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优设计2017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28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图版
- 格式:doc
- 大小:1.23 MB
- 文档页数:5
单元质检卷四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4分,共44分)(2015河北邯郸二模)读某地聚落分布图,完成第1题。
1.下列关于该聚落所在气候区和建筑特征及作用描述正确的是( )A.热带雨林气候区,房顶呈半球状,利于雨季排水B.热带沙漠气候区,墙体较厚,有利于减少室外高温对室内的影响C.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窗户较小,有利于减小沙尘暴对室内的影响D.苔原气候区,高高的院墙防患野生动物对人畜的伤害答案:B解析:读图可知,建筑物的房顶以平顶为主,故可判定该地区降水少,且窗户很小,墙体较厚,有利于减少室外高温对室内的影响。
故选择B项。
以下两幅分别为我国某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度的乡村聚落数量统计图。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第2~3题。
图甲图乙2.由图可知,下列描述符合该地乡村聚落数量空间分布特点的是( )A.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 250~1 400米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B.在各坡度段中,坡度<2°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C.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 550~1 700米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D.在各坡度段中,坡度15°~20°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3.该地区最有可能位于我国( )A.黄土高原B.三江平原C.塔里木盆地D.青藏高原答案:2.C 3.A解析:第2题,从图甲可以看出,海拔在1 550~1 700米之间的聚落数量最多,海拔小于1 250米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从图乙可知,坡度在10°~15°之间的聚落数量最多,坡度小于2°或大于20°时聚落数量最少。
第3题,该地区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坡度较大的地方,应位于黄土高原。
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与图甲海拔不符。
右图为我国亚热带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对其进行了综合考察。
读图,完成第4~5题。
4.图中甲、乙、丙、丁四座村庄海拔最低的是( )A.甲村B.乙村C.丙村D.丁村5.从图中可以看出,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或山前,呈明显的条带状分布特征。
考点规范练28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选择题读人类文明进程及社会经济增长主导因素变化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图中a、b、c、d曲线对应的因素正确的是( )A.a—原料B.b—土地C.c—劳动力D.d—技术2.到工业文明阶段,土地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突出表现为土地的( )A.数量B.质量C.类型D.区位答案:1.D 2.D解析:第1题,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人类文明进程及社会经济增长主导因素不断发生变化,狩猎文明时期劳动力数量直接决定获得劳动果实的多少,是对社会、经济增长影响最大的因素,随着生产力和生产技术的发展,劳动力数量影响作用减弱。
农业文明时期土地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是该时期影响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随后其影响作用逐渐下降。
工业文明初期,主导产业工业生产过程中原料投入所占比重较大,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后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原料的影响作用不断减弱,技术的影响迅速增大,成为社会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为技术,综上所述可以得出a对应土地,b对应劳动力,c对应原料,d对应技术。
第2题,农业文明时期,土地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到工业文明阶段,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不再明显,其影响作用突出表现为土地的区位。
下图是北纬38°附近我国东部某地1949年和2009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3~4题。
