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中医诊疗指南解读
- 格式:ppt
- 大小:805.00 KB
- 文档页数:69
中风病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多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
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血管疾病。
从病理上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
此外,临床以突发眩晕,或视一为二,或言语不清,或不识事物及亲人,或步履不稳,或偏身痛,或肢体抖动不止等为主要表现;而不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麻木等五大症状为主要表现;或兼见其中一两个症状但较轻者,可称为类中风,仍属中风病范畴。
中风病位在脑,病性属本虚标实。
起病即见神昏者多为邪实窍闭,病位深,病情重;如昏聩不知,瞳神异常,甚至出现呕血、抽搐、高热、呃逆等,则病情危重,若正气渐衰,多难救治;以肢体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昏者,病位浅,经及时治疗多预后较好,但3/4中风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1 诊断与鉴别诊断1.1 诊断要点1.1.1 疾病诊断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骤然起病。
一般出血性中风多动态起病,迅速达到症状的高峰,而慢性中风往往安静状态起病,渐进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
少部分缺血性中风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i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
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诊断。
1.1.2病类诊断中经络:中风病而无神志昏蒙者。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风病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风病(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 ZYYXH/T22-2008)1.1 概述: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犯冲脑,导致脑脉闭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多发于中老年人的常见病。
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
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脑血管疾病。
从病理上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
此外,临床以突发眩晕,或视一为二,或言语不清,或不识事物或亲人,或步履不稳,或偏身疼痛,或肢体抖动不止等为主要表现;而不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等五大症状为主要表现;或兼见其中一两个症状但较轻者,可称为类中风,仍属中风病范畴。
中风病位在脑,病性属本虚标实。
起病即见神昏者多为邪实窍闭,病位深,病情重;如昏愦不知,瞳神异常,甚至出现呕血、抽搐、高热、呃逆等,则病情危重,多难救治;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昏者,病位浅,经及时治疗多预后较好,但均有3/4中风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1.2 疾病诊断:临床表现以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或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骤然起病。
一般出血性中风多动态起病,迅速达到症状的高峰,而缺血性中风往往安静状态起病,渐进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
少部分缺血性中风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中医内科的中风病诊疗指南引言本文档旨在提供中医内科的中风病诊疗指南,帮助医生正确诊断和治疗中风病患者。
中风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中医内科在其诊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
诊断中风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和临床表现,结合辅助检查以确定诊断。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诊断方法:1. 病史询问: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既往患病情况、家族史和生活习惯等。
2. 望诊: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以了解病情。
3. 闻诊:倾听患者的语音、呼吸和心音等,发现异常情况。
4. 问诊:询问患者的症状和临床表现,包括头痛、肢体无力、言语困难等。
5. 辅助检查:如CT扫描、MRI、血液检查等,以进一步确认诊断。
治疗中医内科在治疗中风病时,通常采用综合疗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治疗策略:1. 中药治疗: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中药进行治疗,常用的中药包括川芎、丹参、益母草等。
2. 针灸疗法:应用针灸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运行,促进康复。
3. 推拿按摩:通过按摩和推拿,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病情。
4. 康复训练:结合康复训练,包括肢体功能锻炼和言语康复训练等,帮助患者恢复功能。
注意事项在中医内科的中风病诊疗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注重细节。
2. 定期复查:定期复查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治疗方案。
3. 饮食调理:建议患者饮食清淡、多食用蔬果,避免高脂、高盐、高糖食物。
4. 合理安排休息:患者需要有足够的休息和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结论中医内科在中风病的诊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通过综合疗法的应用,可以有效帮助患者康复。
然而,治疗中风病需要针对个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注意日常生活的调理和康复训练的开展。
中风病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多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
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血管疾病。
从病理上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
此外,临床以突发眩晕,或视一为二,或言语不清,或不识事物及亲人,或步履不稳,或偏身痛,或肢体抖动不止等为主要表现;而不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麻木等五大症状为主要表现;或兼见其中一两个症状但较轻者,可称为类中风,仍属中风病范畴。
中风病位在脑,病性属本虚标实。
