实验设计、分析、推理的一般方法,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提高实验技能与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电解实验,认识化学原理应用于实际化工生产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电离平衡、盐类水解和电解的应用:(1)感悟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学会尊重化学科学的内在规律;(2)感悟化学知识在解决生活、生产和社会问题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化学与生活改善、生产发展、社会进步和自然生态保护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分析1.学生知识背景本章是化学平衡、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结构知识教学的继续与深化。
学生已初步建立了化学平衡的观点,并能初步应用平衡移动原理来说明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本章教学通过迁移学习电离平衡知识。
离子反应是在学生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以及高一简单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础上展开,从离子反应的本质出发,研究在什么条件下可使反应物的某些离子浓度减小,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电解是在高一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基础上展开、深化。
2.教材地位和功能本章教材是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通过本章的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对强、弱电解质、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离子反应,电解等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指导高三有关电解和物质的检验等知识的学习。
〖第2章第2节电解质〗之小船创作
第1课时电解质及其电离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对化合物进行分类: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对于学生来讲都是陌生的话题。
最好通过实验让学生去追寻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原因,帮助学生掌握用电离方程式来表示强电解质的电离过程。
教科书只是在知识点击里介绍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离子反应要侧重于对概念和发生条件的认识及简单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控制好难度,侧重于化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二、设计思路
通过对化合物进行新的分类,引入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定义,并强调概念。
通过设计溶液导电性实验(氯化钠晶体、熔融氯化钠、氯化钠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对比同是氯化钠但是不同状态的物质是否导电总结出导电的原因是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最后,通过介绍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电离的概念及氯化钠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电解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电离、电解质的含义;2、能准确书写常见的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电解质知识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2、通过“质疑”、“归纳”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电解质知识框架中各知识点有序的衍变分析、推导,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中的逻辑美。
2、通过“身边的化学——电解质与细胞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其实离我们不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关注化学与生命活动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电离及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过程:【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接触了很多化学反应,如盐酸与氢氧化钠、锌与稀硫酸、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
我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些反应都不是纯物质的反应,而是将他们溶于水所得的水溶液的相互反应,或者是金属单质在另一反应物的水溶液中进行的反应,那么大家还见过哪些在溶液中发生的反应呢?【教师】那么请大家猜想一下,为什么这些反应都要在溶液中进行呢?【学生】积极讨论并大胆发表想法。
【教师】总结:按照大家的想法,我们归纳了一个共同点,在溶液中进行反应的原因可能是物质溶于水后其状态的改变导致了其反应速度的加快。
【教师】在溶液中这些物质是以什么样的状态存在的呢?早在1867年,一些化学科学家就发现有些化合物溶于水后能到店,而有些化合物溶于水后不能到店。
科学上根据化合物的这种性质将其分成两类,化合物水溶液能导电的称为电解质,反之则为非电解质。
【教师】演示实验一:NaOH 溶液、HCl 溶液、NaCl 溶液、KNO溶液、酒精3溶液、蔗糖溶液的导电性实验溶液(酸、碱、盐的溶液)导电:NaOH溶液、HCl溶液、NaCl溶液、KNO3不导电:酒精溶液、蔗糖溶液晶体以及其熔融状态的导电性实验演示实验二:KNO3KNO在水溶液中可以导电,在受热熔化时也能导电3【板书】一、电解质1、定义: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副板书)非电解质: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教师】请大家思考电解质的概念有什么限制要求【板书】(1)只讨论化合物(2)两种条件满足一种变符合电解质条件【教师】常见的物质中,有哪些是电解质呢?一般来说,常见的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湛江师院教育实习教案封面
说明:此表与教案内容一起装订,交二级学院存档。
板书设计:
专题一、物质的分散系
一、溶液的导电性
本质:酸、碱、盐溶于水
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产生能
够自由移动到离子。
二、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
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
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
或熔融状态下不能导电
的化合物。
2)判断方法:酸、碱、盐和
常见的金属氧化物
三、电离
1)定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
熔融状态下产生自由移动
的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
2)电离方程式书写:
NaCl == Na+ + Cl-