3.该地( )A.地势北高南低B.河流在丙乙段有凌汛现象C.林地为常绿阔叶林D.河流在丙地易形成冲积扇4.该地1949年至2009年间( )A.农业用地类型减少B.城市主要沿河流发展C.水土流失可能加重D.耕地均变为城市用地答案:3.D 4.C解析:第3题,根据等高线和河流流向判断,该地地势总趋势是西北高东南低;河流丙乙段由西北流向东南,由较冷的地方流向较暖的地方不会有凌汛现象;该地位于北纬38°附近我国东部,属温带季风气候,林地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河流在丙地由山区流到平原流出山口处,由于坡度突然减小,流速迅速减缓,泥沙大量淤积,易形成冲积扇。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言: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的地貌、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的总和,对人类活动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古至今,人类的生活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地理环境不仅给予了人类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条件,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挑战和灾害。
本教案中,将分别从地貌、气候和土壤三个方面探讨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地貌的影响: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状、起伏、变化等特征,在地理环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山地:山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山地不利于农业发展,由于峻岭纵横、地势陡峭,山地的耕地面积相对较少,使得山区人们的粮食生产困难重重。
其次,山地多雨,地势高,导致山区的交通困难,交通不便影响着山区人们的生产生活。
2. 平原:平原地貌对人类活动有着诸多便利。
首先,平原土地肥沃,适合农业种植,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食物。
其次,平原地区交通便利,有利于物资流通和人员交流,为人们的生产和发展带来便利。
3. 河流:河流地貌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河流带来的水资源,为人类提供生活和农业用水,也为人们的生产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此外,河流的水力资源也为水力发电、工业生产等提供了动力。
二、气候的影响:气候是地球上一定时期内的天气状况的统计结果,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1. 温带气候:温带气候条件下,四季分明,适宜农作物生长,有利于发展农业。
温带气候还有利于发展工业,尤其是冷却设备需求较少的轻工业。
2. 热带气候:热带气候条件下,高温多雨,适宜种植水稻、茶叶等经济作物。
同时,热带地区的热带雨林也是人类重要的生态资源。
3. 寒带气候:寒带气候条件下,气温较低,对农业生产不利。
但是,寒带气候中存在大量的森林资源,用于木材生产和林业经济。
三、土壤的影响: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种天然界面,对植物生长和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1. 黄土地:黄土地是中国北方广大地区的主要土壤类型,这种土壤肥沃、透水性好、蓄水能力强,适宜种植作物和发展农业。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高考考纲:1.区域的含义;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一、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差异性:不同区域之间存在肯定差异,区域内部也有相对差异。
(3)开放性:区域之间有各种各样的联系,使地理空间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二、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以日本和英国为例日本英国自然环境相像性岛国,面积相差不大;地处中纬度,气候暖和潮湿位置亚欧大陆东侧亚欧大陆西侧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多火山、地震高原、低山、丘陵与平原、山谷交织分布气候季风气候,海洋性显著,南北差异大温带海洋性气候植被森林覆盖率高以草地为主水文河流短小湍急,多峡谷,水力资源丰富河网较密集,流量平稳,多有运输河连通矿产资源贫乏煤、铁、石油经济发展相像性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充分发挥岛国的优势经济特点经济大国,工业化起步较晚工业化最早的国家工业布局临海型布局“资源型”布局为主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精耕细作畜牧业发达;高产值园艺农业人口城市人口稠密、城市众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带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3.我国的三大自然区(1)划分指标:地形和气候。
(2)三大自然区:a东部季风区,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c青藏高寒区。
界线:Ⅰ大致与400mm年等降水量线吻合;Ⅱ大致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Ⅲ大致沿横断山脉一线。
三、地理信息技术及应用特点和功能简洁理解遥感(RS) 地表视察、地理数据收集是什么?有什么?(拍照)全球定位系统(GPS) 空间位置(地理坐标)的确定、导航在哪里?(定位)地理信息系统(GIS) 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决策应用为什么?有何联系?怎么做?怎么办?(信息处理)(2019·北京文综)读下图,回答1~2题。
1.芬兰()A.盛行西风,终年温柔多雨B.山区水土流失严峻,城镇数量少C.人口稀疏区以大牧场放牧业为主D.森林资源丰富,木材加工业发达2.燕麦种植北界呈图示走向,主要是由于该国() A.东部地区的河湖密布,浇灌条件B.西部受暖流、地形影响,气温偏高C.东南部土层较深厚,耕作技术高D.西北部多晴朗天气,日照时间长(2019·海南地理)福建海坛岛面积276.61平方千米,人口约35万人,地势低平,是大陆距离宝岛台湾最近的地方。
