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桥边的老人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 格式:doc
- 大小:3.38 MB
- 文档页数:7
第一单元桥边的老人
人类发展进程,归根结底就是一部战争与文明交替的历史,而战争始终蔓延不断,并构成人类历史的一个独特篇章。人类对战争的书写,不能总是歌颂战争的雄壮和最后的胜利者,而是需要通过描写战争的残暴、无情以及战争中人们关系的极端复杂性,来表现人性的复杂性。阅读本文要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海明威小说的艺术特点,结合本单元的“叙述”话题,了解小说有关的叙述角度及人称。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入死以致伤痕遍体。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他的影响。1954年,“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老人与海》之中,以及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海明威开枪自杀,走完了辉煌的一生。
本文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的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的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下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谴责的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1.注字音
2.写汉字
3.解词义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踯躅:徘徊。
稀稀落落:状态词,稀稀拉拉。
茫然:①模糊不清的样子;②失意的样子。
木然:由受猛击或受震惊造成的,一时痴呆不知所措的样子。
凝视:聚精会神地看。
4.辨用法
(1)侦察 侦查
①我的任务是过桥去______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②为了搞清事故的原因,公安机关决定立案______。
两个词都有“暗中察看、了解、调查”的意思,但适用对象不同。“侦察”指为了弄清敌情、地形及其他有关作战的情况而进行活动,用于军事方面;“侦查”是为了确定犯罪事实和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确实有罪而进行调查及采取有关的强制措施,用于公安机关。
(2)凝视 注视
①我______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
②一时成为焦点人物的李梅,在我的“呼唤”“赞美”下,在同学们目光的______下,她的脸腾地一下红了,回过神来后端坐在那里。
“凝视”多指较长时间精神集中地看着,包括人或物。“注视”多指注意力集中地看着具体的人或物的某一点,它还可用在抽象事物上。“注视”运用范围比“凝视”广,而“凝视”注意程度上要比“注视”强。
(3)神秘莫测 神鬼不测
①天空中漫天星斗,日月交辉,________。东方是碧波滚滚的大海,西方有白雪皑皑的高原。如此画卷怎不醉人心神?
②那诸葛孔明虽有经天纬地之才、________之机,如此通天之能却也终落个星落秋风五丈原的下场。
两者都含有“难以揣测”的意思。但“神鬼不测”着眼于连鬼神都推测不出,多形容人的计谋和事情难以预料;而“神秘莫测”着眼于极为神秘,多用于各种神秘的事物,包括人及其行动、景物、事情等。
答案:1.pán shān huái zhí zhú bǎo bǔ pù
2.驶 驭 竟 竞 岔 忿
4.(1)侦察 侦查 (2)凝视 注视 (3)神秘莫测 神鬼不测
1.“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点评:简单的回答,不事渲染的客观叙述,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和直观的故事线索。从老人的笑容、语言,我们可以看出老人热爱家乡故土,珍惜弱小生命,富有博大的爱心和朴素的人格。
2.“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点评:这一询问体现出“我”对老人家真诚的问候和关切,“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说明“我”忠于职守,时刻关注战争的形势。“最后几辆”“匆忙”的大车正暗示着斗争形势的紧张、急迫。这些描述也暗示了情节的紧张发展。
3.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点评:这是文章的开头,语言简约却寓意深远,没有大量的文字交代,只是运用简单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战争来临前人马、车辆竞相逃散的慌乱画面,但战争灾难即将降临的“浓云”已经笼罩全文,情节扣人心弦,给人沉重的心理压力,让读者担心人们的命运,更揪心老人的去留和安危,也引起读者强烈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1.“我”与老人的问答有多处矛盾,试举例说明。并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答非所问”的对话。
提示:举例:(1)“我”问老人的家及政治态度时,老人“敷衍”;(2)老人问“我”动物能否挨过炮火,“我”心不在焉。
原因:两人身份不同。“我”作为反法西斯战士,关注的是自己的战斗任务,最多也只是关心老人的境况;而老人远离政治与战争,内心关注的是与自己相伴的动物的生命。
2.在战争即将来临时,这位老人连自己的生命都难以自保,为何还念念不忘他的那几只动物?
提示:在老人眼中,动物的生命和人类的生命是一样可贵的,老人博大的爱心,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与残害生命的战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生命何其可贵,战争多么残酷!
3.所谓的“冰山原则”,通俗一点理解就是:把写作比作海上漂浮的冰山,用文字表达出来的内容只是海面上的八分之一,而海面下的八分之七是作家省略掉的部分,但这部分读者可以感受到,好像作家已经写出来了一样。正是这种含而不露的手法,令小说中的对话充满了弦外之音。试举例谈一谈对这种手法的理解。
提示:《桥边的老人》结尾处,当“我”再次催促老人离开而老人无力动身时,海明威这样写道:“‘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为什么不再是对“我”讲了?或许是他不再期待“别人分担他的忧虑”,或许是他想以中断谈话的方式来谢绝年轻人的好意,或许是疲惫得连话都懒得说了,或许表明了他已决定听天由命不再逃亡了。老人最后说,“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这一句只比前一句多一个“只是”,却意味深长。这里面交织着一种“怨”与“冤”的情感:我招惹谁了?我们招惹谁了?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在这言简意深的话语中暗含着对战争无声的控诉,使小说充满了力