H2SO4 == 2H+ + SO42-
NaOH == Na+ + OH-
课堂教学活动与实施: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二、教学过程实施的观摩记录和评价(按顺序摘要记录3位讲课者的教学过程
和主要板书、进行评价:指出其优点、缺点和特点)。
电解质教案课题:电解质教学目标:1. 理解电解质的概念和特点。
2. 了解电解质的分类。
3. 掌握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电离过程。
4. 理解电解质溶液的电导性质。
教学重点:1. 电解质的概念和特点。
2. 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电离过程。
教学难点:1. 电解质溶液的电导性质。
教学方法:讲授法、示范法、实验法等。
教学准备:1. 实验装置:电导仪、导线、导电盐。
2. 实验药品:氯化钠、硫酸铜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习的关于溶液的知识,以铁、氯化铁等为例,让学生了解一些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过程。
2. 提出问题:为什么一些物质在水中能导电,而另一些物质却不能导电?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理解电解质的概念:电解质是指在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通过电解而产生离子的化合物。
2. 电解质的特点:能够在溶液中导电、能够被电解、可以分解出离子。
三、电解质的分类(10分钟)1. 根据电离程度分类: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2. 根据离子种类分类:无机电解质和有机电解质。
四、电解质溶液的电离过程(15分钟)1. 电离:电解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正离子和负离子的分离过程。
2. 以氯化钠为例,讲解电离过程。
3. 以硫酸铜为例,进一步讲解离子的生成和电离过程。
五、电解质溶液的电导性质(15分钟)1. 电导性质的实验验证:实验演示用电导仪测量氯化钠溶液的导电性。
2. 实验操作:将两根导线连接电导仪,将另一端分别插入两个盛有氯化钠溶液的导电盐水杯中,观察电导仪的指示情况。
3. 结果分析:氯化钠溶液导电,说明其中的离子能够导电。
六、小结(5分钟)1. 总结电解质的概念和特点。
2. 回答导入时提出的问题:一些物质在溶液中能导电,是因为它们是电解质,能够通过电解产生离子。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自行选择其他电解质进行实验验证。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总结电解质溶液的电导性规律。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教学设计第一节离子反应第一课时:电解质的电离A .液态HCl 、固态NaCl 均不导电,所以HCl 、NaCl 均是非电解质B .NH 3、CO 2的水溶液均能导电,所以NH 3、CO 2均是电解质C .蔗糖、酒精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时均不导电,所以它们是非电解质D .铜、石墨均导电,所以它们是电解质 【答案】C【解析】该题主要考查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判断标准。
判断某化合物是否为电解质,应从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判断;另外从物质分类来看,酸、碱、盐均为电解质。
【对应练习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铜、石墨均能导电,所以它们都是电解质B .氨、二氧化碳的水溶液都能导电,所以它们都是电解质C .液态氯化氢、固体氯化钠都不能导电,所以它们都是非电解质D .蔗糖、酒精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所以它们都是非电解质 【答案】D【解析】判断物质是否为电解质,一看物质类别必须是化合物(酸、碱、盐、水等),选项A 不正确;二看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选项C 不正确,选项D 正确;三看溶于水时若与水反应,其溶液导电可能是非电解质,选项B 不正确。
分析学情,及时评价,调控课堂,巩固所学。
活活活动一、认识电解质的电离 【过渡】同学们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知道金属导电的原因就是存在自由电子,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电子发生定向移动,电子的定向移动就形成了电流。
因为电子是带负电的,所以电子的流向与电流方向是相反的。
那么,为什么电解质的水溶液或者熔融状态会导电,如氯化钠溶液能导电,而氯化钠固体不导电呢?固体和溶液有什么区别呢?【问题1】阅读教材P15页第3、4、5自然段,观察图1-10、1-11,探究固体NaCl 的溶解及熔化的微观过程,回答NaCl 固体溶于水能导电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播放并引导讲解氯化钠固体溶于水的微观过程。
【投影】通过微观探析,化抽象为具体,从宏观到微观,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化学物质导环节三、电离及电离方程式【学生1】①氯化钠固体溶于水时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会生成钠离子和氯离子,并且钠离子和氯离子均被水分子包围,形成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从而破坏了钠离子和氯离子之间原有的静电作用力,变成了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见教材图1-10、图1-11)。
《电解质的电离》教材教案教学目标目标与素养1.通过探究“几组物质的导电性”的实验来形成概念,以此使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的状态和行为,进一步认识物质能在水溶液中发生反应的实质,为后面学习离子反应的本质做铺垫,培养了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核心素养。
2.通过合作讨论,让学生从电离的特征也就是微观的角度来认识酸、碱和盐。
3.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化学核心素养。
情境与问题1.通过日常生活中湿手操作带电设备引发的触电事故引出本课时要探究的电解质问题。
2.通过分组实验中的讨论与探究认识电解质导电的本质原因。
3.通过实验设计对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过程与方法分组实验,合作交流,有效作业。
重点难点重点1.电解质、电离的概念。
2.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1.基本概念的理解。
2.实验方案的设计。
案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电解质的电离》的多媒体课件。
2.学生分组实验的实验用品:烧杯、玻璃棒、导电装置、天平等。
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蒸馏水等。
学生准备1.课前预习。
2.学习实验记录单的填写方法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小明湿手触碰电源发生触电事故。
师:生活常识告诉我们,湿手操作正在通电的电器时容易发生触电事故。
这是为什么呢?二、新课教学师:我们先来探究一下下面几组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实验1:在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干燥的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和蒸馏水,按照教科书图1-9连接实验装置,将石墨电极依次插入烧杯中,分别接通电源,观察并记录现象。