高中地理知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基础再现]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1)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
(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全球气候变暖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具体分析如下:2.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四、部分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危害1.主要气象灾害【配套练习】1.下面的甲图是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乙图为甲图中A、B间拟修建公路所经某处的地质剖面图。
读图回答(1)~(2)题。
(1)若在A、B之间修建一条平缓的公路,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公路穿行在南岭地形区B.路线选择的合理海拔应小于250 mC.公路应分布在山间盆地D.修高架桥的桥桩打在③处比④处牢固(2)调查发现,该区域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或山间盆地,关于其原因叙述错误的是()A.山间盆地,地势较平坦B.沿河分布,水资源相对丰富C.气候适宜,利于发展种植业D.沿河分布,水运便利解析第(1)题,根据经纬度和等高线数值可判断出该地区属于江南丘陵;公路应分布在山间盆地的东部;公路选择的合理海拔应为250~260 m;高架桥的桥桩打在④处比③处牢固,因为④处位于背斜顶部,背斜顶部经侵蚀后,剩余部分的拱形结构较稳固。
第(2)题,山间盆地地势较平坦,利于聚落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山区聚落沿河分布,水资源相对丰富,水运便利,利于生产和生活;该区域海拔差别较小,气候相差不大,因此,气候不是影响该地区聚落分布的因素。
答案(1)C、(2)C2.读北冰洋冰面范围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北冰洋冰面范围产生图示变化的原因可能是什么?(2)北冰洋冰面范围的变化对沿海地区可能带来的危害有哪些?(3)北冰洋冰面变化有利于缩减从北美到亚欧大陆东西岸航运的时间和成本,为什么?(4)为抑制气候变暖的趋势,近年来,我国政府提出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请简要分析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及可采取的措施。
单元质检卷九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4分,共44分)(2015甘肃兰州统考)下图为世界两区域地图。
读图,完成第1~2题。
1.对图示甲、乙两区域自然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两区域地形因流水作用,多以平原和丘陵为主B.甲区域河流有结冰期,乙区域河流无结冰期C.两区域夏半年主要受偏南风影响D.两区域均以常绿阔叶林为主2.对甲、乙两地社会经济状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甲地老龄化严重,为人口净迁入区②乙地产业结构调整,为人口的净迁出区③甲地乳畜业发达,商品率高④甲地城市化速度快于乙地⑤两地资源丰富,工业发达⑥两地水运交通便利,航运发达A.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③⑥D.②③⑥答案:1.C 2.C解析:第1题,甲区域是西欧平原,乙区域是长江三角洲,两区域地形都以平原为主;两区域河流都无结冰期;甲区域全年受西风带(西南风)影响,乙区域夏半年受夏季风(东南风)影响,因此夏半年两地主要受偏南风影响;甲区域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乙区域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第2题,乙地经济发达,资源贫乏,为人口的净迁入区。
下图表示的四个平原地区均是世界上著名的农业生产区。
读图,完成第3~5题。
3.四个平原中农业地域类型属于传统农业的是( )A.甲B.乙C.丙D.丁4.下列关于图示四个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面积广阔,水源不足B.乙—土壤肥沃,雨热同期C.丙—草类茂盛,光照不足D.丁—河流众多,土壤贫瘠5.下列关于四个地区农业生产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粮食商品率高B.乙—机械化程度低C.丙—水利工程量大D.丁—市场适应性强答案:3.A 4.B 5.D解析:第3题,根据四幅图的陆地轮廓、河流分布及经纬度可知,甲为南亚的恒河平原,乙为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丙为南美洲的拉普拉塔平原,丁为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其农业地域类型分别为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和混合农业,属于传统农业的是甲。
考点规范练13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选择题夏特古道沟通新疆天山南北,全长约120千米,是丝绸之路上最为险峻的一条古隘道。
如今横穿支离破碎的冰川、冰缝及横渡汹涌的南木扎尔特河都给徒步探险者构成极大的威胁。
读图,完成第1~2题。