起病即见神昏者多为邪实窍闭,病位深,病情重;如昏聩不知,瞳神异常,甚至出现呕血、抽搐、高热、呃逆等,则病情危重,若正气渐衰,多难救治;以肢体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昏者,病位浅,经及时治疗多预后较好,但3/4中风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1诊断与鉴别诊断1.1诊断要点1.1.1疾病诊断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骤然起病。
一般出血性中风多动态起病,迅速达到症状的高峰,而慢性中风往往安静状态起病,渐进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
少部分缺血性中风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i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
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诊断。
1.1.2病类诊断中经络:中风病而无神志昏蒙者。
中医科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指南中风病(脑梗死)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疾病,也是导致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医诊疗指南对于中风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指导,本文将对中医科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指南进行详细介绍。
1.中医病因学及发病机制:中医学认为中风病脑梗死的病因多种多样,如肝风、痰火、气滞、瘀血等因素的累积,导致脑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的缺血和坏死。
2.中医病名与病证的辨析:中医对于中风病脑梗死的命名较为复杂,包括中风、中风瘫、中风痰瘀证、瘀血内阻证等,这些名称有着不同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需要进行准确的辨证。
3.中医诊断标准:根据中风病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和病情,结合中医的辨证方法,进行综合判断和诊断。
一般包括症状、体征、舌质、脉象等方面的观察和分析。
4.中医治疗原则:中医对于中风病脑梗死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祛痰活血、行气通络、清热解毒等。
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达到恢复和保护脑组织的目的。
5.中医治疗方法:中医通过草药治疗、针灸、推拿和艾灸等方法,来改善中风病脑梗死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草药方剂的选择非常重要,常用的有活血化瘀方、祛瘀通络方、化痰开窍方等。
6.中医防治措施和护理:中医认为,中风病脑梗死的患者需要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
此外,合理的饮食调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患者应选择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避免高脂肪、高盐和高糖的摄入。
7.中医预后评估和效果评估:中医对于中风病脑梗死的预后评估主要是通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病情,如神经功能恢复、体力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的改善情况。
同时,通过临床观察和病例分析来评估治疗的效果,以指导后续的治疗。
总之,中医科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指南为临床医师提供了诊断和治疗的指导,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和方法,可以有效改善中风病患者的症状和预后。
但是也需要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视角下的中风病诊疗手册
简介
中风病(Stroke)是指由于脑血管破裂或阻塞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而引起的一类临床综合征。
本诊疗手册旨在从中医视角出发,介绍中风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诊断
中医诊断中风病时,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1. 脉象:观察舌质、舌苔,测量脉搏等,以判断病情及病机。
2. 症状:了解患者的主要症状,如半身不遂、言语不清、头晕等。
3. 病史:询问患者的病史,如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治疗
中医治疗中风病时,常采用以下方法:
1. 温通络脉:选用一些温通药物,如川芎、桃仁等,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脑部供血不足。
2. 祛痰化瘀:使用一些祛痰化瘀的药物,如三七、郁金等,以消除痰浊和血瘀,恢复脑功能。
3. 调理脏腑: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针灸、推拿等手法,调理脏腑功能,增强体质。
注意事项
在进行中医治疗中风病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个体差异:每个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都有所不同,治疗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2. 综合治疗:中医治疗中风病时,常采用综合疗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饮食调理等。
3. 持之以恒:中风病是一种慢性病,治疗需要长期坚持,不能轻易放弃。
结论
中医在中风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诊疗手册介绍了中医视角下的中风病诊断和治疗方法,希望能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在实际应用中,仍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中风病的中医内科诊疗参考1. 概述中风病是因脑血管突然破裂或是阻塞所导致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
在中医学中,中风病又称为"中风"、"卒中",其病因病机复杂,主要与人体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累过度及先天禀赋不足等因素有关。
2. 病因病机2.1 病因中风病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情志内伤:长期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导致气机逆乱,气血失调。
2.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饮酒过度,导致脾胃损伤,湿痰内生。
3. 劳累过度:劳力、劳神过度,耗气伤血。
4. 先天禀赋不足:体质虚弱,易于发病。
2.2 病机中风病的病机主要涉及以下几点:1. 气血失调:气机逆乱,血行不畅,导致脑脉瘀阻或破裂。
2. 风痰阻络:湿痰内生,与气逆相合,形成风痰,阻滞经络。
3. 脑脉瘀阻:脑脉瘀阻导致脑部缺氧,引起神经功能障碍。
4. 窍闭神昏:脑脉瘀阻,脑窍闭塞,导致意识丧失。
3. 诊断中风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典型症状包括:1.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
2.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3. 言语不利,或不语。
4. 伴有头痛、眩晕、呕吐、视物模糊等症状。
4. 鉴别诊断中风病需与其他疾病相鉴别,如:1. 痫病:痫病发作时伴有意识丧失、抽搐等症状,与中风病鉴别要点为发作后的意识恢复情况。
2. 昏迷:昏迷病因多样,需根据伴随症状、病史等进行鉴别。