学生实验2:将上述烧杯中的固体少许,分别加入另外两个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用玻璃杯搅拌,使固体全溶解形成溶液,将石墨电极依次放入两种溶液中,分别接通电源,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分组讨论]干燥的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不导电;但是氯化钠溶液、硝酸钾溶液能导电。
[多媒体展示]熔融的氯化钠导电的视频。
第2节电解质(第一课时)同安一中彭玉群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重点是电离及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本节课设计突出了以下两点:1.遵循由实践到理论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注重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形成概念理论,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理解概念。
如通过对导电实验的观察、分析让学生形成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判断一瓶固体化合物是否是电解质,以此深化对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概念的理解并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教学方法上采用多实验,多启发,多比较,多讨论,多延伸,讲练结合。
经过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①多实验:通过实验,强化实验的功能,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②多启发: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思维能力。
③多比较:如电解质与非电解质,金属导电原因与电解质溶液导电原因等都进行对比或类比,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④多讨论:通过讨论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⑤多延伸:通过“身边的化学”、“布置有特色、分层次、多样化的作业”等让课堂尽可能延伸到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无穷魅力, 让学生尝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通过Internet网)。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⑥多训练:教学中及时安排针对性练习,以巩固和强化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
2、了解电解质导电的原因,会准确书写常见的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电解质知识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资源信息表7.1 电解质的电离(共3课时)第3课时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设计思想]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是在学生学习了电解质的电离和强、弱电解质的基础上,对化学平衡知识的拓展和深化。
电离平衡的建立及浓度等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设计重点是通过化学平衡知识复习,建立起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认识到化学平衡的原理完全适用于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化学平衡知识,加深对各种平衡体系的共性的认识。
教学中着重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弱电解质溶于水后不能完全电离的原因是什么?(2)建立电离平衡的条件是什么?(3)电离平衡的特征是什么?(4)改变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让学生联系化学平衡的学习方法进行分析、讨论,获取电离平衡的知识,逐步形成探究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弱电解质电离平衡(B)(2)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B)2.过程与方法通过化学平衡知识复习,运用类比、推理、迁移的方法,建立电离平衡概念,学习分析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学习,体会自然界物质间相互对立统一,彼此依赖的和谐美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浓度、温度对电离平衡的影响三.教学用品药品:0.1mol/L醋酸、水、醋酸钠晶体、pH试纸。
仪器:烧杯、酒精灯、玻璃棒等。
四.教学流程1.流程图2.流程说明复习引入:比较强、弱电解质的区别。
学生填写表格。
复习讨论:醋酸这种具有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溶于水时,具有怎样的特点?弱电解质溶于水后不能完全电离的原因是什么?电离过程是可逆的。
师生交流:回忆化学平衡的特征。
根据形成化学平衡的条件,归纳建立电离平衡需要什么条件?电离平衡的特点是什么?小结板书:归纳出电离平衡与电离平衡的特点。
得出:(1)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可逆的。
第1课时电解质的电离(1)通过实验、假设、推理等过程,以探究的方式建构电离模型,并以此认识电解质;(2)能用电离方程式表示某些酸、碱、盐的电离过程。
【内容分析】在介绍离子反应之前,需要介绍电解质、电离的概念。
因此,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电解质的电离,离子反应。
首先,教材结合生活常识(给电器设备通电时,湿手操作容易发生触电事故)创设情境,以真实、有意义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然后以实验1-2为基础介绍电解质和电离的概念。
需要说明的是,实验1-2的设计目的有3个:①认识物质的导电性,②引人电解质的概念,③为学习电离的概念提供实验证据。
教材基于实验证据提出问题:为什么NaCl、KNO3等电解质,在干燥时不导电,而溶于水或熔化后却能导电呢随后,教材结合构成NaCl固体的粒子、NaCl固体在水中溶解和形成水合离子的过程,以及NaCl固体受热熔化时粒子运动的变化等,从微观角度对上述问题作出解释。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辅以相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图1-10、图1-11、图1-12)。
在此基础上,介绍电离的概念和电离方程式,并结合电离方程式,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的本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电解质概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教学流程】【学习任务一】身边的化学,发现问题生活常识告诉我们,给电气设备通电时,湿手操作易发生触电事故。