1.历史上温暖期是该古道使用最多的时期,下列朝代中夏特古道使用最多的是( )A.汉朝(前202—公元220年)B.唐朝(618—907年)C.宋朝(960—1279年)D.明朝(1368—1644年)2.与夏季相比,目前去夏特古道徒步探险较安全的季节是春、秋季,其主要原因是( )A.气温低B.流量小C.降水少D.冰缝多答案:1.B 2.B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可以知道温暖期是古道使用最多的时期,从图中可以看出这四个朝代中唐朝处于温暖期,所以唐朝使用古道是最多的。
第2题,春、秋季节与夏季相比较气温较低,冰川融水较少,古道中河流流量较小,便于徒步探险。
下图是一万年来挪威雪线升降图(粗线)与五千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细线)。
读图,完成第3~4题。
3.中国从15世纪到20世纪的近500年中,气候处于温暖期的时段是( )A.1470—1520年B.1620—1720年C.1840—1890年D.1910—1950年4.中国与挪威相比( )A.气候的冷暖变化正相关B.气候的冷暖变化负相关C.公元1 000年前是正相关,之后是负相关D.两地气候变化有关联,但不同步答案:3.D 4.D解析:由统计图可直接读出,公元1500年以后,中国年平均气温(细线)在0 ℃以上的是1910—1950年。
从总体上看两地气温趋高与趋低有密切的关联性,但气候变化并不同步,图上两条曲线有交叉情形。
下图为秦岭北坡和南坡1月气温变化趋势图。
读图,完成第5~6题。
5.近50年来,秦岭1月气温( )A.南坡和北坡均逐年上升B.南坡较北坡上升幅度大C.0 ℃等温线有逐渐北移的趋势D. 0 ℃等温线所经山地的海拔有逐渐下降的趋势6.近50年秦岭山地的气候变化会使( )A.高山林带上界升高B.北坡雪线降低C.南坡的降水量增加D.动物向南迁移答案:5.C 6.A解析:第5题,图中显示南坡和北坡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依此趋势,0 ℃等温线有逐渐北移的趋势,故C项正确。
考点规范练29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一、选择题(2015黑龙江大庆一模)2014年5月21日,中国与俄罗斯签署了30年的《中俄东线天然气购销合同》。
从2018年起,俄罗斯将开始通过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如下图所示)向中国供气。
读图,完成第1~2题。
1.下列叙述,符合管道运输特点的是( )A.占地少,灵活便捷B.成本高,效益好C.受自然条件影响大D.安全可靠,连续性强2.中俄天然气合作对于中国的意义表现在( )A.加快俄罗斯油气资源开发B.消除环境污染C.促进能源进口多元化D.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答案:1.D 2.C解析:第1题,管道运输的特点是灵活性差,投资大,运转成本低,连续性强,运输流体安全可靠,故选D项。
第2题,强调对中国的影响,故排除A、D两项;使用天然气可减轻环境污染,但不可能消除污染,排除B项;中俄天然气合作可促进我国能源进口渠道的多元化,故选C项。
(2016河北衡水中学检测)杭州市千岛湖配水工程于2014年底开工建设,预计2018年通水。
根据设计,配水工程输水线路中有九成以上线路走隧洞。
结合右图及所学知识,完成第3~4题。
3.该工程( )A.为保证水质的优良,沿线多采用管道输水B.经过地区以平原为主,建设难度小C.千岛湖水质优良,是杭州唯一的水源地D.因地势原因全程须逐级提水,耗能大4.该工程建成后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A.千岛湖水体受到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B.极大改善沿线水质,使水价降低C.在千岛湖作为取水口,将会减少下游取水所承受的沿途水环境污染压力D.可能导致长江口海水倒灌,杭州城区地面下沉答案:3.A 4.C解析:第3题,可用排除法。
该输水线路基本与富春江流向一致,则可自流;九成以上线路为隧道,说明以山地丘陵为主;杭州附近有水库,应该是其水源地。
第4题,依据上题分析,千岛湖水直达杭州,则水质有很大改善,注意沿线采用管道输水,不会对沿线水质、水量有太大影响。
“银东直流输电工程”西起宁夏宁武坑口电站,东至山东胶州,全长1 333千米,是我国西电东送的标志性工程之一。
第二讲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材内案例——抓牢靠]一、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特点:随时代变化而不断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
2.不同阶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不同历史阶段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航海技术落后阶段。
以海为疆界,古代文明大多发源于大陆内部,海洋不被人们所重视。
(2)航海技术发展阶段。
大洋逐渐成为交往频繁的通道,人口和城市开始向沿海地带集中。
(3)航海技术进步阶段。
使海洋资源开发的领域大大拓宽和加深,开始开发海底矿产,如海底锰矿和石油等。
2.不同历史阶段岛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材外案例——领悟好]区域发展阶段特征(以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为例)[循流程解题——有一套]在解答“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类题目时可遵循以下思维流程:以考纲为纲| 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产方式的影响。
考点(一) 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考怎么考][典例] (2016·浙江高考)(2016·浙江高考)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分别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
右图为近年来五省市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的统计图,图中X轴表示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Y轴表示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