3. 偏头痛:偏头痛症状为反复发作的剧烈头痛,伴有恶心、呕吐,与中风病鉴别要点为头痛的部位、性质及发作规律。
5. 治疗中风病的治疗原则为:醒脑开窍,活血化瘀,祛风通络。
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针灸、推拿、拔罐等。
5.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可根据病情分为以下几类:1. 活血化瘀药:如丹参、红花、川芎等,用于改善血液循环,消除瘀血。
2. 祛风通络药:如独活、牛膝、桂枝等,用于祛风通络,缓解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状。
3. 醒脑开窍药:如石菖蒲、远志、茯神等,用于醒脑开窍,改善意识障碍。
中风的中药治疗指南中风是指脑血管发生疾病,导致脑血供不足,从而引起脑部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
中风的中药治疗方法可以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使用,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下面是中风的中药治疗指南。
1.病情辨证施治:中风的治疗应该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常见的中风辨证类型有气虚、湿热盛、痰浊内阻、瘀血阻络等。
对于气虚辨证,可以使用益气健脾的中药,如人参、黄芪等;对于湿热盛辨证,可以使用清热利湿的中药,如黄连、茯苓等;对于痰浊内阻辨证,可以使用化痰祛湿的中药,如紫菀、半夏等;对于瘀血阻络辨证,可以使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川芎、红花等。
2.中药药物选择:根据病情辨证,可以选择相应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天麻、丹参、川芎、熟地、当归、白芍、枸杞子等,这些中药有助于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促进血管扩张,增加氧供给,降低炎症反应等。
3.配伍应用:中药的配伍应用也是中风治疗中的关键。
常见的配伍有天麻、丹参、川芎合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痉挛,改善病情;当归、熟地、白芍合用,可以补充气血,调整内分泌功能;川芎、红花合用,可以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
4.口服和外用结合:中药治疗中风可以采用口服和外用结合的方法。
口服中药可以通过消化道吸收,直接影响全身的血液循环和代谢功能,起到全面治疗的作用;外用中药可以通过贴敷、擦洗等方式,直接作用于局部,提高治疗效果。
5.配合针灸理疗:中风的治疗中,可以结合针灸理疗进行治疗。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经络、调理气血、促进血液循环,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作用。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百会、风池、中脘、涌泉等。
6.注意饮食调理:中风患者在中药治疗期间,同样要注意饮食调理。
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同时,应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多吃蔬菜水果,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
7.积极康复训练:中风后的康复训练也是治疗的重要环节。
可以结合适量的中药治疗,配合康复训练,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功能恢复。
中风病的中医内科诊疗解析1. 引言中风病,又称脑卒中,是指脑血管突发性疾病,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两种类型。
中风病在中医内科中有着丰富的诊疗经验,本文将对中风病的中医内科诊疗进行解析。
2. 中医诊断中医诊断中风病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的病症表现:- 舌诊:观察舌质、舌苔、舌体形状等,舌质暗红、瘀点或瘀斑可能与中风病相关。
- 脉诊:通过触诊脉搏,了解脉象的变化,如偏细、偏数、弦滑等,可以辅助中风病的诊断。
- 问诊:与患者充分沟通,了解病史、症状、疼痛部位等,有助于确定中风病的诊断。
3. 中医治疗中医内科对中风病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中药治疗:常用的中药有活血化瘀、祛痰通络等作用的药物,如丹参、川芎、蒲黄等。
中药治疗能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病灶恢复。
-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经络,调节气血运行,促进身体恢复平衡。
常用的穴位有曲池、合谷等。
- 中医推拿:通过按摩、揉捏等手法刺激穴位,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病痛。
4. 注意事项在中医内科诊疗中,对于中风病的治疗,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个体化治疗:中风病患者病情各异,治疗需因人而异,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早期干预:中风病的早期干预对于预防后遗症的产生非常重要,及早就诊并进行中医内科治疗,有助于提高康复效果。
- 综合治疗:中医内科治疗中风病时,通常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结合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疗法,以提高疗效。
5. 结论中风病的中医内科诊疗是一门复杂而又重要的学科,通过中医诊断和治疗手段,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并提高康复效果。
然而,中医内科的诊疗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以不断提升对中风病的认识和治疗水平。
中风病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多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
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血管疾病。
从病理上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
此外,临床以突发眩晕,或视一为二,或言语不清,或不识事物及亲人,或步履不稳,或偏身痛,或肢体抖动不止等为主要表现;而不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麻木等五大症状为主要表现;或兼见其中一两个症状但较轻者,可称为类中风,仍属中风病范畴。
中风病位在脑,病性属本虚标实。
起病即见神昏者多为邪实窍闭,病位深,病情重;如昏聩不知,瞳神异常,甚至出现呕血、抽搐、高热、呃逆等,则病情危重,若正气渐衰,多难救治;以肢体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昏者,病位浅,经及时治疗多预后较好,但3/4中风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1 诊断与鉴别诊断1.1 诊断要点1.1.1 疾病诊断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骤然起病。
一般出血性中风多动态起病,迅速达到症状的高峰,而慢性中风往往安静状态起病,渐进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
少部分缺血性中风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i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
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诊断。
1.1.2病类诊断中经络:中风病而无神志昏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