这是为什么呢【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常识,以真实、有意义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初高中知识衔接】1.水导电吗2.什么化学物质是导电的,什么化学物质又是不导电的呢【设计意图】通过初中知识的回顾,引发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型(基于已有知识对问题进行思考)【学习任务二】宏观辨识,分析、解决问题【思考】NaC1溶液、KNO3溶液导电吗NaCl固体、KNO3固体呢通过【实验1-2】以及【知识拓展】“如果将NaCl、KNO3、NaOH等固体分别加热至熔化,它们也都能导电”引出物质导电的原因,建立新概念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资源信息表第七章说明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等概念;知道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学会常见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2) 理解离子反应离子及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含义;能判断常见离子在溶液中的共存;(3) 掌握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4) 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和应用,会书写简单的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5) 理解电解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2. 过程与方法标题:电解质的电离(教学设计)关键词:电解质、非电解质、电离、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本节课通过硝酸钾、氢氧化钠、蔗糖等固体及水溶液的导电性实验,经过比较、分析、归纳得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才苗述. 概念。
结合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知识,在解释实验现象的过程中,理解电解质导电的条件和原因,理解常见的酸碱盐是电解质。
领悟实验研究、分析、归纳等科学方法和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的学科思想。
学科:化学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试用本) >上科版>第七章〉第- 节>第一课时作者:姚秋平单位:上海市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地址:上海市中山南二路800号Email: qiupingyao@第七章说明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等概念;知道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学会常见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2) 理解离子反应离子及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含义;能判断常见离子在溶液中的共存;(3) 掌握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4) 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和应用,会书写简单的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5) 理解电解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2. 过程与方法标题:电解质的电离(教学设计)关键词:电解质、非电解质、电离、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本节课通过硝酸钾、氢氧化钠、蔗糖等固体及水溶液的导电性实验,经过比较、分析、归纳得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才苗述. 概念。
第二节电解质第一课时电解质及其电离教学目标1 、学生理解并掌握电解质及非电解质定义、分类等2 、学生理解并掌握电解质导电原因,电解质的电离。
3 、强弱电解质定义、分类。
教学重点、难点电解质及非电解质、强弱电解质定义、分类等旧知新知联系(1)胶体与溶液、浊液的本质区别是其分散质微粒直径在之间。
(2)在做电解水的实验时,常加入少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用来增强水的性。
(3)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①H2SO4:,②AlCl3:,③氢氧化钠:,课前练习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1.电解质在能够导电的都是电解质。
2.非电解质在和下都不能导电的等都是非电解质。
疑难解除考点一:有关电解质的比较与判断1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铁、石墨均导电,所以它们是电解质B.液态、氯化氢、固体氯化钠均不导电,所以氯化氢、氯化钠均是非电解质C.NH3的水溶液能导电,所以NH3是电解质D.蔗糖、酒精在水溶液中和熔化时均不导电,所以它们是非电解质电解质的判断(1)从物质的类别判断: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单质、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从物质的性质判断:溶于水或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二者具备其一即为电解质。
(3)从是否自身电离判断:电解质在溶于水或熔融状态时自身发生电离,而如NH3、SO2等,溶于水生成的化合物发生电离,故属于非电解质二、电解质的电离1.概念电解质或时,离解成能够的过程。
2.表示电离可以用电离方程式表示,如:①熔融的氯化钠:②Na2SO4水溶液:。
疑难解除考点二:电解质电离电离实质(1)内因(2 )外因表示方法——电离方程式(1)酸的电离是酸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即纯净的液态酸不会发生电离。
(2)强碱和大多数盐的电离是不能自由移动的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或熔融状态下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即纯净的强碱和大多数盐在固态时不会发生电离。
(3)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用“===”号,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用“-------------- ”号。
电离平衡--电解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使学生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建立和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使学生初步了解电离平衡常数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够运用电离平衡理论及其学习方法探究电离平衡知识,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通过设置“讨论题”,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密性和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和准确性。
利用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情感目标使学生树立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教材设置该内容的主要目的是复习强、弱电解质概念,进而从化学键的角度分析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加深学生对强、弱电解质概念的理解,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打下基础。