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全国平均值为0.74(单位:吨标准煤/万元)。
完成(1)~(2)题。
(1)关于五省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山西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湖北B.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C.湖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江苏D.广西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国(2)从万元产值能耗看( )A.山西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B.广西较低,应承接东部地区高耗能工业C.上海和江苏较低,应大力发展重型工业D.湖北较高,应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以降低能耗[解析] 第(1)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图中坐标轴的含义。
读图可知,山西人均GDP 低于湖北,故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湖北,选项A错误。
考点规范练26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选择题(2015江西师大附中期中改编)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完成第1~3题。
1.关于①地区与③地区分界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400 mm年等降水量线B.3 000 m等高线C.1月0 ℃等温线D.800 mm年等降水量线2.①地区与②地区的最显著的自然地理差异是( )A.旱地与水田差异B.森林与草原差异C.热量差异D.地形差异3.关于④地区地理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城市多分布在河谷地区B.多大江大河发源,成为我国水资源丰富区C.世界屋脊,成为太阳能丰富区D.作物生长周期长4.(2015广东韶关质检)“合掌屋”(下图)是某地世界著名文化遗产,其屋顶特别建成倾斜的60°,屋顶所铺的茅草厚度达七八十厘米。
“合掌屋”独特的结构是适应该地( )A.炎热多雨的气候B.多台风的气候C.严寒多雪的气候D.温和多雨的海洋性气候〚导学号25360214〛(2015天津和平二模)地形起伏度是指在一个区域内,最高点与最低点海拔的差值(数值为相对值,数值越大表示地形起伏越明显)。
下面两图分别为我国沿某经线的地形起伏度和我国不同地形起伏度上人口的累积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5~6题。
图1图25.①地形区为( )A.青藏高原B.四川盆地C.黄土高原D.东南丘陵6.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形起伏度越大,分布的人口越多B. ②地区人口空间分布比较均衡C.地形起伏度1~2地区分布的人口达20%D.地形起伏度1以下地区人口超过80%(2015天津武清质检)读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自然资源支撑模式图,完成第7~8题。
7.影响产业结构由M阶段向N阶段演进的主导因素是( )A.交通B.政策C.人才D.市场8.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 )A.纺织、煤炭、钢铁等传统工业部门消失B.新兴工业部门的种类日趋多元化C.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不断攀升D.资源要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渐降低下面是环渤海三省二市20109.导致北京与其他四省(市)产业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城市职能B.交通运输条件C.劳动力素质D.矿产资源条件10.该地区的第二产业以钢铁和石油工业为主。
单元测试六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Ⅰ卷(选择题共44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坪”指山区中局部的平地.右图示意我国某地局部地形.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各村的村名中最可能含有“坪”的是( )A.①村B.②村C.③村D.④村2.下列各村通往M乡的公路中起伏最大的是()A.①村B.②村C.③村D.④村右图为某地等高线(等潜水位线)示意图。
据此完成第3题.3.关于右图中甲地用途的叙述,最可能正确的是()A.利用地势相对较高的优势,建立居民点B.利用地势相对低洼的优势,发展基塘农业C.利用地势相对低洼的优势,设置为滞洪区D.利用地势相对较高的优势,建设河滨景区下图为我国某地沿北纬38。
5°所作的地质构造、地貌剖面图,图中一般地势越高地下水埋藏越深.读图,完成4题。
4.图中城市历史上曾是某王朝的都城,该王朝一般会选择在土层深厚、地下水位较深的地方修建皇家陵墓.图中较为理想的地方是()A.①B.②C.③D.④读我国北方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回答第5题。
5.甲成为图中区域规模最大的聚落和集市,最主要的条件是( )A.地处河流上游,水质良好B.周围地貌多样,风景优美C.地形平坦开阔,交通方便D.背靠丘陵缓坡,滑坡很少阅读诗句《雨过山村》,“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完成第6题。
6.产生诗句聚落形态特点的最主要因素是( )A.地形B.气候C.河流D.土壤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