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和化学键理论,都是以前所学的知识,通过建立两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物质结构的层次上认识强、弱电解质的概念,温故而知新,便于学生对强、弱电解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同时,也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决定作用。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第二部分为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包括电离平衡的建立及浓度等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是本节的重点和本章的核心,是上一章化学平衡知识的拓展和深化,是学习后面的几节知识的重要基础。
通过该部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各种平衡体系的共性的认识,并且能够培养学生迁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由于本节知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比较抽象,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教材中安排了一些插图和表格,使知识形象、生动,以引起学生兴趣,降低学习的难度。
本节最后设置的“讨论”题,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部分电离平衡常数,是对电离平衡的定量描述。
第 2 节电解质(第一课时)
同安一中彭玉群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重点是电离及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本节课设计突出了以下两点:
1. 遵循由实践到理论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注重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形成概念理论,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理解概念。
如通过对导电实验的观察、分析让学生形成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判断一瓶固体化合物是否是电解质,以此深化对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概念的理解并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 教学方法上采用多实验,多启发,多比较,多讨论,多延伸,讲练结合。
经过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①多实验:通过实验,强化实验的功能,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②多启发: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思维能力。
③多比较:如电解质与非电解质,金属导电原因与电解质溶液导电原因等都进行对比或类比,以加深
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④多讨论:通过讨论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习变被动为
主动。
⑤多延伸:通过身边的化学”、“布置有特色、分层次、多样化的作业”等让课堂尽可能延伸到学生的
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无穷魅力, 让学生尝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通过Internet 网)。
培养学
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⑥多训练:教学中及时安排针对性练习,以巩固和强化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
2、了解电解质导电的原因,会准确书写常见的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电解质知识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
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2、通过“问题探究”、“归纳”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电解质知识框架中各知识点有序的衍变分析、推导,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中的逻辑美。
2、通过“身边的化学——电解质与细胞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其实离我们不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让学生关注化学与生命活动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电离及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四)、教学过程
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情况
【引入】看一则简短的电解质饮料广告,提出人体在剧烈运动后为何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人体剧烈运动流汗后,体内的Na+和K+、Cl-伴随水分一起流失很多,
出现电解质浓度失衡、紊乱,产生恶心、肌肉痉挛等症状,故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到底什么是电解质呢?
设计意图
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与人体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化学学习的潜在价值。
激
发学生学习电解质的热情。
通过探究实验演绎出电解质的概念。
并借助对比法,在电解质的概念的基础上得出非电解质概念。
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通过实验设计深化对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概念的理解并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从金属导电的“已知”完成对电解质导电“未知” 的认识,学生通过这样迁移式的学习,使知识结论得到了活化。
认识电解质的电
离过程。
澄清对电解质
溶液或熔融电解
质导电原理的模
糊认识。
通过练习,加
深对电解质电离的
理解,体验学习的
乐趣。
同时规范化
学用语。
放手让学生
“归纳”,提高学
生的分析、推理能
力。
通过实验和启
发性的问题,激发
学生探究、再学习
的欲望。
五板书设计
第2节电解质
一、电解质及其电离
1、电解质的概念
「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化合物 -
I非电解质: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如酒精、蔗糖)
2、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原因: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3、电解质的电离
⑴电离
⑵电离方程式:HCI=M+C「NaOH=Na++0H NaCI=Na ++CI--
⑶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4、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 在其它条件相同时与溶液中离子浓度成正比。
(六)、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