该州海拔2 000米以上的山区,年平均降雨量2 026。
5毫米,海拔较低的山间盆地、河谷地带,年平均降雨量817。
2毫米。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7-8题。
7.“山顶森林、山腰村寨、山坡梯田、坡底河流”——哈尼人的这种“四度同构”良性农业生态系统和独特的梯田文化景观,对其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地区高海拔山区降水丰富,山顶森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B.村寨位于山腰,水源充足洁净且冬暖夏凉,适宜居住C山坡梯田具有保水保土、净化地表径流、防止地震、滑坡等作用D.山坡梯田海拔较低,热量充足,水、肥可顺地势自流至农田,利于水稻种植8.我国北方园林建筑风格与南方有很大不同的主要原因有()A.自然环境不同B.建设技术不同C.经济水平不同D.宗教信仰不同右图是“1992年和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对比图”。
学案29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点呈现】1.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2.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危害及防御。
【素养目标】1.通过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考查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综合思维)2.结合相关自然灾害的热点素材,探讨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御措施。
(地理实践力)知识梳理一、自然资源概述1.概念: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①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2.分类按自我再生性质按自然属性关系②可再生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③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是相对的,当对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时,它们可能转化为④非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⑤矿产资源[点拨] 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判断依据判断某一自然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或非可再生资源可依据以下三个方面来判断:(1)存在空间:分布在地表的自然资源多属于可再生资源,深藏在地下的自然资源多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2)影响因素:可再生资源深受水热条件的影响,非可再生资源多受地质作用的影响。
(3)分布规律: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分布都有规律可循,可再生资源分布具有地带性规律,非可再生资源分布具有地质规律,如沉积盆地多煤、石油资源,岩浆活动处多有色金属资源。
二、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1.前煤炭时期(木柴时代){时间:18世纪中期以前主要能源:⑥木柴、水力,煤炭利用程度低2.煤炭时期(煤炭时代){时间:产业革命至20世纪初主要能源:以⑦煤炭为主,煤炭大规模开发和利用煤炭使用意义:对世界工业布局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3.后煤炭时期(石油时代){时间: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主要能源:⑧石油消费量显著增加煤炭利用程度:优势地位被石油和天然气所取代4.能源发展方向:从传统的化石能源为主,转向以⑨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⑩多样化利用阶段。
三、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农业社会阶段: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明显地受到地形、⑪气候、水文等条件的影响。
考点规范练28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选择题读人类文明进程及社会经济增长主导因素变化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图中a、b、c、d曲线对应的因素正确的是( )A.a—原料B.b—土地C.c—劳动力D.d—技术2.到工业文明阶段,土地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突出表现为土地的( )A.数量B.质量C.类型D.区位答案:1.D 2.D解析:第1题,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人类文明进程及社会经济增长主导因素不断发生变化,狩猎文明时期劳动力数量直接决定获得劳动果实的多少,是对社会、经济增长影响最大的因素,随着生产力和生产技术的发展,劳动力数量影响作用减弱。
农业文明时期土地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是该时期影响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随后其影响作用逐渐下降。
工业文明初期,主导产业工业生产过程中原料投入所占比重较大,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后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原料的影响作用不断减弱,技术的影响迅速增大,成为社会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为技术,综上所述可以得出a对应土地,b对应劳动力,c对应原料,d对应技术。
第2题,农业文明时期,土地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到工业文明阶段,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不再明显,其影响作用突出表现为土地的区位。
下图是北纬38°附近我国东部某地1949年和2009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3~4题。
3.该地( )A.地势北高南低B.河流在丙乙段有凌汛现象C.林地为常绿阔叶林D.河流在丙地易形成冲积扇4.该地1949年至2009年间( )A.农业用地类型减少B.城市主要沿河流发展C.水土流失可能加重D.耕地均变为城市用地答案:3.D 4.C解析:第3题,根据等高线和河流流向判断,该地地势总趋势是西北高东南低;河流丙乙段由西北流向东南,由较冷的地方流向较暖的地方不会有凌汛现象;该地位于北纬38°附近我国东部,属温带季风气候,林地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河流在丙地由山区流到平原流出山口处,由于坡度突然减小,流速迅速减缓,泥沙大量淤积,易形成冲积扇。
第4题,比较可以发现,到2009年,该地林地、草地减少,耕地增加,这说明存在开垦草地、毁林开荒现象,因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可能加重。
读一个区域的发展过程示意图,完成第5~6题。
5.关于该区域由阶段1→阶段2→阶段3交通条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交通运输线路的长度在增加B.交通运输线路的种类在增加C.交通运输线路的密度在增加D.交通网络体系没有变化6.从区域空间结构发展变化看,该区域( )A.外围空间范围在扩大B.区域核心范围在减小C.城市化水平在不断提高D.区域经济发展在阶段3最低答案:5.D 6.C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交通运输线路的种类、长度、密度在增加,交通网络体系不断完善。
第6题,从区域空间结构发展变化来看,该区域由区域中心、网络系统、外围空间三部分组成,且城市化区域不断扩大,非城市化范围减小。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
下图示意某流域开发的三个阶段(图甲)和三条流量变化曲线(图乙)。
读图,完成第7~8题。
图甲图乙7.该流域开发过程中( )A.降水量增加B.蒸发量增加C.下渗减少D.地表径流减少8.假设该流域三个阶段都经历了相同的一次暴雨过程,在P处形成的流量变化过程与图乙中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 )A.Ⅰ、Ⅱ、ⅢB.Ⅱ、Ⅰ、ⅢC.Ⅲ、Ⅱ、ⅠD.Ⅰ、Ⅲ、Ⅱ答案:7.C 8.C解析:第7题,在流域开发过程中,植被减少,蒸发量减少,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下渗会减少,地表径流会增加。
故选C项。
第8题,该流域的三个阶段中,植被逐渐减少,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逐渐下降,在经历相同的暴雨过程中,洪水汇集的时间逐渐缩短,故阶段Ⅰ对应曲线③,阶段Ⅱ对应曲线②,阶段Ⅲ对应曲线①。
〚导学号21950187〛(2016天津武清质量调查)读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自然资源支撑模式图,完成第9~10题。
9.影响产业结构由M阶段向N阶段演进的主导因素是( )A.交通B.政策C.人才D.市场10.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 )A.纺织、煤炭、钢铁等传统工业部门消失B.新兴工业部门的种类日趋多元化C.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不断攀升D.资源要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渐降低答案:9.C 10.B解析:第9题,M阶段向N阶段演进,即传统工业部门向高新技术工业部门演进,人才在N阶段成为主导因素。
第10题,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传统工业部门在优化、提高但不会消失,新兴工业部门发展壮大且种类日趋多元化。
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若将“资源”理解为“自然资源”,则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中的第一、二次技术革命中自然资源贡献率逐渐增强,第三次技术革命则贡献率降低。
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完成第11题。
11.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图中所示区域最适宜发展的产业部门是( )A.水产品养殖B.棉花种植C.林产品加工D.水力发电答案:C解析:从等高线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丘陵广布,平地较少,不适合发展耕作业;河流落差不大,不适合发展水力发电;该地区森林覆盖率高,适合发展林产品加工业。
2015年12月12日至15日第18届中国(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冬季交易会在海南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现场交易和合同订货活跃,总订货金额约达43.69亿元。
结合下图,完成第12~14题。
12.海南岛之所以能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其发展借助的条件有( )①地处南部边陲,区位优势明显②光热充足,夏长冬寒,有热带资源优势③我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海洋资源丰富④国家政策优势A.①②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3.近年来,海南岛成为我国冬季最大的蔬菜供应基地,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A.优越的气候条件B.劳动力和土地价格较低C.政府的优惠政策D.运输条件的改善和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14.下列关于海南岛开发建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我国加强对南海海域的管理和开发B.可在岛屿中部地区建设工业区C.充分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大力发展外贸型经济D.充分利用海岛风光和海洋资源,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答案:12.C 13.D 14.B解析:第12题,海南地处南部边陲,区位优势明显;海南岛是我国唯一的全部位于热带的省级行政区,光热充足,夏长冬暖,有热带资源优势;海南岛是我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有海洋资源优势,旅游资源也很丰富;国家的政策优势也极大地推动了海南岛的经济发展。
第13题,解题关键是“近年来”,运输条件的改善和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大扩展。
第14题,海南岛中部是山地丘陵地带,是河流的水源地,应保护热带植被,发展旅游业,而不是发展工业。
二、综合题15.(2015黑龙江哈尔滨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古印加文明区域示意图(图甲)和古印加文明梯田景观图(图乙)。
图甲图乙材料二:印加文明是在南美洲西部、中安第斯山区发展起来的又一著名的印第安古代文明。
印加人从山顶到山脚开垦了无数的梯田,印加人的水渠和梯田修筑得非常坚固。
(1)分析古印加文明源地分布于秘鲁山区的原因。
(2)简要分析古印加文明的农田以梯田为主,用石块垒成的原因。
(3)比较a、b两处流水作用的差异,并说明原因。
(4)中安第斯山区农民仍沿用原始的耕种方式,粮食不能自给,试分析该地区粮食生产存在的不利条件。
答案:(1)纬度低、海拔高处气候凉爽;山区河谷冰川融水量大,水源充足,灌溉条件好;地形崎岖,利于防御。
(2)地处山区,地形崎岖,土层薄且易水土流失;修筑梯田以增加土层厚度,防止土壤流失;山区裸露岩石较多,可以就地取材,因此多以石块垒成。
(3)a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地形陡峭,水流速度快,侵蚀作用强。
b处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地处亚马孙平原,流速缓慢,以泥沙沉积为主。
(4)地形崎岖,土地较为分散,耕作方式落后;机械化程度低;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民的素质较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当地农民生活贫困,资金投入少。
解析:第(1)题,古印加文明的发源主要从适合农业发展的条件以及利于城市安全的条件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2)题,要从农田为何以梯田为主、为何梯田用石块垒成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分析为何以梯田为主主要从水土保持方面进行分析;为何梯田用石块垒成主要从就地取材方面进行分析。
第(3)题,由图可知a处位于河流上游,地势起伏大,流水作用以侵蚀作用为主;b处位于河流下游,地形平坦,流水作用以沉积作用为主。
第(4)题,主要从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源、土壤)和社会经济条件(技术、资金等)两个方面分析不利条件。
〚导学号21950188〛16.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新疆轮台(位置见下图)盛产小白杏。
原来,杏肉食用,杏核弃之。
某年,浙江义乌某瓜子商经反复试验,研究出炒制此种杏核的方法,其杏仁口味上佳。
此后,该瓜子商从轮台大量收购杏核,在义乌炒制后出口美国。
由此,小白杏成为轮台重要的农产品之一。
(1)评价轮台种植瓜果的自然条件。
(2)从区位选择的角度,说明义乌瓜子商把杏核从轮台运到义乌加工的原因。
(3)说明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在农业区际协作中各自的优势条件。
答案:(1)地处高山山麓洪(冲)积扇上(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沙漠边缘,)气候干旱,日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瓜果糖分积累;有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地下水)可供灌溉。
水源(宝贵)是制约瓜果种植规模的主要自然因素。
(2)杏核(晒干后)便于保存和运输,炒制(加工)后的杏核能尽快运往市场;义乌加工瓜子(炒制杏核)的相关产业联系(协作)密切;工人素质高(有经验、有技术),可以保证产品(炒制杏核)的质量。
(其他合理答案也可)(3)东部地区:技术先进,资金充裕,市场意识强(发展经济的经验丰富)。
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
(其他合理答案也可)解析:第(1)题,自然条件的分析应从气候(光、热、水)、地形、水源、土壤等几个方面进行。
评价区位条件应有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第(2)题,杏核运到义乌加工可侧重考虑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产业联系、技术、运输等。
第(3)题,东部地区属经济发达地区,其优势主要是技术、资金、市场等;西部地区经济较落后,其优势主要有资源丰富、劳动力廉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